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Acute Toxicity of Purified Protein HAS1 Expression in KM Mice 被引量:1
1
作者 Guoru XIONG Gengfeng ZHAO +2 位作者 Jungang WANG Guilan XING Shuzhen ZHANG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19年第4期69-71,共3页
[Objectives]The antifungal protein HAS1 newly obtained was evaluated for acute toxicity safety in KM mice according to relevant national regulations,so as to eliminate people s concerns about the safety of transgenic ... [Objectives]The antifungal protein HAS1 newly obtained was evaluated for acute toxicity safety in KM mice according to relevant national regulations,so as to eliminate people s concerns about the safety of transgenic plants.[Methods]The acute toxicity of the purified protein HAS1 was observed by intragastric administration of mice,and the poisoning symptoms,poisoning degree,recovery and death were observed.[Results]No abnormal toxicity symptoms were observed in the test group,the vehicle control group and the blank control group.The main tissues and organs were not abnormal in gross anatomy.The average body weight of each group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compared with before administration at 1,3,7,11 and 14 d after administration.It was found that after giving the purified protein HAS1 to KM mice at a cumulative dose of 64 mg/kg a day,no obvious toxicity was observed in the acute toxicity test,indicating that the test substance was non-toxic by oral administration.[Conclusions]This study provides a basis for further use of the protein and its coding ge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ILLUS SUBTILIS HAS Purified protein HAS1 KM mice toxic reaction
下载PDF
Toxic effect of acrylamide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ppocampal neurons of weaning rats 被引量:8
2
作者 Sheng-min Lai Zi-ting Gu +4 位作者 Meng-meng Zhao Xi-xia Li Yu-xin Ma Li Luo Jing Li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1648-1654,共7页
Although numerous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neurotoxicity of acrylamide in adult animals,the effects on neuronal development in the embryonic and lactational periods are largely unknown.Thus,we examined the toxicity o... Although numerous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neurotoxicity of acrylamide in adult animals,the effects on neuronal development in the embryonic and lactational periods are largely unknown.Thus,we examined the toxicity of acrylamide on neuronal development in the hippocampus of fetal rats during pregnancy.Sprague-Dawley rats were mated with male rats at a 1:1 ratio.Rats were administered 0,5,10 or 20 mg/kg acrylamide intragastrically from embryonic days 6–21.The gait scores were examined in pregnant rats in each group to analyze maternal toxicity.Eight weaning rats from each group were also euthanized on postnatal day 21 for follow-up studies.Nissl staining was used to observe histological change in the hippocampus.Immunohistochemistry was conducted to observe the condition of neurites,including dendrites and axons.Western blot assay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the specific nerve axon membrane protein,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 43,and the presynaptic vesicle membrane specific protein,synaptophysin.The gait scores of gravid rat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suggesting that acrylamide induced maternal motor dysfunction.The number of neurons,as well as expression of 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 43 and synaptophysin,was reduced with increasing acrylamide dose in postnatal day 21 weaning rats.These data suggest that acrylamide exerts dose-dependent toxic effects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hippocampal neurons of weaning ra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acrylamide hippocampus neurons developmental toxicity 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 43 synaptophysin weaning rats dentate gyrus protein developmental neurobiology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Role of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Tau Phosphoryla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 被引量:14
3
作者 马荣红 张瑶 +3 位作者 洪小月 张俊菲 王建枝 刘恭平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7年第3期307-312,共6页
As a major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tau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microtubule assembly and stabilizing microtubules. In Alzheimer’s disease(AD) and other tauopathies, the abnormally hyperphosphoryla... As a major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tau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microtubule assembly and stabilizing microtubules. In Alzheimer’s disease(AD) and other tauopathies, the abnormally hyperphosphorylated tau proteins are aggregated into paired helical filaments and accumulated in the neurons with the form of neurofibrillary tangles. An imbalanced regulation in protein kinases and protein phosphatases is the direct cause of tau hyperphosphorylation. Among various kinases and phosphatases,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 and protein phosphatase 2A(PP2A) are the most implicated. Accumulation of the hyperphosphorylated tau induces synaptic toxicity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s. Here, we review the upstream factors or pathways that can regulate GSK-3β or PP2A activity mainly based on our recent findings. We will also discuss the mechanisms that may underlie tau-induced synaptic toxi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heimer's disease TAU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 protein phosphatase 2A synaptic toxicity
下载PDF
Protective role of buffalo pineal proteins on arsenic-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in blood and kidney of rats
4
作者 Vijay K. Bharti R. S. Srivastava 《Health》 2009年第3期167-172,共6页
Objective: Exposure to various toxic metals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source of ill- ness in human and animals, worldwide. Arsenic (As) and its compounds cause adverse health effects in animals and humans.... Objective: Exposure to various toxic metals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source of ill- ness in human and animals, worldwide. Arsenic (As) and its compounds cause adverse health effects in animals and humans. Recently,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the pineal gland may also have antioxidants role due to secretary product other than melatonin. With keeping this view, pre-sent investigation tested effect of buffalo (Bubalus bubalis) pineal proteins (PP) on arsenic-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in RBCs (Red blood cells) and kidney of rats. Methods: Eighteen adult female Wistar rats were grouped into group-I (Control), group-II (Arsenic control), and group-III (Arsenic + Pineal proteins). Experimental rats were given 100 ppm arsenic (p.o.) for 4 weeks alone or along with pineal proteins at a dose of 100 μg/kg body weight (i.p.). Results: Interestingly, arsenic ex-posure led to the stimulation of kidney catalase (CAT) activity, but inhibition of RBCs CAT activ-ity and significantly (P<0.05) increased the RBCs and kidney lipid peroxidation level (LPO). How-ever, arsenic treatment caused depletion of glu- tathione (GSH),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glutathione peroxidase (GPx), and glutathione reductase (GR) in kidney tissues. In RBCs, only GR and CAT activity were significantly (P<0.05) declined. These changes were significantly (P<0.05) reversed by PP treatment in arsenic exposed animals. Conclusion: Therefore, present study indicated the significant protecting effect of buf-falo (Bubalus bubalis) PP against arsenic in-duced-oxidative stress through antioxidant de-fense systems in ra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SENIC toxicity Blood BUFFALO PINEAL proteinS KIDNEY OXIDATIVE Stress Free-Radicals Rat
下载PDF
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5
作者 王燕玲 王丽娜 +5 位作者 黄巧玲 王燕燕 宋娜娜 刘旭蓉 吴静 蔡兴锐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2期1265-1268,共4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治疗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TEN患者20例,均给予rhTNFR:Fc治疗。治疗21 d后,记录TE... 目的探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治疗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TEN患者20例,均给予rhTNFR:Fc治疗。治疗21 d后,记录TEN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段(治疗后7、14、21 d)的药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DASI)评分[DASI评分平均值,50%DASI(DASI50)、75%DASI(DASI75)、90%DASI(DASI90)所占比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体温下降时间、皮疹控制时间、住院时间及药物治疗的安全性。结果治疗21 d后,TEN患者中,显效18例(90.00%),有效2例(10.00%)。TEN患者治疗后7、14、21 d的DASI评分分别为(30.44±5.68)、(5.28±2.31)、(2.04±1.12)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52.34±7.4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治疗前、治疗7 d、治疗14 d,治疗21 d后的DASI50(100.00%)、DASI75(100.00%)、DASI90(90.00%)的改善比率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EN患者治疗后7、14、21 d的血清TNF-α水平分别为(22.73±5.58)、(15.99±4.60)、(4.44±1.10)pg/mL,均低于治疗前[(33.63±17.36)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EN患者体温下降时间为(2.49±0.81)d,皮疹控制时间为(5.19±1.90)d,住院时间为(11.92±4.20)d。治疗期间患者未出现终止治疗或失访,均未出现急性不良反应,随访期间病情未见复发,定期复查结果显示并无合并症、活动性肝炎与结核疾病等。结论rhTNFR:Fc作为治疗TEN疾病的药物其疗效随治疗时间延长而提高,可降低血清TNF-α水平与DASI评分,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生物制剂 临床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基于蛋白质作用的群体感应系统调控细菌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6
作者 张雅丽 钟华晨 +1 位作者 顾悦 贺银凤 《生物加工过程》 CAS 2024年第5期521-528,共8页
群体感应系统可以实现细菌的种内和种间的信息交流,并调控细菌基因表达与菌体的生理特性,如毒素的分泌、生物被膜的形成、细菌素及抗菌素的产生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群体感应系统被发现且得到深入研究,其调控机制也逐渐清晰,然而关于... 群体感应系统可以实现细菌的种内和种间的信息交流,并调控细菌基因表达与菌体的生理特性,如毒素的分泌、生物被膜的形成、细菌素及抗菌素的产生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群体感应系统被发现且得到深入研究,其调控机制也逐渐清晰,然而关于群体感应系统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并引起菌体生理机能改变的相关综述内容还比较少。因此,本文在分析群体感应系统可以通过信号分子引起相关基因及蛋白质的改变,最终引起菌体毒性、生物被膜及蛋白质降解等变化的基础上,综述细菌中群体感应系统调控蛋白质及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而引起菌体生理特性改变的研究进展,旨在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群体感应系统参与调控菌体的功能特性及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应系统 细菌生理功能 毒性 膜蛋白 蛋白质降解
下载PDF
NDMA对淡水中鲫鱼幼苗的生态毒理效应
7
作者 马蕾 李翠梅 +2 位作者 石梦琦 金国裕 张绍广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8,共9页
N-亚硝基二甲胺(NDMA)是一种高毒性和环境持久性的强致癌物质,广泛存在于人类的生活环境中。该研究以鲫鱼幼鱼为受试鱼种,采用半静态急性毒性实验测定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研究了NDMA对鲫鱼幼鱼的毒... N-亚硝基二甲胺(NDMA)是一种高毒性和环境持久性的强致癌物质,广泛存在于人类的生活环境中。该研究以鲫鱼幼鱼为受试鱼种,采用半静态急性毒性实验测定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研究了NDMA对鲫鱼幼鱼的毒理效应。研究结果显示,高浓度NDMA对鲫鱼幼鱼具有显著毒性,其24 h、48 h、72 h及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9.83、9.14、8.11和7.05 mg/L,而安全浓度(SC)为0.71 mg/L。NDMA对鲫鱼幼鱼的蛋白质含量及SOD、CAT活性产生不同的影响。随着NDMA浓度升高,蛋白质含量呈现诱导效应;SOD活性在低浓度组(1.18 mg/L与1.76 mg/L)受诱导作用,在高浓度组(3.68 mg/L)则显著抑制;CAT活性主要呈现诱导效应,但在3.68 mg/L浓度组中表现为抑制效应。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各指标的抑制率关系为SOD酶活性>CAT酶活性>蛋白质含量。该研究深入探讨了NDMA对鲫鱼幼鱼的急性毒性与氧化应激毒性,为预防和降低消毒副产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硝基二甲胺 鲫鱼幼苗 急性毒性 蛋白质 SOD酶 CAT酶
下载PDF
牡丹蛋白的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鹿杰 黄志强 +3 位作者 刘炎姝 邱敏 张丽 袁文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4-230,共7页
本研究旨在研究牡丹蛋白的安全性,为牡丹蛋白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大鼠28 d经口毒性试验和90 d经口毒性试验评价其安全性。结果表明,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灌胃剂量11700 mg/kg)小鼠无中毒反应,亦无... 本研究旨在研究牡丹蛋白的安全性,为牡丹蛋白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大鼠28 d经口毒性试验和90 d经口毒性试验评价其安全性。结果表明,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灌胃剂量11700 mg/kg)小鼠无中毒反应,亦无动物死亡;大鼠28 d及90 d经口毒性试验中牡丹蛋白各剂量组(1500、3000、6000 mg/kg)大鼠食物利用率、脏体比及各项生命活动与空白组相比均无异常,血常规指标及血生化指标值与空白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脏器病理切片显示大鼠各组织形态完好,未见中毒性病变。证明在低于11700 mg/kg剂量范围内牡丹蛋白无毒,具备应用于食品领域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蛋白 安全性 血常规 血生化 植物蛋白
下载PDF
基于胚胎干细胞模型的Cry1Ab蛋白发育毒性
9
作者 简远志 王菲 +2 位作者 尹宁 周若宇 王军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222,共10页
目的:通过胚胎干细胞发育毒性评价模型研究Cry1Ab蛋白对于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影响,以评估其发育毒性。方法:设置Cry1Ab蛋白7个剂量组(31.25、62.50、125.00、250.00、320.00、1 000.00、2 000.00μg/L),以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 ... 目的:通过胚胎干细胞发育毒性评价模型研究Cry1Ab蛋白对于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影响,以评估其发育毒性。方法:设置Cry1Ab蛋白7个剂量组(31.25、62.50、125.00、250.00、320.00、1 000.00、2 000.00μg/L),以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 5-FU)为阳性对照,以磷酸缓冲盐溶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 PBS)为溶剂对照,分别处理小鼠胚胎干细胞D3(embryonic stem cell line D3,ES-D3)和小鼠成纤维细胞3T3。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计算受试物对于不同细胞的增殖半抑制浓度(50%inhibition concentration of growth and viability, IC_(50))。设置Cry1Ab蛋白5个剂量组(125.00、250.00、320.00、1 000.00、2 000.00μg/L),设置溶剂对照(PBS),同时以5-FU为受试物进行模型验证,分别处理细胞后,通过拟胚胎体(embryonic bodies, EBs)培养法诱导ES-D3分化出心肌细胞;镜下观察EBs生长情况并测量其第3天和第5天的直径,观察并记录同批次EBs分化出搏动心肌细胞的比例,计算受试物的心肌分化半抑制浓度(50%inhibition concentration of differentiation, ID50),根据发育毒性判别函数对受试物的胚胎发育毒性进行分类;收集培养终点的EBs样本,进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检测心肌分化相关标志物(Oct3/4、GATA-4、Nkx2.5和β-MHC)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5-FU的IC_(50,3T3)为46.37μg/L,IC_(50,ES)为32.67μg/L,ID_(50,ES)为21.28μg/L,根据判别函数结果将5-FU分类为强胚胎毒性物质。不同浓度的Cry1Ab蛋白处理组的3T3细胞和ES-D3细胞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Cry1Ab蛋白处理组分化第3天和第5天的EBs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Bs形态也未见明显差异;不同浓度Cry1Ab蛋白处理组的心肌分化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FU使β-MHC、Nkx2.5和GATA-4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且具有剂量依赖趋势(P<0.05),而与细胞多能性相关的标志物Oct3/4 mRNA表达水平则呈升高趋势(P<0.05);Cry1Ab蛋白处理组的成熟心肌标志物β-MHC、心肌早期分化标志物Nkx2.5和GATA-4、多能性相关标志物Oct3/4的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模型中未观察到31.25~2 000.00μg/L的Cry1Ab蛋白具有发育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y1Ab蛋白 发育毒性 心肌细胞 细胞分化 胚胎干细胞
下载PDF
外泌体携带毒性蛋白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传播中的作用
10
作者 孟昱含 邹明新 《生理科学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9-154,共6页
外泌体(exosomes)是细胞外囊泡的一类亚型,由内体衍生并通过膜融合胞吐释放。外泌体介导细胞间信息通讯,在机体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其具有免疫原性低、可介导生物活性物质长距离运输等特点,外泌体被视为药物的理想生... 外泌体(exosomes)是细胞外囊泡的一类亚型,由内体衍生并通过膜融合胞吐释放。外泌体介导细胞间信息通讯,在机体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其具有免疫原性低、可介导生物活性物质长距离运输等特点,外泌体被视为药物的理想生物载体。工程化的外泌体可增强药物递送的靶向性,因此外泌体靶向药物递送的研究极具前景。但部分研究指出外泌体在患病机体中发挥促进病理进程的作用,例如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可以"迷惑"免疫细胞或通过改善微环境促进肿瘤增殖和迁移。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外泌体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和致病蛋白的扩散等方式加重病程。本文通过综述外泌体携带毒性致病蛋白介导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进展和病理传播,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新的见解,为外泌体工程化改造和临床应用提出警示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神经退行性疾病 毒蛋白 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元
下载PDF
镰刀菌属真菌毒素在植物和病原菌互作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卓梦霞 刘思文 +1 位作者 李春雨 胡位荣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56-69,共14页
镰刀菌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植物病原菌之一,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严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几乎所有的镰刀菌都会产生真菌毒素,其毒素种类多、毒性强,一方面可以作为致病因子之一参与镰刀菌的致病过程,另一方面可污染粮食和饲料... 镰刀菌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植物病原菌之一,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严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几乎所有的镰刀菌都会产生真菌毒素,其毒素种类多、毒性强,一方面可以作为致病因子之一参与镰刀菌的致病过程,另一方面可污染粮食和饲料,进而引起人类和动物的相关病症。已有研究表明,镰刀菌侵染植物后产生的不同种类真菌毒素不仅毒害植物细胞,引起植物组织的坏死,还会加速病原菌的侵染;同时,针对病原菌产生的毒素,植物会激活防御酶并启动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或将致病毒素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并转运到胞外,或通过分泌次生代谢物直接抑制病原菌毒素的生物合成。为全面解析镰刀菌毒素在病原菌侵染植物中的作用,提高植物对病原菌的抗性,该文综述了镰刀菌属真菌毒素的种类、毒性机理以及毒素在植物和病原菌互作中的作用,并讨论了植物对真菌毒素的防御反应策略,以期为镰刀菌毒素致病机制和病原菌防治策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刀菌 真菌毒素 毒性机理 病原菌与植物互作 解毒酶 转运蛋白 次生代谢物
下载PDF
环境污染物诱导细胞膜损伤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李瑞雪 杜雨莹 +2 位作者 李伟 高珂 鲁理平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4-194,共11页
细胞膜是保护细胞免受外源性污染物破坏的屏障,在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针对环境污染物诱导细胞膜损伤的研究相对零散,未成体系。本文聚焦近5年国内外环境污染物诱导细胞膜损伤... 细胞膜是保护细胞免受外源性污染物破坏的屏障,在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针对环境污染物诱导细胞膜损伤的研究相对零散,未成体系。本文聚焦近5年国内外环境污染物诱导细胞膜损伤的相关研究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主要从脂质双分子层、膜蛋白、细胞骨架以及膜微结构域4个方面分析了环境污染物对细胞膜的损伤影响。从脂质双分子层结构变化、脂质过氧化以及膜通透性和完整性等方面描述了环境污染物对脂质双分子层的损伤;从膜蛋白活性、蛋白表达等方面阐述了环境污染物对细胞膜蛋白的损伤;从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的变化归纳了环境污染物对细胞骨架的损伤;从脂筏和小窝的变化概括了环境污染物对细胞膜微结构域的损伤。最后,对环境污染物诱导细胞膜损伤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思考,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物 细胞膜损伤 脂质双分子层 膜蛋白 细胞骨架 膜微结构域 毒性
下载PDF
利用胚胎干细胞骨分化实验评价Cry1Ab蛋白的发育毒性
13
作者 简远志 王菲 +2 位作者 周若宇 尹宁 王军波 《食品与药品》 CAS 2024年第2期97-102,共6页
目的通过小鼠胚胎干细胞骨分化实验研究Cry1Ab蛋白对胚胎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的影响,以评估Cry1Ab蛋白的发育毒性。方法以Cry1Ab蛋白为受试物,设置5个剂量(125,250,320,1000,2000 ng/ml)染毒小鼠胚胎干细胞形成的拟胚胎体(embryonic body... 目的通过小鼠胚胎干细胞骨分化实验研究Cry1Ab蛋白对胚胎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的影响,以评估Cry1Ab蛋白的发育毒性。方法以Cry1Ab蛋白为受试物,设置5个剂量(125,250,320,1000,2000 ng/ml)染毒小鼠胚胎干细胞形成的拟胚胎体(embryonic body,EB),设置溶剂对照和阳性对照,同时向培养基中添加β-甘油磷酸盐(10 mmol/L)、抗坏血酸(50μg/ml)和维生素D3(500μmol/L)诱导EB向骨细胞分化,通过茜素红S染色和吸光度检测确定骨细胞钙化结节生成情况;收集EB制备细胞裂解液,通过BCA法测量细胞总蛋白浓度,采用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裂解液中ALP活性;收集EB样本提取总RNA,通过qPCR检测骨细胞分化相关标志物Runx2、SPARC和I型胶原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Cry1Ab蛋白处理组的EB细胞团大小、钙化结节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Cry1Ab蛋白各浓度组的细胞总蛋白浓度和ALP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Cry1Ab蛋白各浓度组的Runx2、SPARC和I型胶原基因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次试验中,未观察到Cry1Ab蛋白对小鼠胚胎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产生影响,125~2000 ng/ml的Cry1Ab蛋白不具有发育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y1Ab蛋白 成骨分化 发育毒性 胚胎干细胞
下载PDF
培门冬酶联合VDCP方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效果及其对外周血sFas、VEGF等的影响
14
作者 何璇 彭文希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观察培门冬酶联合VDCP方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效果及其对外周血可溶性跨膜蛋白(sFa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8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80例ALL患者为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 目的观察培门冬酶联合VDCP方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效果及其对外周血可溶性跨膜蛋白(sFa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8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80例ALL患者为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给予VDCP方案(长春新碱+依达比星+环磷酰胺+甲泼尼龙)治疗,观察组给予培门冬酶+VDCP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检测两组治疗前后sFas、VEGF、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的差异,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sFas、VEGF、IL-8、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的血清sFas、VEGF、IL-8、TNF-α水平分别为(4.03±1.06)pg/mL、(114.25±41.08)pg/mL、(12.14±2.05)pg/mL、(3.11±0.84)ng/L,均低于对照组[(5.89±1.41)pg/mL、(138.56±48.41)pg/mL、(15.98±3.23)pg/mL、(4.55±1.15)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T、APTT较治疗前升高,Fib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PT、APTT分别为(13.32±1.85)、(33.12±3.06)s,均高于对照组[(12.44±1.67)、(31.36±2.57)s],Fib为(2.13±0.27)g/L,低于对照组[(2.54±0.32)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D、PAI-1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WBC均较治疗前下降,PLT、RBC、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WBC为(5.88±1.23)×10^(9)/L,低于对照组[(8.59±1.54)×10^(9)/L],PLT、RBC、血红蛋白分别为(221.03±8.19)×10^(9)/L、(4.09±0.74)×10^(12)/L、(97.12±8.43)g/L,高于对照组[(215.63±9.44)×10^(9)/L、(3.12±0.69)×10^(12)/L、(82.69±9.22)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DCP方案联合培门冬酶治疗ALL可改善血常规,降低sFas、VEGF、IL-8、TNF-α的表达,不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门冬酶 VDCP方案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可溶血跨膜蛋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不良反应
下载PDF
附子中次乌头碱调控miR-134对心肌细胞hERG通道的影响
15
作者 葛运炫 王宇光 +2 位作者 张卓 马增春 高月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6期606-610,共5页
目的从miRNA-hERG途径探索双酯型生物碱对心肌细胞毒性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测定hERG电流,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基因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测定蛋白表达。结果3种双酯型生物碱均可降低hERG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抑... 目的从miRNA-hERG途径探索双酯型生物碱对心肌细胞毒性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测定hERG电流,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基因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测定蛋白表达。结果3种双酯型生物碱均可降低hERG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抑制心肌细胞hERG通道开放率,次乌头碱抑制作用最为显著且呈剂量依赖性。次乌头碱促进miR-134表达量上升最明显,抑制miR-134表达后hERG蛋白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升,hERG蛋白基因表达抑制率降低。结论通过对miRNA表达进行修饰,次乌头碱可抑制hERG蛋白基因表达水平及hERG通道开放,此抑制效果可能是附子心脏毒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次乌头碱 心肌细胞 心肌毒性 HERG通道 miRNA miR-134 蛋白 基因 表达
下载PDF
油菜高效转化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林良斌 官春云 +3 位作者 李栒 王国槐 周小云 陈信波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47-450,共4页
以甘蓝型油菜湘油13为试验材料,运用子房注射法将BT毒蛋白基因导入油菜。在授粉后第20小时至第30小时用自制的微玻针从子房中部注射0.5~1.5μg外源DNA,以高达12.8%的频率获得抗卡那霉素植株。分子杂交分析证明BT毒蛋白基因已整合到油... 以甘蓝型油菜湘油13为试验材料,运用子房注射法将BT毒蛋白基因导入油菜。在授粉后第20小时至第30小时用自制的微玻针从子房中部注射0.5~1.5μg外源DNA,以高达12.8%的频率获得抗卡那霉素植株。分子杂交分析证明BT毒蛋白基因已整合到油菜基因组中,转化频率为1.6%,表明子房注射法是一种有效、实用的油菜遗传转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遗传转化 BT毒蛋白基因 油菜
下载PDF
棉铃虫对Bt毒蛋白(Cry1Ac)抗性品系的选育 被引量:20
17
作者 崔学芬 董双林 +2 位作者 夏敬源 王春义 刘辉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13-215,共3页
1997~ 2 0 0 0年 ,用含 Bt毒蛋白 (Cry1 Ac)的人工饲料对来自本所试验棉田的棉铃虫经过室内2 1代中 1 6代次的筛选 ,筛选后 F19代 L C50 值(4.3 6 4 6 g· L- 1)比筛选前 F2 代 L C50 值 (0 .2 972 g·L- 1)提高了 1 4.7倍。... 1997~ 2 0 0 0年 ,用含 Bt毒蛋白 (Cry1 Ac)的人工饲料对来自本所试验棉田的棉铃虫经过室内2 1代中 1 6代次的筛选 ,筛选后 F19代 L C50 值(4.3 6 4 6 g· L- 1)比筛选前 F2 代 L C50 值 (0 .2 972 g·L- 1)提高了 1 4.7倍。试验还发现雌性棉铃虫对Bt毒蛋白的敏感性大于雄性。对 Bt毒蛋白抗性品系筛选前后分别测定了其不同菌系 (商品制剂Dipel和 Xentari)的剂量 -死亡率回归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BT毒蛋白 抗性品系 棉花 交互抗性 抗虫育种
下载PDF
蚯蚓毒素及其去除方法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祖珣 何俐明 +2 位作者 于培兰 杨典洱 刘华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12-113,共2页
目的 研究蚯蚓毒素的来源及其成分 ,探索其去除方法。方法对蚯蚓应激分泌液进行透析、可见及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透析袋内外液组分、电泳分析蛋白组分、动物体内试验检测毒性。结果蚯蚓应激分泌液的蛋白组分显示剧毒性 (最小致死量为 0 ... 目的 研究蚯蚓毒素的来源及其成分 ,探索其去除方法。方法对蚯蚓应激分泌液进行透析、可见及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透析袋内外液组分、电泳分析蛋白组分、动物体内试验检测毒性。结果蚯蚓应激分泌液的蛋白组分显示剧毒性 (最小致死量为 0 .2 42mg/kg)。PAGE分离主要有两条带 ;蚯蚓对不同刺激产生的应激分泌液成分相同。结论蚯蚓应激分泌液的蛋白组分有毒 ,用加盐或微电流刺激方法可去除毒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应激分泌液 毒性蛋白 中药
下载PDF
虫生真菌中对松墨天牛高毒性蛋白的筛选及性质测定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建庆 张永安 +2 位作者 张星耀 袁锋 王玉珠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共6页
从 6株虫生真菌中分离纯化了 4 8种蛋白。以松墨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为试虫 ,通过生测筛选出 4种高毒性蛋白 ,并从 4种高毒性蛋白中筛选出毒力最强的蛋白Bb36W D。蛋白Bb36W D含 2个亚基 ,大亚基和小亚基的分子量分别约为 2 4kD和 ... 从 6株虫生真菌中分离纯化了 4 8种蛋白。以松墨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为试虫 ,通过生测筛选出 4种高毒性蛋白 ,并从 4种高毒性蛋白中筛选出毒力最强的蛋白Bb36W D。蛋白Bb36W D含 2个亚基 ,大亚基和小亚基的分子量分别约为 2 4kD和 17kD ;等电点分别为 9 4 7和 9 32。该蛋白含 16种氨基酸 ,其中精氨酸、组氨酸及丙氨酸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生真菌 松墨天牛 毒蛋白 筛选 分子量 等电点
下载PDF
不同光质LED光源对转基因杨树叶片Bt毒蛋白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文林 任亚超 +2 位作者 张益文 刘红梅 张军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639-1645,共7页
为探明不同光质对杨树幼苗生长的影响,以转基因741杨株系Pb29为试材,利用LED精量调制光源,设置红光、蓝光、红蓝光、白光4个处理,测定不同光质处理下Pb29的Cry1Ac毒蛋白含量、形态指标、光合色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蓝光处... 为探明不同光质对杨树幼苗生长的影响,以转基因741杨株系Pb29为试材,利用LED精量调制光源,设置红光、蓝光、红蓝光、白光4个处理,测定不同光质处理下Pb29的Cry1Ac毒蛋白含量、形态指标、光合色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蓝光处理下的Cry1Ac毒蛋白的表达量最大,白光次之。除了叶片长/宽的值在蓝光处理下最大外,红蓝光处理下的741杨叶片数、叶片长、叶片宽、叶面积及株高均高于其它处理。除叶绿素b的含量在红光处理下最大外,叶绿素a、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叶绿素a/b比值均在白光处理下最大,红蓝光次之,且白光与红蓝光间无显著差异。叶绿素荧光参数(ΦPSⅡ、ETR、q P)在蓝光和红蓝光处理下高于其它处理,在白光和红蓝光处理下的Fv/Fm高于其它处理,q N在红光处理下最大。由此可知,不同光质对杨树幼苗的生长具有调控作用。本试验结果为深入研究不同光质对杨树的生长发育进行调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41杨 光质 Cry1Ac毒蛋白 光合色素 叶绿素荧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