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旋耕机遥控驾驶与自动调平技术 被引量:2
1
作者 沈真诚 王甜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3年第5期83-85,共3页
旋耕机可以与拖拉机配套完成耕、耙等作业工序,能切碎埋在地表以下的根茬,具有打破犁底层、恢复土壤耕层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消灭部分杂草、减少病虫害、平整地表及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标准等作用,为后期播种提供良好种床,在农... 旋耕机可以与拖拉机配套完成耕、耙等作业工序,能切碎埋在地表以下的根茬,具有打破犁底层、恢复土壤耕层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消灭部分杂草、减少病虫害、平整地表及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标准等作用,为后期播种提供良好种床,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提高旋耕机在田间作业过程中的效率和旋耕过程中保持水平,提出一种旋耕机遥控驾驶与调平技术,对关键部件进行设计与选型。研究结果可以为提高旋耕机的田间作业效率提供技术参考与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耕机 调平 遥控操作 田间试验
下载PDF
基于水稻田环境的旋耕机排放与噪音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彩霞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3年第9期55-57,共3页
水稻田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耕地类型,旋耕机作为一种常用于耕作和翻土的农业机械设备,在水稻田的使用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废气排放和噪音污染。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旋耕机在水稻田中的作用和现状,并提出旋耕机排放和噪音控制... 水稻田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耕地类型,旋耕机作为一种常用于耕作和翻土的农业机械设备,在水稻田的使用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废气排放和噪音污染。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旋耕机在水稻田中的作用和现状,并提出旋耕机排放和噪音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优化结构设计及采用降噪材料。结合实际案例验证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采用上述控制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旋耕机的排放和噪音,保护水稻田生态环境。研究结果可以为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田 旋耕机 排放控制 噪音控制 环境保护
下载PDF
旋耕机遥控驾驶与自动调平技术
3
作者 关继伟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3年第7期84-86,共3页
旋耕机自动调平技术是指利用传感器和控制系统,使旋耕机能够自动监测和调整地面的高度和坡度。基于遥控驾驶和自动调平技术的应用优势与发展背景,对旋耕机遥控驾驶与自动调平关键技术及总体结构进行论述,并通过旋耕机遥控驾驶与自动调... 旋耕机自动调平技术是指利用传感器和控制系统,使旋耕机能够自动监测和调整地面的高度和坡度。基于遥控驾驶和自动调平技术的应用优势与发展背景,对旋耕机遥控驾驶与自动调平关键技术及总体结构进行论述,并通过旋耕机遥控驾驶与自动调平技术应用案例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未来发展方向与研究重点。研究结果旨在为提升耕作质量,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提供理论参考与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耕机 遥控驾驶 自动调平 农业机械化 GPS
下载PDF
基于超级电容辅能的电动微耕机复合电源系统研究与试验 被引量:4
4
作者 薛劭帅 蔡宗平 +3 位作者 李庆 杨崇山 刘威 李光林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9-191,共13页
锂电池组为单一动力源的电动微耕机在丘陵山地复杂多变的作业工况中,锂电池频繁瞬时大电流波动放电,严重影响锂电池的能效及寿命,本文将超级电容应用在电动微耕机上构成复合电源,并对该复合电源的参数匹配及能量分配策略进行了研究.结... 锂电池组为单一动力源的电动微耕机在丘陵山地复杂多变的作业工况中,锂电池频繁瞬时大电流波动放电,严重影响锂电池的能效及寿命,本文将超级电容应用在电动微耕机上构成复合电源,并对该复合电源的参数匹配及能量分配策略进行了研究.结合电动微耕机实际作业情况,设计了逻辑门限控制策略,控制系统以主控芯片STM32F103为核心,使用C语言编程,对单一锂电池电源和复合电源两种工作模式下磷酸铁锂电池的工作电流、功率、温度、容量衰退速率等进行了试验与分析.田间试验表明,在一定土壤条件下,复合电源工作模式与单一锂电池电源相比,针对电机不同转速和不同地块,磷酸铁锂电池电流平均波动范围分别缩减14.37,13.07,14.3,15.23,13.77A,平均峰值功率分别下降43.6%,75.2%,77.4%,76.4%,60.3%.由于超出阈值的部分大电流由超级电容补充,磷酸铁锂电池输出电流变平缓,使磷酸铁锂电池组免受突变大电流的冲击;复合电源中磷酸铁锂电池组平均温升相较于单一电源锂电池组分别下降0.13,1.48,1.67,2.26,3.45℃;在试验作业时间内,复合电源中磷酸铁锂电池组平均容量衰退速率分别下降2.1%,9.1%,9.7%,9.2%,4.4%,在长期频繁使用情况下,复合电源系统微耕机的经济性和安全性要高于单一锂电池系统.该研究可为复合电源在农机装备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微耕机 磷酸铁锂电池 超级电容 复合电源 逻辑门限控制策略
下载PDF
不同控蘖措施对淦鑫688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彭春瑞 邱才飞 +4 位作者 谢金水 关贤交 钱银飞 涂田华 潘晓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1-427,共7页
针对双季稻区高产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无效分蘖多、成穗率低的难题,于2008-2009年以超级杂交晚稻淦鑫688为材料,开展了水控(提早晒田)、肥控(减少分蘖肥比例)、化控(喷施控蘖剂)3种不同控蘖措施及其组合措施对水稻分蘖成穗和产量影响... 针对双季稻区高产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无效分蘖多、成穗率低的难题,于2008-2009年以超级杂交晚稻淦鑫688为材料,开展了水控(提早晒田)、肥控(减少分蘖肥比例)、化控(喷施控蘖剂)3种不同控蘖措施及其组合措施对水稻分蘖成穗和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3种控蘖措施都能控制无效分蘖发生,促进分蘖成穗,提高成穗率,具有控蘖和促进成穗的双重功能。其中,化控效果最好,其次是肥控,水控较差;各单项措施组合后有较好的协同作用,3项措施组合的效果好于两项措施组合:不同控蘖处理都能降低无效分蘖期间的叶片含氮量和提高茎鞘可溶性糖含量,这可能是各控蘖处理控制无效分蘖发生和促进分蘖成穗的重要原因之一;各控蘖措施及其组合措施都能提高水稻产量,以3项措施组合应用的产量最高,其次是两项措施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控蘖措施 成穗率 产量
下载PDF
有效分蘖终止期控制措施对小麦群体质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8
6
作者 张维城 王志和 +1 位作者 任永信 朱明哲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903-907,共5页
研究表明,在总头数与预期穗数相等的有效分蘖终止期,采取深中耕与镇压相结合的控制措施,可使有效分蘖与无效分蘖间形成一个“断档”阶段,拉大有效生育与无效生育的距离,减少无效生产,提高有效蘖整齐度,促进根系发育,协调群体与个体的矛... 研究表明,在总头数与预期穗数相等的有效分蘖终止期,采取深中耕与镇压相结合的控制措施,可使有效分蘖与无效分蘖间形成一个“断档”阶段,拉大有效生育与无效生育的距离,减少无效生产,提高有效蘖整齐度,促进根系发育,协调群体与个体的矛盾及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矛盾,明显改善群体质量。这项措施提高了分蘖成穗率,增强了植株抗倒伏能力,降低了群体对个体的制约,干物质生产和源库关系更趋合理,产量和经济系数显著提高,是小麦高产、超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的一项核心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有效分蘖终止期 群体质量
下载PDF
水稻强化栽培不同因子对Ⅲ优98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范友胜 卢爱芳 +3 位作者 李强 吕和平 袁明中 尹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6398-6401,共4页
为了探索在水稻强化栽培条件下不同密度、纯氮量、2,4-D控蘖试验三因子的最佳组合。采用三元二次旋转组合设计,研究“Ⅲ优98”在强化栽培条件下,移栽密度、纯氮量2、,4-D控蘖三因子对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的效应。建立了三因子对产量的二... 为了探索在水稻强化栽培条件下不同密度、纯氮量、2,4-D控蘖试验三因子的最佳组合。采用三元二次旋转组合设计,研究“Ⅲ优98”在强化栽培条件下,移栽密度、纯氮量2、,4-D控蘖三因子对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的效应。建立了三因子对产量的二次多项回归效应模型,分析得出高产群体主要经济性状的量化指标。总结出“Ⅲ优98”在强化栽培条件下产量≥8 250 kg/hm^2的栽培措施为:移栽密度16.5万-18.0万/hm^2,纯氮量196.5-213.0 kg/hm^2,2,4-D控蘖时间在群体茎蘖达到248.0万-255.0万/hm^2时,三因子取平均值时产量为9 027.0 kg/hm^2。在适宜的密度范围内,通过氮肥管理和2,4-D控蘖,使群体和个体各性状协调发展,是实现高产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优98 水稻强化栽培 移栽密度 纯氮量 2 4-D控蘖
下载PDF
分蘖期控制灌溉对土温及水稻干物质积累等的影响 被引量:19
8
作者 雷舜 王抄抄 +3 位作者 黄炎 黄穗华 符如壮 唐湘如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3-158,共6页
为了研究超级稻在双季稻区分蘖时期的最佳控水模式,2014年在华南农业大学农场以超级稻玉香油占为试材进行大田试验。在水稻分蘖数达到不同的2个阶段分别设置2个水分梯度处理,记录了控制灌溉期间土壤温度的变化,研究了其对干物质积累动态... 为了研究超级稻在双季稻区分蘖时期的最佳控水模式,2014年在华南农业大学农场以超级稻玉香油占为试材进行大田试验。在水稻分蘖数达到不同的2个阶段分别设置2个水分梯度处理,记录了控制灌溉期间土壤温度的变化,研究了其对干物质积累动态、LAI变化动态、光合特性以及成穗率和最终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分蘖期控制灌溉(0~20 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率为(60±5)%能够扩大土壤5 cm深度日温差,减少拔节前干物质积累,提高拔节期净光合速率和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优化干物质积累动态,最终提高了W1和W2处理的成穗率与产量。因此,在玉香油占分蘖期控制0~20 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率为(60±5)%,能够达到节水高效栽培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蘖期 控制灌溉 土温 干物质积累 成穗率
下载PDF
自推进旋耕机限深部件行进阻力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谢方平 汤楚宙 罗锡文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1-54,共4页
为了研究自推进旋耕机限深部件的功率消耗与行进速度、形状和下陷深度的关系 ,改善自推进旋耕机的工作性能 ,对限深部件进行了试验。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 :形状中铲形阻力最大 ;速度和下陷深度越大 ,阻力越大。通过三因素正交试验找出了... 为了研究自推进旋耕机限深部件的功率消耗与行进速度、形状和下陷深度的关系 ,改善自推进旋耕机的工作性能 ,对限深部件进行了试验。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 :形状中铲形阻力最大 ;速度和下陷深度越大 ,阻力越大。通过三因素正交试验找出了影响行进阻力的主次因素和最大评价指标的参数组合。由双因素试验数据拟合得出了阻力与速度、下陷深度的数学模型 ,经试验验证 ,该模型能反映生产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推进旋耕机 限深部件 行进阻力 试验研究 功率消耗 行进速度 下陷深度
下载PDF
龙须草分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友德 张君芝 +3 位作者 梅方竹 周大明 胡德林 王元富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3年第2期185-192,共8页
龙须草系禾本科拟金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生育期长(250天左右),分蘖力强,一年可达100蘖以上。生殖生长期短,营养生长期长,6月上旬籽实成熟后,才进入旺盛的分蘖期。分蘖力受草龄、插种期、温度、光照、水分、土壤肥力和坡向等因素的影响... 龙须草系禾本科拟金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生育期长(250天左右),分蘖力强,一年可达100蘖以上。生殖生长期短,营养生长期长,6月上旬籽实成熟后,才进入旺盛的分蘖期。分蘖力受草龄、插种期、温度、光照、水分、土壤肥力和坡向等因素的影响而异。龙须草分蘖动态变化可分为始增期、快速期、高峰期和缓增期等四个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须草 分蘖 禾本科
下载PDF
高粱分蘖在生产和育种中的处理策略 被引量:3
11
作者 邵荣峰 赵威军 +3 位作者 常玉卉 张阳 卜华虎 张伟 《山西农业科学》 2017年第1期121-123,129,共4页
高粱是我国传统酿造产业中非常重要的原料之一,而随着饲草高粱、甜高粱品种选育成功,高粱在饲草和生物质能源产业中也越来越重要。分蘖是高粱的一个重要的农艺性状,高粱的分蘖特性因品种而异:粒用高粱分蘖较少且分蘖穗不易成熟;分蘖能... 高粱是我国传统酿造产业中非常重要的原料之一,而随着饲草高粱、甜高粱品种选育成功,高粱在饲草和生物质能源产业中也越来越重要。分蘖是高粱的一个重要的农艺性状,高粱的分蘖特性因品种而异:粒用高粱分蘖较少且分蘖穗不易成熟;分蘖能力强是饲草高粱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分蘖的去留对甜高粱生物产量有显著的影响。在新的育种和栽培技术体系中,分蘖也逐渐受到重视。综述了不同类型高粱的分蘖特性,以期为不同类型高粱各自栽培体系中对分蘖的处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分蘖 控蘖技术
下载PDF
涝渍胁迫对冬小麦生长因子变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肖梦华 俞双恩 胡秀君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3-39,共7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水位调控下不同生育阶段涝渍胁迫对作物生长指标(茎蘖数、株高、冠层叶面积指数(CLAI)及地上干物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返青分蘖期涝渍胁迫使小麦茎蘖数增多,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涝渍胁迫则使小麦茎蘖数迅速下降...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水位调控下不同生育阶段涝渍胁迫对作物生长指标(茎蘖数、株高、冠层叶面积指数(CLAI)及地上干物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返青分蘖期涝渍胁迫使小麦茎蘖数增多,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涝渍胁迫则使小麦茎蘖数迅速下降,而乳熟期涝渍胁迫则对小麦茎蘖数影响不明显;返青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及抽穗开花期控水对株高影响最为明显,应尽量避免在拔节孕穗期受涝渍胁迫;返青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涝渍胁迫不利于叶片生长,导致冠层叶面积指数下降,抽穗开花期受渍胁迫导致小麦晚熟,冠层叶面积指数增大,乳熟期受涝胁迫加速了叶片的衰老,导冠层叶面积指数迅速下降;考虑到小麦地上干物质量的积累,应避免在返青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涝渍胁迫,且应以较大的地下水降落速度排出地下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水位调控 茎蘖数 株高 CLAI 地上干物质量
下载PDF
水稻控蘖增粒栽培高产与碳氮代谢及维管束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孟亮 吴建忠 王子立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1995年第4期52-57,共6页
水稻控蘖增粒栽培法与常规栽培法相比,秧苗叶片及叶鞘中氮含量,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明显高.而碳含量、C/N明显低,表现出氮代谢优势;茎基部节间横截面维管束数量与总面积显著多或大,有利于培育健根多蘖壮秧和提高成穗率.移栽后,... 水稻控蘖增粒栽培法与常规栽培法相比,秧苗叶片及叶鞘中氮含量,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明显高.而碳含量、C/N明显低,表现出氮代谢优势;茎基部节间横截面维管束数量与总面积显著多或大,有利于培育健根多蘖壮秧和提高成穗率.移栽后,氮含量、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而碳含量升高并维持较稳定的水平,C/N显著提高,表现出碳代谢优势;穗颈基部节间横截面维管束数量与总面积也多或大,从而可促进个体颖花发育,提高结实率与粒重,并有利于控制大田分蘖,改善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增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控蘖增粒 维管束 栽培 碳代谢 氮代谢
下载PDF
不同移栽群体和水分调控对水稻分蘖成穗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恒栋 张发丽 +1 位作者 石明 钱晓刚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6期20-23,共4页
为了控制水稻无效分蘖的发生,提高水稻的成穗率,采用盆栽实验,对比了不同的水稻移栽群体下不同的水分控制对水稻分蘖动态、成穗率、营养生长状况、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取控蘖措施后,双本移栽、深水控蘖较单本移栽、搁田控蘖分... 为了控制水稻无效分蘖的发生,提高水稻的成穗率,采用盆栽实验,对比了不同的水稻移栽群体下不同的水分控制对水稻分蘖动态、成穗率、营养生长状况、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取控蘖措施后,双本移栽、深水控蘖较单本移栽、搁田控蘖分蘖增长率减少了3.79%~7.06%,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也相对稳定,根系活力高出5.25个单位和5.95个单位,根系伤流强度提高29.04%和21.17%,最终成穗率比分别提高了9.09%和10.53%,双本移栽较单本移栽能更好的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双本移栽、深水控蘖更有利于提供水稻较好的营养生长,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提高成穗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栽群体 水分调控 分蘖动态 成穗率
下载PDF
控制灌溉模式下水稻群体结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凤丽 彭世彰a +1 位作者 徐俊增 丁加丽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5期417-419,共3页
根据国家“86 3”节水农业专项子课题现场试验资料 ,分析了控制灌溉和常规灌溉条件下水稻茎蘖动态变化、株高变化以及叶面积变化趋势 ,建立了两种灌溉条件下茎蘖消长的Logistic模型和叶面积增长模型 ,并对水稻冠层受光结构进行了分析。... 根据国家“86 3”节水农业专项子课题现场试验资料 ,分析了控制灌溉和常规灌溉条件下水稻茎蘖动态变化、株高变化以及叶面积变化趋势 ,建立了两种灌溉条件下茎蘖消长的Logistic模型和叶面积增长模型 ,并对水稻冠层受光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控制灌溉通过对土壤水分的合理调控 ,使得无效分蘖减少 ,提高了水分和养分的有效利用率 ;在大部分生育期内水稻保持了较适宜的冠层叶面积指数 (CLAI) ,具有良好的株型 ,能更多的截获太阳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灌溉 水稻 茎蘖动态 群体结构 叶面积指数 株高 节水灌溉
下载PDF
基于CNC技术的农业旋耕机数字化控制系统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罗应娜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1-213,252,共4页
旋耕机是完成耕、整作业的农耕机械,具有很好碎土、整平的功能,可为播种提供良好的基础,在现代农业中应用广泛。农业旋耕机在作业中的重点是深度的控制,而CNC技术可以实现旋耕机-旋耕深度自主控制。工作时利用安装在机械上的计算机测定... 旋耕机是完成耕、整作业的农耕机械,具有很好碎土、整平的功能,可为播种提供良好的基础,在现代农业中应用广泛。农业旋耕机在作业中的重点是深度的控制,而CNC技术可以实现旋耕机-旋耕深度自主控制。工作时利用安装在机械上的计算机测定土壤情况,并将监测到的数据及时地反馈给计算机,经计算机分析后实时地调整液压悬挂机构,使其达到要求的耕地深度,完成耕整作业。试验表明:CNC技术控制的旋耕机可以达到耕耘深度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C技术 旋耕机 数字化控制 深松
下载PDF
微耕机耕深辅助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何家慧 康杰 +3 位作者 聂友红 何培祥 李云伍 赵华慧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9-123,共5页
在农业生产中,耕深的稳定性是评价耕作质量的重要指标。为此,结合目前微耕机耕深不稳定的现状,设计了一种耕深辅助控制系统,主要用于辅助控制微耕机的耕作深度,提高微耕机的耕作质量。该系统主要由耕深检测装置、控制装置、执行装置和... 在农业生产中,耕深的稳定性是评价耕作质量的重要指标。为此,结合目前微耕机耕深不稳定的现状,设计了一种耕深辅助控制系统,主要用于辅助控制微耕机的耕作深度,提高微耕机的耕作质量。该系统主要由耕深检测装置、控制装置、执行装置和显示界面组成。检测装置用来间接检测耕深,控制单元对检测到的信号进行分析后控制电机转动,从而间接控制耕深调节阻力杆的上下移动,以实现耕深辅助调节。显示模块用于显示实时耕深,为操作人员提供参考。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耕深稳定在120~130mm时的耕深稳定性变异系数为5.82%,满足农艺要求。所提出的耕深测量方法、辅助控制执行装置和显示界面对微耕机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耕机 耕深 稳定性 辅助控制
下载PDF
不同阶段控制灌溉对甘蔗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海波 李就好 +1 位作者 刘宗强 姚彦欣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9-62,共4页
以新台糖16号甘蔗为试材,分别在甘蔗的萌芽期、苗期、分蘖期、伸长期进行了单生育阶段和连续2个生育阶段的共21种控制灌溉处理试验,研究控制灌溉对甘蔗出苗率、分蘖率和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萌芽期不同程度的控制灌溉影响了甘蔗... 以新台糖16号甘蔗为试材,分别在甘蔗的萌芽期、苗期、分蘖期、伸长期进行了单生育阶段和连续2个生育阶段的共21种控制灌溉处理试验,研究控制灌溉对甘蔗出苗率、分蘖率和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萌芽期不同程度的控制灌溉影响了甘蔗的出苗率,萌芽期的土壤水分控制在田间持水量50%-60%的出苗率最高,出苗率达83.3%,土壤水分控制在田间持水量60%-70%的处理的出苗率次之,土壤水分控制在田间持水量40%-50%的处理的出苗率最低。苗期的土壤水分控制在田间持水量50%-60%、并在分蘖期土壤水分控制在田间持水量60%-70%的处理最有利于甘蔗的分蘖,比苗期和分蘖期正常灌溉的分蘖率高50.0%。伸长期的控制灌溉对甘蔗的株高影响最大,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减少明显抑制了株高的增长,正常灌溉的甘蔗生长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控制灌溉 出苗率 分蘖率 株高
下载PDF
控制水稻分蘖角度对群体生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于亚辉 刘郁 +5 位作者 陈广红 王绍林 夏明 阕补超 郑英杰 徐正进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8年第5期67-71,共5页
控制分蘖角度对群体温度、群体相对湿度、群体CO2浓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均会产生一定影响。选用2006年水稻有关研究数据,分析水稻分蘖角度对群体生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育期群体温度在07:00—19:00处理大于CK。分蘖高峰期到孕穗期C... 控制分蘖角度对群体温度、群体相对湿度、群体CO2浓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均会产生一定影响。选用2006年水稻有关研究数据,分析水稻分蘖角度对群体生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育期群体温度在07:00—19:00处理大于CK。分蘖高峰期到孕穗期CK白天群体相对湿度大于处理,齐穗期到灌浆期处理群体相对湿度大于CK。群体CO2浓度在拔节期和孕穗期均为处理大于CK,其他生育期差异不显著。光合有效辐射垂直分布处理前期和后期上层截获的光能均小于CK,群体内消光系数小。控制分蘖角度形成了有较高温度、较低湿度、高CO2浓度和适宜光分布的群体,可为获得高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控制 水耳舀 分蘖角度 生态特性
下载PDF
新烟碱类杀虫剂拌种防治麦蚜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刘爱芝 韩松 梁九进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4-97,145,共5页
为了明确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噻虫嗪拌种对麦蚜整个发生期的防治效果和对小麦的安全性,研究了吡虫啉和噻虫嗪拌种对小麦苗期和穗期蚜虫的防治效果以及对小麦出苗、分蘖、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2a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1.4~2.0g/kg拌种... 为了明确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噻虫嗪拌种对麦蚜整个发生期的防治效果和对小麦的安全性,研究了吡虫啉和噻虫嗪拌种对小麦苗期和穗期蚜虫的防治效果以及对小麦出苗、分蘖、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2a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1.4~2.0g/kg拌种、噻虫嗪1.0~4.0g/kg拌种对小麦整个生育期蚜虫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小麦出穗前、扬花期和灌浆期对麦蚜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6.02%~100%、93.12%~100%和84.19%~98.31%;吡虫啉1.4g/kg拌种、噻虫嗪1.0~2.0g/kg拌种对小麦出苗时间、出苗率无显著影响,噻虫嗪4.0g/kg拌种小麦出苗时间推迟0.5~1d,对出苗率无影响;吡虫啉1.4g/kg拌种、噻虫嗪2.0g/kg拌种,小麦有效分蘖增加最多,分别为55.38%和34.58%;小麦千粒重增加以吡虫啉1.4g/kg拌种最高,显著高于噻虫嗪1.0~4.0g/kg拌种,且吡虫啉1.4g/kg拌种小麦产量增加显著高于噻虫嗪4.0g/kg拌种,稍高于噻虫嗪1.0~2.0g/kg拌种。可见,在小麦播种时,用吡虫啉1.4~2.0g/kg、噻虫嗪1.0~2.0g/kg拌种可有效控制小麦整个生育期蚜虫危害,且对小麦安全,增产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虫啉 噻虫嗪 拌种 麦蚜 防治效果 出苗 分蘖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