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庆头台油田微生物驱油先导性矿场试验室内评价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蔚 石梅 +4 位作者 侯兆伟 杨振宇 韩培惠 刘如林 梁凤来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0-182,191,共4页
选定进行微生物先导性矿场试验的大庆头台油田,有效孔隙度11.5%,平均渗透率0.125μm2,油层温度60~65℃,原油含蜡25%,凝固点31.5℃,地下粘度4.0mPap·s,地面密度0.8624t/m3,地层水矿化度627mg/L,pH值7~8。对筛选出的多株采油菌进... 选定进行微生物先导性矿场试验的大庆头台油田,有效孔隙度11.5%,平均渗透率0.125μm2,油层温度60~65℃,原油含蜡25%,凝固点31.5℃,地下粘度4.0mPap·s,地面密度0.8624t/m3,地层水矿化度627mg/L,pH值7~8。对筛选出的多株采油菌进行了室内评价,结果表明:6个菌种(P24,SHB,X2,RB,A白,AQ)在65℃下与头台原油共同发酵后,原油中轻组分增加,按参数∑C21/∑C22计算的增加率为41.0%~97.0%,以X2(97.0%)和SHB(94.0%)为最高;原油粘度(48.9mPa·s)下降17.7%~44.2%,以A白(44.2%)和SHB(41.5%)下降最多;发酵液pH值由7.0降至5.0~6.0,发酵液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35.6mN/m)下降56.8%~66.3%;5个菌种(SHB,X2,P24,U1 6,A白)在45~65℃下都能生长,菌数达108~1010个/mL以上;7种菌(以上5种及AU1,5号)尺寸最大为1.2~2.4μm,与头台油藏的渗透率相适应;在渗透率0.559,0.581,0.590μm2的2个均质、1个非均质人造岩心上,水驱之后(水驱采收率33.1%,36.5%,53.6%)注入菌数为107~108个/mL的菌液0.3PV,继续水驱,流出液菌数为108~109个/mL,采收率提高6.08%,5.81%,4.60%,平均为5.81%。图2表6参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头台油田 微生物驱油 先导性 矿场试验 室内评价
下载PDF
特低渗透油藏可动油的测量及应用 被引量:13
2
作者 孙庆和 何玺 林海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5-37,共3页
从阐述特低渗透油藏可动油概念入手, 介绍了测定可动油的方法与原理, 以头台油田扶余油层为例来研究测定了可动油饱和度并描述其分布特征; 最后研究了可动油在特低渗透油藏评价中的应用, 为特低渗透油藏评价寻找到一个新的途径。
关键词 测定方法 可动油 分布 特低渗透油藏 饱和度
下载PDF
用微地震波法确定松辽盆地头台油田地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刘云彬 安广柱 张烈辉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30,共2页
在压裂过程中,利用地层岩石破裂产生的微地震波对松辽盆地头台油田10口水力压裂井的人工裂缝及天然裂缝方位、几何形态进行测试,确定了该油田地应力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头台油田人工裂缝形成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为100°~120°... 在压裂过程中,利用地层岩石破裂产生的微地震波对松辽盆地头台油田10口水力压裂井的人工裂缝及天然裂缝方位、几何形态进行测试,确定了该油田地应力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头台油田人工裂缝形成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为100°~120°,平均为110°;天然裂缝方向70%为0°-50°,地层中三向应力为南部较小、北部较大,构造断裂与天然裂缝的走向近似平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波 头台油田 裂缝形态 地应力特征
下载PDF
双重介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探讨 被引量:5
4
作者 张继芬 王江 +1 位作者 黄咏梅 王玉英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6-29,共4页
利用SimbestⅡ软件,对头台油田M505注水开发试验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给出了双重介质模型的建模方法及其历史拟合的有效手段,对动、静态数据流的参数确定方法也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双重介质油藏 油田 油藏
下载PDF
松辽盆地头台油田储层裂缝参数发育特征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白新华 王敬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8-9,13,共3页
本文从对岩心中裂缝的观察入手,经过对岩心节理走向的古地磁定位分析,总结了松辽盆地头台油田扶余油层储层裂缝的空间展布特征。同时,运用纵波波速的比值———“龟裂系数”方法对扶余油层储层的裂缝发育频率进行了分析、计算。结论... 本文从对岩心中裂缝的观察入手,经过对岩心节理走向的古地磁定位分析,总结了松辽盆地头台油田扶余油层储层裂缝的空间展布特征。同时,运用纵波波速的比值———“龟裂系数”方法对扶余油层储层的裂缝发育频率进行了分析、计算。结论表明,头台油田储层的裂缝极为发育,裂缝参数特征必然影响油田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台油田 储层 裂缝参数 特征研究 油田地质
下载PDF
头台油田扶、杨油层裂缝系统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4
6
作者 崔永强 李建民 孙庆和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1-13,16,共4页
依据头台油田岩心、测井等资料, 综合描述了储层天然裂缝和人工裂缝系统的基本特征,并对其分布规律、方向性及成因类型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指出了储层内部天然垂直裂缝是晚白垩世以来, 松辽盆地受远场近东西向挤压作用的产物, 属区... 依据头台油田岩心、测井等资料, 综合描述了储层天然裂缝和人工裂缝系统的基本特征,并对其分布规律、方向性及成因类型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指出了储层内部天然垂直裂缝是晚白垩世以来, 松辽盆地受远场近东西向挤压作用的产物, 属区域性裂缝。该成果对头台及周边油田加深储层裂缝认识, 指导裂缝性油田注水开发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层裂缝 裂缝分布规律 裂缝成因 头台油田 油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