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赴内蒙古通辽地区支援边疆建设人员初探
1
作者 蔡兴彤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6-37,共12页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来自中国各地的青壮年,或是响应国家建设边疆的需要、应对地区防疫治水的急务,怀抱一腔爱国之情,展现中共党员、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或是谋生求职、养家糊口、所在地区及自身情况等原因,以工作调动、毕业分配...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来自中国各地的青壮年,或是响应国家建设边疆的需要、应对地区防疫治水的急务,怀抱一腔爱国之情,展现中共党员、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或是谋生求职、养家糊口、所在地区及自身情况等原因,以工作调动、毕业分配、复员转业、应聘等方式来到内蒙古支援建设。他们的学历普遍较高,有一定的工作生活经验和阅历,分布于教育、医疗、农业、水利等行业,成为各项事业发展的骨干。在支援边疆建设人员中,除了汉族青壮年之外,还有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等民族的青年,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他们积极学习本地的民族语言,与群众结下深厚友谊,部分支援边疆建设人员通过亲属安排和婚姻选择,努力融入边疆社会,展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边疆地区虽然条件艰苦且较难适应,人员流动性强,但是一批支援边疆建设人员在事业、亲情、对边疆地区深厚情感等因素的影响下,决定扎根边疆,奉献青春、奉献子孙,将个体成长进步与通辽地区整体发展有机融为一体。系统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能够对新时期的支援边疆建设工作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援边疆建设人员 内蒙古 通辽地区
下载PDF
通辽市暴雨特征分析及区域性暴雨定量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贾宁 高蔷 +1 位作者 张健航 张硕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8期120-123,共4页
基于通辽市1960—2020年的日降水量资料,分析暴雨站次及区域性暴雨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国家标准《区域性暴雨过程评估方法》(GB/T 42075—2022)对区域性暴雨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暴雨极值呈明显的南部地区大于北部,暴雨空间分布整体... 基于通辽市1960—2020年的日降水量资料,分析暴雨站次及区域性暴雨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国家标准《区域性暴雨过程评估方法》(GB/T 42075—2022)对区域性暴雨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暴雨极值呈明显的南部地区大于北部,暴雨空间分布整体上北部和中西部少、南部和中东部多,年平均暴雨日数0.8 d;7—8月为暴雨主要发生月份;区域性暴雨共45次,年平均0.7次,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主要出现在7月下旬(达11次);利用国家标准定量评估,得出有3次特强区域性暴雨,依次为2017年8月3日、1994年7月12—14日、1984年8月10—11日。结合本地情况,定义综合强度Z值在280以上为特强区域性暴雨,Z值在160以上为强区域性暴雨,Z值在120及以上为较强区域性暴雨。该区域性暴雨等级评估方法适用性较好,利于区域性暴雨强度的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站次 区域性暴雨 时空分布特征 定量评估 内蒙古通辽
下载PDF
1980-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5
3
作者 呼格吉乐 张裕凤 白力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75-384,395,共11页
[目的]分析内蒙古通辽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为该地区经济建设、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通辽市1980—2020年8期土地利用数据及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主成分分析方法... [目的]分析内蒙古通辽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为该地区经济建设、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通辽市1980—2020年8期土地利用数据及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通辽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进行研究分析。[结果]通辽市1980—2020年土地利用以耕地和草地为主,耕地总面积增加了3037 km 2,整体增幅为20.48%,草地总面积减少了2922 km^(2),整体减幅为10.40%。建设用地面积在40 a间持续增加,其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处在中低等水平,由于研究期间综合指数变化率为正值,整体上处于上升发展期。研究期间内草地主要转化为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土地。通辽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以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水平、社会富裕程度和产业结构为主,人口的影响次之。气候驱动因素方面主要是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影响较为显著。[结论]1980—2020年通辽市土地利用空间上存在明显异质性,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趋于稳定,土地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土地利用转换愈加频繁,社会经济和气候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有正向显著作用,整体上不断促进该地区经济建设和土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土地利用 变化特征 驱动力
下载PDF
通辽地区701例急性中毒患者的回顾性横断面研究
4
作者 宫宝泉 乌力吉吉日嘎 单迎春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06-612,共7页
目的分析通辽地区急性中毒患者的疾病谱,为本地区急性中毒规范化救治和制定毒原管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急诊急救中心(急诊科... 目的分析通辽地区急性中毒患者的疾病谱,为本地区急性中毒规范化救治和制定毒原管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急诊急救中心(急诊科)收治的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地区分布、中毒途径、文化程度、中毒原因、季节分布、职业、既往病史、毒物种类、血液净化治疗患者数等,分析不同预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职业中毒患者的疾病谱特点,并观察不同中毒类型急性中毒患者治疗费用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性别、年龄、职业、既往史、中毒途径、中毒原因、治疗方式(洗胃、血液净化)、季节与住院总费用的相关性.结果共入组701例急性中毒患者,其中门诊治疗335例,住院治疗366例;男性和女性比例为1∶1.49;平均年龄(43.23±19.39)岁.①性别特点:5年内男性和女性中毒患者增长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和女性急性中毒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50,P=0.000);②年龄方面:急性中毒者多集中在30岁以上,平均(52.41±14.47)岁,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最多[169例(24.11%)].不同年龄段患者中毒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570,P=0.000);③既往史:既往病史对急性中毒的影响很大,本研究有既往病史者244例(34.81%),其中85例(34.84%)既往患有精神疾病,47例服用抗精神神经类药;④地区分布:科尔沁区急性中毒患者数最多(为340例),霍林郭勒市最少(5例),不同地区急性中毒患者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820,P=0.034);⑤季节特点:中毒月份集中在5、6、7、8、9月份,农药中毒集中在5、7、8月份,治疗性药品中毒为6、7、8和10月份;食物中毒则以8月、9月为主;⑥职业特点:农牧民急性中毒最多(占63.33%),离退休人员中毒患者最少(占1.71%),各职业中毒类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130,P=0.000);⑦治疗费用:农药中毒和食物中毒人均费用较高;⑧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总费用与毒物类型、血液净化均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105、0.678,P=0.044、0.000),与季节呈明显负相关(r=-0.125,P=0.017),与性别、年龄、职业、既往史、中毒途径、中毒原因、洗胃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077、0.078、-0.025、0.036、0.069、-0.073、0.004,均P>0.05);⑨毒物种类及预后:治疗药品(54.07%)和农药(37.95%)是最常见的毒物种类.治疗药品以镇静催眠药(32.72%)和解热镇痛药(22.69%)为主;农药中毒以除草剂(31.20%)、杀鼠剂(27.44%)、有机磷杀虫剂(24.81%)为主要毒物.中毒途径主要以消化道摄入为主(97.43%);治愈好转545例占(77.75%),未愈146例(20.83%),死亡10例(占1.42%);不同中毒类型总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80,P=0.239).血液净化治疗率27.39%.结论通辽地区急性中毒具有地域性特点;争吵、饮酒等应急刺激和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及脑血管病等精神神经疾病所致故意中毒是其重要致毒原因;减少易获得性对本地区毒原管控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辽地区 急性中毒 回顾性横断面研究
下载PDF
通辽地区辽代墓葬仿木构装饰探析
5
作者 包桂红 杜景洋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57-63,共7页
通辽地区辽代墓葬遗存丰富,其中墓葬仿木构装饰的演变存在一定的规律。在搜集、归纳通辽地区辽代墓葬仿木构装饰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斗栱、门额、屋脊三个重点部位的形制变化分析它们的时代特征。将通辽地区辽代墓葬仿木构装饰与辽代砖塔... 通辽地区辽代墓葬遗存丰富,其中墓葬仿木构装饰的演变存在一定的规律。在搜集、归纳通辽地区辽代墓葬仿木构装饰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斗栱、门额、屋脊三个重点部位的形制变化分析它们的时代特征。将通辽地区辽代墓葬仿木构装饰与辽代砖塔造型进行对比,多角形辽代墓葬仿木构装饰的发展受地面辽塔的影响;将通辽地区辽墓仿木构装饰与辽上京道地区和辽东京道地区辽墓仿木构装饰进行对比,通辽地区辽墓仿木构装饰的来源包括由辽上京道地区传入和由辽东京道地区传入。从文化因素视角分析,辽墓仿木构装饰既是契丹努力吸收汉文化的结果,也是北方民族积极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历史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辽地区 辽墓 仿木构装饰 文化认同
下载PDF
通辽地区污灌区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规律 被引量:9
6
作者 孙立波 张兰英 +1 位作者 张玉玲 王显胜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1期71-74,共4页
通辽地区污灌区土壤土层剖面不同深度重金属铬、铜、镉、铅元素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重金属在垂直方向上的浓度随着土层加深,含量减少,土壤对重金属具有吸附和过滤作用,污灌区地下水目前没有受到污染。
关键词 通辽地区 污灌区 重金属 迁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的退耕还林还草决策分析——以通辽地区为例 被引量:9
7
作者 张永民 赵士洞 +1 位作者 周成虎 Peter H.Verburg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61-470,共10页
通过综合考虑影响退耕还林还草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和遥感影像解译结果,论文以通辽地区为例,介绍了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确定退耕还林还草区域的方法和过程。根据对2010年模型模拟结果和2000年通辽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对... 通过综合考虑影响退耕还林还草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和遥感影像解译结果,论文以通辽地区为例,介绍了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确定退耕还林还草区域的方法和过程。根据对2010年模型模拟结果和2000年通辽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对比分析,结果发现2000~2010年该地区进行退耕还林还草的合适区域应该主要位于研究地区的中部、南部,以及北中部。研究地区中部属于科尔沁沙地的腹地,土地沙漠化最为严重,同时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分布较密,退耕还林还草是政府用于减缓风沙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危害程度的重要生态措施;而南部和北中部属于丘陵和山区,由于过度开垦,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重点区域。此外,与退耕还林区相比,退耕还草区距城镇、农村居民点以及道路相对较远,具有可达性较差、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特点。论文得出的结果可为今后通辽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该文提出的确定退耕还林还草区域的方法对其它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模型 退耕还林还草 通辽
下载PDF
通辽科尔沁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李旭光 何海洋 +3 位作者 田辉 代雅建 朱巍 孙岐发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2-98,共7页
【目的】查明通辽市科尔沁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方法】应用数学统计方法,分析了地下水化学各组分之间的响应关系、作用机制,并研究了地下水水化学成分的来源和形成过程。【结果】地下水化学组分在不同区域的量值相差较大,易受含水层... 【目的】查明通辽市科尔沁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方法】应用数学统计方法,分析了地下水化学各组分之间的响应关系、作用机制,并研究了地下水水化学成分的来源和形成过程。【结果】地下水化学组分在不同区域的量值相差较大,易受含水层介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区内铁锰的超标率最高,超标率为75%以上,亚硝酸根、铅、铝次之,超标率在10%~20%之间,其余组分超标率较低。研究区内TDS的变化与主要超标离子的质量浓度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主要原因为随着TDS质量浓度的升高,含水层中发生岩盐、石膏和白云石的溶解沉淀以及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结论】为保障通辽科尔沁地区饮用水安全,将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需进行铁锰处理,并将亚硝酸根、铅、铝作为重点控制污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辽科尔沁地区 地下水化学特征 数理统计分析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农牧区生存性碳排放特征与实证 被引量:3
9
作者 刘荣霞 张鹏鹏 +1 位作者 夏建新 汲荣荣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9-34,共6页
以中国北方农牧区的内蒙古通辽地区为例,结合实地问卷调查,研究农牧民家庭生存性碳排放特征。研究提出了农牧民家庭生存碳排放评估指标体系,其中能源产品和非能源产品成为农牧民家庭生存性碳排放的两大来源。计算了农牧民人均能源消费... 以中国北方农牧区的内蒙古通辽地区为例,结合实地问卷调查,研究农牧民家庭生存性碳排放特征。研究提出了农牧民家庭生存碳排放评估指标体系,其中能源产品和非能源产品成为农牧民家庭生存性碳排放的两大来源。计算了农牧民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及食物消费碳排放量。研究结果表明:在能源方面,农牧民家庭生存性碳排放构成呈能源消费主导型,2008年,该区人均生存性碳排放总量为1 040.36 kg,其中矿物燃料、用电消费碳排放分别占总生存性碳排放的45.53%和30%;受传统生活方式影响,家庭用能结构粗放,以矿物化石能及一次生物质能为主,电能使用比例相对较低。在食物方面,农牧民家庭食物消费结构渐趋低碳化,2008年和2009年人均食物消费总碳排放量分别为78.42 kg和76.67 kg,以粮食消费占主导,占总消费量的60%;2009年与2008年比较,含碳量较高的粮食和食用油消费分别降低4%和3.8%。该区农牧民人均食物消费碳排放量只是美国的39.2%,英国的49.6%,日本的72%,属基本生存线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性碳排放 农牧区 通辽 特征
下载PDF
北方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零增长”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冬平 李同昇 +1 位作者 赵波 杨军辉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2-96,共5页
水资源是制约区域发展特别是半干旱地区发展的决定性资源因素,合理配置有限水资源、实现水资源需求的"零增长"是促进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选取典型半干旱地区——内蒙古通辽市为案例地,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其水... 水资源是制约区域发展特别是半干旱地区发展的决定性资源因素,合理配置有限水资源、实现水资源需求的"零增长"是促进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选取典型半干旱地区——内蒙古通辽市为案例地,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其水资源的配置方式,找寻区域经济发展水资源需求"零增长"的时间节点,确定与之相对应的产业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势,为政府制定合理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提供理论参考。研究表明:通辽市社会经济发展将在2018年前后达到约束型的水资源"零增长";"三产引领发展模式"是有利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模式;"一产现代化发展模式"是符合通辽市社会经济基础的最可能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零增长 系统动力学 半干旱地区 通辽市
下载PDF
沙漠化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以通辽市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封建民 李晓华 孟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3819-3823,共5页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沙地沙漠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在强烈的风蚀作用下,土壤颗粒逐渐变粗,土壤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地表裸露,土壤失去肥力,土地生产力下降。研究表明,沙漠化过程中植被减少,生物量损失严重,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的退化中。科尔...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沙地沙漠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在强烈的风蚀作用下,土壤颗粒逐渐变粗,土壤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地表裸露,土壤失去肥力,土地生产力下降。研究表明,沙漠化过程中植被减少,生物量损失严重,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的退化中。科尔沁沙地不同的植被特征其频率曲线有很大差异,其中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和均匀度均为比较陡峭的单峰曲线,密度为C型曲线,这主要是由不同类型的沙漠化决定的。不同程度的沙漠化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有很大差别,轻度和中度沙漠化土地土壤层还没有完全破坏,土地生产力水平下降41.1%-50.6%,严重沙漠化土地几乎丧失生产力,土壤层破坏,生产力已是非沙漠化时的3.3%-1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土地生产力 科尔沁 通辽市
下载PDF
外来恶性杂草少花蒺藜草重发区的调查研究现状 被引量:6
12
作者 安瑞军 王永忠 +1 位作者 田迅 王汉朋 《杂草科学》 2014年第2期28-32,共5页
为了掌握少花蒺藜草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的分布、侵染程度,了解其在分布区的各种生境和空间分布,结合实地和走访调查,综述了少花蒺藜草在辽宁和内蒙古的分布地区、发生面积、严重发生区和危害程度等的研究现状,对这些研究进行总结,旨在... 为了掌握少花蒺藜草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的分布、侵染程度,了解其在分布区的各种生境和空间分布,结合实地和走访调查,综述了少花蒺藜草在辽宁和内蒙古的分布地区、发生面积、严重发生区和危害程度等的研究现状,对这些研究进行总结,旨在为开展少花蒺藜草的调查、制定防除计划,以及进一步研究其入侵机制、生态安全预警、未来可能扩展区域预测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区域 严重侵染区 少花蒺藜草 通辽市
下载PDF
通辽市农灌区水资源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何俊仕 牛金洲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1-54,共4页
干旱半干旱地域灌区农业发展既受水资源短缺制约,同时又受到经济条件、社会因素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为评价干旱半干旱地区灌区水资源的综合效益,结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灌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及特点,以通辽市农灌区为例,建立灌区水资源综合效益... 干旱半干旱地域灌区农业发展既受水资源短缺制约,同时又受到经济条件、社会因素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为评价干旱半干旱地区灌区水资源的综合效益,结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灌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及特点,以通辽市农灌区为例,建立灌区水资源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分析评价模型,对通辽市农灌区1995,2002,2007年的水资源综合效益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发现通辽市各旗县农灌区的综合效益都有明显提高。提高的原因是大力推广低压管灌技术和渠道防渗,可信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灌区 水资源综合效益 综合评价 层次分析法 通辽市
下载PDF
关于民族地区建立区域图书馆联盟的思考
14
作者 钢山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110-112,共3页
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区域图书馆联盟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图书馆实现文献资源互补,提高信息资源保障能力的有效措施。本文根据通辽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现状,对建立本地异质性区域图书馆联盟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 通辽地区 区域图书馆联盟 高校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
下载PDF
1961—2015年内蒙古通辽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15
作者 萨日娜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6年第12期61-64,共4页
为了研究内蒙古通辽地区气温变化特征趋势,利用通辽地区1961—2015年8个气象台站的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及R/S分析法分析了通辽地区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间通辽地区年平均气温及最高、最低气温均... 为了研究内蒙古通辽地区气温变化特征趋势,利用通辽地区1961—2015年8个气象台站的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及R/S分析法分析了通辽地区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间通辽地区年平均气温及最高、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1988年为年平均气温升高突变点;通辽地区年和四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存在明显的Hurst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通辽地区 MANN-KENDALL检验 R/S分析
下载PDF
1951—2017年通辽地区气温、降水和蒸发演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宋培兵 王晓颖 +3 位作者 王超 桂云鹏 李树 王志忠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21,共10页
科学分析气温、降水和蒸发的演变规律,可为地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和发展农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以1951—2017年通辽气象站的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为基础,运用年份突变检验、年际趋势分析和周期震荡分析等方法研究多时间尺度下年平均气温、... 科学分析气温、降水和蒸发的演变规律,可为地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和发展农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以1951—2017年通辽气象站的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为基础,运用年份突变检验、年际趋势分析和周期震荡分析等方法研究多时间尺度下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年潜在蒸发量的变化特征。运用Mann-Kendall检验、有序聚类检验和滑动t检验分析气候要素的突变特征,运用线性趋势和滑动平均分析气候要素的年际趋势,运用Morlet小波分析气候要素的周期震荡。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和年潜在蒸发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其变化率分别为0.38℃/(10 a)、41.40 mm/(10 a);年降水量呈微弱下降趋势,其变化率为-5.26 mm/(10 a)。气温、降水和蒸发的突变年份分别为1987年、1963年和1995年。上述气候要素突变年份前后10 a均值的变幅分别为+14.60%、-22.74%、+8.43%。56 a、15 a为气温的第一、第二主周期;41 a、18 a为降水的第一、第二主周期;55 a、30 a为蒸发的第一、第二主周期。年潜在蒸发量具有55 a的显著变化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 蒸发 突变检验 年际趋势 周期震荡 通辽地区
下载PDF
1635—2019年通辽地区聚落变迁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苏都尔 那顺达来 +4 位作者 东方杰 苏布登格日勒 苏力德 苏亚拉其其格 马尚谦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011-2020,共10页
以通辽地区为研究区,统计3 943个聚落并作矢量点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分析法对研究区聚落1635年以来的空间分布模式及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通辽地区聚落从1795年开始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莫兰指数的计算... 以通辽地区为研究区,统计3 943个聚落并作矢量点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分析法对研究区聚落1635年以来的空间分布模式及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通辽地区聚落从1795年开始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莫兰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分布模式在整体上从1723年开始从随机分布越来越趋于显著的集聚分布。从不同年份的Ripley’s K函数看出,局部上1635—1723年一直处于集聚与离散不均衡的情况,所有距离段内从1795年呈现出显著集聚分布模式。(2) 1635—1840年,聚落点的几何中心呈现出西南-东北-西北的演变轨迹。核密度分析表明,聚落点在1635年是南部离散分布,1723—1840年南部密度最高。1840—1912年中部出现大量聚落,分布格局变为中部密度最高,1947年至今,西南部和中部都有大量的增长,北部也有一定增长,分布格局变为中部与西南部河流流域最密集。(3)聚落空间格局的演变是人地关系规律、宏观与微观的人文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条件中地形、水文、气候等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产和居住,进而影响聚落的分布格局。聚落的增长速度及空间演变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人口迁入规模关系密切,土地政策及行政区划调整、人口迁徙等因素是主要的人为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变迁 空间分析 分布格局 影响因素 通辽地区
下载PDF
基于GIS的多元信息成矿预测研究——以通辽地区北部砂岩型铀矿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翁海蛟 郝晓飞 +4 位作者 张韶华 王常东 武飞 刘鑫 宁君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3期224-231,共8页
在总结通辽地区北部砂岩型铀矿成矿规律和矿床特征的基础上,利用GIS平台提取地质、地化环境、地面放射性异常、航磁、重力异常等多元找矿信息,依据矿产预测模型,采用网格单元及地质体法开展找矿预测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已知矿床(点... 在总结通辽地区北部砂岩型铀矿成矿规律和矿床特征的基础上,利用GIS平台提取地质、地化环境、地面放射性异常、航磁、重力异常等多元找矿信息,依据矿产预测模型,采用网格单元及地质体法开展找矿预测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已知矿床(点)均落在预测的6片靶区内,并在野外工程验证中发现了较好的铀矿(化)体。表明本次成矿预测研究采用的方法及模型正确、有效,可为该地区砂岩型铀矿勘查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信息找矿 GIS 成矿预测 通辽地区北部
下载PDF
赤峰、通辽地区1979—2008年玉米生长期温湿条件对单产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白殿奎 高涛 王俊 《内蒙古气象》 2010年第5期35-38,共4页
赤峰、通辽地区是内蒙古玉米作物的主要产区,文章统计并分析了1979—2008年该地区玉米生长期的降水和气温的变化,计算了玉米生长期的干燥度指数,并利用干燥度指数分析了温湿条件对玉米气象单产的影响,结果显示:玉米生长期的温湿条件是... 赤峰、通辽地区是内蒙古玉米作物的主要产区,文章统计并分析了1979—2008年该地区玉米生长期的降水和气温的变化,计算了玉米生长期的干燥度指数,并利用干燥度指数分析了温湿条件对玉米气象单产的影响,结果显示:玉米生长期的温湿条件是影响单产波动的主因,当温湿条件有利时,玉米将增产,否则会减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赤峰、通辽地区 温湿条件 玉米单产 干燥度指数
下载PDF
内蒙古通辽地区农牧民生活用能现状及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马丽 夏建新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101-2109,共9页
能源发展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内蒙古通辽地区农牧民生活能源使用情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当地能源利用现状,发现了农牧民生活用能的4个特点:①严重依靠秸秆和畜粪等低级传统生物质能源,大部... 能源发展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内蒙古通辽地区农牧民生活能源使用情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当地能源利用现状,发现了农牧民生活用能的4个特点:①严重依靠秸秆和畜粪等低级传统生物质能源,大部分地区此类能源的消费量达70%以上;②能源消费水平低,调查各地的人均能源消费量都远低于全国人均水平1.09t标准煤;③能源利用方式不合理,多使用传统的土炕和火灶,燃烧效率低下,只有6%~10%,造成严重浪费;④环境污染严重,直接燃烧秸秆、薪柴和煤炭产生CO、SO2、PM10/25、NH3等并使氮、磷等元素流失致使土地土壤肥力下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造成这种生活用能现状的3个驱动力:①传统生活方式;②经济;③政府政策。最后,提出了解决内蒙古通辽地区农牧民用能问题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通辽地区 用能现状 问题分析及驱动力 对策建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