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ulting, magmatism and crustal oceanization of the Okinawa Trough 被引量:5
1
作者 GAO Jinyao ZHANG Tao +2 位作者 FANG Yinxia YANG Chuanguo MEI Sai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3期40-49,共10页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ulting and magmatism of the Okinawa Trough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 En-echelon grabens are ranked oblique to the continental shelf edge uplift, and the Longwang upli...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ulting and magmatism of the Okinawa Trough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 En-echelon grabens are ranked oblique to the continental shelf edge uplift, and the Longwang uplift, the rifting block ridge in the northern segment and the "Mianhua uplift" in the southern segment have possibly preserved characteristics of volcanism and magmatism occurring with those rifting phases. The clockwise rotation of the southern Ryukyu Islands, driven by collision between Luzon and Taiwan, has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crustal oceanization, enhancing the crustal extension of the southern segment and inducing volcanic magmatism in those grabens, among which the Yaeyama graben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the presence of oceanic crust. Faulting and magmatism were mainly migrating towards the island arc asymmetrically. The crustal oceanization of the Okinawa Trough is difficultly interpreted by the linear magnetic anomaly model, which is fit for the symmetric spreading of the mid-oceanic rid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kinawa trough fault GRABEN UPLIFT oceanic crust volcanic magma
下载PDF
Petrologic perspectives on tectonic evolution of a nascent basin(Okinawa Trough) behind Ryukyu Arc: A review 被引量:27
2
作者 YAN Quanshu SHI Xuef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1-12,共12页
Okinawa Trough is a back-arc, initial marginal sea basin, located behind the Ryukyu Arc-Trench System.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Okinawa Trough is intimately related to the subduction process of the Philippin... Okinawa Trough is a back-arc, initial marginal sea basin, located behind the Ryukyu Arc-Trench System.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Okinawa Trough is intimately related to the subduction process of the Philippine Sea Plate beneath the Eurasian Plate since the late Miocene.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trough is similar to other active back-arcs, such as the Mariana Trough and southern Lau Basin, all of which are experiencing the initial rifting and subsequent spreading process. This study reviews all petrologic and geochemical data of mafic volcanic lavas from the Okinawa Trough, Ryukyu Arc, and Philippine Sea Plate, combined with geophysical data to indic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duction sources (input) and arc or back-arc magmas (output) in the Philippine Sea Plate-Ryukyu Arc-Okinawa Trough system (PROS). The results obtained showed that several components were variably involved in the petrogenesis of the Oki-nawa Trough lavas: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underlying the Eurasian Plate, Indian mid-oceanic ridge basalt (MORB)-type mantle, and Pacific MORB-type mantle. The addition of shallow aqueous fluids and deep hydrous melts from subducted component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ian MORB-type mantle into the mantle source of lavas variably modifies the primitive mantle wedge beneath the Ryukyu and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SCLM) beneath the Okinawa Trough. In the northeastern end of the trough and arc, instead of Indian MORB-type mantle, Pacific MORB-type mantle dominates the magma source. Along the strike of the Ryukyu Arc and Okinawa Trough, the systematic variations in trace element ratios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reflect the first-order effect of variable subduction input on the magma source. In general, petrologic data, combined with geophysical data, imply that the Okinawa Trough is experiencing the"seafloor spreading"process in the southwest segment,"rift propagation"process in the middle seg-ment, and"crustal extension"process in the northeast segment, and a nascent ocean basin occurs in the southwest seg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scent ocean basin SPREADING tectonic evolution PETROLOGY GEOCHEMISTRY Okinawa trough
下载PDF
冬季华南降水年际变化的环流特征及对前期海面温度异常响应
3
作者 李超 李媛 +1 位作者 陈潜 陈训来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1-142,共12页
利用我国160站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哈德莱中心的海表面温度资料,分析了华南冬季(12月至次年2月)降水年际变化的大气环流特征以及对前期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东亚高空急流... 利用我国160站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哈德莱中心的海表面温度资料,分析了华南冬季(12月至次年2月)降水年际变化的大气环流特征以及对前期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东亚高空急流异常偏南(偏北),东亚大槽减弱(增强),天气瞬变扰动和南支槽加强(减弱),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西南风在华南形成异常辐合(辐散),从而有利于该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偏少)。ENSO型SST异常不能完全解释华南降水异常年南支槽和低层环流特征,进一步研究表明,导致华南降水异常的南支槽和低层风场变化与热带印度洋和赤道西太平洋SST异常关系更为密切。由前期热带印度洋和赤道西太平洋构建的SST指数和华南冬季降水相关达到0.44,两者相关系数在SST指数超前1个月时达到最大,对华南冬季降水具有一定潜在预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冬季降水 天气瞬变扰动 南支槽 印度洋海温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期沉积特征与沉积格局 被引量:143
4
作者 马永生 牟传龙 +2 位作者 郭旭升 谭钦银 余谦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5-29,i0008-i0009,共7页
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大隆组)为海洋环境的产物,根据沉积特点,可以分为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和盆地沉积体系。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又可进一步分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礁滩及缓坡等沉积相。在详细研究分析各沉积体系的沉积特点的... 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大隆组)为海洋环境的产物,根据沉积特点,可以分为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和盆地沉积体系。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又可进一步分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礁滩及缓坡等沉积相。在详细研究分析各沉积体系的沉积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该期沉积相带的空间分布,提出了不存在“开江—梁平”海槽的认识。笔者等认为在“开江—梁平海槽”区域内,长兴组只是水体相对台地较深环境(台棚环境)的产物,为碳酸盐缓坡,不宜称为海槽。指出台地边缘浅滩及生物礁是储层最有利相带,礁白云岩及颗粒白云岩等是储层的有利微相。研究区的生物礁为碳酸盐台地边缘缓坡点礁群,沿着台地边缘断续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槽 沉积格局 长兴组 川东北
下载PDF
关于开江-梁平海槽的认识 被引量:134
5
作者 马永生 牟传龙 +1 位作者 谭钦银 余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6-331,共6页
前人认为开江-梁平地区在晚二叠世长兴期—早三叠世印支早期为海槽沉积区,并称为“开江-梁平海槽”。由于对该区沉积格局的认识和确定直接涉及川东北地区的油气勘探部署。因此,在沉积学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钻井、地震资料获得的新成果,从... 前人认为开江-梁平地区在晚二叠世长兴期—早三叠世印支早期为海槽沉积区,并称为“开江-梁平海槽”。由于对该区沉积格局的认识和确定直接涉及川东北地区的油气勘探部署。因此,在沉积学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钻井、地震资料获得的新成果,从区域构造背景、海槽的概念和沉积等角度,进一步系统阐述了开江-梁平地区长兴期—早三叠世早期不是海槽沉积环境,而是碳酸盐台地中水体相对较深的台棚环境,且以沉积泥晶灰岩为主,并有高能滩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槽 台棚 沉积格局 开江-梁平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分布规律 被引量:187
6
作者 王一刚 文应初 +2 位作者 张帆 杨雨 张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0-15,共6页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是发育在下二叠统侵蚀面上的一套海侵沉积。其碳酸盐岩沉积主体在川东及鄂西地区,沉积环境属碳酸盐缓坡。该沉积体系包括碳酸盐浅缓坡(海陆交互带)、碳酸盐深缓坡(细分为外带和内带)、海槽(盆地)和环海槽陆棚边...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是发育在下二叠统侵蚀面上的一套海侵沉积。其碳酸盐岩沉积主体在川东及鄂西地区,沉积环境属碳酸盐缓坡。该沉积体系包括碳酸盐浅缓坡(海陆交互带)、碳酸盐深缓坡(细分为外带和内带)、海槽(盆地)和环海槽陆棚边缘带。这些沉积相带自四川盆地西南向东北大致呈同心弧状顺次展布,并随海侵的发展逐渐向西南方向迁移。至长兴期,受南秦岭裂陷洋强烈拉张的影响在川东北部形成开江—梁平碳酸盐海槽,并在陆棚边缘带和深缓坡带分别发育了陆棚边缘礁和点礁,由此开始了由碳酸盐缓坡向碳酸盐台地转化的过程。陆棚边缘礁带是生物礁发育的有利相带。陆棚边缘礁的个体明显大于缓坡内的点礁,分布密度大,是形成大中型生物礁气藏的有利相带。到长兴期末,这些陆棚边缘礁仍未能相互连接构成连续的障壁,致使四川盆地晚二叠世的沉积环境未能最终由碳酸盐缓坡转变为碳酸盐台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二叠世 碳酸盐 沉积 生物礁 气藏勘探
下载PDF
冲绳海槽断裂、岩浆构造活动和洋壳化进程 被引量:9
7
作者 高金耀 张涛 +4 位作者 方银霞 杨春国 汪俊 谭勇华 梅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2-70,共9页
讨论了冲绳海槽断裂、岩浆构造活动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认为雁行排列的地堑斜交于陆架外缘隆起带,海槽北段断块隆脊、龙王构造带和海槽南段"棉花构造带"可能保留了海槽各幕断陷前的火山岩浆活动特征,而现在活动的吐噶喇火... 讨论了冲绳海槽断裂、岩浆构造活动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认为雁行排列的地堑斜交于陆架外缘隆起带,海槽北段断块隆脊、龙王构造带和海槽南段"棉花构造带"可能保留了海槽各幕断陷前的火山岩浆活动特征,而现在活动的吐噶喇火山岛弧可沿海槽南段岛坡追踪到台湾。吕宋岛向台湾的碰撞挤压引起的旋张活动加强了海槽南段的地壳拉张,诱发了地堑内火山岩浆活动,在洋壳化进程中起关键作用,其中最典型的八重山地堑已经形成洋壳。断裂和岩浆活动主要是单向地向岛弧侧迁移,由洋中脊扩张产生的对称条带状磁异常模式难以解释冲绳海槽的洋壳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 断裂 地堑 隆起 洋壳 火山岩浆
下载PDF
开江-梁平海槽区带南段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16
8
作者 谭先锋 李洁 +1 位作者 何金平 彭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12-622,共11页
川东北飞仙关组蕴藏重要的油气资源,开江—梁平海槽区带南段地域广阔,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本文通过岩心观察、野外剖面、测井、录井以及室内薄片观察,对海槽区带南段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地区主要... 川东北飞仙关组蕴藏重要的油气资源,开江—梁平海槽区带南段地域广阔,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本文通过岩心观察、野外剖面、测井、录井以及室内薄片观察,对海槽区带南段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地区主要为连陆台地沉积模式,沉积相类型包括台地、斜坡、残留海槽;在层序界面识别基础上,将飞仙关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分别为SQ1、SQ2、SQ3,每个三级层序分别划分出TST、EHST、LHST 3个体系域;以体系域为编图单元,详细讨论了各个层序体系域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层序-沉积演化上,飞仙关期随着海槽的缩小,台地范围不断扩大,台地边缘滩和台内滩逐步向海槽方向推进,控制整个海槽南段的储层空间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仙关组 层序 岩相古地理 开江-梁平海槽
下载PDF
西沙海槽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勘探及成藏模式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孙春岩 牛滨华 +4 位作者 王宏语 赵克斌 吴能有 苏新 李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43-251,共9页
依据ODP204航次1250C站位钻井样品酸解烃数据结果,以及作者在南海西沙海槽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现场勘查中得到的多种烃类指标数据、异常点上微量甲烷碳同位素数值等资料,对海洋水合物地球化学勘探的依据和研究区气态烃异常特征... 依据ODP204航次1250C站位钻井样品酸解烃数据结果,以及作者在南海西沙海槽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现场勘查中得到的多种烃类指标数据、异常点上微量甲烷碳同位素数值等资料,对海洋水合物地球化学勘探的依据和研究区气态烃异常特征、气体成因、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模式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结果表明:气态烃指标地球化学异常主要分布在工区北部斜坡地带,并与BSR等地震标志及深部断裂关系密切;西沙海槽研究区海底沉积物气态烃甲烷以热解成因为主,但也有混合成因;推测该区天然气水合物为断层渗滤综合成藏模式。研究成果比较合理地解释了BSR分布和海底沉积物甲烷局部异常并非完全一致的原因;评价预测了该区天然气水合物有利勘探目标。成果为该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天然气水合物成因机制研究和天然气水合物远景预测,提供了地球化学方面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似海底反射 地球化学异常 西沙海槽 有利远景区 成藏模式
下载PDF
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内发现大隆组 被引量:77
10
作者 王一刚 文应初 +2 位作者 洪海涛 夏茂龙 宋蜀筠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32-36,共5页
四川盆地广元一旺苍海槽、城口一鄂西海槽和开江-梁平海槽具有相同的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的沉积相序组合,它们在长兴晚期-飞仙关早期都是深水沉积区。其中前者上二叠统顶部是由含放射虫、骨针、有孔虫和腕足等二叠纪生物化石的... 四川盆地广元一旺苍海槽、城口一鄂西海槽和开江-梁平海槽具有相同的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的沉积相序组合,它们在长兴晚期-飞仙关早期都是深水沉积区。其中前者上二叠统顶部是由含放射虫、骨针、有孔虫和腕足等二叠纪生物化石的硅质岩、硅质灰岩和硅质泥岩等组成的大隆组。而在此之前深埋于地腹中的后者一直没有识别出大隆组。最近通过钻井地层测井对比分析和钻井岩屑薄片研究发现开江-梁平海槽区飞仙关组底部高自然伽马、低电阻层段是由含放射虫、腕足、有孔虫等晚二叠纪生物化石的硅质岩、硅质灰岩、硅质泥岩组成的,应划分为上二叠统大隆组。开江-梁平海槽区大隆组厚12.5~33.5m.平均有机碳含量达3.88形.是优质的烃源岩。与海槽相邻的台地边缘相带是大中型气藏的有利分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二叠世 早三叠世 开江-梁平海槽 沉积相 勘探区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的原型和构造演化 被引量:187
11
作者 陈发景 汪新文 汪新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7-89,共13页
文中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1)洋-陆转换时限和中、晚石炭世盆地原型。根据准噶尔盆地及其邻区的构造演化及岩浆活动研究,洋-陆转换时限应为早石炭世末,中、晚石炭世裂陷槽是由于造山期后伸展塌陷作用产生的;(2)二叠纪—早更新世陆内盆地... 文中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1)洋-陆转换时限和中、晚石炭世盆地原型。根据准噶尔盆地及其邻区的构造演化及岩浆活动研究,洋-陆转换时限应为早石炭世末,中、晚石炭世裂陷槽是由于造山期后伸展塌陷作用产生的;(2)二叠纪—早更新世陆内盆地的原型。根据陆内盆地的鉴别标志,提出了二叠纪盆地为陆内裂谷—裂谷期后弱伸展坳陷—弱缩短挠曲坳陷,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为弱伸展或稳定大陆内坳陷和陆内前陆坳陷或弱缩短挠曲坳陷交替的叠合盆地;(3)准噶尔盆地原型和构造演化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陆转换时限 裂陷槽 陆内裂谷 弱伸展坳陷 陆内前陆坳陷
下载PDF
海底玄武岩中斜长石研究及其岩石学意义 被引量:15
12
作者 陈小明 谭清泉 赵广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82-488,共7页
冲绳海槽海底玄武岩中存在着三种不同世代的斜长石 :斑晶、微晶和基质斜长石 ,它们的平均粒径分别为 10 0 μm±、13μm±和 2μm±。斑晶斜长石在结构上存在核部与边部之分 ,在成分上反映为 An值出现明显的两级“台阶”,即... 冲绳海槽海底玄武岩中存在着三种不同世代的斜长石 :斑晶、微晶和基质斜长石 ,它们的平均粒径分别为 10 0 μm±、13μm±和 2μm±。斑晶斜长石在结构上存在核部与边部之分 ,在成分上反映为 An值出现明显的两级“台阶”,即 An值在80~ 90间波动的核部“平台”和 An值在 60~ 70间波动的边部“平台”,边部“平台”的成分与微晶斜长石一致。斜长石的结晶温度显示 ,斑晶核部温度为 12 50℃± ,边部温度为 10 50℃± ,而基质斜长石的结晶温度在 950℃±。笔者认为斜长石的这些特征 ,基本反映了该玄武岩浆的活动过程 :斑晶斜长石的核部记录了源区特征 ,边部及微晶斜长石反映了岩浆房中活动的特征 ,基质斜长石则记录了岩浆喷出洋壳后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玄武岩 地幔岩浆活动 斜长石 结晶温度 冲绳海槽
下载PDF
西沙海槽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勘探 被引量:24
13
作者 孙春岩 王宏语 +1 位作者 牛滨华 黄新武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5-140,共6页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涵盖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等多门学科 ,其中勘查地球化学方法技术可以从海底介质中获得与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的痕量地球化学信息 ,圈定水合物异常区域 .依据 2 0 0 0年和 2 0 0 1年在中国南海西沙海槽工作区天然气...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涵盖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等多门学科 ,其中勘查地球化学方法技术可以从海底介质中获得与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的痕量地球化学信息 ,圈定水合物异常区域 .依据 2 0 0 0年和 2 0 0 1年在中国南海西沙海槽工作区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现场快速勘查实测和室内分析测试的多种烃类结果 ,获得了海上工作区气态烃地球化学异常分布 ,以及与该区水合物地震BSR和BZ的对比分析评价结果 .同时根据现场实测同位素数据 ,探讨了工作区形成水合物气态烃甲烷的成因 .研究成果为工作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提供了地球化学方面的直接证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似海底反射 地球化学勘探 西沙海槽 有利远景区
下载PDF
南海西沙海槽地壳结构的海底地震仪探测与研究 被引量:47
14
作者 丘学林 周蒂 +4 位作者 夏戡原 苏达权 吴世敏 叶三余 E.R.Flueh 《热带海洋》 CSCD 2000年第2期9-18,共10页
利用中德合作在南海西沙海槽首次获得的海底地震仪探测数据 ,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模拟 ,研究了该区的纵波速度模型和地壳结构特征。结果显示 ,新生代沉积层厚 1— 4km ,其下的地壳纵波速度从 5.5km·s- 1 向下逐渐增加到 6.8km·... 利用中德合作在南海西沙海槽首次获得的海底地震仪探测数据 ,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模拟 ,研究了该区的纵波速度模型和地壳结构特征。结果显示 ,新生代沉积层厚 1— 4km ,其下的地壳纵波速度从 5.5km·s- 1 向下逐渐增加到 6.8km·s- 1 ,下地壳未见有明显的高速层 ,地壳厚度在剖面两侧为 2 5km ,向中部逐渐减薄至 8km ,莫霍面在剖面中部上隆 ,其速度反差强烈 ,从地壳底部的 6.8km·s- 1 跳跃到上地幔顶部的 8.0km·s- 1 。这一地壳结构反映出新生代拉张裂谷的特征 ,海槽两侧地壳结构相似 ,南北呈对称分布 ,没有或很少下地壳底侵 ,与南海北部陆缘的东段有很大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海槽 地壳结构 莫霍面 海底地震仪 南海
下载PDF
一次异常强渤海海效应暴雪的三维运动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杨成芳 高留喜 王方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13-1223,共11页
2008年12月4~6日发生在渤海中东部及山东半岛地区的暴雪过程是一次异常强渤海海效应暴雪个例,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RAMS4.4,以三维轨迹和物理量诊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暴雪的三维运动结构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气块的三维轨迹... 2008年12月4~6日发生在渤海中东部及山东半岛地区的暴雪过程是一次异常强渤海海效应暴雪个例,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RAMS4.4,以三维轨迹和物理量诊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暴雪的三维运动结构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气块的三维轨迹分析揭示出各层冷空气进入渤海前后产生不同的运动路径,低层冷空气气块流经渤海时产生了上升运动,而中高层的气块基本不受影响,仍然维持原来的运动方向,表明暖海面对对流层低层冷空气的作用。(2)天气尺度系统产生的动力强迫与海效应两种作用相结合,是造成异常强降雪的重要原因。经向度大的高空槽发展、加深时,一方面槽前正涡度平流增强使得低空产生质量补偿辐合上升,为降雪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另一方面它引导冷空气向下向南爆发,造成海面上空温湿场垂直差异更大,形成较强的对流不稳定层结,海效应降雪增强,最强降雪就出现在高空槽影响期间。因此,高空槽是否过境可作为强降雪时段的预报着眼点。(3)对流层低层西北气流受到长白山南部及辽东半岛千山山脉的影响,转为东北风自渤海北部向南吹,在渤海与环境风场的西北风构成切变线,产生辐合上升运动,触发不稳定能量产生强降雪。在地面气压场上,相应的切变线表现为渤海至渤海海峡的等压线存在气旋性弯曲。该切变线是渤海海效应降雪的重要影响系统,其方向和位置决定了强降雪的落区及强度。(4)对流层中低层的垂直风向切变大小影响海效应降雪带的分布,垂直风向切变很小时使得低层热量和水汽汇合到狭窄的区域,有利于形成局地强降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效应暴雪 三维运动 高空槽 切变线
下载PDF
开江—梁平海槽东侧长兴组台缘生物礁发育特征及油气地质勘探意义 被引量:15
16
作者 武赛军 魏国齐 +9 位作者 杨威 段书府 金惠 谢武仁 王明磊 王坤 苏楠 马石玉 郝翠果 王小丹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57-465,共9页
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东侧已发现普光、黄龙场等大气田,是礁滩重要的勘探领域。为了进一步明确海槽东侧长兴组台缘生物礁发育特征,利用钻井、地震资料,以台缘生物礁外部轮廓、内部形态、平面展布为基础,开展海槽东侧台缘带、台缘生物... 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东侧已发现普光、黄龙场等大气田,是礁滩重要的勘探领域。为了进一步明确海槽东侧长兴组台缘生物礁发育特征,利用钻井、地震资料,以台缘生物礁外部轮廓、内部形态、平面展布为基础,开展海槽东侧台缘带、台缘生物礁发育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开江-梁平海槽东侧台缘依据坡角差异性可划分为陡坡型和缓坡型,平面上具有分段特征,且发育缓坡退积型和陡坡叠加型两种模式,以缓坡退积型为主;台缘生物礁发育主要受海平面变化、同沉积多级断裂及区域拉张共同作用;缓坡台缘生物礁发育经历微古地貌形成期(吴家坪晚期)、缓坡滩发育期(长一期)、弱镶边台缘礁滩发育期(长二早期)、镶边台缘多排礁滩发育期(长二中期-长三期)4个演化阶段。开江-梁平海槽东侧长兴组缓坡多排礁分布面积广,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是天然气勘探值得关注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江一梁平海槽 台缘生物礁 缓坡型台缘 发育模式 生物礁演化阶段
下载PDF
2014年秋季我国华西地区降水异常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司东 邵勰 +2 位作者 孙冷 王启祎 李多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8-513,共6页
2014年秋季,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华西地区降水偏多明显。季内,我国华西地区降水阶段性变化显著。分析表明,秋季华西地区降水偏多可能与热带印度洋海温偏高有关。印度洋海温偏高,一方面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地区对流层低层异... 2014年秋季,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华西地区降水偏多明显。季内,我国华西地区降水阶段性变化显著。分析表明,秋季华西地区降水偏多可能与热带印度洋海温偏高有关。印度洋海温偏高,一方面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地区对流层低层异常反气旋式环流的发展和东南水汽输送的加强,另一方面印度洋海温的偏高有利于印度洋地区对流的活跃和西南水汽输送的加强。在中高纬地区,贝加尔湖地区为异常低槽区,易引导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华西地区。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及西伸脊点的偏西,综合导致华西地区秋季降水偏多。而华西地区降水的季内变化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降水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印度洋海温 贝加尔湖低槽
下载PDF
鄂西-城口地区“海槽”西侧长兴组-飞仙关组台缘礁滩特征与展布 被引量:7
18
作者 魏国齐 杨威 +5 位作者 刘满仓 武赛军 莫午零 金惠 沈珏红 郝翠果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61-672,764,共13页
通过鄂西-城口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综合分析,对长兴组-飞仙关组台缘带及台缘礁滩特征取得了新认识:①长兴组-飞仙关组为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由东向西依次发育盆地相、斜坡相、台缘礁滩相、开阔台地相、... 通过鄂西-城口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综合分析,对长兴组-飞仙关组台缘带及台缘礁滩特征取得了新认识:①长兴组-飞仙关组为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由东向西依次发育盆地相、斜坡相、台缘礁滩相、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和蒸发台地相;②发育一条长兴期-飞仙关期的台缘带,长兴期以台缘礁组合为主,飞仙关期以台缘鲕滩为主,礁滩分布连续、厚度较大且延伸范围较广;③长兴期台缘礁由礁基、礁核和礁盖组成,礁核主要为粘结礁和障积-骨架礁,礁基和礁盖主要为生屑砂屑滩,分布于万源蜂桶、宣汉盘龙洞、开县满月、奉探1井和见天坝一带,迁移特征不明显;④飞仙关期台缘滩以鲕粒白云岩和鲕粒灰岩为主,分布稳定、范围大,向盆地方向,台缘滩由飞二段逐渐迁移至飞四段,飞二段台缘滩主要分布于万源八台、开县满月、万州双河、寨沟湾和石宝寨一带,飞三段台缘滩向东迁移至宁厂一线,飞四段台缘滩迁移至孔家沟一线,飞二段台缘滩与长兴期台缘礁叠合,白云岩化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槽西侧 台缘带 岩相古地理 礁滩 展布 长兴组 飞仙关组 鄂西-城口地区
下载PDF
开江-梁平海槽区带南段飞仙关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3
19
作者 谭先锋 李洁 +3 位作者 彭平 田景春 李祖兵 蒋艳霞 《新疆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2-56,共5页
通过对开江-梁平海槽区带南段40多口井飞仙关组薄片资料、录井、测井、试油等资料分析,结合岩心观察、扫描电镜等研究,认为飞仙关组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鲕粒白云岩、晶粒白云岩、鲕粒灰岩、泥晶灰岩等;储集空间主要包括粒间(溶)孔、粒内... 通过对开江-梁平海槽区带南段40多口井飞仙关组薄片资料、录井、测井、试油等资料分析,结合岩心观察、扫描电镜等研究,认为飞仙关组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鲕粒白云岩、晶粒白云岩、鲕粒灰岩、泥晶灰岩等;储集空间主要包括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溶)孔、(构造、溶蚀)裂缝等;储层孔隙主要为裂缝型、裂缝-孔隙型、孔隙-裂缝型、孔隙型4种,储层中以4种类型复合产出为特征;储层物性较差,属低孔-低渗类型,裂缝系统发育地区,以低孔高渗为特征;储层发育受到沉积相带展布、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构造作用控制,其中,构造作用形成的裂缝系统是海槽区带南段形成规模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江-梁平海槽 储层特征 飞仙关组 控制因素
下载PDF
城口-鄂西海槽西侧晚二叠世碳酸盐台地边缘发育新认识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巍 张廷山 +3 位作者 魏国齐 杨威 刘满仓 刘治成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9-93,共15页
基于城口-鄂西海槽西侧地区详细的露头调查、钻井资料分析,结合古生物、古生态以及地层对比,对研究区晚二叠世长兴期碳酸盐台地边缘沉积相及其演化进行详细解剖,得出区内台地边缘骨架礁-凝块石灰泥丘生态-沉积演化对碳酸盐台地边缘构筑... 基于城口-鄂西海槽西侧地区详细的露头调查、钻井资料分析,结合古生物、古生态以及地层对比,对研究区晚二叠世长兴期碳酸盐台地边缘沉积相及其演化进行详细解剖,得出区内台地边缘骨架礁-凝块石灰泥丘生态-沉积演化对碳酸盐台地边缘构筑具有积极作用的认识。研究表明区内长兴期碳酸盐台地边缘礁滩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第一阶段,碳酸盐台地边缘坡折带尚未形成,台地边缘礁滩欠发育,且台地前缘斜坡坡度较缓;第二阶段,碳酸盐台地镶边开始形成,发育骨架礁及滩相沉积,垂向上构成进积-加积组合序列,台地前缘斜坡变陡;第三阶段,微生物逐渐占据后生造礁生物生态空间,发育台地边缘凝块石灰泥丘,与上覆台地边缘滩构成垂向加积组合序列,促进了台地边缘正向地貌的发育,使区内台地边缘更加陡峭,台地前缘斜坡发育滑塌角砾岩。造礁生物生态演替及相对海平面变化共同影响并控制长兴期碳酸盐台地边缘构筑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台地边缘 生物礁滩 生态-沉积演化 长兴期 城口-鄂西海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