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0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旅游型传统村落用地与空间格局演变微尺度分析——以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斌 郭冰玉 岳士俊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4-180,共7页
以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为例,基于Google Earth高精度遥感图像,运用参与式乡村评估、ArcGIS空间分析、空间句法等方法分析乡村旅游发展中村庄用地功能及村庄空间格局的演变,探讨旅游干预对村庄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2—2022年... 以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为例,基于Google Earth高精度遥感图像,运用参与式乡村评估、ArcGIS空间分析、空间句法等方法分析乡村旅游发展中村庄用地功能及村庄空间格局的演变,探讨旅游干预对村庄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2—2022年袁家村空间格局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土地利用类型由村民生活生产主导转变为旅游发展所需,致使村庄空间结构由村民居住空间为中心的单核心放射状转向旅游空间为主的多核心密集型;(2)乡村旅游促使空间关系网络趋向复杂化,同时在土地功能细碎化过程中村庄交通空间的稳定性和空间结构主导性凸显;(3)袁家村空间格局演变受市场需求和政府调控等多方面因素推动,村民的积极响应和空间功能的理性更新是其中关键作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传统村落 用地演变 空间格局 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
下载PDF
分级治理: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基层治理秩序再造——基于豫北Y村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1
2
作者 邱婷 《决策与信息》 2024年第3期26-37,共12页
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与治理有序共同构成了乡村振兴的基础。基于豫北的田野调查发现,乡村旅游开发提高了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与家庭收入,但也造成了村庄开发的混乱局面,建立在土地之上单一利益主体间的互动转变为多方利益主体的博弈。在... 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与治理有序共同构成了乡村振兴的基础。基于豫北的田野调查发现,乡村旅游开发提高了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与家庭收入,但也造成了村庄开发的混乱局面,建立在土地之上单一利益主体间的互动转变为多方利益主体的博弈。在新的关系互动模式下,村庄内形成了土地利益分化的差序格局,集体土地分配规则的公共性与权威弱化,基于土地调整、分配的层级治理秩序受到冲击,导致了村级治理的困境。要实现不同利益主体博弈的平衡,必须重新构建发展型村庄的治理体系,即由村一级负责对接村庄发展性任务,承担村庄的土地经营与产业发展,同时落实相应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分配,保证村庄内部发展的整体性公平;而组一级负责对接村庄常规性事务,负责对农民的组织和动员,同时参与村庄经济发展的监督与收益分配,保证村庄事务推进的公开透明性,以此通过权力、责任和利益的协调,重构村组之间的利益连带关系,形成村组之间相互嵌入的新层级治理体系与基层治理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开发 土地秩序 村级治理 分级治理 基层治理效力
下载PDF
基于波士顿矩阵分析的文学旅游品牌塑造研究——以淮安市“西游圣地”品牌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潮 徐前 +1 位作者 王益富 管江悦 《江苏商论》 2024年第3期58-61,70,共5页
本文运用波士顿矩阵(SWOT)分析法分析淮安市“西游圣地”旅游品牌的内部与外部环境。“西游圣地”旅游品牌内部优势是地理位置优势、政府支持力度大、形象识别系统设计较好、深度的文化开发。内部劣势是旅游元素简单杂糅、配套基础设施... 本文运用波士顿矩阵(SWOT)分析法分析淮安市“西游圣地”旅游品牌的内部与外部环境。“西游圣地”旅游品牌内部优势是地理位置优势、政府支持力度大、形象识别系统设计较好、深度的文化开发。内部劣势是旅游元素简单杂糅、配套基础设施尚未完善。外部机会是营销方式丰富多样、市场优势明显。外部威胁是其他西游品牌和主题乐园的竞争。根据上述因素提出开拓型、争取型、抗争型、保守型4种战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安市 西游圣地 旅游品牌形象 SWOT分析
下载PDF
乡村旅游与土地利用协同发展研究现状与展望
4
作者 康志文 罗文斌 谢海丽 《农业展望》 2024年第6期77-85,共9页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和土地利用的协同发展也是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方向。本研究选取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有关乡村旅游与土地利用研究的期刊文献,采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数据的发文量、作者、机构、关键词等...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和土地利用的协同发展也是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方向。本研究选取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有关乡村旅游与土地利用研究的期刊文献,采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数据的发文量、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与土地利用协同发展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2006-2015年为初步探索阶段,总发文量为50篇;2016年至今为迅速发展阶段,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发文量较前期有明显增加。(2)大部分学者都是独立开展研究工作,有少量研究团队出现但均小而分散。研究机构以高校居多,少量合作均发生在地理位置相近的高校与研究所之间,且多位于北京、天津、江苏等发达地区。(3)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乡村旅游、旅游开发、土地利用、乡村振兴四方面。基于此,未来乡村旅游与土地利用协同发展研究应注重乡村旅游与土地利用协同发展的融合研究和构建乡村旅游与土地利用协同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土地利用 CITESPACE 协同发展 研究展望
下载PDF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点状供地发展策略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佳丹 王凯 +1 位作者 徐志豪 詹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0期186-189,共4页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体,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传承农耕文明、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长...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体,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传承农耕文明、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长期面临建设用地尤其是新增建设用地保障难题,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在分析宁波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用地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归纳“点状供地”发展模式,探讨发展策略,并以宁波市象山县为例开展“点状供地”类型引导分区,形成农村闲置房屋利用、乡村度假整体开发和点状布局单体开发三大类型分区,以期为乡村产业点状供地推广应用提供空间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点状供地 类型引导分区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都市旅游区土地利用生态效应评价——以海口市滨海旅游区为例
6
作者 余中元 林莉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6期649-655,共7页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面临着来自多方的压力,对旅游用地生态效应进行评价迫在眉睫。以海口市滨海旅游区旅游用地为案例区域,利用P-S-R模型,选取经济压力、环境状态、人文响应指标,构建旅游用地生态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不同...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面临着来自多方的压力,对旅游用地生态效应进行评价迫在眉睫。以海口市滨海旅游区旅游用地为案例区域,利用P-S-R模型,选取经济压力、环境状态、人文响应指标,构建旅游用地生态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不同压力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研究表明:(1)研究区旅游用地生态效应总体较差,有波动;(2)经济发展是旅游用地生态效应的主要压力;(3)旅游用地人文应对力不足。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合理规划城区和城郊旅游用地,促进旅游业和区域可持续发展;(2)改善人居环境,发展公益旅游和文化旅游;(3)加强与周边旅游区合作,缓解省会城市旅游压力;(4)改善旅游产业结构,提升旅游用地生态效应;(5)建立完善旅游用地生态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加强对破坏旅游用地生态环境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用地 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 区域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乡村社会文化变迁影响研究——基于安顺镇宁石头寨旅游开发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7
作者 胡文兰 黄菡薇 《安顺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8-44,81,共8页
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中的土地利用不仅与当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保护与传承密切相关,还牵涉到村落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旅游开发建设会导致土地利用发生变化,其中不乏农业用地转非农用地,引起传统生计模式瓦解,... 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中的土地利用不仅与当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保护与传承密切相关,还牵涉到村落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旅游开发建设会导致土地利用发生变化,其中不乏农业用地转非农用地,引起传统生计模式瓦解,地方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人地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进而反作用于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土地与农业是维持村落生态平衡系统的重要一环,新一轮的乡村旅游开发应以保护耕地与生态环境为基础,充分尊重当地人的主体性,保护地方生态文化系统,实现生态、生产与生活的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土地利用 人地关系
下载PDF
旅游型海岸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及驱动力分析——以三亚市海棠区为例
8
作者 余中元 温文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0期89-94,102,共7页
以三亚市海棠区为例,运用ArcGIS和ENVI软件对2002—2022年遥感影像进行处理,探索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计算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海棠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变化... 以三亚市海棠区为例,运用ArcGIS和ENVI软件对2002—2022年遥感影像进行处理,探索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计算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海棠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变化较为显著的是耕地、林地、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的流向主要是建设用地。这一时期海棠区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加剧。海棠区土地利用生态效应不宜乐观,海棠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供给呈反方向发展趋势,海棠区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已逐渐接近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饱和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型海岸区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效应 驱动力
下载PDF
地域类型视角下中国旅游学的知识体系构建
9
作者 陆林 花玉莲 陈劼绮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30,共16页
中国旅游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关键在于中国旅游学自主的知识体系构建,新时代旅游研究亟待探索具有本土化、时代化和谱系化的旅游学知识体系。中国旅游发展的地域实践是中国式旅游现代化在地域空间上的表征,蕴含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实践经验和... 中国旅游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关键在于中国旅游学自主的知识体系构建,新时代旅游研究亟待探索具有本土化、时代化和谱系化的旅游学知识体系。中国旅游发展的地域实践是中国式旅游现代化在地域空间上的表征,蕴含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实践经验和实践理性,为中国旅游学自主的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了“富矿”。因此,文章基于地域类型的研究视角,立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与中国旅游发展的实践基础,遵循知识管理和学科体系建设的价值原则,系统逻辑、时空逻辑和尺度逻辑的认识论原则以及类型学的方法论原则,构建地域类型视角下中国旅游学的知识体系。结果表明,中国地域类型旅游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演化过程,城市旅游、乡村旅游、自然保护地旅游和遗产地旅游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三大主体”和“一个特殊”的中国旅游学知识体系。在更为鲜活的中国旅游发展实践中,地域类型旅游呈现出尺度嵌套、尺度重组和尺度跃迁的融合发展现象,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是地域类型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山脉、河流、国家文化公园、高铁等线性介质深刻影响了旅游地的空间结构、空间功能和空间关系,为进一步构建地域类型视角下中国旅游学的知识体系提供了发展方向。中国旅游学的知识体系构建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旅游学的重要途径,为推动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化、旅游业和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旅游学 地域类型旅游 知识体系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下载PDF
旅游者具身体验对遗产责任行为的影响——基于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的案例研究
10
作者 李永乐 张又玲 王凯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9-73,123,124,共17页
探索旅游者具身体验与遗产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为案例,对旅游者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划分具身体验维度,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旅游者具... 探索旅游者具身体验与遗产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为案例,对旅游者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划分具身体验维度,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旅游者具身体验-地方感-遗产责任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旅游者具身体验可划分为具身感官体验、具身运动体验、具身情感体验和具身情境体验4个维度。第二,除具身运动体验外,旅游者具身体验的其他3个维度均与遗产责任行为显著正相关。第三,除具身运动体验外,旅游者具身体验的其他3个维度均与地方感显著正相关。第四,旅游者地方感正向影响遗产责任行为,且在具身感官体验、具身情感体验、具身情境体验与遗产责任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具身运动体验与遗产责任行为之间未起到中介作用。全方位提升旅游者具身体验,应多层次培育旅游者地方感,激发旅游者遗产责任行为,促进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体验 遗产保护 遗产旅游 负责任行为 人地关系 历史文化街区 大运河
下载PDF
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困境与突破
11
作者 张妍馨 闻丽英 《新疆农垦经济》 2024年第7期63-72,共10页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以及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与案例研究法,枚举实践中利用闲置农宅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最常见的五种表现形式,从规划、资金、人才、监...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以及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与案例研究法,枚举实践中利用闲置农宅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最常见的五种表现形式,从规划、资金、人才、监管及环境五个维度上剖析闲置农宅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过程中存在的困境,进而提出通过制定科学严谨的整体开发规划、强化政策扶持以吸引社会资本、优化人才激励措施和发展环境、健全乡村旅游产业的政府监管、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等方面来探索解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闲置宅基地 农房 乡村旅游产业
下载PDF
黄河流域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规划研究--以五道沟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为例
12
作者 王智欣 高林君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11期28-31,165,共5页
矿产开采是主要的能源采集方式,但开矿工作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特别是黄河流域的中游地区,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问题尤为突出。此研究以五道沟矿山废弃地为例进行分析,并基于生态恢复理论,提出针对性的生态恢复技术举措。同时,结... 矿产开采是主要的能源采集方式,但开矿工作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特别是黄河流域的中游地区,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问题尤为突出。此研究以五道沟矿山废弃地为例进行分析,并基于生态恢复理论,提出针对性的生态恢复技术举措。同时,结合景观规划和旅游发展设计,通过人工干预技术和自然修复能力,改善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景观规划设计借助生态恢复来增添矿山的自然风光,进而促进矿山景观旅游的发展,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为矿山生态恢复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废弃地 黄河流域 生态恢复 景观规划 旅游发展
下载PDF
旅游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耦合协调演化研究--以国际旅游城市张家界为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罗文斌 楚雪莲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46,共11页
基于典型旅游城市张家界1996-2016年的截面数据,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究其旅游产业发展和土地利用结构的耦合协调水平及演化规律,并寻找其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关联。结果表明: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耦合协调特征明显,两者关系... 基于典型旅游城市张家界1996-2016年的截面数据,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究其旅游产业发展和土地利用结构的耦合协调水平及演化规律,并寻找其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关联。结果表明: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耦合协调特征明显,两者关系发展经历了失调期、初级协调期、协调期三个阶段,最终达到优质协调状态。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的耦合协调水平与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相对应,耦合协调度增长速度与旅游地生命周期演进速度相一致。两者关联性研究可为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分析提供科学量化的技术指标,丰富和拓展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业 土地利用结构 耦合协调 旅游地生命周期 张家界
下载PDF
乡村旅游聚落用地与空间结构模式演变研究——以婺源篁岭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何建民 陈志军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8-71,共14页
22年来,篁岭乡村旅游聚落用地空间格局的演变,经历缓慢上升、迅速增加、扩展回落三个阶段,由古村“点状式”扩展演变为古村“填充式”、新村“团状式”和外围“外延式”扩展;单一的村民居住型用地比例大幅降低,向“居住-旅游-商服”多... 22年来,篁岭乡村旅游聚落用地空间格局的演变,经历缓慢上升、迅速增加、扩展回落三个阶段,由古村“点状式”扩展演变为古村“填充式”、新村“团状式”和外围“外延式”扩展;单一的村民居住型用地比例大幅降低,向“居住-旅游-商服”多元复合型功能演变,在空间结构模式上分别表现为单核点状式、多点线性式和多线块状式。其演变过程受到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等多种内外因素驱动,并存在一个有规律的闭环式驱动机制。篁岭乡村旅游聚落仍然存在活态文化缺失、聚落景观城镇化、空间耦合度不协调等问题,要进一步加强聚落空间科学规划、创新乡村土地政策、丰富用地功能类型、强化用地乡村属性,吸引原住民回迁居住生活、乡贤返乡生活创业、外乡人前来旅居生活,以满足旅游市场高品质需求和乡村旅游发展高质量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聚落 用地 空间结构演变 驱动机制 婺源篁岭
下载PDF
生计类型视角下城郊乡村旅游地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评价及其差异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罗文斌 丁德孝 +2 位作者 楚雪莲 高云红 刘阳杰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39-650,共12页
不同生计类型视角下的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与差异研究是深入推进旅游与土地融合发展,协调城郊旅游发展用地矛盾的重要途径。以长沙城郊乡村旅游地为研究区域,基于参与式农村评估、熵权法、区位熵等方法,探究城郊乡村旅游地不同生计类型... 不同生计类型视角下的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与差异研究是深入推进旅游与土地融合发展,协调城郊旅游发展用地矛盾的重要途径。以长沙城郊乡村旅游地为研究区域,基于参与式农村评估、熵权法、区位熵等方法,探究城郊乡村旅游地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优势度及其差异性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存在差异。非旅型土地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水平最高,旅专型社会功能水平最高。(2)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内部功能权衡协同分异显著。非旅型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权衡冲突最明显。兼旅型、旅兼型经济功能与生态功能的权衡冲突最明显。旅专型土地功能内部权衡冲突最小,协同性最优。(3)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土地利用优势功能具有显著差异,且与土地利用主导用途及功能需求有关。非旅型以资源供给功能为主导(1.69),兼旅型以经济发展功能为主导(1.19),旅兼型以生态涵养功能为主导(1.06),旅专型以社会保障功能为主导(2.05)。同时,针对引导城郊乡村旅游地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模式向旅专型发展,以及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土地利用功能互补和协同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郊乡村旅游地 土地多功能利用 旅游生计类型 差异性分析
下载PDF
人—地—业—治:乡村旅游研究的一个整合性理论框架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虹 张行发 《旅游导刊》 2023年第6期1-21,共21页
乡村旅游在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发挥着引导作用,更是助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国内乡村旅游研究历经30余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而在理论研究层面仍缺乏本土化的理论创新和洞... 乡村旅游在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发挥着引导作用,更是助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国内乡村旅游研究历经30余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而在理论研究层面仍缺乏本土化的理论创新和洞见。本土化地理学中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透视乡村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乡村“人—地—业”要素系统更是成为乡村研究的重要视角并被广泛运用。乡村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系统,乡村治理是推进乡村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可回避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在“人—地—业”框架基础上构建了“人—地—业—治”理论框架,将人口视为乡村旅游地发展的关键要素,产业是核心要素,土地是基本保障要素,而乡村旅游地治理则发挥调节作用,4个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可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地人地关系的优化,整合理论框架可更好地推动未来乡村旅游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进展。在强调“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本土化研究应重点关注3个问题:一是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乡村旅游地人的主体性;二是关注城乡人口流动现象,探索乡村旅游地新内源性发展模式;三是构建乡村善治新格局,聚焦乡村旅游地共同富裕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人—地—业—治 理论框架
下载PDF
基于AHP的海南岛滨海沙生植物资源综合评价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敬坤 王旭 +1 位作者 郭昊 武艳龙 《湖南林业科技》 2023年第2期46-57,共12页
为加强滨海沙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在对海南岛滨海沙生植物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多维价值理论和层次分析法(AHP),构建海南岛滨海沙生植物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模型,筛选出具有潜在开发或应用价值的植物。结果表明:海南岛滨海沙地... 为加强滨海沙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在对海南岛滨海沙生植物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多维价值理论和层次分析法(AHP),构建海南岛滨海沙生植物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模型,筛选出具有潜在开发或应用价值的植物。结果表明:海南岛滨海沙地共调查到沙生植物148种,隶属58科126属,其中最多的为禾本科,其次为豆科、菊科、莎草科、大戟科、旋花科,占总科数的38.3%;单科种占总科数的60.34%,除番薯属、苦荬菜属、九里香属、结缕草属、黄细心属、刀豆属、大戟属、刺葵属、蟛蜞菊属、藜属、月见草属、露兜树属、马齿苋属、飘拂草属、莎草属、薹草属、龙舌兰属、砂引草属外,其他108属均为单属单种,占总属数的85.71%;基于沙生植物5个准则层以及其涵盖的11个指标层因子综合评比,适应性强的热带沙地生长的本土植物有椰子、马鞍藤、长春花、露兜、仙人掌等;景观价值较高的有绿玉树、仙人掌、长春花、龙珠果、椰子、剑麻。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海南岛滨海沙地植物配置、植被恢复以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旅游岛 滨海沙地 地带性植被 植被恢复 综合评价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对旅游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来自长沙市城郊乡村旅游地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罗文斌 丁德孝 +1 位作者 楚雪莲 高云红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9-99,共11页
研究目的:实证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对旅游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机理,为新阶段乡村旅游、土地利用及农户生计互动关系和协同机制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长沙市城郊乡村旅游地354户农户调查问卷为数据,采用参与式农村... 研究目的:实证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对旅游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机理,为新阶段乡村旅游、土地利用及农户生计互动关系和协同机制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长沙市城郊乡村旅游地354户农户调查问卷为数据,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熵权法、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结果:(1)不同类型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具有显著差异,旅专型农户土地利用的社会功能水平最高;(2)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对不同生计策略选择具有显著影响且存在差异性,其中就业支持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对旅专型具有正向影响;(3)在非旅型农户向旅游型转化中,社会功能是正向影响因素,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是负向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土地多功能利用是农户生计转型的重要动力,识别不同土地利用功能差异并实施有效引导管控,有助于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探索乡村振兴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郊乡村旅游地 农户生计策略 土地多功能利用 logistic回归分析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八八战略”背景下山区土地旅游化流转问题研究——基于温州山区5县山地旅游用地分析
19
作者 李雨人 《特区经济》 2023年第8期123-126,共4页
随着旅游业的复苏,山地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成为助力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深刻把握“八八战略”的优势论及问题论的前提下,本文以温州山区5县为样本,分析出其在山地旅游用地中具有土地流转相对活跃、土地流转模式多样、用地... 随着旅游业的复苏,山地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成为助力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深刻把握“八八战略”的优势论及问题论的前提下,本文以温州山区5县为样本,分析出其在山地旅游用地中具有土地流转相对活跃、土地流转模式多样、用地政策不断创新、资本参与意愿高的优势,但同时存在法律保障不足、制度存在漏洞、项目进度缓慢、市场存在无序性等问题。据此,提出应科学运用“八八战略”具体举措,力求扫清法律障碍、创新山地旅游用地模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落实山海协作工程,解决山地旅游用地,实现山区旅游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八战略 山地旅游 土地产权 用地流转 用地困境
下载PDF
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视角下农地旅游化利用中农民利益保护研究
20
作者 张飞 孔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3期243-245,共3页
利益主体共享成果是农地旅游化利用的目的,但现实中农民利益受损说明这一目的并未实现,不完善的共建共治机制是其主要原因。因此,保护农民利益,一方面需要健全农民参与机制,为农民共享农地旅游化利用成果提供基础;另一方面应该赋予农民... 利益主体共享成果是农地旅游化利用的目的,但现实中农民利益受损说明这一目的并未实现,不完善的共建共治机制是其主要原因。因此,保护农民利益,一方面需要健全农民参与机制,为农民共享农地旅游化利用成果提供基础;另一方面应该赋予农民平等的参与决策权,为农民共享农地旅游化利用成果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旅游化利用 农民利益 共建共治共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