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cussion of the Horizontal Intensity of Late Quaternary Fault Activity Along the Tianjingshan Fault Zone in Different Time Intervals and Fault Segments 被引量:1
1
作者 Chai Chizhang,Zhang Weiqi,and Jiao DechengSeismological Bureau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Yinchuan 750001,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1997年第3期25-32,共8页
By computing and classifying the data of gully offset obtained from field surveys along the Tianjingshan fault zone and estimating the ages of three types of gullies,the strike-slip rates along the fault zone are disc... By computing and classifying the data of gully offset obtained from field surveys along the Tianjingshan fault zone and estimating the ages of three types of gullies,the strike-slip rates along the fault zone are discussed in different time intervals and fault segments.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intensity of activity along the fault zone is not strong,b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time intervals and fault segments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have been obvious.The average rates range from 0.23 mm/a to 1.62 mm/a.The largest average rate is 1.40 mm/a,which occurred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of late Pleistocene along the western segment of the fault zone.Since the late stage of the late Pleistocene,the center of faulting activity of the fault zone has shifted to the middle segment,and the average slip rates range have changed from 1.30 mm/a to 1.63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cussion of the Horizontal Intensity of Late Quaternary Fault Activity Along the tianjingshan Fault Zone in Different Time Intervals and Fault Segments Activity
下载PDF
Quaternary Tectonic Deformation in Front Area of the Tianjingshan Fault Zone and Analysis of Its Genesis
2
作者 Chai Chizhang, Zhang Weiqi, and Jiao DechengSeismological Bureau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Yinchuan 750001,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1998年第4期58-65,共8页
Through detailed field mapping,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in the front area of the Tianjingshan fault zone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two Quaternary thrust (oblique) fault-fold belts, n... Through detailed field mapping,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in the front area of the Tianjingshan fault zone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two Quaternary thrust (oblique) fault-fold belts, namely: the Miaoshan and Hongjianshan fault-fold belts, in the front area of the south wall’s strike-slip movement of the Tianjingshan fault zone. The Hejiakouzi Quaternary anticline, which is a part of the Miaoshan fault-fold belt, is mainly discuss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fold began to grow in the middle part near Hejiakouzi in the mid-late stage of middle Pleistocene epoch and then gradually developed towards the ends in late Quaternary. Based on the Cenozoic structural features, the genesis of the Miaoshan and Hongjianshan fault-fold belts and the kinematic relation they bear with the Tianjingshan fault zone are analy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fold-reverse fault belt Ningxia tianjingshan TECTONIC zone.
下载PDF
中宁贺家口子砾石研究对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提供的证据
3
作者 陆茂欣 田景雄 +3 位作者 李明涛 闫国祥 李黎明 谈震 《世界地质》 CAS 2023年第1期37-49,共13页
对中宁贺家口子出露的新生代各层位砾石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干河沟组、萨拉乌苏组和全新世上部冲积层砾石成分以浅变质砂岩为主,玉门组砾石以脉石英为主,而萨拉乌苏组、全新世上部冲积层中砾石成分出现花岗岩、片岩及石膏。砾石主要呈... 对中宁贺家口子出露的新生代各层位砾石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干河沟组、萨拉乌苏组和全新世上部冲积层砾石成分以浅变质砂岩为主,玉门组砾石以脉石英为主,而萨拉乌苏组、全新世上部冲积层中砾石成分出现花岗岩、片岩及石膏。砾石主要呈次圆状和次棱角状,长短轴比主要为1~2,为近圆状,砾石主要集中在粗砾类别,分选差至中等。砾石粒径分布曲线主要显示为近对称分布的特征,呈宽峰正态分布。各层位砾石特征结合沉积环境演化分析表明:寺口子组沉积时,本地区已具有一定的高程。清水营组稳定沉积至彰恩堡组沉积结束。随后香山地区、南华山地区发生隆升,而本地区仍为相对稳定的滨湖相、河流相沉积,一直持续至干河沟组沉积结束。之后为一段时期的沉积间断,直至玉门组沉积。此时本地区沉积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即本地区发生隆升。而此次的隆升范围相比之前中新世的隆升有所扩大。至萨拉乌苏组沉积时,持续的构造作用使天景山断裂发生逆冲,水系水流方向发生改变,故萨拉乌苏组及全新统上部冲积层出现清水营组的石膏及南华山的花岗岩和片岩砾石。说明青藏高原隆升在宁夏中南部地区表现为多期隆升,且影响范围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砾石统计 香山—天景山断裂
下载PDF
川西北天井山构造泥盆系古油藏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43
4
作者 周文 邓虎成 +1 位作者 丘东洲 谢润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13-417,共5页
在川西北地区进行地表油砂资源调查过程中发现天井山构造下泥盆统平驿铺组石英砂岩中存在古油藏。通过剖面调查,古油藏分布受控于构造,为背斜油藏。样品分析结果,砂岩储层孔隙度为3.68%~14.96%,渗透率高达(0.073-562.08)&#... 在川西北地区进行地表油砂资源调查过程中发现天井山构造下泥盆统平驿铺组石英砂岩中存在古油藏。通过剖面调查,古油藏分布受控于构造,为背斜油藏。样品分析结果,砂岩储层孔隙度为3.68%~14.96%,渗透率高达(0.073-562.08)×10^-3μm^2。对比认为古油藏的油源可能来自下寒武统和下志留统黑色页岩二次成油,经印支运动形成的逆断层运移至下泥盆统平驿铺组的古构造圈闭中。该油藏发现表明,天井山古隆起带由于形成早,处于大规模成油期;后期虽有改造,但埋藏相对浅,是形成该古油藏的关键。综合分析认为天井山古隆起带是寻找浅层油藏或地表油砂矿的重要目标区,同时该认识也为四川盆地其他地区进行石油勘探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天井山构造 泥盆系 古油藏 成藏条件
下载PDF
皖南天井山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前景 被引量:31
5
作者 段留安 杨晓勇 +3 位作者 孙卫东 方世明 余良范 范增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65-978,共14页
皖南地区山高林密,地质工作条件差,基础地质工作相对还很薄弱,金矿的找寻工作一直没有取得大的突破。本文选取皖南休宁县天井山金矿为切入点,对该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基本理清了本区与金成矿相关的各种因素,对矿床成因进... 皖南地区山高林密,地质工作条件差,基础地质工作相对还很薄弱,金矿的找寻工作一直没有取得大的突破。本文选取皖南休宁县天井山金矿为切入点,对该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基本理清了本区与金成矿相关的各种因素,对矿床成因进行了剖析,并对其找矿前景作了探讨。系统统计分析区内地层、岩浆岩、矿石的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讨论了地层、岩浆岩和构造与金成矿的关系,对比了位于同一条成矿带上的江西金山超大型金矿床一些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结合笔者前期在天井山野外调研及小贺矿段布设工程见矿情况,认为本区金矿具有较好的成矿远景和广阔的找矿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成因 地质地球化学 金矿找矿 天井山金矿床 皖南
下载PDF
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北段油气田形成条件探讨 被引量:27
6
作者 王兰生 韩克猷 +4 位作者 谢邦华 张鉴 杜敏 万茂霞 李丹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1-5,14,共6页
通过对龙门山北段L55地震测线的重新解释,结合区域地质研究和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数据,认为龙门山北段推覆构造有三大特点。一是薄层推覆构造体系使构造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复杂,下层相对简单,上层活动,下层相对稳定;上层有一定变质,下层不变... 通过对龙门山北段L55地震测线的重新解释,结合区域地质研究和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数据,认为龙门山北段推覆构造有三大特点。一是薄层推覆构造体系使构造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复杂,下层相对简单,上层活动,下层相对稳定;上层有一定变质,下层不变质;上层破坏,下层保存好。二是上元古界震旦系陡山沱组黑色页岩是本区最古老的生油层,具有强大的生烃能力。三是油气经多次由西向东运移,古老的生油层生成的油气可以在不同时间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圈闭中聚集成藏并接受改造或破坏,从而形成地表丰富的油气苗、沥青脉和油砂岩,推覆体下盘则可以形成油气藏。因而建议在勘探中抓住下盘,点面结合进行地震工作,同时建议重点勘探枫顺场潜伏构造和天井山—矿山梁构造东南翼的潜伏断裂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西 龙门山 推覆构造带 枫顺场 潜伏构造 天井山—矿山梁构造 油气藏形成 条件
下载PDF
川西中三叠统天井山组风暴沉积的发现及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19
7
作者 彭靖淞 刘树根 +4 位作者 赵霞飞 吴熙纯 杨荣军 孙玮 顾炎午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9年第1期83-88,111,共7页
笔者首次发现川西地区中三叠统天井山组(T2t)中有大量的风暴岩。其中包含许多典型的与风暴相关的沉积构造,包括冲刷-充填构造、粒序层理和块状层理、丘状和凹状交错层理、扁平砾屑岩层等。该区风暴岩有6种沉积层序,Ⅰ型、Ⅱ型层序为远... 笔者首次发现川西地区中三叠统天井山组(T2t)中有大量的风暴岩。其中包含许多典型的与风暴相关的沉积构造,包括冲刷-充填构造、粒序层理和块状层理、丘状和凹状交错层理、扁平砾屑岩层等。该区风暴岩有6种沉积层序,Ⅰ型、Ⅱ型层序为远源风暴岩,Ⅲ型、Ⅳ型、Ⅴ型和Ⅵ型层序为近源风暴岩。风暴岩的区域展布差异和广泛分布表明,拉丁期上扬子西缘处于风暴活动频繁的低纬度陆棚缓坡沉积环境。天井山组风暴岩是四川盆地的一种新型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岩 丘状层理 缓坡 天井山组 川西地区
下载PDF
晚第四纪以来香山-天景山断裂左旋走滑量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尹功明 江亚风 +2 位作者 俞岗 韩非 刘春茹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72-479,共8页
香山-天景山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断裂带中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长期以来活动强烈,早期以挤压逆冲为主,可能在第四纪早期转变成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性质的断裂。黄河在夜明山前缘穿过此断裂,在沙坡头大弯一带形成一个完美的"... 香山-天景山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断裂带中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长期以来活动强烈,早期以挤压逆冲为主,可能在第四纪早期转变成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性质的断裂。黄河在夜明山前缘穿过此断裂,在沙坡头大弯一带形成一个完美的"几"形拐弯。文中对沙坡头大弯一带黄河地貌、阶地特征、样品年龄进行了探查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距今170ka以来,香山-天景山断裂左旋位移量最大不超过880m,滑移速率<5.18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山-天景山断裂 左旋走滑 阶地 沙坡头
下载PDF
川西北天井山构造泥盆系油砂成矿条件与资源评价 被引量:28
9
作者 邓虎成 周文 +1 位作者 丘东洲 谢润成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9-75,共7页
通过对四川盆地油砂资源的全面调查与评价,首次在川西北地区天井山构造下泥盆统平驿铺组的石英砂岩中发现了油砂矿体。根据石油地质及成矿理论对该矿点的成矿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该油砂矿形成过程中可能的烃源岩为早寒武世和早志留世的... 通过对四川盆地油砂资源的全面调查与评价,首次在川西北地区天井山构造下泥盆统平驿铺组的石英砂岩中发现了油砂矿体。根据石油地质及成矿理论对该矿点的成矿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该油砂矿形成过程中可能的烃源岩为早寒武世和早志留世的黑色泥页岩;当进入印支期,烃源岩开始大规模生成液态烃,液态烃通过该期运动形成的逆断层运移至下泥盆统平驿铺组圈闭富集成藏;进入喜山运动,早先形成的油藏抬升暴露、剥蚀而最终形成了目前的油砂矿体。天井山构造泥盆系埋深500 m以上的油砂资源量为5356.4×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天井山构造 泥盆系 油砂资源评价 油砂成矿条件
下载PDF
安徽天井山金矿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过程初探 被引量:10
10
作者 姜妍岑 谢玉玲 +5 位作者 唐燕文 李应栩 王爱国 曾献育 李媛 刘保顺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9-340,共12页
本文在矿床地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主要矿石和蚀变岩石的岩矿相、SEM/EDS、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和成分分析,对天井山金矿成矿流体特征、流体来源及成矿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矿化主要发育于石英脉中,少数产于蚀变围岩... 本文在矿床地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主要矿石和蚀变岩石的岩矿相、SEM/EDS、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和成分分析,对天井山金矿成矿流体特征、流体来源及成矿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矿化主要发育于石英脉中,少数产于蚀变围岩中,矿区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最为发育,另发育含铁碳酸盐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等。金矿化发生于石英脉形成后的脆性变形阶段,与之相关的蚀变以绢云母化为主,其次为含铁碳酸盐化和硫化物矿化。金主要以自然金的形式与绢云母共生于石英脉的裂隙中或蚀变围岩中。通过与绢云母同期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与金矿化有关的成矿流体为富水、含C02的中高温(286~380℃)、低盐度流体(3.0%-5.1%,NaClcq,质量分数),单个流体包裹体的LA-ICP—MS成分分析表明,成矿流体中富含Pb、Zn、Cu、Bi、Mo、Sb等金属元素。综合流体包裹体中水的H同位素组成和流体成分特征,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的贡献。含Co,的岩浆流体沿活化的先期断裂上升并发生流体沸腾,在流体沸腾过程中CO2进入气相而改变了流体的pH值,造成金和其它金属硫化物的沉淀,同时形成石英裂隙中和围岩中的绢云母化、含铁碳酸盐化等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井山金矿 流体包裹体 LA-ICP—MS 成矿过程
下载PDF
天景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水平活动强度的分时、分段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柴炽章 张维歧 焦德成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5-42,共8页
在野外实测工作基础上,统计归纳了天景山断裂带上的冲沟左旋错动资料,分析了各类冲沟形成年代,对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的水平活动强度分时、分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断裂带晚更新世以来的总体活动强度不大,但从时间和空间分析,各... 在野外实测工作基础上,统计归纳了天景山断裂带上的冲沟左旋错动资料,分析了各类冲沟形成年代,对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的水平活动强度分时、分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断裂带晚更新世以来的总体活动强度不大,但从时间和空间分析,各段活动差异比较明显,平均滑动速率为023~162mm/a。晚更新世早、中期,活动中心位于断裂带西段,平均速率为140mm/a。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活动中心东移到中段,平均速率为130~162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景山 断裂带 晚第四纪 滑动速率 活动强度
下载PDF
宁夏中西部香山—天景山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22
12
作者 李天斌 孟方 +1 位作者 王美芳 王荣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09-315,共7页
宁夏香山—天景山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由天景山北麓断裂带(主滑脱断裂)和香山-天景山冲断席(可分为9个次级逆冲推覆岩席)组成,推覆岩席前端为一系列形态相似的铲式叠瓦状逆冲推覆断层,构造变形强烈;岩席内部构造变形相对较弱。整个推覆构... 宁夏香山—天景山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由天景山北麓断裂带(主滑脱断裂)和香山-天景山冲断席(可分为9个次级逆冲推覆岩席)组成,推覆岩席前端为一系列形态相似的铲式叠瓦状逆冲推覆断层,构造变形强烈;岩席内部构造变形相对较弱。整个推覆构造带主要遭受了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挤压逆冲推覆作用,燕山期主压应力σ1方向为44°,由南西往北东推覆,总位移量26.6km;喜马拉雅期主压应力σ1方向为75°,由南西西往北东东逆冲推覆,晚更新世以来还兼有左行走滑,总位移量大于4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构造 天号山北麓断裂 燕山期一喜马拉雅期 香山—天景山 宁夏
下载PDF
四川广元天井山古油藏剖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刘光祥 王守德 +1 位作者 潘文蕾 吕俊祥 《海相油气地质》 2003年第1期103-107,共5页
根据赋存方式,天井山古油藏的沥青主要可分为:(1)下泥盆统平驿铺组石英砂岩中的孔隙型沥青;(2)下寒武统杂砂岩中的孔隙型沥青;(3)下寒武统杂砂岩中顺层分布的"扁豆状"沥青;(4)下寒武统脉沥青。这几组沥青的反射率分别为:1.07%... 根据赋存方式,天井山古油藏的沥青主要可分为:(1)下泥盆统平驿铺组石英砂岩中的孔隙型沥青;(2)下寒武统杂砂岩中的孔隙型沥青;(3)下寒武统杂砂岩中顺层分布的"扁豆状"沥青;(4)下寒武统脉沥青。这几组沥青的反射率分别为:1.07%(一期),0.23%(二期);3.99%;0.98%(一期),0.23%(二期);0.37%~0.42%。氯仿沥青"A"的含量较高,其中下泥盆统沥青可达4244.1×10^(-6),反映沥青的演化程度较低。低反射率的沥青不是源自下古生界自身,而是源自较新的地层;有机地球化学资料显示其源于二叠系和下三叠统。两组低反射率的沥青还反映了区内存在两期油气成藏与演化。下泥盆统石英砂岩沥青含量分布自下而上表现为高—较高—低—较高—低(以至无)的变化现象,其间并无隔层,这可能是由天然气的幕式充注及气洗作用和构造抬升后处于开启环境的水洗氧化、生物降解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广元 天井山 古油藏 沥青分布 沥青演化 有机地球化学
下载PDF
香山-天景山断裂带西段的运动性质变化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新男 李传友 +2 位作者 张培震 王旭光 章龙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32-746,共15页
香山-天景山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东段整体表现为逆-左旋走滑运动性质。相反,其西段运动性质较为复杂,其上一系列的断错地貌特征以及在人工探槽和天然露头剖面上观察到的断裂运动性质,显示整个西段主要... 香山-天景山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东段整体表现为逆-左旋走滑运动性质。相反,其西段运动性质较为复杂,其上一系列的断错地貌特征以及在人工探槽和天然露头剖面上观察到的断裂运动性质,显示整个西段主要以正-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只在局部特定位置存在逆冲运动分量。为了确定香山-天景山断裂带西段运动性质变化的成因机制,从断裂的几何结构特征对其进行分析,得到影响与控制西段运动性质的3个主要因素:1)阶区构造,断层的左行左阶雁列式结构形成拉张型阶区,并控制着阶区附近及其内部断层的正-左旋走滑运动;2)尾端构造,在断裂端部存在阻止断层破裂传播的障碍体时,断裂一盘向前推挤的一端就会发生挤压构造变形,断层以逆-左旋走滑运动为主;3)双弯构造,次级段内部断层走向变化并呈右阶排列时,中间弯曲段在左旋走滑作用下形成局部挤压应力环境,表现为逆-左旋走滑运动。此外,天景山次级块体做SEE向运动,在其尾端形成走滑拉张构造环境,也是西段以正-左旋走滑运动为主的重要原因。香山-天景山断裂带西段的形成演化过程说明,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向N扩展的过程中,整个香山-天景山断裂带可能并不是同时期形成的,而是分为运动性质显著不同的2个阶段,并表现为自东向西侧向扩展的形成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山-天景山断裂带西段 断错地貌特征 运动性质 成因机制
下载PDF
川西坳陷天井山古油藏油源判识及其与深层油气成藏关系厘定 被引量:12
15
作者 梁霄 吴亮亮 +5 位作者 李亚丁 黎菁 方新焰 蒲柏宇 汪华 刘树根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6-111,共16页
四川盆地西部坳陷北段天井山古隆起区具有丰富油气显示,古油藏油源示踪与成藏破坏过程厘定对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油气成藏过程与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天井山古隆起构造解析明确寒武纪—奥陶纪之交的构造事件在川西坳陷北段有显著表现。... 四川盆地西部坳陷北段天井山古隆起区具有丰富油气显示,古油藏油源示踪与成藏破坏过程厘定对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油气成藏过程与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天井山古隆起构造解析明确寒武纪—奥陶纪之交的构造事件在川西坳陷北段有显著表现。天井山古隆起的形成是早古生代绵阳—长宁拉张槽形成后构造—沉积性质由拉张转向挤压的重要节点。川西坳陷北段油气地质条件分析表明,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是海相油气的最佳烃源岩。将灯影组储层沥青纳入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研究范畴,完成完整的天井山古隆起区烃源岩—古油藏油源示踪。有机碳同位素与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指示,古油藏的主要母源是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黑色泥页岩,最终建立“天井山古隆起古油藏系统”概念。根据相应的生储盖组合划分、油源判别与构造期次梳理,再次证实川西坳陷北段复杂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多期多样成藏过程可分为“原生油藏—原生气藏”与“次生油藏—原生气藏”两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示踪 古油藏系统 深层油气 天井山古隆起 川西坳陷北段 四川盆地
下载PDF
龙门山北段天井山构造演化特征及物理模拟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卿 李忠权 +3 位作者 王森 马启科 李娟 万双双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1期24-28,共5页
根据地震、钻井、野外调查资料和平衡剖面法,模拟恢复天井山的造山过程,认为天井山地区的演化可划分为伸展拉张成盆阶段(震旦纪—中三叠世末)、陆隆伸展演化阶段(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末)、抬升剥蚀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末)和继承改造... 根据地震、钻井、野外调查资料和平衡剖面法,模拟恢复天井山的造山过程,认为天井山地区的演化可划分为伸展拉张成盆阶段(震旦纪—中三叠世末)、陆隆伸展演化阶段(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末)、抬升剥蚀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末)和继承改造阶段(晚白垩世—现今)。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初步证实了天井山地区印支期发育的薄皮构造是受南北向挤压应力与北西—南东向重力滑覆共同作用形成的;喜山期,天井山地区在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变形序列为前展式逆冲叠瓦式构造组合;天井山构造存在多个滑脱层系,滑脱层上下形成分层变形、垂向叠置的不协调收缩构造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物理模拟 天井山 龙门山北段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航测的天景山断裂孟家湾地貌精细解译及活动构造定量参数提取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超 杜鹏 +3 位作者 雷启云 武治群 吕俊强 余思汗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0-108,共9页
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航测天景山断裂孟家湾的地表地形地貌数据,以获取的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通过构造地貌精细解译进一步提取地震断层的水平位移量及垂直位错量,计算断层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并分析判识了古地震事件。结果表明:①研... 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航测天景山断裂孟家湾的地表地形地貌数据,以获取的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通过构造地貌精细解译进一步提取地震断层的水平位移量及垂直位错量,计算断层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并分析判识了古地震事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发育3期河流阶地T_(3)、T_(2)、T_(1),且均被断错,最新的冲沟T_(0)未见错动;②在T_(1)阶地面上提取水平位移量为(7.77±0.98)m,计算得到全新世中期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0.86~0.91 mm/a;③在T_(1)阶地面上跨陡坎提取垂直位错量为(0.61±0.11)m,其坡度存在2个明显拐点,代表2次地表破裂型地震事件,推测在12000 a前,即晚更新世末期或全新世初期以来至少发生过2次地表破裂型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航测技术 天景山断裂 构造地貌 精细解译 定量参数
下载PDF
川西北天井山古隆起固体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白晓亮 杨光 +6 位作者 周刚 郭鸿喜 孙豪飞 罗鑫 王晶 邓思思 聂晶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2-94,I0006,I0007,共15页
为探究川西北地区天井山古隆起固体沥青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和来源及其地质意义,采集研究区寒武系、泥盆系和二叠系20块野外露头沥青样品,通过固体沥青族组成、生物标志化学物、碳同位素等分析测试,结合构造演化史,建立研究区沥青动态演... 为探究川西北地区天井山古隆起固体沥青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和来源及其地质意义,采集研究区寒武系、泥盆系和二叠系20块野外露头沥青样品,通过固体沥青族组成、生物标志化学物、碳同位素等分析测试,结合构造演化史,建立研究区沥青动态演化形成模式。结果表明:天井山古隆起固体沥青是古油藏遭受严重生物降解而形成的,寒武系和泥盆系沥青来源于筇竹寺组烃源岩,二叠系沥青来源于筇竹寺组和二叠系烃源岩的混合。天井山古隆起经历大面积古油藏聚集,沥青封堵保存条件较好的翼部是古油藏的有利勘探目标。该结果为川西北地区天井山构造勘探与开发提供指导,也为类似的构造演化复杂地区沥青形成与油气演化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井山古隆起 固体沥青 地球化学特征 沥青成因与来源 地质意义 川西北
下载PDF
香山-天景山断裂带西段晚第四纪的特征滑动行为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新男 李传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82-495,共14页
香山-天景山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东段曾发生1709年7级地震。虽然该断裂带西段缺乏历史地震记录,但在其各次级段上却保留了最新一次地震产生的较新鲜的地表破裂,以及沿其发生的大量冲沟同步左旋位错... 香山-天景山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东段曾发生1709年7级地震。虽然该断裂带西段缺乏历史地震记录,但在其各次级段上却保留了最新一次地震产生的较新鲜的地表破裂,以及沿其发生的大量冲沟同步左旋位错。为了确定西段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通过野外实测与卫星解译获得了240个冲沟或山脊的左旋水平位移量,以及62个垂直位移量。将所测位移量值投影到断裂展布方向上,得到了水平和垂直位移量沿断裂的分布特征。对水平位移量做进一步的概率密度模拟和频率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水平位移量具有明显的分组性与倍数关系。6组水平位移量可能分别代表了6次古地震事件,而西段上开挖的探槽也揭露了相似的事件期次。其中,最新一次地震的同震水平位移量为3m,而其他几次较老地震产生的累积位移量分别为6m,9m,12m,16m和20m,每次地震的同震位移量近似。因此,推断香山-天景山断裂带西段晚第四纪以来的地震活动遵循特征滑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山-天景山断裂带西段 位移量分布特征 古地震 特征滑动
下载PDF
川西北天井山构造变形特征与物理模拟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卿 李忠权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65-670,共6页
天井山构造位于龙门山冲断前锋带,浅层表现为一系列断片组成的后翼突破构造,中部以前展式发育的叠瓦状构造和断弯褶皱为主,地腹则发育叠瓦式构造和双重构造。经物理模拟检验了:①天井山构造印支期主要发育薄皮构造,由此可见该地区印支... 天井山构造位于龙门山冲断前锋带,浅层表现为一系列断片组成的后翼突破构造,中部以前展式发育的叠瓦状构造和断弯褶皱为主,地腹则发育叠瓦式构造和双重构造。经物理模拟检验了:①天井山构造印支期主要发育薄皮构造,由此可见该地区印支期动力学机制不是以挤压为主,而是受南北向挤压应力与北西-南东向重力滑覆共同作用。②喜马拉雅期天井山构造在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变形序列为以前展式为主。③天井山构造存在多个滑脱层系,滑脱层上下形成分层变形、垂向叠置的不协调收缩构造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北段 天井山 构造变形 物理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