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ariability and Long-Term Trend of Total Cloud Cover in China Derived from ISCCP, ERA-40, CRU3, and Ground Station Datasets 被引量:1
1
作者 ZONG Xue-Mei WANG Pu-Cai XIA Xiang-Ao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3年第3期133-137,共5页
Total Cloud Cover (TCC) over China deter- mined from four climate datasets including the Interna- tional Satellite Cloud Climatology Project (ISCCP), the 40-year Re-Analysis Project of the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 Total Cloud Cover (TCC) over China deter- mined from four climate datasets including the Interna- tional Satellite Cloud Climatology Project (ISCCP), the 40-year Re-Analysis Project of the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RA-40), Climate Research Unit Time Series 3.0 (CRU3), and ground sta- tion datasets are used to show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 tion of TCC and their differences.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four datasets show similar spatial pattern and seasonal variation. The maximum value is derived from ISCCE TCC value in North China derived from ERA-40 is 50% larger than that from the station dataset; however, the value is 50% less than that in South China. The annual TCC of ISCCP, ERA-40, and ground station datasets shows a decreasing trend during 1984-2002; however, an increasing trend is derived from CRU3.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mply remarkable differences of TCC derived from surface and satellite observations as well as model simu- lations.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these differences on cloud climatology and associated climatic issues should be carefully conside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tal cloud cover ISCCE ERA-40 CRU3 ground station dataset
下载PDF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Total Ozone Colum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tmospheric Variables
2
作者 Moses Owoicho Audu Ejembi Emmanuel +2 位作者 Otor Daniel Abi Daniel Audu Ogbe Chibuoke Kingsley Arinze 《Atmospheric and Climate Sciences》 CAS 2023年第2期225-239,共15页
This study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ower and upper atmosphere, employing daily data of Total Ozone Column (TOC) and atmospheric parameter (cloud cover) over Nigeria from 1998-2012;in order to 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ower and upper atmosphere, employing daily data of Total Ozone Column (TOC) and atmospheric parameter (cloud cover) over Nigeria from 1998-2012;in order to study the dynamic effect of ozone on climate and vice versa. This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ozone and climate influence each other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 effect of the interconnectivity is still an open research area. Monthly mean daily TOC and cloud cover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the Earth Probe Total Ozone Mass Spectroscopy (EPTOMS) and the International Satellite Cloud Climatology Project (ISCCP)-D2 datasets respectively. Bivariate analysis and Mann Kendall trend tests were used in data analysis. MATLAB and ArcGIS software were employed in analyzing the data. Results reveal that TOC increased spatially from the coastal region to the north eastern region of the country. Seasonally, the highest value of TOC was observed at the peak of rainy season when cloud activity is very high, while the lowest value was recorded in dry season. These variations were attributed to rain producing mechanisms and atmospheric phenomena which influence the transport and distribution of ozone. Furthermore,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reveals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OC and low and middle cloud covers in contrast to high cloud cover. This relationship is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studies using other atmospheric variables. This study has given scientific insight which is useful in understanding the coupling of the lower and upper atmosp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tal Ozone Column cloud cover Ozone Depletion Atmospheric Variables EPTOMS NIGERIA
下载PDF
CMA-BJ系统总云量预报性能检验评估
3
作者 张帅 吴捷 +4 位作者 陈敏 仲跻芹 黄向宇 卢冰 杨扬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57-1070,共14页
云是天气气候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子之一,对大气系统的辐射能量平衡和水分循环起到重要调制作用。对总云量进行有技巧的预报也为更好把握天气现象、预测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出力提供客观依据。中国气象局北京快速更新循环数值预报系统(CMA... 云是天气气候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子之一,对大气系统的辐射能量平衡和水分循环起到重要调制作用。对总云量进行有技巧的预报也为更好把握天气现象、预测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出力提供客观依据。中国气象局北京快速更新循环数值预报系统(CMA-BJ)可提供我国逐小时高分辨率总云量预报产品,本文采用时间尺度分离的方法对其预报性能开展系统性评估,并对误差来源进行分析,从而为产品释用和模式改进提供参考。结果表明,CMA-BJ总体能够抓住总云量的空间分布以及日变化强度特征,在1~24 h时效预报和观测的总云量空间相关系数在各月均超过0.6,但在冬季(1月)对总云量和日变化强度存在较为明显的低估,全国平均云量负偏差达-0.133。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模式对云量逐时变率的预报能力有所下降,预报第1至第4天的平均TCC分别为0.470、0.409、0.355、0.315,有技巧的预报可维持至48~72 h。诊断分析表明,模式中相对湿度偏小可能是造成总云量预报负偏差的主要来源之一,垂直速度预报偏差也是影响云量预报误差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云量 CMA-BJ 性能评估
下载PDF
近43年江西省太阳辐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4
作者 甘瑞杰 李军利 +2 位作者 王刘铭 苏校平 雷星宇 《江西科学》 2024年第3期595-604,653,共11页
基于江西省20个国家站1980—2022年逐日气象数据,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了太阳辐射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与气溶胶光学厚度、整层大气水汽含量、低云量和总云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近43年来,受气溶胶光学... 基于江西省20个国家站1980—2022年逐日气象数据,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了太阳辐射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与气溶胶光学厚度、整层大气水汽含量、低云量和总云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近43年来,受气溶胶光学厚度和整层大气水汽含量显著增长的影响,江西省太阳辐射以-5.7×10^(-3) MJ m^(-2) decade^(-1)的速度下降,总云量、低云量的微弱变化对太阳辐射的影响有限;2)夏季、秋季和冬季太阳辐射分别以-24×10^(-3) MJ m^(-2) decade^(-1)、-2.4×10^(-3) MJ m^(-2) decade^(-1)、-2.8×10^(-3) MJ m^(-2) decade^(-1)的速度下降,而春季太阳辐射以11.5×10^(-3) MJ m^(-2) decade^(-1)的速度上升,其中,夏季太阳辐射的下降受气溶胶光学厚度和低云量显著增加的影响,秋、冬季太阳辐射的下降受气溶胶光学厚度显著增加的影响,春季太阳辐射的增长主要取决于总云量的显著下降;3)气溶胶光学厚度和整层大气水汽含量增加导致80%的台站太阳辐射呈下降趋势,总云量和低云量下降导致20%的台站太阳辐射呈上升趋势,而修水、赣州站太阳辐射与4个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相同的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省 太阳辐射 气溶胶光学厚度 整层大气水汽含量 总云量 低云量
下载PDF
基于CloudSat资料的青藏高原云分布特征研究
5
作者 鲍金丽 《农业灾害研究》 2021年第8期100-102,共3页
基于2007—2010年CloudSat卫星资料,本文分析了青藏高原云的水平分布及垂直结构分布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青藏高原地区夏季总云量明显多于冬季,且夏季总云量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减少的分布趋势;(2)青藏高原地区云分布频率的垂直结构会... 基于2007—2010年CloudSat卫星资料,本文分析了青藏高原云的水平分布及垂直结构分布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青藏高原地区夏季总云量明显多于冬季,且夏季总云量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减少的分布趋势;(2)青藏高原地区云分布频率的垂直结构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夏季的云分布频率高于其他三个季节,最大云分布频率位于7 km左右的高空;(3)青藏高原地区东部云分布频率大于西部的云分布频率,不同高度层云分布频率变化趋势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SAT 2B-GEOPROF 总云量 云分布频率 云垂直结构
下载PDF
西北中东部ECMWF-HR云量预报产品与FY-2G云量产品的对比
6
作者 魏栋 沙宏娥 +3 位作者 秦豪君 吕巧谊 刘丽伟 傅朝 《干旱气象》 2023年第3期483-490,共8页
为了了解ECMWF-HR模式云量预报产品在西北中东部地区的精度,利用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共计12个月的FY-2G卫星总云量反演产品,对西北地区中东部同时段的ECMWF-HR总云量预报产品进行对比分析,并选取3个典型区分析ECMWF-HR总云量预报偏差... 为了了解ECMWF-HR模式云量预报产品在西北中东部地区的精度,利用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共计12个月的FY-2G卫星总云量反演产品,对西北地区中东部同时段的ECMWF-HR总云量预报产品进行对比分析,并选取3个典型区分析ECMWF-HR总云量预报偏差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ECMWF-HR模式对西北地区中东部总云量的预报偏差白天较小,夜间偏差增大约10%~20%。总云量预报偏差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夏半年ECMWF-HR模式云量预报整体偏多且偏差空间分布均匀;冬半年总云量预报有区域性特征,祁连山区西段明显偏低,甘肃和陕西南部明显偏多,其他大部地区的预报偏差低于夏半年。总体来说,ECMWF-HR模式总云量预报稳定可信,但在祁连山西段和甘肃与陕西南部2个明显异常区域需进行偏差订正。前者需要在模式预报基础上调高10%~30%,后者需要降低20%~30%;订正后的总云量预报与卫星反演结果较为接近,平均绝对偏差约4.5%,且与卫星反演结果具有相似的日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MWF-HR 总云量 FY-2G卫星 西北地区中东部 日变化
下载PDF
基于多源卫星资料的中国地区云宏微观特征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黄乾 殷馨玉 +1 位作者 王子欣 姚素香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3-154,共12页
利用2007—2016年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nternational Satellite Cloud Climatology Project,ISCCP)、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louds and the Earth s Radiant Energy System,CERES)和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 利用2007—2016年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nternational Satellite Cloud Climatology Project,ISCCP)、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louds and the Earth s Radiant Energy System,CERES)和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卫星反演云产品,对比分析了不同数据反演的中国地区云系结构的宏微观特征,并采用复合评价指标定量评估了不同数据之间时间和空间上的一致性。结果表明:三套卫星数据都能较好地反演出中国地区总云量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夏高冬低的分布特征,但通过比较时间技巧(Temporal Skill,S_(T))及空间技巧(Spatial Skill,S_(S))复合评价指标及其各项分量发现,与MODIS相比,CERES与ISCCP数据反演的总云量时间序列演变特征明显更为一致,且其评分均有南方优于北方,夏季优于冬季的特征;进一步分析不同高度云量的S_(T)评分发现,CERES和ISCCP两套数据在南方地区的总云量差异主要来自于低云量的绝对偏差,而北方地区的偏差则同时存在于低云和中云;对比分析MODIS和CERES反演的云滴有效半径发现,高云对应的冰相云一致性较高,而中低云相对应的液相云的偏差则有夏季高于冬季的规律。针对夏季液相和冰相云滴粒径及概率密度分析则表明,相比CERES数据,MODIS对夏季液水和冰水粒子的有效半径在不同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高估,液(冰)水谱宽则更宽(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数据 云垂直结构 总云量 复合评价指标
下载PDF
基于光学工程应用的全国陆地主要地区云量概况初步分析
8
作者 吕炜煜 陈德鹏 +7 位作者 胡豪 李岩 刘李辉 张玉坤 姚飞 陈佩雷 卿泽旭 郭欣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5期445-457,共13页
从光学工程应用的角度对全国云量情况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全国陆地主要地区云量总体平均情况、冷暖半年、昼夜变化等三个方面云量历史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全国陆地主要地区总云量和低云量分布区域基本呈北少南多的情况;冷暖半年云量分... 从光学工程应用的角度对全国云量情况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全国陆地主要地区云量总体平均情况、冷暖半年、昼夜变化等三个方面云量历史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全国陆地主要地区总云量和低云量分布区域基本呈北少南多的情况;冷暖半年云量分布有较明显的差别,暖半年云量高于冷半年的站点区域占全国较大面积;昼夜云量分布区别主要体现在西部地区白天低云低值区会有中高云存在。在云量总体平均情况、冷暖半年、昼夜变化的分析基础上进而讨论了全国云量区域的分级情况,结果表明适合光学工程应用的1级区主要分在北方。结果有助于了解全国适于开展光学工程应用的区域,并可为进一步研究云量对光学工程应用产生的定量影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工程 云量级别 总云量 低云量 冷暖半年 昼夜变化
下载PDF
近46年西南地区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34
9
作者 张琪 李跃清 +1 位作者 陈权亮 任景轩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39-348,共10页
利用中国西南地区85个测站1960-2005年的月平均云量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线性趋势分析和SVD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我国西南地区云量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等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云量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冬、春和秋季总云量和低云量分... 利用中国西南地区85个测站1960-2005年的月平均云量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线性趋势分析和SVD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我国西南地区云量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等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云量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冬、春和秋季总云量和低云量分布均呈"东多西少"型,夏季相反,呈"东少西多"型;总云量和低云量均呈减少趋势,并存在较明显的准8年周期变化。年平均总云量及夏季总云量在西南大部分地区呈逐年递减趋势,冬季总云量在川西高原西北部和云南南部、东部呈减少趋势。而低云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主要在四川盆地呈减少趋势;西南地区的温度场与总云量场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但温度场与低云量场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总云量 低云量 小波分析 SVD分析
下载PDF
利用ISCCP资料分析青藏高原云气候特征 被引量:35
10
作者 刘瑞霞 刘玉洁 杜秉玉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26-234,共9页
利用 ISCCP提供的 1 983年 7月— 1 993年 1 2月 3 h一次的月平均卫星总云量资料 ,将整个高原分为 3 9个网格点 ,分析了高原总云量的年、季节、日变化规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并根据高原水汽条件和地形动力影响以及环流特征作出一定的科... 利用 ISCCP提供的 1 983年 7月— 1 993年 1 2月 3 h一次的月平均卫星总云量资料 ,将整个高原分为 3 9个网格点 ,分析了高原总云量的年、季节、日变化规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并根据高原水汽条件和地形动力影响以及环流特征作出一定的科学解释。将 ISCCP总云量与地面观测总云量分布形势作了比较 ,证明了 ISCCP- D2资料的合理性。对总云量与 OLR进行相关分析 ,发现夏季相关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总云量 OLR 时空特征 卫星资料 相关分析 夏季 水汽条件
下载PDF
云南丽江树轮δ^(18)O记录的大气环流变化信息 被引量:7
11
作者 安文玲 刘晓宏 +3 位作者 陈拓 徐国保 侯书贵 孙维贞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103-1112,共10页
通过对云南玉龙雪山丽江冷杉年轮晚材纤维素氧同位素(δ18O)的分析,建立了1902-2004时段年分辨率的树轮δ18O序列。将所得序列与相邻的丽江市气象站记录的气候资料对比,分析了树轮δ18O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丽江冷杉年轮晚材中的... 通过对云南玉龙雪山丽江冷杉年轮晚材纤维素氧同位素(δ18O)的分析,建立了1902-2004时段年分辨率的树轮δ18O序列。将所得序列与相邻的丽江市气象站记录的气候资料对比,分析了树轮δ18O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丽江冷杉年轮晚材中的δ18O与其生长季气候因子密切相关。主要与季风期(8-10月)的降水和相对湿度、6-10月总云量、5-6月平均温度显著相关,尤其和总云量相关性最高(r=-0.45,P=0.01)。同时,树轮δ18O年际变化与南亚季风指数、东亚夏季风指数呈反相关关系,并与1-5月南方涛动指数负相关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轮 Δ18O 降水 总云量 相对湿度 南亚季风 东亚夏季风
下载PDF
城市化对北京地区日照时数和云量变化趋势的影响 被引量:25
12
作者 赵娜 刘树华 +1 位作者 杜辉 虞海燕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3-243,共11页
利用1961~2008年北京城区和郊区12个台站的气候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和累积距平的方法,研究了北京城区和郊区近48年的日照时数、总云量及低云量的年际和四季变化趋势,并探讨了城市化进程对日照和云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8年来,... 利用1961~2008年北京城区和郊区12个台站的气候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和累积距平的方法,研究了北京城区和郊区近48年的日照时数、总云量及低云量的年际和四季变化趋势,并探讨了城市化进程对日照和云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8年来,城区的总云量和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但低云量呈增加趋势;郊区的总云量和低云量呈增加趋势,而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具体到年代变化,1980年代初以后,城区总云量呈减少趋势,且1990年代减少的趋势最为明显,2000年后,城区总云量变化发生逆转,呈显著增加趋势。对于低云量,1960年代到1980年代,城区郊区低云量呈波动减少趋势,而1990年代到2000年代后呈波动增加趋势。对于日照时数,1960年代到1980年代城区郊区日照时数均呈增加趋势,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则呈明显减少的趋势。低云量与日照时数表现出明显负相关特征,这与北京城市化发展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日照 总云量 低云量 城市化
下载PDF
京沪汉地区墙面月平均太阳总辐射的预测模型对比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芬 胡超 +3 位作者 马年骏 陈正洪 吕文华 杨兴武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4-331,共8页
利用北京、上海、武汉3地的水平面太阳辐射观测值,根据4种斜面辐射模型计算出不同朝向垂直墙面上的辐射预测值。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在预测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4种模型均适用于3地垂直墙面辐射预测;斜面辐射模型预测的结果受纬度影响。... 利用北京、上海、武汉3地的水平面太阳辐射观测值,根据4种斜面辐射模型计算出不同朝向垂直墙面上的辐射预测值。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在预测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4种模型均适用于3地垂直墙面辐射预测;斜面辐射模型预测的结果受纬度影响。依据总云量、降水及能见度数据区分出不同天气类型,用北京地区垂直墙面的辐射观测值对4种模型进行了误差校验。结合天气类型、总云量和PM2.5数据的误差分析结果表明:晴天条件下同性模型的预测精度低,各向异性模型的预测精度高;Liu同性模型更适合用于预测北京地区垂直墙面的总辐射;由于北京地区空气质量差而导致各向异性模型的预测结果趋向于各向同性模型的预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墙面 太阳辐射 天气类型 PM2.5 总云量
下载PDF
祁连山区夏季总云量的气候变化与异常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陈少勇 董安祥 +1 位作者 王丽萍 孙秉强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17-625,共9页
利用祁连山区周围34个测站的1961—2000年6—8月总云量资料,采用EOF、REOF、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0 a来祁连山附近夏季总云量的空间异常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EOF的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占总方差的78%左右,可以较好地反映夏季... 利用祁连山区周围34个测站的1961—2000年6—8月总云量资料,采用EOF、REOF、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0 a来祁连山附近夏季总云量的空间异常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EOF的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占总方差的78%左右,可以较好地反映夏季总云量整体异常结构,即主体一致型、东南和西北变化相反型、东北和西南变化相反型。REOF的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占总方差的74%左右,前3个载荷向量场可以较好地代表夏季总云量的3个主要异常敏感区:祁连高原区、祁连东南区,河西走廊东部区,其相应的代表站是野牛沟、永登和民勤站。用代表站的资料分析3个异常区总云量的时间变化,其演变具有不同的趋势,但有相同的20 a和10 a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夏季 总云量 气候变化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云量的动力过程相似预报方法 被引量:7
15
作者 马玉坤 赵中军 +3 位作者 王玉国 王式功 尚可政 佘峰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8-43,共6页
利用环渤海35个台站1954-2002年近50年逐日平均总云量和低云量的观测资料,统计关注区域内少云、中等云量、多云的发生情况;再用同期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出预报关注区域内与不同云量形成相关性较好的各种不同要素的平均场,依据动力过程... 利用环渤海35个台站1954-2002年近50年逐日平均总云量和低云量的观测资料,统计关注区域内少云、中等云量、多云的发生情况;再用同期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出预报关注区域内与不同云量形成相关性较好的各种不同要素的平均场,依据动力过程相似原理,利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相邻24h预报场,以域块距离为依据,建立云量预报模型,制作日平均总云量和低云量4~9天的预报.经过2003-2007年的预报结果与实况资料的对比检验表明:依据动力过程相似方法建立的云量预报模型对日平均总云量和日平均低云量的预报准确率较高;日平均低云量预报准确率要高于日平均总云量;冬半年预报准确率高于夏半年;天空出现少云的预报准确率高于中等云量和多云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CEP再分析资料 T213数值预报产品 总云量 低云量 动力过程相似 环渤海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部云状况与地表能量收支结构 被引量:12
16
作者 蔡雯悦 徐祥德 孙绩华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37-846,共10页
采用不同区域边界层综合观测系统,从地表能量收支平衡的视角,探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能量平衡各分量结构特征,进一步认识云状况对能量平衡分量的影响问题。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南部大理、林芝、温江各站地表通量感热、潜热与有效能源两... 采用不同区域边界层综合观测系统,从地表能量收支平衡的视角,探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能量平衡各分量结构特征,进一步认识云状况对能量平衡分量的影响问题。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南部大理、林芝、温江各站地表通量感热、潜热与有效能源两项相关特征明显,即存在能量闭合基本特征,但能量收支仍存在不闭合离散现象,尤其随着近地层地表通量与有效能源的增大,其非闭合特征更加明显。青藏高原东南部(大理、林芝)春、夏季低云量与感热呈显著负相关,潜热则呈不确定特征。对于春季低云量与感热相关性,高原东南部(大理、林芝)远比四川盆地(温江)相关更为显著,高原区域低云量对上述近地层"能量收支"起"冷却"作用,且低云量与向下长波辐射呈显著的正相关,此研究结果描述了低云量对陆面辐射强迫的"加热"反馈效应,即高原区域低云量状况亦可用边界层通量塔向下长波辐射量来间接表征。观测分析结果亦表明平原该站低云量对向下长波辐射影响远不如高原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区域与低云量有关的向下长波辐射高值区可能是出现近太阳常数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能量收支 低云量与总云量 感热 辐射
下载PDF
近40年宁夏云量和气温年际变化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27
17
作者 陈楠 赵光平 陈晓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76-1183,共8页
利用宁夏24个气象站的地面气温、总云量和低云量观测资料,分析了它们的年际及年代际演变趋势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近40年宁夏年平均气温波动升高,尤其是1990年以后;中部干旱带气温的年际变化较大,固原半干旱区气温变化幅度明显低于其... 利用宁夏24个气象站的地面气温、总云量和低云量观测资料,分析了它们的年际及年代际演变趋势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近40年宁夏年平均气温波动升高,尤其是1990年以后;中部干旱带气温的年际变化较大,固原半干旱区气温变化幅度明显低于其它区域;1951年以来宁夏年平均总云量呈逐渐减少趋势,低云量下降趋势较总云量更为明显,2000年以后宁夏总云量有所增加。相关分析表明:宁夏年平均气温与年均总云量及低云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均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检验,且低云量的相关更为显著;总云量和低云量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同时,不同区域和不同季节总云量和低云量与气温、降水量的相关系数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地区 总云量和低云量 年际变化 气温 相关分析
下载PDF
西南地区云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慧晶 刘建西 +2 位作者 刘东升 王维佳 林丹 《干旱气象》 2014年第2期194-200,219,共8页
利用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记录较为完整的73 个测站1956 ~2005 年月平均云量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和Mann - Kendall 突变检验方法,研究分析了西南地区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就全年而言,整个西南地区总云量... 利用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记录较为完整的73 个测站1956 ~2005 年月平均云量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和Mann - Kendall 突变检验方法,研究分析了西南地区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就全年而言,整个西南地区总云量的变化趋势一致,且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1990 年代以后全年总云量表现出减少趋势;此外,总云量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受地形和区域气候的影响.从季节来看,夏、秋、冬季的总云量在西南地区为空间一致的变化趋势,而春季四川盆地北部总云量的变化趋势与其余地区相反;四季总云量也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低云量,全年和四季的时空变化特征相似,由于受地形起伏及区域气候差异的影响,川西高原东部和重庆地区的变化趋势与四川盆地的相反,且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另外,突变分析结果显示,西南地区的低云量近50a 来呈持续减少趋势,而总云量在1990 年发生突变,突变前在0 线附近震荡,突变后总云量持续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总云量 低云量 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 突变分析
下载PDF
中国天山区域云量的变化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6
19
作者 赵勇 崔彩霞 +1 位作者 贾丽红 何冬燕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3年第6期1-7,共7页
基于1961—2008年天山区域24站云量的逐日资料,使用相关和M原K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中国天山区域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春季、秋季和冬季,伊犁河谷以北总云量最多,夏季则在中天山和东天山的部分区域最多,低... 基于1961—2008年天山区域24站云量的逐日资料,使用相关和M原K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中国天山区域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春季、秋季和冬季,伊犁河谷以北总云量最多,夏季则在中天山和东天山的部分区域最多,低云量在夏季占总云量的比重最大;(2)区域平均总云量在春季和秋季呈减少趋势;低云量在各季节均呈增加趋势,尤其在冬季和夏季;(3)总云量的年代际变化不明显,而低云量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都处在高值期。(4)低云量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均在20世纪90年代,而冬季在2000年左右发生了由少到多的气候突变;总云量未发生明显的气候突变。(5)总云量和低云量均和同期降水有较好的相关性。春季低云量和夏季降水,相关系数可达0.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云量 低云量 降水 天山区域 气候变化
下载PDF
1961—2015年青海省总云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小军 马学谦 田建兵 《干旱气象》 2017年第4期694-701,共8页
利用青海省46个地面观测站1961—2015年云量观测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青海省总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青海省总云量多年平均最大值为6.4成,最小值为4.8成,平均值为5.7成;总云... 利用青海省46个地面观测站1961—2015年云量观测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青海省总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青海省总云量多年平均最大值为6.4成,最小值为4.8成,平均值为5.7成;总云量总体呈减少趋势,线性倾向系数为-0.006成·a-1,云量线性倾向系数减少最大值为-0.018 7成·a-1,通过0.05显著性水平;1979年为总云量变化突变年。总云量距平场EOF展开第1模态方差贡献率为49.97%,为主要模态,反映了全省总云量一致型变化特征;第2模态显示了总云量南北变化相反的特征;第3模态与青海省复杂的地貌对应较好,是受高大山脉影响的一种分布模态。分析总云量距平场展开前3模态相应时间系数与气象要素的相关,发现第1模态相应时间系数(PC1)与温度、日照时数呈负相关,与湿度、降水量、蒸发量呈正相关;第2模态相应时间系数(PC2)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湿度、日照时数、蒸发量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云量 分布特征 气侯指数 气象要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