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eatment of Synovial Cysts in Relation to the Tibial Tunnel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Grafts by Filling the Tunnel with Acrylic Cement
1
作者 Saint Luc Mungina Sedou Charlène Tshitala Mbombo +6 位作者 Yannick Toko Kiama Kevin Ndangi Ezechiel Nkodia Dieudonné Mwangala Rossyl Kivudi Dominique Saragaglia Luc Mokassa Bakumobatane 《Surgical Science》 2024年第4期289-298,共10页
Introduction: Synovial cyst of the tibial tunnel in connection with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reconstruction is a rare but particularly troublesome complication. Medical treatment is often doomed to failure, an... Introduction: Synovial cyst of the tibial tunnel in connection with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reconstruction is a rare but particularly troublesome complication. Medical treatment is often doomed to failure, and surgical treatment usually consists of excising the cyst and filling the tunnel with bon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results of filling the tunnel with acrylic cement. Hypothesis: Filling the tibial bone tunnel with acrylic cement should eliminat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joint cavity and the pre-tibial surface and prevent cyst recurrence. Patients and Methods: This retrospective series is composed of 13 patients, 9 men and 4 women, mean age 48.5 years (31 to 64) operated on between 2011 and 2019 for an intra- and extraosseous synovial cyst consecutive to the tibial tunnel of an ACL graft. Between 1983 and 2016, 12 of the patients had had a bone graft without bone block fixation (DI-DT or Mac Intosh) and one patient, a bone-bone transplant (KJ). The cyst was of variable size, located on the anteromedial aspect of the proximal end of the tibia, and often painful, warranting consult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initial operation, 9 patients had undergone meniscectomies (6 medial, 2 lateral, 1 double). In 7 knees, there were 7 cartilage lesions in the femorotibial and/or patellofemoral compartments (one stage 1 lesion, 2 stage 2 lesions, 4 stage 3 lesions, and no stage 4 lesions). Only 2 knees had neither cartilage nor meniscus lesions. After curettage of the bone tunnel /− removal of the non-resorbed or PEEK interference screw, the tunnel was filled with acrylic cement /− reinforced with a ligament staple to prevent expulsion. All patients underwent regular follow-up consultations until recovery. Results: At a maximum follow-up of 8 years, only 1 cyst recurred, representing a 7.69% failure rate. It was reoperated with another technique, which involved filling the tibial bone tunnel with bone graft taken from a half-bank head. After recovery, the cyst healed definitively. All patients were able to return to their previous activity within 15 days of surgery. Conclusion: Filling the tibial tunnel with acrylic cement reinforced /− with a ligament staple is a reliable and rapid solu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ra- and extra-articular synovial cysts in relation to the tibial tunnel of ACL graf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hro-Synovial Cyst tibial tunnel ACL Graft FILLING Acrylic Cement
下载PDF
改良胫后神经松解术治疗跗管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2
作者 韩聚川 王焱 彭吉剑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76-178,205,共4页
目的评价改良胫后神经松解术治疗跗管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4月符合手术适应证的跗管综合征(TTS)患者23例(25足),采用局部麻醉下屈肌韧带切开、胫后神经血管周围松解,在不过度剥离的情况下进行跗管减压手术的方法进行... 目的评价改良胫后神经松解术治疗跗管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4月符合手术适应证的跗管综合征(TTS)患者23例(25足),采用局部麻醉下屈肌韧带切开、胫后神经血管周围松解,在不过度剥离的情况下进行跗管减压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分别在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1周、2周、术后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记录患者疼痛程度;采用Kelly评定法以麻木症状缓解程度来评价疗效;两点辨别评价触觉功能;监测术前及术后3个月肌电图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术后第1天、术后1周、2周及术后3个月患者疼痛评分(VAS),麻木感(Kelly分级)优良率及两点辨别觉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与术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严格符合手术适应证的跗管综合征,应用改良胫后神经松解术可以迅速且显著地减轻患者的疼痛及麻木症状,有效改善两点辨别觉。合并糖尿病患者通过改良胫后神经松解术也可以明显改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后神经 神经松解 跗管综合征
下载PDF
高位前入路与加用后内侧入路定位胫骨隧道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比较
3
作者 肖德意 王福科 +3 位作者 刘江华 杨晓勇 壮云翔 王鹏 《云南医药》 CAS 2023年第3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膝前高位双入路与加用后内侧入路的两种镜下定位胫骨隧道的方法重建后交叉韧带后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21年3月在本院PCL重建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29例采用双入路,34例采用三入路。对比2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 目的探讨膝前高位双入路与加用后内侧入路的两种镜下定位胫骨隧道的方法重建后交叉韧带后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21年3月在本院PCL重建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29例采用双入路,34例采用三入路。对比2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关节功能评分。结果2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未发生并发症。双入路组手术时间少于三入路组(P<0.05),但2组术后随访关节功能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Lysholm和IKDC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2组间膝关节活动范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方高位双入路与三入路两种方法定位后交叉韧带胫骨骨道重建后交叉韧带均能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重建 胫骨隧道 定位技术 膝关节镜
下载PDF
Tarsal Tunnel Syndrome—A New Way to Diagnose an Old Problem
4
作者 Conor O’Brien Rob Byrden 《World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7年第1期172-180,共9页
Tarsal Tunnel Syndrome [TTS] is the most common lower limb focal neuropathy but it has a poor pick up rate in most Electrodiagnostic (EXD) Laboratories. There is no gold standard for assessing TTS. The tibial nerve ha... Tarsal Tunnel Syndrome [TTS] is the most common lower limb focal neuropathy but it has a poor pick up rate in most Electrodiagnostic (EXD) Laboratories. There is no gold standard for assessing TTS. The tibial nerve has a complex branching system with 4 main branches and 9 different patterns of division. This study evaluated potential TTS with a similar and ext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tibial nerve. The protocol involved 2 tibial motor studies to the Adductor Hallucis Longus (AH) and Adductor Digiti Quinti (ADQ) muscles, assessing amplitudes and distal latencies;medial plantar, lateral plantar and calcaneal sensory studies assessing amplitudes and distal latencies. A needle EMG to the tibial innervated AH and ADQ muscles was also performed. This protocol evaluated 12 different parameters whic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diagnostic yield. TTS has a low pick up rate using current standard assessment methods accounting for between 0.5% and 0.6% of positive cases referred to electrodiagnostic laboratories. This study had a pick up rate of 3.3% with 40 positive cases identified out of a population of 1210 patients referred to an electrodiagnostic laboratory in a calendar year. A combination of positive findings was observed. There were on average 4.3 positive parameters. The calcaneal sensory study and the needle EMG to the distal AH and ADQ muscles were the most sensitive tests. These 3 tests are not routinely performed in most labs. Of the 40 cases of TTS over 80% had a history of either prior injury or surgery to affected lower limb.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is 12 parameter assessment will increase diagnostic sensi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RSAL tunnel Syndrome Electrodiagnostic tibial NERVE Focal NEUROPATHY ADDUCTOR Hallucis Longus ADDUCTOR Digiti Quinti
下载PDF
后交叉韧带3D模型技术获取低位胫骨隧道解剖参数研究
5
作者 陈思捷 郭来威 +5 位作者 王遵林 谭念 张康瑞 韵向东 夏亚一 滕元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05-510,共6页
目的基于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3D模型技术建立低位胫骨隧道并测量其解剖参数。方法选取101例健康膝关节CT影像资料,利用Mimics21.0(Materialise,比利时)软件建立PCL 3D虚拟手术模型并建立前内侧与前外侧入路的... 目的基于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3D模型技术建立低位胫骨隧道并测量其解剖参数。方法选取101例健康膝关节CT影像资料,利用Mimics21.0(Materialise,比利时)软件建立PCL 3D虚拟手术模型并建立前内侧与前外侧入路的低位胫骨隧道,测量胫骨隧道长度(length of the PCL tibial tunnel,LTT),胫骨隧道与胫骨平台3D夹角(3D included angle between tibial medial axis extension line and tibial plateau,3D ATPT)以及隧道入口点到胫骨平台距离(perpendicular distance of the tunnel’s entry point to the tibial plateau,PTT)。利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内侧与前外侧胫骨隧道参数测量,LTT分别为(45.56±4.27)mm、(43.93±4.1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 ATPT分别为(48.17±6.12)°、(54.49±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T分别为(61.86±6.80)mm、(63.51±6.3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量PCL的3D模型低位胫骨隧道相关参数,可为临床PCL重建手术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3D手术模拟 膝关节 胫骨骨道
下载PDF
基于Rhinoceros软件的后交叉韧带重建术中胫骨隧道3D模型的建立方法
6
作者 张政 滕元君 +5 位作者 贾更新 李昌玺 谭念 马龙 王遵林 夏亚一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7-422,共6页
目的:介绍一种基于三维(3D)模拟软件(Rhinoceros)建立后交叉韧带(PCL)重建术中胫骨隧道的3D模型并测量胫骨隧道相关参数的方法。方法:采集4名健康志愿者的膝关节CT数据,利用Rhinoceros软件建立膝关节3D模型,并模拟PCL重建术中3种不同角... 目的:介绍一种基于三维(3D)模拟软件(Rhinoceros)建立后交叉韧带(PCL)重建术中胫骨隧道的3D模型并测量胫骨隧道相关参数的方法。方法:采集4名健康志愿者的膝关节CT数据,利用Rhinoceros软件建立膝关节3D模型,并模拟PCL重建术中3种不同角度的胫骨隧道并测量隧道的相关参数,隧道与胫骨平台所成角度分别为45°、50°、55°。结果:成功建立PCL重建术中胫骨隧道的3D模型,可基于Rhinoceros软件从任意角度对模型进行观察,并准确测量胫骨隧道的重要参数。结论:基于Rhinoceros软件模拟胫骨隧道用于PCL重建术前规划的3D手术模型成功建立,该项技术能准确直观地模拟PCL重建手术过程,展示胫骨与胫骨隧道的解剖结构和空间关系,可以为术者提供准确的隧道参数用于术前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重建 胫骨隧道 3D模型 术前规划
下载PDF
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修复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尚仲 方玉基 +1 位作者 李仕本 王希收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5期650-654,共5页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修复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6月烟台芝罘医院骨科收治的15例半月板后根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比较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疼...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修复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6月烟台芝罘医院骨科收治的15例半月板后根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比较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影像学参数内侧半月板挤压比值(MME)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Kellgren-Lawrence(K-L)分级以评估手术结果。结果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复查MRI显示半月板根部修复均完全愈合;术后12个月随访时,Lysholm评分、IKDC评分、VS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而MME比值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1例患者术前Kellgren-Lawrence(K-L)分级0级术后进展为I级,其余患者K-L分级无改变。结论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修复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可显著改善半月板愈合,缓解患者疼痛,短期随访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 关节镜 胫骨隧道 疗效
下载PDF
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与经前内入路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膝关节稳定性比较
8
作者 王森 何芒 +1 位作者 夏俊峰 张印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945-949,共5页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与经前内入路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膝关节稳定性。方法 选择2019年9月至2022年1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经胫骨隧道组和经前内入路组,每组4...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与经前内入路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膝关节稳定性。方法 选择2019年9月至2022年1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经胫骨隧道组和经前内入路组,每组48例。经胫骨隧道组患者接受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前交叉韧带重建治疗,经前内入路组患者接受关节镜下经前内入路前交叉韧带重建治疗。手术过程中于关节镜下使用测深尺测量2组患者的股骨骨道长度,测量2组患者手术后1周时的股骨骨道冠状面中心线与关节线夹角角度及股骨纵轴线与股骨骨道夹角;采用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评估2组患者术后1 a的膝关节稳定性,采用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估2组患者术前、术后1 a膝关节功能;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经胫骨隧道组患者的股骨骨道长度显著长于经前内入路组(P<0.001),股骨骨道冠状面中心线与关节线夹角角度、股骨纵轴线与股骨骨道夹角显著大于经前内入路组(P<0.001)。术后1 a,经胫骨隧道组患者的Lachman试验阴性率和轴移试验阴性率显著低于经前内入路组(P<0.05)。术前、术后1 a,经胫骨隧道组与经前内入路组患者的Lysholm、IKD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 a的Lysholm、IKDC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01)。经胫骨隧道组和经前内入路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42%(5/48)、6.25%(3/48);2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6,P>0.05)。结论 经胫骨隧道、经前内入路均可作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入路方式,其中经前内入路能够获得更好的镜下视野、准确的定位及足够的隧道长度,利于维持膝关节稳定性,且具有良好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经胫骨隧道 经前内入路 膝关节稳定性
下载PDF
经关节镜下胫骨双隧道双ETHIBOND线联合Versalok锚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叶武智 张树峰 高长城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1101-1105,共5页
目的 观察经关节镜下胫骨双隧道双ETHIBOND线联合Versalok锚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榆林市中医医院骨伤三科收治的80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 目的 观察经关节镜下胫骨双隧道双ETHIBOND线联合Versalok锚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榆林市中医医院骨伤三科收治的80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案分为双ETHIBOND线组(41例,采用经关节镜下胫骨双隧道双ETHIBOND线固定治疗)和联合Versalok锚钉组(39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Versalok锚钉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及膝关节活动功能变化,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Versalok锚钉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72.39±9.68) d,短于双ETHIBOND线组的(84.12±10.3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经影像学复检,联合Versalok锚钉组患者均复位满意,双ETHIBOND线组出现移位1例,两组患者术后骨折复位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Versalok锚钉组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69.97±3.84)分、(88.45±5.23)分和(94.34±1.46)分,均高于双ETHIBOND线组的(68.22±3.69)分、(82.24±4.12)分和(90.21±2.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Versalok锚钉组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IKDC评分分别为(55.21±3.95)分、(86.62±3.12)分和(95.12±1.83)分,均高于双ETHIBOND线组的(53.26±4.12)分、(82.96±2.69)分和(90.11±2.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20%vs 5.26%,P>0.05)。结论 经关节镜下胫骨双隧道双ETHIBOND线联合Versalok锚钉内固定可有效缩短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速率,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关节镜 双隧道 ETHIBOND线 Versalok锚钉
下载PDF
后交叉韧带损伤手术治疗的韧带移植物及手术方式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张政 李广延 +3 位作者 侯雨函 赵小强 马龙 李昌玺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12期35-38,共4页
位于膝关节中央的后交叉韧带损伤后采用手术进行重建是临床常规治疗方式,经胫骨隧道技术为经典术式,但术后常存在韧带松弛、磨损甚至断裂,进而导致膝关节运动功能持续受损和关节其他附属软组织继发损伤,目前临床上对于手术方案的选择仍... 位于膝关节中央的后交叉韧带损伤后采用手术进行重建是临床常规治疗方式,经胫骨隧道技术为经典术式,但术后常存在韧带松弛、磨损甚至断裂,进而导致膝关节运动功能持续受损和关节其他附属软组织继发损伤,目前临床上对于手术方案的选择仍存在争议。本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从韧带移植物和手术方式的选择等方面做一综述,对各种手术方案优劣进行比较并进行展望。认为各种手术重建方案各有其特点和局限性,不同手术方案的使用适应证不同,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情况个性化给予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重建 手术治疗 韧带移植物 胫骨隧道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胫骨隧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强 张春礼 +3 位作者 徐虎 王迎春 孙芳菲 李晓建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6期543-545,551,共4页
目的通过双源CT(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三维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止点印迹及胫骨骨道,比较胫骨端单双束面积覆盖率以及自然印迹与骨道中心点相对位置,总结规律,为临床改进关节镜下ACL重... 目的通过双源CT(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三维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止点印迹及胫骨骨道,比较胫骨端单双束面积覆盖率以及自然印迹与骨道中心点相对位置,总结规律,为临床改进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实现解剖重建提供依据。方法对14例双束重建及20例单束重建术后患者双侧膝关节进行DSCT扫描。64排工作站(GE,Volume Share2-AW4.4版本软件)三维重建膝关节胫骨平台模型,再现胫骨平台ACL自然印迹及骨道。圈画、测量自然印迹、骨道面积等,比较单、双束骨道面积覆盖率及单、双束骨道中心点与自然印迹中心点相对位置。结果 (1)术后面积覆盖率比较:单束(50.50±13.58)%,双束(61.07±11.53)%(t=2.370,P=0.024),双束面积覆盖率显著大于单束。(2)单束:矢状面上,骨道中心点相对位置(43.80±5.56)%,自然印迹中心点相对位置(44.90±6.69)%,无显著性差异(t=0.631,P=0.536);冠状面上,骨道中心点相对位置(55.15±2.96)%,自然印迹中心点相对位置(51.85±2.80)%,有显著性差异(t=5.592,P=0.001)。(3)双束:矢状面上,前内束(anteromedial bundle,AMB)骨道中心点相对位置(37.00±6.00)%,自然印迹中心点相对位置(37.43±9.84)%,无显著性差异(t=0.120,P=0.908);冠状面上,AMB骨道中心点位置(53.00±2.00)%,自然印迹中心点相对位置(51.14±1.83)%,有显著性差异(t=4.192,P=0.001)。矢状面上,后外束(posterolateral bundle,PLB)中心点相对位置(55.00±7.00)%,自然印迹中心点相对位置(40.79±6.42)%,有显著性差异(t=9.121,P=0.001);冠状面上,PLB中心点相对位置(56.00±2.00)%,自然印迹中心点相对位置(51.64±2.12)%,有显著性差异(t=7.280,P=0.001)。结论 (1)ACL胫骨骨道双束重建面积覆盖率大于单束重建,要实现ACL解剖重建需尽可能采用个体化双束重建技术。(2)双源CT三维重建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术后骨道与自然印迹相对位置关系,对改进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胫骨印迹 双源CT 三维重建 胫骨骨道
下载PDF
踝管内胫后神经松解有关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2
12
作者 陈清汉 陈德松 +1 位作者 方有生 张树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0-211,共2页
目的 :为踝管内胫后神经松解治疗踝管综合征、跟痛症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1 5例成人尸体标本 ,对胫后神经在踝管内的分支部位及其走行进行了解剖观察研究 ,测量了胫后神经的滑动距离。结果 :胫后神经多在内踝水平下 3cm内分出足... 目的 :为踝管内胫后神经松解治疗踝管综合征、跟痛症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1 5例成人尸体标本 ,对胫后神经在踝管内的分支部位及其走行进行了解剖观察研究 ,测量了胫后神经的滑动距离。结果 :胫后神经多在内踝水平下 3cm内分出足底内、外侧神经支配足底部皮肤感觉及内在肌 ,少部分在内踝上分支。从胫神经主干内踝上 1cm内发出 1~ 2支神经 (跟内侧支 )在皮下或深筋膜下行走达足跟脂肪垫内及跟骨内 ,沿途呈树枝状分支。被动活动关节时 ,踝管内胫神经可滑动 8.2mm( 5.0~ 1 2 .5mm)。结论 :踝管内胫神经松解应充分松解胫神经的主干及主要分支 ,足跟分支卡压可能与足跟痛有关。故对顽固性足跟痛患者可考虑封闭、松解或切断有关神经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管 胫后神经 应用解剖 踝管综合征 足跟痛
下载PDF
踝足部胫神经及其分支卡压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9
13
作者 于光 刘志刚 林泉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08-910,共3页
目的:探讨胫神经在踝足部卡压的因素及部位。方法:通过对20侧成人下肢标本的解剖,观测胫神经在踝足部的分支及其足底内外侧管,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①展肌腱性部分位于肌腹下面,展肌腱性部分长(8.62±0.79)cm,宽(3.01±0.30)cm... 目的:探讨胫神经在踝足部卡压的因素及部位。方法:通过对20侧成人下肢标本的解剖,观测胫神经在踝足部的分支及其足底内外侧管,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①展肌腱性部分位于肌腹下面,展肌腱性部分长(8.62±0.79)cm,宽(3.01±0.30)cm,厚(0.24±0.02)cm,腱性部分构成了足底内外侧管表面;足底内外侧神经走行于足底内外侧管,足底内侧管长(4.58±0.41)cm,横径(1.11±0.10)cm;足底外侧管长(2.58±0.23)cm,横径(0.96±0.08)cm;②在足跟内侧跟内侧神经行走于一独立管道,即跟管,跟管长(3.03±0.21)cm,横径(1.07±0.09)cm。结论:在足底内、外侧管,跟管处胫神经分支可被卡压;对踝管综合征的患者进行神经松解时,除了切开屈肌支持带松解胫神经,还要打开足底内外侧管及跟管对胫神经分支进行松解,特别是对伴有单一分支卡压症状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管 胫神经 解剖 神经卡压综合征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单束移植隧道对胫/股骨承载影响的正交实验
14
作者 黄荣瑛 许勇刚 +1 位作者 胡岩 胡磊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8-174,共7页
利用膝关节处的密质骨和松质骨在CT成像中灰度值不同的特点,通过选取合适的阈值建立了含密质骨和松质骨的股骨和胫骨三维模型。同时,在视觉导航确定前交叉韧带(ACL)单束移植隧道起止点位置的条件下,按正交实验变换ACL移植隧道参数(孔径... 利用膝关节处的密质骨和松质骨在CT成像中灰度值不同的特点,通过选取合适的阈值建立了含密质骨和松质骨的股骨和胫骨三维模型。同时,在视觉导航确定前交叉韧带(ACL)单束移植隧道起止点位置的条件下,按正交实验变换ACL移植隧道参数(孔径D、冠/矢状面上的倾角α/β),构建了含隧道股骨/胫骨模型。正交实验分为5个水平,依据在直立位胫/股骨处于静平衡时以等力传递载荷的原则,分别对含隧道的股骨及胫骨施加等值压缩和弯曲载荷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隧道参数对股骨和胫骨应力影响特性。正交实验表明,三个参数对含隧道股骨的应力影响不明显(应力增量≤7.93%),但对含隧道的胫骨应力影响显著:受压缩载荷时冠/矢状面倾角α/β产生的应力增量分别达到39.10%和36.88%,而受弯曲载荷时矢状面倾角β引起应力增量最大可达24.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胫骨 移植隧道 正交实验 应力
下载PDF
改良微创胫后神经减压术治疗跗管综合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祎 杜世伟 +1 位作者 李冬梅 毛更生 《武警医学》 CAS 2012年第11期973-975,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微创胫后神经减压手术(显微镜结合关节镜技术)治疗跗管综合征。方法采用独创的单切口微创胫后神经减压手术对跗管综合征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中采用与屈肌支持带和拇展肌之间的平行于屈肌支持带的直切口,在显微镜和关节镜下... 目的探讨改良微创胫后神经减压手术(显微镜结合关节镜技术)治疗跗管综合征。方法采用独创的单切口微创胫后神经减压手术对跗管综合征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中采用与屈肌支持带和拇展肌之间的平行于屈肌支持带的直切口,在显微镜和关节镜下同时对胫后神经主干及其分支进行满意松解,同时显著减轻了手术损伤。结果患者足底疼痛麻木症状均明显缓解120侧,缓解14侧患肢,麻木缓解28侧,缓解程度达85%以上,胫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上升。结论微创胫后神经减压手术为跗管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跗管综合征 神经减压术
下载PDF
自体骨—髌腱—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胫骨隧道的变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傅永慧 许正文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10期8-10,共3页
目的观察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测量下自体骨—髌腱—骨(BPTB)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胫骨隧道直径的变化。方法对52例(52膝)ACL损伤患者行自体BPTB ACL重建术。分别于术后1、10周、12个月用64层螺旋CT对患膝进行扫描,同时... 目的观察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测量下自体骨—髌腱—骨(BPTB)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胫骨隧道直径的变化。方法对52例(52膝)ACL损伤患者行自体BPTB ACL重建术。分别于术后1、10周、12个月用64层螺旋CT对患膝进行扫描,同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胫骨骨隧道关节面下方1 cm、隧道外口上方1 cm及隧道中点的直径,计算骨隧道扩大百分比。结果 52例患者术后1周胫骨隧道扩大11.18%±3.39%,术后10周胫骨隧道扩大25.98%±4.36%,术后12个月为26.24%±4.44%。术后1、10周胫骨隧道扩大百分比相比,P<0.05,术后10周、12个月相比,P>0.05。结论 BPTB ACL重建术后胫骨隧道发生扩大,明显扩大发生在术后10周内,术后10周~12个月骨隧道直径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损伤 骨—髌腱—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胫骨 骨隧道经线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胫骨隧道位置对外侧半月板半脱位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黄子奇 黄伟彦 +4 位作者 彭杰威 高大伟 吴宇峰 王康振 何君源 《中外医疗》 2020年第20期74-76,共3页
目的探究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胫骨隧道位置对外侧半月板半脱位的影响。方法该研究随机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该院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接受膝关节相关手术治疗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征求患者本人或其家属同意;术前详细记录患... 目的探究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胫骨隧道位置对外侧半月板半脱位的影响。方法该研究随机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该院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接受膝关节相关手术治疗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征求患者本人或其家属同意;术前详细记录患者的个人资料、病史、体征以及相关影像学资料;术前ACL损伤以患者症状、体征及MRI检查结果为依据,术中行ACL损伤探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结果Spearman相关性结果表明,RTD和LMSV的相关性(r=-0.826,P<0.05),提示胫骨隧道到外侧沟距离过少容易并发术后LM半脱位。绘制ROC曲线,找出其约登指数,最小化的“最优”RTD值分别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94.7%、83.6%。曼-惠特尼U检验计算得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RTD值区间范围为8.8~13.5 mm。结论胫骨隧道到外侧沟距离过少容易并发术后LM半脱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胫骨隧道位置 外侧半月板半脱位
下载PDF
胫骨与软组织严重损伤的修复治疗
18
作者 于永林 陈杰 +1 位作者 贺保珍 王宝仓 《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1年第2期126-128,共3页
目的 探讨胫骨缺损软组织严重损伤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方法 对38例胫骨缺损和骨不愈合患者,应用彻底清创技术,有效地抗生素,外固定器或支持钢板固定,皮瓣转移修复创面,隧道植骨治疗。结果 全部患者疗程为6~28个月,平均14个月达到骨性愈... 目的 探讨胫骨缺损软组织严重损伤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方法 对38例胫骨缺损和骨不愈合患者,应用彻底清创技术,有效地抗生素,外固定器或支持钢板固定,皮瓣转移修复创面,隧道植骨治疗。结果 全部患者疗程为6~28个月,平均14个月达到骨性愈合,伤口创面愈合,感染得到控制,保全了肢体,并保证肢体长度均衡和功能的恢复。结论 采取综合规范治疗措施,清创、抗菌素及皮瓣转移在修复创面起积极作用,使用外固定器可稳定骨折保证肢体长度,带血管蒂腓骨移位隧道性植骨可保证植骨成活亦可避免已愈合瘢痕伤口再手术而不愈合的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缺损 隧道植骨 外固定器 治疗 修复
下载PDF
关节镜下骨隧道缝线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髁间嵴骨折 被引量:1
19
作者 邢兰坤 《临床骨科杂志》 2020年第6期809-809,共1页
2016年1~12月,我科采用关节镜下骨隧道缝线固定治疗17例胫骨髁间嵴骨折患儿,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7~14岁。骨折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9例,Ⅲ型7例,Ⅳ型1例。伤后至手术时间4~12 d。... 2016年1~12月,我科采用关节镜下骨隧道缝线固定治疗17例胫骨髁间嵴骨折患儿,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7~14岁。骨折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9例,Ⅲ型7例,Ⅳ型1例。伤后至手术时间4~12 d。1.2治疗方法全身麻醉下手术。患儿仰卧位。膝关节镜前内、外侧入路,探钩经髌腱中央入路复位骨折块,克氏针临时固定。由胫骨近端内侧向撕脱处骨床的前内、外侧边缘各打入1枚导针,4.5 mm空心钻钻孔形成骨隧道,高强度PDS缝线交叉捆绑,对骨块均匀加压,屈膝30°打结。以石膏或支具固定膝关节于伸直位。伤口不渗血即可进行股四头肌肌力练习,2周后开始行膝关节屈伸练习,以不引起疼痛为度。摄X线片复查显示骨痂形成时部分负重,骨折线消失时完全负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检查 骨隧道缝线固定 儿童 胫骨髁间嵴骨折
下载PDF
基于3D-CT的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与不保残重建术后胫骨骨隧道位置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伟杰 柳笛 +5 位作者 旷世达 苏超 熊依林 李宇晟 肖文峰 高曙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9-185,共7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保残重建与不保残重建胫骨骨隧道的位置差异。方法:本研究是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了46例单纯ACL断裂的成年患者。实施保残重建患者满足ACL胫骨端残端>25%,实施不保残重...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保残重建与不保残重建胫骨骨隧道的位置差异。方法:本研究是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了46例单纯ACL断裂的成年患者。实施保残重建患者满足ACL胫骨端残端>25%,实施不保残重建患者术中不保留ACL胫骨端残端。术后第二天行三维CT(three-dimensional computer tomography,3D-CT)检查,并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使用网格法构建X和Y轴坐标系(定义股骨从内侧到外侧为X轴,从前到后为Y轴),评估胫骨骨隧道出口的位置。将保残组与不保残组直接比较,对照已发表的ACL胫骨解剖止点数据,评估两种重建技术的准确性和精确性。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41例,其中保残组20人,不保残组21人。保残组(X轴:45.40%±3.18%,Y轴:39.22%±5.50%)和不保残组(X轴:44.87%±3.60%,Y轴:39.11%±6.37%)骨隧道出口位置无显著差异,对照已发表的ACL胫骨解剖止点数据,两组胫骨骨隧道出口的精确性(4.05%vs 3.27%)和准确性(5.99%vs 7.64%)无显著差异。结论:保残重建与不保残重建术后的胫骨骨隧道出口位置无显著差异。保残对提高胫骨骨隧道定位的准确性帮助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三维重建 单束 保残重建 不保残重建 胫骨骨隧道位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