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Trip to Tibetan Areas in Sichuan and Qinghai
1
作者 WANG LUO 《China's Tibet》 1995年第6期36-37,共2页
ATriptoTibetanAreasinSichuanandQinghaiWANGLUOInsummerlastyear,myfriendsandItravelledtotheTibetanareasinSichu... ATriptoTibetanAreasinSichuanandQinghaiWANGLUOInsummerlastyear,myfriendsandItravelledtotheTibetanareasinSichuanandQinghaiprov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Trip to tibetan areas in Sichuan and qinghai
下载PDF
Monitoring lake changes of Qinghai-Tibetan Plateau over the past 30 years using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 被引量:28
2
作者 Wei Wan Pengfeng Xiao +4 位作者 Xuezhi Feng Hui Li Ronghua Ma Hongtao Duan Limin Zha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4年第10期1021-1035,共15页
During the years 2006–2009,lakes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QTP)were investigated using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strategies.We report the results of this investigation as well as follow-up research and expanded w... During the years 2006–2009,lakes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QTP)were investigated using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strategies.We report the results of this investigation as well as follow-up research and expanded work.For the investigation,we mainly focused on lakes whose areas are more than 1 km2.The remote sensing data that we used included 408 scenes of CBERS CCD images and 5 scenes of Landsat ETM?images in Qinghai Province and Tibet Autonomous Region.All these data were acquired around years 2005–2006.Besides remote sensing images,we also collected 1,259 topographic maps.Numbers and areas of lakes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which were then compared with those coming from the first lake investigation(implemented between the1960s and 1980s).According to our investigation,up to and around year 2005–2006,the total number of lakes in the QTP was 1,055(222 in Qinghai and 833 in Tibet),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30%of that of China.Thirty newborn lakes with area[1 km2were found,and 5 dead lakes with initial area[1 km2were also found.Among those 13 big lakes([500 km2),Yamzhog Yumco had seriously shrunk,and it has continued to shrink in recent years;Qinghai Lake had shrunk during the period,but some new researches indicated that it has been expanding since the year 2004;Siling Co,Nam Co,and Chibuzhang Co had expanded in the period.We divided the newborn lakes into six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ir forming reasons,including river expansion,wetland conversion,etc.The changes of natural conditions led to the death of four lakes,and human exploitation wa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eath of Dalianhai Lake in Qinghai.We picked out three regions which were sensitive to the change of climat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Nagqu Region,Kekexili Region,and the sourc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SAYR).Lakes in both Nagqu and Kekexili have been expanded;meanwhile,most lakes in the SAYR have obviously been shrunk.These regional patterns of lake changes were highly related to variations of temperature,glacier,precipitation,and evaporation.Our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will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esearches related to lake changes in the QTP and the response to climate fluctu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an PLATEAU Lakeinvestigation Nagqu REGION - Kekexili REGION Sourc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CLIMATE change
原文传递
基于SNA的藏族山地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公共空间结构优化探析——以丹巴县中路片区为例
3
作者 刘倩 刘弘涛 《华中建筑》 2024年第3期65-70,共6页
空间结构是传统村落格局和空间要素分布的整体表现,合理有序的公共空间结构层次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研究以甘孜州丹巴县中路片区为例,以片区内公共空间为解译对象,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相关指标,从“整体—节点”两个层级... 空间结构是传统村落格局和空间要素分布的整体表现,合理有序的公共空间结构层次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研究以甘孜州丹巴县中路片区为例,以片区内公共空间为解译对象,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相关指标,从“整体—节点”两个层级,定量分析村民行为需求下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公共空间整体结构的派系组团模式、功能层次类型、各空间节点的层次特征及相关原因分析。最后以空间结构满足行为需求为导向,从填补网络空白、完善派系功能以及节点分类优化的角度提出差异化的公共空间结构优化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 公共空间 社会网络 空间结构
下载PDF
Structural framework and its evolution in Chasang area of Qiangtang Basin in northern Tibetan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池洋 杨兴科 +6 位作者 任战利 赖绍聪 陈刚 赵红格 魏永佩 郑孟林 王成善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1年第S1期18-26,共9页
Through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 various geophysical and geological data acquired recently, we consider that the Chasang area in the western uplift of Qiangtang is a huge south-dipping block which is overlapped b... Through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 various geophysical and geological data acquired recently, we consider that the Chasang area in the western uplift of Qiangtang is a huge south-dipping block which is overlapped by several east-west trending blocks rather than a simple and palaeo-doming existing for a long time. The structural and geophysical features of the area, which only alone limited between Shuanghu and Rongma districts, are of no regional significance. Their development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approximately south-north trending transform faults developed during the Mesozoic era on the east and west sides of the area and their later continuous movement. The compressing, overlapping and uplifting of the Chasang area began at the stage of reversing of the Qiangtang Basin during the Lower Cretaceous, which is in direct relation with Bangonghu-Dingqing limited ocean's closure and the convergence of the neighboring blocks. The compression and overlapping of the area have further developed and reform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an PLATEAU QIANGTANG basin Chasang area structure FRAMEWORK compressing and SHORTENinG NAPPinG and OVERLAPPinG transverse transform fault.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草本植物群落主要种生态位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周晓雷 杨富强 +7 位作者 王明军 黄海霞 田青 周旭姣 赵安 贺万鹏 赵艳丽 姜礼红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3-37,共15页
特定环境下植物的生态位决定植物群落的相对稳定状态。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采用Levins和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Pianka和Schoener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4个演替阶段群落的种群生态位宽度... 特定环境下植物的生态位决定植物群落的相对稳定状态。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采用Levins和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Pianka和Schoener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4个演替阶段群落的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程度,并划分群落特化种和泛化种。结果表明:火烧迹地不同演替阶段的草本层主要物种的Levins和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结果基本一致,同一物种在不同演替阶段的生态位宽度存在差异,生态位宽度23 a>5 a>15 a>顶级群落(Climax)。5 a群落有2个特化种2个泛化种,15 a群落有4个特化种2个泛化种,23 a群落仅有3个特化种,Climax群落有3个特化种5个泛化种。23 a群落的高生态位重叠指数的种对数占比最小,而Climax群落有着较少低生态位重叠指数的种对数;中等生态位重叠指数的种对数占总对数比值大小顺序为Climax>5 a>15 a>23 a。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得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经过重度火干扰后,火烧迹地演替初期的群落(5 a)和受人为定向干扰的群落(23 a),植物生境资源丰富,各植物种的生态位宽度都相对较大、生态位重叠较小,相应地种间竞争小;演替中期(15 a),生态位重叠分离现象明显,群落中的大多数种在资源利用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种间竞争加剧;而Climax属于顶级群落,各种的生态位宽度相对较宽,大多数植物种间生态位重叠不高,竞争较小,群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除了Climax群落,其他各演替阶段群落所含特化种占特化种与泛化种之和比≥50%,特定的生境促使特化种的形成。适当的人为干预能够提高群落内种的生态位宽度,降低种间的生态位重叠,形成较为稳定的生态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植物 生态位 云杉-巴山冷杉林 火烧迹地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植物群落演替的数量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周晓雷 杨富强 +5 位作者 田青 周旭姣 赵安 何万鹏 赵艳丽 姜礼红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9-132,共14页
[目的]分析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规律,为火烧迹地植物群落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在迭山北坡,选取4个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即火后演替5年(5 a... [目的]分析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规律,为火烧迹地植物群落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在迭山北坡,选取4个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即火后演替5年(5 a)、火后演替15年(15 a)、火后演替23年(23 a)和森林顶级群落(Climax)作为一个演替序列,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计算物种重要值、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相似系数等指标,以揭示火烧迹地植物群落演替的数量特征。[结果]1)随着火烧迹地植物群落演替时间的推移,群落物种丰富度下降,个体数量逐渐减少,其中5 a群落物种丰富度最大,个体数最多(4008±298株·(400 m^(2))^(-1)),Climax的物种丰富度最小,个体数量也最少(1759±90株·(400 m^(2))^(-1));草本层5a群落、灌木层和乔木层Climax群落的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最大。2)依据重要值,5 a、15 a、23 a和Climax 4个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可命名为扁刺蔷薇+箭竹+密生薹草、唐古特忍冬+黑水柳+密生薹草、青海云杉-红桦+扁刺蔷薇+密生薹草群落和云杉-巴山冷杉+唐古特忍冬+密生薹草群落。3)不同演替阶段草本植物群落异质性指数5 a(0.07)<15 a(0.12)<23 a(0.19)<Climax(0.22)。4)5 a、15 a和23 a群落的多度为几何级数分布型,表明火烧迹地环境条件有利于草本植物生长,生态位确定性物种在群落构建过程中占据主要地位;而Climax群落的多度呈“S”型分布,“中间类型”物种占据了群落的绝大部分,属于演替晚期群落。5)根据β多样性的差异,可将4个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灌木层划分为初建灌木层(5 a)和稳定灌木层(15 a,23 a,Climax),草本层划分为剧烈变化草本层(5 a和15 a)和稳定草本层(23 a和Climax)。[结论]随着植物群落演替时间越长,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物种丰富度呈递减趋势,群落间的相似性越加接近,群落为正向演替,演替过程为灌木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云杉-巴山冷杉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杉-巴山冷杉林 火烧迹地 植物群落 演替 数量研究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下载PDF
基于地理加权随机森林的青藏地区放牧强度时空格局模拟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兰晖 黄聪聪 +5 位作者 张镱锂 刘林山 王兆锋 张海燕 丁明军 张华敏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8-410,共13页
精确刻画放牧强度时空格局是深刻理解青藏地区高寒草地服务功能动态及其驱动机制的重要基础,对辅助制定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意义。基于牲畜年末存栏量、牧区人口密度、生长季NDVI、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居民点分布等数据... 精确刻画放牧强度时空格局是深刻理解青藏地区高寒草地服务功能动态及其驱动机制的重要基础,对辅助制定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意义。基于牲畜年末存栏量、牧区人口密度、生长季NDVI、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居民点分布等数据,采用地理加权随机森林模型,模拟了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青藏地区放牧强度的空间格局,并定量评价了环境因子对放牧强度空间分布解释性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地理加权随机森林模拟结果可精细地刻画青藏地区放牧强度的空间特征,与经典随机森林模型相比,判定系数更高,平均绝对值误差和均方根误差更低。(2)青藏地区放牧强度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基本特征,其中,西北部地区放牧强度低于25羊单位/km~2的区域约占青藏地区面积的1/2。(3)与2000年和2010年相比,2020年青藏地区放牧强度呈现总体下降、局部抬升的态势;其中,较2010年,2020年放牧强度下降超过1羊单位/km~2的区域占牧区面积的61.69%。(4)牧区人口密度是解释放牧强度空间异质性最主要的因素,其相对重要性呈现西高东低的特征,而降水量和生长季NDVI的相对重要性则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研究结论可为青藏地区草地可持续管理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强度 地理加权随机森林 牧区人口密度 青藏地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草本植物群落构建机理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欣怡 杨富强 +10 位作者 周旭姣 王明军 黄海霞 鲁松松 张晓玮 杜伟波 王旭虎 田青 赵安 贺万鹏 周晓雷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0-47,共8页
群落构建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论题。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是阐明群落构建的两种主要理论,但这两种理论分别强调的环境过滤和扩散限制对群落构建的影响尚存争议。该研究以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不同演替阶段草本群... 群落构建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论题。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是阐明群落构建的两种主要理论,但这两种理论分别强调的环境过滤和扩散限制对群落构建的影响尚存争议。该研究以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不同演替阶段草本群落为研究对象,应用扩散-生态位连续体指数(DNCI)和校正随机率(MST),分析不同演替阶段草本植物群落的主导构建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5、15和23 a群落与Climax群落之间的DNCI分别为-22.6169、-21.7507和-8.2594,都远小于0,表明不同演替阶段草本植物群落构建的主要驱动作用是扩散过程;2)5 a-Climax组和23 a-Climax组的MST值均高于50%阈值线,这表明随机性过程在两组群落构建中均占支配地位;对于15 a-Climax组,15 a的MST值为0.6664,Climax的MST值等于0.4927,说明15 a植物群落构建以随机性为主,而Climax群落构建以确定性为主;由于15 a的MST值远高于50%,而Climax的MST值较接近于50%的阈值,也可说明15 a-Climax组群落构建仍以随机性为主。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随机扩散主导了草本植物群落的构建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植物 群落构建 云杉-巴山冷杉林 火烧迹地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冷杉林火烧迹地的灌木群落特征
9
作者 赵安 周晓雷 +7 位作者 闫月娥 田青 史瑞锦 周旭姣 曹雪萍 杨富强 陆刚 贺万鹏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2,共12页
【目的】探究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冷杉林火烧迹地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的灌木群落特征动态,阐明火烧迹地灌木群落多样性格局和维持机制的生态过程,为在火烧迹地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对植被进行合理干预、尽快恢复生态效益提供合理依据。... 【目的】探究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冷杉林火烧迹地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的灌木群落特征动态,阐明火烧迹地灌木群落多样性格局和维持机制的生态过程,为在火烧迹地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对植被进行合理干预、尽快恢复生态效益提供合理依据。【方法】以空间代时间方法,分析恢复5年和15年火烧迹地灌木群落和未过火林地林下灌木层物种组成特征、α物种多样性和β物种多样性。【结果】在5年、15年火烧迹地灌木群落与未过火林地林下灌木层之间,植物种类组成存在差异,5年火烧迹地共调查到11科17属24种,15年火烧迹地共调查到8科10属17种,未过火林地共调查到12科19属35种。5年、15年火烧迹地和未过火林地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5年火烧迹地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与Simpson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与Shannon-Wiener指数的相关性均不强(P<0.1或P>0.1),其他指数间的相关性均较强(P<0.001或P<0.01)。物种丰富度指数为5年火烧迹地>15年火烧迹地>未过火林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为15年火烧迹地>未过火林地>5年火烧迹地,Pielou均匀度指数为15年火烧迹地>未过火林地>5年火烧迹地。5年、15年火烧迹地灌木群落的物种组成最相似,未过火林地林下灌木层物种组成和15年火烧迹地灌木群落的相似度大于5年火烧迹地。【结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冷杉林经重度林火干扰后,在不同恢复时间梯度上的物种组成存在差异。火后短时间内局部生境范围内物种丰富度增加,火烧迹地的物种多样性和优势度较低,物种分布不均匀。随着演替进行,物种丰富度减小,物种多样性和优势度上升,物种分布较均匀。随着火烧迹地演替正常进行,火烧迹地与未过火林地物种组成相似度增加,火烧迹地灌木群落朝着正向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云杉-冷杉林火烧迹地 灌木群落特征
下载PDF
嘉绒藏区易地搬迁新村景观的地域呈现研究——以黑水羊茸哈德村为例
10
作者 黄诗艺 蒋思玮 +1 位作者 李西 朱春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8期190-193,共4页
嘉绒藏区在易地搬迁建设的进程中,新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在新村景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结合地域特征,适应于原生的“地”“人”及最真切的生活,是易地搬迁新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地域”视... 嘉绒藏区在易地搬迁建设的进程中,新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在新村景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结合地域特征,适应于原生的“地”“人”及最真切的生活,是易地搬迁新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地域”视角,对嘉绒藏区搬迁新村典型代表羊茸哈德村进行实地考察,探讨羊茸哈德新村在景观建设与开发中如何实现地域性呈现,以期为嘉绒藏区搬迁新村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地搬迁 地域性 村落景观 嘉绒藏区
下载PDF
青海藏区乡村社会文化变迁与生计转型——基于互联网视角的人类学研究
11
作者 王帅 《西部学刊》 2023年第21期30-37,共8页
藏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青海是除西藏自治区之外我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区,藏传佛教、插箭节、热贡艺术、六月会等是其文化生态的代表。独特的区位条件、多元的文化生态造就了青海藏区乡村藏族人民以农业、畜牧业和季节性采集活动为主要... 藏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青海是除西藏自治区之外我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区,藏传佛教、插箭节、热贡艺术、六月会等是其文化生态的代表。独特的区位条件、多元的文化生态造就了青海藏区乡村藏族人民以农业、畜牧业和季节性采集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生计形态。互联网的发展在多方面影响着青海藏区民众的生产生活,互联网技术助力实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对该地区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短视频平台促进了青海藏区乡村社会生计方式的转型,互联网电商为开辟致富新路,助力乡村传播,推广民族文化,赋能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藏区藏族乡村 互联网 文化变迁 乡村振兴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区灌木幼林根系护坡的时间效应 被引量:20
12
作者 张兴玲 胡夏嵩 +3 位作者 李国荣 朱海丽 毛小青 袁晓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6-141,共6页
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地区植物护坡效应的可持续性,选取种植在自建试验区的四翅滨藜、柠条锦鸡儿、白刺、霸王4种灌木植物,分别对生长时间为1~4a的上述灌木进行了野外现场拉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4种灌木植物在其1~4a的生长时间里... 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地区植物护坡效应的可持续性,选取种植在自建试验区的四翅滨藜、柠条锦鸡儿、白刺、霸王4种灌木植物,分别对生长时间为1~4a的上述灌木进行了野外现场拉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4种灌木植物在其1~4a的生长时间里,四翅滨藜的抗拔力和侧根数在4种灌木中表现最大,霸王的根径是4种灌木中最大的;生长时间为1a的4种灌木中霸王地径最大,其后的2~4a生长时间中,四翅滨藜的地径则在4种灌木植物中表现最大。霸王和白刺的平均根径与生长时间之间呈显著幂函数关系,四翅滨藜和柠条锦鸡儿两者之间均呈指数函数关系;四翅滨藜和白刺的平均侧根数与生长时间之间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霸王和柠条锦鸡儿的平均侧根数与生长时间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四翅滨藜和白刺的平均地径与生长时间之间呈幂函数关系,霸王和柠条锦鸡儿的平均地径与生长时间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四翅滨藜和柠条锦鸡儿的平均抗拔力与生长时间之间呈显著幂函数关系,霸王的平均抗拔力与生长时间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白刺的平均抗拔力与生长时间之间为指数函数关系。这种现象反映了4种灌木植物在试验区边坡防护中均表现出了较强的护坡可持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护坡 植物 青藏高原 黄土区 灌木植物 根系 时间效应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羌塘地区古近纪火山岩中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6
13
作者 赵振明 李荣社 +3 位作者 计文化 伊海生 林金辉 朱同兴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51-661,680,共12页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北羌塘地区分布的新生代火山岩形成的时代、物质来源和构造环境,通过各种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测试方法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火山岩主要形成时代为古近纪,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显示该区发育一定...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北羌塘地区分布的新生代火山岩形成的时代、物质来源和构造环境,通过各种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测试方法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火山岩主要形成时代为古近纪,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显示该区发育一定比例的标准埃达克岩(adakite),代表地区的12件埃达克岩样品,其SiO2含量≥56%(59.05%~67.80%),Al2O3≥15%(15.43%~16.63%),MgO〈3%(0.47%~2.98%,1件样品3.21%),Mg#〉20(21.2~56.5),Na2O/K2O〉1(1.03~1.76),Sr〉400×10^-4(609.6×10^-6~3008.0×10^-6),Y≤18×10^-6(4.53×10^-6~13.76×10^-6),Yb≤1.9×10^-6(0.44×10^-6~1.35×10^-6),Sr/Y≥40(44.3-314.68),La/Yb≥20(20.11-69.26),δSr正异常(1.02~7.66,3件样品0.82、0.93、0.97),δEu正异常或微弱的负异常(0.77~1.36),LREE富集,H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Nb、Ta、Ti)明显亏损^87Sr/^86Sr〉0.704(0.707101-0.707923),^143Nd/^144Nd〈0.5126(0.512382-0.512448)^40K-^40Ar、^40Ar-^39Ar测定时代分别为28.2~32.2Ma,38.1~46.8Ma.上述特征除表明该套古近系埃达克岩岩浆源处于加厚的下地壳环境外,可能还代表了在高原演化过程中,北羌塘地区滞留在下地壳和上地幔的“洋壳残片”部分熔融并在地表喷发的构造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北羌塘 古近系 埃达克岩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区护坡灌木柠条锦鸡儿根系拉拔摩擦试验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张兴玲 胡夏嵩 +3 位作者 毛小青 朱海丽 李国荣 陈桂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3739-3745,共7页
为研究灌木植物根系与土体间摩擦阻力的特性,对种植在西宁盆地及其周边黄土边坡试验区生长16个月的灌木植物柠条锦鸡儿的根系,分别在1.22,24.39,36.59,51.22 kN四个等级垂直压力下,以2.67 mm/min的速率对其施加水平拉力进行拉拔摩擦试验... 为研究灌木植物根系与土体间摩擦阻力的特性,对种植在西宁盆地及其周边黄土边坡试验区生长16个月的灌木植物柠条锦鸡儿的根系,分别在1.22,24.39,36.59,51.22 kN四个等级垂直压力下,以2.67 mm/min的速率对其施加水平拉力进行拉拔摩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柠条锦鸡儿根–土之间的摩擦力随根系在土体中位移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根–土间摩擦力与位移关系曲线在试验开始阶段均呈线性关系,随后表现出显著的非线性关系;试验过程中,随着根系在土体中相对位移的增大,根–土之间的摩擦力增幅显著,且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趋于峰值并保持恒定,说明此时根–土之间的摩擦力发挥到最大且与拉拔力平衡;随着根系在土体中相对位移的逐渐增大,根–土之间的摩擦力趋于逐渐减小,当减小到某一程度时就不再减小,并保持稳定状态,进而处于新的平衡状态。试验结果还表明,根–土之间的摩擦力随垂直压力的增大而显著增加,并且这种增加呈线性关系。同时,随着土体含水量的增加,根–土间的摩擦力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且在试验研究范围内近似呈线性关系。上述研究对进一步探讨灌木植物根系对土体加筋与锚固作用机制,增强试验区边坡土体稳定性、防治坡面浅层地质灾害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根系 拉拔摩擦试验 根–土摩擦力 柠条锦鸡儿 青藏高原 黄土区
下载PDF
1970—2000年青藏高原内流区冰川储量变化的初探 被引量:6
15
作者 崔志勇 李志伟 +2 位作者 李佳 汪长城 周文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40-1450,共11页
青藏高原内流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得对本区域冰川体积变化的研究相比中国西部其他冰川发育区难度大很多.而作为本区域重要水源补给,同时又是区域气候变化重要指示器的冰川,其储量的变化又是迫切需要获知的信息.在此前提下,本... 青藏高原内流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得对本区域冰川体积变化的研究相比中国西部其他冰川发育区难度大很多.而作为本区域重要水源补给,同时又是区域气候变化重要指示器的冰川,其储量的变化又是迫切需要获知的信息.在此前提下,本文基于RS、GIS技术平台提取了本区域冰川面积变化数据,并结合冰川目录数据、本区域冰川面积变化的研究资料,采用冰川体积与面积之间的统计关系模型,探讨了本区域冰川自1970年至2000年的体积变化.结果表明在这30年间,区域内冰川体积大约减少了36.25亿m3,相比整个高亚洲区域的冰川退缩速度,本区域冰川的退缩表现的更缓慢.然后,对内流区6个二级流域的冰川体积变化做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发现整个内流区冰川体积变化有较大的区域差别:其中5Z3流域冰川体积的退缩率最大,年均退缩率达-11.19%,而变化最小的5Z1流域年均变化率仅为-0.79%.各二级流域在体积变化方面的相同点是,体积退缩率均大于面积退缩率.通过对冰川面积、体积变化特点及其原因的分析,认为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是该区域内各二级流域冰川变化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后根据本文得到的结果,讨论了冰川体积变化对本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内流区 冰川 体积变化 变化分析
下载PDF
青藏铁路格唐段高海拔地区植被恢复研究——I高寒草原植被现状与恢复基本途径探讨 被引量:11
16
作者 陈志国 周国英 +4 位作者 陈桂琛 卢学峰 宋文珠 畅喜云 刘永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6283-6285,共3页
青藏铁路的修建加强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对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修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沿线的局部植被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和破坏,如何尽快恢复植被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对青藏铁路青海境内的高海拔的气候条件... 青藏铁路的修建加强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对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修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沿线的局部植被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和破坏,如何尽快恢复植被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对青藏铁路青海境内的高海拔的气候条件及现有植被状况作了统计调查,提出尊重科学,因地制宜的指导原则,恢复与重建的工作一起抓:一方面要增强环保意识,加强管理,综合治理;另一方面通过原有草皮回植,科学管理以及异地繁殖当地草种等途径尽快提高地表覆盖度和植物种群多样性,以期达到最佳的生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高海拔地区 草原植被
下载PDF
青海省都兰县藏狐家域范围及重叠度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群秀 Richard B.Harris +1 位作者 王小明 王正寰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70-375,共6页
2006年9月21日至10月21日、2007年1月14~20日、2月6~12日和3月13日至4月8日,应用无线电追踪技术对青海省都兰县沟里乡3只藏狐(2雄,1雌)进行追踪定位,采用Kernel方法计算了3只藏狐的家域面积,确定了该物种的核域,并探讨了不同藏狐个... 2006年9月21日至10月21日、2007年1月14~20日、2月6~12日和3月13日至4月8日,应用无线电追踪技术对青海省都兰县沟里乡3只藏狐(2雄,1雌)进行追踪定位,采用Kernel方法计算了3只藏狐的家域面积,确定了该物种的核域,并探讨了不同藏狐个体间家域及核域的重叠状况。结果表明,沟里乡藏狐平均家域面积为6.4±0.4km^2,平均核域面积为1.6±0.2km^2,核域约占家域总面积的1/5~1/4。3只藏狐总体家域面积相差不大,藏狐家域及核域均有一定程度的重叠,家域重叠程度约为50%~60%,核域重叠程度则远远减小,约为7%~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域 家域 重叠 藏狐 青海
下载PDF
青藏高原腹地植物碳同位素组成对环境条件的响应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谋 李勇 +2 位作者 黄润秋 李亚林 张玉修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4-279,共6页
现代植物碳同位素组成是特定环境影响的结果,通过对植物碳同位素组成的研究可以揭示植物生长期环境信息。针对青藏高原腹地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过渡区植被碳同位素组成进行研究;该区高山嵩草样δ13C值在-25.63‰^-27.95‰间,平均值-26.63... 现代植物碳同位素组成是特定环境影响的结果,通过对植物碳同位素组成的研究可以揭示植物生长期环境信息。针对青藏高原腹地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过渡区植被碳同位素组成进行研究;该区高山嵩草样δ13C值在-25.63‰^-27.95‰间,平均值-26.63‰;高寒草原区混合样δ13C值于-26.29‰^-27.73‰间,平均值-27.04‰。高山嵩草样δ13C值总体呈现由南东往北西方向正偏趋势,研究区北部高寒草原区混合植物样也呈现出由南向北富重碳同位素趋势。这些变化规律被认为是主要受降水环境影响的结果,而区域内降水条件的展布规律则是受高原夏季风运移方式的控制。对植物δ13C值与地理位置的回归分析表明,该区植被碳同位素组成与地理位置相关,高山嵩草样(r=0.44603,n=29,p<0.05)和混合样(r=0.8112,n=5,p<0.1)均表现出对区域降水环境条件的良好响应。据此,以该区植物δ13C值为背景,进行合理推算,拟定了研究区内干旱区和湿润区界限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腹地 现代植物 碳同位素 环境信息 干湿界限
下载PDF
青藏高原“黑土型”退化草地成因与恢复 被引量:102
19
作者 尚占环 龙瑞军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52-656,共5页
对青藏高原“黑土型”退化草地的成因和生态建设进行评述,认为“黑土型”退化草地是草原退化生态学行为在江河源区高寒草地的特有体现形式,由气候变暖、冰川退缩、过度放牧、鼠害等综合因子共同导致。生态恢复不仅要从草地建设入手,还... 对青藏高原“黑土型”退化草地的成因和生态建设进行评述,认为“黑土型”退化草地是草原退化生态学行为在江河源区高寒草地的特有体现形式,由气候变暖、冰川退缩、过度放牧、鼠害等综合因子共同导致。生态恢复不仅要从草地建设入手,还要对草地资源进行合理管理与规划。加强牧区文化教育投资、实行草地长期承包、加强《草原法》建设等措施是我国高寒草地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特有的“惰性”特征可能是导致其草地生态系统自我更新能力差、系统结构脆弱、生态恢复困难的重要原因,应深入开展该方面研究,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江河源区 “黑土型”退化草地 惰性生态系统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区草本植物根系加筋土的抗剪特性 被引量:19
20
作者 张兴玲 胡夏嵩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85-188,共4页
为了分析草本植物根系加筋土的抗剪特性,以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区生长时间为1a的芨芨草根系作为加筋土的筋材,通过将根系加筋土试样制成9组不同含根量的扰动试样,进行了直剪摩擦试验。结果表明,当含根量与含水量一定时,根系加筋土的抗剪... 为了分析草本植物根系加筋土的抗剪特性,以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区生长时间为1a的芨芨草根系作为加筋土的筋材,通过将根系加筋土试样制成9组不同含根量的扰动试样,进行了直剪摩擦试验。结果表明,当含根量与含水量一定时,根系加筋土的抗剪强度与剪切面上的法向压力呈正比,抗剪强度随垂直压力的增加基本呈线性增大;当根系加筋土含水量与垂直压力一定时,抗剪强度随含根量的增加而呈增大趋势,其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c值明显增加,且c值与含根量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φ值变化不大;在20.5,61.5,102.5,和143.5kPa这4种垂直压力下,根系加筋土抗剪强度和含根量之间均呈指数函数关系。说明供试种芨芨草根系可以显著提高试验区土体的抗剪强度,同时有助于增强坡体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黄土区 芨芨草 根系 加筋土 抗剪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