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Hip Arthroplasties on Bone Adaptation in Lower Limbs: A Computational Study
1
作者 Abdul Halim Abdullah Mitsugu Mitsugu Todo 《Journal of Biosciences and Medicines》 2015年第4期1-7,共7页
Gait disorders contribute to the risk of falls and successive injuries, especially to elderly populations. The risk of falls becomes higher for hip osteoarthritis (OA) and hip arthroplasties patients due to poor balan... Gait disorders contribute to the risk of falls and successive injuries, especially to elderly populations. The risk of falls becomes higher for hip osteoarthritis (OA) and hip arthroplasties patients due to poor balancing and gait impairment. Bone adaptation and bone loss are fundamental issues in considering the changes of bone behavior and gait pattern. In this study, computational analysis of the lower limbs was conducted to estimate the bone adaptation after hip arthroplasties procedure. 3D inhomogeneous model of lower limb was developed from computed topography (CT- based) data of 79 years old patient with hip osteoarthritis problem in left limb. Two types of arthroplaties were constructed in the left limb, namely total hip arthroplasty and resurfacing hip arthroplasty using commercial biomedical software, Mechanical Finder v6.1. Prosthesis stem and acetabular cup of THA were modelled as titanium alloy material (E = 114 GPa, v = 0.34), femoral ball and bearing insert as alumina properties (E = 370 GPa, v = 0.22). Meanwhile, RHA implant was assigned as Co-Cr-Mo material (E = 230 GPa, v = 0.30). Contact between both implants and bone were considered to be perfectly bonded at the interface. A load case of quiet standing position was conducted in this analysis with 60 kg of the patients’ body weight. The load was applied at the cross sectional lumbar vertebra and fixed at the distal of femoral shafts. Results show different patterns of stress distribution in right and left (operated) limbs for hip OA, THA and RHA models. An indication of stress alteration on both limbs after arthroplasties suggested that the bone adaptation occurred. The higher percentage of change in the left limb projected that the adaptation was more critical in operated lim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er limbS OSTEOARTHRITIS total hip arthroplasty RESURFACING hip Bone Adaptation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中BrainlabKnee3导航辅助间隙平衡技术的应用优势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敬华 齐志明 +2 位作者 阮文礼 张家国 杨智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3期5333-5339,共7页
背景:近年来,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关节置换逐渐受到医疗领域的关注。文献报道计算机导航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临床效果不一。为了探索新一代Brainlab Knee 3导航系统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此项研究。目的:分析计算机导航系统(Brainlab Knee... 背景:近年来,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关节置换逐渐受到医疗领域的关注。文献报道计算机导航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临床效果不一。为了探索新一代Brainlab Knee 3导航系统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此项研究。目的:分析计算机导航系统(Brainlab Knee 3)结合间隙平衡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关节外科收治71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导航组35例,术中采用计算机导航结合间隙平衡技术行全膝关节置换;传统组36例,术中采用传统手术器械定位截骨。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内、外侧关节间隙差;膝关节活动度、KSS评分;髋膝踝角;冠状面股骨组件角、冠状面胫骨组件角和矢状面胫骨组件角偏差值。结果与结论:①导航组伸直位内外侧间隙差0,1,2 mm的患者分别为19,14,2例;屈膝90°位内外侧间隙差0,1,2 mm的患者分别为18,15,2例。传统组伸直位内外侧间隙差0,1,2 mm的患者分别为10,20,6例;屈膝90°位内外侧间隙差0,1,2 mm的患者分别为10,15,8例。②导航组手术时间长于传统组(P<0.05),导航组有2例患者术后形成下肢肌间静脉血栓,传统组患者均无并发症。③置换后6,12个月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均明显增加,导航组膝关节活动度高于传统组(P<0.05)。④置换后12个月两组患者KSS评分均明显增加,导航组KSS评分高于传统组(P<0.05)。⑤置换后6个月髋膝踝角、冠状面股骨组件角、冠状面胫骨组件角、矢状面胫骨组件角偏差值均显著小于传统组(P<0.05)。⑥结果表明,采用计算机导航结合间隙平衡技术辅助全膝关节置换对关节活动度、下肢力线、胫骨假体组件位置的准确性方面具有优势,置换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 计算机导航系统 Brainlab Knee 3 下肢力线 关节活动度 髋膝踝角
下载PDF
短膝关节X线与下肢全长X线摄影评估骨性关节炎的比较研究
3
作者 隋琪瑞 王肖 李天然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8-682,共5页
目的:评估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使用短膝关节X线与下肢全长X线进行冠状面对齐分析的一致性。方法:选取KOA患者100例(121侧膝关节)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进行站立位膝关节X线及双下肢全长X线检查,测量并分... 目的:评估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使用短膝关节X线与下肢全长X线进行冠状面对齐分析的一致性。方法:选取KOA患者100例(121侧膝关节)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进行站立位膝关节X线及双下肢全长X线检查,测量并分析解剖股骨远端外侧角(aLDFA)、解剖胫骨近端内侧角(aMPTA)、关节线夹角(JLCA),评估测量结果的相关性。测量股胫角(FTA)、髋膝踝角(HKA)并评估其相关性及膝关节对齐分类的一致性。结果:TKA术前,aLDFA、aMPTA、JLCA测量值在短膝关节X线与下肢全长X线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ICC分别为0.844、0.895和0.858。术前FTA与术前HKA值相关系数极好(r=0.935,P<0.001);术后FTA与术后HKA值相关系数较好(r=0.741,P<0.001);此外,基于短膝关节X线与下肢全长X线评估冠状面对齐将导致不同的前后对齐,其中33.9%(41/121)患者的术后膝关节对齐分类不一致。结论:短膝关节X线与下肢全长X线的测量结果相关性较好,但对于术后冠状面下肢对齐的诊断错误率较高,短膝关节X线在评估TKA患者的冠状面对齐时不能完全替代下肢全长X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X线 下肢全长X线 冠状面对齐
下载PDF
直接前侧入路对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步态恢复和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
4
作者 武博 朱宏刚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4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直接前侧入路对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步态恢复和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1月在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阜新矿总医院诊治的112例初次单侧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12... 目的:探讨与分析直接前侧入路对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步态恢复和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1月在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阜新矿总医院诊治的112例初次单侧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12例患者分为研究组(n=56)与对照组(n=56)。两组均给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研究组为直接前侧入路,对照组为后外侧入路。观察与记录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髋关节功能、步态和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低于对照组(82.14%vs 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发生率为0,与对照组的10.7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跨步长与步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的跨步长长于对照组,步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侧入路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和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发生率,有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直接前侧入路 步态 下肢静脉回流障碍 髋关节功能
下载PDF
骨盆正中体位双下肢全长摄影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5
作者 杜津顺 彭伟清 冯银标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4期413-414,共2页
目的分析骨盆正中体位双下肢全长摄影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2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均拍摄骨盆正中体位及髌骨正中体位的双下肢全长图像,比较两种体位下的测量结果,比较手术前后的膝关节功能。结果骨盆正中位下患者的m... 目的分析骨盆正中体位双下肢全长摄影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2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均拍摄骨盆正中体位及髌骨正中体位的双下肢全长图像,比较两种体位下的测量结果,比较手术前后的膝关节功能。结果骨盆正中位下患者的mMPTA、mLDFA、FBA均大于髌骨正中位(P<0.05);两种体位下的mF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屈曲畸形、稳定性、疼痛、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结论骨盆正中体位双下肢全长摄影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有效获得准确的下肢力线相关数据,利于促进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正中体位 髌骨正中体位 双下肢全长摄影 全膝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髋关节外展肌训练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肌力和步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张萍 吉文彬 +2 位作者 唐天然 王晓君 张添祥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28-1534,共7页
目的:探究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早期康复训练中强化髋关节外展肌训练对患者下肢肌力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 目的:探究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早期康复训练中强化髋关节外展肌训练对患者下肢肌力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试验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髋关节外展肌训练,两组进行4周每周5次的训练。干预前后分别对两组进行等速肌力测试、膝关节功能(KS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三维步态分析。结果:经4周康复干预后:试验组髋关节外展相对峰力矩、膝关节屈伸相对峰力矩、KSS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均P<0.01);WOMAC疼痛、僵硬、功能、总分及TUGT完成时间显著低于干预前(均P<0.05);步速、步幅、患侧支撑百分比及髋、膝关节矢状面活动范围显著高于干预前(均P<0.05);双支撑百分比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试验组髋关节外展相对峰力矩、K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WOMAC疼痛、功能、总分及TUGT完成时间低于对照组(均P<0.05);步幅、患侧支撑百分比患侧髋、膝关节矢状面活动范围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中强化髋关节外展肌训练能更好改善患者的下肢肌力及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外展肌训练 全膝关节置换术 下肢肌力 步行功能
下载PDF
双下肢全长负重位拼接摄影对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余灵光 《智慧健康》 2023年第3期10-13,46,共5页
目的探究双下肢全长负重位拼接摄影(DRFSF)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前计划及术后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惠州医院接受双下肢全长拼接摄影并行TKA的患者共50例。对所有患者应用X光机数字化透视摄影X射线系... 目的探究双下肢全长负重位拼接摄影(DRFSF)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前计划及术后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惠州医院接受双下肢全长拼接摄影并行TKA的患者共50例。对所有患者应用X光机数字化透视摄影X射线系统DR,观察资料。结果DRFSF摄片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要求。术前显示膝关节内翻畸形24例、外翻畸形15例、存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11例。TKA后较于术前患者下肢骨骼形态及生理力线位置、髋-膝-踝角及股骨下角明显改善(P<0.05)。结论双下肢DRFSF技术能够更为精准、清晰地显示双下肢全长,保障TKA开展,应用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下肢全长 负重位 膝关节形态 拼接摄影 全膝关节置换术 应用价值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衡双下肢长度的探讨 被引量:23
8
作者 周才胜 杜远立 +3 位作者 许维亚 梁杰 谭晓毅 陈波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43-646,共4页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衡双下肢长度的临床意义和手术设计。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2004年10月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44~82岁,平均64.3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2例,退变性骨关节炎8例,先天性髋关节发...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衡双下肢长度的临床意义和手术设计。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2004年10月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44~82岁,平均64.3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2例,退变性骨关节炎8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6例,股骨颈头下型骨折20例,其他2例。其中采用骨水泥型假体12例,混合型假体36例。术前双下肢等长30例,患肢短缩1.0~2.0cm10例,短缩2.0~4.0cm6例,短缩4.0~6.0cm2例。通过术前肢体长度测量及X线片测量制定手术方案,选择假体,预估股骨颈长和截骨平面;术中磨削髋臼,寻找最佳旋转中心,结合透视及特殊试验修正截骨平面,调节假体颈长,以均衡双下肢长度。结果术后获随访3~4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优30例,良12例,中4例,差2例。术前双下肢等长的30例患者,术后5例患侧延长1.0~2.0cm,1例延长2.5cm;术前不等长的18例患者,术后恢复等长10例,患侧延长1.0~2.0cm6例,其中2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术前短缩4.0~6.0cm,术后仍然短缩2.0~3.0cm。Harris评分:术后肢体等长的34例患者平均92.3分,术后肢体不等长的14例患者平均88.6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设计、手术技巧及假体设计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肢长度,术后肢体不等长降低了患者的满意度。术前测量及术中应用综合评价方法,重视软组织平衡技术和下肢长度调节方法,掌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均衡下肢长度的手术技巧,是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下肢长度 均衡
下载PDF
应用间隙平衡技术可减少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中截骨量及维持下肢力线与屈伸间隙平衡 被引量:7
9
作者 陈洪强 周华 +3 位作者 陈德斌 吴西智 吴德伟 赵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0期4828-4832,共5页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终末期膝骨关节病的有效方法,恢复精确力线与良好的屈伸间隙平衡是全膝关节置换的关键。间隙平衡技术与测量截骨技术为两种经典截骨方式,选择何种方式目前仍有争议。目的:通过比较应用间隙平衡技术与测量截骨技...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终末期膝骨关节病的有效方法,恢复精确力线与良好的屈伸间隙平衡是全膝关节置换的关键。间隙平衡技术与测量截骨技术为两种经典截骨方式,选择何种方式目前仍有争议。目的:通过比较应用间隙平衡技术与测量截骨技术的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分析间隙平衡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76例,年龄53-72岁,根据术中截骨方式分为间隙平衡组61例、测量截骨组57例。术后随访12个月,拍摄X射线片测量冠状面髋-膝-踝角、下线力线角与股骨屈曲角,采用目测类比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分别评估疼痛程度与膝关节功能。研究获得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1)间隙平衡组发生局部感染3例,测量截骨组发生局部感染4例、排斥反应1例、免疫反应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92%,10.53%,P>0.05);(2)术后随访12个月时,间隙平衡组屈膝90°应力位内侧、外侧的胫股关节角均低于截骨测量组(P<0.001),冠状面髋-膝-踝角、下线力线角小于测量截骨组(P<0.001),关节最大屈曲角大于测量截骨组(P<0.001);(3)术后随访12个月时,间隙平衡组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测量截骨组(P<0.001),KSS评分高于测量截骨组(P<0.01);(4)结果表明,在全膝关节置换中,应用间隙平衡技术有助于维持良好的下肢力线与屈伸间隙平衡、缓解疼痛程度、改善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骨性关节炎 全膝关节置换 间隙平衡技术 测量截骨技术 假体 屈伸间隙平衡 下肢力线 疼痛 关节功能
下载PDF
基于奥马哈系统的护理干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0
作者 戚军 于克玲 +1 位作者 王翠 李洪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34期173-176,共4页
目的探讨奥马哈系统的护理干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骨科病房收治的需行THA的患者85例,根据奇偶数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给予院... 目的探讨奥马哈系统的护理干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骨科病房收治的需行THA的患者85例,根据奇偶数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给予院内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奥马哈系统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焦虑、疼痛、髋关节功能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焦虑量表评分、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arris髋关节评分试验组除畸形积分低于对照组外,功能、活动度、疼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肿胀发生率、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基于奥马哈系统的护理干预对预防THA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效果明显,能减轻患者的焦虑、疼痛,且能提高患者满意度及髋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马哈系统 连续性干预 全髋关节置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下载PDF
连续性护理模式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53
11
作者 许晓萍 汤美秀 《护士进修杂志》 2016年第18期1690-1692,共3页
目的探讨连续性护理模式对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我院骨科病房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需行THA术的患者16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2例和观察组8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 目的探讨连续性护理模式对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我院骨科病房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需行THA术的患者16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2例和观察组8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连续性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DVT发生率9.8%,观察组DVT发生率2.4%,观察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连续性护理模式对预防THA患者术后发生DVT效果明显,且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护理模式 全髋关节置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
下载PDF
可调式髋关节防脱位垫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体位固定的效果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岩 王虹 +3 位作者 郭慧鑫 于晓莉 宋月 范景梅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36期230-233,共4页
目的观察可调式髋关节防脱位垫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体位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26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分为对照组(130例)和研究组(130例)。对照组采用梯型... 目的观察可调式髋关节防脱位垫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体位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26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分为对照组(130例)和研究组(130例)。对照组采用梯型垫固定并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可调式髋关节防脱位垫固定。比较两组术后患者体位舒适度、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使用防脱位垫总遵从率、髋关节脱位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体位舒适度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使用防脱位垫遵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髋关节脱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调式髋关节防脱位垫防脱位效果显著,通过调节大小可提高患者的体位舒适度和使用防脱位垫遵从率,从而提高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康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调式髋关节防脱位垫 全髋关节置换术 下肢体位固定方法 髋关节脱位 护理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博 闫丹舟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21期95-97,共3页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72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THA组,各3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72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THA组,各36例。参照组接受髓芯减压植骨术治疗,THA组接受THA治疗。比较两组的髋关节功能、肢体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治疗优良率。结果治疗前,两组的Harris、FM-B、ADL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6个月、1年、2年后,THA组的Harris、FM-B评分高于参照组,ADL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1年、2年后,THA组的治疗优良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A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及肢体平衡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全髋关节置换术 髓芯减压植骨术 髋关节功能 肢体平衡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股骨颈截骨时保留残端的长度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影响
14
作者 王枰稀 曾凡伟 +3 位作者 张东 张廷玖 肖智文 常晟嘉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24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在对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关节炎患者进行股骨颈截骨时为其保留股骨颈残端的长度对其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在达州市中心医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关节炎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 目的:探讨在对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关节炎患者进行股骨颈截骨时为其保留股骨颈残端的长度对其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在达州市中心医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关节炎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试验组(50例)。在对两组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过程中,在对照组患者股骨小粗隆上方1.5 cm处进行股骨颈截骨,在试验组患者股骨小粗隆上方1.2 cm处进行股骨颈截骨。手术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双下肢的长度差、髋关节功能的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在术后,试验组患者中双下肢长度差在0~5 mm之间患者的占比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术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与保留1.5 cm长的股骨颈残端相比,在对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股骨颈截骨时为其保留1.2 cm长的股骨颈残端可有效地降低其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发生率,促进其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截骨 保留 长度 髋关节炎 全髋关节置换术 双下肢不等长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术双下肢长度均衡的临床研究
15
作者 白玉江 孙文才 李晓龙 《中国伤残医学》 2010年第4期17-19,共3页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双下肢长度均衡的手术方式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09年8月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38例,通过术前肢体长度测量及X线片测量制定手术方案,均衡双下肢长度。结果:术后获随访3~24个月。采用Ha...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双下肢长度均衡的手术方式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09年8月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38例,通过术前肢体长度测量及X线片测量制定手术方案,均衡双下肢长度。结果:术后获随访3~24个月。采用Harris评分,术后肢体等长的30例患者平均90.6分,术后肢体不等长的8例患者平均89.4分。结论:术前测量及术中应用综合评价方法,重视软组织平衡技术和下肢长度调节方法,是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下肢长度 均衡
下载PDF
连续性护理干预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2
16
作者 谈晶 陈媛 +1 位作者 刘洪娟 吴明珑 《骨科》 CAS 2019年第1期63-67,共5页
目的探讨连续性护理干预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9月在我科行THA的198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103... 目的探讨连续性护理干预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9月在我科行THA的198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103例)和对照组(95例)。观察组采用融入快速康复外科(fast-track surgery, FTS)理念的连续性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Harris髋关节评分、下肢DVT发生率和病人护理服务满意率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术后的HAMA评分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两组间HAMA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72,P<0.001;t=10.110,P<0.001)。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Harris髋关节功能、疼痛、活动度和畸形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01,P=0.047)。观察组的病人护理服务满意率(95.15%)显著优于对照组(8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80,P=0.002);下肢DVT发生率(1.94%)显著低于对照组(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3,P=0.021)。结论连续性护理干预较常规护理模式,更能缓解病人焦虑、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显著减少下肢DVT的发生率,提高病人护理服务满意率,可作为行THA病人的护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护理干预 快速康复外科 全髋关节置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转子下横行截骨治疗成人Crowe 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7
作者 邢赛 彭昊 +2 位作者 陈森 方洪松 邓爽 《广西医学》 CAS 2020年第3期245-248,共4页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联合转子下横行截骨治疗成人Crowe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行THA联合转子下横行截骨治疗的成人CroweⅣ型DDH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2周、3个月、6个月、1年、...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联合转子下横行截骨治疗成人Crowe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行THA联合转子下横行截骨治疗的成人CroweⅣ型DDH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2周、3个月、6个月、1年、2年的髋关节Harris评分、骨盆正位+患髋侧位片、双下肢长度差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随访24~37(28.67±3.48)个月,手术切口均获Ⅰ期愈合。患者术后各时点髋关节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双下肢长度差均短于术前(均P<0.05)。术后2例患者截骨处不愈合,经再次植骨后治愈;其余患者截骨处愈合时间为3~6(4.34±0.89)个月;2例患者存在轻度的跛行。所有患者术后均未见感染、坐骨神经拉伤、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髋臼假体松动或骨溶解、股骨假体松动或下沉等发生。结论采用THA联合转子下横行截骨治疗成人CroweⅣ型DDH患者临床效果良好,并发症风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转子下横行截骨 全髋关节置换术 成人 髋关节Harris评分 双下肢长度差 疗效
下载PDF
改良Hardinge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两种肢体长度测量方法比较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博 季卫平 +1 位作者 陈继营 柴伟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15期41-47,共7页
目的分析在改良Hardinge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两种肢体长度测量方法在双下肢等长效果中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5月在我院行初次单侧改良Hardinge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51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术中采用两种肢体... 目的分析在改良Hardinge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两种肢体长度测量方法在双下肢等长效果中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5月在我院行初次单侧改良Hardinge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51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术中采用两种肢体长度测量方法,其中84例采用X线健侧对照法(A组),67例采用克氏针定位法(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双下肢不等长的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151例患者均完成随访。A组的手术时间[(107.32±12.01)min vs(94.56±15.39)min]较B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术后双下肢长度差[(1.08±0.52)mm vs(3.79±1.54)mm]较B组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术中出血量、双下肢不等长的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述的两种方法中X线健侧对照法(A组)较克氏针定位法(B组)在下肢长度控制方面有更为精确的优势,但其术中所用时间较B组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HARDINGE入路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下肢 长度测量
下载PDF
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余文君 徐静 林春博 《医学综述》 2015年第4期740-742,共3页
目的分析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12月在广西骨伤医院接受治疗的单侧缺血性股骨头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7例,通过术前肢体长度测量及X线片测量制订手术方案以及假体的选择,采用Harris... 目的分析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12月在广西骨伤医院接受治疗的单侧缺血性股骨头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7例,通过术前肢体长度测量及X线片测量制订手术方案以及假体的选择,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患者术前、术后4个月及术后1、2、3、4年的髋关节功能情况,并于术后4个月时随访,测量患者的双下肢差异情况。结果术前、术后4个月及术后1、2、3、4年的Harris评分分别为(36.4±8.6)分、(87.1±8.3)分、(86.3±10.9)分、(85.9±8.2)分、(84.7±7.5)分、(82.9±7.8)分,术后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4年的Harris评分显著低于术后4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及术后3年评分(P〈0.05);术后3年的Harris评分显著低于术后4个月(P〈0.05)。术前双下肢长度差异〈5 mm患者8例,5~10 mm患者17例,11~20 mm患者11例,〉20 mm患者1例,平均差异(9.6±2.2)mm,术后4个月双下肢差异〈5 mm患者21例,5~10 mm患者11例,11~20 mm患者4例,〉20 mm患者1例,平均差异(7.0±2.8)mm,术后4个月平均双下肢长度差异显著低于术前(P〈0.01)。结论缺血性股骨头坏死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有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全髋关节置换术 HARRIS评分 下肢长度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绝对长度的变化模式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光辉 惠曙国 +1 位作者 贺强 马建兵 《实用骨科杂志》 2020年第1期8-13,共6页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下肢绝对长度的变化模式。方法前瞻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56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终末期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42例;年龄为56-82岁,平均为(71.6±2...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下肢绝对长度的变化模式。方法前瞻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56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终末期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42例;年龄为56-82岁,平均为(71.6±2.4)岁。根据术前内翻的程度将患者分为两组,内翻畸形<5°为A组,10°≥内翻畸形≥5°为B组,每组28例。术中在股骨前侧和胫骨前侧分别做标记,记录截骨前膝关节完全伸直位和安装假体后膝关节完全伸直位,分别测量截骨前及假体安装后两标记点之间的距离,两次距离的差值就是下肢绝对长度的变化值。术前及术后记录两组的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的机械力线、膝关节活动范围、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和功能评分,同时记录术后患者的满意率和对肢体长度变化的感知率。TKA术前A组膝关节活动范围(78.5±30.2)°,KSS评分(64.8±11.6)分,功能评分(62.8±9.8)分,机械轴线平均内翻(3.8±1.2)°;B组膝关节活动范围(76.4±31.4)°,KSS评分(63.4±10.4)分,功能评分(60.6±9.6)分,机械轴线平均内翻(7.4±2.3)°。结果 5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0个月,平均(18.4±4.6)个月。所有患者未出现感染及假体松动。术后6个月时,A组膝关节活动范围(96.4±28.4)°,KSS评分(86.2±10.4)分,功能评分(83.6±9.6)分,机械轴线平均内翻(1.6±1.1)°;B组膝关节活动范围(94.6±26.6)°,KSS评分(84.8±10.2)分,功能评分(86.2±9.2)分,机械轴线平均内翻(1.8±1.2)°。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KSS及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来说,82.1%(46/56)的患者术后肢体绝对长度增加,其中A组为71.4%(20/28),B组为92.9%(2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能感知肢体长度有变化的患者约50.0%(28/56),其中A组为35.7%(10/28),B组为64.3%(1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感觉肢体长度变化而不满意的患者约为24.2%。术后半年,感知肢体长度有变化的患者下降为14.3%(8/56),其中A组为10.7%(3/28),B组为17.9%(5/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感觉肢体长度有变化而不满意的患者下降为3.6%(2/56)。结论应用TKA治疗晚期骨关节炎,可明显改善功能,缓解疼痛,恢复肢体的下肢力线。但是,大多数患者置换术后肢体绝对长度会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的幅度和术前膝关节内翻的程度相关。术后部分患者会对这种变化有明显的感知,进而可能影响治疗总体的满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 下肢长度 术后功能 满意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