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际网络、市场动力与文化环境:论《通雅》在清代的生产与传播
1
作者 夏业梅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9-128,共10页
《通雅》是明末清初学者方以智的著作,这部书的生产跨越明清两代,却非作者一人之力,而是由亲缘、业缘、学缘、地缘等社会关系的众多人物参与《通雅》文本创作、抄写和刊印的结果。康熙五年首次印刷后,经历多次再生产,生产者既包括商业... 《通雅》是明末清初学者方以智的著作,这部书的生产跨越明清两代,却非作者一人之力,而是由亲缘、业缘、学缘、地缘等社会关系的众多人物参与《通雅》文本创作、抄写和刊印的结果。康熙五年首次印刷后,经历多次再生产,生产者既包括商业出版者,也包括士人和官学,出版市场中不同的牟利动机促使他们选择生产《通雅》。明末清初文化环境渐变,读者对“考究之学”的需求增加,《通雅》开风气之先,其传播与文化环境的转变趋势恰好同轨而行。该书的学术特征是乾嘉学术的先导,与《日知录》同样属于清代考据学的源头活水,在东亚朴学共同体的形成中占据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雅》 人际网络 市场动力 文化环境 传播
下载PDF
复方牙痛酊对牙龈炎、冠周炎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被引量:15
2
作者 万呼春 张爽 +5 位作者 吴妮娅 康栋 胡利杰 王礼志 张纪英 谢萍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2-165,共4页
目的评价复方牙痛酊对牙龈炎、冠周炎的消炎镇痛效果。方法将120名牙龈炎、冠周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0名。在常规冲洗后,试验组采用复方牙痛酊上药,阳性对照组采用碘甘油上药,阴性对照组不上药。治疗后10min采用VAS标尺法记录3组患... 目的评价复方牙痛酊对牙龈炎、冠周炎的消炎镇痛效果。方法将120名牙龈炎、冠周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0名。在常规冲洗后,试验组采用复方牙痛酊上药,阳性对照组采用碘甘油上药,阴性对照组不上药。治疗后10min采用VAS标尺法记录3组患者的镇痛感受情况,治疗后3、7d采用疼痛3度记分法和龈炎指数记录消炎镇痛情况,并对3种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治疗后10min试验组40.0%的患者疼痛感基本消失,阳性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患者疼痛缓解的程度不明显;治疗后3、7d,试验组92.5%和95.0%的患者疼痛消失,阳性对照组55.0%和90.0%的患者疼痛消失,阴性对照组在治疗后7d仍有47.5%的患者疼痛未消失。2)治疗后7d,试验组与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相比,其龈炎指数分别降低了25.0%、42.8%,3组之间的龈炎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效果综合评价表明,治疗后3d试验组、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62.5%、45.0%、30.0%,治疗后7d试验组、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92.5%、77.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牙痛酊治疗牙龈炎、冠周炎具有明显的消炎镇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牙痛酊 牙龈炎 冠周炎 消炎 镇痛
下载PDF
方以智《通雅》对清代学风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建忠 夏永声 白俊芳 《韶关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40-44,共5页
方以智《通雅》对清代学风产生了切实的影响,方氏的《通雅》在清代被禁是因方氏有反清复明的主张及行为,而不是因《通雅》本身。
关键词 方以智 《通雅》 清代学风
下载PDF
牙痛宁丸镇痛抗炎药理作用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元静 侯志孝 +1 位作者 吴燕敏 唐元泰 《天津药学》 1999年第3期28-30,共3页
对牙痛宁丸镇痛与抗炎的药理作用进行观察。其结果:牙痛宁1.6g/kg对小鼠醋酸扭体、热板致痛有明显缓解作用,其扭体抑制率为70.3%,痛阈提高一倍;0.8、1.6g/kg均能明显抑制小鼠耳壳、大鼠足跖炎症及小鼠腹膜通透性;1.6、3.2... 对牙痛宁丸镇痛与抗炎的药理作用进行观察。其结果:牙痛宁1.6g/kg对小鼠醋酸扭体、热板致痛有明显缓解作用,其扭体抑制率为70.3%,痛阈提高一倍;0.8、1.6g/kg均能明显抑制小鼠耳壳、大鼠足跖炎症及小鼠腹膜通透性;1.6、3.2g/kg对小鼠牙龈持续性炎症有抑制作用,可显著改善小鼠摄料量。提示牙痛宁丸具有较强的镇痛与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痛宁丸 镇痛 抗炎 中药 药理
下载PDF
《通雅》与古韵通转 被引量:1
5
作者 周远富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77-80,共4页
方以智的《通雅》对古韵通转多所阐说,与其古韵七部说一致;其"对转"、"旁转"之例,合于古韵实际;所列"旁对转"之例,则有不安之处。原因在于,方氏理论上认为方音乃古音之遗存,实践上便以当时方音为主去直... 方以智的《通雅》对古韵通转多所阐说,与其古韵七部说一致;其"对转"、"旁转"之例,合于古韵实际;所列"旁对转"之例,则有不安之处。原因在于,方氏理论上认为方音乃古音之遗存,实践上便以当时方音为主去直接推求古音,以期"一变而至于道",而忽略了《切韵》系韵书在记录古今音变上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以智 《通雅》 古韵通转
下载PDF
《通雅》在汉语方言学史上的地位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宜志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6年第3期29-32,共4页
方以智在《通雅》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他的方言学理论,这些理论以今天的学术眼光来看,也基本上是正确的,其中一些观点还富有借鉴意义。《通雅》一书记载的明末的许多方言现象,是我们了解明末汉语方言差异的珍贵文献。方以智及其《通雅》... 方以智在《通雅》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他的方言学理论,这些理论以今天的学术眼光来看,也基本上是正确的,其中一些观点还富有借鉴意义。《通雅》一书记载的明末的许多方言现象,是我们了解明末汉语方言差异的珍贵文献。方以智及其《通雅》在汉语方言学史上理应有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以智 《通雅》 方亩学
下载PDF
试论方以智《通雅》的训诂学成就 被引量:2
7
作者 牛云龙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23-28,共6页
方以智小学方面最突出的成就在于训诂学。他在训诂材料的运用上,广稽金石材料、征考方言俗语、参取笔记小说;在训诂方法上,方以智最大的成就是因声求义,提出了"欲通古义,先通古音"的原则,并以此在联绵字研究、破通假字方面取... 方以智小学方面最突出的成就在于训诂学。他在训诂材料的运用上,广稽金石材料、征考方言俗语、参取笔记小说;在训诂方法上,方以智最大的成就是因声求义,提出了"欲通古义,先通古音"的原则,并以此在联绵字研究、破通假字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以智 《通雅》 训诂学 通假字 联绵字 方言
下载PDF
论《通雅》的音韵学成就 被引量:2
8
作者 牛云龙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44-48,共5页
方以智具有明确的语音时地发展观,善于运用音理来探求语音的声、韵、调,对古音中的唇音、舌音等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同时对时音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 方以智 《通雅》 音韵学
下载PDF
《通雅》音训特色及其对清人的影响
9
作者 吴泽顺 胡婷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65-68,共4页
明末清初的方以智,在其《通雅》中大量使用音训,并力求使音义关系的研究科学化。他明确提出"欲通古义,先通古音"的主张,对清代训诂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通雅》 音训 因声求义
下载PDF
《广雅疏证》所揭示的“二义同条”之词义关系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景仑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9-124,共6页
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揭示了《广雅》沿用《尔雅》“二义同条”之例的种种具体现象。《广雅》“二义同条”的“二义”之间,有的有内在联系,解释字只代表一个词;有的没有内在联系,解释字代表两个词。《广雅》中还存在“三义同条”、有... 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揭示了《广雅》沿用《尔雅》“二义同条”之例的种种具体现象。《广雅》“二义同条”的“二义”之间,有的有内在联系,解释字只代表一个词;有的没有内在联系,解释字代表两个词。《广雅》中还存在“三义同条”、有的被解释字与解释字都表示两种不同含义、解释字代表两个同音同形异义词等“二义同条”的特殊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雅疏证》 二义同条 词义关系
下载PDF
《雅俗通十五音》非“下上与上上同”而是“浊上归下去” 被引量:2
11
作者 林宝卿 刘子立 《闽台文化研究》 2016年第1期67-73,共7页
《雅俗通十五音》初版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是漳州东苑谢秀岚编辑的反映当时漳州方言的一本韵书。《雅》声母十五音,五十个字母分八音,八音的称说是:上平声、上上声、上去声、上入声、下平声、下上声、下去声、下入声。在每个字母的下... 《雅俗通十五音》初版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是漳州东苑谢秀岚编辑的反映当时漳州方言的一本韵书。《雅》声母十五音,五十个字母分八音,八音的称说是:上平声、上上声、上去声、上入声、下平声、下上声、下去声、下入声。在每个字母的下上声都是说"全韵与上上同",实际上是七音(七个声调)。为了论证"下上"是否与"上上"同,本文一方面从五十个字母八音中的下去字逐字考证,得出的结论是非"下上"与"上上"同,而是"下上"归"下去";另方面从早《雅》一百年左右代表福州方言的韵书《戚林八音》的浊上归阳去作为印证,说明罗常培先生、邵荣芬先生、李新魁先生的论述"浊上变去"此语音规律估计到南宋就已遍及全国大多数方言是相吻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俗通十五音》 声调 浊上归下去(阳去)
下载PDF
《通雅》与明清之际的考据学
12
作者 周远富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58-61,共4页
方以智《通雅》的学术方法可以概括为"贯通经史"与"折衷古今",这与明末清初诸考据大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是一致的,反映了当时学术思想与方法的变化趋势;对其后学者如阎若璩、朱彝尊等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方以智 《通雅》 明清考据学
下载PDF
《通雅》对《说文》未明重文的沟通
13
作者 陈波先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 2015年第2期149-157,共9页
对《说文》未明重文进行类聚和专门研究,清代王筠《说文释例》有重要贡献;但对《说文》未明重文个组的沟通工作,早已见于明代方以智的《通雅》。本文拟就《通雅》沟通《说文》未明重文的标准和类型等进行分析论证。
关键词 通雅 说文 说文释例 未明重文
下载PDF
南社分裂考述 被引量:1
14
作者 葛春蕃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40-46,共7页
南社是清末民初一个重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团体,成员众多,诗学观也很复杂,以柳亚子为代表的一派严厉批判以陈三立和郑孝胥为代表的同光派,引起了高旭、姚锡钧等人的强烈不满,进而导致了南社的分裂。本文首先从史的角度勾勒了南社内... 南社是清末民初一个重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团体,成员众多,诗学观也很复杂,以柳亚子为代表的一派严厉批判以陈三立和郑孝胥为代表的同光派,引起了高旭、姚锡钧等人的强烈不满,进而导致了南社的分裂。本文首先从史的角度勾勒了南社内部由于对同光派的不同态度而导致矛盾的积累与爆发的全过程,进而探讨政治正确与文学成就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政治保守而否认他的文学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亚子 南社 同光派 诗学观
下载PDF
《中原雅音》音释资料辑补 被引量:2
15
作者 董冰华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76-78,共3页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目前所能看到的引用《中原雅音》的韵书、字书,继续对《同声千字文》这部字书中的《中原雅音》材料进行了穷尽式的辑佚,又新发现其有关音释资料208条,这些资料对今后学术界研究《中原雅音》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中原雅音 同声千字文 韵学集成 辑补
下载PDF
飞翔的可能与“同尘”的江湖之重——对尔雅小说《同尘》的现代性解读
16
作者 杨有庆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31-34,共4页
尔雅的小说《同尘》在第一人称人物复式叙述营构的美学个人主义与颓废风格中,呈现了古典艺术信念与现代艺术追求在现代性语境中的命运。通过分享对城市时代作为突围之"问道"与飞翔的可能与失败的观察,揭露艺术江湖中囿于物质... 尔雅的小说《同尘》在第一人称人物复式叙述营构的美学个人主义与颓废风格中,呈现了古典艺术信念与现代艺术追求在现代性语境中的命运。通过分享对城市时代作为突围之"问道"与飞翔的可能与失败的观察,揭露艺术江湖中囿于物质、欲望与爱的各种习俗、历史、经验,以及其中体现的艺术的自律原则与他律原则之间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尔雅 《同尘》 艺术 现代性
下载PDF
方以智《通雅》与历史语言学
17
作者 周远富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76-80,共5页
方以智继承前人的语言发展观 ,建立起初步的历史语言学理论 ,重视古今方域语言的共时差异研究与历时音变的分析 。
关键词 方以智 通雅 历史语言学
下载PDF
方以智《通雅》“因声求义”的理论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建忠 贾芹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3年第4期36-40,共5页
本文从纵横两方面,通过与刘熙“声训”、王圣美“右文说”及陈第、杨慎等的对比,系统论述了方以智“因声求义”的理论。认为刘熙“声训”基本上趋于泛滥,王圣美“有文说”又走向偏颇,而方氏对音、义关系的认识则较为全面。且由于方氏有... 本文从纵横两方面,通过与刘熙“声训”、王圣美“右文说”及陈第、杨慎等的对比,系统论述了方以智“因声求义”的理论。认为刘熙“声训”基本上趋于泛滥,王圣美“有文说”又走向偏颇,而方氏对音、义关系的认识则较为全面。且由于方氏有较深厚的古音学知识,故其“因声求义”的理论较前人为科学。进而认为方氏在古音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以智 《通雅》 因声求义 理论
下载PDF
方以智《通雅》"因声求义"的实践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建忠 《黄山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68-74,共7页
通过分析方以智"因声求义"的实践,认为方氏不但在"因声求义"的范围上大大超过前代,而 且在方法上亦有所突破。并且由于其对古音学的重视与研究,取得的成果也是显著的。称方氏是清代王氏父 子之前较为科学地运用&qu... 通过分析方以智"因声求义"的实践,认为方氏不但在"因声求义"的范围上大大超过前代,而 且在方法上亦有所突破。并且由于其对古音学的重视与研究,取得的成果也是显著的。称方氏是清代王氏父 子之前较为科学地运用"因声求义"的第一人当不为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以智 《通雅》 古代语音 语意
下载PDF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的渊源及其价值与不足 被引量:2
20
作者 林宝卿 刘子立 《闽台文化研究》 2017年第3期83-92,共10页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是一部两百年前的漳州话字书。《雅》保留了上古和中古的许多语音特点,韵部代表字绝大部份采用见母字,五言顺口又好记。收入的12329字中,有一些是音准义同的方言本字,对方言研究很有价值。《雅》采用朱墨套印的形式...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是一部两百年前的漳州话字书。《雅》保留了上古和中古的许多语音特点,韵部代表字绝大部份采用见母字,五言顺口又好记。收入的12329字中,有一些是音准义同的方言本字,对方言研究很有价值。《雅》采用朱墨套印的形式,反映漳州方言的文白异读,为研究语音的不同历史层次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在声调的处理上,作者在每个字母的下上声都说"全韵与上上同",这是错误的,我们从五十个字母八音中的下去字逐字考证后,其结论,非"下上与上上同",而是"浊上归下去"。从漳州音系构拟上,我们从韵书中发现某些字音受邻近方言的影响,这些字音为方言间异同提供共时的语音比较,从而说明了语言交际接触中的横向渗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 渊源 价值 不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