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sting of Lightning Protective System of a Residential Structure: Comparison of Data Obtained in Rocket-triggered Lightning and Current Surge Generator Experiments
1
作者 G. Maslowski V.A. Rakov +9 位作者 S. Wyderka J. Bajorek B.A. DeCarlo J. Jerauld G.H. Schnetzer J. Schoene M.A. Uman K.J. Rambo D.M. Jordan W. Krata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575-2582,共8页
We present a comparison of data obtained during testing of lightning protective system of a residential structure in rocket-triggered lightning experiment at 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Lightning Research and Testing... We present a comparison of data obtained during testing of lightning protective system of a residential structure in rocket-triggered lightning experiment at 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Lightning Research and Testing(ICLRT)at Camp Blanding,Florida,and current surge generator experiment at Rzeszow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Poland.Three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of LPS were tested in Poland with the dc grounding resistances of the entire system 4.09 Ω(LPS 1a),1.65 Ω(LPS 1b),and 2.88 Ω(LPS 2).For LPS 1a with three ground rods the value of the peak current entering the electrical circuit neutral was about 56% of the injected current peak,and for LPS 1b with two additional ground rods and two 5 m long buried horizontal conductors it was about 16%.For LPS 2 with five ground rods interconnected by a buried loop conductor this ratio was 21%.The current waveshapes in the ground rods differed from the injected current waveshapes and the current waveshapes in other parts of the test system,especially,for poorer-grounding LPS 1a.The surge-generator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triggered-lightning experiments at Camp Blanding,Florida(DeCarlo et al.,2008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区 雷电保护系统 试验 电流冲击发生器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Triggered Lightning 被引量:1
2
作者 Huaming ZHANG Yijun ZHANG +3 位作者 Weitao LYU Yang ZHANG Qi QI Yanfeng FA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1期1265-1272,共8页
The spectra with wavelength range of 390 nm to 660 nm of triggered lightning were observed in Guangdong Area using a slitless spectrograp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ghtning spectra during the initial continuous cu... The spectra with wavelength range of 390 nm to 660 nm of triggered lightning were observed in Guangdong Area using a slitless spectrograp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ghtning spectra during the initial continuous current and return strokes were analyzed,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etal section and air section of the lightning channel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tal spectra were contained in the metal section during the initial continuous current. As for the lightning channel of the return strokes, the line spectra for both the metal section and the air section were identical;neither of the two sections contained the metal spectra, but the relative intensity of its emission spectrum was different. Owing to different radiation mechanisms, the spectral structures and luminance of the two sections were not the same.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data,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as a good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otal spectral strength and the transferred charge. The total intensity of the lightning channel spectrum increased with the height of the channel, indicating that the radiation sequence of the lightning channel was different. High temporal resolution observations showed that the spectral line duration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in which the lines with higher excitation energy appear first and decay rapidly, while those with lower excitation energy appear later but last long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ggered lightning lightning SPECTRA METAL CHANNEL AIR CHANNEL current
下载PDF
基于网侧资源协调的自储能柔性互联配电系统日前-日内优化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勇 凌锋 +2 位作者 乔学博 钟俊杰 曹一家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8-773,923,共17页
为优化储能型智能软开关(E-SOP)、传统网侧调控设备的运行策略,提升高渗透率光伏配电网运行水平,提出了基于网侧资源协调的自储能柔性互联配电系统日前-日内优化模型。首先,提出了“源网荷储”下多种网侧资源协调利用的多时间尺度优化... 为优化储能型智能软开关(E-SOP)、传统网侧调控设备的运行策略,提升高渗透率光伏配电网运行水平,提出了基于网侧资源协调的自储能柔性互联配电系统日前-日内优化模型。首先,提出了“源网荷储”下多种网侧资源协调利用的多时间尺度优化控制架构;其次,在日前阶段构建计及有载调压变压器、无功补偿装置、联络开关、E-SOP和柔性负荷的长时间有功-无功联合优化模型,在日内阶段建立多目标滚动优化模型,并采用线性化方法将模型转换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然后,基于KL散度构建源荷不确定性模糊集,给出日前两阶段分布鲁棒优化模型转化过程和基于列与约束生成算法的求解方法;最后,算例仿真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型智能软开关 柔性互联配电系统 分布鲁棒优化 滚动优化 日前-日内优化
下载PDF
火箭引雷至架空线路与地面电流对比分析
4
作者 蔡力 杜懿阳 +2 位作者 胡强 彭向阳 陈绍东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4-923,共10页
2018—2019年夏季在广州从化开展了火箭引雷试验,雷击对象分为两种,分别是架空线路和地面。对比了两种引雷情况下各阶段雷电流的电流波形参数的差异,发现引雷至地面情况下初始阶段的最大电流、平均电流、转移电荷、作用积分分别是引雷... 2018—2019年夏季在广州从化开展了火箭引雷试验,雷击对象分为两种,分别是架空线路和地面。对比了两种引雷情况下各阶段雷电流的电流波形参数的差异,发现引雷至地面情况下初始阶段的最大电流、平均电流、转移电荷、作用积分分别是引雷至架空线路情况下的2.8、2.4、2.0、5.3倍。引雷至地面情况下回击的上升时间几何均值为0.25μs,小于引雷至线路情况下的0.60μs,而对于电流峰值等其他回击波形参数而言,差异不明显。M分量与初始连续电流脉冲类似,引雷至线路情况下的电流峰值、转移电荷、连续电流水平均小于引雷至地面情况下的。基于诺顿电流源等效电路模型分析两种引雷情况下雷电流不同阶段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是雷电在不同电流阶段时其通道等效阻抗不一样所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引雷 架空线路 雷电流 回击
下载PDF
火箭触发闪电的回击电流及电场特征分析
5
作者 蔡力 杜懿阳 +2 位作者 彭向阳 周蜜 王建国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7-266,共10页
2019年夏季在广州开展了火箭引雷试验,成功地触发了14次闪电,总回击(RS)数达74次,平均回击数为5.3次,单次闪电的最大回击数为14次。该文对火箭引雷的回击电流及不同距离电场波形特征进行了分析。回击的间隔时间、峰值电流、10%~90%上升... 2019年夏季在广州开展了火箭引雷试验,成功地触发了14次闪电,总回击(RS)数达74次,平均回击数为5.3次,单次闪电的最大回击数为14次。该文对火箭引雷的回击电流及不同距离电场波形特征进行了分析。回击的间隔时间、峰值电流、10%~90%上升时间、半峰值宽度、1 ms转移电荷和1 ms作用积分的几何平均值分别为38.45 ms、12.38 kA、0.25μs、8.31μs、0.68C和2.12×10^(3)A^(2)·s,回击电流的转移电荷量和作用积分量均与回击峰值电流呈幂函数相关性。回击的先导电场强度峰值和回击电场强度峰值会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而电场的10%~90%上升时间和半峰值宽度会随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回击电场强度峰值会随距离的增大而呈现出幂函数减小,且峰值电流与不同距离的先导电场强度峰值和回击电场峰值均呈现一定线性相关,距离越大,其线性拟合关系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引雷 电流 电场 回击
下载PDF
Artificially triggered lightning and its characteristic discharge parameters in two severe thunderstorms 被引量:17
6
作者 QIE XiuShu ZHANG QiLin +6 位作者 ZHOU YunJun FENG GuiLi ZHANG TingLong YANG Jing KONG XiangZhen XIAO QingFu WU ShuJu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8期1241-1250,共10页
The lightning-induced-damages in the mid-latitude regions are usually caused during severe thunderstorms. But the discharge parameters of natural lightning are difficult to be measured. Five lightning flashes have bee... The lightning-induced-damages in the mid-latitude regions are usually caused during severe thunderstorms. But the discharge parameters of natural lightning are difficult to be measured. Five lightning flashes have been artificially triggered with the rocket-wire technique during the passage of two severe thunderstorms. The discharge current and close electric field of return stroke in artificially triggered lightning have been obtained in microsecond time resolution by using current measuring systems and electric field change sens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ve triggered lightning flashes include 1 to 10 return strokes, and the average return stroke current is 11.9 kA with a maximum of 21.0 kA and a minimum of 6.6 kA, similar to the subsequent return strokes in natural lightning. The half peak width of the current waveform is 39 us, which is much larger than the usual result. The peak current of stroke I_p(kA) and the neutralized charge Q(C) has a relationship of I_p = 18.5Q^(0.65). The radiation field of return stroke is 5.9 kV ? m^(-1) and 0.39 kV ? m^(-1) at 60 m and 550 m, respectively. The radiation field decreases as r^(-1.119) with increase of horizontal distance r from the discharge channel. Based on the well-accepted transmission line model, the speed of return stroke is estimated to be about 1.4 × 10~8m·s^(-1), with a variation range of (1.1-1.6)×10~8m·s^(-1). Because of the similarities of the triggered lightning and natural lightning, the results in this article can be used in the protection design of natural light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icially triggered lightning CHARACTERISTIC discharge parameters current WAVEFORM electric field change in CLOSE distance SEVERE thunderstorm
原文传递
触发闪电环境下地网冲击接地电阻特征分析
7
作者 张鹃 王孝波 +1 位作者 颜旭 陈绍东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8-216,共9页
基于触发闪电技术,研究了2019年夏季8次触发闪电44次回击、5次初始连续电流脉冲(ICCP)和24次M分量对冲击接地电阻的影响,探索了冲击接地电阻随雷电流注入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发现:闪电放电ICCP、M分量和回击过程冲击接地电阻均小于工... 基于触发闪电技术,研究了2019年夏季8次触发闪电44次回击、5次初始连续电流脉冲(ICCP)和24次M分量对冲击接地电阻的影响,探索了冲击接地电阻随雷电流注入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发现:闪电放电ICCP、M分量和回击过程冲击接地电阻均小于工频接地电阻,ICCP和叠加在回击回落之后连续电流上的M分量冲击接地电阻略大于回击过程,平均值分别为11.2Ω和10.8Ω。叠加在回击下降沿上的M分量冲击接地电阻平均值7.8Ω,明显小于回击过程,最小值可达2.4Ω。ICCP和M分量冲击接地电阻随电流增加而减小,回击过程与电流峰值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叠加在回击下降沿上的M分量冲击接地电阻随雷电流峰值、背景电流值的增加呈指数衰减关系,还与之前回击电流峰值成一定的反比例关系。随着闪电回击电流的注入,冲击接地电阻呈现动态变化过程,小电流在回击峰值下降后出现一个缓慢增长的过程,大电流在回击峰值下降后出现一个快速下降的过程。闪电不同物理过程火花和电感效应的作用是不同的,两者共同作用决定了土壤的电离程度,从而决定了冲击接地电阻的大小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触发闪电 回击 初始连续电流脉冲 M分量 冲击接地电阻
下载PDF
雷电试验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石立华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24年第1期9-21,共13页
雷电试验是了解雷电作用机理和破坏效应、验证防护技术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文章从人工引雷、实验室模拟、雷电效应测量、雷电发展过程观测四个方面综述了雷电试验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大型雷电试验设施、激光诱导雷电放电、... 雷电试验是了解雷电作用机理和破坏效应、验证防护技术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文章从人工引雷、实验室模拟、雷电效应测量、雷电发展过程观测四个方面综述了雷电试验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大型雷电试验设施、激光诱导雷电放电、荷电汽团模拟云内放电、邻近雷击环境、抗强电磁干扰测量、雷电辐射源高精度定位等技术发展,对雷电试验领域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环境效应 雷电 人工引雷 实验模拟 测量
下载PDF
基于人工引雷数据的闪电探测效率及精度评估
9
作者 蔚立存 李海雷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602-607,共6页
利用在山东滨州沾化区人工引雷实验得到的2017-2020年30次闪电数据,对比分析ADTD闪电定位系统在人工引雷场地及其相似地区的定位效率、定位精度及电流峰值偏差。结果表明ADTD对人工引雷触发闪电事件定位效率为60%(即18/30),回击闪电定... 利用在山东滨州沾化区人工引雷实验得到的2017-2020年30次闪电数据,对比分析ADTD闪电定位系统在人工引雷场地及其相似地区的定位效率、定位精度及电流峰值偏差。结果表明ADTD对人工引雷触发闪电事件定位效率为60%(即18/30),回击闪电定位效率为88.89%(即8/9),回击过程定位效率34.48%(10/29),ICC闪电定位效率47.62%(10/21)。定位精度31.724 km,负地闪定位精度高于正地闪,2站以上定位精度高于2站定位。电流峰值偏差36.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引雷 ADTD定位系统 定位效率 定位精度 峰值偏差
下载PDF
雷电流作用下人工接地体腐蚀寿命预估方法研究
10
作者 刘俊 《电工技术》 2024年第19期162-163,172,共3页
主要探讨了在相同土壤条件下,人工接地体在雷电流作用下的腐蚀寿命变化情况。以人工冲击电流的腐蚀试验为基础,通过引入年预计雷击次数的计算模型,建立了多年累积腐蚀深度的计算公式,进而估算人工接地体的腐蚀寿命。
关键词 雷电流 人工接地体 腐蚀
下载PDF
人工引雷至架空线路与地面雷电流峰值估算比较
11
作者 蔡力 胡强 +3 位作者 彭向阳 陈绍东 周蜜 王建国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589-2597,共9页
基于2018—2019年在广州从化进行的引雷至架空线路和引雷至地面两种火箭引雷试验,分析对比了两种引雷情况下在试验现场测得的回击实测电流峰值以及由雷电定位系统提供的回击估算电流峰值和回击远电场峰值,评估了两种引雷情况下雷电定位... 基于2018—2019年在广州从化进行的引雷至架空线路和引雷至地面两种火箭引雷试验,分析对比了两种引雷情况下在试验现场测得的回击实测电流峰值以及由雷电定位系统提供的回击估算电流峰值和回击远电场峰值,评估了两种引雷情况下雷电定位系统的电流估算情况。引雷至地面(线路)情况下87(70)次回击实测电流峰值的几何平均值是13.4(16.4)kA。相对于引雷至地面的回击,引雷至线路情况下回击电流峰值估算误差整体更偏向纵轴的负轴,这可能是因为电流峰值相同的回击,引雷至线路时产生的远电场峰值比引雷至地面时约低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流 回击 雷电定位系统 人工引雷 架空线路 辐射电场
下载PDF
火箭引雷至架空线路与地面近距离磁场对比分析
12
作者 蔡力 杜懿阳 +2 位作者 胡强 周蜜 王建国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6798-6806,共9页
2019年夏季在广东开展了引雷至架空线路和引雷至地面两种工况下的人工引雷试验。分别对两种不同试验工况雷电产生的不同距离磁场波形数据进行测量。分析了不同距离的总磁感应强度峰值、先导磁感应强度峰值、回击磁感应强度峰值、10%~90... 2019年夏季在广东开展了引雷至架空线路和引雷至地面两种工况下的人工引雷试验。分别对两种不同试验工况雷电产生的不同距离磁场波形数据进行测量。分析了不同距离的总磁感应强度峰值、先导磁感应强度峰值、回击磁感应强度峰值、10%~90%上升时间和半宽时间等磁场波形参数,对比了两种引雷情况下不同距离回击磁场波形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引雷至架空线路情况下磁场幅值更低,约低12%,引雷至线路情况下磁场10%~90%上升时间和半宽时间更大,分别高出约60%和70%。总磁感应强度峰值随着距离的增大呈幂函数衰减,引雷至地面情况下总磁感应强度峰值衰减得更快。回击磁感应强度峰值同样呈现出相似的规律,而先导磁感应强度峰值与距离之间不存在明显单调变化的关系。两种引雷情况下,不同距离的总磁感应强度峰值与回击电流峰值之间均存在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引雷 回击 架空线路 磁场 回击电流
下载PDF
一次触发闪电金属汽化通道的亮度与电流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许伟群 吕伟涛 +6 位作者 齐奇 樊艳峰 陈绿文 武斌 王雪娟 马颖 夏登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39-748,共10页
2022年夏季在广州从化人工引雷试验场的一次触发闪电过程中,获取了近距离的高分辨率图像、通道底部电流波形和高速摄像数据。此次触发闪电的高分辨率图像清晰展现了多回击过程金属汽化通道段的空间位移,汽化通道在连续电流过程中呈现类... 2022年夏季在广州从化人工引雷试验场的一次触发闪电过程中,获取了近距离的高分辨率图像、通道底部电流波形和高速摄像数据。此次触发闪电的高分辨率图像清晰展现了多回击过程金属汽化通道段的空间位移,汽化通道在连续电流过程中呈现类似火焰的发光特征。结合高速摄像与通道底部电流数据,研究回击与连续电流过程中金属汽化通道段亮度与电流强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相比于回击峰值电流,其平方与回击峰值亮度的相关性更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940和0.955(均达到0.001显著性水平)。对于伴随长连续电流的回击过程,回击下降部分与之后连续电流过程光电线性相关性拟合的斜率有明显差异。叠加在长连续电流过程上的多个M分量脉冲亮度峰值相对于电流峰值时间滞后,较小的脉冲峰值电流对应较大的亮度峰值滞后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发闪电 金属汽化通道 通道底部电流 通道亮度 相关性
下载PDF
基于在线监测的雷电流识别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雷 范菁 曲金帅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2-178,共7页
对于输电线路的雷击过电压在线监测装置,快速准确地识别雷电流信号至关重要,目前不论是硬件触发还是软件触发都存在误触发和漏触发等触发问题,而且目前的监测系统在经济性和便捷性方面存在明显弊端。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嵌入式的雷击在线... 对于输电线路的雷击过电压在线监测装置,快速准确地识别雷电流信号至关重要,目前不论是硬件触发还是软件触发都存在误触发和漏触发等触发问题,而且目前的监测系统在经济性和便捷性方面存在明显弊端。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嵌入式的雷击在线监测系统,可以实现对输电线路高效便捷的实时监测,极大的提高雷击监测装置的便捷性和经济性。同时提出先检测后识别的触发算法准确识别雷击电流暂态信号,首先通过幅值差的方法快速检测雷电流信号(不良数据),然后通过周期作差的方法准确识别不良数据,通过分析实验,证明该方法可以减少监测系统的误触发和漏触发次数。并且通过实验室测试,证明该监测系统的采集精度为98.49%,满足实时监测的需求,为输电线路在线监测提供一种经济便捷的监测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在线监测 触发算法 雷电流暂态信号
下载PDF
地基微波辐射计遥感人工触发闪电的观测研究
15
作者 姜苏麟 王振会 +7 位作者 刘超 雷连发 潘赟 李青 张义军 吕伟涛 陈绍东 卢建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7-506,共10页
为了深入研究雷电产生的微波热辐射特征,从2016年初夏开始利用地基微波辐射计在中国气象局雷电野外科学实验基地开展了连续4年的观测实验,根据雷电热效应的特征,制定了观测方案,并为地基微波辐射计设置了“引雷观测模式”。结果表明,地... 为了深入研究雷电产生的微波热辐射特征,从2016年初夏开始利用地基微波辐射计在中国气象局雷电野外科学实验基地开展了连续4年的观测实验,根据雷电热效应的特征,制定了观测方案,并为地基微波辐射计设置了“引雷观测模式”。结果表明,地基微波辐射计具有对雷电热效应产生响应的能力。2017—2019年,辐射计一共成功捕获了30次人工触发闪电,观测效率逐年增长,平均为71.4%;微波亮温脉冲幅度的最大值约125K。结合其中28次触发事件的雷电流数据,分析了亮温脉冲幅度和雷电流积分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发现了最大亮温脉冲幅度与总电流作用积分之间可能存在指数关系。根据亮温观测数据估算了雷电热效应的持续时间,平均约0.5 s,其中25次触发事件的雷电流热效应持续时间与雷电流持续时间变化较为一致,相关系数约0.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微波辐射计 人工触发闪电 雷电热效应 亮温脉冲 雷电流积分量
下载PDF
基于人工引雷技术的外浮顶油罐直接雷击过电压试验研究
16
作者 刘向科 任渝帆 +2 位作者 蒋如斌 孙荆茶 张鸿波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782-4789,共8页
在山东人工引发闪电实验的基础上,对外浮顶油罐模型的直接雷击过电压开展探测研究。利用2021年7月12日一次引雷实验,测量得到了4次回击过程的通道底部电流和同时刻油罐不同位置的电压,分析结果表明:该闪电包含4次负极性回击,实测电流最... 在山东人工引发闪电实验的基础上,对外浮顶油罐模型的直接雷击过电压开展探测研究。利用2021年7月12日一次引雷实验,测量得到了4次回击过程的通道底部电流和同时刻油罐不同位置的电压,分析结果表明:该闪电包含4次负极性回击,实测电流最大负极性峰值−34.01 kA,10%~90%上升沿时间为0.11~0.19μs。罐顶和浮顶处电压波形的幅值变化范围及随时间波动的趋势基本一致,电压脉冲信号的持续时间均在4μs左右。罐顶和浮顶的电位差波形呈现3个波谷、4个波峰的特征,周期在1μs左右,电位差幅值变化范围为−21.3 kV~+18.8 kV。整体来看,雷电流强度越大,上升时间越短,罐顶与浮盘的电压峰值及二者间电位差峰值越大,振幅越高。以此为基础计算发现,当雷电直接击中油罐,而浮盘与罐体没有可靠连接时,其之间的电位差将引燃罐内油气。最后提出了一些防护建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引雷 油罐 直接雷击 感应过电压 雷电流 电位差
下载PDF
基于雷电定位系统和实测的多回击地闪雷电流参数及模型分析
17
作者 赵晓凤 杨雷 +5 位作者 李谦 廖志铭 李昭廷 黄健宁 杨贤 韩永霞 《广东电力》 2023年第8期97-103,共7页
多回击地闪可能造成同一输电线路连续遭受多次雷电冲击,进而引起线路重合闸失败,以及变电站内断路器和避雷器等设备事故。传统以单次雷击设计线路和变电站雷电防护的方法已不足以对现有输电线路和变电站进行很好的防护。为此,依据广东省... 多回击地闪可能造成同一输电线路连续遭受多次雷电冲击,进而引起线路重合闸失败,以及变电站内断路器和避雷器等设备事故。传统以单次雷击设计线路和变电站雷电防护的方法已不足以对现有输电线路和变电站进行很好的防护。为此,依据广东省内12年雷电定位系统数据及人工引雷数据,研究多回击地闪雷电流参数及模型,为线路和变电站的雷电防护提供基础参数和模型。广东地区12年内雷电定位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多回击地闪占比为52.58%,而负地闪占多回击地闪的96.84%;正负极性多回击地闪平均频次为2.2和4.1次,时间间隔的平均值分别为140 ms和103 ms;对此提出负极性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公式。最后,结合人工引雷试验的后续雷击雷电流波形参数及拟合函数、IEEE和GB 50057—2010标准等推荐的首次回击的波形参数,提出可以应用于防雷设计的多回击地闪雷电流参数及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回击地闪 雷电定位系统 人工引雷 雷电流参数 雷电流模型
下载PDF
基于雷电定位系统的雷电多回击地闪参数统计及影响因素分析
18
作者 杨雷 韩永霞 +6 位作者 廖志铭 李谦 赵晓凤 李志峰 黄健宁 张杰 刘柏炫 《广东电力》 2023年第7期115-123,共9页
根据2010—2021年广东省雷电定位系统(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LLS)数据,以不同定位站数的筛选方式对多回击地闪参数进行统计,发现随着选取的定位站数增加,多回击地闪的占比、雷电流幅值和时间间隔增加,由此指出:开展多回击地闪次数... 根据2010—2021年广东省雷电定位系统(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LLS)数据,以不同定位站数的筛选方式对多回击地闪参数进行统计,发现随着选取的定位站数增加,多回击地闪的占比、雷电流幅值和时间间隔增加,由此指出:开展多回击地闪次数及占比统计时应选取定位站数S≥2,避免大部分小雷被忽略;开展雷电流幅值统计时应选取定位站数S≥3,确保雷电流幅值精度。对比分析人工引雷时LLS测量的雷电流幅值差异,发现雷电流幅值越大,LLS中能监测到雷电流的定位站数越多,此时LLS测量的雷电流幅值与人工引雷测量结果的偏差越小。选取定位站数S≥3,统计分析多回击地闪中首次回击雷电流幅值与后续回击的关系及其变化趋势,发现首次至后续回击雷电流幅值中值依次递减、回击时间间隔依次递增,但随着回击次数的增加,所有后续回击的雷电流幅值大于首次回击的概率呈现先增大后略减小的趋势,由此提出后续回击雷电流幅值大于首次回击雷电流幅值的概率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回击地闪 雷电定位系统 人工引雷 定位站数 回击次数 雷电流峰值 时间间隔
下载PDF
人工触发闪电箭式先导和企图先导光电同步观测与模拟
19
作者 蔡力 储汪祥 +2 位作者 韦道明 闫继平 高耀庭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77-186,共10页
基于同步光学和电场数据分析了人工触发闪电的箭式先导和企图先导的发展过程,测得了两种先导的二维传播速度,箭式先导的二维传播速度的取值范围为1.5×10^(6)~10.9×10^(6)m/s,企图先导二维传播速度在0.4×10^(6)~2.9×... 基于同步光学和电场数据分析了人工触发闪电的箭式先导和企图先导的发展过程,测得了两种先导的二维传播速度,箭式先导的二维传播速度的取值范围为1.5×10^(6)~10.9×10^(6)m/s,企图先导二维传播速度在0.4×10^(6)~2.9×10^(6)m/s之间。企图先导终止前在光学和电场上同箭式先导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企图先导二维传播速度小于箭式先导的速度,放电过程也不如箭式先导强烈。利用分段速度源电荷模型对箭式先导和企图先导的电场波形进行模拟,估算了先导发展时的电荷密度,最终所得的模拟曲线与实测曲线能较好地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触发闪电 箭式先导 企图先导 源电荷模型
下载PDF
Optical and Electrical Observations of an Abnormal Triggered Lightning Event with two Upward Propagations 被引量:2
20
作者 郑栋 张义军 +4 位作者 吕伟涛 张阳 董万胜 陈绍东 但建茹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12年第4期529-540,共12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an abnormal artificially triggered lightning event that produced two positive upward propagations: one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 (i.e., the upward leader (UL)) and the other after a negativ...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an abnormal artificially triggered lightning event that produced two positive upward propagations: one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 (i.e., the upward leader (UL)) and the other after a negative downward aborted leader (DAL). The triggered lightning was induced in a weak thunderstorm over the experiment site and did not produce a return stroke. All of the intra-cloud lightning around the experiment site produced positive changes in the electric field. The initial stage was a weak discharge process. A downward dart leader propagated along the channel produced by the first UL, ending at a height of approximately 453 m and forming a DAL.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DAL, the electric field at a point located 78 m from the rod experienced a steady reduction of about 6.8 kV m-1 over 5.24 ms prior to the initiation of a new upward channel (i.e., the second upward propagation (UP)). The second UP, which started approximately 4.1 ms after the termination of the DAL and propagated along the original channel, was triggered by the DAL and sustained for approximately 2.95 ms. Two distinct current pulses were superimposed on the current of the second UP. The first pulse, which was related to the sudden initiation of the second UP, was characterized by a more rapid increase and decrease and a larger peak value than the second pulse, which wa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cond UP into the area affected by the DAL. The second UP contained both a similar-to-leader process and a following neutralization process. This study introduces a new type of triggering leader, in which a new upward discharge is triggered in an established channel by an aborted leader propagating along the same channel with opposite polarity and propagation dir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ggered lightning aborted leader high-speed camera curren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