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走廊学说与区域舞蹈文化研究——以南岭民族走廊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胡骁 曹德祺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69-179,共11页
本文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民族走廊学说为研究视角,以南岭民族走廊为研究对象,对走廊所包含的东段粤北地区、中段桂东北地区、北段湘西南地区的瑶族、汉族、壮族、苗族、侗族、客家等族群舞蹈的分布及互动展开比较研究。拟从区域舞蹈文化... 本文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民族走廊学说为研究视角,以南岭民族走廊为研究对象,对走廊所包含的东段粤北地区、中段桂东北地区、北段湘西南地区的瑶族、汉族、壮族、苗族、侗族、客家等族群舞蹈的分布及互动展开比较研究。拟从区域舞蹈文化研究的范式转变、民族迁徙、信仰流播、“中心”与“边缘”等多元视角来看族群舞蹈文化的互动互融,印证南岭民族走廊各族群在历史上的动态流变,以此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为南岭民族走廊舞蹈文化研究提供更多研究的视角与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走廊学说 南岭民族走廊 区域文化互动
下载PDF
差异性与共同性:藏彝走廊南部“弟兄祖先”传说范式的探讨
2
作者 石硕 阎翠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32,共11页
以广泛流传于藏彝走廊南部民族中的“弟兄祖先”传说不同版本之突出情节变量——婚姻为视角,可将其分为一次天女婚型、一次兄妹婚型和多次两种婚交替型。再按照传说在藏彝走廊南部从西北至东南的流传路径,传说的不同范式就大致呈现出西... 以广泛流传于藏彝走廊南部民族中的“弟兄祖先”传说不同版本之突出情节变量——婚姻为视角,可将其分为一次天女婚型、一次兄妹婚型和多次两种婚交替型。再按照传说在藏彝走廊南部从西北至东南的流传路径,传说的不同范式就大致呈现出西北、东南相反序列对称的地域性规律变化。通过比较四个典型的多次两种婚交替型版本,发现不管天女婚还是兄妹婚都以人或物在上下、高低空间的重复流动,尝试把两种对立的事物结合起来。所以,传说不同范式的地域性变化就是通过对人群间差异性与共同性的生产、维持和转换,解决社会性别、血缘、空间等二元结构的矛盾。基于传说版本中人群间共同性与差异性的演变关系,可为研究中国民族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提供一个可供进一步分析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关系 藏彝走廊 “弟兄祖先”传说
下载PDF
河西走廊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与传承研究
3
作者 秦振翼 庄园 +2 位作者 朱亚成 马文博 常子健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8-73,78,共7页
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文化遗产是一个集多民族传统文化为一体的巨型混合文化圈.文章以河西走廊地区省级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河西走廊地区的省级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 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文化遗产是一个集多民族传统文化为一体的巨型混合文化圈.文章以河西走廊地区省级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河西走廊地区的省级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并将其归为四种类型:体育游戏类、传统武术类、民间舞蹈类、社火节庆类.同时探讨河西走廊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当代困境,并提出传承策略:增强传承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融合文化体育旅游有效发挥其经济价值、丰富展演竞赛活动营造全民传承氛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有机统一的传承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民族传统体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挖掘整理 传承
下载PDF
西北行记所见20世纪30年代甘青民族走廊各民族的交往与融合
4
作者 牛继清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3-142,共10页
20世纪30年代考察西北热潮期间,形成了数量不菲的西北行记,详细记载了甘青民族走廊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状况。其中包括大量关于各少数民族人口及分布、生活习俗、各民族相互关系的记载,反映了这一时期... 20世纪30年代考察西北热潮期间,形成了数量不菲的西北行记,详细记载了甘青民族走廊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状况。其中包括大量关于各少数民族人口及分布、生活习俗、各民族相互关系的记载,反映了这一时期甘青民族走廊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婚姻关系、经济与社会交往、语言融通、现代民族教育的兴起与初步发展等现象,充分体现出各民族之间的深度交往、融合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萌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行记 甘青民族走廊 民族交往交流
下载PDF
喜马拉雅民族走廊中的人与生态交互共进——以夏尔巴人研究为例
5
作者 东宇轩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59,126,共11页
习近平总书记的西藏治理方略格外重视稳中求进、贯彻新发展理念及稳边、兴边、固边和强边战略思想。加强喜马拉雅山区夏尔巴人研究,对落实此方略十分重要。已有夏尔巴人研究主要聚焦在五个方面。一是体质适应生态及其哲理更新,二是族源... 习近平总书记的西藏治理方略格外重视稳中求进、贯彻新发展理念及稳边、兴边、固边和强边战略思想。加强喜马拉雅山区夏尔巴人研究,对落实此方略十分重要。已有夏尔巴人研究主要聚焦在五个方面。一是体质适应生态及其哲理更新,二是族源呈现和谐互动相处之道,三是生计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四是社会结合机理及其治理导向,五是文化艺术传承创新与现代化。但是我国的相关研究还很薄弱,在突破人与自然无法二分的哲理方面还有较大的理论潜力可发掘,亟待从尝试辨析出其清晰的族源转向聚焦人群互动、和谐相处,对其生计方式朝向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亟待加强,在加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议题上研究力度不够,在利用夏尔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西藏边境高质量发展和让世界了解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方面也有待继续发力。今后,需适当调整研究议题,在方法上有必要进行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在理论研究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有助于稳边、兴边、固边和强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民族走廊 夏尔巴人 和谐互动 绿色发展
下载PDF
南岭民族走廊传统村落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6
作者 蔡群 廖继武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57-63,116,共8页
南岭民族走廊是历史上中国人口迁移、物种传播、商品流动、文书传递、军事征伐的重要通道,也是我国传统村落分布的聚集区。通过运用GIS分析工具对681个传统村落进行空间分布及影响机制研究。研究表明:南岭山区传统村落数量多、分布广,... 南岭民族走廊是历史上中国人口迁移、物种传播、商品流动、文书传递、军事征伐的重要通道,也是我国传统村落分布的聚集区。通过运用GIS分析工具对681个传统村落进行空间分布及影响机制研究。研究表明:南岭山区传统村落数量多、分布广,空间分布具有聚集性和显著不均衡性特征。南岭传统村落的分布受地形地貌、海拔高程、水文环境等自然因素以及交通条件、民族分布格局、经济环境、政府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影响。针对南岭山区传统村落的分布特征和影响机制,提出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普查、申报与建档;加强跨区域府际合作,形成区域协调机制;探索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机制等建议,对推动南岭传统村落跨区域保护和连片集中保护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民族走廊 传统村落 空间分布
下载PDF
藏彝走廊地区多民族经济共生形态演进机理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周智生 缑晓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8-123,共6页
民族经济共生关系是共生哲学视野下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藏彝走廊地区多民族经济共生形态的形成与演进是该地区民族和谐共生关系形成的重要基础和纽带。基于藏彝走廊地区长期存在着民族经济互补共生的客观现实,在该地区发展的整体性和各... 民族经济共生关系是共生哲学视野下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藏彝走廊地区多民族经济共生形态的形成与演进是该地区民族和谐共生关系形成的重要基础和纽带。基于藏彝走廊地区长期存在着民族经济互补共生的客观现实,在该地区发展的整体性和各民族互利共生等新的研究视角导引下,对该地区多民族经济共生系统要素、促动因子、共生模式及其演变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藏彝走廊多民族经济共生形态的演化是共生民族、共生模式与共生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明确了经由点共生模式、间歇共生模式演化发展而成的一体共生模式是进一步优化藏彝走廊地区民族经济共生关系的最佳范式,是推动此多民族聚居区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最优路径,进而为我国其他多民族聚居区共生关系的构建和优化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彝走廊 多民族交错聚居区 经济共生形态 演进机理
下载PDF
唐贞元铁桥之战后滇西北地区民族分布的变化——兼及唐代藏彝走廊南端民族迁徙的原因 被引量:3
8
作者 赵心愚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8-64,共7页
公元794年,南诏北击吐蕃并夺取滇西北铁桥地区,吐蕃势力由此退到金沙江以北。铁桥之战使原迁徙到滇西北地区的吐蕃移民北移,战后南诏又采取强制手段将一些民族部落迁出、迁入滇西北地区,使这一地区民族分布出现了重大变化。与滇西北一样... 公元794年,南诏北击吐蕃并夺取滇西北铁桥地区,吐蕃势力由此退到金沙江以北。铁桥之战使原迁徙到滇西北地区的吐蕃移民北移,战后南诏又采取强制手段将一些民族部落迁出、迁入滇西北地区,使这一地区民族分布出现了重大变化。与滇西北一样,在唐代,整个藏彝走廊南端的民族迁徙活动的主要原因是唐、吐蕃、南诏长期的政治、军事角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滇西北 民族分布 藏彝走廊 民族迁徙
下载PDF
横断山的地缘环境及民族文化旅游发展 被引量:4
9
作者 艾南山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3期130-136,共7页
费孝通提出的“藏彝走廊”,其位置大致相当于地貌上的横断山区,行政上包括西藏的昌都地区,四川的阿坝、甘孜、凉山3个民族自治州和攀技花市,以及云南滇西北的迪庆、怒江两自治州和丽江市。民族学和考古学研究成果已经证明,沿着这些通道... 费孝通提出的“藏彝走廊”,其位置大致相当于地貌上的横断山区,行政上包括西藏的昌都地区,四川的阿坝、甘孜、凉山3个民族自治州和攀技花市,以及云南滇西北的迪庆、怒江两自治州和丽江市。民族学和考古学研究成果已经证明,沿着这些通道确实有过古代民族的迁徙。论文从地名的起源对横断山脉、从地缘政治角度对民族走廊、从地缘经济观点对农牧交错带进行了初步分析,从一个新的视觉探讨藏彝走廊的地缘环境特征和区域旅游发展的问题。地缘政治学意义的藏彝走廊,既有通道的功能,又具屏障的作用:走廊中横断山脉间南北“纵贯”的河谷就是历史上民族迁徙的通道;而屏障有三:即地貌的屏障、生态的屏障和民族的屏障。这些条件就形成了走廊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呈南北走向的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带的特征,给本地区的开发带来值得关注的一系列问题。人们最爱走的路是前人踏出来的路,而“张林源线”就是一条沿古代的民族迁徙的旅游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彝走廊 民族文化旅游 横断山 张林源线
下载PDF
族群问题三议——以藏彝走廊民族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复生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5-111,共7页
在民族史研究中,族群概念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民族以地缘关系为基础,"支系"不应是族群的对应范畴。族群迁徙在古代民族中是经常发生的,祖源记忆则构成族群自我认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族群认同"可以是客观存在的,也可以... 在民族史研究中,族群概念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民族以地缘关系为基础,"支系"不应是族群的对应范畴。族群迁徙在古代民族中是经常发生的,祖源记忆则构成族群自我认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族群认同"可以是客观存在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其共同特性"是由它本身显露的,或者是被认出来的",都是值得注意的观点。就研究族群问题而言,藏彝走廊民族提供了生动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 民族 藏彝走廊 语言 支系 迁徙
下载PDF
南岭民族走廊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勇军 李双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67-73,共7页
"南岭民族走廊"是费孝通先生对南岭瑶山进行社会历史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80年代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与"藏彝走廊""西北走廊"并列为中华民族格局中的三大民族走廊。南岭民族走廊既是一个地理学的概念,同... "南岭民族走廊"是费孝通先生对南岭瑶山进行社会历史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80年代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与"藏彝走廊""西北走廊"并列为中华民族格局中的三大民族走廊。南岭民族走廊既是一个地理学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学概念。数十年来,学术界对南岭民族走廊的研究涉及理论概念、地理交通、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民族互动与交融以及少数民族教育等诸多方面,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学术交流和争鸣不断推动南岭民族走廊的研究继续深入发展。随着相关研究机构的完善、研究队伍的壮大、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内容的拓展及学术交流的频繁,南岭民族走廊研究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民族走廊 民族 回顾 展望
下载PDF
唐代藏彝走廊西部边缘民族分布格局与文化变迁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高志英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1-77,共7页
学界一般认为,所谓"藏彝走廊"为氐羌系统民族由西北向西南迁徙,并在迁徙途中同源异流分化出众多民族之通道。而在唐代藏彝走廊西部边缘特殊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则是由洱海东部、北部诸部族向北、向南和向西迁徙,并呈现出乌蛮&... 学界一般认为,所谓"藏彝走廊"为氐羌系统民族由西北向西南迁徙,并在迁徙途中同源异流分化出众多民族之通道。而在唐代藏彝走廊西部边缘特殊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则是由洱海东部、北部诸部族向北、向南和向西迁徙,并呈现出乌蛮"正种"与乌蛮"别种"之间的文化普同性与差异性并存、"汉裳蛮"的"夷化"以及乌蛮与白蛮的"汉化"并存等动态性的文化变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藏彝走廊西部边缘 民族迁徙 文化变迁
下载PDF
论民族走廊研究中的三个问题 被引量:9
13
作者 曹大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36-40,共5页
当下的民族走廊研究虽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问题也很明显。在概念界定上,民族走廊研究不仅存在过于强调或者弱化"走廊式"地理特征的不足,而且忽略了它的世界意义。由概念界定不准所引发民族走廊的研究定位以及对"民族&qu... 当下的民族走廊研究虽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问题也很明显。在概念界定上,民族走廊研究不仅存在过于强调或者弱化"走廊式"地理特征的不足,而且忽略了它的世界意义。由概念界定不准所引发民族走廊的研究定位以及对"民族"涵义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走廊 民族走廊概念 民族走廊定位
下载PDF
吐蕃东渐与藏彝走廊的族群互动及族群分布格局演变 被引量:2
14
作者 曾现江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6期71-77,共7页
吐蕃东进,在藏彝走廊地区引发了频繁而剧烈的族群互动,藏彝走廊的族群分布格局亦随之发生变化,尤其是岷江上游及大渡河一线以西在吐蕃控制下的众多部落发生"蕃化",基本上形成了藏彝走廊西部以藏族为主的族群分布格局。
关键词 吐蕃 藏彝走廊 族群互动 族群格局
下载PDF
藏彝走廊古代通道的几个基本特点 被引量:14
15
作者 赵心愚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6-79,共4页
藏彝走廓是一个历史形成的民族地区,有史以来一直是藏缅语族各民族的活动空间之一。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古代民族的活动,藏彝走廊古代通道具有数量较多、南北向通道更显重要和通道形成后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三个基本特点。分析这些基... 藏彝走廓是一个历史形成的民族地区,有史以来一直是藏缅语族各民族的活动空间之一。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古代民族的活动,藏彝走廊古代通道具有数量较多、南北向通道更显重要和通道形成后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三个基本特点。分析这些基本特点,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藏彝走廊民族历史文化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研究 藏彝走廊 古代通道 基本特点
下载PDF
论武陵民族区与民族走廊研究 被引量:29
16
作者 李绍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3,共3页
武陵地区以土家、苗、侗为主的少数民族有非常密切的互动关系,而且呈现多元文化特色。武陵民族区从民族学、人类学角度而言是富矿区,武陵民族区与民族走廊问题的研究颇富文化意蕴。因此,必须加强武陵民族区的综合研究、基础研究与应用... 武陵地区以土家、苗、侗为主的少数民族有非常密切的互动关系,而且呈现多元文化特色。武陵民族区从民族学、人类学角度而言是富矿区,武陵民族区与民族走廊问题的研究颇富文化意蕴。因此,必须加强武陵民族区的综合研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陵山 武陵民族区 民族走廊 族群互动 民族研究
下载PDF
论重庆市高校体育教育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道的构建 被引量:2
17
作者 易学 陈天柱 易知之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269-272,共4页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查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在对重庆市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环境条件以及重庆市所特有的人文地理环境、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重庆市高校体育的开发与发展应与民族传统体育相结...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查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在对重庆市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环境条件以及重庆市所特有的人文地理环境、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重庆市高校体育的开发与发展应与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以构建独具特色的重庆市体育文化通道。并以此为契机更好地开发整个西部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体育教育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市 体育教育 民族体育 文化通道
下载PDF
藏彝走廊回藏民族的源流、分布述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尚林 马良 《民族学刊》 2016年第4期79-85,127-128,共9页
藏彝走廊的藏族主要分布在"安多"和"康区"两大区域。他们一部分是古诸羌部落因战争、生计等原因,进入走廊后,与当地土著民族交往、对峙、逐渐融合而成。一部分是吐蕃王朝对走廊内长期实行军事征服和政治统治及文化... 藏彝走廊的藏族主要分布在"安多"和"康区"两大区域。他们一部分是古诸羌部落因战争、生计等原因,进入走廊后,与当地土著民族交往、对峙、逐渐融合而成。一部分是吐蕃王朝对走廊内长期实行军事征服和政治统治及文化渗透的结果。此外,相继迁入走廊的汉、回、纳西、蒙古、彝等民族通过自然交往、通婚、文化的涵化,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逐渐融合到吐蕃民族中,成为了当地的藏族。元、明、清时期因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原因,回民迁徙入藏彝走廊,至清末,回民已散居藏彝走廊各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彝走廊 回族 藏族 民族源流、民族分布
下载PDF
试论康区的人文特点 被引量:7
19
作者 石硕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共6页
康区作为藏族三大方言区和三个传统的人文地理区域之一,因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文化与社会的差异性、多样性突出,民族支系繁多等特点,人们对康区人文特点的认识一直存在着困境和障碍。也造成康区研究较之于卫藏和安多一直相对薄弱和滞后... 康区作为藏族三大方言区和三个传统的人文地理区域之一,因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文化与社会的差异性、多样性突出,民族支系繁多等特点,人们对康区人文特点的认识一直存在着困境和障碍。也造成康区研究较之于卫藏和安多一直相对薄弱和滞后。本文在综合并兼顾地缘、经济方式、民族交往与互动、历史演变、文化特点等诸多因素基础上,对康区人文特点进行了初步的归纳和讨论。提出康区具有五个突出的人文特点:一是康区是农牧混合与农牧过渡地带;二是康区地处民族走廊地带,是藏族与西南众多民族互动与交融的地区;三是康区是藏、汉民族交流互动及西藏与内地之间的连接通道;四是康区是一条历史文化沉积带,积淀着许多古老的历史遗留;五是康区地域文化具有突出的多样性、复合性与兼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区 民族走廊 人文特点
下载PDF
文化边界与族群互动:“内亚”视角下的河西走廊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建宗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3-57,共5页
河西走廊作为一条地理走廊,是"内亚"地区的一个通道,在这条走廊上的文化与族群具有多元性。在河西走廊从事游牧的族群和从事农耕的族群之间长期进行着互动,历史上的"草原帝国"与"中原政权"都企图把河西... 河西走廊作为一条地理走廊,是"内亚"地区的一个通道,在这条走廊上的文化与族群具有多元性。在河西走廊从事游牧的族群和从事农耕的族群之间长期进行着互动,历史上的"草原帝国"与"中原政权"都企图把河西走廊纳入自己的政治版图之中,华夏文明与西域文明在河西走廊内部进行流通与交融。在"内亚"视角下河西走廊具有"过渡带"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边界 族群互动 内亚 河西走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