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藏文化交融背景下的安多地区藏族建筑檐下装饰构件做法研究
1
作者 李江 刘纯溪 +1 位作者 杨菁 刘亚如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5期6-11,共6页
安多地区是我国三大藏区之一,处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四川盆地过渡的关键地带。在汉、藏建筑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背景下,安多地区藏族建筑基于自身地域特点发展出了“摞活”“挑头檩”“挂牌”“花板代栱”等类型多样、兼具汉... 安多地区是我国三大藏区之一,处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四川盆地过渡的关键地带。在汉、藏建筑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背景下,安多地区藏族建筑基于自身地域特点发展出了“摞活”“挑头檩”“挂牌”“花板代栱”等类型多样、兼具汉藏融合特点的檐下装饰构件做法,极大丰富了藏族建筑异彩纷呈的整体面貌。以往安多地区受到了地理尺度巨大、科研力量欠缺等研究限制,而如今成为“一带一路”沿线的热点区域后,其地域性营造特征又面临着特色丧失的显著趋同化威胁,亟需对安多地区藏族建筑具有代表性和多样化的檐下装饰构件做法开展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藏文化交融 安多地区 藏族建筑 檐下装饰构件
下载PDF
内蒙古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大殿壁画病害及预防性保护研究
2
作者 杨文超 韩瑛 杨昌鸣 《中外建筑》 2024年第5期129-136,共8页
内蒙古藏传佛教壁画是内蒙古地域建筑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对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壁画现状调查发现:现有病害主要是色彩层开裂、剥落等,地仗层开裂、空鼓,底层结构开裂和局部塌陷,造成以上病害的主要原... 内蒙古藏传佛教壁画是内蒙古地域建筑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对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壁画现状调查发现:现有病害主要是色彩层开裂、剥落等,地仗层开裂、空鼓,底层结构开裂和局部塌陷,造成以上病害的主要原因是土默特地区自然气候、地理灾害、人为因素以及藏传佛教殿堂建筑本身等。文章结合已有针对病害保护的文献提出具体针对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壁画不同病害的预防性保护办法:及时清理壁画表面的污渍、加固回贴起甲空鼓的壁画、安装室内外温湿度监测设备、广泛宣传对建筑遗产的保护重要性等,为日后内蒙古藏传佛教壁画预防性保护提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殿堂建筑 土默特地区 壁画病害 建筑遗产 预防性保护
下载PDF
清乌兰察布地区藏式召庙建筑病害及预防性保护研究
3
作者 王玉敏 韩瑛 +1 位作者 李文华 杨昌鸣 《中外建筑》 2024年第7期121-126,共6页
清乌兰察布地区藏式召庙建筑是内蒙古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目前损毁严重,亟需保护。外围承重墙多处出现大小不一的贯通裂缝,墙体底部出现空鼓、涂层爆皮脱落、酥碱等病害;梁柱结构存在扭曲变形、裂缝、腐烂、爆皮等病害,室外梁柱损坏程... 清乌兰察布地区藏式召庙建筑是内蒙古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目前损毁严重,亟需保护。外围承重墙多处出现大小不一的贯通裂缝,墙体底部出现空鼓、涂层爆皮脱落、酥碱等病害;梁柱结构存在扭曲变形、裂缝、腐烂、爆皮等病害,室外梁柱损坏程度大于室内;屋面病害以转经廊处屋面为主,椽子爆皮且伴随有轻微开裂。自然灾害、环境中温湿度以及日常维护管理不当是导致病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对于沙尘暴、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采取灾前预防及灾后应急措施;对环境中的温湿度、太阳辐射强度等需进行数据监测;日常维护管理需系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乌兰察布地区 藏式召庙建筑 病害分析 预防性保护
下载PDF
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殿堂建筑的预防性保护研究——以乌素图召庆缘寺为例
4
作者 郝英迪 韩瑛 +1 位作者 李文华 杨昌鸣 《华中建筑》 2024年第3期157-163,共7页
土默特地区的藏传佛教殿堂建筑是内蒙古建筑遗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此类建筑却面临着严重损毁的危机。该文以土默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乌素图召庆缘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其病害成因,旨在构建庆缘寺的预防性保护... 土默特地区的藏传佛教殿堂建筑是内蒙古建筑遗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此类建筑却面临着严重损毁的危机。该文以土默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乌素图召庆缘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其病害成因,旨在构建庆缘寺的预防性保护策略。研究表明,乌素图召庆缘寺主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阳光暴晒、风沙侵蚀、冻融循环、雨水渗漏以及人为破坏,导致了结构的歪闪、拔榫、错位,以及构件的开裂、风化、崩解和酥碱等严重病害。为了应对这些病害,可采取修补加固、打牮拨正、环氧树脂填充、局部构件替换及设防鸟网等修复方法。结合以上研究,该文提出了庆缘寺病害具体修复方法以及包含庆缘寺的日常监测和维护的预防性保护策略。这些策略将有助于保护庆缘寺这一重要的建筑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默特地区 藏传佛教殿堂建筑 预防性保护 庆缘寺 病害调查
下载PDF
藏区苯教寺庙建筑发展述略 被引量:5
5
作者 柏景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18,共9页
宗教建筑既是宗教文化的产物,又是宗教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不同教派的寺院极为生动明显地折射出相应宗教文化的发展踪迹。根据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将苯教发展历史与苯教寺院的发展相联系,对藏地苯教寺庙的发展演变、地区分布以及建筑特... 宗教建筑既是宗教文化的产物,又是宗教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不同教派的寺院极为生动明显地折射出相应宗教文化的发展踪迹。根据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将苯教发展历史与苯教寺院的发展相联系,对藏地苯教寺庙的发展演变、地区分布以及建筑特点进行初步的研究,并以卫藏地区的热拉雍仲林寺和卫藏周边地区雍仲拉顶寺的两个代表性寺院为例,详细描写寺院的情形,期望能够对藏地宗教建筑的了解起到一定的查遗补漏的作用,同时,对苯教寺庙建筑的深入研究也有助于对丰富多彩的藏文化作出更为整体和全面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 藏区 苯教 寺庙建筑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玉树地区藏族建筑设计评价体系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安玉源 尹诗 李鸿飞 《科技通报》 2020年第8期81-86,共6页
随着建筑创作在我国的发展与革新,当代藏族建筑设计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为探讨藏族建筑创作的影响因素,提升建筑设计质量与评价精度,文章选取玉树地区灾后重建项目为研究对象,围绕场地环境、建筑空间、建筑功能、建筑细部、建构技术5个... 随着建筑创作在我国的发展与革新,当代藏族建筑设计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为探讨藏族建筑创作的影响因素,提升建筑设计质量与评价精度,文章选取玉树地区灾后重建项目为研究对象,围绕场地环境、建筑空间、建筑功能、建筑细部、建构技术5个方面而展开19项评价指标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藏族建筑设计评价体系,计算比较各项指标的权重值,应着重考虑建筑功能与整体布局的适用性。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结果提出适宜的建筑设计策略,揭示藏区建筑未来创作的地域化探索道路,也为当代建筑营造创建一种新的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玉树地区 藏族建筑 评价体系 设计策略
下载PDF
嘉绒藏区灾后重建中景观与生态设计思考 被引量:3
7
作者 阎波 谭文勇 许剑峰 《中国园林》 2008年第12期66-70,共5页
灾后重建应注重生态的维护与改善对城镇发展的重要性,并立足于地域文化的内涵,延续民族地区的传统文脉,同时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尊重自然,合理布局。嘉绒藏区由于地处川藏的过渡地带,对生态的维护与改善显得尤为重要。以嘉... 灾后重建应注重生态的维护与改善对城镇发展的重要性,并立足于地域文化的内涵,延续民族地区的传统文脉,同时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尊重自然,合理布局。嘉绒藏区由于地处川藏的过渡地带,对生态的维护与改善显得尤为重要。以嘉绒藏区小金县长坪村、双桥村灾后重建规划为例,从村寨总体轮廓景观、节点景观、人文建筑和绿化景观设计等方面做了探讨,尝试从当地传统藏寨和藏居中汲取创作灵感,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创造有地域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嘉绒藏区景观体系,从而试图探寻一条适宜于嘉绒藏区灾后重建的可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嘉绒藏区 灾后重建 景观生态 长坪村 双桥村
下载PDF
现代化语境下安多藏区建筑及景观创作研究——以青海省海南州藏文化产业创意园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杨眉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6-139,共4页
现代化语境下地域建筑创作需要对传统方法进行调试与创新,以更好地传承和延续历史文脉。安多地区以藏文化为主体,同时还并存着汉、伊斯兰、蒙古等多重文化形态,其文化的多元性反映在建筑中也呈现出有别于卫藏及康巴地区的独特风格。本... 现代化语境下地域建筑创作需要对传统方法进行调试与创新,以更好地传承和延续历史文脉。安多地区以藏文化为主体,同时还并存着汉、伊斯兰、蒙古等多重文化形态,其文化的多元性反映在建筑中也呈现出有别于卫藏及康巴地区的独特风格。本文研究现代化语境下安多地区建筑及景观创作的原则、途径,并结合海南州藏文化产业创意园项目做实例分析,总结地域建筑及景观创作的方法与经验,旨在为当地城市建设的理性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安多藏区 民族地域文化 建筑及景观创作
下载PDF
河湟地区藏族聚落及建筑地域适应性--以同仁县木合沙村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张萍 陈华 《华中建筑》 2020年第5期107-110,共4页
青海省黄南自治州同仁县木合沙村是河湟地区藏族传统聚落的典型代表,坐落有青海省最大的藏族原始宗教苯教寺院旺加寺和藏传佛教宁玛派寺院木合沙寺,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该文结合资料对比和实地调研、测绘,从选址布局... 青海省黄南自治州同仁县木合沙村是河湟地区藏族传统聚落的典型代表,坐落有青海省最大的藏族原始宗教苯教寺院旺加寺和藏传佛教宁玛派寺院木合沙寺,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该文结合资料对比和实地调研、测绘,从选址布局、结构形态、材料装饰等方面分析其聚落及民居与宗教建筑的特点。试图探寻河湟地区藏族聚落和建筑地域适应性特征,为今后该地区民族建筑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湟地区 藏族聚落 宗教和民居建筑 地域适应性
下载PDF
喜马拉雅地区藏传佛教建筑的分布及其艺术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晶 李天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38-41,48,共5页
我国西藏自治区之外的喜马拉雅地区是藏传佛教建筑分布最广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不丹、锡金、印度大吉岭和克什米尔拉达克地区。这些地区传统属于藏传佛教文化圈,很大一部分居民信仰藏传佛教。本文试图通过对喜马拉雅地区藏佛教建筑的分布... 我国西藏自治区之外的喜马拉雅地区是藏传佛教建筑分布最广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不丹、锡金、印度大吉岭和克什米尔拉达克地区。这些地区传统属于藏传佛教文化圈,很大一部分居民信仰藏传佛教。本文试图通过对喜马拉雅地区藏佛教建筑的分布以及其建筑特征研究,从建筑史角度说明藏传佛教建筑与该区域各种类型建筑的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地区 藏传佛教建筑 分布 建筑类型
下载PDF
建筑人类学视角的甘南藏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以卓尼县完冒村为例
11
作者 成亮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6期32-37,共6页
基于建筑人类学的视角,立足乡村聚落人类经验性物质形式的建筑,以完冒村为研究案例,分析了甘南藏区乡村聚落空间类型的建筑学特征,考察了不同功能的建筑流变,并重新审视了生活场所和地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结合聚落的多元化功能,阐述了... 基于建筑人类学的视角,立足乡村聚落人类经验性物质形式的建筑,以完冒村为研究案例,分析了甘南藏区乡村聚落空间类型的建筑学特征,考察了不同功能的建筑流变,并重新审视了生活场所和地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结合聚落的多元化功能,阐述了不同行为主体的交往集聚行为体系,总结出不同建筑空间的转换方式,以此构建聚落建筑与社会文化的对话,并提出保护固化居住空间、传承优化宗教空间、提升涵化公共空间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思路.最后,通过回归不同群体的行为习俗演绎多样化空间,构建多元化社交聚集重置的人居环境节点,以期实现甘南藏区乡村聚落集体记忆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人类学 甘南藏区 乡村聚落 空间重构
下载PDF
藏式建筑色彩构成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丁娟 王丽 《山西建筑》 2018年第8期1-2,共2页
藏式建筑色彩在藏族地区的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和宗教活动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现阶段人们对藏式建筑色彩的研究并不深入,通过深入分析藏式建筑色彩的现状问题,演变过程的影响因素,表现内容和方法,色彩的运用特点归纳等几个方面,从... 藏式建筑色彩在藏族地区的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和宗教活动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现阶段人们对藏式建筑色彩的研究并不深入,通过深入分析藏式建筑色彩的现状问题,演变过程的影响因素,表现内容和方法,色彩的运用特点归纳等几个方面,从而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藏式建筑色彩构成模式,为以后建筑设计师在进行藏式建筑设计时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地区 藏式建筑 藏式建筑色彩
下载PDF
基于生物文化多样性评价的自然保护地与区域协同发展研究——以西宁市群加藏族乡为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思雨 刘楠 +1 位作者 侯靖宜 王玏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4-99,共6页
自然保护地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保证其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在进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过程中应当解决的重要问题。以推动群加藏族乡文化-自然融合发展为目标,通过生物文化多样性(Biocultural Diversit... 自然保护地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保证其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在进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过程中应当解决的重要问题。以推动群加藏族乡文化-自然融合发展为目标,通过生物文化多样性(Biocultural Diversity,BCD)评价分析青海省西宁市群加藏族乡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空间关联性,获得高、较高、一般和低4级沿地理空间有序分布的生物文化多样性区域。结果表明,群加藏族乡与其内部群加国家森林公园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时空关系、较为完整且连续的生物文化多样性空间,其保护与发展不可独立进行。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保护地整合优化与区域发展建议,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政府协调-居民认同-游客参与"的联动关系,促进保护地与区域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自然保护地 生物文化多样性 群加藏族乡 协同发展
下载PDF
传承与交融——四川藏区乡土建筑与营造特征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颖 田凯 《建筑遗产》 CSSCI 2022年第1期30-41,共12页
四川藏区乡土建筑产生于特殊的地域环境。独特的地理环境、族群文化、历史环境、社会结构,使该地区的乡土建筑展现出鲜明的特色。文章指出:四川藏区乡土建筑在特殊环境中发展出以石砌技术及梁柱承重技术为主的建造原则,在地域社会漫长... 四川藏区乡土建筑产生于特殊的地域环境。独特的地理环境、族群文化、历史环境、社会结构,使该地区的乡土建筑展现出鲜明的特色。文章指出:四川藏区乡土建筑在特殊环境中发展出以石砌技术及梁柱承重技术为主的建造原则,在地域社会漫长的变迁中以各种方式传承下来;建筑原则结合藏区地理气候、生产方式及文化的多样与差异,形成了墙承重体系石碉房、梁柱框架式藏房、康巴“崩空”式藏房、木架坡顶板屋四种核心结构类型;藏区乡土建筑在营造和应用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围绕建筑的生态适应性、族群生活方式、生态文化观念、文化交流产生了建筑文化的传承、融合与移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藏区 乡土建筑 建筑结构类型 传承 融合
下载PDF
鄂尔多斯藏传佛教建筑的历史分期及地域特征研究
15
作者 韩瑛 李文华 +1 位作者 李昊 杨昌鸣 《新建筑》 2023年第4期100-106,共7页
鄂尔多斯地区藏传佛教建筑因早期同土默特地区一体化发展而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研究。文章选取明清时期鄂尔多斯地区藏传佛教殿堂建筑为研究对象,在整个内蒙古西部地区整体研究的框架下,通过史料分析和比较研究,探寻本地域藏传佛教... 鄂尔多斯地区藏传佛教建筑因早期同土默特地区一体化发展而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研究。文章选取明清时期鄂尔多斯地区藏传佛教殿堂建筑为研究对象,在整个内蒙古西部地区整体研究的框架下,通过史料分析和比较研究,探寻本地域藏传佛教建筑的发展变迁,以及与周边同类殿堂建筑的关联。研究表明,鄂尔多斯地区藏传佛教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二阶段的建筑形态呈现出同土默特地区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但在建筑空间布局、柱网布置、结构体系等方面依然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第三个阶段逐步摆脱了土默特地区的影响,形成了以藏式和汉藏混合式建筑为基底的多样化建筑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鄂尔多斯 土默特 藏传佛教建筑 历史分期 殿堂建筑
下载PDF
四川藏区民居研究历程述论 被引量:3
16
作者 田凯 陈颖 《中国名城》 2019年第2期92-96,共5页
对四川藏区民居研究的历程及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伴随着研究内容的深化,研究领域的拓展,研究理论与方法的突破,四川藏区民居研究的视野也在发生变化。四川藏区从异域边地不断变成"化内之民",民居研究者开始以地域为中心思... 对四川藏区民居研究的历程及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伴随着研究内容的深化,研究领域的拓展,研究理论与方法的突破,四川藏区民居研究的视野也在发生变化。四川藏区从异域边地不断变成"化内之民",民居研究者开始以地域为中心思考空间适应性及变迁,同时研究主题日益关注民族地区及普通民众的传统生活空间,在构建庞大的建筑空间逻辑体系的同时更加关注空间形态的细节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居研究 四川藏区 研究综述 民族建筑
下载PDF
四川阿坝嘉绒藏区官寨建筑探析——以黑水芦花官寨为例
17
作者 蒋思玮 黄诗艺 李西 《古建园林技术》 2023年第5期64-68,共5页
官寨建筑是土司制度影响下所形成的地域建筑形式和历史文化遗产,因其杰出的建造技艺、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独特而丰富的空间和体量构造构成了四川藏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景观和文化视觉印象。本文以嘉绒藏区极具典型性的芦花官寨为例,通... 官寨建筑是土司制度影响下所形成的地域建筑形式和历史文化遗产,因其杰出的建造技艺、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独特而丰富的空间和体量构造构成了四川藏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景观和文化视觉印象。本文以嘉绒藏区极具典型性的芦花官寨为例,通过在地调查研究以理清芦花官寨的历史发展脉络,并结合田野材料、史志文献、历史图像等资料相互验证,分析官寨建筑在择基选址、空间布局、材料结构和装饰细部上的主要特征,着眼当下以期为嘉绒藏区官寨建筑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效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绒藏区 官寨建筑 土司文化 建筑特征 芦花官寨
下载PDF
包头地区藏传佛教正殿的历时性探究
18
作者 王东旭 白胤 《中外建筑》 2018年第2期56-58,共3页
包头地区是藏传佛教重要的发展地区,而包头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令其在建筑文化上产生了独特的风格及特征,即汉藏合一的建筑特点,本文将通过明朝时期美岱召(16世纪),清朝初期康熙时期梅力更召、百灵庙、包头召(17世纪),... 包头地区是藏传佛教重要的发展地区,而包头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令其在建筑文化上产生了独特的风格及特征,即汉藏合一的建筑特点,本文将通过明朝时期美岱召(16世纪),清朝初期康熙时期梅力更召、百灵庙、包头召(17世纪),清朝中期乾隆时期普会寺(18世纪)三个每100年的时间点的藏传佛教建筑进行历时性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头地区 藏传佛教建筑 历时性
下载PDF
甘、青、川、滇藏区藏传佛教寺院分布及建筑群布局特征的变异与发展 被引量:14
19
作者 柏景 陈珊 黄晓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38-43,共6页
在简要论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就甘、青、川、滇藏区藏传佛教寺院的地区分布特征、寺院建筑群布局及其相对于西藏地区寺院的变异和发展做了初步探讨,对进一步研究本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的外部空间特性、主体建筑平面型... 在简要论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就甘、青、川、滇藏区藏传佛教寺院的地区分布特征、寺院建筑群布局及其相对于西藏地区寺院的变异和发展做了初步探讨,对进一步研究本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的外部空间特性、主体建筑平面型制特点等相关课题具有一定的基础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区 甘、青、川、滇 藏传佛教 寺院建筑
原文传递
藏区苯教建筑探源 被引量:2
20
作者 柏景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2期76-81,共6页
在简要叙述苯教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重点就早期苯教建筑的产生和发展及苯教寺院与建筑的成熟及演变特点进行了分析论述,同时指出苯教建筑从无到有,从兴盛到衰微和变化,既遵循宗教建筑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与藏区长期的佛、苯斗争紧密相... 在简要叙述苯教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重点就早期苯教建筑的产生和发展及苯教寺院与建筑的成熟及演变特点进行了分析论述,同时指出苯教建筑从无到有,从兴盛到衰微和变化,既遵循宗教建筑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与藏区长期的佛、苯斗争紧密相连。了解苯教建筑的发生和发展历史,对于藏地宗教建筑尤其是藏传佛教建筑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区 苯教 建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