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toxin-antitoxin module,VapBC,encoded by Leptospira interrogans chromosome 被引量:6
1
作者 YiXuanZHANG XiaoKuiGUO +4 位作者 ChuanWU BoBI ShuangXiREN ChunFuWU GuoPingZHAO 《Cel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08-216,共9页
Comparative genomic analysis of the coding sequences (CDSs) of Leptospira interrogans revealed a pair of closely linked genes homologous to the vapBC loci of many other bacteria with respect to both deduced amino acid... Comparative genomic analysis of the coding sequences (CDSs) of Leptospira interrogans revealed a pair of closely linked genes homologous to the vapBC loci of many other bacteria with respect to both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s and operon organizations. Expression of single vapC gene in Escherichia coli resulted in inhibition of bacterial growth,whereas co-expression of vapBC restored the growth effectively. This phenotype is typical for three other characterized toxin-antitoxin systems of bacteria, i.e., mazEF[1], relBE[2] and chpIK[3]. The VapC proteins of bacteria and a thermophilic archeae, Solfolobus tokodaii, form a structurally distinguished group of toxin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known toxins of bacteria.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both toxins and antitoxins of all categories indicated that although toxins were evolved from divergent sources and may or may not follow their speciation paths (as indicated by their 16s RNA sequences), co-evolution with their antitoxins was obvi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ptospria toxin-antitoxin system VapBC CO-EVOLUTION speciation.
下载PDF
Applications of toxin-antitoxin systems in synthetic biology
2
作者 Jianzhong Lin Yunxue Guo +2 位作者 Jianyun Yao Kaihao Tang Xiaoxue Wang 《Engineering Microbiology》 2023年第2期24-32,共9页
Toxin-antitoxin(TA)systems are ubiquitous in bacteria and archaea.Most are composed of two neighboring genetic elements,a stable toxin capable of inhibiting crucial cellular processes,including replication,transcrip-t... Toxin-antitoxin(TA)systems are ubiquitous in bacteria and archaea.Most are composed of two neighboring genetic elements,a stable toxin capable of inhibiting crucial cellular processes,including replication,transcrip-tion,translation,cell division and membrane integrity,and an unstable antitoxin to counteract the toxicity of the toxin.Many new discoveries regarding the b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toxin and antitoxin components have been made since the first TA system was reported nearly four decades ago.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TA systems have been hotly debated in recent decades,and it is now increasingly clear that TA systems are important immune systems in prokaryotes.In addition to being involved in biofilm formation and persister cell formation,these modules are antiphage defense systems and provide host defenses against various phage infec-tions via abortive infection.In this review,we explore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TA systems based on the recent progress made in elucidating TA functions.We first describe the most recent classification of TA systems and then introduce the biochemical functions of toxins and antitoxins,respectively.Finally,we primarily focus on and devote considerable space to the application of TA complexes in synthetic bi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XIN ANTITOXIN toxin-antitoxin system CLASSIFICATION APPLICATION
原文传递
Analysis of Type Ⅱ Toxin-Antitoxin Genes all 3211-asl3212 in Anabaena PCC 7120
3
作者 WU Huilan CHEN Sili CHEN Jie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CSCD 2016年第6期537-543,共7页
The type Ⅱ toxin-antitoxin gene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phenotypic switch to a quasi-dormant state that enables cell survival under stresses,a similar function to heterocyst of cyanobacteria. In this paper,we partic... The type Ⅱ toxin-antitoxin gene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phenotypic switch to a quasi-dormant state that enables cell survival under stresses,a similar function to heterocyst of cyanobacteria. In this paper,we particularly study the role of gene pair all3211-asl3212 under Spectinomycin stress to reveal how the type Ⅱ toxin-antitoxin involved in environmental stress responses. Bioinformatics prediction shows that toxin protein gene All3211 is homologous to Maz F,a member of maz EF family that encoding nucleases. We clone gene all3211-asl3212 into expression vectors to identify its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Deletion mutant strains of all3211-asl3212 are selected in a tri-parental mating screen. Phenotype comparisons of mutant and wild type reveals no difference of single-deletion-mutants in pigment integrity,the sensitivity to antibiotics,and heterocyst form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deletion mutation of single TAS gene pair all3211-asl3212 results in limited effects on the cellular growth of PCC 7120. Thus,we suggest that dosage compensating might be provided from redundant genes or bypass pathways to offset obvious phenotypic differe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abaena sp.PCC 7120 toxin-antitoxin systems deletion mutation phenotype comparisons
原文传递
毒素-抗毒素系统介导滞留菌形成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杜婉迎 尚德静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期98-107,共10页
滞留菌是一类处于低代谢休眠状态的抗生素耐受细菌亚群,能够在致死性压力应激后存活下来,是抗生素治疗失败和复发性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毒素-抗毒素系统(toxin-antitoxin system,TA)作为压力应激模块普遍存在于各种细菌中,由稳定的毒... 滞留菌是一类处于低代谢休眠状态的抗生素耐受细菌亚群,能够在致死性压力应激后存活下来,是抗生素治疗失败和复发性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毒素-抗毒素系统(toxin-antitoxin system,TA)作为压力应激模块普遍存在于各种细菌中,由稳定的毒素和不稳定但可以中和毒素的同源抗毒素组成。压力情况下,第二信使(p)ppGpp激活Lon,随后大多数II型TA系统被激活,诱导滞留菌形成。同样在(p)ppGpp存在的情况下,Obg刺激hokB转录,使毒素积累,抑制细菌DNA复制、转录、翻译等重要的生理过程,驱动细菌形成滞留菌。SOS反应是激活TA系统的另一个主要途径,解除了对tisB转录的抑制,使其在细胞内积累并插入细胞膜,破坏质子动力势,降低胞内ATP水平,诱使休眠和滞留菌形成。讨论TA系统介导滞留菌形成的机制有助于提出新型抗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滞留菌 休眠 毒素-抗毒素系统 严谨反应 SOS反应 药物耐受性
下载PDF
毒素-抗毒素系统的作用机制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周世文 张俊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3-527,共15页
毒素-抗毒素(toxin–antitoxin)系统(简称TA系统)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的基因组和质粒中,它们由2种基本元件组成:稳定的毒素,其作用是抑制与细菌生长相关的关键环节,如DNA的复制、mRNA的稳定性、蛋白翻译和代谢调控等;不稳定的抗毒素,可... 毒素-抗毒素(toxin–antitoxin)系统(简称TA系统)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的基因组和质粒中,它们由2种基本元件组成:稳定的毒素,其作用是抑制与细菌生长相关的关键环节,如DNA的复制、mRNA的稳定性、蛋白翻译和代谢调控等;不稳定的抗毒素,可以发挥拮抗毒素的作用.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抗毒素分解或丧失拮抗毒素的作用,从而使毒素发挥作用,抑制细胞生长.迄今已经发现了8种类型的TA系统,它们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参与多种生命活动的调控,在细菌应激反应、抵御噬菌体、细菌持留形成以及致病菌耐药性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TA系统还被作为工具用于研发新的生物技术,应用于科学研究和疾病防治.本文将综述TA系统的作用机制及其生物学功能,并介绍TA系统相关的生物技术研发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素-抗毒素系统 应激反应 细菌持留 细菌耐药 生物技术
下载PDF
原核生物HipBST毒素-抗毒素系统
6
作者 黄志杰 欧阳松应 甄向凯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47-1256,共10页
毒素-抗毒素(toxin-antitoxin,TA)系统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细菌、古细菌和原噬菌体染色体和质粒的遗传元件。TA通常包含一个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毒素和一个能够中和其毒性的抗毒素。自20世纪80年代发现首个TA系统(Ccd B/Ccd A)以来,TA被证... 毒素-抗毒素(toxin-antitoxin,TA)系统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细菌、古细菌和原噬菌体染色体和质粒的遗传元件。TA通常包含一个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毒素和一个能够中和其毒性的抗毒素。自20世纪80年代发现首个TA系统(Ccd B/Ccd A)以来,TA被证明几乎存在于所有已经测序的微生物,在维持质粒稳定性和抗噬菌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TA被分为Ⅰ-Ⅷ型,其中Ⅱ型TA的研究最为广泛。HipBA是一个典型的Ⅱ型TA,大肠杆菌HipBA中毒素HipA是一种丝/苏氨酸激酶,通过磷酸化细菌的谷氨酰tRNA合成酶GltX,抑制蛋白质翻译过程,其毒性可以被抗毒素HipB特异性中和。最近研究发现,与大肠杆菌HipA同源的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微生物,它们与同一操纵子的基因共同组成潜在的新颖的TA,其中HipBST已被实验证实。HipBST中毒素HipT和抗毒素HipS分别与大肠杆菌HipA的C端和N端具有相似性,但其中和机制以及毒素的底物不同于大肠杆菌毒素HipA。本文总结了最近发现的特殊的TA,特别是对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的HipBST的中和机制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素-抗毒素 HipBA HipBST 中和机制
下载PDF
hipA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的影响
7
作者 吴晓妍 吴剑梅 +4 位作者 傅丹丹 涂健 宋祥军 邵颖 祁克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18,28,共9页
【目的】探究毒素-抗毒素(TA)系统中毒素基因hipA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的影响,为深入研究TA系统和APEC的致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Red同源重组方法,构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野生株AE81的hipA基因缺失株AE8... 【目的】探究毒素-抗毒素(TA)系统中毒素基因hipA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的影响,为深入研究TA系统和APEC的致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Red同源重组方法,构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野生株AE81的hipA基因缺失株AE81ΔhipA及回复株C-AE81ΔhipA,测定其生长曲线、运动性、环境耐受能力、细胞黏附能力,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环境耐受相关基因(hdeA、hdeB)、黏附相关基因(fimF、fimH)、毒力相关基因(hcp、ompR、ompC)的转录水平,探究毒素蛋白hipA对APEC的生物学功能及致病性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hipA基因的缺失株和回复株。野生株AE81、缺失株AE81ΔhipA和回复株C-AE81ΔhipA的生长情况无明显差异。与野生株AE81相比,hipA基因缺失株AE81ΔhipA的运动能力降低,对酸性、碱性、高渗和氧化应激环境的耐受能力减弱,鞭毛和菌毛的数量和长度明显减小,对鸡胚成纤维细胞(DF-1)的黏附能力极显著减弱(P<0.01),回复株C-AE81ΔhipA各指标基本恢复到野生株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野生株AE81相比,AE81ΔhipA菌株的hdeA、hdeB、fimF、ompR、ompC基因转录水平显著降低(P<0.05),hcp基因转录水平差异不显著,但fimH转录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TA系统毒素蛋白hipA影响APEC的运动性、环境耐受能力和对细胞的黏附能力,参与APEC的致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 毒素-抗毒素系统 hipA基因
下载PDF
毒素-抗毒素系统在细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 被引量:2
8
作者 侯博 王晨燕 周伦江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326-3334,共9页
毒素-抗毒素(toxin-antitoxin,T-A)系统广泛存在于细菌基因组和质粒中,调控细菌的多种生理活动。细菌生物被膜是细菌适应应激环境(不利环境)而采取的一种生存策略,其具有极强的耐药性及免疫逃逸性,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具有广泛的危害性,... 毒素-抗毒素(toxin-antitoxin,T-A)系统广泛存在于细菌基因组和质粒中,调控细菌的多种生理活动。细菌生物被膜是细菌适应应激环境(不利环境)而采取的一种生存策略,其具有极强的耐药性及免疫逃逸性,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具有广泛的危害性,严重威胁畜禽和人类的健康。本文对不同类型的T-A系统在细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细菌T-A系统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和调控关系,为生物被膜的清除和控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被膜 毒素-抗毒素系统 细菌
下载PDF
鱼腥藻PCC 7120染色体上relBE同源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思礼 梅菊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1期16-19,共4页
为研究鱼腥藻PCC7120染色体上与relBE同源的基因asl4561和asl4562表达产物的毒素-抗毒素作用,从鱼腥藻细胞中提取总基因组DNA,设计特异引物PCR扩增目的基因asl4561和asl4562,与T载体连接后经XhoI和EcoR I双酶切并与表达载体pET28a(+)连... 为研究鱼腥藻PCC7120染色体上与relBE同源的基因asl4561和asl4562表达产物的毒素-抗毒素作用,从鱼腥藻细胞中提取总基因组DNA,设计特异引物PCR扩增目的基因asl4561和asl4562,与T载体连接后经XhoI和EcoR I双酶切并与表达载体pET28a(+)连接,由IPTG诱导表达,并在IPTG浓度和诱导时间上对asl4561基因的表达条件进行了优化.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扩增出了264bp的asl4561基因和213bp的asl4562基因,SDS-PAGE检测表明成功表达出15.65kD和13.55kD的两蛋白,当诱导温度28℃、IPTG浓度0.4 mmol/L、诱导时间6h时,asl4561基因表达蛋白在细菌裂解液上清中表达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藻PCC7120 relBE同源 asl4561基因 asl4562基因 表达
下载PDF
应用ELISA与中和试验测破伤风抗毒素的比较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彩云 王淑芳 +1 位作者 张振龙 陈晓龙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4期175-178,共4页
用ELISA间接法测得的TT,DT.DTP免疫豚鼠后的破伤风毒素水平,与用中和试验所得结果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ELISA毒素结合抑制法测得的标抗、马抗TT血清、DTP免疫的豚鼠血清的抗毒素水平与中和毒素试验所得结果之间也有很好的相关性。EL... 用ELISA间接法测得的TT,DT.DTP免疫豚鼠后的破伤风毒素水平,与用中和试验所得结果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ELISA毒素结合抑制法测得的标抗、马抗TT血清、DTP免疫的豚鼠血清的抗毒素水平与中和毒素试验所得结果之间也有很好的相关性。ELISA方法简单、经济,结果可靠,适于检测破伤风抗毒素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伤风抗毒素 ELISA 中和试验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抗毒素higA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丹 伊正君 +2 位作者 付玉荣 李书轻 杨珊珊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72-976,981,共6页
目的克隆编码结核分枝杆菌抗毒素基因hig A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纯化hig A蛋白后,制备兔抗hig A的多克隆抗体。方法利用PCR法从结核分枝杆菌H37Rv基因组扩增hig A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 ET-32a(+)-hig A;筛选出阳性重组质粒后,转化大肠... 目的克隆编码结核分枝杆菌抗毒素基因hig A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纯化hig A蛋白后,制备兔抗hig A的多克隆抗体。方法利用PCR法从结核分枝杆菌H37Rv基因组扩增hig A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 ET-32a(+)-hig A;筛选出阳性重组质粒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诱导目的蛋白表达;利用SDS-PAGE与Western blot法鉴定目的蛋白的表达;以纯化的hig A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抗hig A的多克隆抗体并进行效价及特异性鉴定。结果成功扩增出了hig A基因,克隆于载体p ET-32a(+)质粒中,PCR筛选和酶切鉴定获得阳性克隆,测序证实正确;转化大肠杆菌BL21后能成功诱导hig A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36 630]的表达;利用纯化的hig A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后,能有效地刺激特异性hig A抗体的产生,抗体的效价达到1∶3200以上。结论成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hig A蛋白,并制备出效价及特异性良好的兔抗hig A多克隆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毒素抗毒素系统 higA 多克隆抗体
下载PDF
鱼腥藻PCC7120质粒上毒素-抗毒素基因对alr9029/asr9028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思礼 吴汇兰 陈洁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30,共5页
指出了大肠杆菌的毒素-抗毒素系统(TAs)能介导解离后致死机制维持细菌质粒的稳定性和参与环境胁迫诱导细菌生长抑制或死亡,在鱼腥藻PCC7120质粒上的基因对alr9029/asr9028具有与TA系统较高的同源性.为了证实该基因对属于TA系统,通过生... 指出了大肠杆菌的毒素-抗毒素系统(TAs)能介导解离后致死机制维持细菌质粒的稳定性和参与环境胁迫诱导细菌生长抑制或死亡,在鱼腥藻PCC7120质粒上的基因对alr9029/asr9028具有与TA系统较高的同源性.为了证实该基因对属于TA系统,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了alr9029/asr9028的遗传结构,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得到大小为198 bp的asr9028和387 bp的alr9029.PCR产物经Bam H I和HindШ双酶切后被插入p MD18-T和p ET-30a中,依次构建克隆载体和表达载体.经SDS-PAGE电泳检测,含有His6标签的表达蛋白相对分子量分别为12.4k Da和19.2 k Da,且为可溶性蛋白.故初步认定asr9028为抗毒素基因,alr9029为毒素基因,二者共同构成一个TA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藻PCC7120 TA系统 alr9029 asr9028
下载PDF
炭疽毒素受体与人IgG1的Fc段融合蛋白ATR-Fc在CHO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4
13
作者 高丽华 胡显文 +3 位作者 陈薇 徐俊杰 赵剑 陈惠鹏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26-831,共6页
ATR_Fc是人炭疽毒素受体(ATR)的胞外区与人免疫球蛋白IgG1的铰链区、CH2区和CH3区组成的融合蛋白。表达该蛋白是为了获得结合PA的抗体样分子,通过阻断PA与细胞受体的结合,而阻止炭疽致死毒素和水肿因子进入细胞内,可作为预防和治疗炭疽... ATR_Fc是人炭疽毒素受体(ATR)的胞外区与人免疫球蛋白IgG1的铰链区、CH2区和CH3区组成的融合蛋白。表达该蛋白是为了获得结合PA的抗体样分子,通过阻断PA与细胞受体的结合,而阻止炭疽致死毒素和水肿因子进入细胞内,可作为预防和治疗炭疽感染的生物制品。将编码炭疽毒素受体N端1_227氨基酸的基因和编码Fc段的基因连接,插入到pcDNA3.1的HindⅢ和NotⅠ位点得到表达ATR_Fc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ATR_Fc,并用脂质体方法将该载体转染至CHO_K1细胞中,用G418筛选并获得ATR_Fc表达水平为10~15μg(106cells·d)的基因工程CHO细胞系ATR_Fc_1D5。采用蛋白A纯化重组蛋白,并用ELISA法鉴定ATR_Fc与PA的亲和性,表明ATR_Fc可与PA特异性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疽毒素受体 FC融合蛋白 重组CHO细胞 抗体类分子 抗毒素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mazEF6缺失株的构建 被引量:1
14
作者 申爱平 曹帅丽 +2 位作者 王宏 邢建新 袁俐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6期715-719,共5页
为构建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毒素-抗毒素系统maz EF6基因缺失突变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别从H37Rv和PUC-19K质粒上扩增出maz EF6基因的同源臂及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an基因;应用融合PCR技术将maz EF6基因的同源臂和kan基因... 为构建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毒素-抗毒素系统maz EF6基因缺失突变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别从H37Rv和PUC-19K质粒上扩增出maz EF6基因的同源臂及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an基因;应用融合PCR技术将maz EF6基因的同源臂和kan基因进行杂交拼接,获得目的融合片段,并将该融合片段克隆于p MD-19T(simple)载体形成自杀质粒p MD-19T-Δmaz EF6-kan,将构建的自杀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DH5a中;利用电穿孔技术将自杀质粒电转至H37Rv标准株中;并将该菌株涂于卡那霉素抗性改良罗氏培养基,培养3-4周后,刮取能在卡那霉素抗性培养基中生长的结核分枝杆菌单个菌落,以提取的阳性菌株全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克隆片段,并测序。对所获得H37RvΔmaz EF6缺失突变株进行遗传稳定性检测。结果显示,该缺失株在15代内未发生回复性突变,成功获得H37RvΔmaz EF6缺失突变株。由此可知,本研究为今后研究毒素-抗毒素系统maz EF6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毒素-抗毒素系统 缺失突变株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毒素-抗毒素系统mazEF6缺失突变株的构建及其表型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
15
作者 申爱平 曹帅丽 +1 位作者 邢建新 袁俐 《微生物与感染》 2015年第3期180-185,共6页
为构建结核分枝杆菌毒素-抗毒素系统mazEF6缺失突变株,并对其表型进行初步探讨,首先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别从H37Rv标准株和PUC-19K质粒扩增出mazEF6基因的同源臂及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an;然后应用融合PCR技术将mazEF6基因的同源臂与kan... 为构建结核分枝杆菌毒素-抗毒素系统mazEF6缺失突变株,并对其表型进行初步探讨,首先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别从H37Rv标准株和PUC-19K质粒扩增出mazEF6基因的同源臂及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an;然后应用融合PCR技术将mazEF6基因的同源臂与kan基因进行杂交拼接,获得目的融合片段,将该融合片段克隆于pMD-19T(simple)载体形成自杀质粒pMD-19T-ΔmazEF6-kan,并将自杀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DH5α中;最后利用电穿孔技术将自杀质粒电转至H37Rv标准株中,在卡那霉素抗性改良罗氏培养基上筛选H37RvΔmazEF6缺失突变株单个菌落,提取阳性菌株全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克隆片段并测序。将所获得的H37RvΔmazEF6缺失突变株进行遗传稳定性检测后,对其表型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该缺失株在15代内未发生回复性突变;与野生株相比,缺失株生长速度缓慢且细菌形态短小。本研究证实,融合PCR技术便于快速获得结核分枝杆菌缺失突变株;结核分枝杆菌在缺失毒素-抗毒素系统mazEF6基因后生存能力下降,这为进一步研究毒素-抗毒素系统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毒素-抗毒素系统 缺失突变株
下载PDF
鱼腥藻PCC7120染色体MazEF同源基因对asr0757/alr0758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思礼 陈洁 吴汇兰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9-33,54,共6页
鱼腥藻PCC7120染色体上的基因对asr0757/alr0758,经NCBI比对显示其与大肠杆菌中的毒素-抗毒素基因Maz EF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且具有毒素-抗毒素系统基因的保守遗传结构,为研究其是否属于Maz EF家族系统基因,构建同时含有asr0757和alr0758... 鱼腥藻PCC7120染色体上的基因对asr0757/alr0758,经NCBI比对显示其与大肠杆菌中的毒素-抗毒素基因Maz EF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且具有毒素-抗毒素系统基因的保守遗传结构,为研究其是否属于Maz EF家族系统基因,构建同时含有asr0757和alr0758基因的双启动子选择性表达载体,先选择性诱导了该基因对的表达,再验证了其表达产物对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成功诱导表达出了目的蛋白asr0757(13.5KD)和alr0758(17.5KD),当单独诱导asr0757基因表达时,细菌生长状况不受影响,单独诱导alr0758表达时细菌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同时诱导asr0757和alr0758基因时细菌生长恢复正常,说明asr0757/alr0758构成具有生物功能的Maz EF家族系统基因对,具有毒性与抗毒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藻PCC7120 毒素-抗毒素系统 MazEF asr0757/alr0758
下载PDF
炭疽毒素受体ATRcDNA的合成和克隆及ATR-Fc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3
17
作者 胡显文 高丽华 +3 位作者 陈薇 徐俊杰 赵剑 陈惠鹏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8,共8页
可溶性炭疽毒素受体(sATR)可以特异性结合炭疽毒素保护抗原(PA),为获得用于中和炭疽毒素以防治炭疽感染的候选抗毒素药物,构建了表达ATRFc抗体样分子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将全长为681bp的编码炭疽毒素受体N端1~227氨基酸的基因分... 可溶性炭疽毒素受体(sATR)可以特异性结合炭疽毒素保护抗原(PA),为获得用于中和炭疽毒素以防治炭疽感染的候选抗毒素药物,构建了表达ATRFc抗体样分子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将全长为681bp的编码炭疽毒素受体N端1~227氨基酸的基因分成长约50~60碱基的18个寡核苷酸片段,相邻片段重叠部分为20~22个碱基,利用重叠延伸PCR和引物PCR法,将合成的片段组装与扩增,得到了含有ATR1~227的全部编码区和HindIII、BamHI位点在内的DNA片段。回收的基因片段经BamHI/HindIII双酶切连接到pUC19质粒中,挑选阳性克隆进行酶切鉴定和双向序列测定,获得了全序列正确的克隆。将ATR基因与Fc基因连接后插入pcDNA3.1载体多克隆位点HindIII和NotI之间,得到表达ATRFc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ATRFc,为利用CHO哺乳动物细胞表达ATRFc并研究其生物学性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疽毒素受体 FC融合蛋白 基因合成 抗毒素
下载PDF
毒素-抗毒素系统yafON缺失对ExPEC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侯博 王晨燕 +2 位作者 车勇良 栗绍文 周伦江 《福建畜牧兽医》 2020年第5期4-7,共4页
肠外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xPEC)是一种重要的病原菌,近年来其对畜牧业(猪、禽、牛羊)、食品业和人类健康的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多重耐药性和生物被膜形成更增加其防控难度。生物被膜在细菌抗逆生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与细菌的致病性、耐药... 肠外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xPEC)是一种重要的病原菌,近年来其对畜牧业(猪、禽、牛羊)、食品业和人类健康的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多重耐药性和生物被膜形成更增加其防控难度。生物被膜在细菌抗逆生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与细菌的致病性、耐药性、免疫逃逸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毒素-抗毒素系统也普遍存在于细菌的基因组中,调节细菌的不同生理活动。本研究通过缺失肠外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毒素-抗毒素系统yafON基因,发现yafON毒素-抗毒素系统缺失可以引起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下降,为解析毒素-抗毒素系统调控生物被膜形成的初步机制和机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 毒素-抗毒素 生物被膜 基因缺失
下载PDF
长双歧杆菌染色体上的基因BLJ_864和BLJ_865构成的Ⅱ型毒素—抗毒素系统
19
作者 韦艳霞 叶露 +1 位作者 刘佃滨 郭晓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19-1324,共6页
目的鉴定Bifidobacterium longum JDM301(B.longum JDM301)染色体上的BLJ_864、BLJ_865是否构成mazEF家族的一组Ⅱ型毒素—抗毒素系统(TA系统)。方法通过RT-PCR分析BLJ_864和BLJ_865在B.longum JDM301以及E.coli中的共转录;通过将带有BL... 目的鉴定Bifidobacterium longum JDM301(B.longum JDM301)染色体上的BLJ_864、BLJ_865是否构成mazEF家族的一组Ⅱ型毒素—抗毒素系统(TA系统)。方法通过RT-PCR分析BLJ_864和BLJ_865在B.longum JDM301以及E.coli中的共转录;通过将带有BLJ_864和BLJ_865的完整操纵子的质粒转化入E.coli,证明同一操纵子中的BLJ_864、BLJ_865所编码的抗毒素蛋白和毒素蛋白共表达;通过在E.coli中单独表达BLJ_864编码的毒素蛋白或将其与BLJ_865编码的抗毒素蛋白共表达,鉴定BLJ_864编码的毒素蛋白对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对应的BLJ_865编码的抗毒素蛋白能否消除毒素蛋白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 BLJ_864和BLJ_865构成一个二元操纵子,两者在其天然菌株B.longum JDM301中可以共转录;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下,BLJ_864和BLJ_865所编码的抗毒素蛋白和毒素蛋白在异源宿主E.coli中共表达。BLJ_864编码的毒素蛋白的表达抑制异源宿主E.coli的生长,而将BLJ_865所编码的抗毒素蛋白与BLJ_864编码的毒素蛋白共表达则可以拮抗毒素蛋白的生长抑制作用。结论 B.longum JDM301基因组中的假定基因BLJ_864和BLJ_865编码一组有功能的、隶属mazEF家族的Ⅱ型TA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素—抗毒素系统 长双歧杆菌 mazEF
下载PDF
qRT-PCR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毒素-抗毒素系统mazE F的表达
20
作者 刘微 赵继利 +2 位作者 屈艳琳 谢婉莹 袁俐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3-147,共5页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毒素基因mazF3,6,9及抗毒素基因mazE3,6,9的表达差异。方法运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单耐药株20株,耐多药株20株和标准株H37Rv毒素基因mazF3,6,9及抗毒素基因mazE3,6,9的表达水平;组间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用o...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毒素基因mazF3,6,9及抗毒素基因mazE3,6,9的表达差异。方法运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单耐药株20株,耐多药株20株和标准株H37Rv毒素基因mazF3,6,9及抗毒素基因mazE3,6,9的表达水平;组间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用one-way ANOVA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株相比较,毒素基因mazF6,9在单耐药组(11.151 9±22.317 21;8.430 6±17.978 97)及耐多药组(4.601 6±1.290 18;6.962 7±6.929 48)表达均上调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azF3基因在单耐药组及耐多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毒素基因mazE3在单耐药(0.360 6±0.125 27)及耐多药组(0.201 6±0.165 42)中表达均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azE6均无统计学意义,mazE9只有在耐多药组(0.398 9±0.376 79)中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毒素基因mazF6,9抗毒素基因mazE3,9可能参与了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形成,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毒素-抗毒素系统 耐药性 耐多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