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gress on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1
作者 Wenjing Lu Jianli Jiang Shaohua Wang 《Journal of Biosciences and Medicines》 CAS 2022年第9期1-17,共17页
Background: Alzheimer’s disease (AD), commonly known as senile dementia, is a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with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memory impairment,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 changes. The pathogenesis of AD is c... Background: Alzheimer’s disease (AD), commonly known as senile dementia, is a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with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memory impairment,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 changes. The pathogenesis of AD is complex and inconclusive in the point of view of western medicine, 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lack of drugs that can reverse the course of the disease. People have gradually shifted from simple amyloid hypothesis to new pathogenesis theories, such as gamma oscillation, prion like transmission, and so on. As an effective means to treat A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made some research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mainly reviews the etiology,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A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D. Methods: Through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search,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the main pathogenesis, influencing factors,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D are presented. Results: Alzheimer’s disease is a kind of multiple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The pathogenesis and related targets of AD still need to be further explored. The main pathological phenomenon of AD is senile plaques formed by intracellular neurofibrillary tangles and extracellular amyloid protein aggregation. Existing possible pathogenesis includes β-amyloid cascade hypothesis, tau protein hypothesis, cholinergic hypothesis and so on. As the pathogenesis of AD has not been clarified, so far no effective therapeutic drugs or means have been found. The traditional drugs used to treat AD mainly include acetylcholinesterase inhibitor kabbalatin, galantamine, donepezil, and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antagonist memantine. However, although these marketed drugs can slow down the course of the disease and alleviate symptoms, they cannot totally cure the disea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rsonalized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The Western medicine can accurately determine the lesion location and target. Conclusions: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 medicine is the most promising dir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heimer’s Disease PATHOGENESIS Treatment West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下载PDF
Contrasting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 to analyze sleep theory in Laolao Hengyan
2
作者 Jia-Le Guo 《Life Research》 2020年第1期44-49,共6页
Insomnia is a prominent problem.The current mainstream therapy for insomnia is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rich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reating insomnia,but we have ignored the contri... Insomnia is a prominent problem.The current mainstream therapy for insomnia is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rich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reating insomnia,but we have ignored the con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behavioral therapy in the past.Completed in the Qing Dynasty in China,Laolao Hengyan is a comprehensive book on the management of the elderly's self-health.The book describes many ways to promote sleep health.This book inherit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treatment concept and reflect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By comparing this book with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we find that the Chinese Qing Dynasty literature has documented some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aspects of sleep that are consistent with modern medical concepts.Moreover,this method is superior to modern medicine in some aspects,so this is worthy of our in-depth study to complement and enrich modern medical the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gni tive behavioral therapy INSOMNIA tradi 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olao Hengyan
下载PDF
A meta-analysis of the treatment of cancer-related insomnia with acupuncture
3
作者 Xue-Wei Qi Man-Jing Pan Tian-Yan Wen 《Life Research》 2020年第1期15-25,共11页
To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cancer-related insomnia.Methods: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and quasi-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f acupuncture in the tre... To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cancer-related insomnia.Methods: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and quasi-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f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related insomnia were searched by computer in a Pubmed database,and the retrieved literature was screened according to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After the literature screening was completed,two reviewers read the literature titles independently and extracted effective information.The migration risk assessment was performed by Cochrane.All statistical calculation requirements for this study were fully completed by RevMan5.3 software.Results:Among the 68 selected works of literature,3 RCTs were finally included,with a total of 133 patients.The risk of research bias is generally very low.In 3 RCTs,the sleep scor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decreased by 0.48 more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in 3 RCTs,with a 95%confidence interval of-0.82 and-0.13,and the degree of decreas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Z=2.70,P<0.05).Conclusion:Higher levels may indicate that acupuncture-related therapies are more effective in improving cancer-related insomnia.Although the included literatures feature low bias and no heterogeneity,the number may have reduce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Therefore,more studies on high-quality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should be conducted in the future to better clarify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cancer-related insomn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Cancer-related insomnia tradi 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 ture
下载PDF
系统辨证脉学对《黄帝内经》脉诊命题的继承创新 被引量:1
4
作者 齐向华 王元耕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0-15,共6页
系统辨证脉学遵循《黄帝内经》脉诊“可诊有过之脉”原则建立脉象信息系统,对传统脉诊定义模糊及歧义之处进行明晰,完善了脉诊信息采集的维度,形成了5个维度、25对脉象要素信息描述系统。遵循《黄帝内经》“凡诊者,必知终始”,建立脉象... 系统辨证脉学遵循《黄帝内经》脉诊“可诊有过之脉”原则建立脉象信息系统,对传统脉诊定义模糊及歧义之处进行明晰,完善了脉诊信息采集的维度,形成了5个维度、25对脉象要素信息描述系统。遵循《黄帝内经》“凡诊者,必知终始”,建立脉象分析系统,依据脉象要素与机体状态的映射关系,耦合形成脉象系统。脉象系统包括体质、病因、病机、西医疾病等,各个脉象系统通过脉象要素之间的联系能够反映疾病过程中的重要节点、责任因素及内在动力学,即中医临床脉诊的“心智模型”。在脉象系统的指导下,能够灵活、准确地制定临床治疗原则,形成内在逻辑严密的临床综合治疗服务包,实现多层次、多维度指导下的综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辨证脉学 脉象系统 中医临床心智模型 脉象信息系统 脉象分析系统 疾病网络 《黄帝内经》 脉象要素
下载PDF
真方白丸子加减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风痰阻络型首次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观察
5
作者 曲晓雪 李磊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20期158-161,共4页
目的观察真方白丸子加减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风痰阻络型首次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效果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首次缺血性中风患者7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 目的观察真方白丸子加减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风痰阻络型首次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效果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首次缺血性中风患者7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真方白丸子加减治疗,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度和残疾程度,并监测人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44%(38/39),高于对照组的89.74%(35/39)(P<0.05)。治疗后,两组NIHSS、mRS评分及Lp-PLA2、CRP水平均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结论真方白丸子加减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首次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痰阻络证临床效果确切,可显著降低其Lp-PLA2、CRP水平,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和残疾程度,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 风痰阻络证 真方白丸子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下载PDF
中药熏洗结合针刺治疗糖尿病血管病变临床观察
6
作者 卢慧敏 樊炜静 柳国斌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8-251,共4页
目的 观察中药熏洗结合针刺治疗糖尿病血管病变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纳入合计151例糖尿病血管病变患者(2020年1月—2023年2月收治)进行分组研究,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76例)与对照组(7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西医常规治... 目的 观察中药熏洗结合针刺治疗糖尿病血管病变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纳入合计151例糖尿病血管病变患者(2020年1月—2023年2月收治)进行分组研究,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76例)与对照组(7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西医常规治疗结合中药熏洗及针刺治疗,各组数据观察: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患者血糖指标变化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PG);餐后2 h血糖(2 hour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 2hF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lc)、中医证候积分(下肢麻木疼痛、疮面肉芽不新鲜、面色无华、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等)变化、足背温度变化及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 ABI)变化、下肢动静脉彩超相关指标(血管内径、血管狭窄程度以及血流速度)变化、耐受疼痛最大行走距离变化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值、全血高切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变化、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05%、86.67%,前者更高,P<0.05;治疗前各组患者血糖指标(FPG、2hFPG、HbAlc)、中医证候积分(下肢麻木疼痛、疮面肉芽不新鲜、面色无华、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等)、足背温度、ABI、下肢动静脉彩超相关指标(血管内径、血管狭窄程度以及血流速度)、耐受疼痛最大行走距离、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值、全血高切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等比较,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血糖指标(FPG、2hFPG、HbAlc)、中医证候积分(下肢麻木疼痛、疮面肉芽不新鲜、面色无华、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等)、足背温度、ABI、下肢动静脉彩超相关指标(血管内径、血管狭窄程度以及血流速度)、耐受疼痛最大行走距离、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值、全血高切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等指标均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指标(FPG、2hFPG、HbAlc)、中医证候积分(下肢麻木疼痛、疮面肉芽不新鲜、面色无华、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等)、足背温度、ABI、下肢动静脉彩超相关指标(血管内径、血管狭窄程度以及血流速度)、耐受疼痛最大行走距离、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值、全血高切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2.66%、2.64%,均较低。结论 中药熏洗结合针刺治疗糖尿病血管病变效果显著,患者症状缓解,安全可靠,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 针刺 治疗效果 中医证候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书法互鉴视域下针灸学术传承教育内容刍议
7
作者 刘立安 孙永章 +3 位作者 孟月 刘飞 王育林 周立群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6期23-27,共5页
针灸与书法因其文化根性,均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二者在指导思想、学术理论、实践范式上有一定通应之处。文章瞄准针灸的教育与传承,以居于针灸与书法底层的取象思维为先导,对针灸与书法在理论、实... 针灸与书法因其文化根性,均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二者在指导思想、学术理论、实践范式上有一定通应之处。文章瞄准针灸的教育与传承,以居于针灸与书法底层的取象思维为先导,对针灸与书法在理论、实践、传承等方面进行了贯通性考探与举例。进一步引书道之“活水”滋济针灸之道,析出针灸从业者在学习实践中需要力量与敏度训练并重,凝练明确了针刺手法力、气、意三层次,将形而上的“意”与“学箭悟禅”技艺哲学对参,并落在较具实践性的“韵”上,以图丰富针灸教育的学术内容以及初步探索相应传承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学 象思维 书法 中医传承教育 技艺哲学
下载PDF
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联合二味妙方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观察
8
作者 边庆华 张一沛 +2 位作者 周月娟 朱赛英 黄津伶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20期161-163,共3页
目的探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联合二味妙方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1月—2023年12月于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就诊并经过检查明确诊断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患者40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纳入对照组、治... 目的探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联合二味妙方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1月—2023年12月于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就诊并经过检查明确诊断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患者40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纳入对照组、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组给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联合二味妙方。连续服药3个月经周期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出血控制时间、完全止血时间及治疗前后的子宫内膜厚度、月经周期与经期天数。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19/20),高于对照组的70.00%(1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血控制时间、完全止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子宫内膜厚度小于对照组,月经周期长于对照组,经期天数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炔雌醇环丙孕酮片与二味妙方联合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效果确切,此方案可以缩短出血控制时间及止血时间,还可以降低患者子宫内膜厚度,促使月经周期规律,缩短经期天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漏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二味妙方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下载PDF
艾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临床观察
9
作者 孙鹤文 白雪思 刘娜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5期79-81,共3页
目的 分析小儿过敏性鼻炎采用艾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对于改善患儿症状、提升总体效果的价值及治疗安全性。方法 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0月治疗的80例过敏性鼻炎患儿随机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 目的 分析小儿过敏性鼻炎采用艾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对于改善患儿症状、提升总体效果的价值及治疗安全性。方法 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0月治疗的80例过敏性鼻炎患儿随机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评测2组总体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眼部症状和鼻部症状评分、有效达标时间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39/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32/40)(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眼部症状和鼻部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达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儿过敏性鼻炎采用艾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对于改善症状、提升总体效果具有重要价值,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鼽 小儿过敏性鼻炎 艾灸疗法 耳穴压豆 中医综合疗法
下载PDF
长蛇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临床观察
10
作者 袁桥妹 许平 邓玲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1期92-94,共3页
目的观察长蛇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1月在丰城市中医院就诊的60例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长蛇灸组、药物组,每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 目的观察长蛇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1月在丰城市中医院就诊的60例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长蛇灸组、药物组,每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长蛇灸组的分数低于药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蛇灸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药物组的76.7%(2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蛇灸可有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睡眠质量,且效果优于口服归脾丸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寐 失眠 心脾两虚证 长蛇灸 中医外治法
下载PDF
消风散治疗ICIs相关大疱性皮炎探析
11
作者 黎真辰 王志光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8期1362-1364,共3页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相关大疱性皮炎主要表现为全身皮肤瘙痒,躯干四肢红斑、水疱等,糖皮质激素治疗易诱发多种不良反应的发生。中医治疗皮肤病良方消风散的运用可以缩短疗程,减少激素副作用。本文从疾病本身出发,探寻消风散治疗本病...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相关大疱性皮炎主要表现为全身皮肤瘙痒,躯干四肢红斑、水疱等,糖皮质激素治疗易诱发多种不良反应的发生。中医治疗皮肤病良方消风散的运用可以缩短疗程,减少激素副作用。本文从疾病本身出发,探寻消风散治疗本病的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疱性类天疱疮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药物不良反应 消风散 中医药
下载PDF
晕宁合剂治疗急性单侧前庭病临床观察
12
作者 张若怡 姜文 +1 位作者 王丹丹 倪红辉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4期658-661,共4页
目的观察晕宁合剂治疗急性单侧前庭病(AUV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晕宁合剂,治疗开始前和治疗后第3、7、14天分别进行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记... 目的观察晕宁合剂治疗急性单侧前庭病(AUV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晕宁合剂,治疗开始前和治疗后第3、7、14天分别进行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记录增益值及不对称值,同时比较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中医症状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炎性因子(TNF-α、IL-6、hs-CRP、NLR、PLR)、DHI评分、VAS评分、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vHIT的增益值高于对照组(P<0.05),不对称值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优于对照组的78.33%(P<0.05)。结论晕宁合剂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对AUVP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使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单侧前庭病 前庭神经炎 晕宁合剂 视频头脉冲试验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手指点穴法按摩联合神经和肌肉电刺激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观察
13
作者 许芳 王燕 颜士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1期106-109,共4页
目的分析在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护理中使用手指点穴法按摩联合神经和肌肉电刺激治疗取得的效果。方法选取扬州市中医院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收入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措施差异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实施传... 目的分析在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护理中使用手指点穴法按摩联合神经和肌肉电刺激治疗取得的效果。方法选取扬州市中医院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收入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措施差异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实施传统吞咽障碍护理,观察组在传统吞咽障碍护理基础上加用手指点穴法按摩联合神经和肌肉电刺激治疗。观察并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总评分、脑卒中生活质量总评分,以及护理后误吸率及营养不良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误吸率及营养不良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吞咽功能总评分、脑卒中生活质量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护理中,手指点穴法按摩联合神经和肌肉电刺激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吞咽功能以及生活质量,降低误吸率及营养不良总发生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吞咽障碍 手指点穴 神经和肌肉电刺激 中医外治法
下载PDF
基于SWOT分析中医药文化展示馆发展策略研究
14
作者 张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4期191-193,共3页
研究中医药文化展示馆发展策略,提升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和传承创新实效,以实现展示馆社会效益、文化传承效应、人才培养效果较大提升,以中医药文化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文章基于实践经验和文献检索,采用SWOT分析法构建中医药文化展示馆运... 研究中医药文化展示馆发展策略,提升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和传承创新实效,以实现展示馆社会效益、文化传承效应、人才培养效果较大提升,以中医药文化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文章基于实践经验和文献检索,采用SWOT分析法构建中医药文化展示馆运行提升战略矩阵。通过拓展打造文创、养生品牌;打造“校馆联动”中医药文化品牌科普活动;创新丰富互动式活动形式;强化专业科普人才培养与激励;加强多媒体平台协同合作等途径,显著提升中医药文化展示馆运行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展示馆 馆院结合 SWOT分析 中医药文化科普
下载PDF
益肾壮骨活血方配合针刀疗法用于膝骨关节炎临床观察
15
作者 张丽敏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7期128-130,共3页
目的探究益肾壮骨活血方配合针刀疗法应用于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从南昌市洪都中医院2020年7月—2021年12月收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中选取116例作为研究样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针刀... 目的探究益肾壮骨活血方配合针刀疗法应用于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从南昌市洪都中医院2020年7月—2021年12月收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中选取116例作为研究样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针刀疗法,观察组采用益肾壮骨活血方配合针刀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0%(54/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31%(46/58)(P<0.05);治疗后,观察组N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膝骨关节炎患者实施益肾壮骨活血方配合针刀疗法可以提高临床效果、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高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痹 膝骨关节炎 益肾壮骨活血方 针刀疗法 中医综合疗法
下载PDF
舒肝益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
16
作者 冯娜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9期149-152,共4页
目的观察舒肝益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肝郁脾虚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抚州市临川区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内科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肝郁脾虚型消化性溃疡患者7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7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疗法,观... 目的观察舒肝益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肝郁脾虚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抚州市临川区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内科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肝郁脾虚型消化性溃疡患者7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7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自拟舒肝益胃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随访6个月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89%(34/3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22%(2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6个月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肝益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效果显著,复发率与常规西药治疗无差异,可以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脘痛 消化性溃疡 肝郁脾虚证 舒肝益胃汤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宣痹调气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气血两虚证临床观察
17
作者 孟亮 吕泊林 +4 位作者 金泉 刘国亮 吕金童 焦双虎 魏千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7期132-135,共4页
目的探讨宣痹调气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气血两虚证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RA气血两虚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宣痹调气汤治疗,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 目的探讨宣痹调气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气血两虚证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RA气血两虚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宣痹调气汤治疗,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主要症状和体征情况、实验室指标、塞来昔布用药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37%(37/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32%(29/38)(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28个关节的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血小板(PLT)水平、C反应蛋白(CRP)水平、塞来昔布用药频次和剂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2/3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05%(8/38)(P<0.05)。结论宣痹调气汤是治疗RA气血两虚证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痹证 类风湿关节炎 气血两虚证 宣痹调气汤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针灸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疼痛的临床观察
18
作者 王晓东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21期104-107,共4页
目的探讨针灸对颈椎病神经根型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2月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中医院收治的颈椎病神经根型疼痛患者100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常规药物治疗)和观察组(50例,常规药物治疗联合针灸治疗),... 目的探讨针灸对颈椎病神经根型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2月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中医院收治的颈椎病神经根型疼痛患者100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常规药物治疗)和观察组(50例,常规药物治疗联合针灸治疗),对比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ND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50/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40/50)(P<0.05)。结论对颈椎病神经根型疼痛患者实施针灸治疗,可以降低其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和NDI评分,提升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痹 颈椎病 神经根型疼痛 针灸疗法 中医外治法
下载PDF
妇科排毒汤联合干扰素凝胶治疗宫颈炎并高危HPV感染临床观察
19
作者 王知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9期117-119,共3页
目的探讨妇科排毒汤联合干扰素凝胶治疗宫颈炎并高危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弋阳县中医院收治的100例宫颈炎并高危HPV感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干扰素凝胶,观察组加用... 目的探讨妇科排毒汤联合干扰素凝胶治疗宫颈炎并高危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弋阳县中医院收治的100例宫颈炎并高危HPV感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干扰素凝胶,观察组加用妇科排毒汤,持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HPV病毒载量、炎症因子水平、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0%(47/50),高于对照组的80.00%(40/50)(P<0.05)。治疗后,观察组HPV病毒载量、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低于对照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排毒汤联合干扰素凝胶可提高宫颈炎并高危HPV感染者的治疗效果,减轻宫颈炎症反应,降低HPV病毒载量,加快免疫功能恢复,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下病 宫颈炎 人乳头状瘤病毒 妇科排毒汤 干扰素凝胶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下载PDF
调脾止嗽散治疗肺脾气虚型小儿过敏性鼻炎临床观察
20
作者 李洁 张巨明(指导) 王楠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5期111-114,共4页
目的 观察自拟调脾止嗽散治疗肺脾气虚型小儿过敏性鼻炎(AR)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60例AR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给予调脾止嗽散治疗,... 目的 观察自拟调脾止嗽散治疗肺脾气虚型小儿过敏性鼻炎(AR)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60例AR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给予调脾止嗽散治疗,观察2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主症和次症积分,比较血清中嗜酸性粒细胞(EOS)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23/30)(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鼻痒、鼻塞、阵发性喷嚏、流涕、鼻塞主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纳呆、气短、乏力、自汗次症积分及总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EOS和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予以调脾止嗽散治疗肺脾气虚型小儿AR,效果显著,有利于症状的缓解,并能改善伴随症状、降低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鼽 小儿过敏性鼻炎 肺脾气虚证 调脾止嗽散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