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脏脂肪与前列腺癌风险的关系
1
作者 杨松 杨瑞 +2 位作者 王磊 陈志远 刘修恒 《医学研究杂志》 2023年第10期49-53,共5页
目的探讨CT量化的内脏脂肪面积和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水平相近并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的患者102例(阴性50例,阳性52例),收集两组患者的... 目的探讨CT量化的内脏脂肪面积和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水平相近并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的患者102例(阴性50例,阳性52例),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PSA以及L_(2/3)椎间隙的CT影像。利用ImageJ软件测量出L_(2/3)椎间隙层面的腰围、腹部总脂肪面积(total fat area,TFA)、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皮下脂肪面积(subcutaneous fat area,SFA),计算相对内脏脂肪面积(relative visceral fat area,rVFA)=VFA/TFA。组间比较各变量并行相关性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变量与PCa发生及分化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各变量对PCa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阴性组和阳性组的PS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阳性组年龄高于阴性组(P<0.05);调整年龄后,阳性组的TFA、VFA、SFA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年龄、TFA、VFA、SFA与穿刺结局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77,95%CI:1.019~1.139,P<0.05)、VFA(OR=1.008,95%CI:1.001~1.015,P<0.05)是PC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年龄、VFA在单因素模型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84、0.707,而多因素模型的AUC值为0.777。结论年龄、VFA与PCa风险相关,是PCa的独立危险因子,对PCa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总脂肪面积 内脏脂肪面积 皮下脂肪面积 前列腺癌
下载PDF
内蒙古部分地区2型糖尿病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祝丽姣 李增艳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10期36-40,共5页
目的 探讨内蒙古部分地区住院患者中2型糖尿病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为该地区糖尿病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39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有无糖尿病肾病(DKD)分为DKD组(59例)和非DKD组(80例)。比较两组基本资料... 目的 探讨内蒙古部分地区住院患者中2型糖尿病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为该地区糖尿病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39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有无糖尿病肾病(DKD)分为DKD组(59例)和非DKD组(80例)。比较两组基本资料及实验室生化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KD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居住地、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BG)、舒张压(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KD组年龄(62.56±10.98)岁、内脏脂肪面积(VFA)(112.41±23.76)cm^(2)、糖化血红蛋白(HbA1c)(8.74±2.13)%、收缩压(SBP)(150.46±22.81)mm Hg(1 mm Hg=0.133 kPa)均高于非DKD组的(58.54±10.37)岁、(98.76±19.51)cm^(2)、(6.93±2.79)%、(129.33±14.05)mm Hg,糖尿病病程(179.76±70.02)个月长于非DKD组的(96.05±75.96)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_(4))、尿酸(UA)、尿素氮(BUN)及肌酐(Cr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KD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2.88±0.45)pmol/L、血清总胆汁酸(TBA)(2.83±1.45)μmol/L低于非DKD组的(3.33±1.51)pmol/L、(3.61±1.81)μmol/L,胱抑素C(Cys-C)(1.43±0.65)mg/L高于非DKD组的(1.02±0.71)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病程、VFA、SBP、血清Cys-C、HbA1c为DK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TBA、FT_(3)为DKD发病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内蒙古该地区住院的T2DM患者糖尿病病程长,Cys-C、HbA1c、VFA、SBP水平升高,TBA及正常范围内FT_(3)水平降低为DK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重视相关指标的监测,对于延缓当地DKD的发生与进展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肾病 内脏脂肪面积 胱抑素C 总胆汁酸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面积和总脂肪面积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被引量:8
3
作者 朱晓琴 王丽萍 +1 位作者 马静 邢英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年第4期387-390,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内脏脂肪面积和总脂肪面积的关系,为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的评估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294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分为合并组149例和未合并组145例,检测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内脏脂肪面积和总脂肪面积的关系,为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的评估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294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分为合并组149例和未合并组145例,检测并比较2组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总脂肪面积;绘制ROC曲线,评估内脏脂肪面积和总脂肪面积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价值;合并组根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级分为Ⅰ级组52例、Ⅱ级组44例、Ⅲ级组38例和Ⅳ级组15例,比较4组患者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和总脂肪面积;采用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性分析内脏脂肪面积和总脂肪面积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采用线性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因素。结果合并组内脏脂肪面积[(167.95±31.45)cm^(2)]、总脂肪面积[(367.62±45.02)cm^(2)]大于未合并组[(130.62±29.56)、(289.94±35.21)cm^(2)](P<0.05),皮下脂肪面积[(199.67±43.65)cm^(2)]与未合并组[(197.32±47.57)c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脏脂肪面积、总脂肪面积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73.26、372.13 cm^(2)时,预测2型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AUC分别为0.958(95%CI:0.929~0.987,P<0.001)、0.873(95%CI:0.833~0.913,P<0.001),灵敏度分别为96.6%、89.3%,特异度分别为99.3%、98.6%;Ⅳ级组、Ⅲ级组、Ⅱ级组和Ⅰ级组患者内脏脂肪面积和总脂肪面积均依次减小(P<0.05),4组皮下脂肪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面积、总脂肪面积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r=0.523,P<0.001;r=0.599,P<0.001);内脏脂肪面积、总脂肪面积是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因素(t=4.017,95%CI:0.049~0.143,P<0.001;t=6.144,95%CI:0.081~0.158,P<0.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面积、总脂肪面积增大提示可能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面积和总脂肪面积对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内脏脂肪面积 总脂肪面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相关性
原文传递
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体脂分布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大凤 余婷婷 +1 位作者 宋彬 冉兴无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89-492,共4页
目的探讨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体脂分布特点及其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用CT测量91例男性T2DM患者腹壁皮下脂肪面积(SA)及腹腔脏器脂肪面积(VA),计算VA/SA(VSR)以及腹部总体脂量(TAF),同时检测代谢参数,计算BMI;对体脂参... 目的探讨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体脂分布特点及其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用CT测量91例男性T2DM患者腹壁皮下脂肪面积(SA)及腹腔脏器脂肪面积(VA),计算VA/SA(VSR)以及腹部总体脂量(TAF),同时检测代谢参数,计算BMI;对体脂参数与代谢危险因素行peanson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体脂分布与年龄无相关关系;无论BMI高低,其VSR均明显高于欧美肥胖人群和我国肥胖人群;内脏型肥胖的HbA_1c、TG、FFA水平高于皮下型肥胖组,FIns、FPG水平低于皮下型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校正年龄、糖尿病病程和BMI后,VA、SA和TAF均与FFA呈正相关,VSR与HbA_1c呈正相关;(3)BMI为影响DBP、UA、FIns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响SBP、TG、HDL-C的重要因素;TAF是影响2hFFA的独立危险因素;VA为影响FFA的独立危险因素;SA是影响FPG的独立危险因素;VSR是影响HbA_1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男性T2DM患者体脂分布以中心性肥胖、尤其是腹部内脏脂肪增加为特点;其心血管危险因素不仅与总体脂有关,更与体脂分布(腹型肥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积 腹壁皮下脂肪 腹腔脏器脂肪 总体脂 心血管危险因素 糖尿病 2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