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4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Cu-Mo层状复合材料的轧制行为与力学性能 被引量:2
1
作者 崔玉豪 曹远奎 +2 位作者 李娜 李谋 刘咏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2021年第4期346-354,共9页
以Ti箔、Cu箔和Mo箔为原料,采用热压法制备Ti-Cu-Mo层状复合材料,随后进行热轧加工,研究材料的轧制行为以及轧制量对复合材料各层组织演化规律的影响,并进一步揭示组元层及界面结构对复合材料整体强塑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轧制主要引... 以Ti箔、Cu箔和Mo箔为原料,采用热压法制备Ti-Cu-Mo层状复合材料,随后进行热轧加工,研究材料的轧制行为以及轧制量对复合材料各层组织演化规律的影响,并进一步揭示组元层及界面结构对复合材料整体强塑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轧制主要引起Ti-Cu-Mo层状复合材料中Cu层组织细化与持续硬化,而对Ti层和Mo层影响较小。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总体符合混合法则,受组元层硬化与颈缩的影响。采用80%的轧制量时,Cu层充分硬化而Mo层不发生颈缩断裂,可获得具有较高屈服强度(561 MPa)与良好塑性(伸长率7%)的Ti-Cu-Mo复合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u-mo层状复合材料 热轧 显微组织 界面结构 力学性能
下载PDF
Cu-Al层状复合材料金属间化合物结构稳定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2
作者 李爽 王文焱 +5 位作者 张飞扬 崔云峰 谢敬佩 王爱琴 朱晓龙 高铭 《材料热处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5-76,共12页
铜铝层状复合材料在固液复合铸轧成型时,固态铜与液态铝在接触面发生界面反应生成的金属间化合物容易引发晶界脆性、晶间裂纹或弹性畸变致使其开裂而失效。因此,一个强而稳定的界面对于整个复合材料的结构强度至关重要。为深入了解界面... 铜铝层状复合材料在固液复合铸轧成型时,固态铜与液态铝在接触面发生界面反应生成的金属间化合物容易引发晶界脆性、晶间裂纹或弹性畸变致使其开裂而失效。因此,一个强而稳定的界面对于整个复合材料的结构强度至关重要。为深入了解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的化学键合、晶体结构及稳定性,利用第一性原理对Cu-Al层状复合材料中常见的金属间化合物Al_(4)Cu_(9)、Al_(2)Cu、AlCu开展了热力学性能、力学性能和电子结构的相关计算。有效生成热数值表明,扩散初始阶段Al_(2)Cu相将在界面处最先生成,待Al_(2)Cu初生相形成后,将依次生成Al_(4)Cu_(9)、AlCu。Al_(2)Cu、Al_(4)Cu_(9)和AlCu均符合力学稳定性标准,对比它们的B/G值、泊松比和硬度,3种金属间化合物均为脆性相,其中Al_(2)Cu的脆性最大且硬度最高。通过对能带、态密度和Mulliken布居进行分析,发现金属键在Al_(2)Cu和AlCu化学键中具有更强的离子性特征,而在Al_(4)Cu_(9)化学键中具有更强的共价性特征,使得Al和Cu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更紧密,稳定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层状复合材料 生成焓 结合能 电子结构 力学性能
下载PDF
1060Al/Al-Al_(2)O_(3)/1060Al层状铝基复合材料热变形模型对比分析
3
作者 郝朋程 张兵 +6 位作者 张志娟 赵田丽 刘广龙 陈乐 徐依 蔡军 王快社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7-118,共12页
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在变形温度为25~400℃、应变速率为0.01~10s^(-1)和真应变为0.85的条件下,对1060Al/Al-Al_(2)O_(3)/1060Al层状铝基复合材料进行了热压缩试验,研究其热变形行为,建立了应变补偿的Arrhenius (SCA)、修正的Jo... 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在变形温度为25~400℃、应变速率为0.01~10s^(-1)和真应变为0.85的条件下,对1060Al/Al-Al_(2)O_(3)/1060Al层状铝基复合材料进行了热压缩试验,研究其热变形行为,建立了应变补偿的Arrhenius (SCA)、修正的Johnson-Cook (MJC)和修正的Zerilli-Armstrong (MZA) 3种本构模型,并对流变应力的预测值与实验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层状复合材料流变应力呈加工硬化型,并随温度升高或应变速率降低而降低;在100℃/0.5s^(-1)、200℃/0.1s^(-1)和300℃/0.1s^(-1)条件下,层状复合材料组元层间变形较为协调;3种本构模型中,MZA模型的相关系数最高,R为0.99085、平均绝对相对误差最低,e_(AARE)为0.046966,更适合描述1060Al/Al-Al_(2)O_(3)/1060Al层状铝基复合材料的热变形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60Al/Al-Al_(2)O_(3)/1060Al层状铝基复合材料 流变应力 宏观形貌 本构方程
下载PDF
层厚比对Cu-TiB2/Cu层状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曹飞 蔡磊 +4 位作者 韩非 张涵潇 刘楠 谢张乐 姜伊辉 《铸造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61-66,共6页
铜基复合材料由于优异的综合性能在电子封装、电接触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然而,克服材料的强-塑性倒置关系一直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层状构型设计被认为是解决该倒置难题的有效策略。本文采用粉末冶金并结合原位反应法,通过控制铺粉工... 铜基复合材料由于优异的综合性能在电子封装、电接触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然而,克服材料的强-塑性倒置关系一直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层状构型设计被认为是解决该倒置难题的有效策略。本文采用粉末冶金并结合原位反应法,通过控制铺粉工艺,制备出Cu层与TiB2/Cu复合层交叠分布的Cu-TiB2/Cu层状复合材料。研究了Cu-TiB2/Cu层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断裂特征,并讨论了层状结构参数对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当Cu层与TiB2/Cu复合层的层厚比为1∶3时,Cu-TiB2/Cu层状复合材料的极限抗拉强度(UTS)为315 MPa,断裂伸长率为18%,实现了良好的强塑性匹配。基于复合材料裂纹扩展路径表征与分析,揭示了层状构型设计在抑制裂纹扩展、促使裂纹偏转等方面的作用机制,为高强韧铜基复合材料的构型设计和性能优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TiB2/Cu复合材料 层状结构 微观组织 强塑性
下载PDF
层状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现状及未来发展展望
5
作者 田双永 徐泽 +2 位作者 徐振 臧喜民 阎荟宇 《铝加工》 CAS 2024年第2期3-10,共8页
主要阐述了各种层状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的特点及其在现实生产中的优势及不足。其中,固-液铸轧法作为一种将铸造法与轧制法结合起来的复合材料制备方式,或可成为铝基复合材料未来连续化、批量化生产的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 层状复合材料 制备技术 固-液铸轧法
下载PDF
TA4/Q235层状复合材料激光穿透焊研究
6
作者 王志英 李佳旗 +1 位作者 张建勋 李振岗 《焊管》 2024年第2期29-36,共8页
为解决钛/钢层状金属在熔焊过程中易产生脆性金属间化合物而导致接头出现裂纹、难以实现可靠连接的难题,对TA4和Q235层状复合材料的激光穿透焊接进行工艺探索,并添加T2紫铜作为中间层进行工艺优化。结果显示,在合适的工艺参数下,TA4/Q23... 为解决钛/钢层状金属在熔焊过程中易产生脆性金属间化合物而导致接头出现裂纹、难以实现可靠连接的难题,对TA4和Q235层状复合材料的激光穿透焊接进行工艺探索,并添加T2紫铜作为中间层进行工艺优化。结果显示,在合适的工艺参数下,TA4/Q235激光穿透焊接接头呈酒杯状,焊缝上下部分出现明显的元素交换,引发裂纹缺陷;引入Cu作为中间层后,得到的Ti-Cu-Fe焊接接头成形良好。能谱分析结果表明,添加Cu可有效阻隔Ti、Fe的直接接触,避免了脆性金属间化合物的产生,焊缝晶粒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细化且开裂现象明显减少,从而改善了TA4/Q235的焊接性;激光穿透焊接的最佳参数为激光功率3 000 W,线速度2.0 m/min。研究结果对Ti/Fe复合板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领域的应用有积极的探索作用,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复合材料 激光穿透焊 TA4/Q235 Cu中间层 工艺优化
下载PDF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及微观变形机理
7
作者 姜爽 贾楠 Peng Lin Ru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4,11,共12页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作为一种典型的非均质材料,通过调控其内部的多尺度微结构特性,可以实现金属结构材料强度-韧性的协同提升,在高端先进制造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显著依赖于各组元层的性能、厚度和异...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作为一种典型的非均质材料,通过调控其内部的多尺度微结构特性,可以实现金属结构材料强度-韧性的协同提升,在高端先进制造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显著依赖于各组元层的性能、厚度和异质界面的结构特性。变形过程中材料内部的微观应力/应变在异质界面处的协调特性对组元金属的形变微观机制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复合材料整体的性能。因此,探索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力学行为-变形机制-宏观力学性能”的内在关联并揭示其对应的微观形变机理,对设计具有优异综合力学性能的金属层状复合材料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聚焦于晶态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微观力学行为及变形机理,介绍了其力学行为的尺寸与界面效应,着重讨论了室温下材料的微观形变物理过程,阐明了非均匀金属层状复合体强韧化的机理。最后,对金属层状复合材料力学行为的研究进行了简要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 塑性变形 微观力学行为 变形机制 异质界面 强韧化机制
下载PDF
不同铝合金对Al/Mg/Al层状复合材料腐蚀行为的影响
8
作者 郭贺 焦进超 +7 位作者 张津 王旭东 连勇 冯波 冯晓伟 郑开宏 丁啸云 韩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4-161,共8页
将镁合金与铝合金经过热轧制成Al/Mg/Al层状复合材料,结合析氢试验、电化学试验和电偶试验,对1060/AZ31/1060、5052/AZ31/5052和6061/AZ31/6061在3.5%(质量分数)NaCl溶液中腐蚀行为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其腐蚀形貌、腐蚀产物、析氢速率、... 将镁合金与铝合金经过热轧制成Al/Mg/Al层状复合材料,结合析氢试验、电化学试验和电偶试验,对1060/AZ31/1060、5052/AZ31/5052和6061/AZ31/6061在3.5%(质量分数)NaCl溶液中腐蚀行为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其腐蚀形貌、腐蚀产物、析氢速率、动电位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谱,探究Al/Mg/Al层状复合材料的腐蚀机理。结果表明:Al/Mg/Al层状复合材料的表面腐蚀行为与铝合金的腐蚀行为相似,其相对于原始镁合金的腐蚀电流密度降低了两个数量级;Al/Mg/Al层状复合材料截面腐蚀产物呈颗粒状密集分布在镁一侧,腐蚀行为主要受电偶效应的影响,镁-铝电偶对电偶电流可达10^(-3)A·cm^(-2)数量级;对应的三种镁-铝电偶对电偶电流密度和电偶电位与混合电位理论拟合值相差不大;三种Al/Mg/Al层状复合材料中5052/AZ31/5052的整体耐蚀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Mg/Al层状复合材料 电化学 电偶腐蚀 析氢 腐蚀产物
下载PDF
层间硬度比对Cu-Be/Cu层状异构复合材料强韧性的影响
9
作者 柳春林 唐延川 +3 位作者 张庆祝 秦新宝 郎鹏江 张欣磊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79,共13页
通过真空热压复合、冷轧及热处理的方式制备了具有不同层间硬度比(R_(Cu-Be/Cu)分别为3.0、5.0、7.0)的Cu-Be/Cu层状异构复合材料。研究了层间硬度比R_(Cu-Be/Cu)对复合材料强度-塑性匹配及应变硬化率的影响,探索了不同R_(Cu-Be/Cu)下... 通过真空热压复合、冷轧及热处理的方式制备了具有不同层间硬度比(R_(Cu-Be/Cu)分别为3.0、5.0、7.0)的Cu-Be/Cu层状异构复合材料。研究了层间硬度比R_(Cu-Be/Cu)对复合材料强度-塑性匹配及应变硬化率的影响,探索了不同R_(Cu-Be/Cu)下异质变形诱导强化对复合材料应变硬化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R_(Cu-Be/Cu)升高,层状异构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升高、均匀伸长率降低,但复合材料抗拉强度均高于依据混合定律计算值,且均匀伸长率均高于相应Cu-Be组元,其中R_(Cu-Be/Cu)为5.0的复合材料具有最优强度-塑性匹配。异质变形诱导强化作用可使层状异构复合材料中产生额外应变硬化,但R_(Cu-Be/Cu)为3.0的复合材料中异质变形诱导强化产生的应变硬化作用较弱,而R_(Cu-Be/Cu)为7.0的复合材料中异质变形诱导硬化作用在塑性变形初期就达到饱和状态并迅速降低,R_(Cu-Be/Cu)为5.0的复合材料中异质变形诱导硬化在材料应变硬化过程中占据主导作用,且可在较大应变范围内为材料提供额外应变硬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异构复合材料 层间硬度比 力学性能 应变硬化 异质变形诱导强化
下载PDF
层状C_(f)/ZrB_(2)-SiC复合材料断裂行为仿真研究
10
作者 张传晖 程业红 刘亚雄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19-28,40,共11页
为研究层状C_(f)/ZrB_(2)-SiC复合材料断裂行为的影响因素和规律以及裂纹扩展规律和形成机理,从细观尺度建立了单边切口梁法(SENB)有限元模型,使用软件ABAQUS进行了仿真模拟。仿真计算的断裂韧性为10.01 MPa·m^(1/2),结果与试验数... 为研究层状C_(f)/ZrB_(2)-SiC复合材料断裂行为的影响因素和规律以及裂纹扩展规律和形成机理,从细观尺度建立了单边切口梁法(SENB)有限元模型,使用软件ABAQUS进行了仿真模拟。仿真计算的断裂韧性为10.01 MPa·m^(1/2),结果与试验数据基本一致,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裂纹扩展过程中多次沿界面偏折,裂纹呈阶梯状特征。在荷载-位移曲线上表现为曲线升降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梯断裂模式。断裂韧性随层厚比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向,最佳层厚比约为1。断裂韧性随界面层厚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最佳界面层厚度是200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复合材料 数值模拟 裂纹 单边切口梁法(SENB) 断裂韧性 黏聚力单元
下载PDF
Ag_(2)O-NiTi-LDH复合材料的构建及其光催化氧化乙硫醇性能研究
11
作者 崔洪珊 何杰 +2 位作者 徐从波 赵玲玲 王丽平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36-42,共7页
本文将氧化银(Ag_(2)O)负载到镍-钛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NiTi-LDH)上以构建Ag_(2)O-NiTi-LDH复合材料。通过XRD、SEM、TEM、XPS、UV-vis、电化学工作站和FT-IR等技术对样品进行表征。采用静态吸附-光催化的方法对乙硫醇进行吸附氧化降解... 本文将氧化银(Ag_(2)O)负载到镍-钛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NiTi-LDH)上以构建Ag_(2)O-NiTi-LDH复合材料。通过XRD、SEM、TEM、XPS、UV-vis、电化学工作站和FT-IR等技术对样品进行表征。采用静态吸附-光催化的方法对乙硫醇进行吸附氧化降解。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Ag_(2)O和NiTi-LDH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使得Ag_(2)O-NiTi-LDH复合材料比单一基体材料的带隙能小,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和迁移效率高;在光催化实验中,单一的基体材料NiTi-LDH对乙硫醇的光催化效果不明显,Ag_(2)O和Ag_(2)O-NiTi-LDH虽然都能将乙硫醇光催化氧化成硫酸盐,但Ag_(2)O-NiTi-LDH复合材料光催化氧化降解效率高于Ag_(2)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银 镍钛-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复合材料 光催化 乙硫醇
下载PDF
花状MgCo_(2)O_(4)@CoMn LDH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12
作者 胡潭伟 丁悦 +4 位作者 唐梦凡 倪航 田玉 朱小龙 郑广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14,共10页
超级电容器(SCs)因其功率高、稳定性能好和快速的充放电能力,在储能设备领域受到广泛关注。采用水热法结合电沉积法合成花状MgCo_(2)O_(4)@CoMn层状双氢氧化物(LDH)复合材料。得益于MgCo_(2)O_(4)和CoMn LDH异质界面间的协同作用,改善... 超级电容器(SCs)因其功率高、稳定性能好和快速的充放电能力,在储能设备领域受到广泛关注。采用水热法结合电沉积法合成花状MgCo_(2)O_(4)@CoMn层状双氢氧化物(LDH)复合材料。得益于MgCo_(2)O_(4)和CoMn LDH异质界面间的协同作用,改善了复合材料的电子传输;此外,低结晶度CoMn LDH的成功复合提供了良好的亲水性和活性位点;电化学测试中,复合材料在4.5 mg/cm^(2)的高负载量下,表现出1 501.8 F/g的高比电容,并且在20 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3 000次后,比电容保持率为82.98%,展示了其优异的循环稳定性。结果表明MgCo_(2)O_(4)@CoMn LDH复合材料可用作电化学储能的电极材料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双氢氧化物 MgCo_(2)O_(4) 电沉积法 复合材料 超级电容器
下载PDF
基于物质点法Ti/Al_(3)Ti层状复合材料抗斜侵彻性能研究
13
作者 谢桂兰 侯昆 +3 位作者 龚曙光 宋慕清 肖芳昱 左立来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4-199,共6页
为研究Ti/Al_(3)Ti层状复合材料在弹体斜侵彻下的防护性能以及解决有限元法模拟侵彻过程存在的网格畸变问题,利用物质点法建立了弹体侵彻Ti/Al_(3)Ti层状复合材料的数值模型,模拟了弹体侵彻Ti/Al_(3)Ti层状复合材料的过程,得到的弹道冲... 为研究Ti/Al_(3)Ti层状复合材料在弹体斜侵彻下的防护性能以及解决有限元法模拟侵彻过程存在的网格畸变问题,利用物质点法建立了弹体侵彻Ti/Al_(3)Ti层状复合材料的数值模型,模拟了弹体侵彻Ti/Al_(3)Ti层状复合材料的过程,得到的弹道冲击靶板应变云图和弹体剩余速度时程曲线与已有文献结果对比,吻合较好。并基于物质点法模拟了卵形弹以不同入射角度侵彻Ti/Al_(3)Ti层状复合材料的过程。当弹体入射角度θ从0°增加到45°时,弹体垂直靶板方向弹体剩余速度减少,Ti/Al_(3)Ti层状复合材料的能量吸收率从43.4%增加至99.9%。且当弹体入射角度为45°时,发生了明显的跳弹现象。结果表明:随着弹体入射角度的增加,Ti/Al_(3)Ti层状复合材料的抗斜侵彻性能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Ti/Al_(3)Ti层状复合材料 斜侵彻 物质点法
下载PDF
蛭石功能化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4
作者 王鹏真 刘元昊 +2 位作者 冯敏 田维亮 张克伟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蛭石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天然硅酸盐矿物,具有独特的层状结构和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蛭石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和较低的层间结合能,易于剥离形成二维(2D)纳米片应用于构建新型复合功能材料。本文聚焦蛭石纳米片的改性与高附加值应用,介绍了层... 蛭石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天然硅酸盐矿物,具有独特的层状结构和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蛭石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和较低的层间结合能,易于剥离形成二维(2D)纳米片应用于构建新型复合功能材料。本文聚焦蛭石纳米片的改性与高附加值应用,介绍了层状材料的种类与剥离方法、蛭石的结构与性质,阐述了蛭石在离子通道、生物医学、吸附、气体阻隔、催化、储能等方面的应用进展。最后针对蛭石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蛭石 层状材料 复合材料 功能化材料
下载PDF
热处理对Cu/Ti层状异质结构复合材料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祁凯 张兵 +4 位作者 赵田丽 杨艳 张志娟 王快社 蔡军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0-169,共10页
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和疲劳试验机研究了热处理对Cu/Ti层状异质结构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00℃×60 min热处理后,Cu/Ti界面处无扩散;在600℃×60 min热处理后生成2μm的扩散层,... 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和疲劳试验机研究了热处理对Cu/Ti层状异质结构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00℃×60 min热处理后,Cu/Ti界面处无扩散;在600℃×60 min热处理后生成2μm的扩散层,在800℃×60 min热处理后扩散层厚度增长至约12μm,分为Cu_(4)Ti、Cu_(4)Ti_(3)和CuTi_(3)共3层结构。400℃×60 min热处理后,复合材料因Ti层而存在异质结构,在拉伸变形过程中,异质变形诱导强化导致其拥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其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分别为361.7 MPa和36.7%。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Ti层异质结构逐渐消失,异质变形诱导强化减弱,同时Cu/Ti界面间生成金属间化合物层,从而导致复合材料塑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结构 Cu/Ti层状复合材料 热处理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下载PDF
层状Ti-Al复合材料界面约束导致的晶内变形不均匀性
16
作者 倪新波 刘壮壮 +4 位作者 缪克松 冷金凤 范国华 滕新营 吴昊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3期789-801,共13页
以纯钛箔和纯铝箔为原料,通过热压和热轧制制备层状Ti-Al复合材料。使用原位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研究层状复合材料拉伸过程中的取向演化和形变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Ti晶粒内部塑性变形存在不均匀性,即越靠近晶界或Ti/Al层状界面,Ti晶... 以纯钛箔和纯铝箔为原料,通过热压和热轧制制备层状Ti-Al复合材料。使用原位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研究层状复合材料拉伸过程中的取向演化和形变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Ti晶粒内部塑性变形存在不均匀性,即越靠近晶界或Ti/Al层状界面,Ti晶粒的塑性变形越困难。这种晶内变形不均匀性主要来自于晶界和Ti/Al相界的协同约束效应。因此,本研究提供了一种通过充分利用界面约束效应来调控塑性变形行为从而实现性能优化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复合材料 塑性变形 电子背散射衍射 界面约束
下载PDF
铜铝层状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7
作者 蒋志达 王少华 +3 位作者 刘文才 朱浩文 吴国华 尚郑平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925-3940,共16页
铜铝层状复合材料既具有铜优良的导电和导热性能,又具有铝的质轻、耐腐蚀的优点,兼具优良性能和成本经济,可广泛应用于电力电气、通讯、新能源等领域。鉴于铜铝层状复合材料的优良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铜铝层状复合材料逐渐成为当前研... 铜铝层状复合材料既具有铜优良的导电和导热性能,又具有铝的质轻、耐腐蚀的优点,兼具优良性能和成本经济,可广泛应用于电力电气、通讯、新能源等领域。鉴于铜铝层状复合材料的优良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铜铝层状复合材料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对铜铝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复合机理、变形行为、热处理以及导电性能等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铝层状复合材料 制备工艺 热处理 导电性能
下载PDF
累积叠轧制备层状铝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8
作者 郝肖杰 聂金凤 +1 位作者 伍玉立 赵永好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07-1719,共13页
铝基复合材料是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其中,层状铝基复合材料可以借助不同金属与铝合金直接构筑形成层状结构,从而表现出更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累积叠轧(ARB)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备层状铝基复合材料的方法,因其设备要求简... 铝基复合材料是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其中,层状铝基复合材料可以借助不同金属与铝合金直接构筑形成层状结构,从而表现出更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累积叠轧(ARB)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备层状铝基复合材料的方法,因其设备要求简单、操作简便、易于工业化的优点而一直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几年累积叠轧制备铝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指出了累积叠轧制备层状铝基复合材料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铝基复合材料 累积叠轧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下载PDF
玻璃纤维强化Ti/Al_(3)Ti层状复合材料的方法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庆宣 刘旭东 +1 位作者 王兴安 孙旭东 《材料研究与应用》 CAS 2023年第2期317-322,共6页
利用真空热压烧结工艺,以一种新型的材料排列方式(复合材料前半部分为Ti/Al_(3)Ti层状复合材料,后半部分在Ti/Al_(3)Ti层之间扦插玻璃纤维),成功利用玻璃纤维强化Ti/Al_(3)Ti层状复合材料。在同样的工艺条件下,通过改变玻璃纤维的层数(... 利用真空热压烧结工艺,以一种新型的材料排列方式(复合材料前半部分为Ti/Al_(3)Ti层状复合材料,后半部分在Ti/Al_(3)Ti层之间扦插玻璃纤维),成功利用玻璃纤维强化Ti/Al_(3)Ti层状复合材料。在同样的工艺条件下,通过改变玻璃纤维的层数(玻璃纤维的体积分数),探究玻璃纤维的层数对复合材料静态压缩性能、静态拉伸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玻璃纤维层数的增加,复合材料的静态压缩性能与静态拉伸性能都有提升,但不是简单的正相关,而是前期提升效果明显,后期提升效果不明显;同时,复合材料的静态压缩性能在沿垂直于叠层方向测试时,提升效果要比沿平行于叠层方向测试时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纤维 Ti/Al_(3)Ti层状复合材料 静态压缩性能 静态拉伸性能
下载PDF
热等静压烧结制备Ti/Al_(3)Ti金属间化合物层状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庆宣 刘旭东 +1 位作者 王兴安 孙旭东 《材料研究与应用》 CAS 2023年第1期125-129,共5页
Ti/Al_(3)Ti金属间化合物层状复合材料因其本身具有高比弹性模量、低密度、高比强度、抗蠕变能力强、抗氧化能力强、耐高温等优异的性质,在航天精密零部件、装甲防弹、现代武器、汽车工业等领域广泛应用。利用热等静压烧结工艺制备了Ti/... Ti/Al_(3)Ti金属间化合物层状复合材料因其本身具有高比弹性模量、低密度、高比强度、抗蠕变能力强、抗氧化能力强、耐高温等优异的性质,在航天精密零部件、装甲防弹、现代武器、汽车工业等领域广泛应用。利用热等静压烧结工艺制备了Ti/Al_(3)Ti金属间化合物层状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显微硬度、压缩性能、拉伸性能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在保温700℃、压力为150 MPa条件下,烧结得到的复合材料无明显缺陷、界面结合良好;复合材料的硬度值呈周期性变化,Ti层在300 HV左右、Al_(3)Ti层在530—600 HV之间、中心线处在530—540 HV之间;Ti层的引入对复合材料整体韧性有所提升,在静态压缩测试中垂直于叠层方向的平均最大抗压强度为1185.1 MPa、平行于叠层方向为894.6 MPa,在静态拉伸测试中最大抗拉强度为281.7 MPa。说明,采用热等静压烧结工艺制备的Ti/Al_(3)Ti金属间化合物层状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等静压 Ti/Al_(3)Ti金属间化合物 层状复合材料 微观结构 显微硬度 压缩性能 拉伸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