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eatment of tiny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ith guidewire manipulation 被引量:3
1
作者 Yuhua Jiang Youxiang Li 《Chinese Neurosurgical Journal》 CSCD 2018年第1期16-21,共6页
Background:Tiny false intracranial rupture aneurysms are particularly rare. It is challenged both to neurosurgery and endovascular treatment.Methods:We present here five rare cases of perforator tiny aneurysms that we... Background:Tiny false intracranial rupture aneurysms are particularly rare. It is challenged both to neurosurgery and endovascular treatment.Methods:We present here five rare cases of perforator tiny aneurysms that were diagnosed based on DSA. These patients were found due to SAH, and they decided to treat these aneurysms with endovascular therapy. After numerous attempts, the coiling microcatheter failed to access the aneurysms. As a result, the aneurysms finally were treated with guidewire manipulation.Results:Mean follow-up time was about 10.4 months. The outcomes of the 5 cases were all surprisingly excel ent.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with angiography and telephone till now. No revascularization of aneurysm was found.Conclusions:This paper demonstrated for the first time to our knowledge that tiny false intracranial aneurysm may be treated with guidewire manipulation. While larger studies with long-term follow-up are required to validate these promising results, guidewire manipulation is a new approach worth considering when microcatheter cannot enter aneury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cranial aneurysm Rupture GUIDEWIRE MANIPULATION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 tiny aneurysm
原文传递
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超早期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分析
2
作者 宋英 刘健 +2 位作者 冀方愿 张亮 付辉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10期1091-1094,共4页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超早期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5月~2022年11月收治的35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采用超早期(发病24小时内)血管内治疗,分析临床基本信息、血管内治疗结果、临床及影像随访结果等资料。结果 动脉瘤最...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超早期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5月~2022年11月收治的35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采用超早期(发病24小时内)血管内治疗,分析临床基本信息、血管内治疗结果、临床及影像随访结果等资料。结果 动脉瘤最大径平均为(2.5±0.4)mm,血管内治疗35例责任动脉瘤,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23例(65.7%),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12例(34.3%)。术后即刻栓塞RaymondⅠ级20例(57.1%),Ⅱ级13例(37.2%),Ⅲ级2例(5.7%)。围手术期并发症4例(11.4%),包括术中破裂2例(5.7%),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5.7%),术后大面积脑梗死开颅去骨瓣减压1例,术后死亡1例。影像随访24例(68.6%),复发1例予以再治疗。临床随访33例,mRS 0~2级31例(93.9%)。结论 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超早期血管内治疗临床疗效满意,术中破裂、血栓形成为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微小 破裂 血管内治疗 超早期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彭亚 宣井岗 +2 位作者 陈荣华 朱旭成 杨伊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瘤体最大径≤3mm)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45例(45个)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资料。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29例,后交通动脉11例,大脑前动脉A1段3...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瘤体最大径≤3mm)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45例(45个)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资料。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29例,后交通动脉11例,大脑前动脉A1段3例,小脑下后动脉2例。其中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28例,血管内支架置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8例,球囊辅助技术栓塞4例,双微导管技术栓塞3例,单纯血管内支架置入2例。结果①动脉瘤达到致密栓塞28例,大部分填塞15例,单纯支架成功置入2例。②术中并发症情况:1例发生术中出血,经继续填塞弹簧圈后,术后恢复良好。1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术中发生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经溶栓后再通,但术后头部CT显示有皮质梗死,患者遗有左侧肢体偏瘫。对5例脑室积血患者行脑室外引流。③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0~1分28例,2分14例,3~4分2例,5分1例。④DSA随访24例患者,随访时间6~12个月,无一例复发;CT血管成像随访12例,随访时间为2~6年,未见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有效方法,精确的微导管塑形,合适的弹簧圈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减少并发症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弹簧圈 支架 微小动脉瘤
下载PDF
单个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单中心经验 被引量:18
4
作者 顾斌贤 李明华 +1 位作者 王武 施万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3,共7页
目的探讨单个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最大径<3 mm)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对72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77个动脉瘤进行单个弹簧圈栓塞,其中动脉瘤破裂出血52例,多发性动脉瘤13例。用3D-DSA选择工作角度测量动... 目的探讨单个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最大径<3 mm)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对72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77个动脉瘤进行单个弹簧圈栓塞,其中动脉瘤破裂出血52例,多发性动脉瘤13例。用3D-DSA选择工作角度测量动脉瘤大小(前后径、上下径、宽颈、最大径和瘤颈)。随访脑血管造影3~88个月(平均24.8个月)。结果对所有77个微小动脉瘤成功实施了单个弹簧圈栓塞,其中10个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19个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破裂出血7例,发生脑栓塞事件2例,术中弹簧圈移位2例。术后即刻造影示完全栓塞42个,次全栓塞30个,部分栓塞5个。除2例死亡外,所有病例进行了至少2次复查(术后3和12个月),其中再通5个,对3个进行了再次栓塞,延迟性弹簧圈移位2例。12个月后复查造影示完全栓塞61个,次全栓塞14个。结论单个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可行、安全并有效,联合支架辅助治疗可以降低其再通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微小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弹簧圈 支架 球囊
下载PDF
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技术探讨 被引量:16
5
作者 杨少春 黄小玉 +4 位作者 邱传珍 罗穆云 华顺德 陈金明 高志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技术要点,并评估此技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的30例共36枚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影像学、操作技术和随访资料,其中24枚动脉瘤接受单...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技术要点,并评估此技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的30例共36枚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影像学、操作技术和随访资料,其中24枚动脉瘤接受单纯弹簧圈填塞,5枚接受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7枚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死亡1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36枚颅内微小动脉瘤中22枚(61.1%)达到致密填塞,14枚(38.9%)非致密填塞。25枚动脉瘤获得3~24个月随访,22枚完全闭塞,1枚留有残颈无变化;患者无再出血,未出现弹簧圈移位和载瘤动脉血栓栓塞事件。结论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微小动脉瘤 介入治疗 非致密栓塞
下载PDF
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崔艳峰 徐浩 +5 位作者 祖茂衡 顾玉明 张庆桥 魏宁 许伟 刘洪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51-654,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0 mm)的技巧及疗效。方法2010年12月-2013年7月收治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12例,其中窄颈动脉瘤7例(颈体比≤1/2),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5例(颈体比〉1/2),使用支架...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0 mm)的技巧及疗效。方法2010年12月-2013年7月收治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12例,其中窄颈动脉瘤7例(颈体比≤1/2),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5例(颈体比〉1/2),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按Raymond 分级方法,术后即刻评价栓塞效果及并发症,术后30 d 根据GOS 评分评定,并进行电话及造影随访。结果12例患者的12枚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完全栓塞8枚(66.7%),瘤腔残留4枚(33.3%)。GOS 评分评定预后5级12例。12例患者术后电话随访1-12个月,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结论采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可行,但安全性及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微小动脉瘤 宽颈 支架 栓塞
下载PDF
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7
作者 黄理金 文军 +7 位作者 黄伟佳 钟兵 张晓斌 石小峰 叶宇 欧阳锡华 陈委 纠智松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347-351,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由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经DSA证实后实施了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①本组有前交通动脉动脉瘤9例,脉络膜前...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由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经DSA证实后实施了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①本组有前交通动脉动脉瘤9例,脉络膜前动脉瘤1例,胼周动脉瘤1例。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2例,Ⅳ级1例。②11例均被栓塞成功,其中被完全栓塞6例,次全栓塞5例,在术后3~6个月的DSA随访中,显示这5例完全闭塞。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的有9例,4分的有1例,死亡1例。无技术相关并发症。③术后3~6个月DSA随访6例,MRA随访2例,电话随访2例。有影像资料的随访病例显示,动脉瘤均被完全闭塞;电话随访患者GOS均为5分,无再出血。结论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前循环微小动脉瘤安全、可行,短期随访结果显示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 栓塞 治疗性 微小动脉瘤
下载PDF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26
8
作者 于嘉 邓剑平 +5 位作者 李江 张涛 陈虎 方伟 闫忠军 赵振伟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301-304,共4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病例,探讨该支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5例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动脉瘤的位...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病例,探讨该支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5例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动脉瘤的位置、尺寸和破裂与否,技术的操作成功率等相关数据,并分析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结果男35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51.8±5.2)岁;动脉瘤位于前循环29例,后循环16例,平均大小为(2.05±0.72)mm,其中36例为破裂动脉瘤,9例为未破裂动脉瘤。操作成功率100%。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术后1例继发脑梗塞,遗留轻偏瘫,其余均无并发症。结论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进行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可防止弹簧圈突出,达到致密栓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 Lvis支架 弹簧圈栓塞
下载PDF
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的颅内微小动脉瘤 被引量:8
9
作者 黄清海 聂景浩 +5 位作者 吕楠 邹超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刘建民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年第6期325-327,331,共4页
目的探讨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破裂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8月采用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37例。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通过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 目的探讨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破裂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8月采用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37例。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通过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26例,Ⅱ级8例,Ⅲ级3例。28例患者影像学随访3~24个月,平均10.4个月,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或复发。36例患者临床随访9~48个月,平均21.3个月,无再出血或死亡病例。结论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是安全、可行的。该技术通过增加瘤颈周围的填塞密度和改善血液动力学进一步提高长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宽颈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支架半释放技术 弹簧圈
下载PDF
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东蛟 徐兴国 +5 位作者 万定 兰朋朋 杨振兴 冯进 黄德俊 李宗正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8年第4期232-234,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1日至2016年2月1日介入治疗的52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出院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判定预后,0~2分预后良好,3~6分预后不良。采用多因素Lo...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1日至2016年2月1日介入治疗的52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出院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判定预后,0~2分预后良好,3~6分预后不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预后危险因素。结果 43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9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完全栓塞26例,近完全栓塞26例。术后发生明显并发症(脑血管痉挛、肺部感染、颅内感染)共16例。40例预后良好,12例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Hunt-Hess分级高、术前Fisher评分高、术后发生并发症是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可取得良好效果;术前要根据病人Hess-Hess分级、Fisher分级评估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预防和减轻并发症,从而提高介入治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微小动脉瘤 介入治疗 预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双夹技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宗钢 沈杰 +2 位作者 汪宇阳 马春春 赵兵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第4期395-398,403,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双夹技术对颅内微小动脉瘤(TIA)进行夹闭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双夹技术治疗的24例微小动脉瘤患者(27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本组患者的平均年龄(55.8±12.9)岁,动脉瘤最大直径为(2.49... 目的探讨应用双夹技术对颅内微小动脉瘤(TIA)进行夹闭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双夹技术治疗的24例微小动脉瘤患者(27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本组患者的平均年龄(55.8±12.9)岁,动脉瘤最大直径为(2.49±0.49)mm,技术成功率为100%。所有患者术后1周CTA检查均未见瘤颈残留,无1例患者术后发生再出血,均临床治愈出院。术后随访6~24个月,DSA复查显示所有动脉瘤均完全闭塞,无复发。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均<2分(预后良好)。结论双夹技术治疗微小动脉瘤的效果满意,具有较高的围手术期安全性,以及较高的短期治愈率和临床预后良好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微小动脉瘤 双夹技术 夹闭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前动脉A1段起始处破裂微小动脉瘤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亚伟 胡振坤 +3 位作者 徐睿 张晓冬 朱继 孙晓川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第3期145-148,共4页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前动脉A1段起始处破裂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8年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1例大脑前动脉A1段起始处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中,6例微导管塑形成“S”形,4...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前动脉A1段起始处破裂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8年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1例大脑前动脉A1段起始处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中,6例微导管塑形成“S”形,4例“Z”形,1例“猪尾形”。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9例,Ⅱ级2例。1例术后3 d出现缺血事件,出院时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11例临床随访10~31个月,平均18.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7个月,随访期间无出血、缺血事件。11例术后6~12个月造影复查,Raymond分级Ⅰ级9例,Ⅱ级2例;临床随访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9例,3分1例,4分1例。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是一种治疗大脑前动脉A1段起始处破裂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微小动脉瘤 大脑前动脉A1段 支架 栓塞
下载PDF
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被引量:5
13
作者 丰涛 赵瑞 +3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黄清海 刘建民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第5期257-260,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3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均采用血管内治疗。结果动脉瘤最大直径平均(2.19±0.55)mm。单纯弹簧圈栓塞27例,球...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3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均采用血管内治疗。结果动脉瘤最大直径平均(2.19±0.55)mm。单纯弹簧圈栓塞27例,球囊辅助栓塞2例,支架辅助栓塞24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致密栓塞24例(45.3%),瘤颈残留16例(30.2%),瘤体显影13例(24.5%)。共3例(5.7%)发生围术期并发症,其中1例(1.9%)为术中破裂,1例(1.9%)为术中血栓形成,1例(1.9%)为术后早期再出血。39例影像学随访3·13个月,平均平均(6.1±2.4)个月,动脉瘤不显影32例(82.1%);稳定3例(7.7%);复发4例(10.3%),均再治疗。51例临床随访6~28个月,平均(14.9±6.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50例(98.0%),3分1例(2.0%)。结论对于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具有较高的围手术期安全性,以及较高的短期治愈率和临床预后良好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安全性 有效性
下载PDF
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效果比较研究 被引量:24
14
作者 刘文晶 张昌伟 +3 位作者 王均 白亚强 张渊 许伟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39-141,145,共4页
目的比较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3年2月至2017年1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75例。A组采用开颅夹闭术治... 目的比较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3年2月至2017年1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75例。A组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 B组采用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统计术中动脉瘤破裂发生情况及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表(GOS)评定患者术后3个月短期预后情况,采用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评定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 B组住院时间短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16. 0%(12/75),显著高于A组的5. 3%(4/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预后良好比例为96. 0%(72/75),显著高于A组的86. 7%(65/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术后各维度评分均上升,且B组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均可获取较好的手术效果,但血管内介入栓塞微创,对机体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快,生活质量高,但其手术难度高,学习曲线长,且脑血管痉挛发生风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微小动脉瘤 开颅夹闭术 介入栓塞 动脉瘤破裂
下载PDF
SolitaireAB支架在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继方 王厚中 +1 位作者 李传峰 李延团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07-710,共4页
目的评价SolitaireAB支架在辅助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olitaireAB支架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9例,其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4枚,眼动脉段动脉瘤3枚,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枚,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枚。结果所有的支架均... 目的评价SolitaireAB支架在辅助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olitaireAB支架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9例,其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4枚,眼动脉段动脉瘤3枚,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枚,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枚。结果所有的支架均成功放置。9例中完全栓塞6例,瘤颈残留3例。术中无动脉瘤破裂。全部患者随访8-13个月,无再出血病例,其中7例获得影像学随访,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或动脉瘤复发。结论Solitaire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是安全、可行的。该技术通过增加瘤颈周围的填塞密度和改善血流动力学进一步提高长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微小动脉 SOLITAIRE AB支架 血管内治疗
原文传递
颅内微小动脉瘤形态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炜 何旭英 +4 位作者 李西锋 钱东翔 严建泉 卜德林 段传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14-1017,共4页
目的 探讨患者性别、年龄、是否合并高血压、瘤体发生部位与颅内微小动脉瘤形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12例破裂的单发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动脉瘤的形态为形态规... 目的 探讨患者性别、年龄、是否合并高血压、瘤体发生部位与颅内微小动脉瘤形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12例破裂的单发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动脉瘤的形态为形态规则组(56例1和形态不规则组f56例1,探讨影响颅内微小动脉瘤形态的相关因素。结果 性别、年龄、是否合并高血压不是微小动脉瘤形态的独立影响因素,瘤体发生部位是微小动脉瘤形态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5)。以前交通动脉为参照,椎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易形成规则的动脉瘤,大脑前动脉、后交通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微小动脉瘤形态与前交通动脉无差异,易不规则。结论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形态与发生部位有关,椎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易形成规则的微小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微小动脉瘤 形态学 血管结构
原文传递
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常斌鸽 王修玉 +6 位作者 周宝生 王晨 盛志国 杨帆 马景鑑 李牧 郑首学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9年第2期135-139,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介入栓塞的治疗方法及操作经验。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120例,均采用介入栓塞的方法治疗,通过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临床资料,评价血管内治疗的临床...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介入栓塞的治疗方法及操作经验。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120例,均采用介入栓塞的方法治疗,通过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临床资料,评价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120例患者中,96例采用支架辅助平行技术栓塞治疗,20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4例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栓塞患者中有2例出现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2例栓塞术中破裂出血,1例出现弹簧圈逃逸,1例远端血管闭塞后脑梗塞。70例患者术后行DSA随访6~12个月,其中68例栓塞患者的动脉瘤均无复发及生长,2例患者栓塞弹簧圈移位,瘤体复发,再次行栓塞治疗。结论: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微小动脉瘤 颅内动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