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田土壤有效态中量微量元素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1
作者 顾建芹 唐卫红 江健 《上海农业学报》 2024年第3期48-56,共9页
基于2019年的耕地地力调查监测点,分析农田土壤有效态中量微量元素含量及区域分布特征,结合分级标准和缺素临界值,揭示当前土壤中量微量元素丰缺状况;并对1983年、2004年的土壤的中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上海市... 基于2019年的耕地地力调查监测点,分析农田土壤有效态中量微量元素含量及区域分布特征,结合分级标准和缺素临界值,揭示当前土壤中量微量元素丰缺状况;并对1983年、2004年的土壤的中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上海市奉贤地区农田土壤有效态中量微量元素养分中Av-S含量为20—30 mg∕kg,Av-Si>300 mg∕kg,Av-Cu 4—6 mg∕kg,Av-Zn 2—3 mg∕kg,Av-Fe 100—150 mg∕kg,Av-Mn 30—40 mg∕kg,Av-B 0.75—1 mg∕kg,Av-Mo 0.1—0.15 mg∕kg,平均含量依次为20.04 mg∕kg、390.92 mg∕kg、4.31 mg∕kg、2.42 mg∕kg、131.08 mg∕kg、34.74 mg∕kg、0.95 mg∕kg和0.13 mg∕kg,分别处于土壤养分分级标准(5级)的第3、1、3、2、2、2、2、3级。这8种中微量元素变异系数均为中等变异强度,以Av-Fe(90.39%)最大。在1983年、2004年、2019年三个时间上,除Av-Mo含量整体变化较为平稳,缺素现象在不断加剧(目前缺素面积达73.68%)外,其余中微量元素在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增减,无缺素现象或缺素面积在减少。中量元素Av-S和Av-Si含量变化为一降一升,两者均在果园中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微量元素Av-Cu、Av-Fe、Av-Mn总体含量比较丰富,无低于临界值田块,在空间分布上为条状或斑状分布,呈自西往东逐渐减少格局,其菜地中的含量要低于粮田和果园;Av-Zn和Av-B含量在年际间不断提高,菜地中的含量普遍较高,区域分布上呈现相反趋势,Av-Zn为中部高东西部低,而Av-B为东西部高于中部。同时土壤多个微量元素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Av-Cu、Av-Zn、Av-Fe、Av-Mn间表现出正相关性,它们也受土壤SOM和pH影响较大,其中Av-Cu受SOM、Av-Mn受pH作用最明显。研究结果可为本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区域分布的土壤养分管理和中微肥合理搭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量元素 微量元素 时间变化 空间分布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核取证表征铀矿石浓缩物
2
作者 席瑞阳 王亚龙 +9 位作者 郭思琪 汪伟 徐江 何亚姣 凡金龙 霍艳坤 王玉凤 方随 李志明 张小林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35-1644,共10页
该研究建立了联合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法(SEM-EDS)、全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和萃淋去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CL-TBP/ICP-MS)鉴别铀矿石浓缩物(UOC)中60余种杂质元素种类和含量的方法。通过SEM-EDS得到5种UOC的表面微观... 该研究建立了联合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法(SEM-EDS)、全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和萃淋去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CL-TBP/ICP-MS)鉴别铀矿石浓缩物(UOC)中60余种杂质元素种类和含量的方法。通过SEM-EDS得到5种UOC的表面微观形貌,并结合ICP-MS得到的N、O、S、K和Cl等基体元素的含量信息,可初步判断不同UOC的生产方式及其化学组成。全溶/ICP-MS方法可快速测定Na、Ca、Fe等含量较高的基体元素,特别在测量W、Sn等易吸附或水解元素含量方面具有优势。CL-TBP/ICP-MS方法的优势在于可获得包含极低含量目标元素在内的60种元素的种类和浓度,对重点关注的稀土元素的检出限可达10-9 g/g量级。根据稀土元素含量及其分布模式信息,可有效鉴别不同来源的UOC,并初步推测其成矿类型。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可为铀矿石浓缩物和其他铀基体材料的核取证表征、解析溯源、数据库建设等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取证 铀矿石浓缩物 形貌 基体元素 杂质元素 稀土元素分布模式
下载PDF
基于遗传-模式搜索算法的微尺度管控区域大气污染物PM2.5溯源
3
作者 董红召 金灿 +2 位作者 唐伟 佘翊妮 林盈盈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6-1304,共9页
针对微尺度管控区域可能发生的大气污染提出有效的靶向诊断方法-结合高斯烟羽模型和遗传-模式搜索算法的大气污染物分布式溯源方法.将污染源反算模型得到的污染物理论质量浓度与传感器网络观测值的数据对应关系作为目标函数,使用模式搜... 针对微尺度管控区域可能发生的大气污染提出有效的靶向诊断方法-结合高斯烟羽模型和遗传-模式搜索算法的大气污染物分布式溯源方法.将污染源反算模型得到的污染物理论质量浓度与传感器网络观测值的数据对应关系作为目标函数,使用模式搜索算法嵌入遗传算法加快反算模型的搜索过程,反算得到污染源强度和位置.依托杭州市亚运板球场馆大气感知器网络进行实验验证,监测2021年10月PM2.5质量浓度、气象数据,对所提出的混合式大气污染溯源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改进遗传-模式搜索算法对于多维变量的搜索效果较好,能快速精准地反算污染源的位置和强度,可以为微尺度管控区域突发性气体污染防治提供应急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强反算 遗传-模式搜索算法 高斯烟羽模型 微尺度管控 颗粒物污染溯源
下载PDF
31年长期施肥对潮土中微量元素演变及小麦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
4
作者 丁世杰 郭斗斗 +6 位作者 张水清 宋晓 张珂珂 郭腾飞 岳克 黄绍敏 周囯勤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58-1871,共14页
【目的】在华北平原典型潮土区,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全量与有效态铁、锰、锌、铜含量,以及小麦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为实现农田地力提升与作物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始于1990年,已连... 【目的】在华北平原典型潮土区,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全量与有效态铁、锰、锌、铜含量,以及小麦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为实现农田地力提升与作物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始于1990年,已连续进行了31年。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选取不施肥(CK),氮钾化肥(NK),氮磷钾化肥(NPK),氮磷钾化肥+秸秆还田(NPKS),氮磷钾化肥+有机肥(NPKM)5种施肥处理,分析每年土壤样品中全量与有效态铁、锰、锌、铜含量,以及作物秸秆与籽粒中相应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连续施肥31年后,各施肥处理土壤全量铁、锰含量与试验前无显著差异,全量锌、铜含量较试验前显著增加;NPKM处理土壤全量铁、锰、锌、铜含量均高于其它施肥处理。与CK相比,NPKM、NPKS与NPK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与阳离子交换量,降低了土壤pH值,有利于土壤中微量元素向有效态转化。NPKM与NPKS处理下土壤有效态铁、锰、锌含量显著高于其它施肥处理。NPK处理下土壤有效铁含量分别比CK和NK处理提高52%与49%;有效锰含量分别比CK和NK处理提高39%与11%。NPKM、NPKS与NPK处理下小麦地上部铁、锰、锌、铜吸收量与各微量元素收获指数显著高于CK与NK处理。但增产对籽粒中微量元素的稀释效应导致NPK、NPKS与NPKM处理下籽粒微量元素含量显著降低,其中铁、锌含量分别为推荐量下限的71%~74%、60%~63%。【结论】化肥与秸秆或有机肥配施有利于提高土壤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土壤全量与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的提高可促进小麦对微量元素的吸收,但增产对小麦籽粒中微量元素的稀释效应导致小麦籽粒中的铁、锌含量显著低于推荐量的下限。因此,在培肥潮土地力、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也要考虑优化施肥策略或筛选适宜品种,以提高小麦籽粒中铁、锌含量,消除铁、锌元素缺乏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施肥模式 潮土 小麦 微量元素
下载PDF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天线三维方向图室外测量方法
5
作者 兰天旭 朱秋明 +4 位作者 白云鹏 林志鹏 吴启晖 段洪涛 吕冰 《数据采集与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6-897,共12页
天线方向图测量是天线测量的重要内容。针对天线方向图室外测量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天线三维方向图室外测量方案。该方案利用无人机对天线方向图数据进行采集,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修正,获得待测天线和接收天线极化匹... 天线方向图测量是天线测量的重要内容。针对天线方向图室外测量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天线三维方向图室外测量方案。该方案利用无人机对天线方向图数据进行采集,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修正,获得待测天线和接收天线极化匹配时的直射径数据,最后利用训练好的生成对抗网络重构出天线的三维方向图。仿真结果表明,本方案可以高效、高精度地完成天线三维方向图的测量,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线方向图 无人机 生成对抗网络 射线追踪 误差修正
下载PDF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lfur and the Main Harmful Trace Elements in China's Coal 被引量:5
6
作者 TANG Shuheng SUN Shenglin +2 位作者 QIN Yong JIANG Yaofa WANG Wenf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3期722-730,共9页
To promote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se of clean coal resources in China, data on the regional and age distribution of sulfur, arsenic and other harmful elements in Chinese coal was broadly collected, tested for c... To promote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se of clean coal resources in China, data on the regional and age distribution of sulfur, arsenic and other harmful elements in Chinese coal was broadly collected, tested for content, and analyzed. Coal in northwestern China is characterized by low to extremely low levels of sulfur; the coal of the Taiyuan Formation in northern China mainly has high-sulfur content; that of the Shanxi Formation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low sulfur coal; and the Late Permian coal in southern China has overall higher sulfur content; other regions have low sulfur coal. The average content of harmful trace elements in the bulk of China's coal is similar to the corresponding content in the coal of the North Americ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whereas the content of various elements (Hg, Sb and Se) is different in magnitude to the corresponding percentage in the crust. The average content of the elements Cr, Se, Co, Be, U, Br in Late Permian coal in S China ranks first in the country whereas the average content of Hg and CI in the coals of Late Carboniferous to Early Permian age in N China are the highest. The average content of Mn in Early and Middle Jurassic coal is higher in NW China. The high content of harmful elements in some coal should cause particular concern both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o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SULFUR harmful trace elements distribution patterns ENVIRONMENT China
下载PDF
一种基于序列模式挖掘的trace探测方法
7
作者 潘龙 廖湖声 苏航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7,14,共8页
基于trace的即时编译技术是一种提高解释型语言性能的有效方法。然而,现有的trace探测技术都是针对程序单次执行的,无法利用服务器端程序并发执行的特点。针对并发执行的服务器端程序,提出一种基于序列模式挖掘的trace探测方法,以快速... 基于trace的即时编译技术是一种提高解释型语言性能的有效方法。然而,现有的trace探测技术都是针对程序单次执行的,无法利用服务器端程序并发执行的特点。针对并发执行的服务器端程序,提出一种基于序列模式挖掘的trace探测方法,以快速发现热点trace。将并发执行的服务器端程序看作是多个基本块序列,应用序列模式挖掘算法,对得到的序列模式进行去重与合并以发现热点trace。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序列模式挖掘的trace探测能够有效地提高trace探测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列模式挖掘 即时编译 基于trace
下载PDF
Infiltration pattern beneath shrub canopy and interspace grass patches in typical steppe ecosystems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被引量:1
8
作者 ZHANG Si-yi LI Xiao-yan +1 位作者 PENG Hai-ying ZHANG Zhi-hua 《地球环境学报》 2012年第6期1117-1125,共9页
Water is the most critical factor for controlling die vegetation pattern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Using a dye-tracing experiment,we analyzed the infiltration pattern beneath shrub canopy and interspace grass patch... Water is the most critical factor for controlling die vegetation pattern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Using a dye-tracing experiment,we analyzed the infiltration pattern beneath shrub canopy and interspace grass patches in typical steppe ecosystems.The dye coverage,uniform infiltration depth,maximum infiltration depth,total stained area and heterogeneous infiltration stained area were measured by two indices,the maximum infiltration depth index(MIDI)and heterogeneous infiltration index(HII),which were calculated by processing dye-stained photos.The MIDI and HII of soil under shrubs were 1.41±0.14 and 0.29±0.068,respectively,and larger than those of grass soil,1.26±0.14 and0.20±0.076.Using the MIDI,HII,field soil moisture and rainfall data,the infiltration depth and heterogeneous infiltration amount for 26 nature rainfall events were calculated.The results imply that water can infiltrate to a deeper layer beneath shrub canopy than beneath grass patches and that more water infiltration occurs beneath shrub canopy than beneath grass patches.These results are of prime importance for arid and semiarid ecosystems with a limited water supply due to high evaporation and low precip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iltration pattern dye-tracing SHRUB grass patches typical steppe ecosystems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N TRACE ELEMENTS IN CRUDE OILS AND ORGANIC MATERIALS EXTRACTED FROM OIL-FORMING SOURCE ROCKS IN CHINA WITH INAA
9
作者 柴之芳 丁祖国 +1 位作者 傅家谟 盛国英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2期85-90,共6页
A combination of Soxhlet extraction, 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INAA with GC and GC- MS was used in this work for the study of the abundance patterns of 36 trace elements and their correlation in nearly 100 samples of ... A combination of Soxhlet extraction, 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INAA with GC and GC- MS was used in this work for the study of the abundance patterns of 36 trace elements and their correlation in nearly 100 samples of crude oil and organic materials extracted from oil- forming source rocks from 10 main Chinese oilfields. The low V/Ni ratios of 0.01 to 0.3 state the oil- forming continent environment. The geochemical significance hinted from other trace element abundances is also briefly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 CRUDE oil trace element pattern
下载PDF
A Forensic Traceability Index in Digital Forensic Investigation
10
作者 Siti Rahayu Selamat Shahrin Sahib +2 位作者 Nor Hafeizah Robiah Yusof Mohd Faizal Abdollah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2013年第1期19-32,共14页
Digital crime inflicts immense damage to users and systems and now it has reached a level of sophistication that makes it difficult to track its sources or origins especially with the advancements in modern computers,... Digital crime inflicts immense damage to users and systems and now it has reached a level of sophistication that makes it difficult to track its sources or origins especially with the advancements in modern computers, networks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diverse digital devices. Forensic has an important role to facilitate investigations of illegal activities and inappropriate behaviors using scientific methodologies, techniques and investigation frameworks. Digital forensic is developed to investigate any digital devices in the detection of crime. This paper emphasized on the research of traceability aspects in digital forensic investigation process. This includes discovering of complex and huge volume of evidence and connecting meaningfu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derive a traceability index as a useful indicator in measuring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discovering the evidence. This index is demonstrated through a model (TraceMap) to facilitate the investigator in tracing and mapping the evidence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origin of the crime or incident. In this paper, tracing rate, mapping rate and offender identification rate are used to present the level of tracing ability, mapping ability and identifying the offender ability respectively. This research has a high potential of being expanded into other research areas such as in digital evidence presen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GITAL Forensic INVESTIGATION traceABILITY Tracing RATE Mapping RATE OFFENDER Identification RATE Forensic traceABILITY INDEX trace pattern
下载PDF
基于LabVIEW的目标跟踪系统软件设计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丹阳 魏元焜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14-120,共7页
在机器视觉系统中,目标跟踪是常用的功能需求。在大型的系统设计中,经常需要多任务的并行处理。利用LabVIEW高效的并行执行特性,给出了一种目标跟踪系统的程序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以LabVIEW为软件设计平台,基于NI Vision机器视觉库,可... 在机器视觉系统中,目标跟踪是常用的功能需求。在大型的系统设计中,经常需要多任务的并行处理。利用LabVIEW高效的并行执行特性,给出了一种目标跟踪系统的程序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以LabVIEW为软件设计平台,基于NI Vision机器视觉库,可快速实现目标跟踪功能。利用LabVIEW面向对象编程方法和队列消息处理器程序设计模式,可将目标跟踪功能与系统进行高效耦合并降低系统功能的依赖程度,可大幅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实际验证表明,提出的方案可快速实现预期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视觉 目标跟踪 LABVIEW NI Vision 设计模式
下载PDF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race Metals in Macroalgae
12
作者 王宝利 刘丛强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4年第4期366-372,共7页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oncentrations of trace metals (Cr, Mn, Fe, Co, Ni, Cu, Zn, Cd, Pb) in macroalgae from five are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noticed in trace metal concentration in macroalgae, and a large r...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oncentrations of trace metals (Cr, Mn, Fe, Co, Ni, Cu, Zn, Cd, Pb) in macroalgae from five are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noticed in trace metal concentration in macroalgae, and a large range of variations between the minimum and maximum concentrations of trace metals was found. Trace metals detected in macroalgae generally occur in adsorbed and absorbed forms. Environmental and biological factors jointly control the trace metal compositions and concentrations in macroalgae. The complexity and variation of these factors caus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race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macroalgae. Environmental factors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trace metal compositions and concentrations when external available trace metals are beyond requirement for algal metabolism and growth, especially for non-essential trace metals; however, when the external available trace metals just satisfy the needs of algal metabolism and growth, biological factors would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especially for essential trace metals. Interactions among the trace metals can also influence their compositions and concentrations in macroalgae. It is also discussed how to make macroalgae as an excellent biomonitor for trace met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聚模式 生物监控 环境因素 海藻 痕量金属
下载PDF
海去潮来:南头古城的时间层积与空间演替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燊 冯江 《时代建筑》 2023年第4期14-22,共9页
因海而生的深圳南头古城经历了明清的备海与治县、民国的县政计划、建国初的县治迁离,到改革开放的"城中村"化,再到最近开展的保护与更新行动,在此过程中海洋对南头古城的影响逐渐退却,而多轮历史大潮则在城中留下了可读的空... 因海而生的深圳南头古城经历了明清的备海与治县、民国的县政计划、建国初的县治迁离,到改革开放的"城中村"化,再到最近开展的保护与更新行动,在此过程中海洋对南头古城的影响逐渐退却,而多轮历史大潮则在城中留下了可读的空间印迹.文章通过地理环境、形态格局、街坊肌理和建筑物来辨析明清以来南头古城的时间层积和空间演替,结合地方文献理解南头古城的空间史程,认为南头古城的现状是所城、县城、村社三个时期的叠合,其实质是城村混合而成的濒海聚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头古城 形态格局 地籍模式 遗痕 空间演替
下载PDF
基于粒子示踪法的香溪河环流模式及营养盐补给分析
14
作者 黄宇擘 徐慧 +1 位作者 龙良红 纪道斌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5期77-86,共10页
针对香溪河库湾分层异重流对河段营养盐输移的影响,利用CE-QUAL-W2模型建立香溪河库湾立面二维水质模型,模拟2015全年库湾水动力过程,采用粒子示踪技术对不同环流模式下的营养盐输移过程、补给途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香溪河库湾水体环... 针对香溪河库湾分层异重流对河段营养盐输移的影响,利用CE-QUAL-W2模型建立香溪河库湾立面二维水质模型,模拟2015全年库湾水动力过程,采用粒子示踪技术对不同环流模式下的营养盐输移过程、补给途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香溪河库湾水体环流过程受上游入流和下游倒灌两种驱动力的影响,根据异重流潜入深度可基本存在6种环流模式,而对水环境影响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典型环流模式有3种,分别是下游表层倒灌-上游底层入流模式、下游中层倒灌-上游底层入流模式和下游底层倒灌-上游底层入流模式.第一种环流持续时间最长(160 d),利于增大混合层深度(库湾整体大环流),缩短水体滞留时间(粒子留存量最小).香溪河上游顺坡异重流对以P3点为代表的上游回水末端的营养盐补给贡献率达到85%,水平补给和掺混补给是真光层营养盐补给的主要方式;中下游水体营养盐外源输入主要是长江干流水体倒灌补给作用.随着干流水体的倒灌深度增加,水头碰撞导致库湾垂向掺混增强,上游顺坡异重流对库湾真光层营养盐的贡献率上升,而下游倒灌水体的贡献率持续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流模式 营养盐 粒子示踪法 水动力模型 三峡水库
下载PDF
宋代“一年景”纹样艺术特征探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田许静 郭丽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56-64,共9页
“一年景”是宋代著名的丝绸纹样,也是中国传统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景”纹样造型精美,寓意丰富,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利用文献研究、图像分析等方法,依托相关文献与出土文物资料,分析文化溯源与吉祥寓意,同时对“一年... “一年景”是宋代著名的丝绸纹样,也是中国传统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景”纹样造型精美,寓意丰富,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利用文献研究、图像分析等方法,依托相关文献与出土文物资料,分析文化溯源与吉祥寓意,同时对“一年景”纹样的造型特点、组织形式以及色彩风格进行归纳分析,探究“一年景”纹样的艺术特征。研究认为:“一年景”纹样造型来源于宋代工笔画,构成形式主要分为折枝花和缠枝花,造型生动写实,种类丰富;“一年景”纹样的组织形式分为二方连续式、四方连续式和散点式,布局理性且兼具装饰美感;“一年景”纹样的塑造多运用了印金、彩绘、刺绣等工艺,整体色彩风格呈现出瑰丽华美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一年景”纹样 文化溯源 艺术特征
下载PDF
基于自组织神经网络的麻黄模式识别研究
16
作者 申明金 曹洪斌 《山东化工》 CAS 2023年第5期61-62,74,共3页
介绍了自组织竞争网络和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的原理。中药药用价值与其所含微量元素有直接的关系,药材分类是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方法。采用麻黄中微量元素数据建立网络模型,对网络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对麻黄样本进行了聚类分析。数据分... 介绍了自组织竞争网络和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的原理。中药药用价值与其所含微量元素有直接的关系,药材分类是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方法。采用麻黄中微量元素数据建立网络模型,对网络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对麻黄样本进行了聚类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自组织竞争网络和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都有较好的分类结果,符合生产实际,是中药麻黄化学模式识别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织竞争神经网络 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 麻黄 微量元素 模式识别
下载PDF
河西干旱区白芍养分吸收规律及其与药效成分积累的关系
17
作者 张英英 吴之涛 +3 位作者 杨宪忠 魏玉杰 杜雷超 吴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100-2109,共10页
为揭示河西干旱区白芍干物质积累及营养元素吸收特征和药效成分累积规律,明确影响药效成分积累的营养元素种类,科学制定白芍施肥方案和规范化种植,以甘肃省古浪县古丰镇芍药产业基地4年生白芍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测定白芍不同生长... 为揭示河西干旱区白芍干物质积累及营养元素吸收特征和药效成分累积规律,明确影响药效成分积累的营养元素种类,科学制定白芍施肥方案和规范化种植,以甘肃省古浪县古丰镇芍药产业基地4年生白芍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测定白芍不同生长期干物质积累特征以及根中9个营养元素含量和3类药效成分含量,并分析白芍根中有效成分含量与营养元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随着生育期延续,白芍根部干物质积累先下降后上升,全株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增加,出苗后90~130 d是白芍干物质积累最快的时期,占总积累量的79.29%,是白芍生长的关键时期。(2)白芍地上部氮、钾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磷素含量总体呈明显增加趋势,而根部氮、磷含量总体呈减少趋势,钾含量变化不明显;地上部和根氮累积总量分别在出苗后130 d和150 d达到最高,地上部磷积累量在出苗后150 d达到最大,根部磷积累量分别在出苗后30 d、150 d达到高峰,地上部和根部钾积累量分别在出苗后70 d和150 d达到高峰。地上部氮、钾含量在不同生长时期均高于根部,其磷含量则在出苗后90 d前低于根部,在出苗后110 d后高于根部。(3)白芍根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积累量均先升高后降低,最后趋于稳定,多糖积累量表现为高-低-高的变化趋势。(4)芍药苷含量与氮、钙、铜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芍药内脂苷含量与氮、钾、钙、铜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芍药多糖与各营养元素含量之间没有相关性。可见,白芍氮、磷、钾营养最大效率期在出苗后110~150 d,适时追加氮、钾肥有利于根部生物量的积累,施肥中添加Ca、Cu元素能有效促进白芍药效成分的积累;河西冷凉山区白芍宜在9月中下旬(9月16日以后)采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干旱区 白芍 干物质积累特征 养分吸收 中微量元素 药效成分
下载PDF
三峡库区巴东县城附近主要滑坡边界轨迹分形分维特征与滑坡稳定性关系 被引量:10
18
作者 吴树仁 韩金良 +3 位作者 石菊松 张永双 何锋 董诚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55-460,共6页
为了探索复杂滑坡轨迹结构演化及其稳定性定量分析计算的新途径,本文利用分形分维理论,分析三峡库区巴东县城附近滑坡边界轨迹的几何分形结构,并采用盒维数法分别求得巴东县城附近11个滑坡边界轨迹的分维值,计算结果表明:每个滑坡的轨... 为了探索复杂滑坡轨迹结构演化及其稳定性定量分析计算的新途径,本文利用分形分维理论,分析三峡库区巴东县城附近滑坡边界轨迹的几何分形结构,并采用盒维数法分别求得巴东县城附近11个滑坡边界轨迹的分维值,计算结果表明:每个滑坡的轨迹结构具有其特征性的分维值,轨迹结构越复杂,结构层次越清楚,分维值越高;其中,榨房坪滑坡和黄腊石滑坡的分维值最高,分别为1.50和1.483,西壤口和谭家湾滑坡的分维值最低,分别为0.925和0.732;而黄土坡和赵树岭滑坡的分维值介于二者之间,分别为1.111和1.091.结合典型滑坡边界轨迹结构演化与滑坡稳定性关系的定性分析及前期滑坡稳定性定量计算和模拟分析,初步揭示:滑坡边界轨迹结构与稳定性是密切相关的,滑坡边界轨迹宏观扩展增值越明显,轨迹结构越复杂,分维值越高,其稳定性条件也越差,因此,分数维可作为衡量滑坡轨迹结构复杂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标志;滑坡边界轨迹宏观扩展变形存在一个极限,超过这个极限滑坡的局部失稳就转化为整体滑动;而滑坡边界轨迹则记录了滑坡变形扩展现象和信息,因此,相对应地滑坡轨迹分形结构的分维值也应存在一个极值,在极值点滑坡体处于临滑状态;滑坡边界轨迹结构的极限分维值大致为1.4~1.5,此时滑坡接近于整体极限失稳状态,而分维值在1.1~1.3之间则表示滑坡处于整体稳定,局部存在潜在失稳状态,分维值小于1则表示滑坡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轨迹结构 分形分维 滑坡稳定性 巴东县城 黄腊石滑坡 分形结构 定性关系 三峡库区 边界 分维特征
下载PDF
长江三峡黄腊石和黄土坡滑坡分形分维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吴树仁 石玲 +3 位作者 谭成轩 胡道功 梅应堂 徐瑞春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1-65,共5页
为了探索复杂滑坡轨迹结构演化及其稳定性定量分析计算的新途径 ,利用分形分维理论 ,分析三峡库首区黄腊石滑坡和黄土坡滑坡边界轨迹的几何分形结构 ,并采用盒维数法分别求得黄腊石滑坡西部活动性滑坡群、东部小滑坡群和整个滑坡系统及... 为了探索复杂滑坡轨迹结构演化及其稳定性定量分析计算的新途径 ,利用分形分维理论 ,分析三峡库首区黄腊石滑坡和黄土坡滑坡边界轨迹的几何分形结构 ,并采用盒维数法分别求得黄腊石滑坡西部活动性滑坡群、东部小滑坡群和整个滑坡系统及黄土坡滑坡分形结构的特征性斜率曲线和分维值 .计算结果表明 :每个滑坡群的轨迹结构具有其特征性的分维值 ,轨迹结构越复杂 ,结构层次越清楚 ,分维值越高 .其中 ,黄腊石滑坡西部活动性滑坡群的分维值最高 ,D =1.483,黄土坡滑坡的分维值最低 ,D =1.111.主要结论包括 :(1)滑坡边界轨迹存在统计上的自相似性 ,具有分形结构特征 ;(2 )滑坡轨迹结构的宏观扩展变形过程是一个增维过程 ,而不是降维过程 ;(3)滑坡轨迹结构越复杂 ,有序性越好 ,分维值越高 ,其稳定性越差 ;因此 ,分数维可作为衡量滑坡轨迹结构复杂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标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 黄腊石坡 黄土坡 滑坡 分形
下载PDF
昆仑山地震地表破裂带东段几何学与运动学 被引量:6
20
作者 吴树仁 李贵书 +4 位作者 何锋 张永双 石菊松 韩金良 曾庆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54-561,共8页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脉的西部发生Ms8.1级地震,地表形成的地震破裂带沿袭先存东昆仑断层从西向东延伸350km左右,直至昆仑山口以东逐渐消失。地震破裂带东段(即昆仑山口段)长约90km左右,破裂带宽度10~30m。根据不同地段地表破裂带几...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脉的西部发生Ms8.1级地震,地表形成的地震破裂带沿袭先存东昆仑断层从西向东延伸350km左右,直至昆仑山口以东逐渐消失。地震破裂带东段(即昆仑山口段)长约90km左右,破裂带宽度10~30m。根据不同地段地表破裂带几何轨迹结构、位移和变形差异,昆仑山口段地震破裂带可划分为4个次级段。其几何轨迹结构样式可分为3类:①双重主破裂连接结构;②单主破裂弧形扩展连接结构;③无破裂连接结构。根据主断面擦痕、破裂带两侧横向冲沟位移标志和分支破裂变形组合关系判断,主破裂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而大多数分支破裂(R断层)则表现为左旋走滑兼张性;破裂带最大左旋位移4m左右,破裂带表现为脆性变形,以破裂扩展、块体位移为主,从西向东变形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表现为地震破裂东延扩展前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表破裂带 几何轨迹结构 左旋走滑 同震位移 昆仑山 运动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