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58篇文章
< 1 2 18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Review on Diagnostic Phytoliths for the Application in Paleovegetation Re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in East Asia
1
作者 Weiyu Ch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CAS 2024年第6期479-492,共14页
Phytoliths are extensively utilized as an archaeobotanical indicator in paleovegetation re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numerous phytolith morphotypes, particularly those exhib... Phytoliths are extensively utilized as an archaeobotanical indicator in paleovegetation re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numerous phytolith morphotypes, particularly those exhibiting diagnostic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over representative of source plants at the genus and species levels, were discovered and reported. These advancements have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d to phytolith-based vegetation reconstruction on different timescales, enhanced our understanding of prehistoric plant utilization, and elucidated cultivation and domestication processes of key crops in ancient agriculture.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inconsistencies and misunderstandings regarding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agnostic phytoliths in various plant groups. This review highlighted the standardization i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escription of phytolith morphotypes, and summarized the advancements in phytolith morphology research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Morphological illustrations of diagnostic phytoliths from various plant groups, particularly key crops and their relatives from dryland and rice agriculture in East Asia, were presented as references for phytolith iden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Finally, this review proposes future directions for phytolith morphological studies, emphasizing the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anatomical structure and morphometric parameters, as well as the need for extensive research on modern plant phytoliths and control experiments on phytolith grow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gnostic Phytolith Paleovegetation Re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下载PDF
基于CNKI数据库的西藏考古研究现状及热点主题的可视化分析
2
作者 孔繁秀 艾金勇 余小洪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7-196,共10页
以中国知网收录的西藏考古相关文献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学结合定量分析工具,对西藏考古研究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藏学、民族学、文物考古和民族高校学报等领域期刊是西藏考古研究成果发表的主要阵地;四川大学的霍... 以中国知网收录的西藏考古相关文献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学结合定量分析工具,对西藏考古研究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藏学、民族学、文物考古和民族高校学报等领域期刊是西藏考古研究成果发表的主要阵地;四川大学的霍巍教授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近三十年西藏考古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青藏高原史前文明、佛教考古、吐蕃墓葬、考古出土材料文化属性以及高原丝绸之路等五个方面。同时“唐朝”“丝绸之路”和“文化交融交流”具有潜力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考古 研究现状 热点主题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陕西岐山双庵遗址2013~2014年新石器时代遗存发掘简报
3
作者 赵辉 秦岭 +2 位作者 徐艺菁 张海 马明志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21,F0002,共20页
2013年9月~2014年1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岐山县周原博物馆联合对岐山双庵遗址进行发掘,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存可分为仰韶晚期和客省庄二期两个时期,发现灰坑、房址、陶窑及灰沟等各类遗迹,出土丰富的陶、石、骨、... 2013年9月~2014年1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岐山县周原博物馆联合对岐山双庵遗址进行发掘,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存可分为仰韶晚期和客省庄二期两个时期,发现灰坑、房址、陶窑及灰沟等各类遗迹,出土丰富的陶、石、骨、玉等质地的遗物。此次发掘进一步丰富了双庵遗址的文化内涵,为关中地区客省庄二期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岐山 双庵遗址 仰韶晚期遗存 客省庄二期文化
下载PDF
笔谈:数字化为文明赋彩——文物和文化遗产数字技术应用现状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2
4
作者 刁常宇 刘建国 +7 位作者 邓非 耿国华 周蓬勃 何捷 王超群 马昭仪 杨红 杨晨 《中国文化遗产》 2024年第2期4-22,共19页
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已从最初的信息储存和传输,发展到数据处理分析,进而进化到今天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处理与展示,在文化遗产研究、记录、保护、利用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基本形成覆盖文物保护工作全链条的数... 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已从最初的信息储存和传输,发展到数据处理分析,进而进化到今天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处理与展示,在文化遗产研究、记录、保护、利用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基本形成覆盖文物保护工作全链条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并不断创新核心技术与设备,形成通用技术与国际并驾齐驱、特色技术引领国际潮流的发展趋势。数字技术在考古遗址三维空间信息的获取、分析、模拟、研究和展示等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古代遗址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人地关系等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新一代测绘技术,可实现对建成遗产三维数字形式的记录与保存,在精度、纹理、展示分析、交互以及文物古建的数字修复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通过“空间历史大数据”途径,可以打破过往人文学科与空间操作之间的知识鸿沟与技术壁垒,促进文化遗产以体系化技术操作实现“公众化”,通过文化空间实践达成未来城乡高质量发展和历史人文知识存续之间的良性互动。数字化实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已然从保存、宣传扩展到传承、振兴的层面。从全球视野审视数字化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历程和前沿动态,文化遗产数字化面临着建立更完善的数据资源等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数字化 文物数字化 非遗数字化 考古遗址 建成遗产 城市文化遗产 实景三维 空间历史大数据
下载PDF
西藏早期铁器的年代——以西藏西部为中心
5
作者 吕红亮 赵振 +1 位作者 李帅 杨锋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62,共10页
近年来,随着西藏考古工作的开展,发现了一批属于西藏地区早期金属时代的重要材料,其中包括较多铁器,为进一步细分西藏地区早期金属时代提供了关键证据。本文以皮央·东嘎墓群为中心,对出土的早期铁器年代进行分析,提出至迟在公元前... 近年来,随着西藏考古工作的开展,发现了一批属于西藏地区早期金属时代的重要材料,其中包括较多铁器,为进一步细分西藏地区早期金属时代提供了关键证据。本文以皮央·东嘎墓群为中心,对出土的早期铁器年代进行分析,提出至迟在公元前5世纪(或有可能早至公元前8世纪),西藏地区已进入早期铁器时代,且至少在公元3世纪存在本土冶铁证据。对比周边地区的铁器考古资料,西藏地区早期铁器技术的传入或与新疆和克什米尔地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考古 早期金属时代 早期铁器时代 皮央·东嘎墓群
下载PDF
伏羲文化与考古学文化对证探论——以渭河上游为中心
6
作者 贾宜 马素芳 高世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30,共11页
伏羲传说是中国古史传承体系的重要内容,有其真实的历史背景,不能以“科学”“严谨”的名义对伏羲传说加以简单的否定。在古史传说体系中,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代表着我国史前氏族社会的发展,文献、民俗和考古学资料共同说明,黄河... 伏羲传说是中国古史传承体系的重要内容,有其真实的历史背景,不能以“科学”“严谨”的名义对伏羲传说加以简单的否定。在古史传说体系中,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代表着我国史前氏族社会的发展,文献、民俗和考古学资料共同说明,黄河中上游地区是伏羲氏族活动的主要地区,特别是渭河上游天水地区丰富的伏羲遗迹、传说,与该地域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等在空间上相互重叠,为进一步开展伏羲传说与考古学文化对证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在相关研究中,应当首先对伏羲传说材料进行深入辨析,甄别真伪,建立传说的文化谱系,与区域内的考古学文化谱系进行对证研究。根据大地湾、西山坪、师赵村、傅家门、圪垯川等史前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渭河上游地区以前仰韶文化和仰韶文化为主的考古学文化谱系,或为伏羲提供了可信的考古对证资料,其间可能存在着原初的“历史信息”和“历史线索”,应当引起学界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羲文化 考古学文化 渭河上游 天水 大地湾
下载PDF
江西上湖遗址的石英光释光年代及其信号晒退研究
7
作者 刘剑刚 文欢 +3 位作者 于禄鹏 安萍 王昌盛 李浩 《盐湖研究》 CAS CSCD 2024年第4期25-31,共7页
可靠的年代学框架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然而考古遗址的沉积过程通常比较复杂,这可能会对光释光测年造成很大的问题。本研究利用石英单片再生剂量法对江西上湖遗址的6个样品进行了光释光年代测定,通过不同粒径石英测年结果的对比分析上湖... 可靠的年代学框架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然而考古遗址的沉积过程通常比较复杂,这可能会对光释光测年造成很大的问题。本研究利用石英单片再生剂量法对江西上湖遗址的6个样品进行了光释光年代测定,通过不同粒径石英测年结果的对比分析上湖遗址样品的释光特性和晒退程度,并为遗址文化层提供初步的年代结果。(1)基于三个样品进行了不同粒径(大测片)石英光释光测年结果对比,可知4~11、38~63和63~90μm三个组分的光释光年龄范围分别在50~63、67~78和71~94 ka。(2)对所有样品的粗颗粒(63~90μm)进行的小测片测试结果非常离散,这表明样品存在晒退不均匀的问题;据最小年龄模型计算得到SH01-06的年龄结果分别为:4.1±0.9、6.8±1.9、32±4、47±8、28±4和28±4 ka,比不同粒径的大测片结果更加年轻,表明所有粒径组分均存在信号晒退问题。(3)研究初步确立了上湖遗址古人类活动的时间在距今30 ka左右,晚于47 ka,但该年龄结果仍然可能被高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湖遗址 石英光释光测年 不完全晒退 残留剂量 旧石器考古
下载PDF
从三星堆考古看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脉络
8
作者 霍巍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83,共8页
三星堆六个祭祀坑的考古新发现,带给世人有关三星堆与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若干重大问题的新的思考。观察三星堆,需要从古蜀文明、三星堆与中原殷周文明的关系以及世界文明视野下的三星堆三个维度来开展。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三星堆文明诞... 三星堆六个祭祀坑的考古新发现,带给世人有关三星堆与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若干重大问题的新的思考。观察三星堆,需要从古蜀文明、三星堆与中原殷周文明的关系以及世界文明视野下的三星堆三个维度来开展。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三星堆文明诞生于中华大地,是古蜀文明对于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三星堆青铜器所反映的神灵祭祀场景,是殷商时期重祀好巫文化的典型反映。对三星堆器物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开展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从更为宏观的理论层面去分析比较三星堆所反映出来的文化观、宗教信仰、区域文明特色以及和世界上古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等问题,应当不仅仅是考古学所承担的任务,更需要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综合研究,如此才能真正认识三星堆文明的独特价值和对世界文明所做的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星堆考古 中华文明探源 区域文明 比较考古学
下载PDF
论中国宗教考古学
9
作者 卓新平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阐述了宗教考古的历史及其对宗教学发展的意义,探究了宗教考古学的基本蕴涵、历史与现状以及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跨学科关联。重点对中国宗教考古学学科发展及其价值进行梳理和分析,论述其学科体系的基本构设、研究特色和主... 本文阐述了宗教考古的历史及其对宗教学发展的意义,探究了宗教考古学的基本蕴涵、历史与现状以及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跨学科关联。重点对中国宗教考古学学科发展及其价值进行梳理和分析,论述其学科体系的基本构设、研究特色和主要侧重,说明其在文明探源、文明识别上的地位与意义,并指出佛教考古学研究上的成就及其对当代中国宗教考古学发展的引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学 宗教考古 佛教考古
下载PDF
浙江宁波鱼山遗址出土木材的种属鉴定与分析
10
作者 赵一凡 王树芝 +1 位作者 雷少 焦延静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5,共11页
鱼山遗址是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以河姆渡文化和商周时期遗存为主体的一处遗址。在2013~2015年发掘中,采集了58个木材样品。经鉴定,出土木材分别属于柏木属(Cupressus sp.)、松属(Pinus sp.)、甜槠(Castanopsis eyrei)、青冈属(Cyclobalan... 鱼山遗址是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以河姆渡文化和商周时期遗存为主体的一处遗址。在2013~2015年发掘中,采集了58个木材样品。经鉴定,出土木材分别属于柏木属(Cupressus sp.)、松属(Pinus sp.)、甜槠(Castanopsis eyrei)、青冈属(Cyclobalanopsis sp.)等15个属或种。研究表明,鱼山先民主要利用遗址周边的树木资源,而且松属、青冈属木材在先民生活中有重要作用,被广泛用作建材和生活用器用材;青冈属为代表的壳斗科树木在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时期可能是先民的食物资源而得到了先民的保护;先民选用甜槠制作木屐,利用榉属、糙叶树属、柿属木材修筑木构通道,利用青冈、甜槠制作木陀螺;在遗址区域发现了古松树遗存,可能是先民自然神信仰的体现。鱼山先民在木材利用上体现了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特点,为探讨宁绍平原史前树木资源利用模式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山遗址 木材考古 木材利用 木材解剖 考古学文化
下载PDF
木材分子考古研究进展
11
作者 焦立超 陆杨 +1 位作者 郭雨 殷亚方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8-127,共10页
木材考古学研究是推动木质文物自然和历史信息挖掘、保护和修复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古DNA捕获和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从木质遗存中可获取古DNA信息,在木材解剖学基础上,创新开展以古DNA为核心的木材分子考古研究已成为木材考古学的... 木材考古学研究是推动木质文物自然和历史信息挖掘、保护和修复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古DNA捕获和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从木质遗存中可获取古DNA信息,在木材解剖学基础上,创新开展以古DNA为核心的木材分子考古研究已成为木材考古学的前沿热点。本文首先对木材分子考古研究进行概述,从古DNA的保存和降解、获取以及数据处理和序列分析3方面归纳木材古DNA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古DNA因高度降解、含量极低和化学损伤特征导致其难于提取和信息解译的难题。然后总结木材分子考古在解读先民认知与利用森林资源方式、复原历史时期地域性森林植被类型和物种多样性以及重建古代树木应对气候和生境变化的微进化反应等方面的主要应用。最后提出该研究领域未来应优先开展的工作:1)建立考古木材标本库及其DNA信息数据库;2)研究不同时空维度下木材古DNA损伤及变化规律;3)构建稳定高效的木材古DNA提取及序列信息解译技术体系。通过进一步加强木材分子考古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推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在木材学和考古学领域的应用,为木质文物的用材树种识别、保护利用以及重建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环境气候与人类活动的耦合关系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遗存 古DNA 树种 DNA提取 DNA损伤 分子考古
下载PDF
绕道而行:1913—1914年华尔纳的中国考察
12
作者 查晓英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133,共8页
20世纪初,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与中国关系的拉近,美国学界对中国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1913—1914年,华尔纳受收藏家弗利尔的派遣,代表史密森研究院等机构,前往中国调查考古发掘的前景与建立考古学校的可能性。专攻日本艺术史的... 20世纪初,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与中国关系的拉近,美国学界对中国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1913—1914年,华尔纳受收藏家弗利尔的派遣,代表史密森研究院等机构,前往中国调查考古发掘的前景与建立考古学校的可能性。专攻日本艺术史的华尔纳非常倚重欧洲汉学与日本学界,长时间逗留于欧洲及中国周边区域,在中国内地调查的时间反而极短。考古学校终未建立,乃美国汉学尝试进一步发展时遭遇的一次挫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尔纳 美国考古学校 美国汉学
下载PDF
考古所见枣滕地区周代邦国及相关问题
13
作者 燕生东 赵璐璐 王琦 《枣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9-76,共8页
考古发掘资料、铜器铭文和文献记录表明,枣滕地区在周代存在着10多个邦国:有来自西部周文王子错叔绣所建的姬姓滕国,有商末就迁来此地的望族史氏、因与周王室通婚姻亲而受封的妊姓薛国,有因与周王室的姻亲和先圣王后裔妊姓邳国、姒姓鄫(... 考古发掘资料、铜器铭文和文献记录表明,枣滕地区在周代存在着10多个邦国:有来自西部周文王子错叔绣所建的姬姓滕国,有商末就迁来此地的望族史氏、因与周王室通婚姻亲而受封的妊姓薛国,有因与周王室的姻亲和先圣王后裔妊姓邳国、姒姓鄫(缯)国,有祝融集团曹姓东夷小邾(郳)国、滥国及妘姓偪阳国,还有嬴姓粊(鄪)国、[女白]姓虎佁、灵父及媿姓昆等当地东夷邦国。这里是东方地区发现周代邦国数量最多、姓氏及族属最为复杂的区域,也是商系文化、姬周文化、东夷文化等交融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 枣滕地区 周代 邦国
下载PDF
基于工业考古学的矿业遗产空间特征研究——以甘肃省阿干镇为例
14
作者 张小娟 温静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9期118-127,共10页
为厘清矿业发展与区域建设之间的联系,构建矿业遗产整体研究路径,本文以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阿干镇为例,引入工业考古学理论,对其矿业发展与矿业遗产空间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遗产特征进行剖析。研究表明,阿干镇城镇空间演化进程与... 为厘清矿业发展与区域建设之间的联系,构建矿业遗产整体研究路径,本文以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阿干镇为例,引入工业考古学理论,对其矿业发展与矿业遗产空间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遗产特征进行剖析。研究表明,阿干镇城镇空间演化进程与矿业发展周期呈高度相关性,符合矿业城镇“缘矿而建,矿衰则败”的一般特征。矿区周围由于地形、资源、交通等因素影响,形成了“混合型”“环绕型”“串联型”“分离型”4种产居模式,影响城镇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矿区空间的布局,受地形和矿业生产流程的双重影响,多采用带状布局形式;同时,城镇内的矿业建筑景观遗产以矿区为中心,呈现出“广泛分布,局部集聚”的分布形态。鉴于这种联系,保护策略不应仅局限于对部分典型遗产的保护,而应采取一种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方法。因此,本文提出“景观生态修复—空间整合—整体保护—区域协同”的整体化保护策略,旨在实现对阿干镇矿业遗产的全面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考古学 矿业遗产 城镇空间 阿干镇
下载PDF
从“你们”到“咱们”——河南荥阳楚湾遗址社区考古的实践与思考
15
作者 王涛 王涵 朱静宜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4年第1期12-19,共8页
立足正在开展发掘和整理工作的河南荥阳楚湾遗址,公众考古团队和遗址所在地村镇干部群众紧密合作,有针对性地设计并组织实施了楚湾社区考古“五个一”计划,主要包括:一个社区专题展、一场考古进校园、一组口述史访谈、一次线上云教学、... 立足正在开展发掘和整理工作的河南荥阳楚湾遗址,公众考古团队和遗址所在地村镇干部群众紧密合作,有针对性地设计并组织实施了楚湾社区考古“五个一”计划,主要包括:一个社区专题展、一场考古进校园、一组口述史访谈、一次线上云教学、一组考古短视频。文章通过介绍楚湾遗址具体的社区考古工作,对实践效果进行分析,探讨人、社区和遗产几方面良性的互动关系,旨在为以遗址为中心的社区考古摸索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湾遗址 社区考古 实践与思考
下载PDF
考古学如何重建上古史
16
作者 陈淳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37,共14页
中国考古学的古史重建主要采取“二重证据法”,用考古材料印证文献记载。考古学文化是用来分辨古代族群和政体的关键概念。就当代历史学和考古学的范式而言,这种将两类证据简单对应的做法已经难以胜任这项任务。考古学文化是整理材料的... 中国考古学的古史重建主要采取“二重证据法”,用考古材料印证文献记载。考古学文化是用来分辨古代族群和政体的关键概念。就当代历史学和考古学的范式而言,这种将两类证据简单对应的做法已经难以胜任这项任务。考古学文化是整理材料的一种方法,而古史重建需要一套与之有别的方法。这是在社会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多学科探索,以重建上古时期社会复杂化的过程。这种古史重建不再是编年史学的补充或延伸,而是像年鉴学派所倡导的那种整体史。秘鲁维鲁河谷聚落形态的国家探源,以及埃及统一的考古学探索两项经典案例,为我们提供可借鉴的他山之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考古学 古史重建 范式转向 科学方法 经典案例
下载PDF
“双万计划”建设背景下山西大学考古专业理论课程的调整优化
17
作者 赵杰 王小娟 李垚 《高教学刊》 2024年第16期37-40,共4页
山西大学考古专业在2021年成为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如何构建新时代的考古专业课程体系,强化人才培养工作,是考古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 山西大学考古专业在2021年成为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如何构建新时代的考古专业课程体系,强化人才培养工作,是考古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为理论指导,对标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吉林大学三所考古学科A等高校的专业理论课程,提出山西大学考古专业理论课程的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大学 考古专业 理论课程 调整优化 双万计划
下载PDF
艺术考古视角下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分期
18
作者 陈继玲 陈胜前 《文物春秋》 2024年第3期3-17,共15页
艺术考古依据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展开研究,在分期研究上可以形成不同于考古类型学的新的认识。从该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材料,根据其彩陶纹饰的先后发展序列以及纹饰风格的发展规律,可以重建半坡类型的发展阶段(将姜... 艺术考古依据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展开研究,在分期研究上可以形成不同于考古类型学的新的认识。从该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材料,根据其彩陶纹饰的先后发展序列以及纹饰风格的发展规律,可以重建半坡类型的发展阶段(将姜寨一期的文化特征视为半坡类型的开始),并由此揭示仰韶文化早期各个阶段的文化特征。艺术考古方法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手段,更关注艺术图像和风格的变化及其关联因素,有助于深入理解史前社会的性质和文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考古 彩陶纹饰 半坡类型 仰韶文化 文化分期
下载PDF
数字影像文体演变:创新与挑战
19
作者 李岩 《民族艺术研究》 2024年第3期31-39,共9页
随着技术与文化相互作用的深入,数字影像文体的演变展现出与技术物的共轭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是技术与社会结构、文化形式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再生产机制强调了“模因—算法”驱动与“新技术形态”驱动两个维度。同时,数字影像文体的演... 随着技术与文化相互作用的深入,数字影像文体的演变展现出与技术物的共轭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是技术与社会结构、文化形式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再生产机制强调了“模因—算法”驱动与“新技术形态”驱动两个维度。同时,数字影像文体的演变还是社会结构变动、劳动和生产关系重塑,以及文化形态变革的一部分,其以具体形态重新定义了权力结构和人类认知的框架。此外,数字影像文体也是马克思“通用智力”理论的现实案例,其演变进一步阐述了数字技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信息和行使权力,揭示了技术进步如何引领影像文体革命,并预示了未来社会文化动态的可能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影像文体 技术美学 社会变革 媒介考古
下载PDF
南音管乐器考略
20
作者 王青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2-58,共7页
作为中国古代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泉州南音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南音洞管、品管、嗳仔指、笙管相较于其他传统乐种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对南音不同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定型有着深刻的影响。运用文物与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对南音管乐器进行整体性... 作为中国古代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泉州南音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南音洞管、品管、嗳仔指、笙管相较于其他传统乐种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对南音不同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定型有着深刻的影响。运用文物与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对南音管乐器进行整体性考察研究,是深入揭示南音历史变迁、艺术特征、表演技艺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音 南音乐器 音乐文物 音乐考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