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荀子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 被引量:2
1
作者 周丽威 李栋 杨丽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2期125-131,144,共8页
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之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离不开对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与阐释。荀子是先秦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而《劝学》则集中阐发了荀子的教育思想。《劝学》作为《荀子》三十二篇的首篇,有其重要... 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之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离不开对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与阐释。荀子是先秦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而《劝学》则集中阐发了荀子的教育思想。《劝学》作为《荀子》三十二篇的首篇,有其重要的学术地位和价值。作为较早的教学方法论专著,《劝学》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这里将其归纳为教学的起势、顺势、蓄势与破势。在教学的起势阶段,荀子营造了一种后天学习的氛围,并赋予后天教化以终极地位,这是对孔孟"生而知之"教学思想的超越;在教学的顺势阶段,荀子提出了教学应顺环境、顺因果及顺人性,这是一种顺应自然哲学的教学观;在教学的蓄势阶段,荀子强调教学应使学生将积思学相结合,即重积累、肯钻研及善亲师;在教学的破势阶段,荀子间接地阐明了其教学的目的,即培养德才兼备的治世人才,荀子一气呵成地对这种全才、精才作了描述,点亮了全篇,势如破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劝学》 荀子 教学 阶段
下载PDF
贾谊、荀学与黄老——简论贾谊的学术渊源 被引量:2
2
作者 马晓乐 庄大钧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7-150,共4页
贾谊继承了荀子之学,又深受黄老之学的影响,而荀子之学与黄老之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统一的。和荀子一样,贾谊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运用黄老道家的治学方法,广泛地吸收百家之学,融会贯通。贾谊的很多学术特点既是对荀子之学的继承,同时也可归... 贾谊继承了荀子之学,又深受黄老之学的影响,而荀子之学与黄老之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统一的。和荀子一样,贾谊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运用黄老道家的治学方法,广泛地吸收百家之学,融会贯通。贾谊的很多学术特点既是对荀子之学的继承,同时也可归属于黄老之学的范围。贾谊的儒家思想因素往往被他纳入自己的黄老学系统,因此,他不能成为所谓"醇儒",同时,人们研究他的黄老之学也无法忽视其儒学中心和基础,这种思想类型和学术风格是从荀子那里继承下来的。贾谊的荀学师承使他的原本具有黄老学成分的学术思想很自然地向黄老之学靠拢,最终成为以进一步黄老化的荀学为主体的新型儒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谊 荀学 黄老 学术渊源
下载PDF
“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荀子·劝学篇》解读——兼论研究生的研究性学习 被引量:3
3
作者 曾强 张传燧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7-111,共5页
《荀子·劝学篇》是最早论述学习的名篇,它提出"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的观点,其实质是一种研究性学习观,这些观点对研究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具有借鉴意义。研究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存在知识面狭窄、思维不深入... 《荀子·劝学篇》是最早论述学习的名篇,它提出"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的观点,其实质是一种研究性学习观,这些观点对研究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具有借鉴意义。研究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存在知识面狭窄、思维不深入、缺乏写作训练的弱点。借鉴《荀子·劝学篇》的学习思想,研究生应采取广泛阅读、深入思考、勤于写作等学习策略来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劝学篇》 “入乎耳 著乎心 布乎四体 形乎动静” 研究性学习 问题与策略
下载PDF
《荀子·劝学》篇“强自取柱,柔自取束”说新释 被引量:8
4
作者 廖名春 《邯郸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47-51,2,共5页
《荀子·劝学》"强自取柱,柔自取束"说亦见于《大戴礼记·劝学》和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语丛三》,"柱"字有"折"、"梪"、"树"的异文。认为杨倞和王念孙两派的释字释义都有... 《荀子·劝学》"强自取柱,柔自取束"说亦见于《大戴礼记·劝学》和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语丛三》,"柱"字有"折"、"梪"、"树"的异文。认为杨倞和王念孙两派的释字释义都有问题,"柱"当读为"斲",也就是"";郭店简的"梪"、"树"都当读为"",也就是"斲"。而《大戴礼记·劝学》的"折",则是"斲"的同义换读。"强自取柱,柔自取束"是说坚硬则自招致被用于砍斲,柔软则自招致被用于捆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劝学 柱读为斲 折伐 郭店楚简
下载PDF
骈文起源于魏晋说和起源标准问题新探
5
作者 杨德春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24-128,共5页
张之纯《中国文学史》明确提出骈俪之文肇始于陆机。谭家健歪曲钟涛博士的观点。于景祥确实不清楚骈文究竟形成于何时。骈文是在阴阳思想成为普遍的世界观,即阴阳思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之后,在辞赋的影响之下,在辞赋之外的散文中连续使... 张之纯《中国文学史》明确提出骈俪之文肇始于陆机。谭家健歪曲钟涛博士的观点。于景祥确实不清楚骈文究竟形成于何时。骈文是在阴阳思想成为普遍的世界观,即阴阳思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之后,在辞赋的影响之下,在辞赋之外的散文中连续使用骈化句式而形成的。骈文最根本或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骈,骈文是有意识连续骈化之文。辞采、典故、声律等是骈文在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次要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骈文 起源 荀子 《劝学》
下载PDF
《荀子》三题
6
作者 周月亮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42-45,共4页
荀子讲术 ,一是治国之术 ,二是处世之术 ,三是治气养心之术 ,四是心术 ;荀子讲“君道”,其主题就是劝皇帝修身诚意 ,以礼治天下 ;荀子劝学 ,讲“为己之学”,讲“学以致用”,还自觉地将圣与王、师与君并举 。
关键词 《荀子》 儒术 君道 劝学
下载PDF
关于骈文的起源或形成问题
7
作者 杨德春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第6期92-99,共8页
学界关于骈文的起源或形成问题有几种不同观点:张之纯《中国文学史》明确提出骈俪之文肇始于陆机;谭家健歪曲钟涛博士的观点认为骈文正式成体于西晋陆机;于景祥《骈文的形成与鼎盛》中认为骈文起源或形成于曹魏时期之曹植。又有胡国瑞... 学界关于骈文的起源或形成问题有几种不同观点:张之纯《中国文学史》明确提出骈俪之文肇始于陆机;谭家健歪曲钟涛博士的观点认为骈文正式成体于西晋陆机;于景祥《骈文的形成与鼎盛》中认为骈文起源或形成于曹魏时期之曹植。又有胡国瑞、刘师培等学者认为骈文起源于西汉。笔者认为,骈文的起源或形成是在阴阳思想成为普遍的世界观即阴阳思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之后,在辞赋的影响之下,在辞赋之外的散文中连续使用骈化句式。骈文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骈",骈文是有意识连续骈化之文。辞采、典故、声律等是骈文在"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次要特征和阶段性特征。荀子的《劝学》是"骈体初祖"或"骈文初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骈文 起源 形成 荀子 《劝学》
下载PDF
关于骈文的起源或形成
8
作者 杨德春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43-51,共9页
张之纯《中国文学史》明确提出骈俪之文肇始于陆机。于景祥确实不知道骈文究竟形成于何时。骈文的起源或形成是在阴阳思想成为普遍的世界观即阴阳思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之后,在辞赋的影响之下,在辞赋之外的散文中连续使用骈化句式。骈文... 张之纯《中国文学史》明确提出骈俪之文肇始于陆机。于景祥确实不知道骈文究竟形成于何时。骈文的起源或形成是在阴阳思想成为普遍的世界观即阴阳思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之后,在辞赋的影响之下,在辞赋之外的散文中连续使用骈化句式。骈文最根本或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骈,骈文是有意识连续骈化之文。辞采、典故、声律等是骈文在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次要特征和阶段性特征。荀子的《劝学》是"骈体初祖"或"骈文初祖"。一切分类包括文体分类只能是也永远是大致之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骈文 起源 形成 荀子 《劝学》
下载PDF
论焦循《孟子正义》之缺失
9
作者 刘瑾辉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119-122,共4页
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疏证赵注《孟子》,既求真务实,又广博精审,乃"新疏家模范作品"。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仍有门户之见、曲护赵注、繁琐重复、错疏误注之缺失。
关键词 焦循 《孟子正义》 考据学 清代学术
下载PDF
清初情欲观的荀学因子
10
作者 杨华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5年第3期12-16,共5页
清初情欲观中"重学""崇礼"思想的凸显是荀学由"潜"而"显"的重要表征。清儒以自然情欲论而重视外在知识学习、积累对情欲"向善"的引导作用;由探寻情欲的有效规约而尊崇礼学,荀学因子... 清初情欲观中"重学""崇礼"思想的凸显是荀学由"潜"而"显"的重要表征。清儒以自然情欲论而重视外在知识学习、积累对情欲"向善"的引导作用;由探寻情欲的有效规约而尊崇礼学,荀学因子确然闪现。在清初学风由"尊德性"而"道问学"转轨过程中,荀子思想的"时代义理"被重新阐发,促进了清代"道问学"传统的确立,成为荀学在近代复兴的前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 情欲论 重学 崇礼 荀学
下载PDF
荀子哲学中“一”的意蕴 被引量:1
11
作者 姚海涛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13-15,共3页
“一”是荀子哲学的核心性概念之一,并且在荀子哲学体系中起着一以贯之的重要作用。这个概念一直以来没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这确实是荀子哲学的一大缺憾。本文试着从内在心性、价值观念、社会组织、统治方法等方面对“一”这一概念进行... “一”是荀子哲学的核心性概念之一,并且在荀子哲学体系中起着一以贯之的重要作用。这个概念一直以来没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这确实是荀子哲学的一大缺憾。本文试着从内在心性、价值观念、社会组织、统治方法等方面对“一”这一概念进行了分析研究。目的在于说明荀子哲学是真理的绝对主义与价值的观念上的唯一性,同时亦表明荀子哲学有着“齐言行,一统类”的思想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价值
下载PDF
词语考释两则
12
作者 张薇薇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61-64,共4页
文章从《孟子译注》和《荀子·劝学》中的有关翻译出发,试图分别对"经""营"二字的"量度"义项;"非能水也"之"能"的义项进行考释。证明"经"和"营"都是"... 文章从《孟子译注》和《荀子·劝学》中的有关翻译出发,试图分别对"经""营"二字的"量度"义项;"非能水也"之"能"的义项进行考释。证明"经"和"营"都是"量度"之意,证明"非能水也"之"能"是"善于",而非"禁得起"。同时将得出的相关结论与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进行相关义项的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译注》 《荀子·劝学》 考释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