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0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rrenotokous toxic action and mechanism of atmospheric contamination: Toluene Diisocyanate
1
作者 Yubin JI Lei YU +1 位作者 Lang LANG Wunlan LI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6年第B08期185-185,共1页
关键词 大气污染 二异氰酸盐 毒性 TDI
下载PDF
The Toxicity, Persistence and Mode of Actions of Selected Botanical Pesticides in Africa against Insect Pests in Common Beans, P. vulgaris: A Review 被引量:2
2
作者 Nelson Mpumi Kelvin Mtei +1 位作者 Revocatus Machunda Patrick A. Ndakidemi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6年第1期138-151,共14页
Common beans are affected by many insect pests such as bean leaf beetle, aphids, legume pod borer and bean beetles. Traditional and cultural practices such as site selection, crop rotation, intercropping and seed sele... Common beans are affected by many insect pests such as bean leaf beetle, aphids, legume pod borer and bean beetles. Traditional and cultural practices such as site selection, crop rotation, intercropping and seed selection, sowing date are used to reduce the infestation of insect pests of common beans in the field and in storage rooms. Natural enemies such as predators, parasitoids and pathogens can control the insect pests. Synthetic pesticides such as cypermethion, carbaryl, and lambda-cyhalothrin have reported to be effective, but are toxic to people, destroy natural enemies and contaminate the environment. Botanical pesticides are the promising alternatives. This review paper explains toxicity, persistence and mode of actions of active ingredients of botanical pesticides. Rotenone from T. vogelii has the oral lethal dose (LD<sub>50</sub>) of 132 - 1500 mg/kg to mammals. It delays the 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in mitochondria of the insects and limits the cellular energy production. Azadirachtin is antifeedant and growth disruptor of insects. It has low toxicity to mammals. The oral LD<sub>50</sub> in mammals is greater than 3540 mg/kg. Azadirachtin displays strong effects on chemoreceptors of the insects. Pyrethrins are axonic poisons and have repellent effects to insects. It is less toxic to mammals with the LD<sub>50</sub> of about 1500 mg/Kg. It attacks the nervous systems of insects. Sesquiterpene lactones from T. diversifolia, Pentacyclic triterpenoids from Lantana camara, Vernodalin, Vernodalol and Epivernodalol from V. amygdalina have repellent and feeding deterrents chemicals which discourage the insects from feeding the crop. Most active ingredients of botanical pesticides have short life span in the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xicITY PERSISTENCE Botanical Pesticides Mode of actions Half Life
下载PDF
Further Exploring Linear Concentration Addition and Independent Action for Predicting Non-interactive Mixture Toxicity 被引量:3
3
作者 覃礼堂 张鑫 +2 位作者 莫凌云 梁延鹏 曾鸿鹄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6期886-896,共11页
Since it is unrealistic to do an experimental mixture assessment on every possible combination, mathematical mode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edicting the mixture toxicity. The present study is devoted to the furthe... Since it is unrealistic to do an experimental mixture assessment on every possible combination, mathematical mode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edicting the mixture toxicity. The present study is devoted to the further application of linear concentration addition(CA)-based model(LCA) and independent action(IA)-based model(LIA) to predict the non-interactive mixture toxicity. The 26 mixtures including 312 data point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predictive powers of LCA and LIA models. The models were internally validated using the leave-one-out cross-validation and y-randomization test, and the external validations were evaluated by the test tests. Both LCA and LIA models agree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values for all mixture toxicity, and present high internally(R2 and Q2 〉 0.98) and externally(Q2F1, Q2F2, and Q2F3 〉 0.99) predictive power. The use of LCA and LIA led to improved predictions compared to the estimates based on the CA and IA models. Both LCA and LIA were found to be appropriate methods for modeling toxicity of non-interactive chemical mix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xture toxicity simple linear regression concentration addition independent action PESTICIDE
下载PDF
Protective Action of a Herbal Preparation Liv-52 AgainstBeryllium Toxicity in Rats
4
作者 SeemaMATHUR R.MATHUR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4年第2期180-197,共18页
An Ayurvedic medicine, Liv-52 has been studied as a prophylactic against beryllium induced toxicity in rats. Administration of beryllium per se caused severe degenerative and necrotic changes in liver, kidney, lungs a... An Ayurvedic medicine, Liv-52 has been studied as a prophylactic against beryllium induced toxicity in rats. Administration of beryllium per se caused severe degenerative and necrotic changes in liver, kidney, lungs and spleen. Its administration reduced glycogen content, activity of alkaline phosphatase and adenosine triphosphatase in these oreans. On the contrary, activities of acid phosphatase and glucose-6-phosphatase were increased singificantly. In Liv-52 primed rats significant recoupment was observed in all the par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ective action of a Herbal Preparation Liv-52 AgainstBeryllium toxicity in Rats
下载PDF
雷公藤血液毒性机制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郑肖庆 丁樱 +1 位作者 徐闪闪 郭婷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5-179,共5页
雷公藤用药历史悠久,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功效,常用于多种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疗效显著。作为一种传统有毒中药,其血液毒性也不容小觑,限制了其在很多领域的应用,也愈发受到广泛关注。通过综述雷公藤相关研究,梳理分析... 雷公藤用药历史悠久,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功效,常用于多种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疗效显著。作为一种传统有毒中药,其血液毒性也不容小觑,限制了其在很多领域的应用,也愈发受到广泛关注。通过综述雷公藤相关研究,梳理分析血液毒性表现特点发现,患者临床表现轻重不同,重者可能会产生骨髓抑制,但发生率低,且大多可逆。由于其所含化学成分复杂,不同成分致血液毒性产生的机制各异。对雷公藤所含有的主要毒性成分进行归类梳理,并从抑制细胞周期、影响转录调节、致突变及诱导细胞凋亡等方面总结其血液毒性作用机制,对雷公藤减毒的中西医防治措施进行整理与发掘,总结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及西药减毒机制,为其在临床的使用提供参考与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 血液毒性 作用机制 配伍减毒
下载PDF
草乌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及蒙医学毒性控制方法概述
6
作者 乌尼日 包勒朝鲁 《中医药导报》 2024年第1期93-99,共7页
草乌所含的特征性成分二萜类生物碱是其主要毒性成分也是有效成分,具有抗炎、镇痛、抑菌、抗病毒、强心、抗肿瘤、局部麻醉等药理活性的同时也存在各种毒性作用。故传统医药通常通过炮制或配伍,降低其毒性,保障临床用药安全。作为中医... 草乌所含的特征性成分二萜类生物碱是其主要毒性成分也是有效成分,具有抗炎、镇痛、抑菌、抗病毒、强心、抗肿瘤、局部麻醉等药理活性的同时也存在各种毒性作用。故传统医药通常通过炮制或配伍,降低其毒性,保障临床用药安全。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医药在这方面优势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乌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毒性 蒙医学毒性控制
下载PDF
华蟾素与肿瘤治疗概述
7
作者 曹思源 周千雪 李磊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0,共4页
华蟾素作为传统动物药之一,在中国已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在临床上,它能够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迁移,促进其凋亡。本文概述了华蟾素抗不同肿瘤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以期为中学生物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信号通路 作用机制 靶点 临床应用 毒性
下载PDF
基于中药系统毒理学数据库的中药致肾毒性及药物规律研究
8
作者 李嘉昕 刘慧敏 +3 位作者 钱文秀 马宁 宋丽丽 李遇伯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2期173-180,共8页
目的基于中药系统毒理学数据库(TCMSTD)对中药致肾毒性及用药规律进行探究和总结。方法利用TCMSTD对收录的具有毒性的中药材按照毒性类型进行筛选并分析,总结具有肾毒性的中药材其药性、药味、功效、归经等规律。结果发现具有肾毒性的中... 目的基于中药系统毒理学数据库(TCMSTD)对中药致肾毒性及用药规律进行探究和总结。方法利用TCMSTD对收录的具有毒性的中药材按照毒性类型进行筛选并分析,总结具有肾毒性的中药材其药性、药味、功效、归经等规律。结果发现具有肾毒性的中药101种,其肾毒性依据肾脏损伤部位不同,可分为肾小管损伤、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小球损伤、肾间质损伤4种,同一味中药可能对肾脏不同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具有肾毒性的中药中明确具有肾毒性的毒性成分共27种,分别属于生物碱类、酚类等13种成分类型。对肾毒性成分作用靶点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重复频次最高的靶点为ESR1、ALOX5,出现频次均为21次。101种肾毒性中药其药性多为寒、温;药味则以苦、辛为主;归经多归肝、肺、脾、肾经。结论具有肾毒性的中药药性以寒、温为主,药味以苦、辛为主,药物功效分布相对较均匀,提示一些常用传统中药在日常使用时应注意剂量与配伍,减少药物本身对肾脏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系统毒理学数据库 肾毒性 中药 毒性成分 作用机制 减毒方法 规律研究
下载PDF
2015年至2023年针灸防治非小细胞肺癌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侯铖宇 柳熠玲 +4 位作者 谢桐欣 黄子夏 王蓓茹 刘艳中 王继勇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7期15-23,共9页
综述2015年至2023年针灸防治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对2015年至2023年针灸防治NSCLC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整合,分析发现,针灸有助于戒烟,能有效改善NSCLC患者生存状态,包括减轻癌性疼痛,缓解癌因性疲乏、抑郁焦虑、... 综述2015年至2023年针灸防治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对2015年至2023年针灸防治NSCLC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整合,分析发现,针灸有助于戒烟,能有效改善NSCLC患者生存状态,包括减轻癌性疼痛,缓解癌因性疲乏、抑郁焦虑、睡眠障碍,改善呼吸系统症状,延长生存期等;针灸还能改善NSCLC患者围手术期状态,增强围手术期免疫功能,减少术后炎症反应及术后并发症。此外,针灸对于改善放射治疗、化学疗法后毒副反应,如胃肠道不良反应、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皮肤毒副反应等也有较好的疗效。针灸防治NSCLC及其并发症的疗效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等免疫细胞水平、改善肿瘤微环境和调节相关信号通路等方面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针灸 癌性疼痛 免疫功能 生存质量 毒副反应 作用机制
下载PDF
水环境样品体外生物测试效应触发值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张硕 韩颖楠 +1 位作者 李娜 马梅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0,共14页
水环境样品综合毒性的体外生物测试可以直接获得水环境中众多污染物共存状态下的生物毒害信息,已成为水环境污染评估和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目前没有用于判定水质优劣的毒性效应限值标准,导致其很难被用于水质管理。为此,越来越... 水环境样品综合毒性的体外生物测试可以直接获得水环境中众多污染物共存状态下的生物毒害信息,已成为水环境污染评估和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目前没有用于判定水质优劣的毒性效应限值标准,导致其很难被用于水质管理。为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推导体外生物测试的效应触发值(effect-based trigger value,EBT)。本文综述了EBT建立的背景和推导原则,并总结了以健康保护为目标和以生态保护为目标的多种EBT推导方法,其中针对饮用水水质的EBT以保护人体健康为前提,主要基于每日容许摄入量(allowable daily intake,ADI)、体内安全浓度、癌症发病率增加10%的每日剂量(TD10)和环境质量标准(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EQS)中的水质指导值(guideline value,GV)推导,针对地表水的EBT以生态保护为目标,依据地表水EQS中的GV值和物种敏感度分布(SSD)曲线中的第5个百分位数的危险浓度(hazardous concentration,HC5)推导。本文系统比较了不同方法推导出的体外生物测试EBT值和特征,总结了EBT在水环境中的应用,以期为高通量体外生物测试用于水质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应触发值 体外生物测试 毒作用模式 内分泌干扰效应 遗传毒性 基线毒性
下载PDF
银杏及其制剂药用发展及毒性评价研究述评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一懿 郭洪祝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1期16-22,共7页
基于我国古代银杏药用历史和近现代国内外银杏产业发展史对银杏药用发展概况进行述评,并针对银杏制剂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方面所关注的成分组成、药理活性及检测方法等进行归纳总结,借古论今,以期正确看待联合用药、合理用药及银杏制剂... 基于我国古代银杏药用历史和近现代国内外银杏产业发展史对银杏药用发展概况进行述评,并针对银杏制剂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方面所关注的成分组成、药理活性及检测方法等进行归纳总结,借古论今,以期正确看待联合用药、合理用药及银杏制剂毒性评价研究,为后续进一步开发银杏药用价值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 中药制剂 药理作用 生物活性 银杏酸 中药毒性 合理用药 述评
下载PDF
A review on the pharmacological and toxicological aspects of Datura stramonium L. 被引量:5
12
作者 Bhakta Prasad Gaire Lalita Subed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期73-79,共7页
Datura stramonium L., a wild-growing plant of the Solanaceae family, is widely distributed and easily accessible. It contains a variety of toxic tropane alkaloids such as atropine, hyoscamine, and scopolamine. In East... Datura stramonium L., a wild-growing plant of the Solanaceae family, is widely distributed and easily accessible. It contains a variety of toxic tropane alkaloids such as atropine, hyoscamine, and scopolamine. In Eastern medicine, especially in Ayurvedic medicine, D. stramonium has been used for curing various human ailments, including ulcers, wounds, inflammation, rheumatism and gout, sciatica, bruises and swellings, fever, asthma and bronchitis, and toothache. A few previous studies have reported on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D. stramonium; however, complete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pharmacology, toxicity, ethnobotany and phytochemistry remains unclear. Ethnomedicinally, the frequent recreational abuse of D. stramonium has resulted in toxic syndromes. D. stramonium, in the form of paste or solution to relieve the local pain, may not have a deleterious effect; however, oral and systemic administration may lead to severe anticholinergic symptoms. For this reason,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individuals, mainly young people, to be aware of the toxic nature and potential risk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this plant. This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D. stramonium includes information on botany, phytochemistry, pharmacology, toxicology and ethnomedicinal u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tura stramonium pharmacologic actions medicine traditional PHYTOTHERAPY drug toxicity REVIEW
下载PDF
槟榔化学成分、药理、毒性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策力木格 许良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3年第8期1431-1441,1456,共12页
槟榔是我国常用的中药材,被列为四大南药之首,槟榔果实又为咀嚼嗜好品,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又具毒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槟榔研究逐渐深入,槟榔中化学成分类型较多,具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作用等进行归... 槟榔是我国常用的中药材,被列为四大南药之首,槟榔果实又为咀嚼嗜好品,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又具毒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槟榔研究逐渐深入,槟榔中化学成分类型较多,具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作用等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从槟榔特有化学成分、可测成分、传统药性功效、炮制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入血成分和等多个方面进行槟榔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筛选可作为槟榔质量标志物的首选成分及备选成分。为建立槟榔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毒性作用 质量标志物
下载PDF
3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对绿藻联合毒性作用评估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静 张瑾 +1 位作者 宋崇崇 马添翼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0,共10页
为了探究四环素类抗生素(TCLs)在环境中的毒性作用与机理,文章以盐酸四环素(TCL)、盐酸金霉素(CTC)、盐酸强力霉素(DHY)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均分和均匀设计射线法分别设计TCLs的二元、三元混合物体系,运用基于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 为了探究四环素类抗生素(TCLs)在环境中的毒性作用与机理,文章以盐酸四环素(TCL)、盐酸金霉素(CTC)、盐酸强力霉素(DHY)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均分和均匀设计射线法分别设计TCLs的二元、三元混合物体系,运用基于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的时间依赖微板毒性分析法系统地考察了TCLs单一毒性及其混合物的毒性效应,应用绝对偏差模型并结合热值图分析混合物毒性相互作用,并应用电镜扫描等技术和方法同步分析TCLs及其混合物作用前后C.pyrenoidosa细胞形态的变化、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3种TCLs之间构成的3个二元混合体系和1个三元混合体系共20条射线对C.pyrenoidosa的毒性数据均呈现较好的浓度-效应关系,且具有时间依赖毒性效应和浓度依赖毒性效应;3种抗生素的毒性强弱不同;毒性大小排序为CTC>DHY>TCL;在TCLs二元和三元混合体系中,TCL-DHY和CTC-DHY体系中有拮抗作用,而其余混合体系均没有呈现出毒性相互作用即加和作用,拮抗作用出现在中浓度区域,拮抗作用和组分浓度比有关;TCLs可以破坏C.pyrenoidosa的细胞形态,同时叶绿素a和蛋白质含量也大幅降低,抑制了藻细胞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度加和模型 四环素类抗生素 蛋白核小球藻 联合毒性相互作用 毒性作用机理
下载PDF
9种病毒类杀虫剂对台湾乳白蚁的毒杀效果研究
15
作者 曾小虎 王思忠 +4 位作者 徐鹏 李宁 郭耀辉 唐雪琴 张亮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23年第2期167-172,共6页
目的 了解9种病毒类农药对台湾乳白蚁的毒杀效果。方法 参照农药登记用白蚁防治剂药效试验方法及评价(NY_T 1153—2013)第1部分:农药对白蚁的毒力与实验室药效。结果 胃毒试验中,在试验浓度下(稀释50、75、100倍),7 d时间,棉铃虫核型多... 目的 了解9种病毒类农药对台湾乳白蚁的毒杀效果。方法 参照农药登记用白蚁防治剂药效试验方法及评价(NY_T 1153—2013)第1部分:农药对白蚁的毒力与实验室药效。结果 胃毒试验中,在试验浓度下(稀释50、75、100倍),7 d时间,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2×10~9 PIB/ml)、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3×10~9 PIB/g)、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悬浮剂(1×10~7PIB/ml+2 000 IU/μl)、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芽孢杆菌悬浮剂(1×10~7 PIB/ml+2 000 IU/μl)、小菜蛾颗粒体病毒悬浮剂(3×10^(10)OB/ml)、菜青虫颗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悬浮剂(1×10~7PIB/ml+0.2%)6种药剂白蚁无死亡;蟑螂病毒饵剂(6 000 PIB/g)各浓度处理组白蚁均在第3天全部死亡;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1×10~9 PIB/ml)各浓度处理组白蚁分别在第5、5、6天全部死亡;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2×10~9PIB/ml)50、75倍稀释液处理组白蚁均在第6天全部死亡;触杀试验中,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芽孢杆菌悬浮剂(1×10~7 PIB/ml+2 000 IU/μl)75倍和100倍稀释液、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悬浮剂(1×10~7 PIB/ml+2 000 IU/μl)100倍稀释液对台湾乳白蚁无触杀作用;蟑螂病毒饵剂(6 000 PIB/g)、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2×10~9 PIB/ml)、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1×10~9 PIB/ml)50、75、100倍稀释处理组白蚁分别于第1、2、2,2、2、2,2、3、4天全部死亡。结论 蟑螂病毒饵剂、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悬浮剂对台湾乳白蚁有毒杀作用,具有一定的白蚁防治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类杀虫剂 台湾乳白蚁 胃毒 触杀
下载PDF
中药致神经毒性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何海 赵沙沙 +3 位作者 邢耀莹 王姿杨 杜丽东 邵晶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1-256,共6页
近年来,中药引起的神经毒性时有发生,已成为制约中药开发与应用重要因素之一。中药所含活性成分及其量效关系是决定其药理活性和毒性作用的关键,其中,内源性毒性成分包括生物碱、糖苷类、二萜类、动植物毒蛋白和重金属等,外源性毒性成... 近年来,中药引起的神经毒性时有发生,已成为制约中药开发与应用重要因素之一。中药所含活性成分及其量效关系是决定其药理活性和毒性作用的关键,其中,内源性毒性成分包括生物碱、糖苷类、二萜类、动植物毒蛋白和重金属等,外源性毒性成分则主要是指在药材种植、加工、运输、存储过程中引入的一些非本身合成的有害元素和农药残留。中药对氧化应激、炎症、离子交换、能量代谢等过程的影响可能是其致神经毒性的重要机制。神经细胞、髓鞘细胞、轴索和神经递质系统是中药致神经毒性的常见靶标。今后可考虑利用现代研究方法和大数据挖掘手段,建立以毒性物质基础成分群为核心的“中毒症状-中毒剂量-中毒原药-解毒方案”的安全性评价模式,从而为神经毒性中药的开发利用及临床干预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神经毒性 物质基础 作用机制 靶点 毒性成分
下载PDF
磷酸镁水泥固化电解锰渣特性及机理研究
17
作者 何盛 何兆益 +3 位作者 唐亮 王晓莉 余舟 陈克凡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025-2029,2035,共6页
电解锰渣(EMR)造成的严峻环境问题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迫在眉睫。以磷酸镁水泥(MPC)为固化剂对EMR进行稳定固化。研究了不同MPC掺量和不同龄期下MPC-EMR固化体抗压强度的变化规律;探究了MPC对EMR中的重金属与... 电解锰渣(EMR)造成的严峻环境问题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迫在眉睫。以磷酸镁水泥(MPC)为固化剂对EMR进行稳定固化。研究了不同MPC掺量和不同龄期下MPC-EMR固化体抗压强度的变化规律;探究了MPC对EMR中的重金属与氨氮稳定固化效率;通过XRD、SEM和EDS对比分析了固化体的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变化特征;同时探讨了MPC稳定固化EMR中污染物内在机理。结果表明,5%~15%MPC掺量下固化体的抗压强度与MPC掺量呈正相关,而15%~60%MPC掺量下固化体的抗压强度变化规律不明显;15%MPC掺量下,3,7,28,56 d固化体抗压强度分别为0.51,0.9,8.5,10.92 MPa。原渣中Mn^(2+)和NH^(4+)-N的浸出浓度各为1220,140 mg/L,分别是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Ⅰ级排放标准的610倍和9.3倍,5%MPC掺量可使28 d龄期固化体中Mn^(2+)和NH^(4+)-N的固化效率高达99.98%和98.68%。通过MPC固化后EMR中的可溶性Mn^(2+)最终以Mn(OH)_(2)、Mn_(3)(PO_(4))_(2)·3H_(2)O等难溶性化合物稳定固化,然后通过鸟粪石凝胶的吸附或晶体结构网的包裹进一步固封;NH^(4+)-N主要通过鸟粪石晶体(NH_(4)MgPO_(4)·6H_(2)O)固化,在碱性环境下部分NH^(4+)-N会转换为NH_(3)逸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锰渣 固化作用 磷酸镁水泥 浸出毒性 机理分析
下载PDF
植物源次生代谢产物桧木醇的研究概况
18
作者 梁宏杰 李思雨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79-787,共9页
本文对桧木醇(hinokitiol)的发现、合成、生物活性、作用机理、非靶标毒性、衍生物等相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桧木醇是一种高活性的植物次生代谢物,具有很好的抗菌、抑菌、杀虫、抗炎、抗癌等生物活性。桧木醇可以用市场易得原料进... 本文对桧木醇(hinokitiol)的发现、合成、生物活性、作用机理、非靶标毒性、衍生物等相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桧木醇是一种高活性的植物次生代谢物,具有很好的抗菌、抑菌、杀虫、抗炎、抗癌等生物活性。桧木醇可以用市场易得原料进行合成,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桧木醇的七元环和羰基是其发挥生物活性的必要基团,其构效关系表明羟基位置的结构修饰可能是桧木醇高活性衍生物发现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桧木醇的作用特点、非靶标毒性、结构稳定性等还有诸多疑点未能明确,严重影响了桧木醇的应用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源农药 桧木醇 生物活性 作用机理 毒性 衍生物
下载PDF
乙酰紫草素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江周影 谢鹏发 +4 位作者 郭嘉秀 容家英 唐星宇 白琳 邓鑫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16期54-57,共4页
乙酰紫草素是由传统中草药紫草提取出的一种具有抗菌、抗感染、抗过敏、抗病毒、抗肿瘤等生物活性的萘醌类化合物。紫草及其衍生物乙酰紫草素在抗癌、抗病毒等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少数研究报道了乙酰紫草素对肝、心肌细胞毒性的不... 乙酰紫草素是由传统中草药紫草提取出的一种具有抗菌、抗感染、抗过敏、抗病毒、抗肿瘤等生物活性的萘醌类化合物。紫草及其衍生物乙酰紫草素在抗癌、抗病毒等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少数研究报道了乙酰紫草素对肝、心肌细胞毒性的不利影响,需进一步研究乙酰紫草素的毒性和药代动力学。本文主要对乙酰紫草素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及机制与其潜在毒性进行总结和归纳,旨在为乙酰紫草素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紫草素 萘醌类化合物 药理作用 毒性作用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筛选丙泊酚致神经毒性关键基因的研究
20
作者 李慎风 庄曌 +2 位作者 刁玉晶 曹宏 王寿世 《精准医学杂志》 2023年第4期328-333,共6页
目的通过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联合分析方法筛选丙泊酚致神经毒性的关键基因。方法以0、25、50、75、100 mg/L的丙泊酚培养HT22细胞(分别为Ctrl组、P25组、P50组、P75组、P100组)24 h,采用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活性。收集各组处理24 h... 目的通过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联合分析方法筛选丙泊酚致神经毒性的关键基因。方法以0、25、50、75、100 mg/L的丙泊酚培养HT22细胞(分别为Ctrl组、P25组、P50组、P75组、P100组)24 h,采用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活性。收集各组处理24 h后HT22细胞提取RNA和代谢物,进行代谢物检测和转录组分析。对提取的各组HT22细胞代谢物进行液相色谱-质谱(LC-MS)分析、差异代谢物分析、趋势分析,筛选出关键代谢物。对提取的各组HT22细胞RNA进行测序序列比对分析、差异基因分析,筛选出差异基因。对上述筛选出的关键代谢物和差异基因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分析(WGCNA)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分析,获得丙泊酚致神经毒性的关键基因。结果各组HT22细胞的细胞活性随丙泊酚浓度的升高而下降(t=11.40~97.25,P<0.05)。对提取的各组HT22细胞代谢物进行LC-MS分析,共检测到2701种代谢物,进一步经差异分析和趋势分析,得到49种关键代谢物。对提取的各组HT22细胞RNA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各组HT22细胞的测序序列数量能够满足数据分析需要,Ctrl组与P25组、P50组、P75组、P100组间的差异基因分别为1254、4695、4923和5031个。对关键代谢物以及差异基因进行WGCNA分析和PPI分析,共筛选出了15种关键基因,分别为NTNG2、ENG、SEMA4G、JAG2、FGF11、SERPINE1、GDF15、GADD45G、F3、NGF、FGF21、PGF、EGFL7、SEMA6D、LRFN1。结论丙泊酚所导致的神经毒性的关键基因可能包含NTNG2、ENG、SEMA4G、JAG2、FGF11、SERPINE1、GDF15、GADD45G、F3、NGF、FGF21、PGF、EGFL7、SEMA6D以及LRFN1。筛选出的这些基因为后续丙泊酚致神经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丙泊酚的神经毒性预防用药和治疗用药的开发提供了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 神经元 二异丙酚 神经系统 毒性作用 代谢组学 转录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