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方式注射乳腺癌细胞构建的乳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对比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毛昀 蔡亚芳 +4 位作者 褚雪镭 薛鹏 曹文 朱世杰 仇永妹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39-42,共4页
目的 对比观察经左心室、胫骨骨髓腔和尾动脉注射乳腺癌细胞构建的乳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方法取BALC/c裸小鼠24只,随机分为左心室注射组、胫骨注射组、尾动脉注射组各8只,使用人源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luc分别进行左心室注射、胫骨... 目的 对比观察经左心室、胫骨骨髓腔和尾动脉注射乳腺癌细胞构建的乳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方法取BALC/c裸小鼠24只,随机分为左心室注射组、胫骨注射组、尾动脉注射组各8只,使用人源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luc分别进行左心室注射、胫骨骨髓腔注射、尾动脉注射构建乳腺癌骨转移模型;取BALC/c普通小鼠16只,随机分为胫骨注射组、尾动脉注射组各8只,使用鼠源性乳腺癌细胞4T1-luc分别进行胫骨骨髓腔注射、尾动脉注射构建乳腺癌骨转移模型。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观察模型建立和骨转移发生情况;取肿瘤组织,采用HE染色法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1)MDA-MB-231-luc细胞左心室注射组小鼠死亡1只,其他造模方式小鼠全部存活。小动物活体成像及HE染色显示,左心室注射组造模成功率60%左右,裸鼠造模后第20天显示荧光信号散在分布于小鼠全身,少量肿瘤细胞浸入骨组织、骨质破坏较少;胫骨注射组可见双侧胫骨荧光信号,骨质破坏明显、肿瘤细胞呈团状生长;尾动脉注射组显示荧光信号在双侧肺部,未见明显骨转移病灶。(2)4T1-luc细胞注射后小鼠全部存活,造模后第10天活体成像显示两组荧光信号均较强,尾动脉注射组肿瘤细胞定植于双侧股骨以及尾背部,肿瘤细胞包绕骨组织生长,持续侵蚀骨质;胫骨注射组荧光信号显像在双侧胫骨,胫骨浸润大量乳腺癌细胞,并呈外向型生长,形态异常、细胞排列紧密,肿瘤灶可见少量片状骨组织。结论 采用MDA-MB-231-luc细胞、4T1-luc细胞左心室注射、胫骨骨髓腔注射和尾动脉注射造模均能够形成骨转移,但造模成功率、病理状态具有一定差异;胫骨骨髓腔注射法成功率最高,左心室注射法、尾动脉注射法能够早期模拟骨转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骨转移 肿瘤移植 动物模型 注射方式
下载PDF
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 of proximal third tibia 被引量:1
2
作者 Arunkumar Rao Sachin B Ingle +2 位作者 Pawan Rajurkar Vishav Goyal Nikhil Dokrimare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CAS 2015年第5期179-183,共5页
A 16-year-old man had aswelling over the anterior aspect of the proximal third of the tibia for 1 year, which was peanut size initially and progressively increased to its present size of 10 cm × 8 cm. He underwen... A 16-year-old man had aswelling over the anterior aspect of the proximal third of the tibia for 1 year, which was peanut size initially and progressively increased to its present size of 10 cm × 8 cm. He underwent 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 twice during this period and reported aspindle cell sarcoma. 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 is a malignancy of the connective tissue surrounding the nerves. Previously, MPNST was also known as neurofibrosarcoma, malignant schwannoma, andneurogenic sarcoma. We are reporting this case for its rarity and peculiar mode of presentation. FNAC/core biopsy can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tool to achievethe correct pathological diag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ial 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 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HISTOPATHOLOGY
下载PDF
同种异体骨与自体骨在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10
3
作者 镐英杰 于磊 +4 位作者 李志磊 张迪 张岩 李莹 李甲振 《实用骨科杂志》 2015年第7期592-595,666,共5页
目的通过与自体骨比较,评价同种异体骨在治疗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骨缺损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诊治的34例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病例,行病灶彻底清除、灭活、植骨、选择性内固定术,根据植骨材料的不同,分为同种... 目的通过与自体骨比较,评价同种异体骨在治疗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骨缺损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诊治的34例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病例,行病灶彻底清除、灭活、植骨、选择性内固定术,根据植骨材料的不同,分为同种异体骨组(A组)和自体髂骨组(B组)。A组17例,男7例,女10例,年龄1 9~38岁,平均27岁,术中采用同种异体骨紧密填塞骨缺损空腔;B组17例,男9例,女8例,年龄18~39岁,平均28岁,术中取自体髂骨紧密填塞骨缺损空腔。两组术后均支具外固定辅助活动12周。结果 A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少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8个月。所有病例均未见肿瘤复发、骨折。所有骨移植X线片上显示理想的愈合形态。疗效评定采用Mankin评定标准,A组:优14例,良3例,优良率100%;B组:优15例,良2例,优良率100%。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自体骨相比,同种异体骨在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骨缺损治疗中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值得提倡的移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近端 骨巨细胞瘤 同种异体骨 自体骨
下载PDF
七叶皂苷钠辅助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汪阳 张卫国 +1 位作者 蒋林 王全兵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2-94,共3页
目的评估七叶皂苷钠辅助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研究效果。方法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6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例,都采用改良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与常规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术后加用七叶皂苷钠静脉滴注。结果 ... 目的评估七叶皂苷钠辅助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研究效果。方法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6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例,都采用改良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与常规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术后加用七叶皂苷钠静脉滴注。结果 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临床骨折愈合时间对比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干预后的关节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关节僵硬和关节不稳定等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关节活动度与HSS值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前的血浆TNF-α含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上述值都明显下降,与干预前对比差异显著(P<0.05),同时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七叶皂苷钠辅助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有很好的预后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浆TNF-α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叶皂苷钠 内固定 胫骨平台骨折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尺胫针结合体针对颈椎病颈痛患者局部疼痛阈、血浆中5-羟色胺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张丽 刘宝玉 董博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29期135-138,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病患者的局部疼痛阈值、5-羟色胺(5-HT)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评价尺胫针结合体针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5月—2018年5月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及康复医学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病患者的局部疼痛阈值、5-羟色胺(5-HT)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评价尺胫针结合体针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5月—2018年5月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及康复医学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颈椎病患者7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尺胫针结合体针治疗)和对照组(单纯采用体针治疗),各37例,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阈值、血浆中5-HT和TNF-α的含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阈值均有明显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中的5-HT和TNF-α含量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尺胫针结合体针疗法能显著提高颈椎病患者的疼痛阈值,其中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浆中5-HT和TNF-α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胫针 电针 颈椎病 疼痛阈值 5-羟色胺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生物重建与截肢手术治疗胫骨远端骨肿瘤的近期疗效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马秉正 衣静 彭国栋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4514-4517,共4页
目的:分析生物重建与截肢手术对胫骨远端骨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00例胫骨远端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分为生物重建组、截肢手术组各50例,生物重建组于保肢手术后行带血管蒂腓... 目的:分析生物重建与截肢手术对胫骨远端骨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00例胫骨远端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分为生物重建组、截肢手术组各50例,生物重建组于保肢手术后行带血管蒂腓骨重建治疗,截肢手术组采取截肢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指标(癌胚抗原、糖链抗原19-9、糖链抗原12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生存质量评分(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MSTS评分、复发率差异。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指标、生存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肿瘤标志物指标均较本组术前显著下降、生存质量评分均较本组术前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重建组术后肿瘤标志物指标与截肢手术组数值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生存质量评分显著大于截肢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重建组MSTS评分大于截肢手术组、复发率高于截肢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胫骨远端骨肿瘤治疗中生物重建与截肢手术均能够取得理想的近期疗效,但生物重建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肢体功能,却也存在着复发风险高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骨肿瘤 生物重建 截肢手术 生存质量 复发率
下载PDF
组配式人工膝关节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肿瘤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通方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组配式人工膝关节假体在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膝关节周围恶性肿瘤15例,行股骨远端或胫骨近端瘤段骨广泛切除术+组配式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结果15例患者经1.5~5年随访,1例死亡,10例无瘤存活... 目的探讨组配式人工膝关节假体在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膝关节周围恶性肿瘤15例,行股骨远端或胫骨近端瘤段骨广泛切除术+组配式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结果15例患者经1.5~5年随访,1例死亡,10例无瘤存活,4例带瘤存活。多数患者术后获得了较好的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结论组配式人工膝关节假体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肿瘤,能较好地恢复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膝关节 股骨肿瘤 胫骨肿瘤
下载PDF
游离胫后动脉皮瓣修复80例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效果评价 被引量:10
8
作者 麦潋曦 Mubarak Mashrah +3 位作者 严凌健 万全 林钊宇 潘朝斌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275-279,共5页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设计及效果。方法:2017年11月-2018年8月,应用胫后动脉皮瓣修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80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术前应用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对双侧下肢血...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设计及效果。方法:2017年11月-2018年8月,应用胫后动脉皮瓣修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80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术前应用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对双侧下肢血管进行评估,明确胫后动、静脉走向及穿支数量,完成穿支体表定位。术中根据受区部位、缺损大小、形态以设计、制备皮瓣,并转移至受区进行修复。对皮瓣大小、血管蒂长度、血管直径、穿支数量、穿支长度、存活率、外形、供区和受区术后并发症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80例患者中,男56例,女24例;年龄24~90(58.17±1.43)岁;皮瓣大小5 cm×6 cm^7 cm×13 cm,皮瓣厚度0.30~1.00(0.53±0.2) cm,血管蒂长度8~14(10.03±1.4) cm;供区动脉直径1.50~3.00(2.36±0.4) mm,供区静脉直径1.50~4.0(2.99±0.6) mm;穿支数量1~5(2.61±0.9)支(集中于小腿内侧中下1/3),穿支长度0.3~6(1.70±0.7) cm。皮瓣存活率为100%,伤口愈合良好。覆盖于小腿供区缺损处的皮片2例(2.5%)完全坏死,7例(8.7%)部分坏死,但经过换药处理后恢复满意。患者对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应用胫后动脉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是一种较好的修复方式。胫后动脉皮瓣可携带近心端筋膜及皮下脂肪组织,用以丰满舌体形态、充填口底缺损、保护血管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后动脉皮瓣 口腔颌面部缺损 肿瘤 修复
下载PDF
3D打印结合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对碱性磷酸酶、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纪振中 张奕 +1 位作者 李焱 艾卓 《广西医学》 CAS 2022年第2期154-158,共5页
目的观察3D打印结合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常规组29例和3D组35例。... 目的观察3D打印结合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常规组29例和3D组35例。常规组采用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3D组采用3D打印结合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0 d的血清ALP、TNF-α水平;术后随访24个月,记录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根据Burwell-Charnley复位标准评价两组患者的复位质量,根据Baird-Jackson评分标准评价两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结果3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X线透视次数均短于或少于常规组(均P<0.05);术后10 d,两组患者血清ALP水平均高于术前,TNF-α水平均低于术前,且3D组患者血清ALP水平高于常规组,TNF-α水平低于常规组(均P<0.05);3D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常规组,解剖复位率及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微创钢板内固定术,3D打印结合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能更好地提高患者骨形成能力,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疗效更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微创钢板内固定术 胫骨远端骨折 碱性磷酸酶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胫骨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10
作者 姚婷婷 刘继宽 +2 位作者 刘玉平 胡海洋 孙庆举 《罕少疾病杂志》 2021年第3期14-15,共2页
纤维组织细胞瘤是起源于一种独特类型的成纤维细胞性间叶细胞的肿瘤,发生于骨组织者少见。发生于骨组织者大多表现为良性,本例为低度恶性。患者青年女性,右小腿间断疼痛1年,加重伴活动受限5d。查体右膝关节肿胀明显,皮温高,局部压痛。... 纤维组织细胞瘤是起源于一种独特类型的成纤维细胞性间叶细胞的肿瘤,发生于骨组织者少见。发生于骨组织者大多表现为良性,本例为低度恶性。患者青年女性,右小腿间断疼痛1年,加重伴活动受限5d。查体右膝关节肿胀明显,皮温高,局部压痛。病理示低度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免疫组化示CD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胫骨肿瘤 纤维组织细胞瘤
下载PDF
IGF⁃1、TNF⁃α、NF⁃κB p65亚基预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愈合延迟的价值 被引量:4
11
作者 徐向阳 孙军平 +3 位作者 李云朋 王鹏 朱琳 刘汝银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年第8期1333-1336,1340,共5页
目的探究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核转录因子κB亚基p65(NF⁃κB p65)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愈合延迟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对骨折愈合延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本院骨科收治的178... 目的探究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核转录因子κB亚基p65(NF⁃κB p65)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愈合延迟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对骨折愈合延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本院骨科收治的17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分为延迟愈合组(n=34)和正常愈合组(n=144),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IGF⁃1、TNF⁃α和NF⁃κB p65亚基的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以上指标预测患者愈合延迟的价值。结果术后4、8和12周,延迟愈合组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明显低于正常愈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8和12周,延迟愈合组患者的TNF⁃α、NF⁃κB p65亚基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愈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GF⁃1、TNF⁃α和NF⁃κB p65三者联合检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愈合延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30%、76.90%,AUC值为0.863,明显高于单个指标检测(P<0.05)。结论血清IGF⁃1、TNF⁃α和NF⁃κB p65亚基的表达水平与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愈合延迟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愈合延迟的良好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预测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愈合延迟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肿瘤坏死因子⁃α 核转录因子κB亚基p65
下载PDF
活血止痛方辅助切开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及对hs-CRP、TNF-α和IL-6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棒棒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23年第19期2389-2392,共4页
目的 研究活血止痛方辅助切开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及对hs-CRP、TNF-α和IL-6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2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9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接受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目的 研究活血止痛方辅助切开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及对hs-CRP、TNF-α和IL-6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2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9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接受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术后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术后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活血止痛方口服2周。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肿胀率、VAS评分、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细胞-6(interleukin-6,IL-6)水平,并比较2组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总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80.43%)(P<0.05);2组治疗后肿胀率、VAS评分、hs-CRP水平、TNF-α水平、IL-6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活血止痛方辅助切开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能够快速缓解术后患肢肿胀、疼痛症状,减轻术后早期炎症反应,促进骨折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活血止痛方 切开内固定术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超敏C-反应蛋白
原文传递
可旋转稳定型假体对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膝关节活动度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郑勇 秦承东 +1 位作者 丁斌 叶尔登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4年第10期1262-1265,共4页
目的探讨可旋转稳定型假体对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膝关节活动度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间收治的68例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可旋转稳定型假体组(简称观察组),以及单纯铰链型假体组(简称对照组),评... 目的探讨可旋转稳定型假体对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膝关节活动度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间收治的68例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可旋转稳定型假体组(简称观察组),以及单纯铰链型假体组(简称对照组),评估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疼痛缓解程度和并发症情况,随访1年评价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4.1%,优于对照组优良率(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伸直(136.2±14.6)度,对照组伸直(110.4±13.2)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2例,对照组出现并发症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指标PF、RP、RE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治疗中应用可旋转稳定型假体,不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提高临床疗效,而且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 假体 可旋转稳定型 膝关节 疗效
原文传递
带血管蒂腓骨重建治疗胫骨远端肿瘤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小亚 滕晓 +3 位作者 林秾 严晓波 李冰皓 叶招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21-1225,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带血管蒂腓骨重建治疗胫骨远端恶性及侵袭性肿瘤的疗效。方法2012年3月—2018年1月,采用带血管蒂腓骨重建治疗11例胫骨远端恶性及侵袭性肿瘤患者。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6~39岁,平均20岁。原发性骨肉瘤8例,侵袭性骨巨细胞瘤... 目的探讨采用带血管蒂腓骨重建治疗胫骨远端恶性及侵袭性肿瘤的疗效。方法2012年3月—2018年1月,采用带血管蒂腓骨重建治疗11例胫骨远端恶性及侵袭性肿瘤患者。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6~39岁,平均20岁。原发性骨肉瘤8例,侵袭性骨巨细胞瘤2例,血管内皮瘤1例。Enneking分期:良性3期2例,恶性ⅠA期1例、ⅡA期4例、ⅡB期4例。病程1~6个月,平均2.7个月。术后采用美国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评价患肢功能;影像学复查移植腓骨远、近端愈合情况,测量腓骨直径。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85个月,平均41个月。随访期间均无肿瘤复发及转移发生。10例移植腓骨近、远端均达骨性愈合,其中近端愈合时间7~12个月,平均10.1个月;远端愈合时间7~12个月,平均9.3个月。1例移植腓骨远端术后13个月时愈合;近端19个月时仍未愈合,行近端植骨术后愈合。4例远端螺钉固定者中,2例移植腓骨愈合后发生内固定周围骨折,无1例发生皮肤坏死及感染;7例远端钢板固定者均未出现移植腓骨内固定周围骨折,但1例发生胫前皮肤坏死。术后12个月时,腓骨直径较术前增加1~5 mm,平均2.4 mm。MSTS评分为17~27分,平均22.8分。结论对于胫骨远端恶性及侵袭性肿瘤,采用带血管蒂腓骨重建可获得较好踝关节功能,是一种有效的保肢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肿瘤 带血管蒂腓骨 踝关节 关节融合术
原文传递
胫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治疗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海龙 窦浚峰 +2 位作者 张国川 海国栋 胡永成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859-866,共8页
目的探讨胫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发病特点、治疗方法,分析影响复发及肢体功能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至2014年6月国内3家骨肿瘤治疗中心(天津市天津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郑州市骨科医院)15例胫骨远端骨巨细... 目的探讨胫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发病特点、治疗方法,分析影响复发及肢体功能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至2014年6月国内3家骨肿瘤治疗中心(天津市天津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郑州市骨科医院)15例胫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7例;年龄25-59岁,平均(35.9±10.4)岁。首次症状出现至入院诊治时间间隔为7天-28个月,平均9.2个月。Campanacci骨巨细胞瘤影像学分级Ⅱ级11例、Ⅲ级4例,其中Ⅱ级中2例合并病理性骨折。手术采用扩大切刮术11例,瘤段切除重建术4例,分析影响术式选择、复发及肢体功能的因素,包括肿瘤大小、是否波及踝关节面、Campanacci分级、是否合并病理性骨折。将患者是否发生病理性骨折以及Campanacci分级对手术方案的选择进行统计学分析;是否发生病理性骨折、Campanacci分级、手术方式与术后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对术后复发率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例胫骨远端初治GCT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时间25-108个月,平均(62.3±25.2)个月,GCT无转移,无患者死亡。4例行瘤段切除术的患者中1例复发,采取小腿中段截肢术,11例行扩大刮除术的患者中1例复发,再次扩大切刮并骨水泥填充钢板内固定术,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良好。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发生病理性骨折不影响GCT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P=1.000),Campanacci分级影响GCT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P=0.001);病理性骨折、Campanacci分级、手术方式与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均无关(P〉0.05);CampanacciⅡ级行扩大切刮术的患者术后MSTS评分为(26.82±1.83)分,CampanacciⅢ级瘤段切除术的患者术后MSTS评分为(23.50±1.00)分,行扩大切刮术患者术后肢体功能优于瘤段切除术(t=3.385,P=0.005),是否合并病理性骨折与患者术后MST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胫骨远端GCT的Campanacci分级以及是否合并病理性骨折影响术式的选择和术后功能恢复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肿瘤 骨巨细胞瘤 多中心研究
原文传递
胫骨髁间隆突孔的发现及其与侵袭性肿瘤隐匿突人行为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程坤 王光辉 +7 位作者 杨强 吴玉仙 邵显昊 姜慧峰 李秋尧 孟祥水 高晓斐 李建民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46-352,共7页
目的介绍发现胫骨髁问隆突孔的研究过程,并描述其结构,初步探索胫骨髁间隆突孔造成胫骨近端侵袭性肿瘤隐匿及突人行为特定的结构性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在影像中心数据库中随机纳入2017年5月至2017年11月200例患者的CT扫描... 目的介绍发现胫骨髁问隆突孔的研究过程,并描述其结构,初步探索胫骨髁间隆突孔造成胫骨近端侵袭性肿瘤隐匿及突人行为特定的结构性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在影像中心数据库中随机纳入2017年5月至2017年11月200例患者的CT扫描及三维重建资料,男115例,女85例,年龄18-00岁,平均(49.2±7.3)岁。观察胫骨髁间隆突孔是否存在,并行影像学定位、测量。通过50例膝关节置换截取的胫骨平台、5例车祸或肿瘤截肢新鲜标本,实物证明胫骨髁间隆突孔存在,并对其具体位置、小孔周围结构、小孔近端覆盖情况、小孔内容物、孔口、孔壁及孔底组织进行研究分析,同时进行病理学染色浸润观察。结果200例患者全部存在胫骨髁间隆突孔,该孔位于髁间隆突中部凹陷处、前后叉韧带止点之间。孔呈圆形,直径(1.6±0.3)mm,深度(9.1±2.5)mm。106例(106/200,53%)可观察到主孔周围(半径≤7mm)存在1-3个副孔,直径及深度均小于主孔。CT值示孔口(472.5±30.1)HU〉孔壁(312.3±22.5)HU〉孔底(202.4±17.3)HU〉孔内(118.3±10.4)HU〉孔口覆盖物(75.0±11.1)HU。孔口与关节腔只有厚度约1mm滑膜组织间隔,孔口周围为软骨组织,孔壁及底均为松质骨,内容物为较致密结缔组织,与孔壁并不完全帖附、存在缝隙。孔内滴入亚甲蓝示周围松质骨易浸润,术前造影示孔周围及孔内阻挡能力薄弱。结论胫骨髁间隆突孔是人体固有结构,覆盖薄弱,容易造成肿瘤隐匿而复发,肿瘤可能经此孔在胫骨近端和关节腔之间双向突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 影像学 解剖学 骨巨细胞瘤 复发
原文传递
血清VCAM-1及TNF-α水平与胫骨骨折患者术后延迟愈合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明凯 周保军 梁锋 《中国实用医刊》 2021年第13期77-79,共3页
目的:研究血清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胫骨骨折患者术后延迟愈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神火集团职工总医院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03例胫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术后血清VCAM-1... 目的:研究血清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胫骨骨折患者术后延迟愈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神火集团职工总医院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03例胫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术后血清VCAM-1、TNF-α水平和术后延迟愈合情况,并根据术后延迟愈合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延迟组和正常组。分析血清VCAM-1、TNF-α水平与胫骨骨折患者术后延迟愈合的相关性。结果:103例胫骨骨折患者术后延迟愈合12例(11.65%),正常愈合91例(88.35%)。延迟组血清VCAM-1、TNF-α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VCAM-1、TNF-α高表达可能是胫骨骨折患者发生术后延迟愈合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血清VCAM-1、TNF-α高表达和胫骨骨折患者术后延迟愈合密切相关,临床可早期检测患者术后的血清VCAM-1、TNF-α水平,评估患者发生延迟愈合的风险,以早期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延迟愈合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肿瘤坏死因子-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