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境内天山地壳上地幔结构的地震层析成像 被引量:49
1
作者 郭飚 刘启元 +3 位作者 陈九辉 赵大鹏 李顺成 赖院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93-1700,共8页
根据横跨中国境内天山的库车-奎屯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和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近震和远震P波走时数据,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重建了沿该地震台阵剖面下方400km深度范围内地壳上地幔的P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沿新疆库车-奎屯剖面,天山地... 根据横跨中国境内天山的库车-奎屯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和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近震和远震P波走时数据,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重建了沿该地震台阵剖面下方400km深度范围内地壳上地幔的P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沿新疆库车-奎屯剖面,天山地壳具有明显的横向分块结构,且南、北天山地壳显示了较为强烈的横向变形特征,表明塔里木地块对天山地壳具有强烈的侧向挤压作用;在塔里木和准噶尔地块上地幔顶部有厚度约60~90km的高速异常体,塔里木-南天山下方的高速异常体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弯曲变形,而准噶尔-北天山下方的高速异常体向南一直俯冲到中天山南侧边界下方300km的深度,两者形成了不对称对冲构造;在塔里木和准噶尔地块下方150-400km深度存在上地幔低速体,其中塔里木地块一侧的上地幔低速物质上涌到南天山地块的下方;在塔里木一南天山200-300km深度范围的上地幔存在高速异常体,它可能是地幔热物质向上迁移过程融断的塔里木岩石圈的拆离体.上述结果表明,塔里木地块的俯冲可能涉及整个岩石圈深度,但其前缘仅限于南天山的北缘;青藏高原隆升的远程效应可能不但驱动塔里木岩石圈向北俯冲,同时还造成天山造山带南侧上地幔物质的涌入;天山造山带上地幔广泛存在的低速异常有助于其上地幔的变形,而上地幔物质的强烈非均匀性应有助于推动天山造山带上地幔小尺度地幔对流的形成;根据研究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特征推断,新近纪以来天山快速隆升的主要力源来自青藏高原快速隆升的远程效应,相对软弱的上地幔为加速天山造山带的变形和隆升创造了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台阵 地震层析成像 地幔对流 天山造山带
下载PDF
横跨天山的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观测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顺成 刘启元 +3 位作者 陈九辉 郭飚 赖院根 王继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55-960,共6页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台阵地震学实验室于2003年4月—2004年9月,横跨天山布设了由60台仪器组成,总长度超过500 km,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剖面.野外观测记录地震事件1434个.横跨天山的接收函数剖面表明,沿测线地壳结构复杂,介质存在明显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台阵地震学实验室于2003年4月—2004年9月,横跨天山布设了由60台仪器组成,总长度超过500 km,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剖面.野外观测记录地震事件1434个.横跨天山的接收函数剖面表明,沿测线地壳结构复杂,介质存在明显的横向非均匀.同时,我们的初步结果还揭示了天山与两侧盆地的耦合关系,天山下方的壳幔界面较为模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台阵 接收函数 天山 造山带
下载PDF
南天山地震带地震平静与中强震关系再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筱荣 王琼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9-285,共7页
地震活动的平静现象可分为4种:无震平静和震后平静可归于非前兆性平静;震前平静和场兆平静则可归于前兆性平静。本文分类统计了南天山地震带东、西段的地震平静现象,分析了平静特征及其与主震的关系。平静的层次性特点有助于判定未来震... 地震活动的平静现象可分为4种:无震平静和震后平静可归于非前兆性平静;震前平静和场兆平静则可归于前兆性平静。本文分类统计了南天山地震带东、西段的地震平静现象,分析了平静特征及其与主震的关系。平静的层次性特点有助于判定未来震级和地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南天山地震带 前兆性平静 非前兆性平静 中强震
下载PDF
北天山西段中强地震前地倾斜异常的演化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杨又陵 高国英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8-101,共4页
研究了北天山西段3次5级地震前地倾斜异常的特征,得出:在时间上呈较明显的阶段性,空间上存在 由西向东迁移(向震中迁移)的过程。并用震源机制解的结果对地倾斜的异常特征作了较好的解释。北天山85°经 线东西两侧震源机制解差... 研究了北天山西段3次5级地震前地倾斜异常的特征,得出:在时间上呈较明显的阶段性,空间上存在 由西向东迁移(向震中迁移)的过程。并用震源机制解的结果对地倾斜的异常特征作了较好的解释。北天山85°经 线东西两侧震源机制解差异明显,表明这一地区受力环境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天山 地倾斜 震源机制解 异常特征 中强地震 震中 经线 过程 迁移 阶段性
下载PDF
西南天山—塔里木盆地结合带浅深构造关系——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初步揭露 被引量:20
5
作者 侯贺晟 高锐 +7 位作者 贺日政 蔡勋育 刘金凯 熊小松 管烨 曾令森 James H.Knapp Steven Roecker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116-4125,共10页
盆山结合部的浅-深结构样式是进行陆内造山动力学研究与讨论的重要依据.2007年,在喀什东的天山与塔里木盆地之间的过渡带上,完成了一条近南北向的长度为121km的主动源深地震反射剖面,显示出盆山结合部现今地壳尺度的构造格架.剖面南部... 盆山结合部的浅-深结构样式是进行陆内造山动力学研究与讨论的重要依据.2007年,在喀什东的天山与塔里木盆地之间的过渡带上,完成了一条近南北向的长度为121km的主动源深地震反射剖面,显示出盆山结合部现今地壳尺度的构造格架.剖面南部呈现出10~12km巨厚的沉积盖层,沉积盖层内发育滑脱断层;盆山结合部多排隆起构造以及天山山前上地壳显现出向北倾斜的断裂与地表地质观察吻合;盆山结合带展现出滑脱与逆冲推覆构造相关的断层褶皱;与塔里木盆地稳定沉积层相比,在南天山浅、中层地层受到强烈的变形改造,导致地层比较破碎,反射变弱、连续性较差;时间剖面上可以追踪到比较连续的Moho反射,从南向北有加深的趋势.深地震反射剖面揭露出的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这些浅-深构造,展现出塔里木盆地盖层向南天山滑脱与南天山向塔里木盆地逆冲推覆的特征,反映出陆内汇聚下的盆山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天山 塔里木盆地 盆山结合带 深地震反射剖面 浅深构造关系
下载PDF
天山各构造分区地震破裂方式和地震序列类型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殷娜 李莹甄 张博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2-34,共13页
天山作为全球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最为强烈的板内造山带,一直是中外地震学家密切关注的区域之一。本文从天山地区应力场及构造运动特征入手,对天山不同构造分区地震的破裂和地震序列类型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天山全区而言,地... 天山作为全球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最为强烈的板内造山带,一直是中外地震学家密切关注的区域之一。本文从天山地区应力场及构造运动特征入手,对天山不同构造分区地震的破裂和地震序列类型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天山全区而言,地震破裂类型主要为逆断-走滑型,地震序列类型以主-余型为主,同时试图通过强震发震构造力学性质和地震学参数等方面的对比,揭示构造带内部差异性运动对强震孕育发生的影响,以期为天山地区地震活动性研究与地震预测提供基础性研究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地震序列 天山 构造带
下载PDF
地质观测、地震剖面和重力测量的综合方法在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应用:以天山北麓呼图壁河剖面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陈科 GUMIAUX Charles +4 位作者 AUGIER Romain 陈岩 梅岩辉 林伟 王清晨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5-87,共13页
褶皱逆冲带的几何学研究是造山带研究的热点,但是无论是传统构造地质学方法还是地球物理学方法都在研究褶皱逆冲带几何特征时存在多解性.为了制约这种多解性,本文以天山北麓的呼图壁河剖面为列,介绍一种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褶皱逆冲带的几何学研究是造山带研究的热点,但是无论是传统构造地质学方法还是地球物理学方法都在研究褶皱逆冲带几何特征时存在多解性.为了制约这种多解性,本文以天山北麓的呼图壁河剖面为列,介绍一种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该方法首先沿呼图壁河剖面进行详细的地表观测,获取地表的构造地质数据形成初步的地质模型,其次结合地表构造和钻井分层数据,对收集到的石油地震剖面进行重新解释.然而,地震反射数据只分布在盆地内部,在盆山结合带缺失或者不清晰,因此对该剖面进行了重力测量并计算出布格重力异常.结合盆地各沉积地层和基底密度值,用重力正演方法模拟呼图壁河剖面的密度结构.研究结果显示沿呼图壁河剖面并不存在天山北缘断裂,盆地的沉积盖层可以从准噶尔盆地连续过度到天山内部并不整合覆盖在天山古生代基底之上.这一结果与西段金钩河剖面的天山基底逆冲到准噶尔盆地显然不同,说明了天山北缘盆山结合带构造的多样性.利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的呼图壁河平衡剖面缩短量约为4.8km,对比前人研究,说明了天山北缘的缩短量沿东西方向存在显著的不均一性.本研究也说明这种构造地质与地震及非震地球物理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广泛地被应用于褶皱逆冲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褶皱逆冲带 构造观测 地震剖面 重力测量 多学科综合
下载PDF
新疆天山地区强震前地震条带不清晰的原因初探 被引量:4
8
作者 龙海英 聂晓红 高国英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6-61,共6页
新疆地区在强震前地震条带不明显。本文对比分析了新疆天山与川滇地区区域构造背景和地震震源机制解,得到:①新疆天山地区区域地震构造以逆冲型为主,而川滇地区区域地震构造以走滑型为主。②1970年以来的天山地区中强地震以逆断层和走... 新疆地区在强震前地震条带不明显。本文对比分析了新疆天山与川滇地区区域构造背景和地震震源机制解,得到:①新疆天山地区区域地震构造以逆冲型为主,而川滇地区区域地震构造以走滑型为主。②1970年以来的天山地区中强地震以逆断层和走滑型地震类型为主,走滑型地震多数包含较大的倾滑分量;而川滇地区6级强震以走滑型地震类型为主,地震主要以水平错动为主。认为弱震条带适用于以水平剪切错动为主的地震,而新疆天山地区地震倾滑分量较大,因此中强地震前弱震条带图像不清晰,中短期地震预报意义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条带 新疆天山地区 川滇地区 区域构造 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北天山前陆盆地前缘西湖背斜带第四纪褶皱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浩然 陈杰 +2 位作者 李涛 李跃华 张博譞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91-805,共15页
西湖背斜带属于北天山前陆盆地最前缘的第四排活动褶皱-逆断裂带,前人对西湖背斜带的第四纪活动尚无系统研究。文中对5条横穿背斜的地震反射剖面进行解译,结合地表地质地貌的发育特征,对褶皱类型、生长机制、褶皱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和... 西湖背斜带属于北天山前陆盆地最前缘的第四排活动褶皱-逆断裂带,前人对西湖背斜带的第四纪活动尚无系统研究。文中对5条横穿背斜的地震反射剖面进行解译,结合地表地质地貌的发育特征,对褶皱类型、生长机制、褶皱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和变形量等进行了研究。西湖背斜的EW向变形长度>47km,其中隐伏区的变形长度>14km,地表出露区的最大变形宽度约为8.5km。西湖背斜内部连续发育一系列次级断层,在其北部发育一个变形幅度较小的背斜(西湖北背斜)。西湖背斜是以翼旋转方式变形的滑脱褶皱,其缩短量在地形高点附近约为(1070±70)m,向W递减至(130±30)m,向E快速递减至(650±70)m;因外部物质涌入或内部物质流出导致其盈余面积为-0.34~0.56km^2。通过横穿西湖北背斜的2条地震反射剖面(剖面A、B)计算其平均缩短量为(60±10)m、(130±40)m,由外部物质流入导致的盈余面积为0.5km^2、0.74km^2。地震反射剖面在背斜两翼均发育生长地层,生长地层的起始位置在背斜地表出露区的东段位于地下1.9~2.0km处,在背斜西端隐伏区位于地下3.7km处。地震反射剖面成像结果(剖面D、E)显示,在地下3.3km处可见上覆地层超覆在西湖背斜之上,而上覆地层基本未发生变形,表明该段背斜已不再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天山 西湖背斜带 地震反射剖面 滑脱褶皱 生长地层
下载PDF
天山造山带深部探测及地球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雷显权 陈运平 +1 位作者 赵俊猛 赵炯洋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17-428,共12页
为了研究天山造山带的地球动力学,自1970年代以来,国内外在天山造山带开展了大量的深部探测工作,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文对这些工作和成果进行了梳理和综述.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天山造山带的地壳厚度较大,但并无明显山根;地壳结构具有垂... 为了研究天山造山带的地球动力学,自1970年代以来,国内外在天山造山带开展了大量的深部探测工作,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文对这些工作和成果进行了梳理和综述.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天山造山带的地壳厚度较大,但并无明显山根;地壳结构具有垂向分层和横向分块特征;壳幔界面不清晰,莫霍面在盆山接合部下方发生错断;壳内普遍发育低速异常体,地壳泊松比较高,暗示了地壳力学上的弱化作用;上地幔也存在波速异常体,低速异常可能与地幔热物质上涌有关,高速体可能是古老板块的岩石圈拆离碎片;莫霍面错断、Q值结构和波速异常特征可以用天山南北侧稳定地质块体往天山造山带之下俯冲来解释,这也得到高分辨率层析成像结果的支持;剪切波分裂结果暗示有相当厚的上地幔卷入了造山过程.上述资料表明天山造山带的变形和隆升是其南北侧稳定地质块体的构造挤压与壳—幔复杂耦合作用的共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探测 地壳上地幔结构 地球动力学 天山造山带
下载PDF
基于断层面的天山地区潮汐应力触发地震研究
11
作者 李金 向元 +1 位作者 赵彬彬 高荣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0-238,175,共9页
选取2003~2014年天山地震带299个MS≥3.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利用震中位置及其附近的断层信息来确定真实断层面。在此基础上分区域计算了整个天山地震带、天山中东段、南天山西段发震时刻断层面上潮汐正应力、潮汐剪应力、潮汐库仑... 选取2003~2014年天山地震带299个MS≥3.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利用震中位置及其附近的断层信息来确定真实断层面。在此基础上分区域计算了整个天山地震带、天山中东段、南天山西段发震时刻断层面上潮汐正应力、潮汐剪应力、潮汐库仑破裂应力对天山地区地震活动的触发作用。在计算断层面上潮汐库仑破裂应力时,分破裂类型针对不同情况设定有效摩擦系数,讨论其对地震的触发作用。结果表明:天山地震带地震较多地发生于断层面上潮汐正应力的最小值附近以及潮汐剪应力的最大值附近。从潮汐库仑破裂应力结果来看,整个天山地区地震活动受潮汐阻滑作用较为显著;分区结果显示,天山中东段地区斜滑型地震、南天西段正断型地震受潮汐触发作用较为显著,其他各类型地震受潮汐阻滑作用较为显著或潮汐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地震带 潮汐应力 潮汐触发 断层面
下载PDF
秋里塔格褶皱带东段探槽的古地震事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玲 杨晓平 +2 位作者 李胜强 黄伟亮 杨海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39-1057,共19页
位于天山南麓库车坳陷中的东秋里塔格背斜带是典型的活动逆断裂褶皱带,1949年的库车M 71/4地震发生在该逆断裂褶皱带上。目前,仍然没有发现此次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也没有确定其发震断层。同时,由于这一地区相关的年代学研究匮乏,对于... 位于天山南麓库车坳陷中的东秋里塔格背斜带是典型的活动逆断裂褶皱带,1949年的库车M 71/4地震发生在该逆断裂褶皱带上。目前,仍然没有发现此次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也没有确定其发震断层。同时,由于这一地区相关的年代学研究匮乏,对于这一地区的古地震事件仍然缺乏系统性地认识。文中基于野外调查获取的地表地质特征和通过石油地震反射剖面解读的深部构造,定性地分析了研究区内的地表活动断层与深部低倾角滑脱断层、褶皱变形的关系。我们聚焦于冲破至地表的活动断层,选择在库车塔吾背斜北翼和东秋里塔格背斜南翼的突破断层上开挖了5个探槽,分析了探槽中与古地震事件相关的构造和地层沉积特征。根据OSL(光释光)和14 C测年结果,利用逐次限定法识别出了6次古地震事件。在这些古地震事件中,有的地表破裂同时发生在褶皱带南、北两翼的突破断层上,有的仅在褶皱带北翼的突破断层上发生。总体而言,这些古地震事件引起的地表破裂具有南天山低角度逆断层古地震破裂变形普遍存在的2种现象,即单条断层多次破裂和多条断层同时破裂。已揭示的古地震事件具有一定的丛集性,在距今7.4ka以来具体表现为:距今5.7~7.4ka共发生了3次古地震事件,在距今3.3~4.7ka发生了1次古地震事件,最新的丛集事件可能以1949年库车M 71/4地震的发生为标志。研究区地震丛集的发生近似有2.5~4ka的重复周期,1949年库车M 71/4地震之后是否还会发生强震,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详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震 秋里塔格背斜带 逆断裂褶皱带 库车地震 天山
下载PDF
北天山中段微震活动检测及其活动性和孕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闫坤 王伟君 +3 位作者 王琼 杨峰 刘宁 寇华东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60,共18页
北天山地震带地处中国大陆强震高发区,孕震构造复杂,近年来陆续发生了2016年呼图壁M_S6.2地震和2017年精河M_S6.6地震。由于测震台网相对比较稀疏,该区域微震监测能力较弱。本文主要采用波形模板扫描法对北天山中段(43.5°N^44.5... 北天山地震带地处中国大陆强震高发区,孕震构造复杂,近年来陆续发生了2016年呼图壁M_S6.2地震和2017年精河M_S6.6地震。由于测震台网相对比较稀疏,该区域微震监测能力较弱。本文主要采用波形模板扫描法对北天山中段(43.5°N^44.5°N;85°E^87.5°E)进行微震事件检测,并反演精细的一维速度结构,重新定位地震;深入分析该区域的地震活动性和孕震构造特征。经过微震检测,得到该地区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57902个地震事件,是原地震目录的10倍,完备震级从1.2降至0.5。结果显示,北天山中段地震十分活跃,主要分布在北天山山前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背斜带南翼的浅部和南玛纳斯—齐古背斜带深部,呼图壁地震震后地震活动性有增强的趋势。研究期间沿背斜构造带走向地震分布不均,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背斜带西段地震活动多于东段,南玛纳斯—齐古背斜带东段地震活动显著强于西段。经过重定位,发现研究区的地震事件主要发生在褶皱内部的'盲断层'上,这些隐伏断裂与区域活动断裂和背斜构造共同组成的断层系孕育了北天山山前活跃的地震活动,并可能成为未来强震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天山地震带 隐伏断裂 地震活动性 波形模板匹配检测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冲断带的构造变形特征 被引量:19
14
作者 马德明 陈江力 +4 位作者 曾昌民 尚新璐 师骏 张现军 敬兵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340-347,共8页
柯坪冲断带位于塔里木盆地的西北缘,是南天山南缘冲断系统的一部分。根据野外实际考察和地震剖面解释,总结了该冲断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发育于古生界、以寒武系膏盐层为主滑脱层、叠瓦状冲断、暴露式冲断前锋、断层传播褶皱、前展式冲... 柯坪冲断带位于塔里木盆地的西北缘,是南天山南缘冲断系统的一部分。根据野外实际考察和地震剖面解释,总结了该冲断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发育于古生界、以寒武系膏盐层为主滑脱层、叠瓦状冲断、暴露式冲断前锋、断层传播褶皱、前展式冲断、形成于上新世——第四纪。根据平衡剖面的恢复,柯坪冲断带的构造缩短量最小为29.1%~4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坪冲断带 塔里木 南天山 地震剖面 平衡剖面 构造变形
下载PDF
南天山造山带的同碰撞和碰撞后构造——塔里木盆地北部地震解释成果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李洪辉 李曰俊 +8 位作者 马德波 文磊 李程 赵岩 刘亚雷 黄彤飞 赵甜玉 高艳艳 师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2-338,共17页
南天山位于中亚造山带的南缘,是一条增生—碰撞型造山带。其碰撞造山的时间,是中亚造山带研究的一个关键构造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以往关于碰撞造山的时间证据,基本上都来自造山带自身,即南天山前新生界露头区。前陆区广泛覆盖着巨厚... 南天山位于中亚造山带的南缘,是一条增生—碰撞型造山带。其碰撞造山的时间,是中亚造山带研究的一个关键构造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以往关于碰撞造山的时间证据,基本上都来自造山带自身,即南天山前新生界露头区。前陆区广泛覆盖着巨厚的新生界,无法直接考察,很少从前陆区碰撞相关构造的角度研究南天山碰撞造山的时间。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南天山碰撞造山带的前陆区。经认真系统地解释这里的地震资料,发现了南天山碰撞造山带的同碰撞构造和碰撞后构造。同碰撞造构造由二叠纪末—三叠纪冲断层及其相关褶皱组成。三叠系/二叠系和侏罗系/三叠系两个不整合给出了二叠纪末—三叠纪初和三叠纪末—侏罗纪初两期挤压冲断的时间。造山后构造为侏罗纪—白垩纪正断层组成。正断层活动起始于三叠纪末—侏罗纪初,持续至白垩纪中期。根据同碰撞构造和碰撞后构造的形成时间推论,南天山碰撞造山作用起始于二叠纪末,结束于三叠纪末;侏罗纪—白垩纪中期为造山后应力松弛构造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末—三叠纪冲断构造 侏罗纪—白垩纪中期伸展构造 同碰撞构造 碰撞后构造 不整合 地震解释 塔里木盆地北部 南天山 中亚造山带南缘
下载PDF
一个用于预测地震活动性的平稳正态序列模型
16
作者 徐云波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4期7-12,共6页
为了充分地使用由所有地震带来的信息,在本文中给出了一个平稳正态序列模型。使用平稳序列的穿过理论,我们分析了天山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由所得结果可以认为这一模型是有效的。
关键词 地震 预测 平稳正态序列 穿过理论
下载PDF
北天山地震带测震学预测方案初探
17
作者 周波 《高原地震》 2011年第1期27-32,共6页
基于测震学Ab值、地震异常变化及空区等,对新疆北天山地震带1970年以来5级以上地震进行了系统分析,形成了该区中强震初步预测方案,即:新疆北天山地震带西区Ab值低于均值半年,东区Ab值低于均值3年;出现3级以上地震空区;2°×2... 基于测震学Ab值、地震异常变化及空区等,对新疆北天山地震带1970年以来5级以上地震进行了系统分析,形成了该区中强震初步预测方案,即:新疆北天山地震带西区Ab值低于均值半年,东区Ab值低于均值3年;出现3级以上地震空区;2°×2°异型区内地震异常增强;出现6个月以上地震平静,就可综合考虑作出5级以上地震的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北天山地震带 测震学 地震预测
下载PDF
Deep structure at northern margin of Tarim Basin 被引量:10
18
作者 ZHAO JunMeng CHENG HongGang +3 位作者 PEI ShunPing LIU HongBing ZHANG JianShi LIU BaoF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8年第10期1544-1554,共11页
In this paper, a 2D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the upper mantle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arim Basin (TB) has been obtained by ray tracing and theoretical seismogram calcul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2D... In this paper, a 2D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the upper mantle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arim Basin (TB) has been obtained by ray tracing and theoretical seismogram calcul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2D lateral inhomogeneous medium using the data of seismic wide angle reflection/refraction profile from Baicheng to Da Qaidam crossing the Kuqa Depression (KD) and Tabei Uplift (TU). And along the Baicheng to Da Qaidam profile, 4 of the 10 shot points are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B.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racter of the crust is uniform on the whole between the KD and TU, but the depth of the layers, thickness of the crust and the velocity obviously vary along the profile. Thereinto, the variation of the crust thickness mainly occur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crust. The Moho has an uplifting trend near the Baicheng shot point in KD and Luntai shot point in TU,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crust reduces to 42 km and 47 km in these two areas, respectively.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 KD and TU has a thickest crust, up to 52 km. In this transition zone, there are high velocity anoma-lies in the upper crust, and low velocity anomalies in the lower crust, these velocity anomalies zone is near vertical, and the sediment above them is thicker than the other areas. According to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s, the profil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KD, TU and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m. Each section has a special velocity structural feature, the form of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ep structure and the shallow one. The differences of velocity and tectonic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profile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arim Basin (NMTB) may suggest different speed and intensity of the subduction from the Tarim basin to the Tianshan orogenic belt (TO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北部 地震活动 流速结构 地球动力学 天山造山运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