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rom Differential Mode of Association to Tianxia Worldview:A Study on Chines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1
作者 Chao Gang Qian Chen Wang Lei 《China Economist》 2024年第4期58-88,共31页
China has made significant strides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ver the past four decades.This process has been influenced by the exception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Chine... China has made significant strides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ver the past four decades.This process has been influenced by the exception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Chinese business leaders,as well as their profound sentiments of compassion for the world and their country.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foster and promote an entrepreneurial spirit with distinctiv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Not only is such spirit essential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the economy,but it is also a critical impetus for achiev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Nevertheless,there is still a paucity of adequate theoretical discourse on the cultural origins and entrepreneurial spirit of outstanding Chinese business leaders.This paper employs the classical grounded theory method to conduct a 10-year follow-up research on 11 representative entrepreneurs and their enterprise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se entrepreneurs exhibit an evolving worldview along the paths of“self-cultivation and moral conduct”,“assisting employees to achieve”,“multilateral symbiosis”,and“the oneness of existence”when interacting with themselves,employees,partners,the general public,and all things in nature.Such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embodied in this paper as the“Tianxia(all-under-heaven)worldview”.Through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this study defines the concept of“Tianxia worldview”and extensively examines the distinctions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broadminded“Tianxia worldview”and the kinship-centered“differential mode of association”in terms of internal structure,value orientation,and applicable groups.It is posited that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former to the latter is a continuous process of transcendence and evolution of the individual mindset.This study has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context of advancing the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entrepreneurial spirit,transcending the constraints of the management approach based on the“differential mode of association”,and enhancing the research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benefit corporations”.It also has practical value in overcoming the trust dilemma and development impediment of family businesses,ensuring that enterprises consciously fulfill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in a broader social context,and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and progress for both enterprises and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nxia worldview differential mode of association Chines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grounded theory method
下载PDF
探寻历史意义的中国进路
2
作者 陈赟 《管子学刊》 2024年第1期89-101,F0002,共14页
基督宗教的历史意识内蕴着一种基于时间与永恒保持恒久张力和间距的终末论结构,现代性意识将此结构转化为内在主义的历史过程。于是,单一线性机制的历史叙事构成西方历史理解的核心,其本质是将终末论的历史完成转换为历史过程中的终极完... 基督宗教的历史意识内蕴着一种基于时间与永恒保持恒久张力和间距的终末论结构,现代性意识将此结构转化为内在主义的历史过程。于是,单一线性机制的历史叙事构成西方历史理解的核心,其本质是将终末论的历史完成转换为历史过程中的终极完美,于是有了历史完成即历史终结的历史终结论,以及基于历史意义不能在历史内部得以解决的历史虚无主义病理。这种历史意识的自我转换在于将历史从开端与终结的限制中解放出来,面向由连续和断裂组构的无尽、开放的历史过程。中国思想正面这一开放历史过程,并不诉诸超越的绝对普遍性,而是探寻在历史内部理解历史中意义的可能性。具体而言,中国思想构建基于天经、地义、人情组构的具体的历史普遍性,以“天下归仁”转换西方的自由为本的历史进程叙事,以“和而不同”“多元一体”构建多元文明的共生秩序。同时,基于中国思想传统,可以发展出一种不同于希腊“人学真理”和以色列“救赎真理”的“中道真理”;中道的生存真理基于仁的横向原理和中的纵向原理,构建了中国的“精神性天下”的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论 历史意义 历史哲学 天下时代 生存真理
下载PDF
新形势下中国对外话语的新天下观与国际传播的优化
3
作者 李志凌 《昆明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面对当今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的对外交往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在对外话语、国际传播等问题上需有与之相适的措施。由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而来的新“天下观”,以其独特的政治哲学视角,为我们认清世界格局、处理国际关系打开了新的思路... 面对当今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的对外交往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在对外话语、国际传播等问题上需有与之相适的措施。由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而来的新“天下观”,以其独特的政治哲学视角,为我们认清世界格局、处理国际关系打开了新的思路,也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为对话世界提供了框架式构想。“天下”观的理论精神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理念一致,以实现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谐关系和携手发展为根本目的,从国际关系治理入手,以文明共生为目的,将政治生活和文化关系作为抓手,为我国的对外交流和文化传播设计出了系统化的工作格局和实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天下观 国际关系 对外话语 文化传播 表达路径
下载PDF
和平发展作为中国国家理想与民族品性——兼谈建构中国国家历史形象
4
作者 冯国荣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9-33,共15页
和平发展是中国的国家理想、国家目标本身,也是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核心内容,这是中华民族固有品性内在决定的,有着坚实的历史依据。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中和文化,这种文化浸润了中国人乃至中华民族的和合品性。以中原为核心的单元历史在对外... 和平发展是中国的国家理想、国家目标本身,也是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核心内容,这是中华民族固有品性内在决定的,有着坚实的历史依据。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中和文化,这种文化浸润了中国人乃至中华民族的和合品性。以中原为核心的单元历史在对外关系上呈现整体上的和平礼仪外交与非攻击性,历朝历代都以天下太平四海咸宁为最高理想,从来没有主动发动大规模对外战争。即使有战争也是“平天下”,以天下太平为目的,而不是屠杀、占领、掠夺、奴役乃至种族灭绝。所谓“朝贡制”主要是保证天下太平四海咸宁的礼仪,经济上基本都是倒贴的。中国自身数千年“协和万邦”的实践为当今人类和平发展提供了具有特殊启示意义的宝贵经验,“中和天下观”的构想,可以为人类走向善善与共的美好明天提供新的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平发展 中和天下观 协和万邦 国家理想 民族品性 适度世界 归化和合 善善与共
下载PDF
“天下乐”纹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5
作者 李叶红 《丝网印刷》 2024年第19期1-5,共5页
总结了中国传统时令器物纹样天下乐纹的造型语言嬗变规律,并从“传统法则出新意”和“数智技术催新生”两个方面,对天下乐纹进行了创新设计实践探索。通过这些研究成果,以期为天下乐纹样的传承与创新带来有益的思路,使其在当代社会中重... 总结了中国传统时令器物纹样天下乐纹的造型语言嬗变规律,并从“传统法则出新意”和“数智技术催新生”两个方面,对天下乐纹进行了创新设计实践探索。通过这些研究成果,以期为天下乐纹样的传承与创新带来有益的思路,使其在当代社会中重新焕发活力与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乐纹样 造型语言 嬗变规律 传承与创新 数智技术 AIGC
下载PDF
“矜恤远人”:清朝前期的外籍船难救助制度
6
作者 周向阳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63-73,共11页
清朝是中国传统海难救助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清政府积极立法,将外籍船难救助纳入了法治化、制度化的轨道。从思想社会语境、船难救助主体与救护费用、难夷居留中国期间的赈恤、难夷的遣返等方面对清朝外籍船难救助的情况进行探讨,认为... 清朝是中国传统海难救助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清政府积极立法,将外籍船难救助纳入了法治化、制度化的轨道。从思想社会语境、船难救助主体与救护费用、难夷居留中国期间的赈恤、难夷的遣返等方面对清朝外籍船难救助的情况进行探讨,认为其是伦理道德下的国家政治外交活动。该救助制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利于保障外籍漂流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利于维护清朝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声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前期 外籍船难 船难救助制度 天下体系
下载PDF
天下课程:论未来教育的四重视野 被引量:2
7
作者 彭正梅 周小勇 +2 位作者 高原 王清涛 施芳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25,共13页
从未来教育和培养时代新人的角度,我们应该落实对生态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共同价值的高贵想象与勇敢承诺。本文围绕中国“天下课程”的教育智慧传统,将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展至“天下”,并将其课程... 从未来教育和培养时代新人的角度,我们应该落实对生态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共同价值的高贵想象与勇敢承诺。本文围绕中国“天下课程”的教育智慧传统,将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展至“天下”,并将其课程化。具体而言,借助《孟子》《论自由》《共产党宣言》和《庄子》四部经典及其所蕴含的四重人类学视野,来融贯古今中外,以期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天下课程”,同时为面向未来的新人文教育提供哲学人类学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课程 新人文教育学 生态文明 哲学人类学 未来教育 价值观教育
下载PDF
中国“天下观”与西方“国际观”——兼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观 被引量:4
8
作者 杨光斌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24,共20页
中国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一系列倡议,意味着中国的角色从“国家”转变为“全球”,那么“谁是中国”这个根本性问题就需要得到回答。历史政治学有助于解释中国身份问题。比较文明发现,作为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的最高政治目标是“人”... 中国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一系列倡议,意味着中国的角色从“国家”转变为“全球”,那么“谁是中国”这个根本性问题就需要得到回答。历史政治学有助于解释中国身份问题。比较文明发现,作为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的最高政治目标是“人”,在起点性结构上是形成于轴心文明时期的天下主义大一统对“万邦”的伦理论,在过程性结构上是“华夏”对“四夷”的以文化人而化成天下,在结果性结构上追求治平论。与此相对,西方国际观虽然有希腊-罗马的历史背景,但其城邦国家-帝国-神权政体-封建政体-绝对主义国家-民族国家的多重巨变,决定了其国际观主要形成于民族国家形成时期,民族论是其起点性结构,在对外关系中信奉实力政治,结果性结构必然是帝国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避免不了两种文明观之间的纠缠,文明之间不存在替代论,但中国天下观应该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注入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观 国际观 世界秩序 人类文明新形态 历史政治学
下载PDF
全人类共同价值三论 被引量:1
9
作者 龚群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3期29-37,共9页
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是当代人类社会在全球化发展的关键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所提出的具有重大世界意义的价值理念。这一价值理念所回答的是时代之问、当代人类之问,是体现全球性时代的时代... 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是当代人类社会在全球化发展的关键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所提出的具有重大世界意义的价值理念。这一价值理念所回答的是时代之问、当代人类之问,是体现全球性时代的时代精神之精华,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人类社会条件下的创造性发展,是马克思的全人类胸怀在当代条件下的展现和推进。同时,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全人类性,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基因。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将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在当代世界条件下真正扩展到全人类,体现了中国哲学在现代条件下的创造性转化能力。全人类共同价值又是指导协和万邦的价值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人类共同价值 “天下”
下载PDF
史前中原的战争、宗教与“天下结构”国家范式的滥觞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禹阶 《齐鲁学刊》 CSSCI 2023年第1期47-64,共18页
距今5 000年以降的中原地区由于生态与人文环境的压力,导致其社会复杂化演进的特殊路径。由于大规模人口迁徙与军事殖民,在中原地区常常发生族群之间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这种战争的目的、性质、规模都具有与史前中国其它区域不同的特性... 距今5 000年以降的中原地区由于生态与人文环境的压力,导致其社会复杂化演进的特殊路径。由于大规模人口迁徙与军事殖民,在中原地区常常发生族群之间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这种战争的目的、性质、规模都具有与史前中国其它区域不同的特性。它在与史前中原传统的重贵务实习俗的结合中,形成了血缘、文化、资源汇聚的“洼地”效应,这既促进原始宗教由自然神崇拜向祖先神崇拜的转化,又形成史前中原的“血缘旋涡”与“文化旋涡”,由此建构了一种特殊的集血缘性、内聚性、世俗性与开放性、辐射性对立统一的“天下结构”的早期国家制度模式。这种制度模式具有普适性、示范性特征及持续的辐射力与向心力,并延续而成三代王朝体制的“天下结构”国家范式,形成华夏早期国家的“中原”政治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中原 战争特质 祖先崇拜 文化洼地 天下结构 国家范式
下载PDF
“天下”的近代歧说--对近代以来几种相关解读的辨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锐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7-128,共12页
中国传统天下观体现了古人对于内外秩序与理想道德形态的设想,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今天有不少重新审视传统天下观的论著,但要想深化讨论,至少需要明晰传统天下观在近代的命运。晚清以降,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理论传入中国,传统天下观受到... 中国传统天下观体现了古人对于内外秩序与理想道德形态的设想,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今天有不少重新审视传统天下观的论著,但要想深化讨论,至少需要明晰传统天下观在近代的命运。晚清以降,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理论传入中国,传统天下观受到了各种各样新的诠释。既有中国知识分子基于近代民族国家形态来反思传统天下观,又有近代日本东洋学家从为日本侵略辩护的角度,刻意扭曲中国传统天下观的内容。而随着一战的结束,一些人士又强调传统天下观有超越近代民族国家的一面,因而值得提倡。但这番看法,似乎并未得到西方汉学家的认可,他们或是认为传统天下观体现了中国文化中“自大”的一面,或是强调中国古代对周边秩序的思考并无传统天下观声称的那般有道义性。辨析近代天下观的种种歧说,可为建立天下观的“正说”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 儒学普遍主义 梁启超 内藤湖南 矢野仁一 费正清
下载PDF
两汉以来民本思想的发展演化
12
作者 杨艳秋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3,共9页
民本思想是传统中国政治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演变具有自身特点。两汉至魏晋时期,“国以民为本”思想不断完善,在君民关系上强调“立君为民”,更突出君民依存关系下的“政在安民”。唐宋以来,统治阶级深刻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在民... 民本思想是传统中国政治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演变具有自身特点。两汉至魏晋时期,“国以民为本”思想不断完善,在君民关系上强调“立君为民”,更突出君民依存关系下的“政在安民”。唐宋以来,统治阶级深刻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在民本观上更为关注“民意”,强调“君责”。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在传统民本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公天下”与“君为客”的主张,体现了对君主专制进行反思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本 君主专制 天下 国家
下载PDF
取天下与观天下——论《老子》天下观念的政治哲学内涵与发展演变
13
作者 贺元鹏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42-48,共7页
“天下”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观念。在老子的政治哲学中,“天下”主要是指百姓和社会。老子要求统治者以无为的方式治理天下,关注百姓的生存,去除自身的私欲。老子天下观最重要的就是天下秩序和治理天下的问题。老子寄希望于作为最高统... “天下”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观念。在老子的政治哲学中,“天下”主要是指百姓和社会。老子要求统治者以无为的方式治理天下,关注百姓的生存,去除自身的私欲。老子天下观最重要的就是天下秩序和治理天下的问题。老子寄希望于作为最高统治者能够效法道成为“圣人”,稳定天下秩序,实现万物的自然本性。这一思考对道家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天下是否应当治理。庄子的天下观念展示了对理想秩序的向往、想象和建构,认为天下无需治理,体现了庄子独特的精神追求;黄老道家更加关注国家与百姓,提出了“因循”“审其刑名”等具体的治理原则和操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天下秩序 治理 思想演变
下载PDF
新时期儒学关于社会理想的建构与演变研究
14
作者 杨尚辉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3年第2期90-97,共8页
中国传统哲学一向以内圣外王之道的探讨和追寻为要。近四十年来,中国哲学界关于社会理想建构的探讨蔚为大观。不同区域和学术立场的思想家都以返本开新的态度面对传统经典,因应社会变化与时代发展而重新展开关于社会理想建构的讨论。首... 中国传统哲学一向以内圣外王之道的探讨和追寻为要。近四十年来,中国哲学界关于社会理想建构的探讨蔚为大观。不同区域和学术立场的思想家都以返本开新的态度面对传统经典,因应社会变化与时代发展而重新展开关于社会理想建构的讨论。首先是港台地区新儒学主张以传统的内圣之学为本开出新的外王理想,坚持民主政治之理论与架构必为传统哲学所包含,这一思路和态度占据了较长时间的话语权,并发展为一种讨论范式;其次是内地(大陆)的儒学中的政治儒学派,以王道政治的合法性与重建为方向,并在具体的实践层面有所规划和设计;再则是以王道政治与天下体系及其反思为核心的世界制度哲学。新时期儒学关于社会理想的重构与演化彰显出儒学社会理想议题的生命力与丰富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圣开出新外王 王道政治 天下体系 秩序建构
下载PDF
Tianxia Qingshi(World Circumstances)in the Political Wor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cholar Officials:A Case Study of the“Green Sprouts Policy Polemic”in the Early Xining Period of the Northern Song
15
作者 Luo Yi'na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24年第1期89-105,共17页
How to deal with differences is a question that any political body must respond to.The individualist perspective emphasizes that actors will adopt measures to exclude or even eliminate divergent claims in order to gai... How to deal with differences is a question that any political body must respond to.The individualist perspective emphasizes that actors will adopt measures to exclude or even eliminate divergent claims in order to gain control over interests power or statutory policy,but the rich exper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cholar officials offers the possibility of going beyond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perspective.The perspective of“tianxia qingshi(world circumstances)”as a new narrative reveals a unique practical logic and dynamic mechanism in Chines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that have been overlooked by the individualist perspective.The“Green Sprouts policy(qing miao fa)polemic”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New Policies era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960-1127)presents a historical situation that has not been given full attention by existing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nxia qingshi(world circumstances) “Green Sprouts policy polemic ”dispute practice scholar-official politics
原文传递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儒家天下观的继承与发展
16
作者 杨庆龙 游思思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7,共7页
儒家天下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共同体”观念以及政治观念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儒家天下观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统文化渊源之一,其中蕴含的“仁爱”“无外”“天下大同”“天人合一”等思想都在人... 儒家天下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共同体”观念以及政治观念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儒家天下观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统文化渊源之一,其中蕴含的“仁爱”“无外”“天下大同”“天人合一”等思想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有所体现。儒家天下观自身也存在时代的局限性,其内在的等级性、阶级性与当今国际政治民主化的潮流相背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汲取了儒家天下观的思想精华,摒弃了其不合时宜的部分,同时又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儒家天下观 天下大同
下载PDF
“天下”观念与中国民族团结意识的建设 被引量:5
17
作者 孔兆政 张毅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1期40-45,共6页
人类的集体生活需要在利益依赖之上发展出超越功利的社会团结意识。我国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团结意识将我国对天下观念的认同转化成了对民族国家的忠诚,奠定了我国民族团结的思想内涵和集体思维方式。我国的民族团结意识建设需要以古代... 人类的集体生活需要在利益依赖之上发展出超越功利的社会团结意识。我国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团结意识将我国对天下观念的认同转化成了对民族国家的忠诚,奠定了我国民族团结的思想内涵和集体思维方式。我国的民族团结意识建设需要以古代儒家和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的思想资源,培养和塑造人们中华一体的民族认知、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理念,建构公正、平等的民族间制度规范和相互依赖的共同生活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观念 中华民族 团结意识
下载PDF
中国近代“社会”观念的生成 被引量:10
18
作者 崔应令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57,共29页
西语"society"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术语生成和观念再造的三次转变:以"会"或"民景"、"国中之民"等对译,强调社会组织和"民"、"民俗"、"民景"、"为民"的内... 西语"society"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术语生成和观念再造的三次转变:以"会"或"民景"、"国中之民"等对译,强调社会组织和"民"、"民俗"、"民景"、"为民"的内容;以"群"为主的对译形成以"群"为基础、目的和根本的"群本"式现代化思想,倡导善群、合群和变革以强国;以"社会"为主的对译,在对理想社会和理想国家的诉求与探索中确立了近代中国"社会"观念普遍价值的基础。术语的生成与时代的变化同步,观念的再造体现了近代学人积极参与现实改造的紧迫感与责任感和直面人类终极前途的理想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群 “society” 天下
下载PDF
明代外交观念的演进——明太祖诏令文书所见之天下国家观 被引量:20
19
作者 万明 《古代文明》 CSSCI 2010年第2期71-88,共18页
根据明太祖诏令文书,对明朝初年外交观念进行初步考察,明太祖外交观念的基础不是建立在广义的天下观上,而是建立在国家观上。尽管王朝初建时,也有天下主身份与形象展现,但是在现实中则更多地定位于大国之君。这说明在明朝统治者的认识中... 根据明太祖诏令文书,对明朝初年外交观念进行初步考察,明太祖外交观念的基础不是建立在广义的天下观上,而是建立在国家观上。尽管王朝初建时,也有天下主身份与形象展现,但是在现实中则更多地定位于大国之君。这说明在明朝统治者的认识中,天下国家已经重新定位:从一元天下到多元国家,从天下主到大国之君。所谓从"天下"缩变为"中国"的过程就这样开始了。从传统帝国天下观到国家观,观念重构的过程,也就是历史转折的过程,标志了传统帝国逐步向近代国家转型的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诏令 外交 天下 国家
下载PDF
邸报与中晚明的公开议政 被引量:10
20
作者 任文利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5-204,共20页
作为处理公共事务的政治治理,政治的生命与活力在于公开,公开方可赋予政治治理以理性精神。以儒家传统话语而言,则为决之"公论","公是非于天下"。然而这一点的实现,则需要相应的媒介作为载体。本文所探讨的邸报,就... 作为处理公共事务的政治治理,政治的生命与活力在于公开,公开方可赋予政治治理以理性精神。以儒家传统话语而言,则为决之"公论","公是非于天下"。然而这一点的实现,则需要相应的媒介作为载体。本文所探讨的邸报,就是"公论"与"公是非"的介质。中晚明的邸报,其承载内容之全面,覆盖范围之广,传播速度之快,不仅使明代政治呈现高度的公开透明性,而且有效促进了儒家士大夫的议政热情。晚明的"清议"风行,也与此有很大的关联。以明代历史沿革而言,邸报之从无到有,至万历臻于极致,进而延续至明亡,体现了儒家士大夫为实现自身的政治理想于政治制度建置上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邸报 公论 公是非 留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