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冷涡影响下杭州湾一次区域性极端大风的演变和机制分析
1
作者 黎玥君 马昊 +2 位作者 勾亚彬 戴祥霖 余贞寿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83,共13页
利用常规气象探空观测、地面自动气象站逐分钟观测、风廓线雷达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分析了2021年4月30日傍晚到夜间浙江北部和杭州湾沿海地区一次区域性极端大风的天气特征,重点探讨了对流系统移入杭州湾后的中尺度演变... 利用常规气象探空观测、地面自动气象站逐分钟观测、风廓线雷达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分析了2021年4月30日傍晚到夜间浙江北部和杭州湾沿海地区一次区域性极端大风的天气特征,重点探讨了对流系统移入杭州湾后的中尺度演变特征和大风增强的原因。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典型的多尺度相互作用的结果,在高空深厚的东北冷涡影响下,配合中层西北急流和较强的地面暖低压促使飑线后部对流系统发展,形成雷暴大风天气。对流单体在经过杭州湾水系后明显增强,其阵风锋前侧有西南暖湿入流,后部冷池发展强盛,气压涌升,叠加地面环境风场和杭州湾水面的热动力条件,从而触发不稳定能量促使单体发展。系统经过杭州湾后辐散下沉出流明显增强,将中高层的动量更快地下传至地面,对于杭州湾南部风力增强效应显著。杭州湾光滑下垫面、喇叭口等特殊地形也是造成极端大风出现的原因之一。同时,逐分钟变温相比于极大风出现时间提前了约7~10 min,对于局地极端大风监测预警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观测 极端雷暴大风 阵风锋 冷池 杭州湾
下载PDF
东北冷涡背景下三类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时空分布和环境特征对比分析
2
作者 曹艳察 郑永光 +2 位作者 孙继松 华珊 盛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36,共15页
东北冷涡是造成中国暖季强对流的重要天气尺度系统之一。为对比东北冷涡与不同类型强对流过程的时空关系及其环境特征差异,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5代大气再分析数据和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逐时大风、降水观测资料,筛选了2017... 东北冷涡是造成中国暖季强对流的重要天气尺度系统之一。为对比东北冷涡与不同类型强对流过程的时空关系及其环境特征差异,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5代大气再分析数据和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逐时大风、降水观测资料,筛选了2017—2021年4—9月东北冷涡背景下9例雷暴大风型、9例强降水型以及8例混合型强对流天气过程,通过动态合成开展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三类强天气过程相对于冷涡的时空分布差异明显:雷暴大风型过程,超过70%的雷暴大风出现在冷涡中心的西南部或南部;而混合型过程,超过70%的大风出现在冷涡中心的东南部或南部;混合型和强降水型过程中,短时强降水均主要出现在冷涡中心南部或东南部,但后者发生在冷涡东南部的比例更高;雷暴大风型和强降水型过程主要出现在东北冷涡的发展和成熟阶段,而混合型过程主要发生在东北冷涡的成熟阶段。(2)三类强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环境条件差异显著。雷暴大风型过程多出现在5—6月,一般对应的东北冷涡更深厚,等温线更密集,大气环境偏干,存在气温垂直递减率大和强风垂直切变条件,雷暴大风多发生在冷涡南侧的锋区附近,对流层中、高层受干冷空气控制,叠加在低层比较浅薄的暖湿空气之上有利于大气层结条件不稳定的增强,降水粒子蒸发降温形成的下沉气流和地面冷池,叠加锋区辐合更有利于形成区域性地面强风;而强降水型过程多集中在7—8月,对应的东北冷涡强度较弱,等温线较稀疏,强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靠近暖区一侧的强层结不稳定区域内,对应水汽充沛、整层暖湿的环境条件,中低层温差较小,风垂直切变较弱。混合型过程对应的月份和冷涡强度与强降水型过程更接近,水汽、高低层温差以及风垂直切变等环境条件介于上述两类过程之间,但下沉对流有效位能在三类过程中表现为最大。总体来看,相较于中国中、低海拔地区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水的环境特征而言,东北冷涡背景下的强天气过程对应更强的深层风垂直切变,具有更强的天气尺度动力强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雷暴大风 短时强降水 时空特征 环境条件
下载PDF
廊坊市雷暴大风多普勒雷达特征指标预警应用分析
3
作者 王洪峰 周涛 +4 位作者 王清川 郭志强 黄浩杰 王鹤婷 刘淇淇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2期114-122,共9页
利用北京、天津和沧州多普勒天气雷达对2010—2019年廊坊市发生的29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中的阵风锋、径向速度大值区、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40 kg·m^(-2)等预警指标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51.9%的站次出现了阵风锋,其中61.0%... 利用北京、天津和沧州多普勒天气雷达对2010—2019年廊坊市发生的29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中的阵风锋、径向速度大值区、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40 kg·m^(-2)等预警指标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51.9%的站次出现了阵风锋,其中61.0%的雷暴大风出现在主体回波移动前方中部到右侧;17 m·s^(-1)以上大风速区作为预警指标,预警的平均提前量达47.2 min。100%的弓形回波雷暴大风出现前上游及可能影响区域存在≥17 m·s^(-1)的大风速区,以此发布预警可提前37.1 min;71.4%的雷暴大风站点上空或10 km范围内VIL≥40 kg·m^(-2),平均预警提前量最高,达到52.7 min;依据带状回波前侧或右前侧出现阵风锋发布预警的平均提前量为60.6 min。73.7%的块状回波雷暴大风天气上游及可能影响区域有≥17 m·s^(-1)的大风速区。结合上游及可能影响区域≥17 m·s^(-1)和≥20 m·s^(-1)大风速区、阵风锋、VIL≥40 kg·m^(-2)出现位置可以提前30~60 min发布雷暴大风预警信号,且可更加精准地预测灾害性大风的落区、出现时间和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雷达回波特征 预警指标 阵风锋 弓形回波
下载PDF
2018—2021年渤海中西部海域雷暴大风时空分布特征
4
作者 左涛 王科 +1 位作者 孙晓磊 王亚男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2期86-95,共10页
选用自动气象站、ADTD闪电定位和多普勒雷达等观测资料,统计2018—2021年渤海中西部海域雷暴大风的强度、时空分布和天气类型,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大范围雷暴大风发生前的物理量参数特征和参考阈值。结果表明:... 选用自动气象站、ADTD闪电定位和多普勒雷达等观测资料,统计2018—2021年渤海中西部海域雷暴大风的强度、时空分布和天气类型,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大范围雷暴大风发生前的物理量参数特征和参考阈值。结果表明:渤海中西部海域雷暴大风风速主要为8~9级,渤海西部和南部近岸海区为发生频次最多的区域,最多月份为6—7月,最多时段为前半夜。持续4 h及以上的雷暴大风过程中,大范围雷暴大风过程占比为86%。导致雷暴大风发生的500 hPa天气系统为冷涡型(46%)、高空槽型(37%)、副热带高压边缘型(12%)和西北气流型(5%)。大范围雷暴大风发生前对流层中层存在明显的干层,应用物理量参数阈值进行预报时,需考虑天气系统和季节气候特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类型 雷暴大风 物理量参数
下载PDF
东北地区雷暴大风观测特征及其与东北冷涡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磊 郑永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6-429,共14页
为提高对东北地区雷暴大风的分析和预报能力,基于2017—2021年东北地区自动气象站、闪电定位仪、葵花8号卫星综合判识雷暴大风天气,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计算强对流物理量和东北冷涡中心及半径等特征参量,研究东北地区雷暴大风的观测特征... 为提高对东北地区雷暴大风的分析和预报能力,基于2017—2021年东北地区自动气象站、闪电定位仪、葵花8号卫星综合判识雷暴大风天气,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计算强对流物理量和东北冷涡中心及半径等特征参量,研究东北地区雷暴大风的观测特征及其与东北冷涡(简称“冷涡”)的关系。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雷暴大风(简称“总体”)集中出现在蒙古高原至大兴安岭以西、东北平原和辽宁沿海。冷涡导致的雷暴大风占总体雷暴大风的50.6%,辽河平原是冷涡雷暴大风最高发区域。东北地区总体和冷涡雷暴大风均具有单峰分布的日变化特征,在午后发生频率最高,但是深夜和上午时段雷暴大风多与冷涡有关,占比达75%。(2)雷暴大风逐小时出现的站数(简称“站数”)大多小于10次,站数大于10次的雷暴大风个例中,冷涡个例占56.5%,高于非冷涡。相比于非冷涡,冷涡雷暴大风发生在更干冷、850与500 hPa强温度直减率以及强的风垂直切变和风暴承载层环境中。(3)冷涡系统的不同象限出现的雷暴大风占冷涡雷暴大风的百分比从大到小依次为东南象限(73.5%)、西南象限(17.5%)、东北象限(7.5%)和西北象限(1.5%)。冷涡外围的雷暴大风次数多于冷涡本体,集中出现在冷涡东南象限距离冷涡中心0.5—2个冷涡半径的范围内,该区域大气中层存在干层、低层存在大的温度垂直递减率、中等以上的风垂直切变和更大的风暴承载层风速,并且更容易受低空切变线的影响,这也是冷涡雷暴大风集中出现在该区域的原因。(4)导致雷暴大风的冷涡中心集中于(45°—55°N,111°—128°E),其中导致区域性雷暴大风的冷涡中心的频次分布为南北向,集中在116°E和122°E处。造成区域性雷暴大风的冷涡中心和最外围环流的位势高度均低于造成局地雷暴大风的冷涡,春、秋季差异更明显;冷涡半径在8月略大于导致局地雷暴大风冷涡,其他月份则反之。以上研究证明东北冷涡是导致东北地区雷暴大风最主要的天气系统,总结的冷涡不同象限处雷暴大风的空间分布和产生区域性雷暴大风的冷涡的特征,可供东北冷涡雷暴大风预报、预警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雷暴大风 强对流 东北地区
下载PDF
基于实测数据的北京市区雷暴风识别和数据库组建
6
作者 张石 杨庆山 徐晓达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07-615,共9页
为了探究北京市区的雷暴风风场特性,采用安装在不同高度的9个超声风速仪采集的大量连续高精度风速实测数据,依据不同风暴脉动及高斯平稳特性,开发分类子程序,采用定量控制和定性判断相结合的方法对强风事件进行分离、识别,建立北京市区... 为了探究北京市区的雷暴风风场特性,采用安装在不同高度的9个超声风速仪采集的大量连续高精度风速实测数据,依据不同风暴脉动及高斯平稳特性,开发分类子程序,采用定量控制和定性判断相结合的方法对强风事件进行分离、识别,建立北京市区雷暴风数据库。结果表明:北京市区主要有大尺度稳态强风、雷暴风和中间事件3种类型强风暴;基于风暴特性开发的分类子程序可实现雷暴风的快速识别,需要进行专家定性判断的记录仅占0.26%;共获得314个雷暴风记录,70个雷暴风事件,增加了现有雷暴风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风 实测数据 阵风因子 北京市区
下载PDF
弱垂直风切变条件下一次飑线大风的特征分析
7
作者 周宗圣 罗秀明 +1 位作者 华华 杨伟 《江西科学》 2023年第6期1191-1197,共7页
利用宣城市7个国家观测站及266个区域观测站观测数据、NCEP再分析、探空资料、风云卫星及宣城S波段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分析2022年7月26日飑线过程。结果表明:1)该过程飑线系统发生在500 hPa高空槽附近,位于副高边缘,过程发生前宣城地... 利用宣城市7个国家观测站及266个区域观测站观测数据、NCEP再分析、探空资料、风云卫星及宣城S波段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分析2022年7月26日飑线过程。结果表明:1)该过程飑线系统发生在500 hPa高空槽附近,位于副高边缘,过程发生前宣城地区处于槽前及槽线附近,正涡度平流增强,之后高空槽过境,转为西北气流,干冷空气注入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2)探空资料显示飑线发展时段,层结为上干下湿,近地层有浅薄的逆温层,有利于能量的储存和触发,订正后超过4000 J/kg的对流有效位能和35℃以上的K指数说明能量条件非常好,而0~6 km垂直风切变只有14 m/s左右,说明此次过程是在强不稳定能量和弱切变环境下触发产生的。飑线后侧入流急流的动量下传及干冷空气的卷入促进了蒸发作用,从而形成强烈的下沉气流,促使冷池快速移动并引起地面大风。3)区域性10级雷暴大风的雷达特征明显:飑线过境前的弓形回波,中心强度55~60 dBZ,飑线前先后出现两条阵风锋快速移动,并在宣城站附近相遇触发对流再次加强。低层径向速度出现模糊,形成大片径向速度大值区。4)中层明显的径向辐合和风暴顶的强辐散都对地面大风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雷暴大风 弱垂直风切变 速度模糊 阵风锋
下载PDF
三次雷暴导致的阵风锋过程分析 被引量:25
8
作者 张涛 李柏 +2 位作者 杨洪平 朱克云 康雪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75-1283,共9页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对2012年5月16日江苏、6月9日京津冀地区以及7月10日河北的三次阵风锋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持续下沉的冷空气形成雷暴高压是阵风锋产生的直接原因。雷暴高压形成过程中,一方面,下沉气流在较...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对2012年5月16日江苏、6月9日京津冀地区以及7月10日河北的三次阵风锋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持续下沉的冷空气形成雷暴高压是阵风锋产生的直接原因。雷暴高压形成过程中,一方面,下沉气流在较小区域内迅速堆积形成雷暴高压,另一方面,新旧单体不断更替,风暴内稳定的下沉气流使雷暴高压发展。雷暴高压内强辐散气流与环境空气形成阵风锋。随着雷暴高压的移动和增强,阵风锋向前移动和增强,当雷暴高压减弱,阵风锋也逐渐消亡。温度梯度与气压梯度越大,瞬时大风越强,阵风锋也越强。阵风锋产生的瞬时大风与窄带回波的强度值不一定成正比。中层径向辐合对阵风锋产生有提前预示作用,提前量为半小时左右,辐合持续时间越长,阵风锋生命史越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风锋 雷暴高压 下沉气流 形成机制
下载PDF
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对一次后向传播雷暴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29
9
作者 孙敏 戴建华 +1 位作者 袁招洪 陶岚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7-262,共16页
利用常规观测、雷达和加密自动站资料,对2013年9月13日上海地区的一次以后向传播为主要特征、伴有强降水和大风的强对流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等技术,对其形成的环境条件及后向传播机制进行了研究。由于上海连续多... 利用常规观测、雷达和加密自动站资料,对2013年9月13日上海地区的一次以后向传播为主要特征、伴有强降水和大风的强对流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等技术,对其形成的环境条件及后向传播机制进行了研究。由于上海连续多日处在副热带高压(副高)西北侧边缘,具备了充足的水汽和较强的不稳定条件,地面辐合线在上海北部触发了初始对流,其出流与地面风场的辐合在西南侧不断触发出新的对流单体,出现了与引导气流相反、指向西南方向的雷暴传播矢量,当单体的新生传播速率大于引导流速率时,雷暴整体产生了与引导气流相反的后向移动。针对该后向传播机制的研究表明:对流单体强下沉运动形成的阵风锋在其西南方向与环境西南风辐合,并与该处原有的地面辐合线碰撞造成更强烈的上升气流,触发新的单体生成,新单体发展成熟后产生强降水和强下沉运动,加强和维持了其西南侧的阵风锋,使得阵风锋向西南方向推进并继续触发新单体生成;风场反演的垂直运动分布和演变也显示了多个对流单体从东北向西南依次表现出消散、成熟和新生阶段的特征。因此,本次过程中形成了"雷暴单体新生发展—成熟后缓慢东北向移动—产生强降水、下沉运动和大风在其西南侧触发新单体"的循环;向西南方向推进的地面阵风锋与原有的地面辐合线共同形成了雷暴西南侧局地锋生区,与新生对流区的位置一致,是该次过程后向传播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强降水雷暴 后向传播 阵风锋 冷池
下载PDF
华北两类产生极端强天气的线状对流系统分布特征与环境条件 被引量:15
10
作者 盛杰 郑永光 沈新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77-898,共22页
华北线状对流系统精细气候分布及其所产生的极端天气特征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雷达拼图资料和客观识别方法普查2013—2018年华北171例线状对流系统的时、空分布特征,根据其所致强对流天气的统计结果,发现华北地区至少有2类线状对流系统,... 华北线状对流系统精细气候分布及其所产生的极端天气特征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雷达拼图资料和客观识别方法普查2013—2018年华北171例线状对流系统的时、空分布特征,根据其所致强对流天气的统计结果,发现华北地区至少有2类线状对流系统,分别产生极端强雷暴大风和极端强降水。分析了这2类线状对流系统的环流形势、环境条件、地形作用和关键中尺度系统地面冷池等的特征。主要结论如下:华北线状对流系统的空间分布尤其是初始形成位置与大地形关系密切,京津冀的太行山和燕山山脚区域为其中的一个高发区;2类线状对流系统发生月份、空间尺度、移动速度、形成时刻和维持时间等都具有显著差异;2类线状对流系统的环流背景、环境条件和冷池也差别明显。强雷暴大风型线状对流系统的环境大气斜压性强,中层干和大的垂直减温率造成的最优对流有效位能、下沉对流有效位能大值区是产生极端大风的重要环境条件,地面强冷池以及0—3 km风垂直切变对前向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强降水型线状对流系统产生的降水极端性较前一类型更为凸出,天气尺度强迫相对较弱,水汽条件极其充沛,地面弱冷池或地形与低层南风气流相互作用维持的后向传播是其发展和缓慢移动的主要机制,也是产生极端强降水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状对流系统 强雷暴大风 强降水 环境条件
下载PDF
2013年湖北地区两次雷暴大风过程环境及雷达回波特征 被引量:25
11
作者 刘希文 李得勤 +2 位作者 韦惠红 徐双柱 苟阿宁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年第1期1-10,共10页
本文选取2013年5月23日和8月18日湖北地区两次灾害性雷暴大风过程(简称"523"和"818"过程),基于天气实况、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资料和雷达资料分别从两次雷暴大风过程的天气... 本文选取2013年5月23日和8月18日湖北地区两次灾害性雷暴大风过程(简称"523"和"818"过程),基于天气实况、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资料和雷达资料分别从两次雷暴大风过程的天气形势、探空结构、大气参数特征及雷达回波演变等多角度分析归纳造成灾害性大风的有利条件。结果表明:"523"过程为高空冷槽东移背景下,十堰地区形成典型的超级单体;"818"过程在副热带高压外围东北气流和登陆台风的共同影响下,在热力和不稳定条件、地面辐合线的共同作用下,阵风锋出流触发了雷暴大风。2013年湖北地区两次雷暴大风过程大气参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存在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1300 J·kg^(-1)),整层水汽条件均较差,低层均为干绝热递减。θse垂直分布表明两次雷暴大风过程在中低层有干空气侵入,同时一些重要的强对流参数K指数和垂直风切变等差异明显,反映了大气参数在强对流预报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523"过程雷达回波具有中气旋、钩状回波、V型缺口及回波悬垂等特征,"818"过程雷达回波具有阵风锋、弓形回波及强回波中心迅速向地面塌陷等特征。两次雷暴大风过程均有中低层径向速度辐合和地面大风核。中气旋、钩状回波、阵风锋、弓形回波和中低层径向速度辐合等雷达回波特征对雷暴大风预警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对流参数 超级单体 阵风锋
下载PDF
渤海湾海风锋与阵风锋碰撞形成雷暴天气的诊断特征 被引量:23
12
作者 刘彬贤 王彦 刘一玮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2-136,共5页
对2007年8月13日天津多普勒天气雷达(CIN RAD WSR/98D)探测的雷暴天气个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雷暴天气是由渤海湾海风锋与阵风锋碰撞形成的;碰撞后,在海风锋前端、阵风锋前部有新的雷暴单体形成;阵风锋后部的对流回波主体加强,... 对2007年8月13日天津多普勒天气雷达(CIN RAD WSR/98D)探测的雷暴天气个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雷暴天气是由渤海湾海风锋与阵风锋碰撞形成的;碰撞后,在海风锋前端、阵风锋前部有新的雷暴单体形成;阵风锋后部的对流回波主体加强,对流回波主体由椭圆状加强为典型的弓状。应用天津36个自动气象站的地面六要素资料和北京850 h Pa以上探空资料,组成新的诊断资料,对该个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雷达探测的海风锋前端具有较强的低层垂直风切变梯度和露点温度梯度大值区,海风锋前沿与0~3 km垂直风切变梯度密集区相对应,且与露点温度梯度变化较快的区域基本吻合;海风锋与阵风锋相互碰撞时,0~3 km垂直风切变在2 h内变化较快,且有明显的增加趋势,CAPE(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对流有效位能)值在雷暴形成前有较明显增加;随着雷暴天气结束,上述特征随之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风锋 阵风锋 雷暴天气的形 成诊断特征
下载PDF
北京及周边地区雷暴阵风锋特征统计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何娜 丁青兰 +5 位作者 俞小鼎 付宗钰 周璇 刘璐 李桑 柳克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0-259,共10页
为全面和系统研究北京及周边地区阵风锋各方面特征,使用2006-2015年暖季(5-9月)北京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及北京、河北、天津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北京及周边地区的阵风锋过程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46次阵风锋过程有232次触发了对... 为全面和系统研究北京及周边地区阵风锋各方面特征,使用2006-2015年暖季(5-9月)北京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及北京、河北、天津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北京及周边地区的阵风锋过程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46次阵风锋过程有232次触发了对流,占总数的67%,表明阵风锋对雷暴具有较强的抬升触发能力。阵风锋在6-8月出现的日数占5-9月阵风锋总日数的85%;出现的时段主要是午后至傍晚(12-21时,北京时),维持时间0.5-3 h;阵风锋在北京东南方向生成的数量最多,且触发对流的次数也最多;其次为偏东和东北方向;偏南和西南方向生成阵风锋数量居中,而偏北、偏西和西北地区阵风锋个例相对较少,触发对流的比例也相对较低。产生阵风锋的母风暴中48%为孤立雷暴(包括孤立多单体和超级单体风暴),31%为雷暴群,21%为飑线;97%的母风暴最强回波在50 dBz以上,阵风锋的回波强度为10-25 dBz。91%的阵风锋移动速度集中在10-60 km/h,84%的阵风锋与母风暴的最大距离为1-60 km;在母风暴回波强度减弱到30 dBz以下时,80%的阵风锋能够继续维持的时间不超过2 h。阵风锋母风暴向东南方向移动的个例最多,从阵风锋和母风暴移动方向的关系来看,阵风锋与母风暴移向一致的情况占比最高,为32%,其次为母风暴无移动及阵风锋弧形扩散情况,各占17%;阵风锋与母风暴移向相反情况所占比例最低,只有3%。最后统计了阵风锋经过地面自动气象站时,自动观测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阵风锋在经过地面自动气象站时会造成风速增大、温度降低、相对湿度增大、气压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风锋 统计 多普勒雷达 雷暴触发 临近预报
下载PDF
一次雷暴大风的物理环境场和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被引量:23
14
作者 阎访 陈静 +2 位作者 卞韬 廖颖慧 张翠华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年第1期33-39,共7页
2009年8月27日15—18时,石家庄地区出现雷暴大风灾害性强对流天气过程。石家庄北部新乐县多普勒雷达探测到了完整的阵风锋、飑线和中气旋等中尺度天气系统,并对此次雷暴大风的环境场和多普勒雷达产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层逆温、中低... 2009年8月27日15—18时,石家庄地区出现雷暴大风灾害性强对流天气过程。石家庄北部新乐县多普勒雷达探测到了完整的阵风锋、飑线和中气旋等中尺度天气系统,并对此次雷暴大风的环境场和多普勒雷达产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层逆温、中低层垂直风切变较强的不稳定层结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条件。阵风锋对对流风暴发展强度具有反馈作用,当二者逐渐远离时,对流风暴强度减弱甚至消亡;当二者逐渐靠近时,对流风暴发展加强,甚至发展为超级单体对流风暴。多单体对流风暴带状排列构成飑线系统,所经测站出现风速突增、风向急转、气压升高和气温下降,钩状回波、人字形回波、弓形回波和深厚持久发展的中气旋是天气过程中超级单体对流风暴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地面破坏性大风主要由超级单体对流风暴所引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物理量场 阵风锋 飑线 中气旋 对流风暴
下载PDF
陕西两次阵风锋的多普勒雷达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 被引量:38
15
作者 刘勇 王楠 刘黎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80-387,共8页
对2004年7月发生在陕西中部的两次雷暴系统产生阵风锋的多普勒雷达观测和自动气象站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阵风锋位于雷暴前部10~50km处,呈弧状;阵风锋的水平尺度为50~100km,宽度3~5km,回波强度15~25dBz,生命史1~5h;阵... 对2004年7月发生在陕西中部的两次雷暴系统产生阵风锋的多普勒雷达观测和自动气象站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阵风锋位于雷暴前部10~50km处,呈弧状;阵风锋的水平尺度为50~100km,宽度3~5km,回波强度15~25dBz,生命史1~5h;阵风锋的典型速度为10m·s^-1;阵风锋过境时地面温度下降,风向转变、风速突增的现象明显;阵风锋的强度取决于雷暴的强度,雷暴群产生的阵风锋生命史更长;阵风锋对近距离的单体雷暴有显著的负反馈作用,对雷暴群的负反馈作用不明显;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场对阵风锋有较强的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风锋 风速突增 雷暴群 负反馈作用 径向速度
下载PDF
“4·11”海南致灾雷暴大风环境场与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郑艳 俞小鼎 +1 位作者 蔡亲波 任福民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50-860,共11页
利用海口多普勒雷达、海南省区域加密自动站和常规资料对2016年4月11日凌晨发生在海南岛北部近海和陆地的大范围雷暴大风过程进行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雷暴大风过程发生在500 h Pa槽前、低空急流左前侧、低层切变线南侧、高空... 利用海口多普勒雷达、海南省区域加密自动站和常规资料对2016年4月11日凌晨发生在海南岛北部近海和陆地的大范围雷暴大风过程进行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雷暴大风过程发生在500 h Pa槽前、低空急流左前侧、低层切变线南侧、高空急流分流区下方和地面静止锋南侧的有利于对流发展的较大范围上升气流区域内;(2)对流风暴移动路径上的大气环境具有中等程度的条件不稳定、对流有效位能CAPE以及上干冷下暖湿的温-湿廓线垂直结构、强的深层垂直风切变,对流风暴形成后最终组织发展产生雷暴大风、大冰雹和短时强降水的多单体带状回波和弓形回波;(3)在多单体带状回波中镶嵌的风暴A和B各自发展成为具有中层径向辐合特征的超级单体,风暴B和C合并形成弓形回波,其中风暴C的中气旋加强成为弓形回波北部的气旋式中尺度涡旋;(4)阵风锋对对流风暴的正反馈作用、对流风暴前侧强劲的暖湿入流与风暴后侧径向风速相当的冷池出流,长时间倾斜依存的自组织结构及其与强的低层环境风垂直切变的相互作用,是多单体风暴和弓形回波长时间维持和加强的主要原因;(5)地面原来存在的β中尺度辐合切变线,对流风暴主体回波沿着海南岛北部近海东移等因素,有利于多单体带状回波和弓形回波的长时间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天气学分析 多单体带状回波 弓形回波 阵风锋 β中尺度辐合切变线
下载PDF
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阵风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屈梅芳 古明悦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6年第2期20-24,I0003,共6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地面加密观测数据,对2014年6月8-9日发生在南宁的两次阵风锋天气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阵风锋回波强度为10—20dBZ,水平尺度20km,呈弧状,成熟时高度大慨1.5km,阵风锋只是对流层低层的...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地面加密观测数据,对2014年6月8-9日发生在南宁的两次阵风锋天气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阵风锋回波强度为10—20dBZ,水平尺度20km,呈弧状,成熟时高度大慨1.5km,阵风锋只是对流层低层的浅薄系统。阵风锋移动速度与母体雷暴移动速度的关系对雷暴的发展与减弱有很好的指示作用。阵风锋前沿有明显的风速辐合,可以触发新的对流单体的生成。两条阵风锋的相遇合并会使得阵风锋加强,更易触发新的对流单体产生。阵风锋愈强,其过境时所引起的风速增大的现象就愈明显。单体质心的快速下降和反射率因子核心的快速下降对地面雷暴大风有很好的指示作用,约可提前半小时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风锋 雷暴大风 窄带回波
下载PDF
河北省雷暴大风的雷达回波特征及预报关键点 被引量:44
18
作者 王福侠 俞小鼎 +3 位作者 裴宇杰 杨晓亮 孟凯 何丽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2-351,共10页
应用河北省石家庄新乐CINRAD-SA雷达资料对2006—2008年河北省中南部地区262个站雷暴大风的雷达回波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雷暴大风的主要雷达回波特征有弓形回波、阵风锋和径向速度大值区,出现其中一个或多个特征均可发布雷暴大风预... 应用河北省石家庄新乐CINRAD-SA雷达资料对2006—2008年河北省中南部地区262个站雷暴大风的雷达回波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雷暴大风的主要雷达回波特征有弓形回波、阵风锋和径向速度大值区,出现其中一个或多个特征均可发布雷暴大风预警。根据以上雷达回波特征能够对66%的雷暴大风发布预警,34%的雷暴大风仅仅依据雷达资料无法预警,其中孤立块状回波占39%,带状回波占61%。弓形回波仅占雷暴大风的19.8%,能够观测到的阵风锋回波仅占16.8%,65.3%的雷暴大风观测到径向速度大值区,径向速度大值区是雷暴大风最重要的雷达回波特征。径向速度大值区的形成一般早于弓形回波和阵风锋回波,依据径向速度大值区可更早发布雷暴大风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雷达回波特征 径向速度大值区 弓形回波 阵风锋
下载PDF
复杂地形下北京一次局地雷暴新生和增强机制初探 被引量:36
19
作者 黄荣 王迎春 张文龙 《暴雨灾害》 2012年第3期232-241,共10页
利用变分多普勒雷达分析系统,结合多普勒雷达观测、地面自动站、风廓线仪、加密探空等非常规观测资料,对北京地区2011年8月9日局地雷暴的新生和增强机制进行了较精细的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一次发生在弱垂直风切变环境下的局地强对... 利用变分多普勒雷达分析系统,结合多普勒雷达观测、地面自动站、风廓线仪、加密探空等非常规观测资料,对北京地区2011年8月9日局地雷暴的新生和增强机制进行了较精细的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一次发生在弱垂直风切变环境下的局地强对流雷暴大风过程,环境场有较强的不稳定能量(CAPE达2 798 J.㎏-1),地面高比湿带(>20 g.kg-1)在山前聚集,城区西部山前存在一较强γ中尺度热辐合中心,前期大气环境条件十分有利于对流发生发展;上游移进北京的强雷暴受地形强迫作用影响,其产生的冷池出流被抬高,冷空气叠加在地面γ中尺度热辐合中心之上,使山前局地大气层结更不稳定,另一方面,强冷池出流产生的边界层高层偏北风与近地面弱的偏南风构成有利于对流新生的垂直风切变,地面热辐合中心、边界层热力和动力不稳定的增强共同作用是局地雷暴新生的主要机制;上游冷池出流边界(阵风锋)伴有的强温度梯度和边界层辐合上升运动是原有局地新生雷暴显著增强的主要原因;多单体雷暴相互碰撞合并产生的辐合上升运动是局地雷暴得以持续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雷暴新生 γ中尺度热辐合中心 冷池出流 阵风锋 复杂地形
下载PDF
多种观测资料在一次弱降水雷暴大风分析中的综合应用 被引量:13
20
作者 许长义 易笑园 +1 位作者 段丽瑶 徐灵芝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55-363,共9页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宝坻和西青两部风廓线雷达、天津250m气象铁塔观测资料,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探空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和自动站分钟资料,对2014年6月8日发生在天津地区的一次弱降水雷暴大风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属...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宝坻和西青两部风廓线雷达、天津250m气象铁塔观测资料,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探空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和自动站分钟资料,对2014年6月8日发生在天津地区的一次弱降水雷暴大风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属于西北气流型雷暴大风,低层强垂直风切变和较大的温度直减率为雷暴大风的出现提供有利环境条件;(2)此过程共经历弓形回波复合体、阵风锋和单体弓形回波3个阶段,雷暴大风的强度与强回波核伸展高度以及下落时间有关,回波核伸展高度越高,下落时间越短,雷暴大风强度越强;(3)强冷池的快速移动是弓形回波复合体阶段雷暴大风的直接原因,冷空气首先从2.3km高度入侵,10min后地面出现雷暴大风。天津南部具有不稳定能量高值中心,配合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触发作用导致单体弓形回波阶段雷暴大风;(4)阵风锋阶段上升与下沉气流共存,下沉速度峰值的下传特征较地面雷暴大风的出现提前20min,2km以上的对流层中低层为上升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降水雷暴大风 弓形回波 阵风锋 风廓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