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of Sichuan Tibetan Region after the Liberation
1
作者 SU Yong-jie 《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CAS 2011年第2期4-7,41,共5页
[ Objective ] To study economic growth of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in Sichuan Tibetan region after the liberation and predict long-term trend and regular feature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grassland animal husban... [ Objective ] To study economic growth of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in Sichuan Tibetan region after the liberation and predict long-term trend and regular feature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 Method] Using econometric models and methods, the gov- ernment statistical data after the liberation on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of Sichuan Tibetan region were analyzed, and the factors increasing econ- omy of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were determined by analyzing time series data of different periods. [ Result] The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of Sichuan Tibetan region had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pastoral economy. Befor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increase of animal hus- bandry economy was mainly manifested by increase in amount of livestock and laborers, and the increase in amount of livestock was principal pro- moting factor.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increase in integrated production factors became the primary cause to push the increase of ani- mal husbandry economy. [ Conclusion] Some new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 promote the increase of animal husbandry economy of Sichuan Tibetan region, including 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production mode of animal husbandry, relying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s, further improving socio- economic system, cultivating more highly sldlled workforce and effectively guiding rational shift and orderly migration of surplus pasture labor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huan tibetan region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Model of growth Quantitative analysis
下载PDF
西藏不同地区藏族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2
作者 陈婷 杜文娟 +2 位作者 梁蒙 程红 王佳娟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4年第1期74-83,共10页
目的:比较西藏不同地区藏族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测试,采用卡方检验和二元Logistic模型对西藏民族大学3428名藏族大学生身体素质合格率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测试藏族大学生3... 目的:比较西藏不同地区藏族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测试,采用卡方检验和二元Logistic模型对西藏民族大学3428名藏族大学生身体素质合格率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测试藏族大学生3428名,身体素质总合格率为83.34%,其中山南市大学生身体素质合格率为95.53%,林芝为92.05%,日喀则为84.70%,昌都为82.33%,拉萨为78.34%,那曲为75.57%。山南、林芝大学生身体素质合格率显著高于日喀则、昌都、拉萨和那曲,日喀则合格率显著高于拉萨和那曲。藏族大学生低体重、超重和肥胖者身体素质合格率显著低于体重正常者,肥胖者合格率显著低于低体重和超重者。单项指标合格率比较发现,立定跳远合格率最高为昌都(60.5%),最低为山南(46.8%);坐位体前屈合格率最高为山南(95.0%),最低为那曲(87.4%);800m/1000m合格率最高为山南(93.9%),最低为日喀则(76.7%)。BMI、地区均为身体素质测试是否合格的影响因素,低体重、超重、肥胖是藏族大学生身体素质合格的危险因素,而山南是藏族大学生身体素质合格的保护因素。结论:BMI和地区是藏族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地区 藏族 身体素质 身体机能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中下地壳分层流动与减薄:来自希夏邦马峰地区藏南拆离系构造解析的证据 被引量:1
3
作者 闫佳鑫 刘俊来 +1 位作者 周保军 闻俊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75-1488,共14页
造山带中下地壳物质流动是造山带地壳变形的重要表现,它制约着造山作用过程。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内藏南拆离系为理解陆-陆板块会聚过程中中下地壳物质流动提供了范例。本项研究围绕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希夏邦马峰地区藏南拆离系开展构... 造山带中下地壳物质流动是造山带地壳变形的重要表现,它制约着造山作用过程。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内藏南拆离系为理解陆-陆板块会聚过程中中下地壳物质流动提供了范例。本项研究围绕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希夏邦马峰地区藏南拆离系开展构造解析、显微构造观察和淡色花岗岩独居石U-Th-Pb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希夏邦马峰地区藏南拆离系为一宽约2km的韧性剪切带,剪切变形岩石具有显著的分层流动特征。藏南拆离系新生代时期经历了两阶段塑性变形:D 1期变形表现为面理S 1、对称状透镜体和层间褶皱F 1的发育;D 2期变形表现为糜棱面理S 2、近E-W向拉伸线理L 2、不对称旋转碎斑和透镜体及褶皱的发育。运动学标志表明D 2期变形为上盘向东的运动学特征。淡色花岗岩独居石U-Th-Pb测年分析获得三组年龄:32.26±0.29Ma、22.31±0.18Ma和15.54±0.11Ma,这三组年龄的淡色花岗岩分别表现出D 1期变形、D 2期变形和未变形特征。结合前人已发表数据,本文得出藏南拆离系ca.35~26Ma发生以纯剪为主的剪切变形(D 1期),ca.26~15Ma发生以单剪为主的剪切变形(D 2期)。D 1-D 2期变形为一递进剪切变形,二者可能归咎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中下地壳固态分层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解析 独居石U-Th-Pb测年 希夏邦马峰地区 藏南拆离系 中下地壳分层流动
下载PDF
青藏高原河源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6
4
作者 郝振纯 江微娟 +4 位作者 鞠琴 李丽 王加虎 鲁承阳 畅俊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30-1135,共6页
利用1954-2007年青藏高原河源区(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30个气象站的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通过计算气候倾向率和距平小波分析(墨西哥帽小波函数)等方法分析了近54 a来青藏高原河源区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 利用1954-2007年青藏高原河源区(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30个气象站的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通过计算气候倾向率和距平小波分析(墨西哥帽小波函数)等方法分析了近54 a来青藏高原河源区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河源区年平均气温变化在7^-3℃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升温更为强烈.年降水量的分布大致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步减少,在同一纬度上,东部的降水量多于西部,2001-2005年的多年平均降水量达到历史最大值.年平均气温和降水的周期振荡在高频区振荡频繁,有多个突变点,中低频区则较平缓.不同河源区的气温增温率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雅鲁藏布江源区最大(0.54℃.(10a)-1),黄河次之(0.31℃.(10a)-1),澜沧江和怒江最小(0.17℃.(10a)-1).除少数气象站外,区域内各站的年平均气温也普遍升高.澜沧江源区是整个青藏高原河源区降水量升幅最大的地区,而雅鲁藏布江源区为降水量升幅最小的区域.从整个青藏高原来看,温度和降水均普遍升高,整个区域呈现暖湿化趋势,但降水量的增加较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河源区 小波分析 特征
下载PDF
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植株形态性状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孟霞 卓嘎 +2 位作者 旦巴 大次卓嘎 王建林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309-314,共6页
为拓宽西藏油菜的种质资源,并为发掘可提供西藏油菜研究利用的优异遗传资源,对来自西藏6个地区38个县的50份野生油菜种质资源形态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变异系数最高是株粒重为7... 为拓宽西藏油菜的种质资源,并为发掘可提供西藏油菜研究利用的优异遗传资源,对来自西藏6个地区38个县的50份野生油菜种质资源形态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变异系数最高是株粒重为75.00%,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单株有效角果数为0.9821;(2)通过主成分分析,将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21个农艺性状化为6个主成分,其中累积贡献率为85.19%,以角果因子的贡献率最高为42.99%;(3)基于形态性状应用非加权配对法聚类,在遗传距离为6.61水平上可聚为五大类群,这五大类群可区分为矮秆粒重型、多分枝多角果型、高秆少分枝型等五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野生油菜 形态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略论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被引量:21
6
作者 尕藏才旦 朱鹏鸿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2-17,24,共7页
文章以西藏文化产业的区域特色为基点,对其进行了SWOT分析评估,提出了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文化生态特色、文化意蕴为先导,努力探索西藏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科学方向。
关键词 西藏区域 文化产业 SWOT分析
下载PDF
基于能值分析的生态脆弱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被引量:18
7
作者 李巍 韩佩杰 赵雪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5894-5903,共10页
旅游可持续发展现已成为世界性诉求,生态脆弱区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尤为突出,因此,评估生态脆弱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对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区,采用旅游能值分析方法... 旅游可持续发展现已成为世界性诉求,生态脆弱区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尤为突出,因此,评估生态脆弱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对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区,采用旅游能值分析方法,基于调查数据、统计数据和能值转换数据,采用旅游输入能值、旅游输出能值、旅游环境负载率、旅游能值交换率和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数等评价模型,测度了2006—2015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旨在推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法的应用,为生态脆弱区旅游生态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及持续发展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1)2006—2015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输入、旅游输出能值逐年增长,旅游餐饮、住宿能值占旅游输出能值的59%—82%,刚性需求能值输出占较高比例的能值结构不利于本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2)研究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处于不稳定的状态:2006—2008年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数由2.49降至0.94,大量不可更新资源的消耗造成环境压力较大,旅游系统处于不可持续状态;2008—2015年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数上升至7.85,为可持续发展状态,但2014—2015年旅游系统有效能值产出效率低,系统可持续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分析 生态脆弱区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甘南藏族自治州
下载PDF
运用相对组成探针技术研究青藏高原POPs大气传输与来源 被引量:4
8
作者 龚平 王小萍 +1 位作者 盛久江 徐柏青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50-356,共7页
为探讨青藏高原大气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空间分布趋势、来源和传输特征,应用POPs相对组成探针技术对16个大气被动采样观测点的数据进行分析,将青藏高原空间尺度上的采样点聚为不同的组,以探讨污染物来源及大气传输过程.结果表明:青... 为探讨青藏高原大气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空间分布趋势、来源和传输特征,应用POPs相对组成探针技术对16个大气被动采样观测点的数据进行分析,将青藏高原空间尺度上的采样点聚为不同的组,以探讨污染物来源及大气传输过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大气中的HCB(六氯苯)主要来自于本地燃烧,其中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城镇(波密、格尔木、玉树、拉萨、工布江达、拉孜、那曲)具有较高的HCB相对组成(25%~74%).青藏高原南缘(包括珠峰、然乌、萨嘎)以南亚正在使用的农药——HCHs(六六六)和α-Endo(硫丹)为特征(二者的相对组成之和超过了40%),凸显了南亚污染排放经长距离传输对青藏高原的影响.剔除HCB影响后,青藏高原中部、东南部河谷地区(鲁朗、拉孜、拉萨、日喀则、工布江达、昌都)及那曲、狮泉河因具有较高的o,p'-DDT相对组成而聚为一组,平均值为40%,表明这些采样点可能受到本地污染排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青藏高原 相对组成 聚类分析 区域尺度空间分布
下载PDF
援藏与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周春山 余波 +1 位作者 史晨怡 王宇渠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6-213,共8页
以西藏自治区74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建立援藏与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耦合关联指标体系,分析了2000~2014年援藏与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构建耦合度模型与协调指数模型,分析援藏与西藏... 以西藏自治区74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建立援藏与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耦合关联指标体系,分析了2000~2014年援藏与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构建耦合度模型与协调指数模型,分析援藏与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协调特征。结果表明:援藏与各县(市、区)的经济发展关联度在0.687~0.750之间,具有较强的正向关联。其中,财政转移支付对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尤为显著,并且援藏在经济实力与乡村经济方面的绩效更为明显;2000年以来,援藏与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耦合度始终处于中度以上水平,协调指数也持续上升,援藏与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逐渐达到高级协调状态;2014年,各县区援藏与经济发展耦合度处于中度以上水平,但协调指数处在中级以下。西藏自治区划分为良好协调、初级协调、勉强协调以及濒临失调4种协调发展区,勉强协调区为主;高海拔及边境地区耦合作用略强于其他地区,但协调指数较低;自然条件好的河谷地区表现出较大的内部差异,高协调指数呈现趋中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援藏 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 灰色关联分析 耦合度 协调指数
下载PDF
高寒地区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种间竞争效应分析 被引量:30
10
作者 林慧龙 董世魁 《草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3期79-82,共4页
从高寒地区3组分禾草混播草地群落的种间竞争机制出发,建立了适合高寒地区3组分禾草混播草地群落种间竞争机制的Lotka-Volterra竞争效应模型,并对该模型所描述的竞争进行了计算机模拟试验。模拟结果表明,试验所选的3种高寒地区3组分禾... 从高寒地区3组分禾草混播草地群落的种间竞争机制出发,建立了适合高寒地区3组分禾草混播草地群落种间竞争机制的Lotka-Volterra竞争效应模型,并对该模型所描述的竞争进行了计算机模拟试验。模拟结果表明,试验所选的3种高寒地区3组分禾草混播草群的种间相容性分为两种类型,即不稳定的群落:多叶老芒麦+无芒雀麦+垂穗披碱草和垂穗披碱草+多叶老芒麦+扁穗冰草,其竞争结局是:群落内多叶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二者共同表现为优势种群,无芒雀麦或扁穗冰草与优势植物的竞争结果将导致其从群落中消失,多叶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种群将能稳定共存;不稳定-稳定过渡群落:无芒雀麦+多叶老芒麦+扁穗冰草,在没有多叶老芒麦种群的时候,无芒雀麦和扁穗冰草种群可以共存,但是如果多叶老芒麦种群加入无芒雀麦和扁穗冰草所占的区域,它将导致无芒雀麦和扁穗冰草种群趋于灭绝。通过对3个混播试验组计算机模拟竞争模型的竞争效应分析,其结果与方法对科学建植同类型的多年生混播人工草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地区 多年生禾草 混播草地 种间竞争 数学模型 计算机试验
下载PDF
青藏高原城市汉、回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美华 赵慧莉 陈仁军 《青海民族研究》 2004年第1期101-104,共4页
本课题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青藏高原城市汉、回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及特征,为提高青藏高原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工作的依据,以全面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城市 汉回中学生 心理健康 分析
下载PDF
解放后四川藏区草地畜牧业计量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苏永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7241-7244,共4页
[目的]研究解放后四川藏区草地畜牧业经济的增长,以探索四川藏区草地畜牧业增长与发展的长期趋势及规律性特征。[方法]运用现代经济学增长模型和计量分析工具,采用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对各个时期草地牧业的增长因素进... [目的]研究解放后四川藏区草地畜牧业经济的增长,以探索四川藏区草地畜牧业增长与发展的长期趋势及规律性特征。[方法]运用现代经济学增长模型和计量分析工具,采用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对各个时期草地牧业的增长因素进行测定。[结果]四川藏区草地畜牧业有着显著的传统游牧经济特征。改革开放前,畜牧业经济增长以牲畜数量和牧业劳动力数量的增长为核心,以牲畜数量的增长为主要推动因素;改革开放后,综合生产要素的增长逐渐成为带动畜牧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结论]必须转变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依靠技术进步,进一步完善社会经济制度,提高牧业劳动者的素质,同时还要有效促进牧区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和有序流动,全面促进四川藏区草地畜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藏区 草地畜牧业 增长模型 计量分析
下载PDF
英藏敦煌藏文文献《普贤行愿王经》及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索南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8-65,共8页
英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献IOL.Tib.J.311.Ⅱ号《普贤行愿王经》与藏文《大藏经》所收传世本进行比较,有其不同的特征,对写本抄写者、初译时间和初译者等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该经典对社会文化影响方面的探讨,有助于引起学界同仁对这一... 英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献IOL.Tib.J.311.Ⅱ号《普贤行愿王经》与藏文《大藏经》所收传世本进行比较,有其不同的特征,对写本抄写者、初译时间和初译者等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该经典对社会文化影响方面的探讨,有助于引起学界同仁对这一课题的关注,深化对该经及普贤信仰的研究,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文献研究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献 IOL TIB J 311 Ⅱ号《普贤行愿王经》
下载PDF
藏族地区汉语普通话中介语语序偏误研究
14
作者 吴用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04-108,共5页
在藏族地区的汉语普通话教学研究中,语序教学研究一直是个空白点。本文立足于第二语言教学理论,运用中介语偏误研究的方法,通过对藏族地区汉语普通话中介语语序偏误现象的定量、定性分析,归纳偏误类型及其成因,并据此提出了藏族地区汉... 在藏族地区的汉语普通话教学研究中,语序教学研究一直是个空白点。本文立足于第二语言教学理论,运用中介语偏误研究的方法,通过对藏族地区汉语普通话中介语语序偏误现象的定量、定性分析,归纳偏误类型及其成因,并据此提出了藏族地区汉语普通话语序教学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地区 汉语普通话中介语 语序 偏误分析 教学策略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实测地应力特征及意义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宁 兰恒星 +4 位作者 李郎平 孙巍锋 刘世杰 林感 田朝阳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96-707,共12页
在广泛收集整理了900组实测地应力数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应力分区,通过统计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南缘5个4级应力区的主应力、侧压力系数、应力积累水平等应力量值特征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同时结合震源机制... 在广泛收集整理了900组实测地应力数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应力分区,通过统计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南缘5个4级应力区的主应力、侧压力系数、应力积累水平等应力量值特征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同时结合震源机制解分析了应力区的应力方向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巴颜喀拉山应力区、龙门山-松潘应力区、墨脱-昌都应力区的应力梯度值较大,深部应力状态以水平应力为主,川滇和滇西南应力区的梯度值较小,深部应力状态以垂直应力为主,应力分布呈现“北强南弱”的特征;(2)应力积累水平参数μ_(m)的大小表明,巴颜喀拉山应力区、龙门山-松潘应力区与川滇应力区的应力积累水平较高,更接近摩擦极限平衡状态,发生地震的可能更大;(3)最大水平主应力优势方向表现为围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呈顺时针旋转,与中上地壳的震源机制得到最大水平方向的优势方向具有一致性。利用上述结果,结合地壳动力学模型,初步定性分析了“北强南弱”的应力特征可能是由于北侧应力区受块体侧向挤出模型控制,南侧应力区受下地壳流模型控制。最后以岩爆为例,基于各应力区的应力状态对重大地下工程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分析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在0~2 km范围内岩爆风险等级以轻微岩爆、中等岩爆和强烈岩爆为主,局部区域存在极强岩爆,且各应力区相同岩爆等级对应的埋深具有明显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实测地应力 应力分区 应力状态 回归分析
下载PDF
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及其在青藏高原的应用I:方法与评估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东海 姜晓玲 +3 位作者 张春燕 庞紫豪 梁钊明 张明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21-644,共24页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基于约束变分客观分析法构建的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并将模型首次应用于青藏高原那曲试验区。该模型可融合不同时空分辨率的多来源数据,通过利用地面降水和地面、大气顶部的热通量等大气上下边界的观测资料来...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基于约束变分客观分析法构建的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并将模型首次应用于青藏高原那曲试验区。该模型可融合不同时空分辨率的多来源数据,通过利用地面降水和地面、大气顶部的热通量等大气上下边界的观测资料来约束调整探空观测变量,从而尽可能保证气柱内的质量、热量、水汽和动量收支平衡。对模型及其产生的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那曲试验区2014年8月期间的大气分析数据集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生成的常规状态量很好地保留了观测特征,模型生成的重要大尺度衍生量(如,垂直速度、散度、温度/水汽平流、视热源、视水汽汇等)可以较好地反映试验期内大气柱的动力、热力和水汽结构特征,有利于对大气降水过程的分析研究。分析发现,350~400 hPa高度层是该时期那曲试验区的动力、热量和水汽的重要变化中心。从各种观测资料对模型生成的分析场的影响来看,探空观测对高空风场的影响最大,但这种影响的幅度在1 m/s以内;降水和上下边界通量观测主要影响大尺度衍生量,如垂直速度,其中降水主要影响降水时期的上升运动,通量观测主要影响弱/无降水时期的下沉运动。总体而言,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具备较好的稳定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 约束变分分析 青藏高原那曲试验区 多来源观测 评估
下载PDF
援藏与西藏自治区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史晨怡 周春山 余波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2-54,共13页
援藏与西藏城镇化具有密切关联。以西藏自治区74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建立援藏与西藏城镇化耦合关联指标体系。在分析援藏与西藏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趋势分析,探讨援藏与西藏城镇化时空耦合协调特征;... 援藏与西藏城镇化具有密切关联。以西藏自治区74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建立援藏与西藏城镇化耦合关联指标体系。在分析援藏与西藏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趋势分析,探讨援藏与西藏城镇化时空耦合协调特征;运用加权灰色关联模型,分析2000年~2015年援藏与西藏城镇化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援藏与西藏城镇化综合水平均持续上升,但大部分县区仍处于城镇化初期阶段;2)援藏与西藏城镇化逐步进入高级协调状态。2015年,各县区援藏与城镇化处于高耦合、低协调状态,耦合度与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特征;援藏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分区随海拔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且由较高耦合协调区向地区中心集聚;3)援藏与西藏各县(市、区)城镇化各要素之间均具有较强的正向关联,财政转移支付与建筑工程投资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援藏在经济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更加突出的成果。基于研究结果,针对不同地区提出未来援藏工作及西藏城镇化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援藏 西藏自治区 城镇化 耦合协调度模型 加权灰色关联分析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亚季风区、西北太平洋地区云系结构及相联加热机制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建军 陈葆德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98-607,共10页
应用7年(2006年5月18日—2013年5月18日)的Cloud Sat卫星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青藏高原、东亚季风区、西北太平洋地区云发生频率的特征,并利用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计算了三个地区的视热源、视水汽汇Q1、Q2,分析探讨了三个地区与云发生频... 应用7年(2006年5月18日—2013年5月18日)的Cloud Sat卫星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青藏高原、东亚季风区、西北太平洋地区云发生频率的特征,并利用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计算了三个地区的视热源、视水汽汇Q1、Q2,分析探讨了三个地区与云发生频率相联系的加热机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亚季风区、西北太平洋地区云的发生频率分别为35%、22%、27%,其中:青藏高原和东亚季风区的低云频率最大,中云次之;西北太平洋地区的高云和低云的频率大,分别为19%和16%。具体云型来看,青藏高原多高层云、雨层云;东亚季风区多高层云和卷云,夏季深对流云频率增大明显;西北太平洋地区多卷云、深对流云和高层云。三个地区视水汽汇Q2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与云发生频率对应较好,青藏高原的低云(雨层云)、中云(高层云)形成过程中,凝结释放潜热,加热大气;东亚季风区低云(深对流云)、中云(高层云)对加热大气贡献大;西北太平洋地区大气的主要加热机制是深对流云形成过程中凝结释放潜热以及湿静能涡旋垂直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东亚季风区 西北太平洋 云系结构 加热机制 对比分析
下载PDF
基于语义分割的藏文古籍文档文本区域检测 被引量:2
19
作者 贡去卓么 才让加 三知加 《计算机仿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48-454,共7页
藏文古籍文档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采用数字化处理技术对藏文古籍文档进行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针对藏文古籍文档文本区域检测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语义分割的方法。利用判别式对抗网络框架下的语义分割网络对藏文古籍文... 藏文古籍文档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采用数字化处理技术对藏文古籍文档进行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针对藏文古籍文档文本区域检测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语义分割的方法。利用判别式对抗网络框架下的语义分割网络对藏文古籍文档不同类型的文本区域进行了像素分类;其次,根据像素分类结果提取了各个文本区域的轮廓;最后,将检测到的版面布局信息进行保存。最终实现藏文古籍文档的文本区域检测。通过拉萨版《甘珠尔》(藏文)的扫描页面构建了自定义的藏文古籍文档图像数据集,并在上述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经实验表明,在上述数据集上得到了较好的检测效果,证明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文古籍文档 判别式对抗网络 语义分割 区域检测 版面分析
下载PDF
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及其在青藏高原的应用Ⅱ:那曲试验区云——降水、热量和水汽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春燕 王东海 +2 位作者 庞紫豪 姜晓玲 马千惠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36-952,共17页
本文利用约束变分客观分析法构建的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通过融合地面、探空、卫星等多源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建立了青藏高原那曲试验区5年(2013~2017年)长时间序列的热力、动力相协调的大气分析数据集,并以此分... 本文利用约束变分客观分析法构建的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通过融合地面、探空、卫星等多源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建立了青藏高原那曲试验区5年(2013~2017年)长时间序列的热力、动力相协调的大气分析数据集,并以此分析那曲试验区大气的基本环境特征与云—降水演变和大气动力、热力的垂直结构。分析表明:(1)试验区350 h Pa以上风速的季节变化非常明显,风速在冬季11月至次年2月达到最大(>50 m s),盛夏7~8月风速的垂直变化最弱,温度的垂直变化最强,大气高湿区在夏秋雨季位于350~550 h Pa,在冬春干季升至300~400 h Pa。(2)试验区6~7月上旬降水最多;春、秋、冬三季,300~400 h Pa高度层作为大气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的交界处,是云量的集中区;夏季,增多的水汽和增强的大气上升运动导致高云和总云量明显增多,中、低云减少。(3)夏季的地表潜热通量与大气总的潜热释放最强,大气净辐射冷却最弱,高原地区较强的地面感热导致试验区500 h Pa以下的近地面全年存在暖平流,500 h Pa以上则由于强烈的西风和辐射冷却存在冷平流。此外,试验区整层大气全年以干平流为主,但在夏季出现了较弱的湿平流。(4)视热源Q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特征:全年500 h Pa以下大气表现为冷源,300~500 h Pa和100~150 h Pa表现为热源,150~300 h Pa则在冬春干季表现为冷源,在夏秋雨季表现为热源,不同高度层的冷、热源的形成原因不同,其中夏季由于增强的上升运动、感热垂直输送和水汽凝结潜热以及高云的形成,因此几乎整层大气表现为热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 那曲试验区 云—降水 上升运动 热源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