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Water Vapor Budget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Regulation on Precipitation
1
作者 王慧美 赵平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22年第2期194-206,共13页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water vapor budget(Bt)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local precipit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TP)are critic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s and evolu...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water vapor budget(Bt)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local precipit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TP)are critic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s and evolutions of water resources over the TP.Based on a boundary of the TP,this paper explored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Bt over the TP using the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interim(ERA-Interim)reanalysis datasets.On the climatological mean,the TP is a water vapor sink throughout four seasons and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Bt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water vapor budget at the southern boundary of the TP.The transient water vapor transport is quasimeridional in the mid-and high-latitude areas and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winter Bt but contributes little in other seasons.At the interannual timescale,the variation of Bt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anomalous water vapor transports at the western and southern boundaries.The Bay of Bengal,the North Arabian Sea,and mid-latitude West Asia are the main sources of excessive water vapor for a wetter TP.At the southern and western boundaries,the transient water vapor budget regulates one-third to four-fifths of Bt anomalies.Moreover,the variability of the TP Bt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precipitation over the central-southern and southeastern parts of the TP in summer and winter,which is attributed to the combined effect of the stationary and transient water vapor budgets.Given the role of the transient water vapor transport,the linkage between the TP Bt and local precipitation is tigh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water vapor budget transient water vapor transport stationary water vapor transport precipitation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一次强对流过程对水汽垂直输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5
2
作者 朱士超 银燕 +1 位作者 金莲姬 陈倩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57-1068,共12页
本文采用中尺度天气研究预测模式(WRF)模拟了青藏高原那曲地区的一次强对流过程,分析了强对流对水汽的垂直输送量及对模式不同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通过与实测资料的比较,发现此次模拟在对流发生时间、地点、降水时间等方面均... 本文采用中尺度天气研究预测模式(WRF)模拟了青藏高原那曲地区的一次强对流过程,分析了强对流对水汽的垂直输送量及对模式不同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通过与实测资料的比较,发现此次模拟在对流发生时间、地点、降水时间等方面均与实际接近。敏感性试验表明:当对流发生时,对流区域向上的水汽通量随海拔高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该趋势对参数化方案不敏感。24小时总水汽垂直输送量随高度的变化也是如此。成因分析表明,这与云微物理过程参数化对所模拟云中垂直上升运动的影响有关。由于强对流对水汽的垂直输送作用所引起的对流层上层加湿程度和加湿作用持续时间都对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敏感,当选用不同云微物理方案进行模拟时,对流层上层水汽混合比的过程最大值可造成20.3%的差异,使对流层上层加湿所持续的时间从1.5到7小时不等。进行24小时平均后,对流层上层湿度对云微物理方案的敏感性虽然有所减少,但方案间的最大差异仍有14.3%。因此,本文利用WRF对个例的模拟结果表明,在利用WRF数值模式研究强对流对对流层上层区域湿度的影响时,云微物理方案的不确定性对结果的影响在一天尺度内仍是不可忽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对流云 水汽输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区域特征及其与周边地区水汽条件的配置 被引量:32
3
作者 冯蕾 魏凤英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91-499,共9页
使用青藏高原地区97个测站1961-2005年6--8月降水总量及同期NCEP/NCAR月平均u,v风、比湿和300hPa位势高度等再分析资料.首先使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得到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4种主要分布类型,之后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与4... 使用青藏高原地区97个测站1961-2005年6--8月降水总量及同期NCEP/NCAR月平均u,v风、比湿和300hPa位势高度等再分析资料.首先使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得到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4种主要分布类型,之后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与4种降水类型匹配的水汽输送以及相应的环流背景,最后使用合成分析对高原异常旱涝年的水汽输送和环流形势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主要气候特征是南部与北部降水异常呈现相反分布的特征,其水汽输送和环流形势配置差异显著。如果孟加拉湾海区向北的水汽输送和东部海洋向西的水汽输送加强,同时乌拉尔山阻高强盛,东亚从低纬至高纬呈现“+-+”位势高度环流形势时,有利于西南水汽输送并与来自东部海洋的水汽形成辐合,造成高原夏季降水偏多,反之降水则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夏季降水 水汽输送 300 hPa位势高度
下载PDF
高分辨率MRI模式对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及水汽输送通量的模拟 被引量:11
4
作者 冯蕾 周天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85-396,共12页
本文使用MRI模式在不同分辨率下(180 km、120 km、60 km、20 km)的AMIP试验结果,分析了该模式对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及水汽输送通量的模拟,并考察模式分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MRI模式能够较为合理地模拟出青藏高原夏季气候平均的降水空间分... 本文使用MRI模式在不同分辨率下(180 km、120 km、60 km、20 km)的AMIP试验结果,分析了该模式对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及水汽输送通量的模拟,并考察模式分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MRI模式能够较为合理地模拟出青藏高原夏季气候平均的降水空间分布,但对气候平均水汽输送通量以及降水年际变化的模拟却存在较大的误差。随着分辨率的提高,该模式对青藏高原气候平均降水的模拟有明显改进,包括降水年循环以及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等。分辨率为180 km、120 km、60 km、20 km的MRI模式模拟的青藏高原7月平均降水绝对误差分别为2.2 mm/d、1.2 mm/d、0.7 mm/d、0.2 mm/d。另外,高分辨率模式模拟的青藏高原夏季水汽输送通量的年际变化也更接近观测。当分辨率达到20 km时,MRI模式模拟的西风水汽输送指数与观测的相关系数达到0.43,通过了0.1显著性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但MRI模式对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以及气候平均水汽输送通量的模拟技巧并不随分辨率的增加有明显提高。低分辨率模式中模拟降水量偏大、印度季风槽偏强的现象在高分辨率模式中仍然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降水 水汽输送通量 高分辨率模式
下载PDF
青藏高原南侧经圈环流变化特征及其对降水影响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胡梦玲 游庆龙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28,共15页
基于1979-2015年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高原南侧经圈环流的季节演变及年际变化特征,并讨论其对高原降水及水汽输送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南侧80°E-90°E范围存在前... 基于1979-2015年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高原南侧经圈环流的季节演变及年际变化特征,并讨论其对高原降水及水汽输送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南侧80°E-90°E范围存在前季风环流、季风环流、Hadley环流的季节演变,前季风环流有-0. 377 s^(-1)·(10a)^(-1)减弱的趋势,季风环流有0. 524 m·s^(-1)·(10a)^(-1)显著增强趋势。在90°E-105°E范围存在季风环流和Hadley环流季节转换,季风环流存在0. 413 m·s^(-1)·(10a)^(-1)的增强趋势。基于各经圈环流开始、结束时间的定义,发现在80°E-90°E,前季风环流建立的时间有推迟而结束时间有提前的现象,其维持时间出现每10年-1. 47候的缩短趋势。在90°E-105°E,季风环流维持时间增长,Hadley环流维持时间缩短。前季风环流增强使得高原水汽辐散区辐散增强,水汽辐合区辐合增强,高原西南侧有东北向水汽输送增强,而高原西北侧有西南向水汽输送增强。夏季季风环流增强,高原南部至孟加拉湾地区自南向北的经向水汽输送显著增强,印度洋向高原输送的西南向水汽通量明显增加。前季风环流增强,春季高原中部及西南部降水减少,而东南部和北部降水增加。夏季季风环流增强时,高原南侧上升支增强,高原南部降水增加,而高原北部降水出现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经圈环流 变化特征 高原降水 水汽输送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部春季降水年代际变化趋势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涛 智海 林鹏飞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39-649,共11页
利用ERA-Interim和APHRO_MA资料分析了1979~2007年间青藏高原西部春季(3~5月)降水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及可能原因。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西部局部区域春季降水呈显著减少趋势,降水的变化趋势与其西南部辐合上升运动及阿拉伯海北部水汽含量变... 利用ERA-Interim和APHRO_MA资料分析了1979~2007年间青藏高原西部春季(3~5月)降水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及可能原因。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西部局部区域春季降水呈显著减少趋势,降水的变化趋势与其西南部辐合上升运动及阿拉伯海北部水汽含量变化存在联系。发现研究区春季降水增加时伴随其西南部显著的辐合上升异常,同时高层(500 hPa)位势高度场负异常中心与环流的气旋式正异常中心一致,而低层(850 hPa)的辐合上升异常相对较弱;研究区春季降水增加同时伴随阿拉伯海北部至研究区西南部的高、低层比湿正异常,其中低层的比湿正异常更为显著,其正异常中心均位于阿拉伯海北部。上述区域的水汽输送能解释研究区春季降水55.3%的变化,同时两者的变化趋势具有很好相关性。研究显示1979~2007年间研究区春季降水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由阿拉伯海北部低层向印度次大陆水汽输送减少,以及研究区南部高层辐合上升运动减弱造成的。青藏高原西部春季降水变化趋势和相关区域水汽变化的一致性,可以为分析高原气候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西部 春季降水 变化趋势 水汽输送
下载PDF
夏季青藏高原及周边上对流层水汽质量及其向平流层传输年际异常.Ⅱ:向平流层的绝热和非绝热传输 被引量:1
7
作者 唐南军 任荣彩 +1 位作者 吴国雄 虞越越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03-518,共16页
夏季7~8月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上对流层水汽质量的年际异常分布为整体异常型和东西偶极异常型所主导。本文基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并利用HYSPLIT(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轨迹模式,分析了两个主导... 夏季7~8月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上对流层水汽质量的年际异常分布为整体异常型和东西偶极异常型所主导。本文基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并利用HYSPLIT(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轨迹模式,分析了两个主导分布型对应的水汽质量向平流层绝热和非绝热传输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上空水汽质量整体偏多(少)时,对应南亚高压和青藏高原地区垂直向上的水汽质量非绝热输送偏强(弱),青藏高原及周边水汽质量向平流层的绝热和非绝热传输均偏强(弱)。水汽质量整体偏多与偏少年,水汽质量向平流层绝热和非绝热传输的主要区域和层次相近,只是水汽质量整体偏多年,水汽质量向平流层非绝热传输的层次略高。当青藏高原上空水汽质量呈西多/东少分布时,对应南亚高压偏西,青藏高原西北、东北侧水汽质量向中纬度平流层的绝热传输偏强,青藏高原南侧高层水汽质量向热带平流层的经向绝热传输也偏强,而青藏高原北侧水汽质量向中纬度平流层的经向绝热传输明显减弱。同时青藏高原主体上空水汽质量向平流层的非绝热传输偏强,而青藏高原南侧高层和北侧低层水汽质量向平流层的非绝热传输偏弱。水汽质量呈西少/东多分布时有相反的结果。轨迹模式模拟的结果证实了水汽质量整体偏多年,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绝热进入平流层的轨迹频次偏多;也证实了水汽质量呈西多/东少分布时,青藏高原西北、东北和南侧绝热进入平流层的轨迹频次偏多,而青藏高原北侧绝热进入平流层的轨迹频次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水汽质量传输 绝热和非绝热 HYSPLIT轨迹模式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区大气加权平均温度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3
8
作者 石灵璠 王萍 黄良珂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59,共8页
加权平均温度(Tm)是将天顶湿延迟转换为大气可降水量的关键参数,针对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地形起伏大、水汽高度分布复杂的特点,本文利用2010—2014年GGOS Atmosphere Tm格网数据和地表高程数据建立Tm垂直递减率函数,进而建立一种顾及T... 加权平均温度(Tm)是将天顶湿延迟转换为大气可降水量的关键参数,针对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地形起伏大、水汽高度分布复杂的特点,本文利用2010—2014年GGOS Atmosphere Tm格网数据和地表高程数据建立Tm垂直递减率函数,进而建立一种顾及Tm垂直递减率变化的适合青藏高原地区的新模型(QTm模型)。此外,利用2015年青藏高原地区14个探空站和GGOS Atmosphere Tm格网数据评估模型精度和适用性。试验结果表明,与GGOS Atmosphere Tm相比,QTm模型的年均Bias和RMSE分别为0.29和2.49 K,相对于GPT2w-1和GPT2w-5模型,RMSE分别提升了38.97%、67.06%;与探空数据相比,QTm模型的年均Bias和RMSE分别为0.16和2.90 K,相对于GPT2w-1和GPT2w-5模型分别提升了31.12%、39.46%。新模型的构建为青藏高原地区提供了可靠的Tm值,进而提供实时、高精度GNSS水汽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QTm模型 GGOS 探空站 GNSS水汽
下载PDF
西藏高原汛期旱涝年水汽输送差异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林志强 乔钰 唐叔乙 《气象科技》 2014年第1期110-117,共8页
利用西藏高原39个气象站自1961年或建站开始至2010年汛期(5—9月)的逐月降水资料,根据Z指数和区域旱涝指数分析了近50年西藏高原汛期旱涝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选取了典型旱、涝年,采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通过合成分析方法分... 利用西藏高原39个气象站自1961年或建站开始至2010年汛期(5—9月)的逐月降水资料,根据Z指数和区域旱涝指数分析了近50年西藏高原汛期旱涝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选取了典型旱、涝年,采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通过合成分析方法分析了旱、涝年的水汽输送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近50年以来,西藏高原以旱为主,涝灾较少,干湿状况具有明显年代际变化;西藏高原汛期旱涝与水汽输送异常联系紧密,典型旱(涝)年北印度洋、西北太平洋和亚洲中纬度地区的整层水汽通量经向、纬向及整层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呈反位相分布。越赤道急流区的差异最为显著,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区的水汽输送差异主要表现在经向上,而菲律宾越赤道气流区的水汽输送差异主要表现在纬向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汛期降水 水汽输送 合成分析 区域旱涝指数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区水汽转换系数H模型反演GPS大气可降水量的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香萍 杨翼飞 +2 位作者 李小行 廖超明 刘立龙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3-288,共6页
利用青藏高原地区8个探空站2011—2015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E模型与H模型在青藏高原地区的适用性。以IGS站提供的天顶总延迟ZTD、Saastamoinen模型计算的天顶干延迟ZHD求得LHAZ站的天顶湿延迟ZWD,验证H模型反演GPS大气可降水量的可行... 利用青藏高原地区8个探空站2011—2015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E模型与H模型在青藏高原地区的适用性。以IGS站提供的天顶总延迟ZTD、Saastamoinen模型计算的天顶干延迟ZHD求得LHAZ站的天顶湿延迟ZWD,验证H模型反演GPS大气可降水量的可行性;并对探空资料法ZWD模型进行改正,在获得较精确的ZWD情况下,进一步验证H模型反演GPS PWV的可行性。研究表明:H模型在青藏地区有较好的适用性;利用H模型计算LHAZ站2015年7月份PWV值,其偏差分布情况与积分法相似,与探空站提供的PWV吻合较好;改正的ZWD模型,其精度明显提高,在获得较精确的ZWD情况下,利用H模型反演PWV能达到较高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可降水量(PWV) 适用性 E模型 H模型 K值 青藏高原地区
下载PDF
近30a青藏高原夏季空中水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15
11
作者 解承莹 李敏姣 张雪芹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79-989,共11页
综合考虑高原大地形以及南亚季风、中纬西风带的影响,利用1979—201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从高原整体空中水资源分布以及区域可降水量与水汽收支变化等方面剖析了青藏高原夏季(6—8月)空中水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机制。分析表明:除高... 综合考虑高原大地形以及南亚季风、中纬西风带的影响,利用1979—201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从高原整体空中水资源分布以及区域可降水量与水汽收支变化等方面剖析了青藏高原夏季(6—8月)空中水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机制。分析表明:除高原西北部外,其它4个分区多年平均水汽净收支为汇。1979—2010年,高原中南、东南与西北部可降水量与水汽净收支均呈递减趋势,东北部相反,中北部水汽净输入减弱但可降水量增加。高原空中水资源变化与中纬西风带和南亚季风水汽输送关联密切,区域西风、南亚季风活动减弱分别反映了高原中东部纬向水汽、30°N以南经向水汽输送的减少;而高原特有的地形分布加剧了各分区水汽净收支变化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中水资源 可降水量 水汽输送与收支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水汽输送过程及水汽源地研究方法综述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虎 潘小多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25-1036,共12页
青藏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研究其水汽输送过程及水汽源地的水汽贡献率对于明晰高原的水汽收支情况有重要意义。首先介绍了现在常用的水汽输送过程及水汽源地的研究方法,并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欧拉方法可定性研究水汽输送特征;拉... 青藏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研究其水汽输送过程及水汽源地的水汽贡献率对于明晰高原的水汽收支情况有重要意义。首先介绍了现在常用的水汽输送过程及水汽源地的研究方法,并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欧拉方法可定性研究水汽输送特征;拉格朗日方法通过模拟气块运动轨迹,定量分析水汽来源及贡献;欧拉水汽标记法可以对水汽标记,追踪水汽输送过程;而同位素分析法则通过分析水体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研究水汽来源。其次重点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汽来源及水汽输送过程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分析了青藏高原的主要水汽通道及水汽输送特征。最后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水汽再循环 水汽输送 降水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