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9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通剧的传承与创新——从大型现代通剧《瓦匠女人》热演谈起
被引量:
1
1
作者
周飞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7-121,131,共6页
通剧是南通的地方戏曲剧种,源自童子戏但与童子戏有着很大区别。文章从通剧的来源、发展迁变谈起,以现代通剧《瓦匠女人》创演经验为例,探索通剧的传承与创新需体现时代性、地域性,在文化、方言、音乐上传承,在题材、表演形式、观念上...
通剧是南通的地方戏曲剧种,源自童子戏但与童子戏有着很大区别。文章从通剧的来源、发展迁变谈起,以现代通剧《瓦匠女人》创演经验为例,探索通剧的传承与创新需体现时代性、地域性,在文化、方言、音乐上传承,在题材、表演形式、观念上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剧
童子戏
《瓦匠女人》
传承与创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万历金陵富春堂刊本传奇版本考
被引量:
4
2
作者
马华祥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97-102,共6页
富春堂是万历年间金陵著名书坊,今知其所刻传奇42种,其中有21种与《风月锦囊》《大明天下春》《群音类选.诸腔类》和《尧天乐》等戏曲散出选本同剧目传奇同源。今考其版本得出结论:富春堂刊本传奇《跃鲤记》等19种传奇为万历初、中期传奇。
关键词
万历年间
富春堂本
弋阳腔
传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佟晶心戏曲研究的学术取径与创新意义——民国时期戏曲研究学谱之十八
被引量:
3
3
作者
赵兴勤
赵韡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48-59,2,共12页
佟晶心是最早使用"话剧"这个词的人,他在《剧学月刊》、《歌谣》等当时知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戏曲及民俗研究论文数十篇,他的专著《新旧戏曲之研究》被誉为"革命式的书",学术观点曾得到卢前、赵景深、台静农、吴晓...
佟晶心是最早使用"话剧"这个词的人,他在《剧学月刊》、《歌谣》等当时知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戏曲及民俗研究论文数十篇,他的专著《新旧戏曲之研究》被誉为"革命式的书",学术观点曾得到卢前、赵景深、台静农、吴晓铃、叶德均、顾颉刚、罗常培、谭正壁等著名学人及名伶程砚秋等人的关注。佟氏还是一名高产的剧作家,在话剧及传统戏曲方面均有作品问世。令人遗憾的是,佟晶心和杜颖陶、邵茗生等人一样,均是20世纪上半叶古代戏曲研究史上不容忽视却久被忽略的"失踪者"。这种学术史地位与研究史现状之间的悖论,再次说明目前的学术研究史版图还远远称不上丰富和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戏曲研究
学谱
佟晶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阿吉拉姆戏剧艺术的象征手法与类型技法
被引量:
4
4
作者
觉嘎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1期78-84,92,共8页
阿吉拉姆戏剧是藏族传统戏剧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也是藏族传统表演艺术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阿吉拉姆戏剧的形成受到了苯教祭祀仪式、佛教恰姆乐舞、民间说唱艺术、民间歌舞艺术等多种古老的宗教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影响,并历经孕育、...
阿吉拉姆戏剧是藏族传统戏剧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也是藏族传统表演艺术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阿吉拉姆戏剧的形成受到了苯教祭祀仪式、佛教恰姆乐舞、民间说唱艺术、民间歌舞艺术等多种古老的宗教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影响,并历经孕育、成形、发展、完善的漫长过程。其中,早期发展相对较慢,后期发展相对较快,尤其到了15世纪,由于汤东杰布的整合、发展、推广,阿吉拉姆戏剧得到了长足发展。到了近代,阿吉拉姆戏剧已经形成了由"顿""雄""扎西",即开场、正戏、结尾三大部分组成的完整表演程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层次,是藏族传统表演艺术中最具水准的艺术形式之一。文章就阿吉拉姆戏剧艺术的象征手法与类型技法作了分析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吉拉姆
藏族
戏剧
汤东杰布
象征手法
类型技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歪嘴秦童看傩戏面具的变形与异出
被引量:
2
5
作者
丁淑梅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6年第5期29-35,共7页
傩戏面具是傩仪与戏剧表演相结合的民俗艺术形式,造型不同的面具能直观地表现出不同的角色性格。在傩戏中,有一类面具的造型,以歪嘴秦童为代表,通过嘴的变形和扭曲的脸部特征展现面具所代表的角色个性与神采。它们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造型...
傩戏面具是傩仪与戏剧表演相结合的民俗艺术形式,造型不同的面具能直观地表现出不同的角色性格。在傩戏中,有一类面具的造型,以歪嘴秦童为代表,通过嘴的变形和扭曲的脸部特征展现面具所代表的角色个性与神采。它们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造型系列,亦并非傩戏所独有。从角色系列与符码意涵、人神异出与世俗投映层面考察以秦童为代表的傩戏面具的构造细节及其角色之间圣俗衍递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面具之于傩戏的类型学意义,认知面具之于人类异质同构的原型思维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傩戏面具
秦童
变形
圣俗衍递
异质同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姚华曲学观的“诗统”意识
被引量:
8
6
作者
唐定坤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11年第4期107-112,共6页
晚近姚华适为"通人",他最为世人肯定的学问是曲学。姚华曲学在其"诗统"阐释中彰显出总结性、系统性,以其曲学专著《曲海一勺》为代表,"诗统"的主要内涵有:一、从曲学内部来看,依体制先《原乐》,辞乐合一...
晚近姚华适为"通人",他最为世人肯定的学问是曲学。姚华曲学在其"诗统"阐释中彰显出总结性、系统性,以其曲学专著《曲海一勺》为代表,"诗统"的主要内涵有:一、从曲学内部来看,依体制先《原乐》,辞乐合一,诗被管弦,乐变体变,故变而为曲;就诗本而《明诗》,诗关性情,千载未易,曲最能传情;论功用必《骈史》,声音之道与政相通,可"化民成俗",诗关世运,世变诗变,如是则曲最应时世。二、由是则形成诗——词——曲的发展统系,此统系皆薪火相传了"诗统"精神。三、今之曲当随世而"通变",以继"诗统"。三者间,前二者是有意识的阐释,此种"温故"为历代所无;后者是介于有意与无意间的"诗统"续建,此种"知新"则多付阙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华
曲学
《曲海一勺》诗统
通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脱胎与再造:通剧形成的几个阶段
7
作者
周飞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2年第1期49-57,共9页
新中国成立后,南通的童子戏在戏改背景下脱胎而出,淡化了仪式性,凸显了演艺性。南通市为了成立南通本地戏曲剧种,政府文化部门围绕剧团展开了童子戏改良和剧种剧团的初步建设,南通地方剧种“通剧”就此诞生,并开始一系列剧种实验。在通...
新中国成立后,南通的童子戏在戏改背景下脱胎而出,淡化了仪式性,凸显了演艺性。南通市为了成立南通本地戏曲剧种,政府文化部门围绕剧团展开了童子戏改良和剧种剧团的初步建设,南通地方剧种“通剧”就此诞生,并开始一系列剧种实验。在通剧实验中,逐渐出现唱腔转向老腔与新旧兼顾的趋势,改革通剧逐渐确立“四定”标准,剧种体制和特色通过“实验通剧团”的艺术实践被再度确认。然而由于历史原因,通剧只经历了短暂的实验和发展阶段即遭禁演,剧团也被遣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子戏
通剧
实验通剧团
短暂发展
剧种体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祭祀文化与香童戏
被引量:
1
8
作者
倪开升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2年第2期31-40,共10页
祭祀自古至今在社会上、在民间广泛存在,形式多样、内容繁杂,涉及面很广,如何看待有正有反、褒贬不一。然而,祭祀(含傩仪)是中华传统文化。祭祀文化具有自我慰藉、凭吊怀念、教育启迪、娱人娱神四大功能与作用。祭祀文化与香童戏关联十...
祭祀自古至今在社会上、在民间广泛存在,形式多样、内容繁杂,涉及面很广,如何看待有正有反、褒贬不一。然而,祭祀(含傩仪)是中华传统文化。祭祀文化具有自我慰藉、凭吊怀念、教育启迪、娱人娱神四大功能与作用。祭祀文化与香童戏关联十分紧密:香童戏源于古代巫傩文化,有巫必有祭祀。香童戏亦称祭祀戏,祭祀是香童戏的母体或主轴,没有祭祀就没有香童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祀
文化
香童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道教文化融入香童戏之管见
9
作者
倪开升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0年第2期27-36,共10页
道教与香童戏同根同源,均源于古代的“巫”,道教在保山,有文献记载见于明代。时代虽晚,但道观楼阁发展很快,道教的古寺庙在明清时期犹如雨后春笋,道教迎神赛会在保山遍地开花,演变为民俗活动,香童戏受其影响,逐步接纳、吸收,自然而然。...
道教与香童戏同根同源,均源于古代的“巫”,道教在保山,有文献记载见于明代。时代虽晚,但道观楼阁发展很快,道教的古寺庙在明清时期犹如雨后春笋,道教迎神赛会在保山遍地开花,演变为民俗活动,香童戏受其影响,逐步接纳、吸收,自然而然。香童戏的特点是戏味浓郁,虽无面具,但戏剧表演离不开祭祀祭礼,目的不外乎是消灾除疫、祈福纳吉。整个表演能做到神人共乐,让家人和村寨化解矛盾、和顺吉祥。文章从香童戏的剧目、人物形象、科仪、民俗表演等多方面分析阐述了道教文化对香童戏这一傩戏剧种的融入与共生,揭示了道教文化对香童戏的影响及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文化
香童戏
融合
意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通剧的传承与创新——从大型现代通剧《瓦匠女人》热演谈起
被引量:
1
1
作者
周飞
机构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出处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7-121,131,共6页
基金
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江苏优秀地域历史文化传承与弘扬研究--以江苏戏曲为例”(项目编号:18SYC-047)阶段性成果之一.
文摘
通剧是南通的地方戏曲剧种,源自童子戏但与童子戏有着很大区别。文章从通剧的来源、发展迁变谈起,以现代通剧《瓦匠女人》创演经验为例,探索通剧的传承与创新需体现时代性、地域性,在文化、方言、音乐上传承,在题材、表演形式、观念上创新。
关键词
通剧
童子戏
《瓦匠女人》
传承与创新
Keywords
tong opera
tong
zi
opera
"Woman Bricklayer"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分类号
J80 [艺术—戏剧戏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万历金陵富春堂刊本传奇版本考
被引量:
4
2
作者
马华祥
机构
华侨大学文学院
出处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97-102,共6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06BZW038)
文摘
富春堂是万历年间金陵著名书坊,今知其所刻传奇42种,其中有21种与《风月锦囊》《大明天下春》《群音类选.诸腔类》和《尧天乐》等戏曲散出选本同剧目传奇同源。今考其版本得出结论:富春堂刊本传奇《跃鲤记》等19种传奇为万历初、中期传奇。
关键词
万历年间
富春堂本
弋阳腔
传奇
Keywords
the Wanli Era
Fuchun
tong
edition
Yiyang
opera
Chuanqi (long poetic drama in the Ming Dynasty)
分类号
I207.3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佟晶心戏曲研究的学术取径与创新意义——民国时期戏曲研究学谱之十八
被引量:
3
3
作者
赵兴勤
赵韡
机构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48-59,2,共12页
文摘
佟晶心是最早使用"话剧"这个词的人,他在《剧学月刊》、《歌谣》等当时知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戏曲及民俗研究论文数十篇,他的专著《新旧戏曲之研究》被誉为"革命式的书",学术观点曾得到卢前、赵景深、台静农、吴晓铃、叶德均、顾颉刚、罗常培、谭正壁等著名学人及名伶程砚秋等人的关注。佟氏还是一名高产的剧作家,在话剧及传统戏曲方面均有作品问世。令人遗憾的是,佟晶心和杜颖陶、邵茗生等人一样,均是20世纪上半叶古代戏曲研究史上不容忽视却久被忽略的"失踪者"。这种学术史地位与研究史现状之间的悖论,再次说明目前的学术研究史版图还远远称不上丰富和完整。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戏曲研究
学谱
佟晶心
Keywords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2-1949)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research ofscholars
tong
Jingxin
分类号
J809 [艺术—戏剧戏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阿吉拉姆戏剧艺术的象征手法与类型技法
被引量:
4
4
作者
觉嘎
机构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
出处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1期78-84,92,共8页
基金
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西藏传统音乐形态中的知识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项目号:13ED142
文摘
阿吉拉姆戏剧是藏族传统戏剧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也是藏族传统表演艺术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阿吉拉姆戏剧的形成受到了苯教祭祀仪式、佛教恰姆乐舞、民间说唱艺术、民间歌舞艺术等多种古老的宗教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影响,并历经孕育、成形、发展、完善的漫长过程。其中,早期发展相对较慢,后期发展相对较快,尤其到了15世纪,由于汤东杰布的整合、发展、推广,阿吉拉姆戏剧得到了长足发展。到了近代,阿吉拉姆戏剧已经形成了由"顿""雄""扎西",即开场、正戏、结尾三大部分组成的完整表演程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层次,是藏族传统表演艺术中最具水准的艺术形式之一。文章就阿吉拉姆戏剧艺术的象征手法与类型技法作了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
阿吉拉姆
藏族
戏剧
汤东杰布
象征手法
类型技法
Keywords
A-lce Lha-mo
Tibetan
opera
Tang-
tong
Gyal-po
symbolic techniques
format techniques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歪嘴秦童看傩戏面具的变形与异出
被引量:
2
5
作者
丁淑梅
机构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出处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6年第5期29-35,共7页
文摘
傩戏面具是傩仪与戏剧表演相结合的民俗艺术形式,造型不同的面具能直观地表现出不同的角色性格。在傩戏中,有一类面具的造型,以歪嘴秦童为代表,通过嘴的变形和扭曲的脸部特征展现面具所代表的角色个性与神采。它们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造型系列,亦并非傩戏所独有。从角色系列与符码意涵、人神异出与世俗投映层面考察以秦童为代表的傩戏面具的构造细节及其角色之间圣俗衍递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面具之于傩戏的类型学意义,认知面具之于人类异质同构的原型思维机制。
关键词
傩戏面具
秦童
变形
圣俗衍递
异质同构
Keywords
Nuo
opera
mask, Qin
tong
, transformation, sacred - secular transmission, heterogeneous iso-morphism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姚华曲学观的“诗统”意识
被引量:
8
6
作者
唐定坤
机构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
出处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11年第4期107-112,共6页
基金
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资金项目"黔学研究与国学传播"(黔省专合字[2010]133号)研究成果
文摘
晚近姚华适为"通人",他最为世人肯定的学问是曲学。姚华曲学在其"诗统"阐释中彰显出总结性、系统性,以其曲学专著《曲海一勺》为代表,"诗统"的主要内涵有:一、从曲学内部来看,依体制先《原乐》,辞乐合一,诗被管弦,乐变体变,故变而为曲;就诗本而《明诗》,诗关性情,千载未易,曲最能传情;论功用必《骈史》,声音之道与政相通,可"化民成俗",诗关世运,世变诗变,如是则曲最应时世。二、由是则形成诗——词——曲的发展统系,此统系皆薪火相传了"诗统"精神。三、今之曲当随世而"通变",以继"诗统"。三者间,前二者是有意识的阐释,此种"温故"为历代所无;后者是介于有意与无意间的"诗统"续建,此种"知新"则多付阙如。
关键词
姚华
曲学
《曲海一勺》诗统
通变
Keywords
Yao Hua
the traditional
opera
Quhai yi shao
Sift
tong
tong
Bian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脱胎与再造:通剧形成的几个阶段
7
作者
周飞
机构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出处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2年第1期49-57,共9页
基金
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史(江苏卷)”(项目编号:19ZD05)。
文摘
新中国成立后,南通的童子戏在戏改背景下脱胎而出,淡化了仪式性,凸显了演艺性。南通市为了成立南通本地戏曲剧种,政府文化部门围绕剧团展开了童子戏改良和剧种剧团的初步建设,南通地方剧种“通剧”就此诞生,并开始一系列剧种实验。在通剧实验中,逐渐出现唱腔转向老腔与新旧兼顾的趋势,改革通剧逐渐确立“四定”标准,剧种体制和特色通过“实验通剧团”的艺术实践被再度确认。然而由于历史原因,通剧只经历了短暂的实验和发展阶段即遭禁演,剧团也被遣散。
关键词
童子戏
通剧
实验通剧团
短暂发展
剧种体制
Keywords
tong
-zi-xi
opera
tong
ju
opera
the experimental
tong
ju-
opera
troupe
a short period of development
the system of the
opera
genre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祭祀文化与香童戏
被引量:
1
8
作者
倪开升
机构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文化和旅游局
出处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2年第2期31-40,共10页
文摘
祭祀自古至今在社会上、在民间广泛存在,形式多样、内容繁杂,涉及面很广,如何看待有正有反、褒贬不一。然而,祭祀(含傩仪)是中华传统文化。祭祀文化具有自我慰藉、凭吊怀念、教育启迪、娱人娱神四大功能与作用。祭祀文化与香童戏关联十分紧密:香童戏源于古代巫傩文化,有巫必有祭祀。香童戏亦称祭祀戏,祭祀是香童戏的母体或主轴,没有祭祀就没有香童戏。
关键词
祭祀
文化
香童戏
Keywords
sacrifice
culture
Xiang-
tong opera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道教文化融入香童戏之管见
9
作者
倪开升
机构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文化和旅游局
出处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0年第2期27-36,共10页
文摘
道教与香童戏同根同源,均源于古代的“巫”,道教在保山,有文献记载见于明代。时代虽晚,但道观楼阁发展很快,道教的古寺庙在明清时期犹如雨后春笋,道教迎神赛会在保山遍地开花,演变为民俗活动,香童戏受其影响,逐步接纳、吸收,自然而然。香童戏的特点是戏味浓郁,虽无面具,但戏剧表演离不开祭祀祭礼,目的不外乎是消灾除疫、祈福纳吉。整个表演能做到神人共乐,让家人和村寨化解矛盾、和顺吉祥。文章从香童戏的剧目、人物形象、科仪、民俗表演等多方面分析阐述了道教文化对香童戏这一傩戏剧种的融入与共生,揭示了道教文化对香童戏的影响及其意义。
关键词
道教文化
香童戏
融合
意义
Keywords
Taoist culture
Xiang-
tong opera
integration
significance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通剧的传承与创新——从大型现代通剧《瓦匠女人》热演谈起
周飞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万历金陵富春堂刊本传奇版本考
马华祥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佟晶心戏曲研究的学术取径与创新意义——民国时期戏曲研究学谱之十八
赵兴勤
赵韡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论阿吉拉姆戏剧艺术的象征手法与类型技法
觉嘎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从歪嘴秦童看傩戏面具的变形与异出
丁淑梅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6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姚华曲学观的“诗统”意识
唐定坤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11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脱胎与再造:通剧形成的几个阶段
周飞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祭祀文化与香童戏
倪开升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道教文化融入香童戏之管见
倪开升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