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措勤-赛利普地区新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岳相元 马润则 张巨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63-570,共8页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重要地区之一,其中广泛发育的碰撞—后碰撞岩浆岩记录了新生代以来印度大陆岩石圈向北俯冲的全过程以及拉萨地块在碰撞-后碰撞之后的岩浆作用类型。基于对措勤—赛利普地区新生代火山岩地球...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重要地区之一,其中广泛发育的碰撞—后碰撞岩浆岩记录了新生代以来印度大陆岩石圈向北俯冲的全过程以及拉萨地块在碰撞-后碰撞之后的岩浆作用类型。基于对措勤—赛利普地区新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资料的分析,表明火山岩中以明显富碱和高钾为特征;Sr同位素呈递增而Nd同位素呈递减趋势,其中87Sr/86Sr=0.710 352~0.732 268,εNd=-3.41~-15.82,其地球化学类型明显不同于高原北部地球化学省,即本区87Sr/86Sr比值更高,εNd更低,揭示了新生代以来,印度大陆岩石圈向北俯冲过程中,拉萨地块比青藏高原北部融入了更多的印度板块地壳端元的成分;在中新世中早期印度大陆板块已经向北A型俯冲到拉萨地块基底西段并发生岩石圈不同层次的部分熔融、岩石圈断离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拉萨地块 措勤-赛利普地区 新生代火山岩 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青藏高原块体运动模型与地震活动主体地区讨论:鲁甸和景谷地震的启示 被引量:54
2
作者 徐锡伟 程佳 +5 位作者 许冲 李西 于贵华 陈桂华 谭锡斌 吴熙彦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16-1134,共19页
利用现有的活动断层资料和GPS监测数据等,按照活动块体的基本定义,假定块体的运动近似于刚性块体模型,对青藏高原的活动块体进行了一、二级划分,给出了具有运动学属性的块体运动学模型,通过对10多年来青藏高原系列地震,包括2014年鲁甸... 利用现有的活动断层资料和GPS监测数据等,按照活动块体的基本定义,假定块体的运动近似于刚性块体模型,对青藏高原的活动块体进行了一、二级划分,给出了具有运动学属性的块体运动学模型,通过对10多年来青藏高原系列地震,包括2014年鲁甸和景谷地震与块体运动之间关系的分析,讨论了未来地表破裂型地震活动的主体地区,指出巴颜喀拉和羌塘等块体的主控边界断裂是青藏高原最新1期地震活动的2个主体地区,鲜水河断裂东南段、安宁河断裂、大凉山断裂、小江断裂南段和红河断裂中南段,以及东昆仑断裂玛沁—玛曲段是最新活跃期内可能再次发生7级左右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地点;对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异常监测应关注块体边界不同构造部位的应变状态差异及其相关物理量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破裂型地震 地震主体地区 活动块体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西藏措勤-赛利普地区新生代火山岩同位素组成及源区性质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岳相元 马润则 +2 位作者 付小文 韩文文 李湘玉 《新疆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7-461,共5页
对赛利普地区新生代火山岩Sr,Nd,Pb同位素资料分析,揭示了赛利普新生代火山岩同位素组成在时代和岩石组合上存在的规律性变化.总体上,随时代变新,Sr,Pb同位素呈递增,Nd同位素呈递减趋势,火山岩中地壳物质贡献明显增加.本区新生代火山岩... 对赛利普地区新生代火山岩Sr,Nd,Pb同位素资料分析,揭示了赛利普新生代火山岩同位素组成在时代和岩石组合上存在的规律性变化.总体上,随时代变新,Sr,Pb同位素呈递增,Nd同位素呈递减趋势,火山岩中地壳物质贡献明显增加.本区新生代火山岩与青藏高原北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北)相比,Sr,Nd和Pb同位素组成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新近纪以来钾质火山岩显著高87Sr/86Sr、极低143Nd/144Nd值,208Pb/204Pb值普遍偏高,古近纪火山岩这种差别则不明显.揭示了新生代以来,在印度大陆岩石圈向北俯冲过程中,拉萨地块比青藏高原北部融入了更多喜马拉雅大陆地壳端元成分.中新世早中期,印度大陆板块向北A型俯冲到拉萨地块基底西段,并发生岩石圈不同层次部分熔融、岩石圈断离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赛利普地区 拉萨地块 新生代火山岩 SR-ND-PB同位素
下载PDF
青藏地块区大地震迁移规律与未来主体活动区探讨 被引量:15
4
作者 袁道阳 冯建刚 +3 位作者 郑文俊 刘兴旺 葛伟鹏 王维桐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7-315,共19页
文中在总结中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迁移循环特征和机理的基础上,重点对青藏地块区7级以上地震的时空迁移特征、机理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区域性强震、大地震活动存在时间上的丛集性和空间上的分区、分带性,并... 文中在总结中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迁移循环特征和机理的基础上,重点对青藏地块区7级以上地震的时空迁移特征、机理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区域性强震、大地震活动存在时间上的丛集性和空间上的分区、分带性,并在时、空上表现出迁移和循环的特征。在过去的100多年,存在由西向东、由南向北迁移循环的4个大地震丛集区域,每个区域的丛集时间约20a,1个完整轮回时间约80a,其机理与中国大陆最新构造活动主要受印度板块向N对亚欧板块的持续挤压、青藏高原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作用以及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所造成的附加应力场的影响有关。自1900AD以来,青藏地块区经历了3个地震活动的丛集高潮期(也称为地震系列),即1920—1937年的海原-古浪地震系列、1947—1976年的察隅-当雄地震系列和1995年至今的昆仑-汶川地震系列(主体活动区为巴颜喀拉地块)。这3个地震系列主体活动区的迁移图像反映了青藏地块区构造活动从块体周缘边界构造带逐渐向内会聚、高原内部发生挤压隆升和向SE挤出等现今构造变形过程。分析表明,已经持续20余年的昆仑-汶川地震系列可能趋于结束,未来20a中国大陆7级大地震的主体活动区可能迁移到青藏地块区周缘的边界构造带上,重点是东部边界构造带(即广义的南北地震带),同时应关注北部柴达木地块边界带等区域的主干活动断裂中大地震空区、空段等孕震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青藏地块区 大地震主体活动区 地震迁移循环 动力学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