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o Know the Others,To Know Thyself──Seminar on Literature of China and Norway held in Beijing
1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1999年第4期19-23,共5页
关键词 To Know the Others To Know thyself Seminar on Literature of China and Norway held in Beijing
下载PDF
《受害者》中的受难与犹太伦理取向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兮颖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69-75,共7页
《受害者》中的利文撒尔与阿尔比两人既是受害者,同时也是受难者。他们痛苦与荒谬的处境构成了一种双重悖谬。而他们的受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的反犹主义倾向造成的,阿尔比将反犹主义思想同化于自己的内心,并施加在利文撒尔身上。他... 《受害者》中的利文撒尔与阿尔比两人既是受害者,同时也是受难者。他们痛苦与荒谬的处境构成了一种双重悖谬。而他们的受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的反犹主义倾向造成的,阿尔比将反犹主义思想同化于自己的内心,并施加在利文撒尔身上。他们之间是迫害与被迫害的关系。尽管利文撒尔认为自己对阿尔比的生活与人生无需承担任何责任,也不必要有负疚感。可是他仍然承担起了责任,这其中"爱邻如己"的犹太伦理思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小说展现了苦难对于受害者的积极意义,它能促使人更加努力地奋斗并最终摆脱苦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害者》 受难 “爱邻如己” 犹太伦理取向
下载PDF
教育经典与师生“个人知识”的无限生成 被引量:1
3
作者 蒋开君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第9期107-110,共4页
试图从已客观化为文本的教育经典中挖掘"个人知识"的丰富宝藏,不是"六经注我",而是"我注六经"。在教育经典的阅读中重新阐释并还原经典作家的原初生命体验和"个人知识",使教科书化的经典文本... 试图从已客观化为文本的教育经典中挖掘"个人知识"的丰富宝藏,不是"六经注我",而是"我注六经"。在教育经典的阅读中重新阐释并还原经典作家的原初生命体验和"个人知识",使教科书化的经典文本重新显现出它们的深层意义——生命的本真和教育的本真。与此同时,检讨学校教育的公共知识、客观知识传授过程中所削弱了的"个人知识"的生成转化,检讨知识教育停留在"为知识而知识"的阶段,耽搁了智慧教育的升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夸美纽斯的"感觉唯实",卢梭的"自然而然",杜威的"做中习得",都为"个人知识"的无限生成自辟了一条解放之路。教育经典不是僵死的概念堆砌的城堡,那里面燃烧着生命体验的"永恒的活火"。薪尽火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知识 认识你自己 感觉唯实 自然 做中习得
下载PDF
从“自恋”到“他恋”——库切小说《耻》中“爱邻人”之衍变 被引量:1
4
作者 蔡云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22年第1期40-49,共10页
“爱邻如己”这一古老训诫经由弗洛伊德的“自恋之爱”到拉康的“异恋之爱”,最终走向列维纳斯的“爱敌如己”,焕发出积极的当代伦理学意义。库切小说《耻》中主人公卢里与“邻人”的关系正印证了这一经由“自恋”到主体解体乃至“他恋... “爱邻如己”这一古老训诫经由弗洛伊德的“自恋之爱”到拉康的“异恋之爱”,最终走向列维纳斯的“爱敌如己”,焕发出积极的当代伦理学意义。库切小说《耻》中主人公卢里与“邻人”的关系正印证了这一经由“自恋”到主体解体乃至“他恋”的过程,小说通过“爱敌如己”呼吁同质性主体放弃对异质性他者的规约、同化乃至扼杀,倡导包容和接受绝对他者和他性,为当今由于彼此相异的文化、价值观念引发的矛盾冲突和伦理困境指明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邻如己 弗洛伊德 拉康 列维纳斯 《耻》
下载PDF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林鹏 《科教文汇》 2019年第28期164-165,共2页
“认识你自己”哲学思想的提出是苏格拉底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他把哲学眼光第一次对准人本身,将之前社会乃至整个古希腊所研究的自然、神两个主要哲学领域向人彻底转变。这一思想虽然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仍然会对我们当... “认识你自己”哲学思想的提出是苏格拉底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他把哲学眼光第一次对准人本身,将之前社会乃至整个古希腊所研究的自然、神两个主要哲学领域向人彻底转变。这一思想虽然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仍然会对我们当今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它能让我们在当今社会时刻反思自己、认清自己,最终达到知行合一,实现人生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 现实意义 价值
下载PDF
“爱邻如己”是可能的吗?——拉康视角下的邻人问题与主体的伦理
6
作者 李锋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0-27,95,共9页
基督教“爱邻如己”的伦理命令在尼采和弗洛伊德那里遇到了强烈的质疑,这一质疑需要通过对邻人问题的思考,回溯到主体与彼者的原初经验,并进一步考察这一伦理命令的心理学基础。拉康区分了作为小彼者的邻人与作为大彼者的邻人的根本不同... 基督教“爱邻如己”的伦理命令在尼采和弗洛伊德那里遇到了强烈的质疑,这一质疑需要通过对邻人问题的思考,回溯到主体与彼者的原初经验,并进一步考察这一伦理命令的心理学基础。拉康区分了作为小彼者的邻人与作为大彼者的邻人的根本不同,他让我们看到对这一伦理命令通常理解的内在盲点与根本困境。通过对“谁是最近的邻人”的问题的讨论,拉康进而阐发了“爱邻如己”这一伦理命令的全新意义。无意识恰恰是每个主体自身最近的邻人,主体面对着自身内在的这种相异性、陌生性的部分不退却,而去创造一种与“邻人”的相处方式,这是“爱邻如己”这一伦理律令在精神分析伦理学的视角下呈现的基本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邻如己 拉康 镜像阶段 大彼者 享乐 骑士之爱 升华
下载PDF
社交媒体平台的癌症疾痛叙事与患者自我疗愈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梅兰 侯晓聪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1-117,123,共18页
癌症疾痛及其疗愈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以叙事治疗理论为基础,探讨社交媒体如何嵌入癌症疾痛的叙事之中并影响着患者的自我叙述与疗愈。研究发现:患者的疾痛叙事呈现崩溃型向对抗型或交流型转变的结构演化态势;通过对... 癌症疾痛及其疗愈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以叙事治疗理论为基础,探讨社交媒体如何嵌入癌症疾痛的叙事之中并影响着患者的自我叙述与疗愈。研究发现:患者的疾痛叙事呈现崩溃型向对抗型或交流型转变的结构演化态势;通过对疾痛的媒介化呈现,发现自我独特性以及建构新的故事世界,癌症患者实现了对自我与他人双重关系的确认、疾病的去污名化以及对死亡的解构与重构。社交媒体展现了独特的疾痛叙事治疗功能,在疾痛疗愈及其社会健康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潜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癌症患者 叙事治疗 自我疗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