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7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jointed rock models using CT scanning and photogrammetry
1
作者 Yingxian Lang Zhengzhao Liang Zhuo Dong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4年第4期1348-1361,共14页
The geometry of joints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ocks.To simplify the curved joint shapes in rocks,the joint shape is usually treated as straight lines or planes in most laboratory e... The geometry of joints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ocks.To simplify the curved joint shapes in rocks,the joint shape is usually treated as straight lines or planes in most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In this study,the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 scanning and photogrammetry were employed to obtain the internal and surface joint structures of a limestone sample,respectively.To describe the joint geometry,the edge detection algorithms and a three-dimensional (3D) matrix mapping method were applied to reconstruct CT-based and photogrammetry-based jointed rock models.For comparison tests,the numerical 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an intact rock sample and a sample with a joint simplified to a plane using the parallel computing metho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ailure process of jointed rocks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geometry of joints.The presence of joints reduces the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UCS),elastic modulus,and released acoustic emission (AE) energy of rocks by 37%–67%,21%–24%,and 52%–90%,respectively.Compared to the simplified joint sample,the proposed photogrammetry-based numerical model makes the most of the limited geometry information of joints.The UCS,accumulative released AE energy,and elastic modulus of the photogrammetry-based sample were found to be very close to those of the CT-based sample.The UCS value of the simplified joint sample (i.e.38.5 MPa) is much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T-based sample (i.e.72.3 MPa).Additionally,the accumulative released AE energy observed in the simplified joint sample is 3.899 times lower than that observed in the CT-based sample.CT scanning provides a reliable means to visualize the joints in rocks,which can be used to verify the reliability of photogrammetry techniques.The application of the photogrammetry-based sample enables detailed analysis for estimating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jointed r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ray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scanning PHOTOGRAMMETRY Parallel comput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下载PDF
Phase behavior of gas condensate in porous media using real-time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ning
2
作者 Wen-Long Jing Lei Zhang +5 位作者 Ai-Fen Li Jun-Jie Zhong Hai Sun Yong-Fei Yang Yu-Long Cheng Jun Yao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032-1043,共12页
The phase behavior of gas condensate in reservoir formations differs from that in pressure-volume-temperature(PVT)cells because it is influenced by porous media in the reservoir formations.Sandstone was used as a samp... The phase behavior of gas condensate in reservoir formations differs from that in pressure-volume-temperature(PVT)cells because it is influenced by porous media in the reservoir formations.Sandstone was used as a sampl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porous media on the phase behavior of the gas condensate.The pore structure was first analyzed using computed tomography(CT)scanning,digital core technology,and a pore network model.The sandstone core sample was then saturated with gas condensate for the pressure depletion experiment.After each pressure-depletion state was stable,realtime CT scanning was performed on the sample.The scanning results of the sample were reconstructed into three-dimensional grayscale images,and the gas condensate and condensate liquid were segmented based on gray value discrepancy to dynamically characterize the phase behavior of the gas condensate in porous media.Pore network models of the condensate liquid ganglia under different pressures were built to calculate th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including the average radius,coordination number,and tortuosity,and to analyze the changing mechanism caused by the phase behavior change of the gas condensate.Four types of condensate liquid(clustered,branched,membranous,and droplet ganglia)were then classified by shape factor and Euler number to investigate their morphological changes dynamically and elaboratel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w point pressure of the gas condensate in porous media is 12.7 MPa,which is 0.7 MPa higher than 12.0 MPa in PVT cells.The average radius,volume,and coordination number of the condensate liquid ganglia increased when the system pressure was between the dew point pressure(12.7 MPa)and the pressure for the maximum liquid dropout,Pmax(10.0 MPa),and decreased when it was below Pmax.The volume proportion of clustered ganglia was the highest,followed by branched,membranous,and droplet ganglia.This study provides crucial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the phase behavior changing process of gas condensate in porous media during the depletion production of gas condensate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 condensate Pressure depletion Real-time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scanning Distribution of condensate liquid
下载PDF
Fatigue properties and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of salt rock based on CT scanning
3
作者 Junbao Wang Xiao Liu +3 位作者 Qiang Zhang Xinrong Liu Zhanping Song Shijin Fe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45-259,共15页
To investigate the macroscopic fatigue properties and the mesoscopic por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alt rock under cyclic loading,fatigue tests under different upper-limit stresses were carried out on salt rock,an... To investigate the macroscopic fatigue properties and the mesoscopic por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alt rock under cyclic loading,fatigue tests under different upper-limit stresses were carried out on salt rock,and the mesoscopic pore structures of salt rock before and after fatigue tests and under different cycle numbers were measured using CT scanning instrument.Based on the test results,the effects of the cycle number and the upper-limit stress on the evolution of cracks,pore morphology,pore number,pore volume,pore size,plane porosity,and volume porosity of salt rock were analyzed.The failure path of salt rock specimens under cyclic loading was analyzed using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plane porosity.The damage variable of salt rock under cyclic loading was defined on basis of the variation of volume porosity with cycle number.In order to describe the fatigue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salt rock under cyclic loading,the nonlinear Burgers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was further establish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established can better reflect the whol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fatigue deformation of salt rock under cyclic loa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t rock Cyclic loading ct scanning Mesoscopic pore evolution Constitutive model
下载PDF
基于CT技术的黄原胶加固土干湿循环条件下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劣化机制研究
4
作者 刘瑾 车文越 +6 位作者 郝社锋 马晓凡 喻永祥 王颖 陈志昊 李婉婉 钱卫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9-1126,共8页
干湿循环对岩土体的工程特性具有重要影响。采用CT扫描技术和力学测试,对加入不同含量黄原胶(0%,0.5%,1.5%)加固的黏土在经历不同次数(0,1,4,8,12次)干湿循环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劣化机制进行了研究,得到结论:(1)黄原胶能够有效... 干湿循环对岩土体的工程特性具有重要影响。采用CT扫描技术和力学测试,对加入不同含量黄原胶(0%,0.5%,1.5%)加固的黏土在经历不同次数(0,1,4,8,12次)干湿循环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劣化机制进行了研究,得到结论:(1)黄原胶能够有效提高土体的抗压强度和耐干湿循环效果。随着黄原胶含量的增加,干湿循环作用后的强度损失逐渐减小,当循环次数从0次增加到4次时,对于加入黄原胶含量分别为0%,0.5%,1.5%的试样,抗压强度分别损失了42.75%,17.2%,14.04%。(2)加固土的抗压强度与干湿循环次数之间保持指数下降的关系,当循环次数达到4次后,随着循环次数的进一步增加,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均在较小的变化范围内波动。(3)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黄原胶加固土的孔隙率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连通孔隙不断扩展,而孤立孔隙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4)随着试样的干燥,黄原胶在土颗粒间形成网状基质,提高土体的强度和耐干湿循环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聚合物 黄原胶 抗压强度 ct扫描 微观结构 劣化机制
下载PDF
优化双下肢动脉能谱CT血管造影成像方案
5
作者 胡莹莹 张珂 +3 位作者 何辰宇 孙宏亮 王蕾 谢晟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2-246,共5页
目的优化双下肢动脉能谱CT血管造影(CTA)成像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疑诊双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患者双下肢动脉能谱CTA资料,经重建获得40~80 keV(间隔5 keV)单能量(共9种)及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对比双下肢动脉在不同图像中的C... 目的优化双下肢动脉能谱CT血管造影(CTA)成像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疑诊双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患者双下肢动脉能谱CTA资料,经重建获得40~80 keV(间隔5 keV)单能量(共9种)及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对比双下肢动脉在不同图像中的CT值、噪声(SD)值、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针对50、60 keV单能量和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质量及血管节段的可诊断性进行主观评估,观察40、45、50、60 keV单能量和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的自动去骨能力。结果40~80 keV范围内,随keV升高,各动脉在图像中的CT值、SD值、SNR及CNR均逐渐降低。相比100 kVp,腘动脉(PA)及其近端动脉的CT值、CNR及SNR均在40~55 keV图像中升高(P均<0.05);50~55 keV图像中SD值升高(P均<0.05),而60 keV图像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及60 keV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可诊断动脉节段数与100 kV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A以远节段的SNR及CNR在各单能量图像及100 kVp图像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CT值在40~45 keV图像中、SD在40 keV图像中均高于100 kVp(P均<0.05),但SD在45 keV与100 kVp图像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 keV图像中,PA以远节段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可诊断节段数均高于60 keV及100 kVp(P均<0.05)。40 keV图像对9例(9/30,30.00%)、45 keV图像对6例(6/30,20.00%)不能自动去骨,50及60 keV、100 kVp对30例(30/30,100%)均可自动去骨。结论行双下肢动脉能谱CTA时,对PA及其近端节段以60 keV单能量成像较佳,对其以远或双下肢全程则以50 keV单能量成像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动脉 ct血管成像 能谱ct
下载PDF
基于CT断层扫描的木质家具与原木内部缺损三维可视化研究
6
作者 赵桂玲 邓宗极 +1 位作者 藏加宇 邱兆文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8,共5页
研究木质家具与原木试件内部缺损三维可视化,有助于木质文物精准干预性保护与木材高效规划利用。凸显三维成像技术可视化优势,对木质文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philips16排CT——A机型Brilliace16对试件三维断层扫描。通过对CT扫... 研究木质家具与原木试件内部缺损三维可视化,有助于木质文物精准干预性保护与木材高效规划利用。凸显三维成像技术可视化优势,对木质文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philips16排CT——A机型Brilliace16对试件三维断层扫描。通过对CT扫描后原始图像的分割,获取品质较佳的三维数字模型。继而对分割后的图像进行切面与断面两个维度的手工着色,随后通过三维重建可得到开裂、虫洞、朽坏等不同形式缺损的三维形态,并可得到与之对应的精准三维模型。试验证明:通过三维重建,可获取木质试件内部不同类型三维缺损形态的可视化分析,可对缺损形态进行360°观察,并可获取三维缺损形态的表面积、体积等精准物理参数。本技术可为木质文物修复提供三维缺损形态的精准参数及直观可视化三维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品 ct扫描 着色 可视化分析 内部缺损体积
下载PDF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食管鳞癌淋巴血管侵犯状态的价值
7
作者 李扬 王向明 +8 位作者 谷霄龙 杨丽 王琦 时高峰 随义 徐校胜 岳萌 王明博 任嘉梁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9-246,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食管鳞癌(ESCC)淋巴血管侵犯(L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行根治性切除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24例食管鳞癌患者,其中包括66例LVI阳性和158例LVI阴性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2周内进行胸部增强CT扫描。...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食管鳞癌(ESCC)淋巴血管侵犯(L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行根治性切除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24例食管鳞癌患者,其中包括66例LVI阳性和158例LVI阴性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2周内进行胸部增强CT扫描。将入组的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3D Slicer软件逐层勾画全肿瘤感兴趣区(ROI),采用Python软件的Pyradiomics包提取肿瘤组织的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模型用于预测食管鳞癌的LVI状态并进行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来评价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使用校准曲线评价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拟合程度。使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影像组学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从全肿瘤ROI中提取了1130个组学特征,经过筛选最终保留了7个影像组学特征,并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在训练集中,影像组学模型预测LVI的AUC值为0.930,敏感度为0.851,特异度为0.919,准确度为0.899,阳性预测值为0.816,阴性预测值为0.936;在测试集中,AUC值为0.897,敏感度为0.789,特异度为0.787,准确度为0.788,阳性预测值为0.600,阴性预测值为0.902。校准曲线显示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的一致性良好。DCA曲线显示影像组学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基于增强CT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能够在术前有效预测食管鳞癌的LVI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影像组学 淋巴血管侵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增强ct
下载PDF
定量CT评价胸椎骨密度及与年龄相关的骨丢失
8
作者 赵君禄 刘斋 +2 位作者 赵德园 聂关伟 任庆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29-1433,共5页
目的探讨胸椎定量CT(QCT)测量骨密度及骨丢失率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因健康体检及急腹症行全腹部CT扫描的患者708例,使用QCT软件测量T10-L3椎体骨密度。将受检者按每10岁为一个年龄段分组。计算每个年龄组的胸椎及腰椎骨密度,并计算各组... 目的探讨胸椎定量CT(QCT)测量骨密度及骨丢失率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因健康体检及急腹症行全腹部CT扫描的患者708例,使用QCT软件测量T10-L3椎体骨密度。将受检者按每10岁为一个年龄段分组。计算每个年龄组的胸椎及腰椎骨密度,并计算各组别的峰值骨密度及骨丢失率。胸椎与腰椎骨密度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男性、女性骨密度峰值均在20~29岁年龄组,30岁以后胸腰椎骨密度开始不同程度减低,80~89岁女性胸椎及腰椎累计骨丢失率分别为60.61%及61.34%,而男性分别为44.45%及49.35%。男性与女性胸腰椎骨密度均与年龄呈负相关(P<0.01)。胸椎与腰椎骨密度呈正相关(男性r=0.96、女性r=0.98,P<0.01)。结论胸椎及腰椎QCT均能准确地显示不同年龄组的骨密度及骨丢失情况,胸椎QCT可以作为评价和监测骨丢失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丢失 骨密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定量ct 胸椎
下载PDF
CT增强扫描灰度直方图纹理分析技术对肺癌患者术前恶性程度评估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9
作者 毛宇 黎明 +3 位作者 乔文婷 郭剑峰 李容波 白艳艳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5期79-82,共4页
目的探究CT增强扫描灰度直方图纹理分析技术对肺癌患者术前恶性程度评估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2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且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5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后病理分期,将研究对象分为高分化组(183例... 目的探究CT增强扫描灰度直方图纹理分析技术对肺癌患者术前恶性程度评估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2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且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5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后病理分期,将研究对象分为高分化组(183例)、中分化组(195例)、低分化组(202例)。根据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356例)和预后不良组(224例)。由2名医师提取患者CT增强扫描灰度直方图纹理参数。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特征参数对肺癌患者术前恶性程度的诊断效能及预后的预测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并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Pearson分析检验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均值、10%分位、50%分位等参数在高、中、低分化三组中有显著差异。三个参数对评估肺癌患者恶性程度均具有一定的诊断效能,且三者联合诊断效能最佳。均值、10%分位、50%分位是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三者联合预测肺癌患者的曲线AUC值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的AUC值。ROC曲线和累积增益图表明该模型预测能力良好。纹理特征参数中,69.44%的参数具有相关性。结论CT增强扫描灰度直方图纹理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肺癌患者术前恶性程度信息,给术前预测以及预后提供了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ct增强扫描 灰度直方图 纹理分析
下载PDF
基于CT扫描受压注浆体试块三维孔裂隙结构参数表征
10
作者 朱昌星 吴大志 +1 位作者 王凤娥 孙家鑫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49,共8页
目的为研究注浆体试块单轴压缩过程中孔裂隙结构演化特征,方法以级配砂砾注浆体试块为研究对象,对其单轴压缩过程分阶段进行工业CT扫描,并采用AVIZO对CT切片进行分析,重构孔裂隙结构三维模型,定量表征孔裂隙与孔喉特征参数。结果结果表... 目的为研究注浆体试块单轴压缩过程中孔裂隙结构演化特征,方法以级配砂砾注浆体试块为研究对象,对其单轴压缩过程分阶段进行工业CT扫描,并采用AVIZO对CT切片进行分析,重构孔裂隙结构三维模型,定量表征孔裂隙与孔喉特征参数。结果结果表明:单轴压缩下,试块依次经历孔裂隙萌生、发育、扩展与贯通阶段,孔裂隙演化特征比较明显,萌生阶段孔隙数增幅为14.41%,无明显贯通;发育阶段孔隙数增加326.91%,伴有一定数目孔隙贯通;扩展阶段孔隙数减少了57.79%,孔隙等效直径最大值增幅为223.45%,大部分孔隙贯通为裂隙;贯通阶段孔裂隙数目几乎不变,孔隙等效直径最大值增幅为92.83%,裂隙贯通后形成多个破裂面。峰值后试块出现连通孔隙,该阶段注浆体孔隙与喉道发育完全,试块破坏。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破碎岩石注浆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扫描 注浆体 三维重构 孔裂隙结构 孔喉模型
下载PDF
左心耳CT血管造影双期扫描在房颤患者中诊断左心耳血栓的应用价值
11
作者 祁冬 姚传顺 +2 位作者 姚木子 贾媛 胡淑敏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62-66,共5页
目的:探讨左心耳CT血管造影(CTA)双期扫描在房颤患者中诊断左心耳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房颤患者36例,所有患者均行左心耳(LAA)CTA双期扫描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以TEE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 目的:探讨左心耳CT血管造影(CTA)双期扫描在房颤患者中诊断左心耳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房颤患者36例,所有患者均行左心耳(LAA)CTA双期扫描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以TEE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LAA-CTA第一期和第二期诊断LAA血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并采用Kappa检验评价LAA-CTA第一期和第二期诊断结果与TTE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LAA-CTA第一期诊断左心耳血栓患者21例,第二期诊断左心耳血栓患者15例,TTE诊断左心耳血栓患者14例;LAA-CTA第一期诊断LAA血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4.29%、45.45%、42.86%、66.67%及52.78%;LAA-CTA第二期诊断LAA血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86%、90.91%、86.67%、95.24%、9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CTA第一期诊断左心耳血栓结果与TEE诊断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0.089),而LAA-CTA第二期诊断左心耳血栓结果与TEE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心耳CTA双期扫描均能发现LAA血栓,但第二期扫描诊断血栓的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符合率均升高,且第二期诊断血栓结果与TEE一致性较好,因此左心耳CTA双期扫描方法在诊断LAA血栓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耳 ct血管造影 双期扫描 心房颤动 血栓
下载PDF
基于不同管电压的人工智能重建算法对胸部体模CT扫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研究
12
作者 惠庆桃 刘婷 +3 位作者 卿翔 李洁 王冠 马春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3期19-23,共5页
目的:基于成年男性仿真胸部体模(PH-N1)CT扫描,探究不同管电压结合人工智能(AI)重建(CI)算法对胸部体模CT扫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采用512层超高端CT分为4种管电压对体模进行扫描,分别为70 kV、80 kV、100 kV和120 kV,对不... 目的:基于成年男性仿真胸部体模(PH-N1)CT扫描,探究不同管电压结合人工智能(AI)重建(CI)算法对胸部体模CT扫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采用512层超高端CT分为4种管电压对体模进行扫描,分别为70 kV、80 kV、100 kV和120 kV,对不同管电压的CT扫描图像采用10%、30%、50%、70%和90%CI算法重建1 mm薄层图像,比较4组扫描的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测量图像主动脉、腹壁脂肪及竖棘肌的CT值、标准偏差(SD)值,由两名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高年资诊断医师独立双盲的对图像质量进行5分制评估,并行Kappa一致性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图像目标组织的CT值、SD值差异。采用Friedman秩和检验比较组间主观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4种不同管电压的CTDIvol和DL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5.617、3996.118,P<0.05)。在70 kV管电压下,10%、30%、50%、70%和90%CI算法重建的主动脉、腹壁脂肪及竖棘肌的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2.267、53.327、14.873,P<0.05)。在90%权重的CI算法重建4种不同管电压下,主动脉、腹壁脂肪及竖棘肌的CT值随着管电压的降低,CT值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9.899、2563.93、219.231,P<0.05)。两名诊断医师对各组图像的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0.712~0.869)。结论:CI算法在70 kV管电压下90%权重的CI算法重建图像与80 kV、90 kV、120 kV图像相比,可以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同时图像具有良好信噪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 人工智能 重建算法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下载PDF
叠片式锂离子电池在线快速CT检测技术
13
作者 葛春平 李育林 +2 位作者 薛渭萍 刘康 黄美华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0-394,共5页
锂离子电池行业对电池质量检测方法的需求日益增长。针对叠片式电池X射线检测方式存在的图像遮挡和不能直接测量x、y方向包覆量的问题,提出一种快速计算机断层扫描(CT)定向重建技术。通过2维(2D)定位切片位置,重建3维(3D)体素数据的两张... 锂离子电池行业对电池质量检测方法的需求日益增长。针对叠片式电池X射线检测方式存在的图像遮挡和不能直接测量x、y方向包覆量的问题,提出一种快速计算机断层扫描(CT)定向重建技术。通过2维(2D)定位切片位置,重建3维(3D)体素数据的两张x、y方向切片图像,再进行正负极顶点定位,实现对包覆量的直接精确计算。使用所提方法的快速CT检测设备与传统2D检测设备相比,误判率可降低2~3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快速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叠片式电池 包覆量
下载PDF
宽体探测器CT血管造影与超声心动图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效能
14
作者 祁冬 李娟 +3 位作者 孙景巍 董楠 贾媛 沈艳 《联勤军事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22-25,35,共5页
目的探讨宽体探测器CT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与超声心动图(ultrasound cardiogram,UCG)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8/2023-09月作者医院收治的65例疑似... 目的探讨宽体探测器CT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与超声心动图(ultrasound cardiogram,UCG)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8/2023-09月作者医院收治的65例疑似CHD患儿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儿均行心脏CTA及UCG检查。对两种检查方式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并比较其差异;以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在诊断CHD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的差异,并应用Kappa检验比较与“金标准”结果的一致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两种检查方式对小儿CHD的诊断效能。结果CTA诊断小儿CHD心外畸形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明显高于UCG,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内畸形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名医师对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的一致性较好(κ=0.802)。CTA、UCG诊断小儿CHD心内畸形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诊断小儿CHD心外畸形准确率为96.43%,显著高于UCG 50.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诊断小儿CHD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90.00%、60.00%、96.43%、33.33%及87.69%,与手术或DSA结果一致性较好(κ=0.766);UCG诊断CHD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83.33%、20.00%、92.59%、9.09%及79.81%,与手术或DSA结果一致性一般(κ=0.522)。CTA、UCG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小儿CHD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TA与UCG诊断小儿CHD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e,AUC)分别为0.853和0.77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宽体探测器CTA在小儿CHD心外畸形方面的诊断效能优于UCG,而在心内畸形方面稍差,因此建议二者联合检查,诊断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超声心动图 宽体探测器ct ct血管造影
下载PDF
CT常规扫描与CT小肠造影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比较
15
作者 罗建华 朱侣明 +3 位作者 陈圣文 邱秦文 谢鑫 杨娇君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36-39,共4页
目的分析CT常规扫描与CT小肠造影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10月赣南医学院兴国医院的35例疑似小肠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128层螺旋CT常规扫描与128层螺旋CT小肠造影诊断小肠肿瘤的... 目的分析CT常规扫描与CT小肠造影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10月赣南医学院兴国医院的35例疑似小肠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128层螺旋CT常规扫描与128层螺旋CT小肠造影诊断小肠肿瘤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各类型小肠肿瘤疾病的检出率。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35例疑似小肠肿瘤疾病患者中,阳性32例,阴性3例。32例阳性患者中,小肠脂肪瘤15例,小肠平滑肌瘤12例,腺瘤5例。CT小肠造影对小肠肿瘤疾病的诊断准确度为94.29%、敏感度为96.88%,CT常规扫描的诊断准确度为71.43%,敏感度为75.00%,CT小肠造影高于CT常规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小肠造影对小肠肿瘤疾病诊断的特异度为100.00%,阳性预测值为96.88%,阴性预测值为66.67%,CT常规扫描特异度为50.00%,阳性预测值为88.89%,阴性预测值为12.50%,两种检查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式对各类型小肠肿瘤疾病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小肠肿瘤患者,与CT常规扫描相比,CT小肠造影检查准确度、敏感度更高,诊断效能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常规扫描 ct小肠造影 小肠肿瘤 准确度 敏感度
下载PDF
胸部定量CT对COPD患者治疗反应预测因素分析
16
作者 刘佳萍 张卫国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376-379,共4页
目的分析胸部定量CT扫描对慢性阻塞性疾病(COPD)患者治疗反应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2月接受治疗COPD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对其随访1年,根据肺功能检测结果将其分为有治疗反应组[n=24,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 目的分析胸部定量CT扫描对慢性阻塞性疾病(COPD)患者治疗反应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2月接受治疗COPD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对其随访1年,根据肺功能检测结果将其分为有治疗反应组[n=24,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增加≥0.225 L]和非无治疗反应组(n=96,FEV_(1)增加<0.225 L)。对2组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筛选出预测COPD患者治疗反应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治疗反应组和无治疗反应组在EI、ATI、Pi10、WA%、T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间性别比、年龄、体重指数、GOLD分期、入院肺功能检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i10为预测COPD患者治疗反应的因素(OR=2.321,P<0.05)。ROC曲线显示,Pi10在预测COPD患者治疗反应中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ROC曲线显示,Pi10预测COPD患者治疗反应的曲线下面积为0.701,95%CI为0.610~0.781,约登指数为0.354,最佳截断值为4.65 mm,灵敏度为85.40%,特异度为50.00%。结论胸部定量CT扫描参数Pi10能够帮助预测COPD患者治疗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胸部定量ct 治疗反应 预测因素
下载PDF
螺旋CT三维扫描重建联合3D打印用于髋臼骨折手术的价值研究
17
作者 王姗姗 牛俊巧 +3 位作者 王佳 李小娟 洪悦 王利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5期59-63,共5页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扫描重建联合3D打印技术在髋臼骨折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髋臼骨折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3...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扫描重建联合3D打印技术在髋臼骨折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髋臼骨折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采用螺旋CT三维重建,并以3D打印辅助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及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骨折复位质量评分及分项百分制髋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手术用时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426、4.216、3.425、17.783,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骨折复位优良率分别为94.74%和7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59,P<0.05);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中疼痛、功能及关节活动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73、-5.776、-6.247,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59,P<0.05)。结论:在髋臼骨折围术期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可进一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提高手术质量和效率,促进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三维重建 3D打印 髋臼骨折
下载PDF
512层螺旋CT薄层扫描结合计算机人工神经网络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研究
18
作者 廖忠剑 文兴林 +3 位作者 刘艳平 邓星星 范存庚 雷剑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9期1458-1461,1470,共5页
目的:运用图像识别和图像描述技术,研究512层螺旋CT薄层扫描结合计算机人工神经网络在小肠病变诊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建立基于ResNet 101、Faster R-CNN、LSTM的小肠CT图像识别描述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采用ResNet 101和Faster R-CNN联... 目的:运用图像识别和图像描述技术,研究512层螺旋CT薄层扫描结合计算机人工神经网络在小肠病变诊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建立基于ResNet 101、Faster R-CNN、LSTM的小肠CT图像识别描述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采用ResNet 101和Faster R-CNN联合提取图像特征信息进行ROI融合建立图像编码,采用LSTM进行图像解码输出CT图像诊断报告。设计11个病变图像特征标签,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行512层螺旋CT薄层扫描病例材料1572套,材料覆盖正常图像及出血、炎性息肉等9种病变类型,按7∶3随机分为训练组和测试组,对模型进行训练并展开性能测试,评价模型输出的CT诊断文字报告质量、诊断准确率及病变部位提取正确率。结果:文字报告质量评分为(4.0325±0.684)分,出现错误评估项样本占比0.8%,仅语句结合约35%存在不合理现象;各病变类型诊断准确率均在97%左右,仅腺癌存在轻微的诊断为腺瘤性息肉现象,整体病变类型诊断正确率97.17%;病变部位正确识别提取率99.43%。结论:基于ResNet 101、Faster R-CNN、LSTM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小肠512层螺旋CT扫描图像的诊断识别,可准确定位图像病变部位,根据病变部位图像特征准确进行病变类型诊断,并就11个CT图像特征进行文字化描述,输出符合医师阅读理解的图像诊断报告,并发现部分医师人工阅片遗漏错误的地方,可为医师提供更为丰富、有效、准确的CT图像诊断信息,有利于医师作出正确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病变 人工智能 薄层扫描ct 图像诊断描述
下载PDF
心脏双源CT与心脏磁共振成像计算细胞外容积用于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肌弥漫性纤维化的对比研究
19
作者 刘烁 李晓娟 +1 位作者 张梦琪 王姗姗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6期45-49,共5页
目的:探究心脏双源CT(DSCT)与心脏磁共振成像(MRI)计算细胞外容积(ECV),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肌纤维化(MF)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7例CHF患者,分别行DSCT和MRI扫描,计... 目的:探究心脏双源CT(DSCT)与心脏磁共振成像(MRI)计算细胞外容积(ECV),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肌纤维化(MF)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7例CHF患者,分别行DSCT和MRI扫描,计算ECV,比较两种方法对MF的诊断效能。结果:DSCT-ECV的分配系数(λ)为0.56±0.27,ECV为(33.04±10.68)%;而MRI-ECV的分配系数(λ)为0.51±0.32,ECV为(29.49±11.14)%。DSCT-ECV与MRI-ECV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CT-ECV与MRI-ECV诊断CHF患者MF均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DSCT-ECV:100%、92.86%和98.51%,MRI-ECV:98.11%、100%和98.51%),两种方式的诊断可靠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V是心力衰竭的可量化技术,且预测心肌弥漫性纤维化能力强,DSCT-ECV和MRI-ECV评价CHF患者的MF准确性高,可用于相关疾病分级、进展监测和治疗指导,而DSCT-ECV较MRI-ECV应用更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成像(ct) 磁共振成像(MRI) 细胞外容积(ECV) 心力衰竭 心肌纤维化(MF)
下载PDF
基于定量CT身体组分、^(18)F-FDG PET/CT显像预测手术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早期乳腺癌预后的价值
20
作者 白丽 苏雪娟 陈体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713-718,共6页
目的 分析定量CT (QCT)身体组分、^(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CT)对手术联合新辅助化疗(NAC)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于南阳市第二... 目的 分析定量CT (QCT)身体组分、^(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CT)对手术联合新辅助化疗(NAC)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于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手术联合NAC治疗的82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纳入研究,在NAC前和化疗1、3个周期后检测记录QCT参数[L_(1)、L_(2)水平的皮下脂肪面积(SFA)、内脏脂肪面积(VFA)、骨密度(BMD)、L_(3)水平的椎旁肌肉面积(TMA)]、^(18)F-FDG PET/CT显像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_(max))、肿瘤代谢体积(MTV)。NAC结束后进行手术,随访12个月(失访2例),依据有无复发转移分为预后良好组43例和预后不良组37例,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QCT参数、^(18)F-FDG PET/CT显像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取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其对早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化疗1个周期后,预后良好组患者的SFA、BMD、VFA、MA水平分别为(45.23±4.07) cm^(2)、(128.97±26.53) mg/m^(2)、(78.07±6.69) cm^(2)、(37.36±5.74) cm^(2),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的(42.52±3.32) cm^(2)、(112.54±25.82) mg/m^(2)、(73.73±7.25) cm^(2)、(32.94±5.31) 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3个周期后,预后良好组患者的SFA、BMD、VFA、MA水平分别为(40.95±3.92) cm^(2)、(113.55±15.87) mg/m^(2)、(73.59±6.17) cm^(2)、(32.67±4.98) cm^(2),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的(37.51±3.56) cm^(2)、(95.18±17.45) mg/m^(2)、(70.30±5.14) cm^(2)、(28.52±4.42) 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1个周期后,预后良好组患者的SUV_(max)、MTV分别为5.43±1.25、(3.86±0.87)×10^(4)mm,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的6.04±1.07、(4.27±0.85)×10^(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3个周期后,预后良好组患者的SUV_(max)、MTV分别为3.94±1.06、(2.61±0.70)×10^(4)mm,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的4.73±1.21、(3.05±0.93)×10^(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FA、BMD、VFA、MA、SUV_(max)、MTV联合预测手术联合NAC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898 (95%CI:0.809~0.954)、0.919 (95%CI:0.836~0.968)。结论 NAC过程中检测QCT参数、^(18)F-FDG PET/CT显像指标可预测手术联合NAC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联合预测的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定量ct 新辅助化疗 骨密度 肿瘤代谢体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