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8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ourism and Land Transformation:A Case Study of the Li River Basin,Guilin,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MAO Xi-yan MENG Ji-jun WANG Q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6期1606-1619,共14页
Land-use change is intertwined with tourism because land is used as a resource for human activities.Land-use change also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evaluate the status of the ecoenvironment.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 Land-use change is intertwined with tourism because land is used as a resource for human activities.Land-use change also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evaluate the status of the ecoenvironment.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land use change would help to predict the effect of tourism on land use and encourage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Using the Li River Basin as a case study,a hybrid approach using multilevel modeling and logistic regressions was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of land-usechange between 1989 and 2010 to examine potential driving factors.Results reveal that rapid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expansion expose this area to risk of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Construction increased by 141% between 1989 and 2000 and by 195% between 2000 and 2010.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 for construction expansion shifted from population growth between 1989 and 2000 to investment growth after 2000.New construction primarily occurred on crop and woodlands areas,with shares of 81.25% and 6.38%,respectively,between 1989 and 2000,and with shares of 57.79% and 15.29%,respectively,between 2000 and 2010.Moreover,these drastic increases in construction also led to frequent transitions between croplands,woodlands,and grasslands.Traits including distances to urban areas and roads and scenic locations exerte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land-use change.Woodland regrowth in the areas thatsurround scenic locations consisted of fluctuating woodlands,whereas stable woodland regrowth was often absent in these areas.Likewise,permanent woodland clearing tended to be closed to near scenic locations.That is,construction at scenic locations negatively affected forest conservation in the Li River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漓江流域 旅游业 转化 桂林 中国 可持续发展 风景区
下载PDF
旅游型传统村落用地与空间格局演变微尺度分析——以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为例
2
作者 张斌 郭冰玉 岳士俊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4-180,共7页
以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为例,基于Google Earth高精度遥感图像,运用参与式乡村评估、ArcGIS空间分析、空间句法等方法分析乡村旅游发展中村庄用地功能及村庄空间格局的演变,探讨旅游干预对村庄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2—2022年... 以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为例,基于Google Earth高精度遥感图像,运用参与式乡村评估、ArcGIS空间分析、空间句法等方法分析乡村旅游发展中村庄用地功能及村庄空间格局的演变,探讨旅游干预对村庄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2—2022年袁家村空间格局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土地利用类型由村民生活生产主导转变为旅游发展所需,致使村庄空间结构由村民居住空间为中心的单核心放射状转向旅游空间为主的多核心密集型;(2)乡村旅游促使空间关系网络趋向复杂化,同时在土地功能细碎化过程中村庄交通空间的稳定性和空间结构主导性凸显;(3)袁家村空间格局演变受市场需求和政府调控等多方面因素推动,村民的积极响应和空间功能的理性更新是其中关键作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传统村落 用地演变 空间格局 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
下载PDF
基于波士顿矩阵分析的文学旅游品牌塑造研究——以淮安市“西游圣地”品牌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潮 徐前 +1 位作者 王益富 管江悦 《江苏商论》 2024年第3期58-61,70,共5页
本文运用波士顿矩阵(SWOT)分析法分析淮安市“西游圣地”旅游品牌的内部与外部环境。“西游圣地”旅游品牌内部优势是地理位置优势、政府支持力度大、形象识别系统设计较好、深度的文化开发。内部劣势是旅游元素简单杂糅、配套基础设施... 本文运用波士顿矩阵(SWOT)分析法分析淮安市“西游圣地”旅游品牌的内部与外部环境。“西游圣地”旅游品牌内部优势是地理位置优势、政府支持力度大、形象识别系统设计较好、深度的文化开发。内部劣势是旅游元素简单杂糅、配套基础设施尚未完善。外部机会是营销方式丰富多样、市场优势明显。外部威胁是其他西游品牌和主题乐园的竞争。根据上述因素提出开拓型、争取型、抗争型、保守型4种战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安市 西游圣地 旅游品牌形象 SWOT分析
下载PDF
分级治理: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基层治理秩序再造——基于豫北Y村的田野调查
4
作者 邱婷 《决策与信息》 2024年第3期26-37,共12页
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与治理有序共同构成了乡村振兴的基础。基于豫北的田野调查发现,乡村旅游开发提高了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与家庭收入,但也造成了村庄开发的混乱局面,建立在土地之上单一利益主体间的互动转变为多方利益主体的博弈。在... 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与治理有序共同构成了乡村振兴的基础。基于豫北的田野调查发现,乡村旅游开发提高了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与家庭收入,但也造成了村庄开发的混乱局面,建立在土地之上单一利益主体间的互动转变为多方利益主体的博弈。在新的关系互动模式下,村庄内形成了土地利益分化的差序格局,集体土地分配规则的公共性与权威弱化,基于土地调整、分配的层级治理秩序受到冲击,导致了村级治理的困境。要实现不同利益主体博弈的平衡,必须重新构建发展型村庄的治理体系,即由村一级负责对接村庄发展性任务,承担村庄的土地经营与产业发展,同时落实相应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分配,保证村庄内部发展的整体性公平;而组一级负责对接村庄常规性事务,负责对农民的组织和动员,同时参与村庄经济发展的监督与收益分配,保证村庄事务推进的公开透明性,以此通过权力、责任和利益的协调,重构村组之间的利益连带关系,形成村组之间相互嵌入的新层级治理体系与基层治理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开发 土地秩序 村级治理 分级治理 基层治理效力
下载PDF
旅游型海岸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及驱动力分析——以三亚市海棠区为例
5
作者 余中元 温文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0期89-94,102,共7页
以三亚市海棠区为例,运用ArcGIS和ENVI软件对2002—2022年遥感影像进行处理,探索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计算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海棠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变化... 以三亚市海棠区为例,运用ArcGIS和ENVI软件对2002—2022年遥感影像进行处理,探索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计算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海棠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变化较为显著的是耕地、林地、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的流向主要是建设用地。这一时期海棠区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加剧。海棠区土地利用生态效应不宜乐观,海棠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供给呈反方向发展趋势,海棠区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已逐渐接近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饱和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型海岸区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效应 驱动力
下载PDF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点状供地发展策略研究
6
作者 李佳丹 王凯 +1 位作者 徐志豪 詹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0期186-189,共4页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体,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传承农耕文明、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长...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体,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传承农耕文明、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长期面临建设用地尤其是新增建设用地保障难题,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在分析宁波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用地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归纳“点状供地”发展模式,探讨发展策略,并以宁波市象山县为例开展“点状供地”类型引导分区,形成农村闲置房屋利用、乡村度假整体开发和点状布局单体开发三大类型分区,以期为乡村产业点状供地推广应用提供空间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点状供地 类型引导分区
下载PDF
Community Responses to Mountain Tourism:A Case in Bhyundar Valley,Indian Himalaya 被引量:6
7
作者 Ram Babu Singh Suraj Mal Chandra Prakash Kal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09年第4期394-404,共11页
Tourism industr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Indian economy,and tourism development has been,however,concentrated to a few areas. Accumulation of tourism activities has reached the critical stage in most of the to... Tourism industr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Indian economy,and tourism development has been,however,concentrated to a few areas. Accumulation of tourism activities has reached the critical stage in most of the tourism centers,which pose serious threats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Bhyundar Valley of Nanda Devi Biosphere Reserve (NDBR) in Uttarakhand State of the Indian Himalaya is a burning example of such problems. Land use/cover changes,deforest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garbage are some of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unregulated tourism in the valley. Unsustainable activities of tourists and villagers in the valley make such problems very severe. To deal with the ongoing problems and ensure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tourism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the Biosphere Reserve Authority introduced ecotourism in the form of Eco Development Committees (EDCs) in the Bhyundar Valley. Study reveals that many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ourism have been minimized to some extent with the help of EDCs but few are still prevailing in valley. However,the existing attempts to conserve the valley from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ourism are inadequate and modifications are needed in the current initiati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旅游业 印度 生物圈保护区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内分泌干扰物 社会 案例
下载PDF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Based on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被引量:4
8
作者 YANG Li 1 ,YU Zhong-xiang 1 ,MA Wei-peng 2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236800,China 2. School of Earth Science and Resources, Chang’an University,Xi’an 710001,China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2年第8期60-63,67,共5页
Based on analysis of geographical and location advantages of Qiaocheng District,we discussed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tilization and local industry. In accordance with these characteristics,it is proposed to explore p... Based on analysis of geographical and location advantages of Qiaocheng District,we discussed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tilization and local industry. In accordance with these characteristics,it is proposed to explore potential of farming land,speed up transfer of farming land in Qiaocheng District,and develop the leisure agri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ISURE AGRICULTURE ECOLOGICAL ECONOMY land transf
下载PDF
旅游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耦合协调演化研究--以国际旅游城市张家界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罗文斌 楚雪莲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46,共11页
基于典型旅游城市张家界1996-2016年的截面数据,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究其旅游产业发展和土地利用结构的耦合协调水平及演化规律,并寻找其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关联。结果表明: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耦合协调特征明显,两者关系... 基于典型旅游城市张家界1996-2016年的截面数据,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究其旅游产业发展和土地利用结构的耦合协调水平及演化规律,并寻找其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关联。结果表明: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耦合协调特征明显,两者关系发展经历了失调期、初级协调期、协调期三个阶段,最终达到优质协调状态。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的耦合协调水平与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相对应,耦合协调度增长速度与旅游地生命周期演进速度相一致。两者关联性研究可为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分析提供科学量化的技术指标,丰富和拓展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业 土地利用结构 耦合协调 旅游地生命周期 张家界
下载PDF
乡村旅游聚落用地与空间结构模式演变研究——以婺源篁岭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何建民 陈志军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8-71,共14页
22年来,篁岭乡村旅游聚落用地空间格局的演变,经历缓慢上升、迅速增加、扩展回落三个阶段,由古村“点状式”扩展演变为古村“填充式”、新村“团状式”和外围“外延式”扩展;单一的村民居住型用地比例大幅降低,向“居住-旅游-商服”多... 22年来,篁岭乡村旅游聚落用地空间格局的演变,经历缓慢上升、迅速增加、扩展回落三个阶段,由古村“点状式”扩展演变为古村“填充式”、新村“团状式”和外围“外延式”扩展;单一的村民居住型用地比例大幅降低,向“居住-旅游-商服”多元复合型功能演变,在空间结构模式上分别表现为单核点状式、多点线性式和多线块状式。其演变过程受到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等多种内外因素驱动,并存在一个有规律的闭环式驱动机制。篁岭乡村旅游聚落仍然存在活态文化缺失、聚落景观城镇化、空间耦合度不协调等问题,要进一步加强聚落空间科学规划、创新乡村土地政策、丰富用地功能类型、强化用地乡村属性,吸引原住民回迁居住生活、乡贤返乡生活创业、外乡人前来旅居生活,以满足旅游市场高品质需求和乡村旅游发展高质量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聚落 用地 空间结构演变 驱动机制 婺源篁岭
下载PDF
生计类型视角下城郊乡村旅游地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评价及其差异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罗文斌 丁德孝 +2 位作者 楚雪莲 高云红 刘阳杰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39-650,共12页
不同生计类型视角下的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与差异研究是深入推进旅游与土地融合发展,协调城郊旅游发展用地矛盾的重要途径。以长沙城郊乡村旅游地为研究区域,基于参与式农村评估、熵权法、区位熵等方法,探究城郊乡村旅游地不同生计类型... 不同生计类型视角下的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与差异研究是深入推进旅游与土地融合发展,协调城郊旅游发展用地矛盾的重要途径。以长沙城郊乡村旅游地为研究区域,基于参与式农村评估、熵权法、区位熵等方法,探究城郊乡村旅游地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优势度及其差异性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存在差异。非旅型土地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水平最高,旅专型社会功能水平最高。(2)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内部功能权衡协同分异显著。非旅型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权衡冲突最明显。兼旅型、旅兼型经济功能与生态功能的权衡冲突最明显。旅专型土地功能内部权衡冲突最小,协同性最优。(3)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土地利用优势功能具有显著差异,且与土地利用主导用途及功能需求有关。非旅型以资源供给功能为主导(1.69),兼旅型以经济发展功能为主导(1.19),旅兼型以生态涵养功能为主导(1.06),旅专型以社会保障功能为主导(2.05)。同时,针对引导城郊乡村旅游地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模式向旅专型发展,以及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土地利用功能互补和协同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郊乡村旅游地 土地多功能利用 旅游生计类型 差异性分析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对旅游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来自长沙市城郊乡村旅游地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罗文斌 丁德孝 +1 位作者 楚雪莲 高云红 《中国土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9-99,共11页
研究目的:实证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对旅游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机理,为新阶段乡村旅游、土地利用及农户生计互动关系和协同机制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长沙市城郊乡村旅游地354户农户调查问卷为数据,采用参与式农村... 研究目的:实证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对旅游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机理,为新阶段乡村旅游、土地利用及农户生计互动关系和协同机制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长沙市城郊乡村旅游地354户农户调查问卷为数据,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熵权法、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结果:(1)不同类型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具有显著差异,旅专型农户土地利用的社会功能水平最高;(2)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对不同生计策略选择具有显著影响且存在差异性,其中就业支持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对旅专型具有正向影响;(3)在非旅型农户向旅游型转化中,社会功能是正向影响因素,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是负向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土地多功能利用是农户生计转型的重要动力,识别不同土地利用功能差异并实施有效引导管控,有助于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探索乡村振兴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郊乡村旅游地 农户生计策略 土地多功能利用 logistic回归分析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八八战略”背景下山区土地旅游化流转问题研究——基于温州山区5县山地旅游用地分析
13
作者 李雨人 《特区经济》 2023年第8期123-126,共4页
随着旅游业的复苏,山地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成为助力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深刻把握“八八战略”的优势论及问题论的前提下,本文以温州山区5县为样本,分析出其在山地旅游用地中具有土地流转相对活跃、土地流转模式多样、用地... 随着旅游业的复苏,山地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成为助力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深刻把握“八八战略”的优势论及问题论的前提下,本文以温州山区5县为样本,分析出其在山地旅游用地中具有土地流转相对活跃、土地流转模式多样、用地政策不断创新、资本参与意愿高的优势,但同时存在法律保障不足、制度存在漏洞、项目进度缓慢、市场存在无序性等问题。据此,提出应科学运用“八八战略”具体举措,力求扫清法律障碍、创新山地旅游用地模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落实山海协作工程,解决山地旅游用地,实现山区旅游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八战略 山地旅游 土地产权 用地流转 用地困境
下载PDF
人—地—业—治:乡村旅游研究的一个整合性理论框架
14
作者 徐虹 张行发 《旅游导刊》 2023年第6期1-21,共21页
乡村旅游在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发挥着引导作用,更是助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国内乡村旅游研究历经30余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而在理论研究层面仍缺乏本土化的理论创新和洞... 乡村旅游在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发挥着引导作用,更是助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国内乡村旅游研究历经30余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而在理论研究层面仍缺乏本土化的理论创新和洞见。本土化地理学中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透视乡村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乡村“人—地—业”要素系统更是成为乡村研究的重要视角并被广泛运用。乡村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系统,乡村治理是推进乡村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可回避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在“人—地—业”框架基础上构建了“人—地—业—治”理论框架,将人口视为乡村旅游地发展的关键要素,产业是核心要素,土地是基本保障要素,而乡村旅游地治理则发挥调节作用,4个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可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地人地关系的优化,整合理论框架可更好地推动未来乡村旅游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进展。在强调“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本土化研究应重点关注3个问题:一是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乡村旅游地人的主体性;二是关注城乡人口流动现象,探索乡村旅游地新内源性发展模式;三是构建乡村善治新格局,聚焦乡村旅游地共同富裕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人—地—业—治 理论框架
下载PDF
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视角下农地旅游化利用中农民利益保护研究
15
作者 张飞 孔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3期243-245,共3页
利益主体共享成果是农地旅游化利用的目的,但现实中农民利益受损说明这一目的并未实现,不完善的共建共治机制是其主要原因。因此,保护农民利益,一方面需要健全农民参与机制,为农民共享农地旅游化利用成果提供基础;另一方面应该赋予农民... 利益主体共享成果是农地旅游化利用的目的,但现实中农民利益受损说明这一目的并未实现,不完善的共建共治机制是其主要原因。因此,保护农民利益,一方面需要健全农民参与机制,为农民共享农地旅游化利用成果提供基础;另一方面应该赋予农民平等的参与决策权,为农民共享农地旅游化利用成果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旅游化利用 农民利益 共建共治共享
下载PDF
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理论内涵、效应特征及形成机制
16
作者 罗文斌 刘阳杰 《旅游导刊》 2023年第6期37-58,共22页
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逐渐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阶段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国内外学者目前对于“旅游化与乡村土地利用”关系的系统理论研究还较为欠缺。本研究基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土地利用旅游转型的现象观察和文献梳理,提出“... 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逐渐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阶段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国内外学者目前对于“旅游化与乡村土地利用”关系的系统理论研究还较为欠缺。本研究基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土地利用旅游转型的现象观察和文献梳理,提出“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的概念,并对其内涵与外延进行系统解读,从局部与整体、结构与功能、保护与发展3个视角,以及发展阶段性、主体多元性和系统复杂性3个方面归纳阐述了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的效应特征,通过引入“情境—结构—行为—结果”框架对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结论如下: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受到地方性、价值观和制度安排的情境条件约束,内部结构主要由土地资源结构、利益主体结构、治理力量结构、共同利益和集体行动组成,行为过程主要由政府、社会和农户三大主体根据各自利益诉求和共同利益协同进行决策,呈现出土地利用多功能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3个方面的效果。本研究旨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过程中的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土地旅游化利用 理论内涵 效应特征 形成机制
下载PDF
耕地“双非”政策管控形势下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开发设计策略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宇 杨路宁 +3 位作者 闫刚 余红芬 赵晴 杨旭红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41-847,共7页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并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耕地保护的政策措施。为促进农业高效生产,遵守土地利用合规化政策,本研究对发达地区农业生产及土地利用的困境进行了探究,发现部分发达地区为追...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并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耕地保护的政策措施。为促进农业高效生产,遵守土地利用合规化政策,本研究对发达地区农业生产及土地利用的困境进行了探究,发现部分发达地区为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耕地的保护,从而导致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严重。同时,对已出台的耕地政策进行梳理总结,明确相关政策规定,并以南京市溧水区无想谷首开区农用地利用为例,提出了基于耕地“双非”政策背景下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开发设计策略建议:(1)体现政策合规性;(2)体现茬口新颖性;(3)体现布局艺术性;(4)体现生产科学性;(5)体现文化赋能性;(6)体现运营创意性。本研究结果可以为中国未来农业景观的发展提供思路,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非农化 非粮化:休闲观光农业园
下载PDF
基于AHP的海南岛滨海沙生植物资源综合评价
18
作者 刘敬坤 王旭 +1 位作者 郭昊 武艳龙 《湖南林业科技》 2023年第2期46-57,共12页
为加强滨海沙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在对海南岛滨海沙生植物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多维价值理论和层次分析法(AHP),构建海南岛滨海沙生植物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模型,筛选出具有潜在开发或应用价值的植物。结果表明:海南岛滨海沙地... 为加强滨海沙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在对海南岛滨海沙生植物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多维价值理论和层次分析法(AHP),构建海南岛滨海沙生植物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模型,筛选出具有潜在开发或应用价值的植物。结果表明:海南岛滨海沙地共调查到沙生植物148种,隶属58科126属,其中最多的为禾本科,其次为豆科、菊科、莎草科、大戟科、旋花科,占总科数的38.3%;单科种占总科数的60.34%,除番薯属、苦荬菜属、九里香属、结缕草属、黄细心属、刀豆属、大戟属、刺葵属、蟛蜞菊属、藜属、月见草属、露兜树属、马齿苋属、飘拂草属、莎草属、薹草属、龙舌兰属、砂引草属外,其他108属均为单属单种,占总属数的85.71%;基于沙生植物5个准则层以及其涵盖的11个指标层因子综合评比,适应性强的热带沙地生长的本土植物有椰子、马鞍藤、长春花、露兜、仙人掌等;景观价值较高的有绿玉树、仙人掌、长春花、龙珠果、椰子、剑麻。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海南岛滨海沙地植物配置、植被恢复以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旅游岛 滨海沙地 地带性植被 植被恢复 综合评价
下载PDF
旅游型海岛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大长山岛为例
19
作者 裴鹰 李雪铭 +2 位作者 田深圳 吴文美 王国力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1期112-117,共6页
旅游业的发展在推动产业结构的改变的同时也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但旅游业也会对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并成为土地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选择中国大连长海县的大长山岛为研究区域,结合多时相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在... 旅游业的发展在推动产业结构的改变的同时也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但旅游业也会对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并成为土地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选择中国大连长海县的大长山岛为研究区域,结合多时相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在此期间当地的土地利用变化.结果表明:大长山岛土地变化情况在2009-2019年始终呈现不透水面和农用地面积增加,林地、草地和水体面积减少的特征,其中,不透水面和农用地面积分别增加0.5653和0.9941km^(2),林地减少面积1.3703km^(2),这表明相比于其他的地表覆盖,林地在城镇化过程中更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此外,景观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各土地类型之间变化规律存在差异,但整体景观格局基本保持稳定.因此,当地政府在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应合理调整规划布局,促进海岛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城镇化 土地利用 大长山岛 海岛旅游 景观指数
下载PDF
生态型城市旅游综合体土地利用时空演化机制研究——以西溪湿地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维维 王甫园 +1 位作者 马晓龙 虞虎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3-148,共16页
探索生态型城市旅游综合体的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可为提升城市生态空间服务效能和推进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及决策支撑。文章以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湿地为案例,采用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分析生态型城市旅游综合体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 探索生态型城市旅游综合体的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可为提升城市生态空间服务效能和推进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及决策支撑。文章以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湿地为案例,采用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分析生态型城市旅游综合体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动态过程,并援引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探索其演化机制。分析表明,西溪湿地生态型城市旅游综合体呈现出旅游景观及配套服务用地、高端居住、商业服务业及交通用地持续扩张,农业、工业及村居用地持续缩减直至基本消失的时序特征,依次经历了“轴向蔓延”“核心-边缘”和“圈层+扇形”的用地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从复杂适应性系统视角看,上述演变过程的形成是多阶段、多主体在特定城市发展导向下适应性地构建土地利用行动网络,促成所在地域空间定向转型的结果。文章认为,为促成生态型城市旅游综合体建设发展过程中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正和博弈,应在健全刚性生态约束机制的基础上,系统化地挖掘优质生态资源及其所处自然、人文环境的休闲服务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型城市旅游综合体 复杂适应性系统 土地利用 演化机制 西溪湿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