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rge-scale conditions of Tibet Plateau vortex departure 被引量:4
1
作者 ShuHua Yu WenLiang Gao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09年第6期559-569,共11页
Based on the circumfluence situation of the out- and in-Tibet Plateau Vortex (TPV) from 1998–2004 and its weather-influencing system,multiple synthesized physical fields in the middle–upper troposphere of the out- a... Based on the circumfluence situation of the out- and in-Tibet Plateau Vortex (TPV) from 1998–2004 and its weather-influencing system,multiple synthesized physical fields in the middle–upper troposphere of the out- and in-TPV are computationally analyzed by using re-analysis data from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and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EP/NCAR) of United States.Our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departure of TPV is caused by the mutual effects among the weather systems in Westerlies and in the subtropical area,within the middle and the upper troposphere.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large-scal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 and the physics image of the departure of TPV,and the main differences among the large-scale conditions for all types of TPVs.This study could be used as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predicting the torrential rain and the floods caused by the TPV depar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 plateau vortex large-scal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 physics image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侧九龙夏季非降水云的观测特征
2
作者 徐桂荣 王晓芳 +3 位作者 万蓉 李平 李雨生 王俊超 《暴雨灾害》 2024年第2期135-145,共11页
青藏高原东侧九龙地区是西南涡多发区,利用该地区新型探测设备开展云探测,有助于增强对西南涡多发区云特征的认识。利用2018—2019年6—8月九龙站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夏季非降水云的出现率、液态水路径及过冷水路径的观测... 青藏高原东侧九龙地区是西南涡多发区,利用该地区新型探测设备开展云探测,有助于增强对西南涡多发区云特征的认识。利用2018—2019年6—8月九龙站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夏季非降水云的出现率、液态水路径及过冷水路径的观测特征。结果表明:九龙夏季非降水云出现率月均值在67%~82%之间,以低云和中云为主,高云较少;低云出现率表现为白天低、夜间高,而中云和高云则相反;云出现率的垂直分布表现为单峰形态,在约2km高度存在云出现率峰值8.1%;受大气热力层结日变化影响,云出现率的单峰垂直分布呈现日夜差异。另外,九龙夏季非降水云的液态水路径均值为0.433kg·m^(-2),其中低云、中云、高云的液态水路径均值分别为0.665、0.240、0.102kg·m^(-2);低云的液态水路径日变化特征与其出现率相似,而中云和高云的液态水路径日变化特征不明显。此外,九龙夏季非降水云中冷云的过冷水路径均值为0.154kg·m^(-2),其中低云、中云、高云的过冷水路径均值分别为0.065、0.166、0.102kg·m^(-2);总体上过冷水路径在液态水路径中的占比约为34.3%~38.8%,过冷水路径占比随云的高度而增大,这使得中云和高云的过冷水路径日变化与其液态水路径相似。与同纬度华中地区相比,九龙夏季非降水云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这与两地之间的大气水汽特征差异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西南涡 非降水云 云出现率 液态水路径 过冷水路径
下载PDF
基于气象卫星的青藏高原低涡识别 被引量:7
3
作者 任素玲 方翔 +2 位作者 卢乃锰 刘清华 李云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5-359,共15页
利用长时间序列气象卫星及多源数据,研究青藏高原低涡综合识别方法,完成低涡数据集并与青藏高原低涡年鉴中低涡位置、路径和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卫星识别多年平均低涡分布存在两个高值区,分别位于西藏的中北部和青海西南部及青... 利用长时间序列气象卫星及多源数据,研究青藏高原低涡综合识别方法,完成低涡数据集并与青藏高原低涡年鉴中低涡位置、路径和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卫星识别多年平均低涡分布存在两个高值区,分别位于西藏的中北部和青海西南部及青藏高原西部,在有探空站的青藏高原东部(90°E以东),卫星识别低涡高值区和年鉴数据吻合,冬半年,卫星识别低涡活动明显高于年鉴,主要为青藏高原西部低涡活动引起,逐年及2008年低涡路径对比也显示,有探空站区域卫星识别低涡和年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卫星识别低涡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可信性;2015年青藏高原中西部新增3个探空站,年鉴中90°E以西低涡约占全年低涡总数量的22%,该区域卫星识别低涡和年鉴一致性较高,表明卫星识别低涡在高原中西部的可信性。因此,卫星识别低涡与年鉴低涡在有探空站区域有较好的一致性,可对年鉴中青藏高原东部低涡源地进行追踪,又可识别青藏高原中西部尤其是活跃于冬半年的低涡,是青藏高原年鉴低涡数据的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低涡 卫星云图 青藏高原低涡活动频率 低涡路径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旋卷(扭)构造变形遥感探测及其地球动力学与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李相博 王新民 +4 位作者 袁剑英 马龙 靳久强 于均民 晁吉俊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33-439,共7页
利用遥感技术 ,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发现了祁连山西段旋卷构造、柴北缘赛什腾山旋卷构造、柴达木西南祁漫塔格山弧形扭动构造及祁连东部大型旋卷构造等四个旋卷 (扭 )构造。分析了这些旋卷 (扭 )构造产生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及其与油气运移和... 利用遥感技术 ,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发现了祁连山西段旋卷构造、柴北缘赛什腾山旋卷构造、柴达木西南祁漫塔格山弧形扭动构造及祁连东部大型旋卷构造等四个旋卷 (扭 )构造。分析了这些旋卷 (扭 )构造产生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及其与油气运移和聚集之间的关系 ,并指出这些发现对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也对这一地区今后的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指出Tapponnier的“走向滑移线场和构造逃逸理论”存在两点明显不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遥感 地球动力学 油气地质 旋卷构造 旋扭构造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振荡与低涡群发性的研究 被引量:28
5
作者 孙国武 陈葆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13-121,共9页
本文指出,夏半年青藏高原低涡具有群发性,即低涡集中在某些时段连续不断地发生,而在另一些时段又不发生的特征。高原低涡的群发时段与高原大气低频振荡位相转换和垂直结构以及高原大气高频扰动的强弱有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是高原大... 本文指出,夏半年青藏高原低涡具有群发性,即低涡集中在某些时段连续不断地发生,而在另一些时段又不发生的特征。高原低涡的群发时段与高原大气低频振荡位相转换和垂直结构以及高原大气高频扰动的强弱有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是高原大气扰动──高频部分与低频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低涡群 大气 低频振荡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东端的旋转构造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王萍 卢演俦 陈杰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4-142,共9页
在阿尔金主断裂与祁连山北缘断裂的交汇部位 ,发育一个反时针旋转构造———照壁山旋转构造 ,它是新构造运动期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运动的结果。结合前人资料 ,对照壁山旋转构造变形及其发育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 ,认为阿尔金断裂与祁连山... 在阿尔金主断裂与祁连山北缘断裂的交汇部位 ,发育一个反时针旋转构造———照壁山旋转构造 ,它是新构造运动期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运动的结果。结合前人资料 ,对照壁山旋转构造变形及其发育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 ,认为阿尔金断裂与祁连山北缘断裂的构造转换是通过旋转构造变形来实现的。沿阿尔金断裂一系列旋转构造的存在和青藏高原东北缘旋转构造的发育表明 ,伴随青藏高原北部物质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运动 ,使旋转构造成为高原北部边缘带转换、吸收构造变形的重要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 构造转换 照壁山旋转构造 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带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侧MCC特征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薛春芳 侯建忠 +2 位作者 陈小婷 井宇 薛荣 《干旱气象》 2017年第2期214-224,共11页
从卫星云图、环流形势、水汽输送和冷平流作用等方面出发,对2000—2015年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侧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进行综合分析,寻求该区域MCC特征,以有效提高该地区此类天气的预报、预警及防灾减灾服务能力。结果表明,2000—2015... 从卫星云图、环流形势、水汽输送和冷平流作用等方面出发,对2000—2015年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侧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进行综合分析,寻求该区域MCC特征,以有效提高该地区此类天气的预报、预警及防灾减灾服务能力。结果表明,2000—2015年,青藏高原东北侧MCC出现在秦岭南侧的占66%,多形成于后半夜;秦岭北侧的占34%,基本发生于傍晚至凌晨。MCC多出现在200 h Pa南亚高压反气旋的东北侧;对流层中低层,甘南、四川东部地区有低涡或切变配合;地面上,四川东部及陕南多为稳定少动的热低压控制。MCC发生时,南亚高压、低涡或切变相应东移,地面热低压北移,其北侧的冷高压同步南压明显。秦岭南侧的MCC多以对流单体发展或对流云团合并加强形成,此类MCC北伸、东移特征明显;秦岭北侧的MCC多为冷锋云系前部暖区的对流云团发展形成,该类MCC东移特征明显。青藏高原东北侧MCC的强降水往往出现在TBB梯度最大一侧,最大小时降雨量与TBB最低时段匹配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侧 MCC 合成分析 西南涡(武都涡) 高空反气旋环流 地面冷锋或冷平流
下载PDF
高原季风强弱对高原涡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郑蓓 范广洲 +1 位作者 吴战平 白慧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1年第4期15-22,共8页
该文基于高原季风指数和高原涡数据集,对比分析夏季高原季风强弱年高原涡源地、路径、频数、强度、冷暖性质、面积、持续时间等特征,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讨论,结果表明:①高原夏季风低层由四周吹向主体,高层由高原主体吹向四周。②高原... 该文基于高原季风指数和高原涡数据集,对比分析夏季高原季风强弱年高原涡源地、路径、频数、强度、冷暖性质、面积、持续时间等特征,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讨论,结果表明:①高原夏季风低层由四周吹向主体,高层由高原主体吹向四周。②高原季风强度与高原涡生成频数、东移个数、高原东部高原涡的生成频数呈正比,与高原涡长生命史呈反比。③初始阶段,高原涡强度对季风强弱感知比较敏感,高原东侧的强潜热区利于高原涡东移。且由于在季风强年高原中西部的感热强,强度较大的高原涡大都初生在高原中西部,高原涡的强度在初生时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季风 高原涡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基于雷达资料的一次高原涡天气云降水宏微观特征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李筱杨 郑佳锋 +2 位作者 朱克云 张杰 王雨琪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415-1425,共11页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并结合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Ⅲ)的毫米波云雷达资料和激光雨滴谱仪雨滴谱资料,对影响那曲地区的一次高原涡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包括天气背景和云-降水水平、垂直结构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此次高原涡天...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并结合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Ⅲ)的毫米波云雷达资料和激光雨滴谱仪雨滴谱资料,对影响那曲地区的一次高原涡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包括天气背景和云-降水水平、垂直结构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此次高原涡天气形成了涡旋状的云系,从垂直结构看本次过程由对流云演变为积层混合云。对流云阶段,回波多呈小面积的零星稀疏分布,持续时间较短,与此同时还伴有强烈的上升运动,云中正速度区多呈条状或细带状,云顶较高,呈“蘑菇状”,此时对应降水强度小,雨滴粒子浓度较低。混合云阶段,回波多呈整齐的片状,回波持续时间较长,云中的正速度区常呈柱状或方块状,近地面1 km位置处亮带明显,是由于粒子相态变化造成的,亮带以下降水粒子碰撞破碎,反射率因子明显降低,对应雨滴粒子直径多处于1~3 mm,且浓度较大。高原涡过程中不同阶段云所对应的雷达回波结构和降水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别,本研究可为高原天气预报和物理过程等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那曲 高原涡 云降水 宏微观特征 云雷达
下载PDF
一次西南低涡影响下的川渝地区暴雨个例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高松 陈贵川 +3 位作者 吴钲 杜钦 赵磊 呼延李豆 《干旱气象》 2019年第4期597-612,共16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卫星以及雷达资料对2015年8月16—18日影响川渝地区的一次持续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亚洲中高纬和低纬相对稳定的环流背景下,两次高原涡东移、两次冷空气南下侵入四川盆地共同促进了...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卫星以及雷达资料对2015年8月16—18日影响川渝地区的一次持续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亚洲中高纬和低纬相对稳定的环流背景下,两次高原涡东移、两次冷空气南下侵入四川盆地共同促进了西南低涡生成发展,造成此次大暴雨过程。西南低涡“初生形成”阶段,地面热低压东北侧有冷锋侵入,中心偏北形成暖锋,低涡近于正压;“稳定持续发展”阶段,冷锋南段移至地面热低压南侧,北段与暖锋结合形成准静止锋,低涡斜压性明显且呈近圆形,持续性暴雨主要出现在西南低涡的暖切变线附近和冷槽东侧;“东移变形减弱”阶段,冷空气第二次侵入,冷锋持续增强,西南低涡东移变形减弱。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充沛的水汽输送以及不稳定能量的累积为西南低涡的加深、发展和强降水的维持提供了重要条件。西南低涡暖切变线和南侧冷槽附近发展起来的对流云团是暴雨产生的直接原因,强降水主要发生在云团上风方TBB梯度相对较大的区域。此次强降水过程的局地环流有低空急流和低空辐合线或切变线配合,雷达体积速度处理(velocity volume processing,VVP)法反演的风矢图可更直观地判断风向风速、天气系统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判识辐合线或切变线,低空辐合线或切变线的演变以及低空急流的强度和移向对强降水天气产生的动力条件、维持时间和回波外推预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高原涡 强降水 对流云团 VVP风场反演
下载PDF
2000年以来西南低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海文 毛江南 杨朝虹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6-344,共9页
西南低涡是形成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南侧的一种α中尺度涡旋,是导致中国夏半年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文中简要回顾了2000年以来有关西南低涡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西南低涡的人工智能识别、西南低涡频数的长期变化及其气候学特征、西... 西南低涡是形成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南侧的一种α中尺度涡旋,是导致中国夏半年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文中简要回顾了2000年以来有关西南低涡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西南低涡的人工智能识别、西南低涡频数的长期变化及其气候学特征、西南低涡的集合预报、双核西南低涡的首次发现等。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该研究领域需要深入探讨的若干问题,包括西南低涡频数变化的外强迫因素,青藏高原特殊地形导致的地形Rossby波、重力波与西南低涡之间的相互关系,双核西南低涡的形成机制以及双核西南低涡与经典西南低涡形成机制的差异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双核西南低涡 青藏高原 回顾与展望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表温度对一例高原涡影响的数值模拟
12
作者 朱伊 范广洲 衡志炜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2年第3期48-57,共10页
基于FNL再分析资料、FY-2D气象卫星黑体亮温数据以及多源融合降水数据,运用WRF模式模拟了2015年6月9~11日的一次高原涡过程,通过对比控制试验和6组青藏高原地表温度敏感性试验的差异,从高原涡生成位置、结构、强度、移动路径等多个方面... 基于FNL再分析资料、FY-2D气象卫星黑体亮温数据以及多源融合降水数据,运用WRF模式模拟了2015年6月9~11日的一次高原涡过程,通过对比控制试验和6组青藏高原地表温度敏感性试验的差异,从高原涡生成位置、结构、强度、移动路径等多个方面研究了地表温度对其的影响,并探讨了相应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高原涡生成、发展和成熟各阶段的位置、结构、移动路径、500 hPa环流形势以及降水情况;青藏高原地表温度对高原涡强度和降水有一定影响,对高原涡生成和移动影响不大;地表温度对高原涡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地表感热通量和地表潜热通量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表温度 高原涡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青藏高原安多地区找矿潜力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涛 黄波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21年第2期69-78,共10页
根据“加厚旋涌”理论,通过对安多地区矿床(点)统计,圈出五个重要矿集区(菜园子沟、沱沱河、吴曼通洞、托吉涌及莫海拉哼矿集区),以螺旋运动(圆心、半径和速度按特定规律变化的三维以上的运动系统,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运动方式)引发的“... 根据“加厚旋涌”理论,通过对安多地区矿床(点)统计,圈出五个重要矿集区(菜园子沟、沱沱河、吴曼通洞、托吉涌及莫海拉哼矿集区),以螺旋运动(圆心、半径和速度按特定规律变化的三维以上的运动系统,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运动方式)引发的“加厚旋涌”为指导,结合板块俯冲和碰撞理论,提出了安多地区有利成矿地质背景。安多地区地处青藏中央高原,中新生代印度板块的俯冲、碰撞引发下地壳加厚的基础上,造就了壳幔滑脱,地幔软流圈上涌,岩石部分熔融是地表隆升和伸展的主要动力,引发了“加厚旋涌”效应,即下地壳加厚深切上地幔软流圈,改变了软流圈运动方式,提供了成矿流体运移和沉淀空间,随着强烈的岩浆活动,在特提斯—喜玛拉雅完成了大规模成矿作用,控制主要的矿床(点)分布,具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远景,提出建立整装勘查区,使其早日成为国内重要矿业开发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厚旋涌” 青藏高原 安多地区 矿集区 大型—超大型矿床
下载PDF
一次暖季少动型高原涡个例分析
14
作者 王梦玲 陈诚 +1 位作者 曹宏健 张文杰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2年第4期73-75,共3页
文章选取发生在2005年7月15日至16日的一次伴随有明显降水的少动型高原涡过程,利用高时空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降水观测资料,对此次少动型高原涡过程的环流形势、物理量、动力结构、热力结构和降水特征等进行分析,探讨... 文章选取发生在2005年7月15日至16日的一次伴随有明显降水的少动型高原涡过程,利用高时空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降水观测资料,对此次少动型高原涡过程的环流形势、物理量、动力结构、热力结构和降水特征等进行分析,探讨高原涡初生、成熟和消亡阶段结构特征的演变。得出此次高原涡生命史为12 h,是不发展型或源地型高原涡,没有发生东移。在物理量上,各物理量都有相对应的上升和下沉区,可以较好地印证高原涡过程结构的演变,为预报降水、移动轨迹和是否继续发展提供依据。降水落区与低涡移动路径对应,降水强度不大,24 h降水量达到30 mm,为大雨。最大降水时段在16日0~6时,随着降水结束低涡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涡 青藏高原 物理量分析 动力结构 热力结构 降水特征
下载PDF
青藏高原低涡的演变机理、多尺度变化及其对全球地震活动的制约
15
作者 招洁兰 任亮 +2 位作者 耿庆国 汪成民 高建国 《价值工程》 2021年第1期248-249,共2页
本文系统阐述青藏高原低涡的演变东移机理、青藏高原低涡的演变机理、多尺度变化及其对全球地震活动的制约关系。
关键词 青藏高原低涡 高原低涡的演变东移机理 全球地震活动的制约
下载PDF
The Rotational Structure along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Altyn Tagh Fault and Its Implications in Dynamics
16
作者 WangPing LuYanchou ChenJie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4年第4期327-336,共10页
As a result of the left-lateral strike-slipping of the Altyn Tagh fault in Neotectonic period, a contra-rotational structure, namely the Zhaobishan vortex structure, has developed at the juncture of the main Altyn Tag... As a result of the left-lateral strike-slipping of the Altyn Tagh fault in Neotectonic period, a contra-rotational structure, namely the Zhaobishan vortex structure, has developed at the juncture of the main Altyn Tagh fault and the northern fringe fault of the Qilian Mountains.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de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Zhaobishan vortex structur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evious data, suggests that the tectonic transform between the Altyn Tagh fault and the northern fringe fault of the Qilian Mountains attributes to the deformation of the rotational structure. The existence of a series of rotational structures along the Altyn Tagh fault and on the northeastern edge of the Qinghai-Xizang(Tibet) plateau indicate that as the substance in the northern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moves clockwise around the eastern tectonic knot of the Himalayas, rotational structures become the principal mode on the northern marginal zone of the Plateau of transforming and absorbing tectonic de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西藏板块 顶部结构 构造变换 北部陆缘带 Altyn Tagh 断层
下载PDF
青藏高原现今高分辨率地壳运动特征 被引量:9
17
作者 方颖 江在森 +1 位作者 张晶 武艳强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9-404,共6页
利用GPS资料,采用最小二乘配置和小波技术分析了青藏高原的地壳运动特征,对该区地壳运动强度和涡旋运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地壳运动强度沿喀喇昆仑断裂、玛尼-玉树-鲜水河-小江的弧型构造带,自西向东递减.川滇菱形块体显... 利用GPS资料,采用最小二乘配置和小波技术分析了青藏高原的地壳运动特征,对该区地壳运动强度和涡旋运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地壳运动强度沿喀喇昆仑断裂、玛尼-玉树-鲜水河-小江的弧型构造带,自西向东递减.川滇菱形块体显示出北强南弱、西强东弱的特点,东边界形成明显的分界线,而西边界并不明显;青藏高原存在3个涡旋分区:顺时针旋转的拉萨、羌塘及川滇中西部地区,亚东-谷露断裂以东的区域为其涡旋高值区;逆时针旋转的柴达木地块及其以北的地区,西昆仑断裂与阿尔金断裂之间为其高值区;逆时针旋转的青藏高原与华南地块的边界带,龙门山与安宁河的拐角处为其高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运动 涡旋运动 青藏高原 GP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