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dial tibial plateau morphology and stress fracture location: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被引量:2
1
作者 Kiminori Yukata Issei Yamanaka +4 位作者 Yuzuru Ueda Sho Nakai Hiroyoshi Ogasa Yosuke Oishi Jun-ichi Hamawaki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7年第6期484-490,共7页
AIM To determine the location of medial tibial plateau stress fracture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ibial plateau morphology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METHODS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patients with a diagn... AIM To determine the location of medial tibial plateau stress fracture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ibial plateau morphology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METHODS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patients with a diagnosis of stress fracture of the medial tibial plateau was performed for a 5-year period. Fourteen patients [three female and 11 male, with an average age of 36.4 years(range, 15-50 years)], who underwent knee MRI, were included. The appearance of the tibial plateau stress fracture and the geometry of the tibial plateau were reviewed and measured on MRI.RESULTS Thirteen of 14 stress fractures were linear, and one of them stellated on MRI images. The location of fractures was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Three fractures were located anteromedially(AM type), six posteromedially(PM type), and five posteriorly(P type) at the medial tibial plateau. In addition, tibial posterior slope at the medial tibial plateau tended to be larger when the fracture was located more posteriorly on MRI.CONCLUSION We found that MRI showed three different localizations of medial tibial plateau stress fractures, which were associated with tibial posterior slope at the medial tibial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UNNER Stress fracture tibial plateau tibial posterior slope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损伤伴发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解剖学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刘广銮 郭宗磊 +2 位作者 戈进 黄栋 王业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3-668,共6页
背景:多项研究表明胫骨平台后倾角增大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可能会促使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的发生,但目前关于半月板损伤解剖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少。目的:在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情况下探讨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的胫骨近端解剖学危险... 背景:多项研究表明胫骨平台后倾角增大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可能会促使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的发生,但目前关于半月板损伤解剖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少。目的:在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情况下探讨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的胫骨近端解剖学危险因素,提高临床医生对特定前交叉韧带损伤人群的警惕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连续收治的107例诊断为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临床及影像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伴发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的51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5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在术前MRI上以设盲方式测量比较两组内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及半月板后倾角、外侧/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差值和半月板后倾角差值、内侧胫骨平台深度。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的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外侧半月板后倾角以及外侧/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的不对称性、内侧胫骨平台深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内侧半月板后倾角及外侧/内侧半月板后倾角不对称性均大于对照组(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是前交叉韧带损伤伴发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③ROC曲线显示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对前交叉韧带损伤伴发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有一定的预测价值;④结论: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增大、内侧半月板后倾角增大及外侧/内侧半月板后倾角不对称性增大是前交叉韧带损伤伴发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的重要危险因素。该研究为诊断伴发的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提供了重要信息,从而避免漏诊;且为临床上考虑尽早进行韧带修复以降低半月板撕裂的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损伤 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 MRI成像 解剖危险因素 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 内侧半月板后倾角 外侧/内侧后倾角差值 内侧胫骨平台深度
下载PDF
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与单侧锁定钢板内固定对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膝关节内翻角、后倾角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高榅青 魏锋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31期99-102,共4页
目的比较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与单侧锁定钢板内固定对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膝关节内翻角、后倾角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1月至福建省建瓯市立医院就诊的100例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 目的比较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与单侧锁定钢板内固定对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膝关节内翻角、后倾角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1月至福建省建瓯市立医院就诊的100例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采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给予单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手术前后膝关节内翻角、后倾角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4.00%,高于对照组的6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内翻角、后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的内翻角、后倾角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的临床疗效优于单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更具稳定性,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 单侧锁定钢板内固定 胫骨平台骨折 膝关节内翻角 膝关节后倾角
下载PDF
胫骨平台解剖形态与半月板撕裂的相关性 被引量:2
4
作者 周航 冯硕 +3 位作者 张金成 张乐曙 陈家浩 陈向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1期4977-4983,共7页
背景:半月板撕裂的概率逐渐增加,但目前为止,关于半月板撕裂与胫骨平台解剖形态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且存在争议。目的:测量半月板损伤患者内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和内侧平台凹陷深度以及外侧平台的高度,研究其与半月板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背景:半月板撕裂的概率逐渐增加,但目前为止,关于半月板撕裂与胫骨平台解剖形态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且存在争议。目的:测量半月板损伤患者内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和内侧平台凹陷深度以及外侧平台的高度,研究其与半月板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9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半月板损伤并行关节镜治疗患者164例,按照损伤情况分为内侧半月板损伤组(n=92)、外侧半月板损伤组(n=45)和内外侧半月板同时损伤组(n=27);选择78例同时期因膝关节痛就诊但无半月板损伤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MRI图像测量并比较各组内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内侧胫骨平台凹陷深度和外侧胫骨平台凸出高度。结果与结论:①内侧半月板损伤组的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大于对照组(P<0.05),外侧半月板损伤组的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大于内侧半月板损伤组、对照组(P<0.05),内侧半月板损伤组和对照组的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显著大于外侧平台后倾角(P<0.05);内侧半月板损伤组的内侧胫骨平台深度小于外侧半月板损伤组、对照组(P<0.05),外侧半月板损伤组的外侧胫骨平台凸出高度大于内侧半月板损伤组、对照组(P<0.05);②结果显示,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增大可能是导致半月板损伤的一个危险因素,而较浅的内侧平台凹陷更容易导致内侧半月板损伤,较高的外侧平台凸出则容易导致外侧半月板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月板损伤 胫骨平台后倾角 膝关节 内侧平台凹陷深度 外侧平台凸出高度
下载PDF
华南人胫骨平台后倾角的三维测量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军 荆珏华 +1 位作者 史占军 詹俊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1-413,共3页
目的测量华南成人正常胫骨平台后倾角数据,为改进及设计适合中国人(尤其华南人)的膝关节假体和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行合理的胫骨截骨,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80例华南志愿者膝关节行薄层螺旋CT扫描后,用Mimics软件重建出三维模型,导入Uni... 目的测量华南成人正常胫骨平台后倾角数据,为改进及设计适合中国人(尤其华南人)的膝关节假体和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行合理的胫骨截骨,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80例华南志愿者膝关节行薄层螺旋CT扫描后,用Mimics软件重建出三维模型,导入Unigraphics NX软件中测量其胫骨内外侧平台的后倾角。结果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左侧(8.47±3.42)°,右侧(7.84±3.30)°;男性(7.69±2.89)°,女性(8.62±3.74)°;平均(8.16±3.37)°;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左侧(6.89±3.42)°,右侧(6.82±2.78)°;男性(6.84±2.82)°,女性(6.87±3.01)°;平均(6.85±2.90)°。胫骨内、外侧平台后倾角在不同性别、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明显大于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P<0.05)。结论华南成人正常胫骨平台后倾角的个体差异较大,均值小于国内其他地区报道和国外大多数同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 后倾角 三维测量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宁夏地区回族中老年人胫骨平台后倾角的测量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马学东 金群华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1期977-978,共2页
目的测量宁夏地区回族中老年人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的大小,为宁夏地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提供参考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宁夏地区回汉族中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侧位片426例及440例,分别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按照Danzig测量方法,... 目的测量宁夏地区回族中老年人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的大小,为宁夏地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提供参考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宁夏地区回汉族中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侧位片426例及440例,分别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按照Danzig测量方法,测量两组人群的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测量数据在组间及组间不同性别、左右侧、不同年龄组应用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胫骨平台内侧后倾角分别为11.3°±4.5°,11.1°±4.2°,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性别、左右膝、不同年龄组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宁夏地区回族中老年人胫骨后倾角研究数据与国人数据基本吻合,建议将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的数值作为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参考指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术 胫骨平台 后倾角 回族
下载PDF
北京地区健康成人膝关节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郝岩 张树明 +3 位作者 周密 王晓宇 张巍 傅捷 《实用骨科杂志》 2017年第4期323-327,共5页
目的临床测量国人股骨髁矢/横径比值、髌骨高度(Insall-Salvati指数)以及胫骨平台后倾角度,研究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其生物力学意义。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髁假体大小型号的选择、股骨后髁截骨线的安排等提供指导。方法利用CT扫... 目的临床测量国人股骨髁矢/横径比值、髌骨高度(Insall-Salvati指数)以及胫骨平台后倾角度,研究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其生物力学意义。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髁假体大小型号的选择、股骨后髁截骨线的安排等提供指导。方法利用CT扫描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及HiNet PACS 5.0软件测量。按不同性别及左右侧分别进行分组,所获测量数据使用t检验、线性回归等统计方式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测得共160例正常膝关节股骨髁矢/横径比值范围在0.80~0.96之间;髌骨高度和胫骨平台后倾角度:女性组均显著大于男性组(P<0.001,P<0.001),左右侧无显著差异(P>0.05,P>0.05)。线性关系分析可得,股骨髁矢/横径比值与髌骨高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男性:r^2=0.358;女性:r^2=0.689),而股骨髁矢/横径比值与胫骨平台后倾角度、髌骨高度与胫骨平台后倾角度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国人膝关节股骨髁矢/横径比值较目前国外主流设计的股骨髁假体相对较大,且与髌骨高度成正相关。但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大小不会影响股骨髁矢/横径比值及髌骨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髁 髌骨高度 胫骨平台 后倾角 全膝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基于“动静平衡”理念的功能训练在膝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后中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孙微 顾巧萍 +1 位作者 童婷颖 杨洋 《中国现代医生》 2022年第4期90-92,96,共4页
目的评估基于“动静平衡”理念的功能训练在膝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TPF)术后的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20年8月台州医院骨科拟行手术治疗TPF患者74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行膝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予传统功能... 目的评估基于“动静平衡”理念的功能训练在膝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TPF)术后的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20年8月台州医院骨科拟行手术治疗TPF患者74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行膝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予传统功能锻炼,观察组加基于“动静平衡”理念的功能训练,两组干预3个月。观察两组膝关节功能及胫骨平台后倾角恢复情况,并比较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膝关节HSS评分和胫骨平台后倾角较前明显恢复(P<0.05),且观察组恢复情况较对照组更佳(P<0.05);同时观察组优良率为91.89%,高于对照组的72.97%(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40%,低于对照组的21.63%(P<0.05)。结论基于“动静平衡”理念的功能训练用于膝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TPF术后的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矫正胫骨平台后倾角,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 骨折 “动静平衡”理念 膝关节功能 胫骨平台后倾角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 被引量:7
9
作者 吕天润 洪顾麒 +2 位作者 陈群 宋李军 李翔 《创伤外科杂志》 2019年第4期252-256,共5页
目的探讨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12例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其中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24~65岁,平均53.6岁;致伤原因均为道路交通伤。患者采用屈曲位复位,... 目的探讨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12例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其中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24~65岁,平均53.6岁;致伤原因均为道路交通伤。患者采用屈曲位复位,植骨后使用内外侧钢板固定。观察患者术后平台后倾角、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关节屈曲度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均获得解剖复位。术后均无膝关节反曲,患者均得到随访6~18个月,平均9.7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0周。所有患者术后测量后倾角5°~9°(平均7.9°),术后半年5°~10°(平均7.7°)。HSS评分90~98分(平均93.6分)。术后半年关节屈曲度120°~145°(平均131°),伸直均为0°。术后无一例发生钢板及螺钉断裂现象。结论通过恢复正常后倾角及关节面平整,充分植骨及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过伸损伤 锁定钢板 后倾角
下载PDF
标尺测量截骨法在全膝关节置换胫骨平台截骨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威 吴厦 +3 位作者 孙长鲛 刘璞 景峰 蔡谞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年第13期1407-1409,共3页
目的观察标尺测量截骨法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获得胫骨平台的解剖后倾角(PTS)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京清华长庚医院收治的4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调整胫骨平台解剖后倾的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标尺测量法行胫... 目的观察标尺测量截骨法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获得胫骨平台的解剖后倾角(PTS)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京清华长庚医院收治的4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调整胫骨平台解剖后倾的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标尺测量法行胫骨平台截骨,对照组根据术前患者后倾角调整抱踝器后倾角度后截骨。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拍摄胫骨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胫骨平台后倾角。结果试验组患者PTS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对照组患者PTS与术前相比,明显升高,试验组患者PTS明显低于对照组;术中根据术前测量的PTS调整抱踝器后倾角平均为9.6°±1.8°,术后为12.0°±1.4°,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抱踝测得的PTS与术后实际获得的PTS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8,两者呈较强相关性。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标尺测量截骨可基本还原患者解剖后倾角,而胫骨截骨板及抱踝器所读得的角度与实际获得的胫骨平台后倾角有明显差异。采用的标尺测量截骨较传统抱踝器测量截骨可获得更好的解剖后倾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胫骨平台截骨 标尺测量 后倾角
下载PDF
国人胫骨近端形态学测量调查 被引量:14
11
作者 胡承方 罗从风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26-130,共5页
目的 测量国人胫骨近端形态学指标的数据,为手术确定具有临床意义的观测指标,以及为进一步研制符合中国人胫骨近端解剖形态的内固定物提供依据。方法 上海或华东地区的成年健康人及骨关节炎患者共112人(158膝),年龄20~88岁,平均5... 目的 测量国人胫骨近端形态学指标的数据,为手术确定具有临床意义的观测指标,以及为进一步研制符合中国人胫骨近端解剖形态的内固定物提供依据。方法 上海或华东地区的成年健康人及骨关节炎患者共112人(158膝),年龄20~88岁,平均56岁。其中健康人80膝,骨关节炎患者78膝。受试者拍摄下肢站立位全长X线片,并按要求测量髋-膝-踝角(HKA)、胫股角(FTA)和胫骨平台内翻角(TP-TSA),再分别用胫骨中上段前侧骨皮质切线、胫骨中上段轴线和胫骨中上段后侧骨皮质切线作为参考线测量胫骨平台后倾角(PS)。结果 健康人HKA平均177.4°±1.5°,FTA平均175.5°±2.4°,TP-TSA平均84.6°±2.5°,三种方法测量内侧PS分别为14.0°±3.0°、11.0°±2.7°、8.0°±2.9°,外侧PS分别作为11.2°±3.1°、8.1°±2.9°、5.3°±2.9°。经统计学分析证实健康人与骨关节炎患者的HKA、FTA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于骨关节炎程度较重的患者,其PS会显著减小。三种测量方法及内外侧平台之间测得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国人胫骨平台的内翻及后倾倾向比西方人更为显著,FTA、TP-TSA和PS在手术和临床研究中都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 胫股角 胫骨平台内翻角 胫骨平台后倾角
原文传递
过伸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 被引量:6
12
作者 杜守超 胡孙君 +3 位作者 王欣 张世民 熊文峰 陈时益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1249-1253,共5页
[目的]探讨过伸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6月采用膝关节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过伸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患者11例,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58.24±6.18)岁。分析... [目的]探讨过伸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6月采用膝关节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过伸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患者11例,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58.24±6.18)岁。分析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无重要血管、神经损伤。随访12~27个月,平均(18.31±6.12)个月,随术后时间推移,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而HSS评分及ROM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均未见膝内外翻畸形或膝关节僵硬,可完全下蹲,无跛行。影像方面,术后11例患者骨折均达到满意复位,关节面骨块无明显移位及塌陷,平整度良好,胫骨平台后倾角恢复至(8.63±1.15)°。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37.42±18.74)d,至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膝关节间隙均无明显狭窄,内固定物无松动。[结论]过伸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是一种以后倾角消失或变前倾的特殊类型骨折,治疗上最主要的是恢复平台后倾角、膝关节力线和关节面平整,术中注意评估膝关节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伸性损伤 胫骨平台骨折 后倾角 下肢力线
原文传递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胫骨平台后倾角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戟森 陈坚锋 +1 位作者 潘耀成 冯宗权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26-831,共6页
胫骨平台后倾角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重要截骨参数,胫骨平台后倾角的测量有多种参照标准,也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测量。国内外学者围绕如何选择测量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参照和途径、测量胫骨平台后倾角是否应将胫骨平台软骨及半月板考虑在内... 胫骨平台后倾角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重要截骨参数,胫骨平台后倾角的测量有多种参照标准,也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测量。国内外学者围绕如何选择测量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参照和途径、测量胫骨平台后倾角是否应将胫骨平台软骨及半月板考虑在内、东西方人种的胫骨平台后倾角测量差异,膝关节置换术中如何选择胫骨平台后倾角、CR型和PS型人工膝关节置换假体的胫骨平台后倾角选择差异等问题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胫骨平台后倾角的选择决定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成败,影响术后假体的长期稳定。选取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特点的胫骨平台后倾角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个性化测量和选择胫骨平台后倾角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胫骨平台后倾角 测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