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en Posteromedial Dislocation of the Tibiotalar Joint without Associated Malleolar Fracture: A Case Report
1
作者 Malick Diallo Patrick Wendpouire Hamed Dakoure +2 位作者 Massadiami Soulama Souleymane Ouedraogo Salifou Gandema 《Open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6年第11期331-336,共6页
Background: Open pure tibiotalar dislocations with an associated superficial fibular nerve injury are rarely reported. Case presentation: The authors report a case of open tibiotalar dislocation without any associated... Background: Open pure tibiotalar dislocations with an associated superficial fibular nerve injury are rarely reported. Case presentation: The authors report a case of open tibiotalar dislocation without any associated fracture and an associated injury of superficial fibular nerve after a motorcycle accident. A debridement plus an open reduction and casting were performed sixteen hours after the trauma. After twenty-six months, the outcome was good without any infection and a sensitivity recovery of the foot. Conclusion: A delayed management of an open tibiotalar dislocation with an associated superficial fibular nerve injury led to a good mid-term outc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KLE tibiotalar Joint DISLOCATION ADULT
下载PDF
Intrinsic Kinematics of the Tibiotalar and Subtalar Joints during Human Walking based on Dynamic Biplanar Fluoroscopy
2
作者 Shengli Wang Zhihui Qian +6 位作者 Xiangyu Liu Guangsheng Song Kunyang Wang Jianan Wu Jing Liu Lei Ren Luquan Ren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23年第5期2059-2068,共10页
Accurate knowledge of the kinematics of the in vivo Ankle Joint Complex(AJC)is critic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biomechanical function of the foot and assessing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of ankle disorders,as well as... Accurate knowledge of the kinematics of the in vivo Ankle Joint Complex(AJC)is critic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biomechanical function of the foot and assessing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of ankle disorders,as well as an essential guide to the design of ankle–foot assistant devices.However,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ontinuous 3D motion of the tibiotalar and subtalar joints during normal walking throughout the stance phase is still considered to be lacking.In this study,dynamic radiographs of the hindfoot were acquired from eight subjects during normal walking.Natural motions with six Degrees of Freedom(DOF)and the coupled patterns of the two joints were analyzed.It was found that the movements of the two joints were mostly in opposite directions(including rotation and translation),mainly in the early and late stage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Range of Motion(ROM)in Dorsiflexion/Plantarflexion(D/P),Inversion/Eversion(In/Ev),and Anterior–Posterior(AP)and Medial–Lateral(ML)translation of the tibiotalar and subtalar joints(p<0.05).Plantarflexion of the tibiotalar joint was coupled with eversion and posterior translation of the subtalar joint during the impact phase(R^(2)=0.87 and 0.86,respectively),and plantarflexion of the tibiotalar joint was coupled with inversion and anterior translation of the subtalar joint during the push-off phase(R^(2)=0.93 and 0.75,respectively).This coordinated coupled motion of the two joints may be a manifestation of the AJC to move flexibly while bearing weight and still have 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biplane radiography tibiotalar joint Subtalar joint In vivo kinematics Coupled motion Bionic design
原文传递
术前胫距关节间隙对保踝治疗术后预期结局的影响
3
作者 徐仲波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4期57-60,共4页
目的分析术前胫距关节间隙对保踝治疗术后预期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8年4月于杭州市富阳中医骨伤医院行踝关节保留手术的患者258例,按照术前胫距关节间隙不同分为<2mm组与≥2mm组,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进行配... 目的分析术前胫距关节间隙对保踝治疗术后预期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8年4月于杭州市富阳中医骨伤医院行踝关节保留手术的患者258例,按照术前胫距关节间隙不同分为<2mm组与≥2mm组,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进行配对,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的预期结局。结果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术前胫距关节间隙<2mm组与≥2mm组各纳入患者5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倾向性评分分布相似,匹配效果较好。术后末次随访时,≥2mm组患者距骨倾斜角及距骨前移距离均明显小于<2mm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足踝能力评估量表(foot and ankle ability measure,FAAM)日常活动及运动评分均明显高于<2mm组(P<0.05);术前胫距关节间隙与距骨倾斜角和距骨前移距离呈负相关(r=–0.358、–0.320,P<0.05),与AOFAS踝-后足评分、FAAM日常活动及运动评分均呈正相关(r=0.404、0.385、0.340,P<0.05)。结论术前胫距关节间隙<2mm的患者行保踝治疗术后预期结局比≥2mm者差,可为术前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胫距关节间隙 保踝治疗术 关节功能
下载PDF
腓骨短缩对胫距关节生物力学接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勇 彭阿钦 +3 位作者 焦建宝 高文山 王聪 郭锐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4-136,共3页
[目的]测定腓骨短缩时,胫距关节的接触特性的变化,探讨腓骨短缩的最大允许程度。[方法]6具小腿标本,去除踝关节以上的皮肤、肌肉等软组织,用夹具将其固定于正常行走踝关节中立位,分别测出在正常,腓骨短缩2、4、6 mm时,胫距关节的接触压... [目的]测定腓骨短缩时,胫距关节的接触特性的变化,探讨腓骨短缩的最大允许程度。[方法]6具小腿标本,去除踝关节以上的皮肤、肌肉等软组织,用夹具将其固定于正常行走踝关节中立位,分别测出在正常,腓骨短缩2、4、6 mm时,胫距关节的接触压及接触面积并进行比较,观察并总结出接触压及接触面积的变化趋势。[结果]通过模拟试验发现,腓骨短缩时,胫距关节总接触面积呈减小趋势,前外、后外象限的接触面积、接触压呈增大趋势,而前内,后内象限的接触面积、接触压均减小。[结论]2 mm以上(包含2 mm)的腓骨短缩,均会造成胫距关节接触特性的显著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短缩 胫距关节 压敏片 生物力学 踝关节
下载PDF
人踝关节深层胫距后韧带远端止点的解剖 被引量:5
5
作者 张程 张力成 +5 位作者 姜文辉 杨国敬 王伟良 林光锚 刘敏 杨新东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5-248,共4页
目的对国人踝关节三角韧带深层胫距后韧带的远端止点进行观测,掌握更为详细的解剖学资料,为临床缝合锚钉修补或重建断裂的深层胫距后韧带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 30例成人尸体踝关节标本,对深层胫距后韧带的远端止点进行标记和解剖学观测... 目的对国人踝关节三角韧带深层胫距后韧带的远端止点进行观测,掌握更为详细的解剖学资料,为临床缝合锚钉修补或重建断裂的深层胫距后韧带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 30例成人尸体踝关节标本,对深层胫距后韧带的远端止点进行标记和解剖学观测。结果深层胫距后韧带是恒定存在的,而且是三角韧带中最为宽厚的1束,其近端止点在内踝后丘部及丘间沟,远端止点位于距骨内侧面后半部分,呈类圆形的不规则图形,远端止点附丽区面积为(111.74±19.97)mm2。结论揭示了深层胫距后韧带的远端止点解剖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深层胫距后韧带 远端止点 局部解剖
下载PDF
外踝失稳对胫距关节接触面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罗映晖 林元问 张郢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10-311,共2页
在19例标本上,观察了负重时胫距关节在四种不同情况下,接触面积大小及图形变化趋势,实验结果表明:正常胫距关节平均接触面积为455.0±91.2mm ̄2,接触区似“7”字形,前部呈横向条带,外侧部为稍倾斜的纵向条带... 在19例标本上,观察了负重时胫距关节在四种不同情况下,接触面积大小及图形变化趋势,实验结果表明:正常胫距关节平均接触面积为455.0±91.2mm ̄2,接触区似“7”字形,前部呈横向条带,外侧部为稍倾斜的纵向条带;腓骨切除和外踝韧带切断虽不会造成接触面积明显缩小,但可致接触区图形变化,即接触区中部至非接触区的距离增大;距骨外移1mm,胫距关节接触面积明显缩小.提示:外踝失稳导致踝关节退行性变的机制,除接触面积缩小,局部压应力骤升外,在无明显距骨外移时,类似冲击负荷对软骨的损害可能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距关节 生物力学 接触面
下载PDF
腓骨不同部位切除对胫距关节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廷才 司道文 张宇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54-556,共3页
目的:探讨腓骨截取的最佳部位,为临床科学合理的应用腓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0具172 ̄176cm成人男性防腐尸体,制作20例成人小腿—足踝标本,分别测量、分析腓骨完整时和在腓骨下1/6、下1/4、下1/3、1/2点处分别向近侧切除10cm长腓... 目的:探讨腓骨截取的最佳部位,为临床科学合理的应用腓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0具172 ̄176cm成人男性防腐尸体,制作20例成人小腿—足踝标本,分别测量、分析腓骨完整时和在腓骨下1/6、下1/4、下1/3、1/2点处分别向近侧切除10cm长腓骨情况下对胫距关节接触面积及应力分布的改变。结果:腓骨完整时,胫距关节接触总面积为(311.4±19.8)mm2,在腓骨下1/6点处向近侧切除10cm长腓骨后,胫距关节接触面积明显减小,为(259.9±23.1)mm2,平均应力值增高;在腓骨1/2点处向近侧切除同样长腓骨后,胫距关节接触面积变化不明显,为(306.4±20.3)mm2,平均应力无显著变化。结论:腓骨最佳截取部位在腓骨1/2点处的近侧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 胫距关节 生物力学
下载PDF
改良滑槽植骨术加空心螺钉固定行胫距关节融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被引量:1
8
作者 韩昕光 尹志江 +2 位作者 王祥成 杨晨雨 尚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39-842,共4页
背景:胫距关节融合术式很多,针对伴有距骨坏死的患者融合难度较大,但各种术式植入物的修复效果比较的研究少见报道。目的:比较改良滑槽植骨术加空心螺钉固定与单纯螺钉内固定、钢板内固定术行胫距关节融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接... 背景:胫距关节融合术式很多,针对伴有距骨坏死的患者融合难度较大,但各种术式植入物的修复效果比较的研究少见报道。目的:比较改良滑槽植骨术加空心螺钉固定与单纯螺钉内固定、钢板内固定术行胫距关节融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接受胫距关节融合修复的患者56例,其中应用螺钉内固定16例、钢板内固定22例与改良滑槽植骨术加空心螺钉固定18例。比较3种术式修复后患者足踝功能,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估,同时比较3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支具固定时间和融合时间,末次随访的步态。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4年。试验符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研究的相关伦理要求,参与试验的患病个体及其家属为自愿参加,对试验过程完全知情同意,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与结论:①全部患者踝关节均得到确切骨性融合,滑槽植骨组与传统钢板固定组在融合时间及末次步态均明显改善(P <0.05),螺钉固定组在手术时间上有优势(P <0.05);②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估,滑槽植骨组与传统钢板固定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明显优于螺钉固定组(P <0.05);③各组末次随访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病例;④结果证实,改良滑槽植骨术加空心螺钉固定行踝关节融合术,与单纯螺钉固定相比,有效提高了踝关节融合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槽植骨 改良 胫距关节 融合术 空心螺钉 钢板 距骨坏死 固定效果 足踝功能
下载PDF
倒置PHILOS钢板联合空心钉治疗重度踝、距下关节骨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文举 张宇 +3 位作者 徐善强 李平 王勇 何凯元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第12期1263-1266,共4页
目的分析倒置PHILOS钢板联合空心钉治疗重度踝、距下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9年1月四川省骨科医院收治的重度踝、距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35例,均采用倒置PHILOS钢板联合空心钉固定方案治疗。结果32例获得随访,随... 目的分析倒置PHILOS钢板联合空心钉治疗重度踝、距下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9年1月四川省骨科医院收治的重度踝、距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35例,均采用倒置PHILOS钢板联合空心钉固定方案治疗。结果3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5~48个月,3例随访半年后失访。踝关节、距下关节均获得了良好的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6.3±1.7)个月。术前踝关节AOFAS评分由(34.5±6.8)分,术后12个月提高到(81.2±7.9)分;术前VAS评分由(8.3±1.6)分,术后12个月提高到(2.7±2.3)分。3例患者随访至半年失访,其余32例患者未出现感染,不融合,内固定物断裂、松动等并发症。结论重度踝、距下关节骨关节炎需要行手术治疗,倒置PHILOS钢板联合空心钉治疗效果理想,有助于提升整体治疗效果,且能够促进关节疼痛的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ILOS钢板 空心钉 踝关节骨关节炎 胫距跟融合
下载PDF
外侧入路锁定钢板结合内侧螺钉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罗勇 游贵武 樊健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6年第3期176-178,181,共4页
目的探讨外侧入路锁定钢板结合内侧空心螺钉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6月—2014年12月采用腓骨外侧入路锁定钢板结合内侧空心螺钉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胫距跟关节病变患者12例,术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于术后1、3、6... 目的探讨外侧入路锁定钢板结合内侧空心螺钉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6月—2014年12月采用腓骨外侧入路锁定钢板结合内侧空心螺钉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胫距跟关节病变患者12例,术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于术后1、3、6及12个月观察患踝疼痛、并发症、影像学胫距跟关节融合及内固定情况,对踝关节功能评估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结果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6±5.2)月。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及坏死;1例术后出现足前外侧麻木,对症处理3个月后症状消失;术后3个月随访,患踝无明显疼痛,X线片及踝关节CT显示踝关节基本融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术后12月患踝均无疼痛,影像学显示患踝均已融合,内固定位置良好,AOFAS踝-后足评分平均为77.5分。结论应用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及内侧空心螺钉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临床疗效良好,可有效缓解疼痛,矫正畸形并改善功能,是治疗严重胫距跟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距跟关节融合 外侧入路 锁定钢板 内侧螺钉
下载PDF
基于高速荧光透视成像探究裸足与着鞋对跑步时距上和距下关节在体运动学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叶东强 孙晓乐 +5 位作者 肖松林 张希妮 张燊 王少白 傅维杰 刘宇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9-67,共9页
目的:采用国内首套高速双平面荧光透视成像系统(dual fluoroscopic imagingsystem,DFIS)独立量化裸足与着鞋跑时距上和距下关节的在体六自由度(6 degree of freedom,6DOF)运动学。方法:选取12名健康男性跑者,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获取踝... 目的:采用国内首套高速双平面荧光透视成像系统(dual fluoroscopic imagingsystem,DFIS)独立量化裸足与着鞋跑时距上和距下关节的在体六自由度(6 degree of freedom,6DOF)运动学。方法:选取12名健康男性跑者,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获取踝中立位影像学数据,构建踝关节模型并建立距上、距下关节局部坐标系。利用DFIS采集受试者在裸足与着鞋条件下后跟着地时(3 m/s±5%跑速)的荧光成像,并通过3D-2D图像配准技术获取距上、距下关节的6DOF运动学特征。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2种条件下距上和距下2个关节的6DOF参数。结果:相比裸足,着鞋跑显著降低了支撑中期距上关节的峰值跖/背屈角度与整个支撑期的屈伸活动度(P<0.05);显著增加了支撑中期距下关节的峰值背屈与峰值外翻角度(P<0.05);在整个支撑期3个平动方向(内外、前后、上下)上的运动学特征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上述发现有效弥补了现阶段采用传统测量技术只能获取单一踝关节运动学结果的缺陷;而着鞋跑显著增加了距下关节的外翻,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究距下关节外翻与跑步损伤之间的关联;同时,着鞋对踝运动的影响在距上和距下关节处的不同则强调了采用DFIS捕捉独立关节运动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平面荧光透视成像系统 裸足 着鞋 距上关节 距下关节 在体运动学
下载PDF
踝关节深层胫距后韧带的解剖学和MRI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程 郑国涛 +4 位作者 曹希武 谢晨学 吴帅 王玉杰 边劲松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9年第2期95-98,共4页
目的对踝关节深层胫距后韧带(dPTTL)进行解剖学和MRI观测,为深层胫距后韧带损伤后的诊断及修复重建提供依据。方法 34例成人尸体踝关节标本,分别测量dPTTL的长度、宽度、厚度,观察其在踝关节不同体位下的松弛-紧张变化规律,另选取我院... 目的对踝关节深层胫距后韧带(dPTTL)进行解剖学和MRI观测,为深层胫距后韧带损伤后的诊断及修复重建提供依据。方法 34例成人尸体踝关节标本,分别测量dPTTL的长度、宽度、厚度,观察其在踝关节不同体位下的松弛-紧张变化规律,另选取我院无外伤史的36例成人踝关节MRI,对dPTTL的影像学表现进行观测。结果 dPTTL的长度为(13. 6±2. 8) mm;胫骨附着点处的宽度为(8. 6±1. 2) mm、厚度为(5. 1±1. 8) mm;中间处的宽度为(10. 3±2. 8) mm、厚度为(8. 3±1. 6) mm;距骨止点处的宽度为(12. 4±2. 3) mm、厚度为(10. 8±2. 1) mm; dPTTL在踝关节跖屈位、中立位时均为松弛状态,踝关节背伸10°左右时为紧张状态,dPTTL在踝关节MRI中出现率100%,在冠状位及横断位MRI能清晰显示。结论踝关节MRI能为dPTTL的损伤提供重要的诊断及治疗依据,修复重建踝关节深层胫距后韧带时,应该参照解剖学数据,综合考虑其长宽厚以及松紧变化规律等因素,从而提高修复重建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胫距后韧带 重建 解剖学 磁共振成像 修复
下载PDF
踝关节外侧入路T型接骨板固定在胫距关节融合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振 俞光荣 +5 位作者 李西要 冯彦江 赵栋 郑福增 刘青 曲波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0年第1期46-50,共5页
背景:目前踝关节融合仍是治疗踝关节创伤后关节炎的金标准。踝关节融合术后不愈合发生率较高。距骨外后侧坏死者往往难以清理。目的:探讨踝关节外侧入路腓骨下段截骨、胫距关节融合T型接骨板固定治疗踝关节创伤后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背景:目前踝关节融合仍是治疗踝关节创伤后关节炎的金标准。踝关节融合术后不愈合发生率较高。距骨外后侧坏死者往往难以清理。目的:探讨踝关节外侧入路腓骨下段截骨、胫距关节融合T型接骨板固定治疗踝关节创伤后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采用踝关节外侧入路腓骨截骨、胫距关节融合T型接骨板固定的30例创伤后关节炎患者资料。男18例,女12例,年龄56~75岁,平均67.3岁。根据Morrey-Wiedeman分期,均为3期关节炎。记录患者术后主观满意度,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功能评分评价末次随访时足踝部功能。结果:30例患者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20.0个月。AOFAS评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77.9±6.5)分,与术前(51.2±9.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胫距关节均融合,其中1例患者损伤腓肠神经,神经相应支配区出现感觉障碍,经营养神经治疗半年后症状缓解;1例由于早期活动融合处延迟愈合,经石膏固定、口服药物后愈合;1例由于融合时距骨向踝关节前侧稍移位,行走时鞋容易脱落。27例患者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3例一般,满意率为90%。结论:踝关节外侧入路腓骨截骨、胫距关节融合T型接骨板固定治疗创伤后关节炎创伤小,术中获取植骨来源充分,操作方便,伤口风险小,患者术后满意度高,能纠正畸形、缓解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距融合 T型接骨板 外侧入路 腓骨截骨
下载PDF
Rü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一芃 徐永清 +1 位作者 师继红 朱跃良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28-831,共4页
目的探讨Rü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2011年5月-2013年4月收治25例Rü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患者。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4-45岁,平均31岁。左侧8例,右侧17例。开放性骨折5例,闭合性骨折20例。... 目的探讨Rü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2011年5月-2013年4月收治25例Rü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患者。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4-45岁,平均31岁。左侧8例,右侧17例。开放性骨折5例,闭合性骨折20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1例,交通事故伤9例,砸伤5例。受伤至入院时间10-36 h,平均23.5 h。采用经腓骨后外侧切开复位腓骨+经胫前外侧入路切口暴露胫骨远端及胫距关节面,直视下复位胫距关节面并固定胫骨骨折端进行治疗。结果术后15例切口Ⅰ期愈合;6例行植皮术患者术后切口Ⅱ期愈合;4例术后出现张力性水疱,经相应治疗后切口Ⅱ期愈合。2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个月。X线片示踝关节面稳定,胫距关节面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胫骨远端骨折端力线正常,骨折处骨性愈合良好。随访期间无踝关节不稳、创伤性关节炎及内固定物松动、脱落、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1年手术取出内固定物后,患者踝关节屈伸活动正常,无行走时踝关节疼痛感。末次随访时参照Mazur等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评估,获优5例,良12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68%。结论经腓骨后外侧及胫前外侧双侧入路能完整显露胫距关节面,直视下复位胫距关节面并固定胫骨骨折端治疗Rü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可获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ü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 胫距关节面 下胫腓联合
原文传递
两种融合术治疗终末胫距关节病的比较
15
作者 李建强 肖鹏 +1 位作者 芦浩 徐海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3-236,共4页
[目的]比较踝关节融合术(ankle arthrodesis,AA)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tibiotalocalcaneal arthrodesis,TTCA)治疗终末胫距关节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手术治疗终... [目的]比较踝关节融合术(ankle arthrodesis,AA)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tibiotalocalcaneal arthrodesis,TTCA)治疗终末胫距关节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手术治疗终末胫距关节病患者71例,其中,43例采用AA术,28例采用TTCA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A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显著小于TTCA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12~46个月,平均(24.31±8.22)个月。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而AOFAS评分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和AOF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患者满意率AA组93.02%(40/43);TTCA组为92.86%(26/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达到融合关节的骨性愈合,内固定物无松动。[结论]踝关节融合术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胫距关节病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胫距关节病 踝关节融合术 胫距跟关节融合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