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otal hip arthroplasty for posttraumatic osteoarthritis following acetabular fractur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haracteristics, outcomes, and complications 被引量:30
1
作者 Robert D. Stibolt Jr. Harshadkumar A. Patel +3 位作者 Samuel R. Huntley Eva J. Lehtonen Ashish B. Shah Sameer M. Naranje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CSCD 2018年第3期176-181,共6页
Purpose: Posttraumatic arthritis (PTA) may develop years after acetabular fracture, hindering joint function and causing significant chronic musculoskeletal pain. Given the delayed onset of PTA, few studies have as... Purpose: Posttraumatic arthritis (PTA) may develop years after acetabular fracture, hindering joint function and causing significant chronic musculoskeletal pain. Given the delayed onset of PTA, few studies have assessed outcomes of delayed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 in acetabular fracture patients.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the literature for outcomes of THA in patients with PTA and prior acetabular fracture. Methods: Pubmed, EMBASE, SCOPUS, and Cochrane library were searched for articles containing the keywords "acetabular", "fracture", "arthroplasty", and "post traumatic arthritis" published between 1995 and August 2017. Studies with less than 10 patients, less than 2 years of follow-up, conference abstracts, and non-English language articles were excluded. Data on patient demographics, sur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delayed THA, including implant survival, complications, need for revision, and functional scores, was collected from eligible studies. Results: With 1830 studies were screened and data from 10 studies with 448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is review, The median patient age on date of THA was 51.5 years, ranging from 19 to 90 years. The median time from fracture to THA was 37 months, with a range of 27-74 months. Mean follow-up times ranged from 4 to 20 years, The mean Harris hip scores (HHS) improved from 41.5 pre-operatively, to 87.6 post-operatively, The most prevalent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28% -63%), implant loosening (1%-24%), and infection (0%-16%). The minimum 5-year survival of implants ranged from 70% to 100%. Revision rates ranged from 2% to 32%. Conclusion: Despite the difficulties associated with performing THA in patients with PTA from previous acetabular fracture (including soft tissue scarring, existing hardware, and acetabular bone loss) and the relatively high complication rates, THA in patients with VIA following prior acetabular fracture leads t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pain and function at 10-year follow-up. Further high quality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ies are needed to confirm the outcomes after delayed THA in these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tal hip arthroplasty Posttraumatic arthritis acetabular fracture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Delayed total hip arthroplasty
原文传递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脱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邵世坤 裴福兴 沈彬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1期1654-1656,共3页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脱位治疗失败后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本组共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27~67岁,平均42岁,平均随访28个月(12~48个月)。所有病例均为车祸伤致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脱位,中心性脱位5例,其中1例伴...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脱位治疗失败后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本组共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27~67岁,平均42岁,平均随访28个月(12~48个月)。所有病例均为车祸伤致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脱位,中心性脱位5例,其中1例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后脱位6例;髋臼横行骨折7例,后柱及后壁骨折4例。所有病例前次手术前均行X线片、CT及三维重建了解骨折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10min,平均失血量1200ml。术后平均随访28个月,所有病例髋关节功能均获得明显改善。按Harris评分,平均86分(84~94分),髋关节屈伸平均活动度106°。髋臼侧假体固定牢固,无假体松动及骨溶解征象。有3例髋臼周围轻度异位钙化,按Brooker分级,Ⅰ级1例,Ⅱ级2例。无1例发生术后感染。结论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脱位后全髋关节置换重建髋关节功能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 髋臼骨折 髋关节脱位 假体
下载PDF
钢丝环扎治疗MalloryⅠ、Ⅱ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近端劈裂骨折 被引量:1
3
作者 柴伟 陈继营 +6 位作者 周勇刚 张国强 李静东 董纪元 许猛 任鹏 王岩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3年第4期355-360,共6页
背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为获得股骨假体更紧密的压配固定,常可导致股骨近端的纵行劈裂骨折。目的:探讨使用钢丝环扎处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近端劈裂骨折的短期临床及放射学结果。方法:本文对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23例全髋... 背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为获得股骨假体更紧密的压配固定,常可导致股骨近端的纵行劈裂骨折。目的:探讨使用钢丝环扎处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近端劈裂骨折的短期临床及放射学结果。方法:本文对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23例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锥形非骨水泥股骨柄导致的术中股骨近端劈裂骨折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男10例、女13例,平均年龄48.5岁。所有患者的骨折均使用钢丝环扎固定。同时,随机抽取2009~2011年使用相同股骨假体行髋关节置换的86例患者(110髋)作为对照。随访并分别记录两组病例术后6个月、1年、2年时的Harris评分,以及正位X线片股骨假体下沉距离。结果: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1年、2年时Harris评分、股骨假体下沉距离均无明显差异。结论:使用钢丝环扎处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近端劈裂骨折可明显增加骨折及假体的稳定性,在2年的随访中,其临床及放射学结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非骨水泥股骨柄 股骨近端骨折 钢丝环扎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髋臼骨折的临床分析
4
作者 赵夫文 《基层医学论坛》 2021年第28期4034-4036,共3页
目的分析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射阳县中医院2017年1月-2020年4月收治的46例老年移位髋臼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评估2... 目的分析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射阳县中医院2017年1月-2020年4月收治的46例老年移位髋臼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评估2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出院时及术后1个月,对照组患者的Postel评分均明显比观察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86.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3.48%,明显高于观察组的13.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移位髋臼骨折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比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加速恢复关节功能,提升髋关节屈伸活动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移位髋臼骨折 全髋关节置换术 切开复位内固定 关节功能 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辅助下全髋关节置换术在髋臼骨折术后继发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黄程军 张元松 +5 位作者 孙加伟 陈欣 范华全 郑小龙 杨柳 陈光兴 《创伤外科杂志》 2020年第10期751-756,共6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下全髋关节置换术在髋臼骨折术后继发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9年7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中心治疗的髋臼骨折术后继发病变患者20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和3D...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下全髋关节置换术在髋臼骨折术后继发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9年7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中心治疗的髋臼骨折术后继发病变患者20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和3D组,各10例。常规组行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3D组在3D打印技术辅助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植骨、内固定取出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HHS)、VAS评分及假体外展角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组成、随访时间、臼杯大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使用臼杯均为生物型臼杯,假体安放位置均较好。常规组手术时间(145.30±19.97)min、术中出血量(225.00±32.74)mL、术中植骨6例、内固定完全取出8例;3D组手术时间(102.90±20.66)min、术中出血量(155.00±72.30)mL、术中植骨1例、内固定完全取出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显示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均恢复较好,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常规组髋关节Harris评分(93.60±3.47)分、VAS评分(0.40±0.52)分、假体外展角(50.70±5.25)°;3D组分别为(95.30±1.77)分、(0.20±0.42)分、(43.30±3.06)°,两组髋关节Harris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组假体外展角显著小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髋臼骨折术后继发病变治疗中,3D打印辅助技术在全髋置换手术时,有助于术者更好地了解髋臼形态及内固定位置特点,术前制订内固定取出及植骨计划,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手术难度,可提高术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骨折 全髋关节置换 3D打印 并发症
下载PDF
智能手机在THA髋臼假体置入的应用与准确性评价
6
作者 张文芝 袁媛 贺安勇 《中国数字医学》 2019年第3期104-107,共4页
目的:评价智能手机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髋臼假体置入的应用效果及准确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骨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20例THA髋臼假体置入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 目的:评价智能手机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髋臼假体置入的应用效果及准确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骨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20例THA髋臼假体置入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组在术中使用智能手机辅助,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术前计划假体型号与实际使用假体型号差异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智能手机辅助可以提高THA髋臼假体置入的操作精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手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髋臼假体 并发症
下载PDF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中发生髋臼假体周围骨折状况分析
7
作者 刘潇潇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18期3342-3344,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中发生髋臼假体周围骨折(APF)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邓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 200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术中APF发生情况,查阅及收集病例相关资料,将可能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中发生髋臼假体周围骨折(APF)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邓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 200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术中APF发生情况,查阅及收集病例相关资料,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中发生APF的影响因素。结果 1 200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中发生APF 40例,占3.33%。发生APF组置入假体类型、医生手术量、假体覆盖率、骨质疏松与未发生APF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APF组性别、体质量指数、原发部位、手术入路方式、置入假体类型、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疾病类型、显性失血量及术后隐性失血量与未发生AP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分析后,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置入生物型假体、医生手术量<80髋/年、假体覆盖率≥80%、有骨质疏松是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发生APF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中APF的发生率较高,置入生物型假体、医生手术量<80髋/年、假体覆盖率≥80%、有骨质疏松是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发生APF的影响因素,临床工作者要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进行干预,以此降低术中APF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全髋关节置换术 髋臼假体周围骨折 生物型假体 手术量
下载PDF
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骨折的原因及处理 被引量:4
8
作者 宋立明 张铁良 +1 位作者 于建华 任凯晶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68-971,共4页
目的探讨初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中发生髋臼骨折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 2005年5月-2008年7月,9例9髋初次行THA患者术中发生髋臼骨折。男1例,女8例;年龄41~73岁,平均63.3岁。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4例... 目的探讨初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中发生髋臼骨折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 2005年5月-2008年7月,9例9髋初次行THA患者术中发生髋臼骨折。男1例,女8例;年龄41~73岁,平均63.3岁。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病程1~35年,平均19.5年。左髋3例,右髋6例。Harris评分为(40.4±2.9)分。患者均选择非骨水泥型假体。术中发生髋臼前壁骨折2例,后壁骨折6例,均属稳定型骨折,1例未作特殊处理,余7例给予3~4枚螺钉加强固定;后壁骨折伴后柱不全骨折1例,属不稳定型骨折,给予髋臼杯底植骨联合3枚螺钉固定。结果术后X线片检查示假体位置良好。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年7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87.8±3.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904,P=0.000)。X线片检查示,骨折均于术后8周达临床愈合;随访期间未发现髋臼假体周围透亮带及松动表现。结论初次行THA术前应仔细测量,术中充分显露,精细操作,避免暴力。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直径不应超过髋臼锉直径2 mm;对于骨质疏松患者,宜选用与髋臼锉直径相同的假体并用螺钉固定,或直接采用骨水泥型假体。一旦术中发生髋臼骨折,可根据骨折类型和假体稳定性选用增加螺钉固定或植骨配合多枚螺钉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髋臼骨折 非骨水泥型假体 并发症
原文传递
髋臼骨折经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失败后的晚期全髋关节置换术 被引量:3
9
作者 孙俊英 郝跃峰 +3 位作者 杨沛彦 杨玉生 朱伟 孙荣彬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2007年第2期85-87,共3页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经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失败后采用晚期全髋关节置换术(LTHA)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共16例16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26~71岁(平均45岁)。首次骨折治疗:非手术6例(非手术组),切开复位内固定10例(手术组)。LTHA术前诊断:...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经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失败后采用晚期全髋关节置换术(LTHA)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共16例16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26~71岁(平均45岁)。首次骨折治疗:非手术6例(非手术组),切开复位内固定10例(手术组)。LTHA术前诊断:创伤性关节炎(PA)6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NFH)5例,PA合并股骨头脱位5例。伤后至LTHA的时间为4个月~20年。假体选择与固定:采用陶瓷-陶瓷假体9例(陶瓷组),金属-聚乙烯臼假体7例(金属-聚乙烯组)。全部假体均采用生物学固定。结果无感染、脱位以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X线片示臼杯覆盖固定以及股骨柄假体初始固定均优良。随访2年~10年(平均6年)后,优12例,良2例,尚可2例(因原合并坐骨神经伤未恢复),至今无1例假体翻修或需要翻修治疗。结论①LTHA是髋臼骨折经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失败后的有效治疗方法;②髋臼骨折经手术治疗失败后的LTHA,由于广泛瘢痕、异位骨化、以及内固定阻挡等原因,手术难度显著大于经非手术治疗失败者;③采用非骨水泥固定以及采用界面耐磨损材料假体是改善LTHA远期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置换 髋臼骨折 非骨水泥固定 假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