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ansaction Costs in Global Ecology Policy-Making 被引量:1
1
作者 Jan-Erik Lane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2015年第3期126-136,共11页
Global environmental meeting, legislating a reduction in the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es for planet earth, is what mankind now hopes for, having realized the enormous dangers in the process of climate change. Global ... Global environmental meeting, legislating a reduction in the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es for planet earth, is what mankind now hopes for, having realized the enormous dangers in the process of climate change. Global warming is no longer denied by the so-called cornucopians (e.g. Lomberg), but global policy-making originating in reunions of 190 governments or more stumble on collective action difficulties, spelled out in game theory. Paris will not succeed where Copenhagen failed, namely to arrive at a binding and enforceable global environment policy that will be implemented before it is too late. Instead, there will be massive transaction costs from negotiating and re-negotiating, endless voting, the making of promises exante and reneging ex post, as well as the futile attempts at any enforcement action, given state sovereignty. Mankind will have to learn how to cope with the outcomes of global warming, as resilience is the only ho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action costs collective action consensus or unanimity opportunistic strategies total emissions and per capita emissions ecological footprint demand and supply
下载PDF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城市生态足迹动态化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湘梅 周敬宣 +1 位作者 罗璐琴 袁松虎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6-21,共6页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已造成资源消退和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为使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如何有效地预测并评价自然资本利用状态的发展趋势,是区域总体规划和生态规划的重要议题。城市生态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生态因子和社会经济...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已造成资源消退和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为使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如何有效地预测并评价自然资本利用状态的发展趋势,是区域总体规划和生态规划的重要议题。城市生态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生态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组成的复杂系统,支持向量机(SVM)为未知复杂系统的建模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运用SVM算法,就武汉市总体规划期间(2005年-2020年)总生态足迹动态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武汉市总生态足迹将达到2837.40×10^4hm^2,是2004年的1.5倍。总体规划中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情况下,区域环境负荷增长趋势有增无减。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论证了SVM在生态与环境领域建模的适用性,并指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生态足迹 支持向量机 偏最小二乘法 生态建模
下载PDF
生态足迹模型在旅游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以中国32个地区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王辉 刘琳琳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552-554,558,共4页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和计算方法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在W ackernage提出的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用于衡量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通过应用该模型对中国沿海地区旅游生态足迹的计算和分析,阐述了建立旅游生态...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和计算方法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在W ackernage提出的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用于衡量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通过应用该模型对中国沿海地区旅游生态足迹的计算和分析,阐述了建立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出发点和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环境承载力(TECC) 生态足迹模型(EFM) 旅游生态足迹(tef)
下载PDF
基于综合生态足迹的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宋巍巍 刘年丰 谢鸿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 CAS 2005年第1期85-89,共5页
生态足迹是度量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方法,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应用中的不足,提出了以污染和消费生态足迹相耦合的综合生态足迹法,列出了相应的计算清单及对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的框架.南水北调对襄樊生态赤字影响的实例说... 生态足迹是度量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方法,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应用中的不足,提出了以污染和消费生态足迹相耦合的综合生态足迹法,列出了相应的计算清单及对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的框架.南水北调对襄樊生态赤字影响的实例说明,采用综合生态足迹法的计算结果更全面更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生态足迹 污染生态足迹 生态赤字 南水北调 襄樊
下载PDF
长沙市1997~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可持续利用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尹丽 孙浩 曹政辉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7年第3期61-64,共4页
以长沙市为例,运用生态足迹的方法对长沙市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价,为更好地修编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依据,同时提出保持土地可持续利用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 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区域发展评价 被引量:5
6
作者 赫胜彬 张靓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4-17,26,共5页
结合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生态足迹理论,基于投入产出法提出了一种评价中国区域发展的方法。首先用灯光指数表征区域发展水平,将其作为产出因子;用改进的生产性生态足迹方法计算区域生态足迹,将其作为投入因子;以此来构建区域发展指... 结合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生态足迹理论,基于投入产出法提出了一种评价中国区域发展的方法。首先用灯光指数表征区域发展水平,将其作为产出因子;用改进的生产性生态足迹方法计算区域生态足迹,将其作为投入因子;以此来构建区域发展指数。然后进行区域发展健康程度排名,灯光指数与生态足迹增长率对比分析,及区域发展指数变化规律聚类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上海和北京在区域发展健康程度排名中占据前两位,远高于其他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其发展方式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各省区市的发展状况总体上呈现良好态势,除内蒙古和陕西外,生态足迹的增长率均低于灯光指数的增长率;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区域发展类型可以分为进步型、稳定型和退步型三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MSP-OLS 灯光指数 生态足迹 区域发展评价
下载PDF
生态足迹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与评述 被引量:2
7
作者 黄继华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56-60,共5页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而生态足迹理论及分析是衡量一定区域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比较明了的方法。在生态足迹方法引入旅游研究领域的近十年当中,诸多学者集中从旅游生态足迹理论、旅游地生态足迹、旅游产品生...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而生态足迹理论及分析是衡量一定区域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比较明了的方法。在生态足迹方法引入旅游研究领域的近十年当中,诸多学者集中从旅游生态足迹理论、旅游地生态足迹、旅游产品生态足迹和旅游者生态足迹等方面展开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尽管研究成果具有现实的指导性,但是旅游生态足迹的分析方法仍有待改进,以提高该方法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加强与其他理论的结合寻找新突破口,进行微观分析成为其中较为可行的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旅游 可持续发展 评述
下载PDF
青海省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建军 刘守跃 王琦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3期81-85,共5页
文中选用资本存量、劳动量、自然资源作为经济生产的要素投入,运用新古典经济理论,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拓展,构建出新的生产函数,测算出青海省1985——2008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并对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及影响做... 文中选用资本存量、劳动量、自然资源作为经济生产的要素投入,运用新古典经济理论,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拓展,构建出新的生产函数,测算出青海省1985——2008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并对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及影响做出了进一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全要素生产率 生态足迹
下载PDF
全要素生产率对云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魏群 王晓玲 马前涛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85-89,共5页
本文运用改进后的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索罗余值对云南省历年经济增长中的资本、劳动、自然资源贡献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全要素生产率对云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资本和自然资源是推动云南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要素生... 本文运用改进后的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索罗余值对云南省历年经济增长中的资本、劳动、自然资源贡献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全要素生产率对云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资本和自然资源是推动云南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要素生产率对云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明显的起伏发展趋势,并且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云南省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一种粗放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 生态足迹
下载PDF
中国区域全要素生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3
10
作者 邢贞成 王济干 张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9-126,共8页
全要素生态效率的测度评价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生态足迹指标纳入全要素分析框架之中,提出Shephard生态距离函数,并由此构建全要素生态效率指标。同时运用基于Shephard生态距离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模... 全要素生态效率的测度评价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生态足迹指标纳入全要素分析框架之中,提出Shephard生态距离函数,并由此构建全要素生态效率指标。同时运用基于Shephard生态距离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2000—2014年中国区域的全要素生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生态足迹总量在2000—2014年呈现出递增趋势,增长速度在2006年之后有所放缓;中国各省市在生态足迹平均值和年均增长率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2)中国及其中部的全要素生态效率呈现出"先下降,后波动"的变化趋势,东部的生态效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趋势,西部的生态效率在整个研究期内基本上都呈现出下降趋势。中国全要素生态效率的地区分布大体上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逐步提升的态势,河北、河南、山东等省份由于区域间的污染排放转移而出现生态效率塌陷现象。(3)全要素生态效率与环境规制呈"U"型关系,加强环境规制在长远上有利于生态效率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机构和外资规模均对全要素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政策建议:大力扶持发展第三产业,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科学升级,同时立足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因地制宜承接相关产业,并加强对转移企业的环境监管,禁止污染排放的跨区域转移;出台积极的招商引资政策,提升外资在本地企业中的优势,同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甄别和监管,避免污染排放的跨国转移;各级政府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压倒性位置,出台更加严格有效的资源管理政策,并进一步细化各类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加强对环境污染排放的约束和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要素生态效率 生态足迹 Shephard生态距离函数 随机前沿分析
下载PDF
Using Support Vector Machine to Predict Eco-environment Burden:A Case Study of Wuhan,Hubei Province,China 被引量:1
11
作者 XIANG-MEI LI JING-XUAN ZHOU +2 位作者 SONG-HU YUAN XIN-PING ZHOU QIANG FU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期45-52,共8页
Objective The huma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depends on the planet's natural capital. Humans have had a considerable impact on the earth, such as resources depression and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The objective of... Objective The huma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depends on the planet's natural capital. Humans have had a considerable impact on the earth, such as resources depression and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Wuhan, Hubei Province, China, during the general planning period 2006-2020. Methods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model was constructed to simulate the process of eco-economic system of Wuhan. Socio-economic factors of urban total ecological footprint (TEF) were selected by 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 and leave-one-out cross validation (LOOCV). Historical data of socio-economic factors as inputs, and corresponding historical data of TEF as target outputs, were presented to identify and validate the SVM model. When predicted input data after 2005 were presented to trained model as generalization sets, TEFs of 2005, 2006,…, till 2020 were simulated as output in succession. Results Up to 2020, the district would have suffered an accumulative TEF of 28.374 million gha, which was over 1.5 times that of 2004 and nearly 3 times that of 1988. The per capita EF would be up to 3.019 gha in 2020. Contusions The simulation indicated that although the increase rate of GDP would be restricted in a lower level during the general planning period,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urden could not respond to the socio-economic circumstances promptly. SVM provides tools for dynamic assessment of regional eco-environment. However, there still exist limitations and disadvantages in the model. We believe that the next logical step in deriving better dynamic models of ecosystem is to integrate SVM and other algorithms or technolo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eco-environment total ecological footprint Support vector machine Partial least square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的中国生态压力与生态效率测度与评价 被引量:132
12
作者 史丹 王俊杰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21,共17页
绿色发展理念下,需要对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效率进行定量测度与评价。本文以人均生态盈亏来表征生态压力,以单位生态足迹的GDP产出来表征生态效率。经过测算,1991—2013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提高了144%,且处于生态赤字持续增加的状态。导... 绿色发展理念下,需要对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效率进行定量测度与评价。本文以人均生态盈亏来表征生态压力,以单位生态足迹的GDP产出来表征生态效率。经过测算,1991—2013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提高了144%,且处于生态赤字持续增加的状态。导致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持续增加的直接原因是CO2排放量的快速增长。截至2013年,中国生态足迹已经达到承载力的3.4倍,表明中国面临较大的生态压力。中国的生态效率持续提高,1991—2013年年均提高5.03%,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了其中约2/3,要素替代贡献了其余部分且有增加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受国际贸易的影响显著,而要素替代受产业结构和要素相对价格的影响显著。国际比较显示,中国的生态效率低于发展水平相当的"金砖五国"中的其他四国,也低于全球大部分国家。生态效率不仅与收入水平有关,也与产业结构等有关,中国有必要也有潜力提高生态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压力 生态效率 要素替代 全要素生产率
原文传递
中国省域生态福利绩效评估及其驱动效应分解 被引量:47
13
作者 王圣云 韩亚杰 +1 位作者 任慧敏 李晶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40-855,共16页
以最少的自然消耗实现人类福祉最大化,促进可持续的福祉提升,是生态福利绩效概念的核心内涵。本文通过构建生态福利绩效模型,将生态福利绩效模型分解为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和经济增长的生态效率两个驱动效应,应用DI指数和DEA-ML指数分别... 以最少的自然消耗实现人类福祉最大化,促进可持续的福祉提升,是生态福利绩效概念的核心内涵。本文通过构建生态福利绩效模型,将生态福利绩效模型分解为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和经济增长的生态效率两个驱动效应,应用DI指数和DEA-ML指数分别对影响中国31个省域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和经济增长的生态效率进行了测算及分析。研究表明:①2006—2016年中国人类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在空间上呈"京津沪率先提升,然后由东向西"拓展态势。②2006—2016年中国人类发展水平的增速明显慢于人均生态足迹增速,使得中国生态福利绩效整体呈下降趋势。③中国人类福祉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对脱钩,人类福祉增速慢于经济增速。中国31个省域分为中福祉增长和低福祉增长两类,其中内蒙古、黑龙江、广西、海南、贵州、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云南11个省域为中福祉增长类型,其他20个省域属于低福祉增长类型。④2006—2016年中国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一直低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表明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影响了中国经济增长质量。⑤中国生态福利绩效提升整体由福利效应和生态效率共同驱动,根据驱动效应分解和生态福利绩效的变化情况,本文将中国31个省域生态福利绩效分为经济主导提升型、福祉带动提升型、福祉滞后下降型、经济滞后下降型、总体下降型5种类型。本文深化了对生态福利绩效变化的驱动效应的认识,对中国不同类型省域采取差异化的生态福利绩效提升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福利绩效 人类发展指数(HDI) 人类福祉 生态足迹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驱动效应
原文传递
基于生态足迹的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全要素生态效率研究 被引量:32
14
作者 李姣 周翠烟 +2 位作者 张灿明 刘富国 汪杰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9-206,共8页
以2005—2015年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3市25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省公顷"模型计算生态足迹,作为生态投入要素,与资本、劳动力共同纳入全要素生态效率框架,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区域全要素生态效率... 以2005—2015年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3市25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省公顷"模型计算生态足迹,作为生态投入要素,与资本、劳动力共同纳入全要素生态效率框架,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区域全要素生态效率;结合Malmquist指数及投入产出松弛率,探析效率变化成因及改进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区域全要素生态效率为弱有效水平,且空间差异显著;经历先恶化后改善、最后趋稳的过程,市级特征趋同,县级差异较大,仅8个保持稳定或较高水平。②2012—2015年全区的效率提升速度加快,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变化交错推动效率提升,2014—2015年实现同步推动作用。③劳动力投入和生态投入冗余明显,资本投入冗余不显著,期望产出不足和非期望产出过量的情况不显著。因此,政策上建议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和环境规制,调整产业及能源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全要素生态效率 生态足迹 超效率SBM模型 绿色发展 环境协同治理
原文传递
长江经济带全要素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与演变 被引量:20
15
作者 邢贞成 王济干 张婕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92-799,共8页
将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所得的生态足迹指标纳入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之中,运用SBM模型测算2000~2014年长江经济带的全要素生态效率。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在生态足迹总量和年均增长率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2000~2014年... 将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所得的生态足迹指标纳入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之中,运用SBM模型测算2000~2014年长江经济带的全要素生态效率。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在生态足迹总量和年均增长率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2000~2014年平均生态足迹最大的是江苏省,最小的是重庆市;生态足迹年均增长率最高的是江苏省,最低的是上海市。(2)长江经济带整体及上中下游的全要素生态效率在2000~2014年间呈现出"先下降,后波动"的变化趋势。上中下游全要素生态效率差异显著,下游地区的全要素生态效率最高,中游地区次之,上游地区最低。(3)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全要素生态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上海的生态效率最优,贵州的生态效率最劣,大体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步提升的分布态势,同时,在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全要素生态效率地区差距呈缩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全要素生态效率 生态足迹 SBM模型
原文传递
长江经济带全要素生态绩效评价研究——基于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 被引量:3
16
作者 邢贞成 王济干 张婕 《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2-106,共5页
生态足迹作为生态投入与资本和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一起纳入生产函数中,运用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构建全要素生态绩效指标,并对2000~2014年长江经济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生态足迹在2000~2014年呈上升趋势,且各省... 生态足迹作为生态投入与资本和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一起纳入生产函数中,运用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构建全要素生态绩效指标,并对2000~2014年长江经济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生态足迹在2000~2014年呈上升趋势,且各省市在生态足迹总量和增长率方面均呈现出显著差异。长江经济带整体及中、下游的全要素生态绩效在2000—2014年间呈现出“先下降,后波动”的变化趋势;而上游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上、中、下游全要素生态绩效差异显著,呈现出上游-中游-下游梯次上升态势。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全要素生态绩效存在显著差异,除了安徽和贵州这两个生态绩效塌陷省份外,大体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步提升的分布态势;同时,生态绩效地区差距呈缩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全要素生态绩效 生态足迹 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