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庄子·天下篇》与《汉书·艺文志》之学术分野 被引量:1
1
作者 黄海德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8-44,共7页
先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兴盛阶段,诸子百家的原创思想基本奠定了秦汉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学术格局。《庄子·天下篇》撰成于战国后期,《汉书·艺文志》问世于东汉前期,是现今所见总结评述先秦思想的两篇重要文献。但因二者的... 先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兴盛阶段,诸子百家的原创思想基本奠定了秦汉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学术格局。《庄子·天下篇》撰成于战国后期,《汉书·艺文志》问世于东汉前期,是现今所见总结评述先秦思想的两篇重要文献。但因二者的历史背景与学术话语的不同,评论诸子的学术视野与思想宗旨不同,故《天下篇》立足于"道术"以品骘诸子,而《艺文志》以"方术"胪列百家,以致形成二者迥然不同的学术分野,对两千多年以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天下篇》 《汉书·艺文志》 诸子 百家 学术史
下载PDF
杜诗中的天文星象
2
作者 李小成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1-93,共3页
以往人们习惯于从文学的视角观照杜甫诗歌的艺术价值,其实杜诗的内容极为丰富。从天文学的角度出发来考察杜诗中包含的天文知识(主要从七政、北辰、银河、杂星以及瑞妖之气等方面),杜甫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也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天文星... 以往人们习惯于从文学的视角观照杜甫诗歌的艺术价值,其实杜诗的内容极为丰富。从天文学的角度出发来考察杜诗中包含的天文知识(主要从七政、北辰、银河、杂星以及瑞妖之气等方面),杜甫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也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天文星象得心应手的运用和其深厚的科学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天官书 天文志 天文星象
下载PDF
日藏写本《天地瑞祥志》编纂诸问题考论 被引量:1
3
作者 宋小芹 曹建国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1-149,187,共10页
日藏写本《天地瑞祥志》中征引了数量可观的诗赋颂赞类文学作品,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这些诗赋颂赞大多转引自《艺文类聚》,并且具有特殊的位置关系,这有助于研究《天地瑞祥志》编纂的材料来源,对研究其编纂者身份也大有裨益。编纂者以注... 日藏写本《天地瑞祥志》中征引了数量可观的诗赋颂赞类文学作品,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这些诗赋颂赞大多转引自《艺文类聚》,并且具有特殊的位置关系,这有助于研究《天地瑞祥志》编纂的材料来源,对研究其编纂者身份也大有裨益。编纂者以注文形式对《招魂》作政治灾异论的阐释,又从“瑞祥”角度征引诗赋,思想上具有“祗承谴诫、预避灾孽”的讽喻用意,这一点区别于简单为文的目的,但是对诗文材料的甄选和全书的整体编排又呈现出体例标准不一的情况,这暴露出了编者萨守真对传统中国的灾异祥瑞学的理解困惑,甚至存在诸多误解和不通达之处,从而也可证明萨守真并不是中土唐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地瑞祥志》 《艺文类聚》 征引诗赋 祥瑞
下载PDF
《史记·天官书》与《汉书·天文志》之勘比
4
作者 常宜钊 李小成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59-64,共6页
根源于农耕文明社会的天文观测和星象占卜,对后来的历史和自然科学影响很大。《史记·天官书》与《汉书·天文志》是先秦以来天文学成就的总结和系统化,它一方面代表了“星野观”与“天人感应”观点的起点,另一方面也代表了古... 根源于农耕文明社会的天文观测和星象占卜,对后来的历史和自然科学影响很大。《史记·天官书》与《汉书·天文志》是先秦以来天文学成就的总结和系统化,它一方面代表了“星野观”与“天人感应”观点的起点,另一方面也代表了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学领域的发展。两汉的《天官书》和《天文志》体现了司马迁与班固和那个时代人们对天文学的认知,从其时间记录体系、节气意义、行星占卜意义进行对比与分析,了解汉以前人们对斗转星移的深刻认识,以及所形成的体系化的政治学、天文学、星占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官书 天文志 天人感应 节气时令
下载PDF
所见残本《唐书·天文志》一种版刻年代叙录
5
作者 张彦妮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5年第5期48-49,60,共3页
本文介绍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唐书·天文志》版本特征,发现书间避宋讳,多用省笔和俗字,纸糙色黄,似元代印书多用之梗棒纸,认为是书为宋刻元递修本。
关键词 《唐书·天文志》 版刻 宋刻本 元递修本
下载PDF
《温热论》传本及相关问题研究
6
作者 张志斌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230-233,共4页
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叶天士的《温热论》是师徒间的授课记录,原无书名,后因整理者不同而形成两种传本。《温证论治》由唐大烈整理,初刊本为乾隆五十七年(1792)吴门唐氏问心草堂刻《吴医汇讲》本。《温热论》由华岫云整理,初刊本可... 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叶天士的《温热论》是师徒间的授课记录,原无书名,后因整理者不同而形成两种传本。《温证论治》由唐大烈整理,初刊本为乾隆五十七年(1792)吴门唐氏问心草堂刻《吴医汇讲》本。《温热论》由华岫云整理,初刊本可能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的卫生堂本,此本书名颇为混乱,需要统一标注。华岫云并非叶氏门人,出于对叶天士的崇拜寻觅购买叶氏医案而加以整理。两种传本的学术内容一致,而文字差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天士 《温热论》 《温证论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