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坝州壤塘县藏族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特征研究
1
作者 何昕 朱小丽 +1 位作者 李静雅 李沄璋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5期199-200,共2页
立足于壤塘县杜柯河流域和则曲河流域民居建筑实地测绘,分别选取两流域代表性民居对壤塘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特征进行探究。从壤塘民居形体构成、平面功能以及结构构造三个维度展开梳理和总结,从而揭示壤塘民居建筑的空间特征。
关键词 壤塘民居 藏族民居 空间特征
下载PDF
基于SNA的藏族山地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公共空间结构优化探析——以丹巴县中路片区为例
2
作者 刘倩 刘弘涛 《华中建筑》 2024年第3期65-70,共6页
空间结构是传统村落格局和空间要素分布的整体表现,合理有序的公共空间结构层次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研究以甘孜州丹巴县中路片区为例,以片区内公共空间为解译对象,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相关指标,从“整体—节点”两个层级... 空间结构是传统村落格局和空间要素分布的整体表现,合理有序的公共空间结构层次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研究以甘孜州丹巴县中路片区为例,以片区内公共空间为解译对象,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相关指标,从“整体—节点”两个层级,定量分析村民行为需求下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公共空间整体结构的派系组团模式、功能层次类型、各空间节点的层次特征及相关原因分析。最后以空间结构满足行为需求为导向,从填补网络空白、完善派系功能以及节点分类优化的角度提出差异化的公共空间结构优化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 公共空间 社会网络 空间结构
下载PDF
甘南藏族自治州土地利用与生态风险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
3
作者 高鹏程 岳艳妮 +2 位作者 鄢继选 王世杰 别强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40-1152,共13页
本文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域,基于1990—2020年每间隔10a的土地利用数据,拟探明甘南藏族自治州土地覆盖时空演变规律,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和驱动因素之间的驱动机理,利用IDRISISelva软件,通过CA-Markov模型对甘南藏族自治州2030年... 本文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域,基于1990—2020年每间隔10a的土地利用数据,拟探明甘南藏族自治州土地覆盖时空演变规律,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和驱动因素之间的驱动机理,利用IDRISISelva软件,通过CA-Markov模型对甘南藏族自治州2030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模拟预测并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生态风险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199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草地和林地为优势土地利用类型,草地为主要转出土地利用类型。(2)1990—2020年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度较高,土地利用变化贡献率较高的是耕地、林地及草地,林地变化强度最大。(3)基于DEM、坡度、距道路距离、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因素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理进行分析可见,人口和经济状况对土地利用结构影响较大。(4)采用CA-Markov模型对研究区2020年和2030年土地利用结构进行模拟预测的Kappa指数为0.88,预测精度较高。(5)研究区由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生态风险较高的区域为夏河县和合作市北部、玛曲县东南部,其土地利用类型以未利用地、草地和林地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CA-Markov模型 时空演变 生态风险 甘南藏族自治州
下载PDF
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空间规划与治理研究——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例
4
作者 杨子江 王虹影 +2 位作者 谭原潇 戴骊静 张雪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3期48-57,共10页
生态脆弱区是生态环境易遭受破坏的主要区域,承担着水源涵养、物种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碳汇等重要职责,已成为生态空间规划与治理的重点关注区域。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处于西南山地农牧交错脆弱区,是我国修复青藏高原南缘滇西北高山峡谷... 生态脆弱区是生态环境易遭受破坏的主要区域,承担着水源涵养、物种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碳汇等重要职责,已成为生态空间规划与治理的重点关注区域。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处于西南山地农牧交错脆弱区,是我国修复青藏高原南缘滇西北高山峡谷生态屏障的关键治理区域。基于生态脆弱区异质性、不稳定性与时空波动性特征,剖析迪庆藏族自治州生态空间治理面临的重难点与挑战,系统划定“深绿空间”、精细化划分“浅绿空间”,构建全域全要素生态空间治理体系,提出系统实施生态修复、多维度探索生态价值转化增值、提升生态文化韧性的生态空间治理路径,引领典型性生态脆弱区规划治理与绿色转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区 生态空间规划 生态空间治理 生态产品价值 迪庆藏族自治州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tone-Built Folk Houses in Jiarong Tibetan Area <br/>—Take the Stone-Built Houses in Xisuo Village as an Example
5
作者 Xinwen Hou Bin Cheng 《World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20年第3期485-504,共20页
The Jiarong Tibetan traditional residence is a characteristic regional architecture, located in a high-intensity, high-altitude and cold area, with geographic identification, and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is et... The Jiarong Tibetan traditional residence is a characteristic regional architecture, located in a high-intensity, high-altitude and cold area, with geographic identification, and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is ethnic group. It has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tourist destination and has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The research used the methods of field survey surveying and mapping to conduct field survey and surveying on 20 buildings in Xisuo Village, a traditional village in the Jiarong Tibetan area. Measure building plans, elevations, and building sections, and collect measurement data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total height of the building is 10.08 m, the average total building span is 12.44 m, the average total depth is 10.87 m, and the squareness is 0.87. The square shape of the building is more in line with the seismic requirements of high-intensity areas and the local terrain environment<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The maximum window-wall ratio in the building is 0.18 south for the second floor, and 0.025 west for the first floor. Smaller window-to-</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wall ratios have better adaptability to high-altitude cold areas</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The height of the building beam section is generally from 0.17 m to 0.32 m, and the average Beam span-depth ratio is 0.10. The building space construction has a good match with the properties of wood materials. These conclusions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one-built houses in high-intensity, high-altitude and cold areas, supplement the research on ethnic regional architecture, and provide material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design, repair and update of related buildings.</s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arong tibetan SQUARENESS Window-Wall Ratio space Construction Beam Span-Depth Ratio
下载PDF
论纤维艺术在藏式餐饮空间环境中的表达路径与创作方法
6
作者 何婷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30-33,共4页
立足于近年来主题餐饮空间发展迅猛的态势,以现代纤维艺术创作的视角,运用地域特色文化符号提取与转化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实践案例探讨纤维艺术在藏式餐饮空间环境应用中的表达路径。从纤维艺术的材料、色彩、工艺手法、展示形式四个... 立足于近年来主题餐饮空间发展迅猛的态势,以现代纤维艺术创作的视角,运用地域特色文化符号提取与转化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实践案例探讨纤维艺术在藏式餐饮空间环境应用中的表达路径。从纤维艺术的材料、色彩、工艺手法、展示形式四个方面提出藏族文化符号在纤维艺术设计中的创作方法,实现其主题的呈现,增强其地域性和民族特征的表达,丰富其文化内涵,对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艺术 藏式 餐饮空间
下载PDF
两种句法模型视角下藏族传统民居空间形态研究——以拉卜楞镇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安玉源 刘璐 《中外建筑》 2023年第11期92-97,共6页
文章以甘南藏族自治州拉卜楞镇藏族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中凸空间模型与视域模型两种句法分析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镇内四户典型民居的空间形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拉卜楞镇藏族传统民居围绕庭院、走廊等过渡空间呈现出“强世... 文章以甘南藏族自治州拉卜楞镇藏族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中凸空间模型与视域模型两种句法分析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镇内四户典型民居的空间形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拉卜楞镇藏族传统民居围绕庭院、走廊等过渡空间呈现出“强世俗,弱神圣”的空间形态,但受到生产、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这种强弱性在不同民居中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并依据分析结果,为拉卜楞镇藏族传统民居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句法 拉卜楞镇 藏族 传统民居 空间形态
下载PDF
纤维艺术在藏式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8
作者 何婷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3年第7期141-143,共3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餐饮空间的需求不再仅限于功能的满足,由此主题餐饮空间应运而生。本文以藏式餐饮空间作为设计的载体,将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作为设计的元素,使纤维艺术与藏式餐饮空间设计相...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餐饮空间的需求不再仅限于功能的满足,由此主题餐饮空间应运而生。本文以藏式餐饮空间作为设计的载体,将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作为设计的元素,使纤维艺术与藏式餐饮空间设计相结合,探索纤维艺术在餐饮空间中的主题性、文化价值和艺术效果。从纤维艺术的材料、形态、肌理、文化内涵等多方面进行探究,找出能够运用到藏式餐饮空间设计中的纤维艺术语言,创作出具有藏族特色的纤维艺术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艺术 藏式 餐饮空间 陈设设计 编织艺术
下载PDF
康巴藏族文化在旅游型商业空间中的设计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唐程璇 刘雨婷 胡剑忠 《设计》 2023年第17期60-62,共3页
为了从民族文化和文化旅游的视角来研究康巴藏族文化下旅游型商业空间设计要素与策略。文章从康巴藏族民族文化的精神信仰、物质成果等方面展开研究,对旅游型商业空间设计进行梳理与分析;在设计中研究康巴藏族文化艺术在空间中的运用、... 为了从民族文化和文化旅游的视角来研究康巴藏族文化下旅游型商业空间设计要素与策略。文章从康巴藏族民族文化的精神信仰、物质成果等方面展开研究,对旅游型商业空间设计进行梳理与分析;在设计中研究康巴藏族文化艺术在空间中的运用、旅游型商业空间旅游需求要点、空间整体艺术设计等思路与策略。旨在塑造更具民族文化与鲜明体验感的旅游型商业空间。在促进文化旅游与民族旅游的政策背景下,为民族文化与旅游空间的融合发展、康巴藏族文化艺术的传播添砖加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型空间 商业空间 康巴藏族文化 文化旅游 艺术设计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汉藏结合式召庙建筑群体布局特征研究
10
作者 托亚 尚大为 韩瑛 《当代建筑》 2023年第9期106-110,共5页
召庙建筑群的空间布局寓涵佛教想传达于世人的空间观念,且随着汉藏文化的交融,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内涵。文章分析了5座具有代表性的召庙的院落布局,将空间构成用数的形式进行表达、分析。研究表明,汉传佛教寺院是“天人道”的具象表达,... 召庙建筑群的空间布局寓涵佛教想传达于世人的空间观念,且随着汉藏文化的交融,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内涵。文章分析了5座具有代表性的召庙的院落布局,将空间构成用数的形式进行表达、分析。研究表明,汉传佛教寺院是“天人道”的具象表达,藏传佛教寺院是对同构且轮回的宇宙观的描述,汉藏结合式寺院布局融合了两种观念,对推动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寺院布局 汉藏结合式 空间概念 院落式 曼陀罗式
下载PDF
建筑空符号浅析——以藏式建筑为例
11
作者 王冉 袁哲 《建筑与文化》 2023年第2期13-15,共3页
文章以建筑符号为基础,将藏式建筑作为基点,来研究建筑空符号属性。分析由建筑空间形成的空白、间隔、距离等事物的缺失现象是否具有符号属性,能定义为建筑空符号的一种。说明建筑空符号也能协助传递人为赋予建筑的精神文化和社会规约,... 文章以建筑符号为基础,将藏式建筑作为基点,来研究建筑空符号属性。分析由建筑空间形成的空白、间隔、距离等事物的缺失现象是否具有符号属性,能定义为建筑空符号的一种。说明建筑空符号也能协助传递人为赋予建筑的精神文化和社会规约,以此形成建筑符号研究的新视角,并为建筑设计提供空符号的新研究出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符号 建筑空符号 建筑空间 藏式建筑
下载PDF
2000-2020年青藏高原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毛宇昕 戎战磊 蒋刚 《青海科技》 2023年第3期31-43,共13页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反映区域生态环境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为例,基于2000-2020年的GlobeLand30数据集,使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动态度等方法揭示了区域土地利用/覆盖的空间分布格局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1)青藏高...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反映区域生态环境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为例,基于2000-2020年的GlobeLand30数据集,使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动态度等方法揭示了区域土地利用/覆盖的空间分布格局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1)青藏高原区域内草地分布最广,其次是裸地、林地,2000年分别为59.52%、23.61%和9.05%;2010年依次为57.87%、24.59%和8.99%;2020年则为54.67%、26.67%和9.19%。(2)2000-2020年,湿地、水体、人造地表、裸地及冰川和永久性积雪的分布面积增加,其中湿地、水体和冰川的增长比例依次约为36.18%、24.79%、32.07%;人造地表与裸地的增长比例为242.86%、12.97%;而草地的面积呈下降趋势,下降百分比为8.15%。(3)土地覆盖类型中人造地表的动态度属于快速变化型,其余类型都属于极缓慢变化型。(4)2000-2020年间,耕地主要转换成草地(742.31 km^(2))、林地(374.92 km^(2))和人造地表(636.85 km^(2));灌木地约6128.03 km^(2)转换成了草地,1128.74 km^(2)转换成了林地。表明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对青藏高原草地和林地的恢复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该研究对生态修复和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 转移矩阵 时空变化 青藏高原 GlobeLand30
下载PDF
西藏茶馆文化变迁研究——以拉萨茶馆为例
13
作者 洛桑更才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0-69,共10页
茶馆作为今日西藏人民最重要的世俗公共空间,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存发展、生活习性、价值取向,亦使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传统与现代、市场经济与人际关系、宏大叙事与日常取向等都有了对话的土壤。本文追溯西藏茶文化历史渊源、解析茶馆文... 茶馆作为今日西藏人民最重要的世俗公共空间,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存发展、生活习性、价值取向,亦使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传统与现代、市场经济与人际关系、宏大叙事与日常取向等都有了对话的土壤。本文追溯西藏茶文化历史渊源、解析茶馆文化的生成和变迁历程,以期把握西藏人民在生活观念、消费习惯、日常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和茶馆文化在西藏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西藏茶馆对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茶馆 文化变迁 公共空间 文化功能 拉萨
下载PDF
元宇宙概念下藏族展示空间的设计研究
14
作者 叶淑彤 汤常鸣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3年第14期144-146,共3页
随着数字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展示空间的呈现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革。文章将从藏族展示空间设计和元宇宙概念的结合出发,基于沉浸式的虚拟环境、多媒体技术的整合、个性化展览内容和互动体验的加强,探讨元宇宙概念下藏族展示... 随着数字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展示空间的呈现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革。文章将从藏族展示空间设计和元宇宙概念的结合出发,基于沉浸式的虚拟环境、多媒体技术的整合、个性化展览内容和互动体验的加强,探讨元宇宙概念下藏族展示空间的设计思路,使展示空间能够呈现出更具吸引力、沉浸式和互动性的体验,促进藏族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为藏族展示空间的设计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示空间 空间设计 元宇宙概念 藏族展厅
下载PDF
韧性视角下国土空间灾害风险评估实证研究
15
作者 袁维军 王亚明 邵兆伟 《智能城市》 2023年第1期57-62,共6页
以往的国土安全理念和防灾观念无法应对目前面临的各种不确定风险,而韧性理论从动态与发展的视角为灾害的处理带来了全新的思考方式。增强国土韧性将成为未来灾害管理中的趋势,也是打造优质国土空间的有效途径。文章以提升国土空间韧性... 以往的国土安全理念和防灾观念无法应对目前面临的各种不确定风险,而韧性理论从动态与发展的视角为灾害的处理带来了全新的思考方式。增强国土韧性将成为未来灾害管理中的趋势,也是打造优质国土空间的有效途径。文章以提升国土空间韧性为总目标,在梳理甘南藏族自治州各类灾害和灾情基本现状的基础之上,对人居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的灾害进行分析识别,综合气象、地震、洪涝、地质灾害等各类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预防治理,分灾型建立不同的指标体系,对各类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和综合评估以期得到不同等级的风险区划,确定了甘南州灾害防治重点区域,对于甘南州建立全州一体、指导下层级防灾减灾网络体系的建设,形成重要的支撑,有助于引导、支撑国土空间布局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 国土空间 灾害风险 风险评估 甘南藏族自治州
下载PDF
从“他者”书写到“自我”表达——新世纪以来藏地题材电影空间呈现的“祛魅”与“还魂” 被引量:9
16
作者 巩杰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6-159,252,共5页
藏地题材电影的藏地空间呈现,在外国(西方)导演、汉族导演和藏族本土导演的影像中展露出不同的面孔和形象。外国导演对藏地保持着"香格里拉"的神秘想象,塑造"高贵的野蛮人"形象,通过奇异民俗构建"乌托邦"... 藏地题材电影的藏地空间呈现,在外国(西方)导演、汉族导演和藏族本土导演的影像中展露出不同的面孔和形象。外国导演对藏地保持着"香格里拉"的神秘想象,塑造"高贵的野蛮人"形象,通过奇异民俗构建"乌托邦"世界的空间景象。汉族导演以主流化的国族视野,呈现出一个偏远、神秘、异质的边地景观,试图构建民族"想象的共同体"和国家"边疆想象"的空间表达。显然,"他者"视野中的藏地空间呈现出媚俗化、歪曲化、遮蔽化和意识形态化的特征。而以万玛才旦为代表的藏族本土导演,以人类学和民族学的视野和自我书写的方式,体现出藏地本土话语抵抗的"祛魅",试图还原藏地空间的真实面目和文化"还魂",并对藏地空间的文化嬗变进行现代性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地题材电影 藏地空间 电影空间 “祛魅” “还魂”
下载PDF
甘南卓尼藏族聚落空间调查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段德罡 崔翔 王瑾 《建筑与文化》 2014年第5期47-53,共7页
本文针对甘南藏族传统聚落,以田野调查为基本方法,全面记录了聚落的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空间的文化内涵,而后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神的相互关系出发,探寻了甘南藏民族依托于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在聚落空间营造中呈现的智慧。
关键词 甘南藏区 传统聚落 空间特征 营建智慧
下载PDF
滇西北高原山地型藏传佛教寺院与村落共生关系研究——以德钦县东竹林寺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许斌 周智生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4-120,共17页
在高海拔、生态环境脆弱、民族宗教文化传统独特的藏区社会,每所藏传佛教寺院都通过宗教对其周围村落的生产生活空间格局和社会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村落对寺院的日常运作发展也提供了支持,这是宗教传统浓郁的藏区社会生活的现状。因此,长... 在高海拔、生态环境脆弱、民族宗教文化传统独特的藏区社会,每所藏传佛教寺院都通过宗教对其周围村落的生产生活空间格局和社会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村落对寺院的日常运作发展也提供了支持,这是宗教传统浓郁的藏区社会生活的现状。因此,长期以来寺院与村落形成了共生关系,并表现为相应的空间形态和演化机理。以滇西北高原山地环境下的东竹林寺为例,运用质性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GIS技术手段,以共生理论为理论工具对东竹林寺与周围村落的共生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宗教信仰为纽带的寺院与村落的共生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并长期以来形成了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寺院从村落接受金钱、物质等世俗资源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对村落进行宗教信仰的传播。另一方面,村民在宗教生活中对寺院的高度依赖也使得村落愿意接受来自寺院神圣空间的宗教影响,并且自愿地向寺院输送生活物资等世俗资源,布施和捐赠是主要形式。这种共生关系的地理特征表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生计方式、共生要素、虔诚度等会表现出空间分异特征,并根据空间主体所在的自然地形环境、离寺院的距离、村民的职业等条件在空间上表现为不同的圈层与空间密度差异,但是寺院与村落的共生关系格局直至现在都没有动摇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区 藏传佛教 寺院 村落 共生 空间 宗教
下载PDF
向量空间模型在藏文文本信息检索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才华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6期118-121,共4页
基于向量空间的信息检索模型VSM,以其简洁直观、检索结果和排序效果良好等优点,在信息检索领域得到普遍的应用。文章结合藏文文本的特点,研究VSM在藏文文本信息检索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 信息检索 向量模型 藏文文本检索 项空间
下载PDF
藏民族水文化对聚落空间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辛鑫 路红 +1 位作者 夏青 任利剑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0年第5期125-131,共7页
藏族水文化的突出特点在于将自然的水域赋予了具有人文性质的类型划分和空间层级,由此衍生出“水域—社会”的空间结构。文章尝试建立与这一结构对应的“水系—聚落”的三种组织关系,即疏密有度的生存空间、相依相融的生活环境、界线明... 藏族水文化的突出特点在于将自然的水域赋予了具有人文性质的类型划分和空间层级,由此衍生出“水域—社会”的空间结构。文章尝试建立与这一结构对应的“水系—聚落”的三种组织关系,即疏密有度的生存空间、相依相融的生活环境、界线明确的空间划分,以说明“以文教化”在传统聚落空间营建中产生的作用。总结出“以文教化”的空间特点:自然属性、分类分层、行为活动,及决定两者关系的作用机制:以文教化的作用、人的主观认识、生活生产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水文化 聚落空间 组织方式 空间特点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