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少见部位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
1
作者 李睿弢 刘峰 +2 位作者 赵松波 岳振营 田昭俭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5-60,共6页
目的探讨少见部位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少见部位骨肉瘤的临床病例资料及影像学表现,结合文献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全部13例患者行X线平片和CT检查,其中7例行CT增强扫描,8例行MRI... 目的探讨少见部位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少见部位骨肉瘤的临床病例资料及影像学表现,结合文献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全部13例患者行X线平片和CT检查,其中7例行CT增强扫描,8例行MRI检查,其中6例行MRI动态增强检查。结果肿瘤发生于骨盆4例,上颌骨3例,肩胛骨2例,胫骨干1例,胫骨远端1例,跟骨1例,尺骨干1例。影像表现为溶骨型6例,成骨型5例,混合型2例。出现广泛骨质破坏9例,骨膜反应2例,软组织肿块9例,瘤骨或肿瘤样钙化11例。CT较X线能更直观地显示病变位置及其与毗邻结构关系,在显示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及瘤骨和瘤样钙化方面具有较大优势。MRI在判断肿瘤的位置、大小、累及范围方面较CT有优势,能清晰显示髓腔及周围软组织的侵犯蔓延程度、软组织肿块的形成。结论少见部位的骨肉瘤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患者,影像学表现以溶骨型骨肉瘤较为多见,病灶内出现瘤骨或肿瘤样钙化是诊断的关键,X线、CT和MRI三者结合有助于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骨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胸部CT值结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胸腔积液良恶性诊断价值
2
作者 李嵘 许园晨 尹晓翔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4年第2期85-88,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胸部CT值结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胸腔积液良恶性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96例胸腔积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病理学检查确诊胸腔积液的良恶性,其中良性62例,恶性34例;分为良性组与恶性组,所有患者... 目的回顾性分析胸部CT值结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胸腔积液良恶性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96例胸腔积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病理学检查确诊胸腔积液的良恶性,其中良性62例,恶性34例;分为良性组与恶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获取平均CT值,采取电化学发光技术检测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和鳞状细胞癌抗原(SCC)水平。采用t检验比较2组胸部CT值和肿瘤标志物水平;运用连续性变量相关性pearson分析胸部CT值、CEA、NSE和SCC水平与恶性胸腔积液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胸部CT值结合肿瘤标志物对胸腔积液良恶性的诊断价值。结果恶性组胸部CT值(16±7)、CEA[(240.4±34.7)μg/L]、NSE[(50.2±6.3)ng/L]和SCC[(7.02±1.21)ng/L]水平分别为均高于良性组胸部CT值(12±8)、CEA[(20.6±2.8)μg/L]、NSE[(6.0±3.1)ng/L]和SCC[(1.7±0.3)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连续性变量相关性pearson分析得出,胸部CT值与CEA(r=0.38,P<0.001)、NSE(r=0.34,P<0.001)、SCC(r=0.38,P<0.001)呈正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当胸部CT值、CEA、NSE和SCC的AUC分别为0.75、0.84、0.81和0.78时,约登指数最大,其截断值分别为17.71 Hu、23.26μg/L、26.63 ng/L、3.93 ng/L时,联合诊断AUC(95%CI)为0.94(0.90,0.99)、灵敏度为82.4%、特异度为96.8%、阳性预测值96.3%、阴性预测值84.6%均高于个参数单项检测(P<0.05),综合诊断效能最佳。结论胸部CT值结合CEA、NSE和SCC血清肿瘤标志物对鉴别胸腔积液良恶性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可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胸腔积液 诊断
下载PDF
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计算地幔对流新模型的探讨 被引量:15
3
作者 傅容珊 黄建华 +2 位作者 董树谦 张群山 常筱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72-778,共7页
假设地幔地震层析成像数据对应的地幔横向不均匀结构是地幔热对流的结果 .将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转化为地幔温度 (或密度 )不均匀分布 ,考虑热流体动力学的三个基本方程 ,顾及热输运方程中的非线性项 ,直接将地震层析成像转化的地幔温度不... 假设地幔地震层析成像数据对应的地幔横向不均匀结构是地幔热对流的结果 .将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转化为地幔温度 (或密度 )不均匀分布 ,考虑热流体动力学的三个基本方程 ,顾及热输运方程中的非线性项 ,直接将地震层析成像转化的地幔温度不均匀分布作为内部荷载引入基本方程 ,反演计算地幔对流 .本文在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计算地幔对流模型的新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 ,用SH12WM13地震层析成像模型数据 ,计算了全球地幔对流格局 .结果表明 ,对流格局不仅依赖地震层析成像数据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地幔动力学框架、热动力参数和边界条件的所确定的系统响应函数的影响 .显示了地幔中复杂的对流格局 ,特别是区域性层状对流以及多层对流环可能在地幔中存在的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析成像 地幔热动力学 地幔对流 热流体动力学 热输运方程
下载PDF
低剂量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 被引量:21
4
作者 王怡宁 李烁 +7 位作者 孔令燕 王志伟 周慷 曹剑 樊红苓 张晓娜 张竹花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97-600,713,714,共6页
目的探讨低心率患者应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进行CT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方法对连续75例心率≤65次/min且稳定的患者进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螺旋CT扫描冠状动脉造影。75例患者按扫描时平均心率分成两组:A组(... 目的探讨低心率患者应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进行CT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方法对连续75例心率≤65次/min且稳定的患者进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螺旋CT扫描冠状动脉造影。75例患者按扫描时平均心率分成两组:A组(≤60次/min)55例、B组(60~65次/min)20例。扫描参数:层数2×128,层厚0.6mm,旋转时间0.28s,管电压80~120kV,管电流370mAs/转。前瞻性心电触发选在60%R-R间期,螺距3.4。采用75ms时间分辨率进行图像重建,层厚0.75mm,间隔0.5mm,图像质量评价采用4级评分法(1=优秀,4=不可评价)。结果患者平均心率为(57.2±4.8)次/min,平均扫描时间为(0.42±0.02)s。75例患者的1103个冠脉节段中图像质量为1级的934段(84.7%)、2级135段(12.2%)、3级18段(1.6%)、4级16段(1.5%)。A、B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1.19±0.52,B组1.22±0.55;Z=-1.107,P=0.268)。A、B两组的可评价节段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98.5%,B组98.6%;χ2=0.000,P=1.000)。所有患者平均剂量长度乘积为(67.2±30.4)mGy×cm,平均有效放射剂量为(0.94±0.43)mSv。结论对于心率慢且稳定的患者,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CT扫描可以在较低的放射剂量下提供高质量的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放射剂量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头颈血管循环时间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吕发金 罗天友 +4 位作者 谢鹏 肖智博 牟君 张志伟 廖静敏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1301-1303,1316,共4页
目的:探讨用脑血管对比剂达峰时间来推断头颈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T Digiti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的扫描延迟时间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8例脑血管和41例头颈血管VCTDSA的对比剂团注测试达峰时间,测量左... 目的:探讨用脑血管对比剂达峰时间来推断头颈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T Digiti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的扫描延迟时间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8例脑血管和41例头颈血管VCTDSA的对比剂团注测试达峰时间,测量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上矢状窦、C4椎体水平左侧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达峰时间及达峰强化CT值。结果:颈总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对比剂达峰时间相差0.2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P>0.05);颈内静脉和上矢状窦的对比剂达峰时间相差1.31s,大脑中动脉和上矢状窦的对比剂达峰时间相差6.06s,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的对比剂达峰时间相差7.59s对比剂达峰时C4椎体水平左侧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强化程度高于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和上矢状窦。结论:脑及头颈VCTDSA的对比剂团注测试得到的脑及颈血管对比剂达峰时间无明显差异,可以用脑血管对比剂达峰时间求推断头颈VCTDSA的扫描延迟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对比剂
下载PDF
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螺旋CT表现及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毕卫群 陈静静 +3 位作者 华辉 冉雯雯 李颖端 纪清连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12期1591-1594,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方法:搜集4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均行双肾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2例CT平扫,含有明确脂肪密度,并... 目的:初步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方法:搜集4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均行双肾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2例CT平扫,含有明确脂肪密度,并呈侵袭性表现;增强扫描实性成分明显强化。2例病灶较小,平扫呈略高密度实性肿块,边界清楚,病灶内无明显脂肪密度;增强扫描密度相对均匀,实质期强化程度最高,排泄期密度下降较少。免疫组化均证实为上皮样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即可富含脂肪,又可为乏脂肪病变,与经典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影像学上区分困难,当AML出现侵袭性表现,应考虑到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上皮样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价值 被引量:7
7
作者 周玉祥 蓝博文 +3 位作者 刘其顺 李景雷 黎昕 朱文丰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4-417,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起源异常(coronary artery origin anomalies,CAO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9 052例行64层或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的资料,对患者图像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起源异常(coronary artery origin anomalies,CAO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9 052例行64层或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的资料,对患者图像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观察冠状动脉起源、走行及管腔情况。结果:9 052例冠状动脉检查者中,检出40例42支CAOA患者,检出率为0.44%,包括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26例(1例并发左冠状动脉高位开口),高位开口2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主肺动脉2例;左主干起源于右冠窦1例;左回旋支起源于右冠窦6例(1例并发左前降支高位开口),起源于右冠状动脉近段1例;左前降支起源于右冠窦1例;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中间支单独起源于左冠窦1例。其中异常冠状动脉非斑块性狭窄17例,存在斑块12例(狭窄5例)。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直观、准确,VR是最佳后处理显示方法,同时有助于成功行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变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80kVp扫描联合基于原始数据的迭代重建技术在儿童副鼻窦CT检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8
作者 曾宪春 刘莉 +2 位作者 韩丹 徐聆峰 王玉权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06-1409,共4页
目的探讨Flash双源CT低管电压80kVp扫描联合基于原始数据的迭代重建(SAFIRE)技术在儿童副鼻窦CT检查中的价值。方法疑鼻窦炎行CT扫描患儿60例,A组30例采用100kVp扫描,FBP重建;B组30例采用80kVp扫描,SAFIRE重建,强度选择3级;其余条件不... 目的探讨Flash双源CT低管电压80kVp扫描联合基于原始数据的迭代重建(SAFIRE)技术在儿童副鼻窦CT检查中的价值。方法疑鼻窦炎行CT扫描患儿60例,A组30例采用100kVp扫描,FBP重建;B组30例采用80kVp扫描,SAFIRE重建,强度选择3级;其余条件不变。比较两组的有效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客观指标(CT值、图像噪声、SNR、CNR)、主观评分、诊断效能等。结果 A、B两组有效剂量、图像噪声、SNR、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儿童副鼻窦扫描中采用Flash双源CT 80kVp扫描联合SAFIRE重建技术,在显著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还可保证图像质量及诊断效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鼻窦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传统侵入性造影诊断冠心病价值的Meta分析 被引量:20
9
作者 许志刚 路则莲 高颖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2期3757-3760,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价值,为临床决策提供综合性信息依据。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OVID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20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价值,为临床决策提供综合性信息依据。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OVID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2005年1月—2011年3月公开发表的相关中英文文献并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文献。检索词为:coronary artery disease,64-slice CT,multidetecter computer tomography,coronary angiography,CAG,com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y,coronary stenosis,冠心病,64层螺旋CT,计算机断层扫描,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狭窄。对符合条件的相关研究进行质量评估、异质性检验。计算汇总敏感性和特异性及95%可信区间,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和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共检索到国内外文献275篇。按照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终选定9篇文献,国内文献4篇,国外文献5篇;其中A级6篇,B级3篇;观察血管数达28 729支。国内外文献资料经异质性检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I2分别为57.8%和69.3%,自由度为8,P<0.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汇总分析,计算汇总得出敏感性和特异性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94(0.93,0.95)和0.96(0.96,0.96)。诊断比值比(OR)=546.13(319.01,934.94)。SROC曲线下面积为:0.9912,Q值为:0.9614。将纳入文献进行敏感性分析,汇总敏感性和特异性未见明显改变,纳入文献的稳定性尚可。结论 64层螺旋CT冠心造影在诊断冠心病时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冠心病筛查的重要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国外研究的诊断试验设计较国内研究严谨,可信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冠心病 META分析
下载PDF
节细胞神经瘤的CT与MRI表现 被引量:7
10
作者 董盼盼 陈自谦 +3 位作者 钟群 倪萍 李忠明 王运韬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3年第5期81-83,116,共4页
目的探讨节细胞神经瘤的CT与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表现,11例行MRI检查,11例行CT检查,其中两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结果肿块边界清楚,呈椭圆形或圆形。CT平... 目的探讨节细胞神经瘤的CT与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表现,11例行MRI检查,11例行CT检查,其中两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结果肿块边界清楚,呈椭圆形或圆形。CT平扫呈均匀低密度,平均CT值约24HU,4例可见散在颗粒状和或细线状钙化,4例可见小斑片状脂肪密度影,动脉期不强化或不均匀轻度强化,延迟期均进一步强化。MRI扫描T1WI多呈均匀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动脉期不强化或不均匀轻度或中度强化,2例明显强化,延迟期均进一步强化。结论节细胞神经瘤具有特征性CT、MRI表现,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细胞神经瘤 磁共振成像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 被引量:11
11
作者 郑祥武 潘克华 +2 位作者 董丽卿 吴恩福 杨开颜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9期910-913,共4页
目的: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D)的CT表现特点。方法:结合临床与手术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12例CD的CT表现特点。结果:12例中,局限型CD9例,表现为颈部、肺内、纵隔、腋窝、左侧后腹膜单发或毗邻2个肿块,共12个肿块,呈类圆形或椭... 目的: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D)的CT表现特点。方法:结合临床与手术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12例CD的CT表现特点。结果:12例中,局限型CD9例,表现为颈部、肺内、纵隔、腋窝、左侧后腹膜单发或毗邻2个肿块,共12个肿块,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在18~150mm间,平均50mm,其中2个肿块见钙化,1个巨大肿块内见裂隙状低密度灶,其余肿块均呈均质密度伴显著持续性强化,平扫CT值42~50HH,增强后CT值在108~145HU间,且腹部3例肿块周边可见更高密度环形强化影及粗大血管影。弥漫型CD3例,CT上均见有全身多处淋巴结多发肿大,肿大淋巴结直径在8~30mm间.呈均质软组织密度伴轻度强化,其中1例出现肺部病变,表现为两肺弥漫性分布的多发气囊腔及沿肺纹理分布斑点、小片状密度增高影。结论:均质软组织密度肿块伴显著持续性强化及钙化是局限型CD的主要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而弥漫性CD的CT表现类似淋巴瘤,常难以诊断,若合并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或副肿瘤性天疱疹等可具有一定的提示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淋巴结增生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扇束辐射层析技术重建三维流场 被引量:7
12
作者 万雄 陶建文 +1 位作者 于盛林 高益庆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2-256,共5页
运用扇束扫描数据采集系统获得三维流场辐射谱强度数据 ,并采用重排算法及MART技术相结合作为扇形束辐射层析重建算法 .通过数值模拟进行了算法检验并确定了系统旋转及扫描参数 .最后 ,根据该扇束辐射层析技术进行了热等离子体三维流场... 运用扇束扫描数据采集系统获得三维流场辐射谱强度数据 ,并采用重排算法及MART技术相结合作为扇形束辐射层析重建算法 .通过数值模拟进行了算法检验并确定了系统旋转及扫描参数 .最后 ,根据该扇束辐射层析技术进行了热等离子体三维流场重建实验 .结果表明 :用该方法重建的温度场与文献所得结果相近 (重建温度范围都在 4 0 0 0~ 14 0 0 0K之间 ) ,重建三维等离子场电子 (离子 )数密度场范围在 10× 10 15~ 70× 10 15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形束 辐射层析 热等离子体 三维重建
下载PDF
应用锥形束CT校正宫颈癌调强放疗摆位误差的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高琨 许君艳 +1 位作者 邓烨 李力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0-192,共3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实时在线校正宫颈癌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确定宫颈癌患者外照射治疗计划中外扩边界值的范围,并分析体质量差别对摆位的影响。方法调强放疗的宫颈癌患者按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为A组(BMI≥24)和B组(BMI<2... 目的应用锥形束CT实时在线校正宫颈癌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确定宫颈癌患者外照射治疗计划中外扩边界值的范围,并分析体质量差别对摆位的影响。方法调强放疗的宫颈癌患者按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为A组(BMI≥24)和B组(BMI<24),将所获得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与计划CT图像进行灰度自动配准,计算摆位误差并进行在线评价。结果 37例患者在X轴(左右)、Y轴(头脚)、Z轴(前后)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1.1±2.3)、(2.1±5.0)、(-1.1±2.2)mm,外扩边界分别为5.2、11.0、5.6mm。A组患者在Y轴方向摆位误差较B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X轴、Z轴方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锥形束CT在线校正可减小宫颈癌患者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的精确性,可利用摆位误差估算放疗摆位外扩边界值。体质量指数大者应适当增加外扩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锥形束CT 调强放射治疗 摆位误差
下载PDF
双源CT全肝低剂量灌注成像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肝血流灌注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3
14
作者 翟亚楠 李雷 +6 位作者 殷亮 郭奇虹 雷军强 郭顺林 张春雨 王海军 温晓晓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1894-1899,共6页
目的利用双源CT低剂量全肝灌注扫描技术观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术前、术后肝实质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收集2014年10月-2016年5月期间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准备接受TIPS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52例,TIPS术前... 目的利用双源CT低剂量全肝灌注扫描技术观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术前、术后肝实质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收集2014年10月-2016年5月期间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准备接受TIPS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52例,TIPS术前2 d及术后1周接受全肝灌注CT扫描,评价图像质量并利用后处理工作站观察灌注参数变化。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各参数之间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法。结果肝脏动脉灌注量(HAP)由术前(19.85±9.48)ml/(min·100 ml)升高为(29.36±13.65)ml/(min·100 ml),肝动脉灌注指数(HPI)由术前(54.32±19.60)%升高为(64.11±11.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161、-6.202,P值分别为0.003、0.029);而门静脉灌流量(PVP)由术前(19.75±10.60)ml/(min·100 ml)下降为(16.13±8.60)ml/(min·100 ml),总肝灌注量(TLP)由术前(36.14±16.61)ml/(min·100 ml)上升为(44.12±14.60)ml/(min·100 ml),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全肝灌注扫描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16.5m Sv。PVP、TLP、HPI与造影剂注射速率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992、-0.903、-0.899,P值分别为0.001、0.036、0.038);HAP、PVP及TLP的变化与样本量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922、-0.943、-0.998,P值分别为0.026、0.016、<0.001);TLP与管电压、扫描次数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96、0.907,P值分别为0.039、0.033)。结论双源CT全肝低剂量灌注可用于观察TIPS术前、术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术前及疗效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高血压 门静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门体分流术 经颈静脉肝内
下载PDF
肾脏囊性占位的影像学表现及Bosniak分级系统应用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吴斌 彭卫军 +5 位作者 顾雅佳 杨天锡 蒋朝霞 戴波 张海梁 叶定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381-385,共5页
目的:探讨肾脏囊性占位的影像学表现,及利用Bosniak分级系统对其进行良恶性判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高、低年资两组医生回顾性分析41例(42个病灶)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肾脏囊性占位影像学资料,使用Bosniak系统分级评价,用操作者特征曲线(ROC)... 目的:探讨肾脏囊性占位的影像学表现,及利用Bosniak分级系统对其进行良恶性判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高、低年资两组医生回顾性分析41例(42个病灶)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肾脏囊性占位影像学资料,使用Bosniak系统分级评价,用操作者特征曲线(ROC)、Kappa检验分析两组医生的影像判断结果,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41例(42个病灶)肾脏囊性占位有40例为单侧病灶,1例为双侧病变。其中良性病灶24个;恶性病灶18个。高、低年资两组医生对本组肾脏囊性占位Bosniak分级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AZ1=0.921和AZ2=0.904,Mann-W-hitneyU检验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24,P>0.05。两组医生判断总符合率有中至高度的一致性,K=0.626,Bosniak系统中Ⅰ级(K=0.843)、Ⅳ级(K=0.715)两组医生有较佳一致性,ⅡF级(K=0.545)和Ⅲ级(K=0.545)属中至高度一致,Ⅱ级(K=0.222)符合较差。高、低年资组各分级中癌的阳性率,Ⅰ级分别为6.25%和0,Ⅱ级均为0,ⅡF级分别为0和42.9%,Ⅲ级分别为83.3%和71.4%,Ⅳ级均为100%。单纯囊肿的影像学表现为囊壁薄、光滑和边界清楚,囊液密度均匀,没有厚壁,没有钙化,增强扫描无强化。囊性肾癌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为囊壁上存在实性且强化的成分,或囊内及囊壁结节、较多且厚的囊内分隔、较厚且有强化的囊壁以及囊壁处不规则钙化灶。复杂囊肿的影像表现与囊性肾癌有所重叠。结论:Bosniak分级系统在肾脏囊性占位的影像学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提供了影像学描述、诊断及临床处理的标准,简便易学,容易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放射摄影术 囊性/放射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单侧输尿管结石致肾绞痛急性发作患者肾实质CT值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16
作者 余灵安 黄丹江 韩颖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2232-2236,共5页
目的分析单侧输尿管结石致肾绞痛急性发作患者肾实质CT值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4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单侧输尿管结石伴肾绞痛急性发作患者119例为研究组,另选取2014年1月—2015年4月本院体检健康... 目的分析单侧输尿管结石致肾绞痛急性发作患者肾实质CT值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4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单侧输尿管结石伴肾绞痛急性发作患者119例为研究组,另选取2014年1月—2015年4月本院体检健康者40例为对照组;另根据输尿管生理性狭窄部位将研究组患者分为腹段组(53例)、盆段组(25例)和膀胱壁内段组(41例),同时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将研究组患者分为轻度疼痛组(26例)、中度疼痛组(64例)和重度疼痛组(29例)。分别测量和计算所有双肾CT比值〔研究组患者双肾CT比值=(患侧肾实质CT值/健侧肾实质CT值)×100%;对照组双肾CT比值=(任意一侧肾实质CT小值/另一侧肾实质CT大值)×100%〕,比较上述各组间双肾CT比值,并分析研究组患者双肾CT比值与输尿管结石直径的相关性。结果腹段组、盆段组和膀胱壁内段组患者双肾CT比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腹段组、盆段组和膀胱壁内段组患者双肾CT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疼痛组患者双肾CT比值大于中度疼痛组、重度疼痛组,中度疼痛组患者双肾CT比值大于重度疼痛组(P<0.05)。研究组患者双肾CT比值与单侧输尿管结石直径无直线相关关系(r=0.012,P>0.05)。结论单侧输尿管结石致肾绞痛急性发作时,双肾CT比值下降不能预测结石直径,但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绞痛 输尿管结石 体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下载PDF
流量矩阵估计研究综述 被引量:8
17
作者 蒋定德 胡光岷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13,共6页
随着Internet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操作员迫切需要知道网络中数据的流动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网络管理、网络监控、网络设计和网络规划等网络流量工程管理。流量矩阵作为网络流量工程的重要输入参数,已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研究,现已... 随着Internet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操作员迫切需要知道网络中数据的流动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网络管理、网络监控、网络设计和网络规划等网络流量工程管理。流量矩阵作为网络流量工程的重要输入参数,已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研究,现已成为Internet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介绍流量矩阵研究的现状,并从性能上分析和比较各种研究方法,最后讨论流量矩阵研究的技术难题,并指出新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矩阵 网络层析成像 SNMP 统计反演
下载PDF
CT三维重建对颅底病变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1
18
作者 王素梅 陈巨坤 +1 位作者 蔡祖龙 侯晓章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1998年第3期169-171,共3页
目的:探讨 CT 三维重建(3DCT)对颅底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0例颅底不同病变行螺旋 CT扫描三维重建,采用表面阴影显示法重建,把重建图像旋转不同的角度。测量病变的大小和体积。初步设计开颅骨窗的位置、大小,追踪其手术过... 目的:探讨 CT 三维重建(3DCT)对颅底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0例颅底不同病变行螺旋 CT扫描三维重建,采用表面阴影显示法重建,把重建图像旋转不同的角度。测量病变的大小和体积。初步设计开颅骨窗的位置、大小,追踪其手术过程和结果。结果:3DCT 能直观地显示病变大小、形态、位置,精确测量病变的大小、体积。确定手术入路和骨窗的位置、大小。结论:3DCT 是2DCT 的有用补充,特别是对外科术前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病变 螺旋CT 颅底手术 脑肿瘤 诊断
下载PDF
食管癌外侵及手术可切除性的CT探讨 被引量:4
19
作者 颜海婴 颜丹 朴雯雯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29-1031,共3页
[目的]探讨CT检查判断食管癌外侵及手术可切除性的价值。[方法]81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食管癌患者进行术前的CT检查及分析。[结果]81例食管癌中,上中段癌50例,下段癌31例。肿瘤与气管、支气管间脂肪层消失,气管或支气管有明显移位、受压... [目的]探讨CT检查判断食管癌外侵及手术可切除性的价值。[方法]81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食管癌患者进行术前的CT检查及分析。[结果]81例食管癌中,上中段癌50例,下段癌31例。肿瘤与气管、支气管间脂肪层消失,气管或支气管有明显移位、受压,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气管壁不规则变形或有肿物凸入气管、支气管内24例,手术证实20例受侵;肿瘤与主动脉间脂肪层消失30例,其中肿瘤与主动脉接触弧度≤45°的12例,手术证实均无受侵;≥90°的4例,手术证实均受侵;45°~90°之间14例,手术证实6例受侵。[结论]食管癌术前CT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肿瘤外侵的判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为手术可切除性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CT评价放射性肝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朱晓霞 陈龙华 +1 位作者 吴德华 陈永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9-112,共4页
目的探讨放射性肝损伤的CT影像学特征及引起不同类型CT密度改变的照射剂量差异及时间效应的影响。方法选取35例接受了3-DCRT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DT:36 ̄65Gy/4 ̄28F/8 ̄41d。患者于放射治疗结束后分别在1 ̄6个月复查平扫CT、动脉期增强... 目的探讨放射性肝损伤的CT影像学特征及引起不同类型CT密度改变的照射剂量差异及时间效应的影响。方法选取35例接受了3-DCRT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DT:36 ̄65Gy/4 ̄28F/8 ̄41d。患者于放射治疗结束后分别在1 ̄6个月复查平扫CT、动脉期增强CT,对比分析放射性反应区域与周围肝组织的背景密度,确定阈值剂量。结果CT观察到51.4%的患者出现了肝组织放射性反应。19.23%的动脉期增强CT及43.75%的平扫CT观察到与照射区一致的边界清晰的低密度区,42.31%的动脉期增强CT照射区呈现高密度改变。第一次复查出现肝脏放射性反应的阈值剂量平均为30.8Gy。测量的阈值剂量与复查时间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473(P=0.041)。动脉期增强扫描出现高密度改变的阈值剂量明显高于出现低密度改变的阈值剂量(P=0.017)。进一步随访动脉期增强扫描CT,肝组织放射性反应类型发生了改变,反应区域较前缩小。结论放射性肝损伤出现不同CT反应类型所需的阈值剂量不同;CT观察肝脏早期放射性反应的阈值剂量与复查时间呈负相关;CT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放射性肝损伤和肿瘤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肝损伤 肝肿瘤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