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YPES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MODERN TIDAL CHANNELS ALONG THE HUANGHE RIVER DELTA COAST 被引量:3
1
作者 尹延鸿 王玉荣 刘宪启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79-384,375,共7页
There are three major types of tidal channels along the coast of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Delta: tidal inlets, tidal creeks, and tidal channels developed from abandoned river channels. The tidal inlets develop mainl... There are three major types of tidal channels along the coast of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Delta: tidal inlets, tidal creeks, and tidal channels developed from abandoned river channels. The tidal inlets develop mainly in two areas with weak erosion and barrier islands. The tidal channels formed from abandoned river channels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area of the new delta lobes formed since 1934. Tidal creeks developed in the intertidal zone and distributed along almost all parts of the Huanghe River Delta coast, but their scales and features are differ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dal CHANNELS tidal INLETS tidal creeks Huanghe River delta
下载PDF
Assessment of Groundwater Quality in a Tidal River Basin of the Ganges Delta in Bangladesh
2
作者 Sadhon Chandra Swarnokar Nazia Hassan +2 位作者 Masudur Rahman Md. Muhyminul Islam Mosummath Hosna Ara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9年第5期131-151,共21页
At Shailmari River basin, located in the central Ganges Delta and the southwestern coastal Bangladesh, groundwater is the only potable source for water supply due to incompatible surface water sources. However, salini... At Shailmari River basin, located in the central Ganges Delta and the southwestern coastal Bangladesh, groundwater is the only potable source for water supply due to incompatible surface water sources. However, salinity degradation along with arsenic and iron contamination poses a serious health threat to the basin community. Considering this, an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along both banks of the river to assess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and its quality for drinking by conducting multi-seasonal water sampling campaigns from 20 domestic wells and analyses (both in-situ and laboratory) for several physico-chemical (pH, EC, TDS and major ions) and biological (coliforms) parameters. The results show slightly alkaline groundwater in the study area with largely variable chemical composition, i.e. EC varies from around 1900 to 2700 μS/cm. The abundance of major ions indicates as Na+ > Ca2+ > Mg2+ > K+ for cations and ?> Cl- > ?> ?> ?for anions. As per the Canadian water quality index (CCMEWQI), almost all groundwater samples concentrate in the marginal category meaning that groundwater is frequently threatened. Besides, it is not fully safe for drinking as revealed from comparison of geochemical data with national and WHO water quality standa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CHEMICAL Process Major Ions tidal delta HYDROGEOCHEMISTRY Groundwater Quality CCME WQI BANGLADESH
下载PDF
Study on the Role of Tidal Currents in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3
作者 Zhu Yurong(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Qingdao)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1999年第2期25-35,共11页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is a delta of tremendous scale which is formed under the control of tide and tidal currents. The study on the role of tide and tidal currents in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is a delta of tremendous scale which is formed under the control of tide and tidal currents. The study on the role of tide and tidal currents in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can provide a typical example for the ocean-continent interaction process in the east area of our country. The tide and tidal currents in the Bohai Sea,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at the post-glacial transgression maximum are simulated, the sediment transport field in the Paleo-Changjiang River Estuary(PCRE) and its peripheral area at that time is calculated, and the seabed erosion/accretion pattern is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divergence of sediment transport rate.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distinctive wave belly of standing tidal wave existed at the post-glacial transgression maximum and the wave belly lines protruded seawards from the wave belly point in the mouth of the PCRE. Under the wave belly control tidal currents converge to or diverge from the wa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TIDE tidal CURRENTS sediment transport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下载PDF
南美奥连特盆地白垩系Napo组Main-M1亚段沉积体系重建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发有 班舒悦 +9 位作者 王光付 孙建芳 丁峰 孙钰 王腾宇 徐海 陈诗望 夏昌盛 郑乃熙 鲍志东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7,共11页
厄瓜多尔奥连特盆地是南美安第斯前陆盆地群中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上白垩统Napo组Main-M1亚段是目前勘探开发的主力层位之一,其沉积环境一直存在争议,沉积体系及演化过程尚不明确。本研究基于岩心、测录井等资料,针对Main-M1亚段沉... 厄瓜多尔奥连特盆地是南美安第斯前陆盆地群中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上白垩统Napo组Main-M1亚段是目前勘探开发的主力层位之一,其沉积环境一直存在争议,沉积体系及演化过程尚不明确。本研究基于岩心、测录井等资料,针对Main-M1亚段沉积时期的主要沉积微相类型、沉积体系及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位于水动力条件复杂的海陆过渡环境,在东部发育潮汐三角洲,向西部逐渐过渡为浅海陆棚环境;研究区内主要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潮汐水道、潮汐沙坝、潮汐沙坪、潮汐水道间等8类沉积微相。根据岩电特征,进一步将Main-M1亚段划分为3个小层。通过分析3个小层的岩性组合演变特征,确定在Main-M1亚段沉积时间内,Auca古隆起逐渐形成,同时挠曲作用导致相对海平面升高,3个小层在垂向上呈水体逐渐变深、潮汐三角洲前缘不断向陆地退缩的形式;基于对Main-M1亚段沉积时期潮汐三角洲—浅海陆棚沉积体系的重建,研究区东部的水下分流河道及前缘沙坝也被认为具有一定的岩性油气藏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三角洲 陆棚 沉积微相 沉积模式 Main-M1亚段 奥连特盆地 南美洲
下载PDF
FACTORIAL ANALYSIS OF ANNUAL EROSION-ACCRETION CYCLES OF TIDAL FLATS IN THE FRONT AREA OF THE SOUTHERN CHANGJIANG RIVER DELTA
5
作者 杨世伦 陈祥锋 张正惕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1998年第1期2-12,共0页
Based on surveyed data from seven coastal sections and the collected data of wind, sea level, tide, nearshore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nd river flux from adjacent stations, this paper deals with regressive ... Based on surveyed data from seven coastal sections and the collected data of wind, sea level, tide, nearshore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nd river flux from adjacent stations, this paper deals with regress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onthly average flat elevation and monthly average figures of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All sections except one which is located within the river mouth showed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lat elevation and sea level and between flat elevation and tidal range, wit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ing 0.53- 0.91(-0.77 on the average) in the former condition and 0.56- 0.97 (-0.80 on the average) under the latter. Each of the sections with available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SSC) data show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lat elevation and SSC, with correlative coefficients being 0.35-0.97 (0.66 on the average). Only two sections (one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and the other in the Hangzhou Bay) which are similar to beaches in sediment grain size and slope gradient showe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lat elevation and onshore wind frequency and between flat elevation and average wind velocity, with correlative coefficients being respectively -0.57 and -0.69 (-0.63 on the average) in the former situation and -0.61 and -0.75 (-0.68 on the average) in the latter. Other sections did not show uniform relationship between flat elevation and wind conditions. Due to local marine factors the nearshore SSC in the studied area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hangjiang River sediment flux (r=-0.78), which results in false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lat elevation and river sediment flux. The paper also gives sediment dynamic and morphodynamic explanation for the above correlations. Sea level rise results in the spread of breaker zone from subtidal area to intertidal area and then increases the intertidal water energy. The larger the tidal range, the stronger the tide currents and the easier for the flat to be eroded. The higher the SSC of flood water, the easier for the sediment to deposit down. Because of correlations among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it is difficult to give the prime one which dominates the erosion and accretion processes in tidal fla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dal flat EROSION ACCRETION cycle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FACTORIAL analysis
下载PDF
基于适宜性和生态网络的沿海滩涂农渔业利用空间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雨寒 王紫阳 +1 位作者 吴晓青 崔步礼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4-806,共13页
对沿海滩涂区域农渔业国土利用空间进行布局优化,是推进我国“蓝色粮仓”建设和促进滩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南部滩涂围垦地区为例,基于遥感和GIS技术揭示了研究区1995—2020年滩涂主要农业种植和海水养殖等... 对沿海滩涂区域农渔业国土利用空间进行布局优化,是推进我国“蓝色粮仓”建设和促进滩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南部滩涂围垦地区为例,基于遥感和GIS技术揭示了研究区1995—2020年滩涂主要农业种植和海水养殖等农渔业空间利用格局演变特征,并将生态适宜性评价、生态网络构建与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相结合,模拟预测2035年不同发展情景下滩涂农渔业主要土地利用变化格局,并提出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建议。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滩涂农业种植与海水养殖利用总面积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由1995年的924.62 km^(2)增长至2004年的1224.96 km^(2),2004年后规模开始缩减,2020年缩减至1129.38 km^(2);水田和养殖池塘空间分布格局变化较为明显,旱地空间聚集度增加,海域开放式养殖向远离海岸方向逐渐扩张,滩涂区域主要农渔业利用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陆海梯度分异特征;滩涂农业种植和海水养殖现状分布的生态适宜性较好,但是农业种植未来增长空间受限,滩涂池塘养殖和开放式养殖仍有一定空间发展潜力。严格的湿地生态保护措施限制了滩涂农渔业利用空间的增长;在遵循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农渔业发展情景下滩涂农业种植与海水养殖土地利用规模会有明显增加,但需要重点关注未利用土地的合理开发、滩涂陆海生态连通性的提升和高效生态种养模式的应用推广。研究结果可以为黄河三角洲滩涂农垦区农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涂 黄河三角洲 布局优化 PLUS模型 生态适宜性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典型潮沟发育演变过程分析
7
作者 韩震 宗全利 +1 位作者 金凯 祝秀芝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44,共7页
以黄河三角洲东部、侧弯丁坝北部为研究区域,基于1997—2021年内共8期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采用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潮沟网络,通过分析不同时期潮沟数量、长度、密度等特征,揭示了潮沟阶段性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潮沟的全生命周期可划分... 以黄河三角洲东部、侧弯丁坝北部为研究区域,基于1997—2021年内共8期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采用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潮沟网络,通过分析不同时期潮沟数量、长度、密度等特征,揭示了潮沟阶段性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潮沟的全生命周期可划分为幼年期、青年期、成熟期和退化期4个阶段,其中幼年期潮沟数量和长度增长率最大,是青年期的3倍以上;青年期潮沟数量和长度继续增加,但增长率明显降低,潮沟网络系统逐渐趋于稳定;成熟期潮沟系统发育基本完成,潮沟长度、数量、曲率等形态特征无明显变化;退化期部分潮沟萎缩、消亡、废弃,2005—2007年Ⅰ组潮沟每年消亡1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潮沟 发育演变 时空特征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近岸潮汐动力对地貌演变的响应及其沉积效应
8
作者 龚雪雷 姬泓宇 +1 位作者 李鹏 陈沈良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78,共15页
近年来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显著改变了黄河入海流路以及近岸地貌格局,而剧烈的地貌演变对近岸水动力环境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为厘清近30年来黄河三角洲近岸水文动力格局对地貌演变的响应过程,本文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和多期测... 近年来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显著改变了黄河入海流路以及近岸地貌格局,而剧烈的地貌演变对近岸水动力环境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为厘清近30年来黄河三角洲近岸水文动力格局对地貌演变的响应过程,本文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和多期测深数据,分析了1992-2020年黄河三角洲岸线和地形变化,并采用TELEMAC-2D建立了多套覆盖整个渤海的数值模型,研究了地貌演变对黄河三角洲邻近海域潮汐动力的影响及其沉积效应。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近岸冲淤格局呈现显著的时空异质性,分布多个淤积和侵蚀中心,且2000-2020年南侧老清水沟外侵蚀中心向南移动9.6 km,1992-2015年北侧刁口河口外侵蚀中心东移6.4 km。中长时间尺度黄河三角洲岸线和地形变化主导了潮汐动态,三角洲北部刁口河口近岸潮差减小,清水沟河口外潮差增大,5 m水深处的潮差变化增大幅度达0.27 m;黄河口近岸K_1分潮振幅显著增加,M_2分潮振幅明显减小,东营港附近无潮点向东迁移3.8 km。刁口河口和老河口外高流速区持续减弱,现行河口外逐渐发育形成另一高流速区,持续稳定的高流速区造成了水下三角洲的冲刷,南北侧高流速区沉积物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数值模型 地貌演变 潮汐动力 沉积效应
下载PDF
1980—2020年黄河三角洲碳储量动态及驱动因素
9
作者 孙晗晴 崔步礼 +2 位作者 姜德娟 李远 骆永明 《人民珠江》 2024年第9期36-46,共11页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在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滨海湿地碳储量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可以有效地评估湿地碳汇能力,对科学管理和保护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以及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三角洲为例,使用InVEST模型对...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在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滨海湿地碳储量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可以有效地评估湿地碳汇能力,对科学管理和保护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以及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三角洲为例,使用InVEST模型对1980—2020年碳储量动态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1980—2020年黄河三角洲碳储量先增加后减少,总体表现为减少趋势,即由1.561×107 t减少至1.556×107 t,1990—2020年碳储量损失量最大,为1.310×10^(6)t(-7.8%)。其中,1980—1990年碳储量年际变化量为+1.3×10^(5)(tC/a),1990—2010年为-6.5×10^(4)tC/a,2010—2020年为-2.0×10^(3)tC/a。②碳储量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湿地沿海滩涂,中值区主要分布在湿地向陆延伸区域,高值区则分布在二者之间以及黄河沿岸。③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利用类型由草地和湿地向建设用地、盐田和养殖区的转变。其次,防潮堤坝建设通过改变植被、土壤性质及海陆水文连通性等也影响碳储量时空分布,尤其是碳储量会随着与坝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因此,黄河三角洲碳汇增强的关键是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使土地利用向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方向发展和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土地利用变化 防潮堤坝 InVEST模型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沙田系统经营的传统生态模式与潮汐灌排技术
10
作者 周晴 《地方文化研究》 2023年第5期57-68,共12页
珠江三角洲的沙田系统不仅有其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沙田的开发中还有许多适应河口环境进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开发的历史经验。本文对清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河口区沙田经营的传统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进行研究。在沙田经营中,有着基于河口... 珠江三角洲的沙田系统不仅有其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沙田的开发中还有许多适应河口环境进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开发的历史经验。本文对清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河口区沙田经营的传统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进行研究。在沙田经营中,有着基于河口潮汐滩涂生态演替、河口潮汐水文环境特点与河口生物多样性方面一定程度的科学认识与利用。这些地方性知识与技术,对今天珠江三角洲河口滨海湿地的生态修复仍然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河口 沙田 生态模式 潮汐灌溉 滩涂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潮坪环境现代生物遗迹与物化条件的响应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翠 王媛媛 胡斌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48-762,共15页
黄河三角洲潮坪在沉积过程中长期受各种物理化学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其中生物遗迹特征可以高精度高灵敏度地反映环境的变化。运用沉积学和遗迹学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遗迹的分布、分异度、行为生态学、形态变化及扰动率等特征,分析其与三... 黄河三角洲潮坪在沉积过程中长期受各种物理化学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其中生物遗迹特征可以高精度高灵敏度地反映环境的变化。运用沉积学和遗迹学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遗迹的分布、分异度、行为生态学、形态变化及扰动率等特征,分析其与三角洲潮坪沉积过程中受波浪和潮汐作用影响下物理化学因素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黄河三角洲潮坪沉积中生物遗迹的分异度、丰度与沉积物的粒度、沉积速率、水动力和总有机碳(TOC)含量分布基本一致,但盐度和浑浊度影响了生物遗迹分布的种类。造迹生物种类相同的情况下,盐度影响了生物的潜穴直径和扰动率,盐度相同的情况下,浑浊度影响生物潜穴的数量;2)潮上带生物遗迹分异度整体呈对称均衡分布,但在粉砂质底层区域和多条潮道的汇聚处,生物遗迹的丰度和分异度最高;3)潮间带整体生物遗迹分异度和丰度与粒度变化不大,但在TOC含量相对较高、水动力相对较弱、沉积速率低、盐度降低的几条潮道汇聚处,生物遗迹丰度和分异度达到最高;4)潮下带生物遗迹丰度和分异度整体呈对称均衡分布。该研究将补充、完善和修正已有的三角洲潮坪遗迹学和现代潮坪沉积学资料,并对高精度地解释、修正古潮坪环境起到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沉积构造 物理化学同素 潮坪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潮汐沉积过程及沉积特征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2
作者 彭旸 Ronald J.Steel +2 位作者 龚承林 魏小洁 盛莉娜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69-1089,共21页
潮汐沉积不仅是重建古地理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的重要依据,而且同时也是油气勘探的重要储集层类型。在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地球上海平面发生周期性涨落形成潮流。潮流的方向和流速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征,这决定潮流在沉积物的搬运和沉... 潮汐沉积不仅是重建古地理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的重要依据,而且同时也是油气勘探的重要储集层类型。在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地球上海平面发生周期性涨落形成潮流。潮流的方向和流速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征,这决定潮流在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过程中与其他类型的流体有所不同。潮汐作用过程可形成多种沉积构造或沉积特征,例如潮汐韵律层、过渡性层理、潮汐束、再作用面、复合交错层理、双向交错层理、双黏土层、浮泥沉积等。这些沉积构造或沉积特征发育在不同的潮汐沉积环境中,受到复杂的潮汐沉积过程的控制,使得沉积体系的内部构型和空间分布相对复杂。在油气勘探实践中,需要对沉积微相进行精细刻画,通过岩石记录反推沉积过程,进而预测相应的沉积微相和砂体展布规律。作者通对潮汐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潮汐搬运和沉积过程、潮汐作用相关的沉积构造或特征以及相应的沉积环境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加深国内学者对潮汐沉积的认识,了解潮汐沉积的研究进展,并为相关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 沉积过程 沉积构造 三角洲 河口湾 潮坪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典型潮沟系统水文连通性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3
作者 陈莉 陈琳琳 +4 位作者 董志远 倪艳梅 孙德斌 赵业 李宝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9232-9246,共15页
潮沟系统水文连通是滨海湿地的关键生态过程,也是维护和修复滨海湿地的重要途径。了解水文连通性如何影响生物在生境之间的扩散潜力,对于恢复和维持区域和局地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分别于2021年春季(5月)和秋季(10月)对黄河三角洲湿地... 潮沟系统水文连通是滨海湿地的关键生态过程,也是维护和修复滨海湿地的重要途径。了解水文连通性如何影响生物在生境之间的扩散潜力,对于恢复和维持区域和局地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分别于2021年春季(5月)和秋季(10月)对黄河三角洲湿地三条水文连通梯度明显的潮沟进行野外调查和原位观测,探讨不同水文连通梯度下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50种,隶属4门8纲39科45属,包括环节动物23种、软体动物18种、节肢动物5种和纽形动物1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春季高于秋季,春季以体型小、适应能力较强的软甲类、多毛类和双壳类为主,秋季以活动能力较强的甲壳类、腹足类为主;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数、密度及生物量和多样性随水文连通性的升高有升高趋势,最高值出现在中等水文连通区域。研究表明潮沟系统水文连通性对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生境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均具有明显的影响,但群落结构及多样性随水文连通梯度的变动规律在季节间存在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滨海湿地水文连通对生物群落的影响机制,并为湿地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水文连通 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黄河三角洲 潮沟系统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区域海水养殖时空演变及其对滩涂湿地资源的影响
14
作者 王紫阳 吴晓青 +1 位作者 王晓杰 张雨寒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1-301,共11页
为揭示典型区域滩涂湿地海水养殖陆海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生态影响,本研究结合遥感和海域使用确权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获取并分析1985—2020年间黄河三角洲区域池塘养殖、开放式养殖空间演变过程及其对滩涂湿地资源结构和景观格局的... 为揭示典型区域滩涂湿地海水养殖陆海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生态影响,本研究结合遥感和海域使用确权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获取并分析1985—2020年间黄河三角洲区域池塘养殖、开放式养殖空间演变过程及其对滩涂湿地资源结构和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之前区域陆域池塘养殖规模持续增加,面积最高达到1480.1 km^(2),形成1985—1990年和2000—2005年两个增长高峰;2010年后池塘养殖面积减少,海域开放式养殖快速发展,2019年已达到1601.8 km^(2),2007—2019年增速为84.9 km^(2)·a^(-1);空间增长格局表现为由沿海滩涂湿地不断向离岸海域纵深拓展,陆域养殖池塘质心在1990年后持续向区域西北方向迁移;海水养殖空间增长累计导致1011.7 km^(2)滩涂资源消失,使得滩涂湿地和沼泽湿地的面积比例从期初的53.5%降低为15.2%,区域湿地景观复杂性和异质性增加。研究表明,黄河三角洲区域海水养殖空间增长具有明显的时间波动性,2010年前后黄河三角洲区域海水养殖空间增长的重点从池塘养殖转向海域开放式养殖,陆域池塘养殖空间增长导致沿海滩涂资源大面积减少,促使滩涂不断向外海推进,同时加剧了自然湿地的破碎化,使得区域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呈现均衡化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海水养殖 时空演变 滩涂湿地 景观格局
下载PDF
青岛近海潮流沉积体系 被引量:12
15
作者 董贺平 李绍全 +3 位作者 李广雪 李春 陈正新 赵铁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1-36,共6页
通过分析钻孔和浅地层剖面资料,研究了胶州湾及青岛前海潮流沉积体系。该体系包括大沽河-洋河潮控三角洲和与狭口海湾密切相关的涨、落潮流三角洲,潮流作用在各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中为主要的沉积动力。前者发育在湾西侧,形成了河口沙坝和... 通过分析钻孔和浅地层剖面资料,研究了胶州湾及青岛前海潮流沉积体系。该体系包括大沽河-洋河潮控三角洲和与狭口海湾密切相关的涨、落潮流三角洲,潮流作用在各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中为主要的沉积动力。前者发育在湾西侧,形成了河口沙坝和分流间湾等沉积相;后者分布在湾口两侧,以潮道和潮流沙脊为主要特征。根据对各沉积相特征的分析,认为潮流沉积体系的演化已整体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流沉积体系 潮控三角洲 落潮流三角洲 潮流沙脊 胶州湾
下载PDF
长江来沙锐减与海岸滩涂资源的危机 被引量:30
16
作者 李明 杨世伦 +4 位作者 李鹏 刘哲 戴仕宝 郜昂 张经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2-288,共7页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1951 ̄2004年大通站系列水、沙和流域降水资料进行周期性和趋势性分析,利用Arc-GIS软件对长江三角洲海图进行滩涂面积计算和冲淤剖面分析,并于2002年5月 ̄2005年7月在长江三角洲前缘的南汇岸段进行逐日潮滩高程测量,...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1951 ̄2004年大通站系列水、沙和流域降水资料进行周期性和趋势性分析,利用Arc-GIS软件对长江三角洲海图进行滩涂面积计算和冲淤剖面分析,并于2002年5月 ̄2005年7月在长江三角洲前缘的南汇岸段进行逐日潮滩高程测量,以进行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滩面冲淤的对比。结果表明:尽管气候变化导致流域平均降水量以及大通径流量和输沙率存在2 ̄3年和8 ̄9年的波动周期(P<0.05),但大通输沙率从1960年代末开始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P<0.001),三峡工程运行后的2003年(6月开始蓄水)和2004年连续2年创历史新低,流域水库的修建是导致这一下降趋势的根本原因。长江来沙量的锐减正在导致三角洲前缘滩涂从淤涨向侵蚀转化。预测认为:流域人类活动还将继续导致长江入海泥沙量的下降,今后几十年的大通输沙率将从目前的1.5×108 ̄2×108t/a下降到1×108t/a左右;泛长江三角洲海岸滩涂资源将面临严峻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入海泥沙 海岸滩涂 三角洲 长江
下载PDF
湛江港潮汐汊道落潮三角洲沉积动力过程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乔民 郑德延 +3 位作者 李绍宁 陈欣树 于红兵 林微 《地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421-429,共9页
湛江港是华南海岸规模最大的中潮溺谷湾型潮汐汊道港湾,口外发育规模巨大、形态典型的落潮三角洲。依据现场调查资料分析,落潮三角洲具有马蹄形浅滩包围中央深槽的地貌结构,由中心至周边为粗砂至极细砂同心半圆带状分布的表层沉积物... 湛江港是华南海岸规模最大的中潮溺谷湾型潮汐汊道港湾,口外发育规模巨大、形态典型的落潮三角洲。依据现场调查资料分析,落潮三角洲具有马蹄形浅滩包围中央深槽的地貌结构,由中心至周边为粗砂至极细砂同心半圆带状分布的表层沉积物分布,中央深槽落潮流动力为主,周边浅滩波浪动力和涨潮流动力为主的动力场结构。本文讨论了落潮三角洲沉积动力过程,包括落潮三角洲形成发育的动力条件与泥沙供应条件、落潮三角洲地貌结构、表层沉积物分布和动力场结构之间的一致性,以及落潮三角洲沉积物运移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汊道 落潮 三角洲 沉积动力 湛江港 泥沙
下载PDF
楚雄盆地性质与沉积层序演化 被引量:22
18
作者 许效松 尹福光 +1 位作者 万方 谭富文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9年第5期1-11,共11页
晚三叠世楚雄盆地是扬子西南缘的前陆盆地,其西侧的前陆挠曲盆地盆底变形导致海平面相对上升,从而在卡尼期和瑞替期有3 次海泛,并向东侧的前陆盆地隆起带和克拉通边缘推进,沉积了前陆碳酸盐缓坡和暗色泥页岩海泛物。由于海泛体的... 晚三叠世楚雄盆地是扬子西南缘的前陆盆地,其西侧的前陆挠曲盆地盆底变形导致海平面相对上升,从而在卡尼期和瑞替期有3 次海泛,并向东侧的前陆盆地隆起带和克拉通边缘推进,沉积了前陆碳酸盐缓坡和暗色泥页岩海泛物。由于海泛体的推进和海退下超的双重作用,构筑了楚雄三角洲与水下砂砾质舌形体组成的复合沉积体系。前陆盆地三角洲复合沉积体发生在海平面的主体下降阶段,与被动大陆边缘层序迥然有别,对比标志也各异。复合沉积体系的特征由于海退下超面掩盖了海侵面,因而凝缩层不发育,其时空展布则呈进积型迁移,沉积体系域多为楔形体和朵状体。层序对比的标志∶一是据3 个关键界面的特征,包括暴露不整合面、海泛上超面和洪泛下超面;二是水下舌形体和洪泛体的性质和类型,依此划分了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楚雄盆地 性质 沉积 层序演化
下载PDF
曹妃甸老龙沟动力地貌体系及演化 被引量:12
19
作者 黎刚 孙祝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9,共9页
老龙沟为典型沙坝—泻湖型潮汐汊道,潮汐汊道地貌结构完整。老龙沟口门处潮流动力最强,发育-20m的深槽,口门内涨潮流三角洲上发育完整的多级水道体系。口门外落潮三角洲止于-11m水深处,以突起的末端坝为地形标志,落潮主水道偏于落潮三... 老龙沟为典型沙坝—泻湖型潮汐汊道,潮汐汊道地貌结构完整。老龙沟口门处潮流动力最强,发育-20m的深槽,口门内涨潮流三角洲上发育完整的多级水道体系。口门外落潮三角洲止于-11m水深处,以突起的末端坝为地形标志,落潮主水道偏于落潮三角洲东侧发育,落潮三角洲西侧发育宽缓冲流平台。落潮主水道以落潮流为优势,冲流平台上潮流动力最弱,沉积物以粉砂质黏土为主。分割沙坝和末端坝上以砂质沉积为主,显示了波浪的二次分选作用。1945—2006年的地形对比显示波浪和潮流对老龙沟地貌演化的混合控制作用,偏东向波浪引起滨外沙坝和分割沙坝的迁移迫使落潮喷射流方向改变,引起了落潮水道的摆动,破波带内自东向西的沿岸泥沙流自老龙沟上游进入通道,部分堆积于口门内泻湖的潮间带,绝大部分泥沙堆积于老龙沟落潮三角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汊道 涨落潮三角洲 混合动力 曹妃甸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年际潮差长期变化趋势 被引量:27
20
作者 张蔚 严以新 +1 位作者 郑金海 吴宏旭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7-83,共7页
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网河内17个主要控制水文站的年际潮差变化趋势进行了显著性检验和突变点分析。通过Trend Free Pre-Whitening方法削除了水文时间序列中的自相关成分,利用非参数的Mann-Kendall检验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年均潮... 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网河内17个主要控制水文站的年际潮差变化趋势进行了显著性检验和突变点分析。通过Trend Free Pre-Whitening方法削除了水文时间序列中的自相关成分,利用非参数的Mann-Kendall检验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年均潮差的变化趋势,指出潮差在珠江三角洲的变化趋势存在着空间变异性。在网河内的中、上游河段,潮差呈现明显的增大趋势,且越往上游,潮差的增大趋势越为显著;而在下游的口门区,由于受到围垦等人类活动影响,大部分站点的潮差表现为显著的下降趋势。Pettitt检验的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潮差发生突变的时间段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这基本与河网内大规模的无序采沙开始的时间是同步的,表明挖沙是引起珠江三角洲内潮差变异的主导因素。潮差显著增大的趋势表明航道网内潮流动力明显增强,这亦是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咸潮频发的机理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潮差 趋势检验 挖沙 围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