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的孵卵和育雏行为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丛培昊 郑光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5-410,共6页
于2005年4—7月、2006年3—7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所有事件取样法对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的孵卵和育雏行为进行了研究。对3个孵化期内的树上巢分别观察16、5和9d,记录到典型行为8种。观察的时段包... 于2005年4—7月、2006年3—7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所有事件取样法对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的孵卵和育雏行为进行了研究。对3个孵化期内的树上巢分别观察16、5和9d,记录到典型行为8种。观察的时段包括孵卵中期、孵卵后期和巢内育雏期。孵卵中、后期以出雏前7d为界,中、后期之间的行为频次和累计时间均存在明显差异。Spearman秩相关检验显示翻卵日频次和日翻卵时间与观察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离巢时间和平均气温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孵卵期间日离巢0~2次,通常在上午和傍晚离巢,离巢平均时间(27.6±4.4)min(n=29)。离巢率孵化中期为4.86%,孵化后期为5.37%。雏鸟在巢期间为(3754.5±42.5)min(n=2),此期雌鸟不离巢,行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腹角雉 孵卵行为 翻卵 孵卵节律 育雏行为
下载PDF
同域分布的红腹锦鸡与红腹角雉活动节律比较及其对人为干扰的响应
2
作者 王志前 曹和琴 +1 位作者 杨光美 粟海军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为揭示同域分布的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在活动节律上的异同及其在人为干扰下的变化,本研究利用2017—2020年长时红外相机监测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方法,建立重叠模型对两种雉类的日活动节律进... 为揭示同域分布的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在活动节律上的异同及其在人为干扰下的变化,本研究利用2017—2020年长时红外相机监测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方法,建立重叠模型对两种雉类的日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两种雉类均以晨昏活动为主,与繁殖季(Δ=0.874,P>0.05)和多雨季(Δ=0.869,P>0.05)相比,非繁殖季(Δ=0.862,P>0.05)和少雨季(Δ=0.914,P>0.05)的活动节律重叠系数较高,但活动高峰并不相同;(2)红腹锦鸡对人类活动(Δ=0.787,P<0.05)和家畜(Δ=0.831,P<0.05)两种人为干扰类型都表现出较明显的规避行为,而红腹角雉对家养动物的规避程度较小(Δ=0.878,P>0.05)。可见,同域分布的这两种雉类尽管活动节律重叠较大,但仍在活动节律上存在季节性差异,且应对人为干扰的响应亦有不同。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探究两种雉类的行为生态和物种共存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腹锦鸡 红腹角雉 人为干扰 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监测
下载PDF
繁殖季节同域分布的红腹角雉和血雉的觅食生境选择 被引量:30
3
作者 崔鹏 康明江 邓文洪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3-149,共7页
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和血雉(Ithaginis cruentus)是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受胁雉类,到目前为止,对这两种雉类的生态学特征的了解并不多。作者于2006年5-8月,在四川省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公益海,运用样线法和样方取样法对红腹角雉和血... 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和血雉(Ithaginis cruentus)是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受胁雉类,到目前为止,对这两种雉类的生态学特征的了解并不多。作者于2006年5-8月,在四川省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公益海,运用样线法和样方取样法对红腹角雉和血雉在繁殖季节的觅食生境选择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雉在海拔分布和觅食生境上都存在重叠,红腹角雉主要分布在较低海拔(1,950?3,450m),血雉分布在相对较高海拔(2,760?3,800m)。它们对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都表现出正选择性,而对箭竹林表现出负选择性。微生境尺度上,两种雉觅食生境的乔木和草本盖度均较大,草本高度高;两种雉的活动区内针叶林面积较大,距林区公路较近;红腹角雉对坡向没有选择性,血雉偏好西南坡向的生境。与对照样方相比,红腹角雉的觅食生境的箭竹高度和盖度小,血雉觅食生境的箭竹高度和盖度与对照样方无显著差异。红腹角雉活动区内的箭竹林面积比例显著小于血雉活动区,针阔混交林面积比例显著大于血雉活动区。表明两种雉类在需要某些共同资源的情况下,对觅食生境的利用产生了分异,这是两种雉类能够同域分布的基础条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gopantemminckii Ithaginis cruentus 同域分布 海拔 觅食生境选择
下载PDF
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红腹角雉雌鸟和亚成体冬季集群行为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崔鹏 邓文洪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46-849,共4页
2005年11月至2006年3月,在四川省石棉县栗子坪省级自然保护区对低海拔区域(海拔1800—2400m)红腹角雉Tragopantemminckii雌鸟和亚成体冬季集群行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红腹角雉的雌鸟和亚成体以单独活动的个体居多,占44.4%,... 2005年11月至2006年3月,在四川省石棉县栗子坪省级自然保护区对低海拔区域(海拔1800—2400m)红腹角雉Tragopantemminckii雌鸟和亚成体冬季集群行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红腹角雉的雌鸟和亚成体以单独活动的个体居多,占44.4%,其它依次为3只群、2只群和4只群。群体的规模较小,最大群体为4只。在集群类型上,家族群可能是主要集群类型,但还有待验证。红腹角雉雌鸟和亚成体集群的个体和单独活动个体在取食行为的时间分配上有显著差异,集群的个体用于取食的时间比例要高于单独活动的个体。在警戒、休息和移动行为时间分配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单独活动个体用于警戒的时间比例要高于集群的个体。本研究的结果验证了动物集群的反捕食假说,集群活动的个体有更多的取食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腹角雉 集群类型 集群大小 冬季 栗子坪
下载PDF
红腹角雉感染雉异刺线虫的盲肠病理学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敏 李同义 +5 位作者 李德中 张龙现 崔彬 丁利 王芳 宁长申 《中国畜牧兽医》 CAS 2008年第9期86-88,共3页
对自然感染雉异刺线虫(heterakis isolonche)而死亡的红腹角雉进行剖检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病变主要在盲肠。可见盲肠肿大,浆膜面有结节,黏膜增厚,表面凹凸不平,散在有出血点和坏死灶;盲肠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为出血,固有层有大量... 对自然感染雉异刺线虫(heterakis isolonche)而死亡的红腹角雉进行剖检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病变主要在盲肠。可见盲肠肿大,浆膜面有结节,黏膜增厚,表面凹凸不平,散在有出血点和坏死灶;盲肠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为出血,固有层有大量单核细胞浸润,形成慢性弥漫性盲肠炎;黏膜下层坏死区出现胆固醇裂缝;新生的肉芽组织包围虫体形成包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腹角雉 雉异刺线虫 盲肠 病理学变化
下载PDF
秦岭红腹角雉的初步驯养研究
6
作者 卜书海 任建设 +4 位作者 高更更 王云果 刘文旺 白绪祥 郑雪莉 《陕西林业科技》 2005年第2期18-20,共3页
从秦岭观赏鸟-红腹角雉(Tragopantemminckii)的捕捉时间、运输方式、成雉和雏雉的驯养、饲料和饲养管理、繁殖、疫病防治7个方面论述了红腹角雉驯养的关键环节,提出驯养技术。
关键词 观赏 红腹角雉 驯养技术
下载PDF
红腹角雉与其他鸟类种间关系研究──应用集团结构方法(英文) 被引量:3
7
作者 张福成 郑光美 周小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403-408,共6页
1994~11~1995-9我们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进行红腹角雉的野外生态研究,主要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红腹角雉与所在鸟类群落的其他鸟类的种间关系.结果表明,卧龙五一棚附近鸟类集团结构中,冬季红腹角雉的竞争种或潜在的竞争种... 1994~11~1995-9我们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进行红腹角雉的野外生态研究,主要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红腹角雉与所在鸟类群落的其他鸟类的种间关系.结果表明,卧龙五一棚附近鸟类集团结构中,冬季红腹角雉的竞争种或潜在的竞争种是血雉和勺鸡,其次是斑背噪鹛和眼纹噪鹛;在春夏季红腹角雉的竞争种或潜在的竞争种是血雉、勺鸡、蓝矶鸫、紫啸鸫,其次是大噪鹛.红腹角雉与其他鸟类的种间竞争随着它们之间的相似性的减小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腹角雉 种间关系 集团结构 鸟类 血雉 勺鸡
下载PDF
小相岭山系血雉与红腹角雉的时空生态位分化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芃 周恩华 +3 位作者 张勘 王大勇 李艳红 胡杰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6-424,共9页
生态位分化是同域分布近缘物种实现长期稳定共存的基础。2018-2020年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小相岭山系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四川冶勒自然保护区内的2种近缘物种--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进行了野外... 生态位分化是同域分布近缘物种实现长期稳定共存的基础。2018-2020年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小相岭山系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四川冶勒自然保护区内的2种近缘物种--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进行了野外调查。共计86个有效相机位点,累计工作日19 982 d。获得血雉独立事件386次、红腹角雉180次。基于核密度函数绘制了2种雉类全年及季节日活动节律曲线,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Pearson卡方检验对海拔和植被利用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血雉与红腹角雉均为小相岭山系优势雉类;(2)二者均为典型的日行性雉类,血雉年活动曲线为单峰型,活动高峰在08∶00-10∶00,红腹角雉的则为双峰型:08∶00-10∶00和18∶00-19∶00;(3)繁殖季和非繁殖季血雉的分布海拔均显著高于红腹角雉;(4)血雉在繁殖季对高山灌丛利用较多,非繁殖季则多活动于针阔混交林,红腹角雉在这2个季节的植被类型利用差异不明显。研究结果为探索血雉和红腹角雉的同域共存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雉 红腹角雉 红外相机技术 小相岭山系 生态位分化
下载PDF
黄腹角雉、红腹角雉和红胸角雉的核型分析
9
作者 刘彦 刘凌云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122-127,共6页
本文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培养、空气干燥制片、Giemsa染色的方法研究了黄腹角雉、红腹角雉和红胸角雉的核型。结果表明,三种角雉的核型基本一致,均为2n=80、7对大染色体(2m+4t+ZmWm+2t+2st+2t)... 本文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培养、空气干燥制片、Giemsa染色的方法研究了黄腹角雉、红腹角雉和红胸角雉的核型。结果表明,三种角雉的核型基本一致,均为2n=80、7对大染色体(2m+4t+ZmWm+2t+2st+2t)和33对小染色体。染色体相对长度,除黄腹角雉与红腹角雉第2对染色体差异显著外,其它的差异均不显著。与鹌鹑、环颈雉的核型比较,角雉的核型与环颈雉的更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角雉 红腹角雉 红胸角雉 染色体 核型
下载PDF
红腹角雉和血雉的染色体组型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合勋 陈服官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1年第4期28-30,共3页
本文报导了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和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的染色体组型,实验采用骨髓细胞直接制作法制备体细胞染色体标本。两种雉鸡的染色体组型中,都有7对形态较为清晰的大型染色体,而且染色体类型相同,其余是微小染色体。
关键词 红腹角雉 血雉 染色体组型
下载PDF
红腹锦鸡及红腹角雉日活动节律观察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波 王红娟 王健龙 《陕西林业科技》 2020年第1期58-60,共3页
利用红外相机观察研究了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腹锦鸡和红腹角雉日、年活动节律,结果为,红腹锦鸡和红腹角雉都具有明显的昼行性特征,红腹锦鸡日活动高峰期在8∶00-10∶00和16∶00-18∶00,红腹角雉日活动高峰期在6∶00-8∶00;红腹... 利用红外相机观察研究了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腹锦鸡和红腹角雉日、年活动节律,结果为,红腹锦鸡和红腹角雉都具有明显的昼行性特征,红腹锦鸡日活动高峰期在8∶00-10∶00和16∶00-18∶00,红腹角雉日活动高峰期在6∶00-8∶00;红腹锦鸡在春季活动最为频繁,其次是秋季和夏季;红腹角雉在春季活动最为频繁,夏季和秋季差距不大,冬季活动极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腹锦鸡 红腹角雉 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 活动节律
下载PDF
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腹角雉占域模式及其季节性变化
12
作者 许兴如 郭艳 +4 位作者 陈黎 周天祥 杨华林 程跃红 王彬 《四川动物》 2024年第4期385-395,共11页
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是西南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受胁雉类,目前对该物种占域模式及其影响因子的季节性变化尚缺乏了解。本研究于2021年4月—2023年4月在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地森林(海拔1500~3000 m)内分层抽样49个1 km... 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是西南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受胁雉类,目前对该物种占域模式及其影响因子的季节性变化尚缺乏了解。本研究于2021年4月—2023年4月在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地森林(海拔1500~3000 m)内分层抽样49个1 km×1 km的网格,共布设52台红外相机,累计监测29943个相机日,红腹角雉独立探测647次。占域模型结果显示:繁殖季(4—8月)红腹角雉占域率为0.71、探测率为0.33,倾向于选择阴坡,占域率随距最近公路距离、坡度、乔木平均胸径、草本盖度增加而降低,随海拔和天敌相对多度指数增加而升高;非繁殖季(9月至次年3月)红腹角雉的占域率为0.57、探测率为0.32,占域率随坡度、距最近公路距离和家畜相对多度指数增加而降低,随海拔、乔木平均胸径和灌木均高增加而升高。占域模式影响因子的季节性差异,表明红腹角雉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栖息地需求和面临的外部压力变化,建议保护区开展红腹角雉保护工作时考虑其资源需求和威胁来源的周期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腹角雉 占域模式 影响因子 捕食风险 人为干扰
下载PDF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腹锦鸡和红腹角雉活动节律研究
13
作者 邓彦 罗凌 李乔明 《贵州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69-74,共6页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丰富的雉类资源,在贵州省乃至我国西南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2016年1月8日—2020年4月25日,在大沙河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布设了99个固定相机位点,开展了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红腹角雉(Tragopan ...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丰富的雉类资源,在贵州省乃至我国西南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2016年1月8日—2020年4月25日,在大沙河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布设了99个固定相机位点,开展了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活动节律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红腹锦鸡和红腹角雉集群有显著差异,雌性群、雄性群和混合群3种集群方式高峰均在不同季节并具有一定规律性。(2)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种雉类日活动节律无显著差异(P>0.05),均主要在6:00—20:00进行活动,在早上和傍晚活动强度都相对较大,总体活动频率轨迹相似,但日活动最大频率在12:00—16:00时段有一定差异。(3)根据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种雉类年活动节律无显著差异(P>0.05),总体活动趋势相似,但红腹锦鸡活动高峰在冬末春初,红腹角雉活动高峰在秋季,两种雉类全年活动高峰不重叠。红腹锦鸡和红腹角雉通过错峰活动减少空间重叠,避免种间竞争,这种空间上的分化有利于二者的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腹锦鸡 红腹角雉 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技术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八大公山红腹角雉对植被因素选择的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德良 辜娇峰 何平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21,共5页
2002年8月至2005年7月,通过样线调查、定点监测、样方调查法对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红腹角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植被因素方面,红腹角雉偏向于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活动,乔木郁闭度在70%以上,对灌木盖度没有很大... 2002年8月至2005年7月,通过样线调查、定点监测、样方调查法对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红腹角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植被因素方面,红腹角雉偏向于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活动,乔木郁闭度在70%以上,对灌木盖度没有很大偏好;对于草本层,红腹角雉多选择活动在草本平均高度为11~30cm之间,盖度在10%~50%之间的区域。因为是地面活动型鸟类,其活动区域排除乔木郁闭度和灌木盖度因素外,其林相主要为"亮脚林",即乔木或灌木下100cm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腹角雉 植被 八大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