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stablish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rat model of complete transected spinal cord injury
1
作者 Xuejun Li Chunhai Huang Shangming Liu Xianrui Yua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67-371,共5页
BACKGROU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at model of complete transected spinal cord injury lacks technological specifications. The current models lack concordance and reliability, and the death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a... BACKGROU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at model of complete transected spinal cord injury lacks technological specifications. The current models lack concordance and reliability, and the death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animals is high. Therefore, there is a great need for a reliable model to apply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therapy. OBJECTIVE: To construct a rat model of complete transected spinal cord injury characterized by stability, reproducibility, and a high animal survival rate. DESIGN: Completely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SETTING: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MATERIALS: Fifty-five healthy specific pathogen free grade adult female Sprague Dawley rats were provided by the Experimental Animal Department, Xiangya Medical Colleg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lympus BX51 imaging collecting analytic system was provided by Olympus Company, Japan; and SEN-7203 Nihon-Kohden electrical stimulator by Nihon Kohden, Japan. METHODS: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at the Laboratory of Neurosurgery,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from April to June 2006. Experimental grouping: 55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model group (n = 40) and sham surgery group (n = 15). In the model group, a self-made sliver hook was passed through the ventral side to support the spinal cord at the T12 segment and to shear it off. A complete transected spinal cord, 2 mm in length, was resected. In the sham surgery group, the spinal cord was identically exposed. The dura mater of the spinal cord was cut open, but the spinal cord was not damaged. MAIN OUTCOME MEASURES: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at L2 segment were observed subsequent to 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ing under optical microscopy. Olympus BX51 imaging collecting analytic system was used to count spinal cord ventral horn neurons. Motor function of rat hindlimb was evaluated with the Basso, Beattie and Bresnahan (BBB) scale. Paraplegia was evaluated as 0 point, and complete normality as 21 points. Somatosensory-evoked potential was measured using Nihon-Kohden electric stimulator at 21 days post-operation. RESULTS: A total of 82% (33/40) rats survived longer than 30 days after modeling.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spinal cord tissue: degenerative and necrotic pathological changes appeared in the model group after surgery; for example, neuronal swelling, chromatinolysis, and karyopyknosis. The spinal cord in the sham surgery group displayed mild edema 24 hours after surgery, gradually recovering to normal levels. Quantification of spinal cord ventral horn neurons: the number of spinal cord ventral horn neurons in the model group was less than in the sham surgery group at 24 hours, as well as 7 and 21 days after surgery (P 〈 0.01); while, the number at 7 and 21 days after surgery decreased compared to 24 hours after surgery (P 〈 0.01). Motor function changes: Rats in the sham operation group moved lightly abnormally following anesthesia recovery and then moved normally 7 days after surgery. BBB scores in the model group were less than in the sham surgery group 21 days after surgery (P 〈 0.01). BBB scores of both lower extremities increased slightly 7 days after surgery (P 〈 0.01); however, voluntary motor function of both lower extremities was still not recovered 30 days after surgery. Changes of somatosensory-evoked potential: wave form of somatosensory-evoked potential was normal in the sham surgery group 21 days after surgery, but recovered wave form was not recorded in the model group. CONCLUSION: Results from spinal cord histopathology, cytology, motor function, and somatosensory-evoked potential suggested that the complete transected spinal cord injury model in this study was stable, reliable, and reproducible. Furthermore, the survival rate of experimental animals was hi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nal cord injury complete transected models animal rats
下载PDF
早期创伤性膝骨关节炎动物模型构建方案的比较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宇涵 樊渝江 王启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2-549,共8页
背景:现有骨关节炎的有创造模方法包括前交叉韧带横断手术和前交叉韧带横断联合内侧半月板前角切除手术,前交叉韧带横断术后需要过量运动,而完整切除内侧半月板前角可能造成副损伤并增加造模结果的差异性,对术者手术技巧要求较高。目的... 背景:现有骨关节炎的有创造模方法包括前交叉韧带横断手术和前交叉韧带横断联合内侧半月板前角切除手术,前交叉韧带横断术后需要过量运动,而完整切除内侧半月板前角可能造成副损伤并增加造模结果的差异性,对术者手术技巧要求较高。目的:对传统的骨关节炎有创造模手段进行改良和简化,并比较不同方案在无高负荷运动环境下的造模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SD大鼠分为4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完全暴露左侧后肢膝关节腔后缝合关节腔及皮肤;横断组、横断+切除组、横断+撕裂组左侧后肢分别进行前交叉韧带横断手术、前交叉韧带横断联合内侧半月板前角切除手术、前交叉韧带横断联合内侧半月板前角撕裂手术。术后4周取膝关节标本,进行大体、X射线片、CT扫描、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及PCR检测。结果与结论:①大体观察:横断组可见半月板处轻度磨损;横断+撕裂组可见外侧髁关节面严重磨损、内侧髁关节面轻度磨损、半月板严重磨损,内侧半月板全层磨损;横断+切除组可见外侧髁关节面严重磨损、内侧髁关节面轻度磨损、半月板内侧前角缺如,半月板磨损面积>50%;②X射线片与CT扫描:4组无明显差异,其中3个手术组可见胫骨前移,横断+切除组内侧半月板前角缺失;③病理组织切片观察:苏木精-伊红、甲苯胺蓝、天狼猩红染色显示,假手术组与横断组关节面光滑平整;横断+撕裂组、横断+切除组可见明显的软骨损伤及基质降解,其中横断+撕裂组软骨损伤及基质降解情况较轻;④PCR检测:横断+撕裂组、横断+切除组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基质金属蛋白酶1、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mRNA表达量高于假手术组、横断组(P<0.05),聚集蛋白聚糖的mRNA表达量低于假手术组、横断组(P<0.05);横断+切除组白细胞介素6、基质金属蛋白酶1、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mRNA表达量高于横断+撕裂组(P<0.05);⑤单纯的前交叉韧带横断手术较难诱发明显的骨关节炎,前交叉韧带横断联合内侧半月板前角切除或者内侧半月板前角撕裂手术均能诱发明显的骨关节炎,且造模效果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前交叉韧带横断术 内侧半月板失稳术 创伤后骨关节炎 实验造模
下载PDF
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中国东北森林—─草原陆地样带(NECT) 被引量:35
3
作者 张新时 周广胜 +4 位作者 高琼 杨奠安 倪健 王权 唐海萍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45-151,共7页
陆地生态样带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陆地样带——中国东北森林—草原陆地样带(NECT)的提出为中国全球变化研究奠定了基础。该样带在东经112°~130°30′间沿... 陆地生态样带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陆地样带——中国东北森林—草原陆地样带(NECT)的提出为中国全球变化研究奠定了基础。该样带在东经112°~130°30′间沿北纬43°30′设置,长约1600km,是一条中纬度温带以降水为驱动因素的梯度,具有良好的植被、土壤、土地利用、气候等环境因素的过渡特征。文章介绍了中国东北森林—草原样带的确定、生态特征及在数据库建设、植被结构和生产力模拟以及遥感研究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样带 全球变化 森林 草原
下载PDF
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复制及其实验治疗学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顾兵 张政 +2 位作者 李华南 孟玮 余日跃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559-1562,共4页
脊髓损伤的机制和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治疗是当前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动物模型的复制为开展脊髓损伤的实验治疗学研究起了很关键的作用。该文就国内外已经建立的脊髓挫伤、压迫损伤、横断损伤、缺血损伤、牵张损伤和化学损伤等模型的进展... 脊髓损伤的机制和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治疗是当前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动物模型的复制为开展脊髓损伤的实验治疗学研究起了很关键的作用。该文就国内外已经建立的脊髓挫伤、压迫损伤、横断损伤、缺血损伤、牵张损伤和化学损伤等模型的进展作系统综述,同时列举了这些模型在实验治疗学上的应用,为实验性新药的筛选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动物模型 挫伤模型 压迫损伤模型 横断损伤模型 实验治疗学
下载PDF
秦岭洛阳-伊川-十堰-秭归地学断面大陆岩石圈的岩石学模型 被引量:8
5
作者 王方正 路凤香 +1 位作者 孙平 张泽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27-241,共15页
根据该地学断面Vp结构模型,造山带中基性火成岩、金伯利岩和花岗岩中的深源包体资料,以及火成岩和变质岩,特别是超高压变质岩和超基性岩的分布和组成所揭示的壳幔深部组成的信息,结合与相对应的岩石实验Vp数据的对比,建立了秦... 根据该地学断面Vp结构模型,造山带中基性火成岩、金伯利岩和花岗岩中的深源包体资料,以及火成岩和变质岩,特别是超高压变质岩和超基性岩的分布和组成所揭示的壳幔深部组成的信息,结合与相对应的岩石实验Vp数据的对比,建立了秦岭洛阳-伊川-十堰-秭归地学断面及邻区的岩石圈组成的岩石学模型。这一岩石学模型表明,华北与扬子克拉通,南北秦岭造山带与其克拉通的过渡带岩石圈的岩石学模型各不相同。华北克拉通下地壳是以麻粒岩相中酸性片麻岩和紫苏花岗岩为主,同时含有基性麻粒岩,而扬子克拉通的下地壳是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酸性片麻岩和TTG为主体,广泛存在基性火成岩层。南北秦岭造山带的中下地壳各自继承了扬子和华北克拉通的中下地壳的特点,但已被强烈改造;南北秦岭造山带上地幔组成差异性较大,北秦岭上地幔上部以榴辉岩及榴闪岩为主,而南秦岭以蛇纹石化橄榄岩为主体,各单元100km以下的地幔都是一样的,都是石榴石二辉橄榄岩组成。因此,秦岭造山带是一个具有近30亿年历史的由不同大陆块体拼合组成的,不具简单的岩石圈分层结构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断面 岩石圈 岩石学模型 秦岭
下载PDF
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的地球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34
6
作者 吴福元 叶茂 张世红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535-539,共5页
在对新取得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以及对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构造单元划分的基础上,提出断面域地质演化所经历的古生代古亚洲域和中新生代太平洋域两大阶段的地球动力学模型,前者主要表现为由微型块体的拼贴造山,... 在对新取得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以及对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构造单元划分的基础上,提出断面域地质演化所经历的古生代古亚洲域和中新生代太平洋域两大阶段的地球动力学模型,前者主要表现为由微型块体的拼贴造山,形成软碰撞-弱造山性质的造山带;后者主要表现为中生代以走滑-伸展为主要地质演化标志的斜向俯冲活动陆缘和新生代太平洋板块的正向俯冲造成本区深部地幔主动向太平洋方向的蠕散,研究还表明,上地幔中滞留的太平洋板块是导致本区中新生代地质演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动力学模型 地学断面 满州里 绥芬河 中国
下载PDF
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6
7
作者 黄纯海 李学军 +1 位作者 黄军 袁贤瑞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8年第2期103-106,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实用、可靠的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方法5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及脊髓全横断损伤组,横断组选择T12节段横断大鼠脊髓。分别于术后24h、7d及21d取L2节段制成20μm冰冻切片行HE染色,并记录其后肢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 目的建立一种实用、可靠的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方法5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及脊髓全横断损伤组,横断组选择T12节段横断大鼠脊髓。分别于术后24h、7d及21d取L2节段制成20μm冰冻切片行HE染色,并记录其后肢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结果脊髓全横断大鼠双下肢运动功能BBB评分在同一时间点之间相比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脊髓横断以下节段出现大量空泡,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胶质细胞明显增生,以腹角为甚;全横断组腹角神经元计数与假手术组在同一时间点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大鼠的30天存活率达72%。结论本方法为一种稳定可靠,操作简单的大鼠脊髓全横断模型制作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脊髓损伤 全横断 模型
下载PDF
全球变化下土壤功能演变的响应和反馈 被引量:24
8
作者 孙波 解宪丽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03-909,共7页
土壤过程是陆地生态系统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变化有响应和反馈作用。概述了国内外全球变化下的土壤功能演变过程的研究进展。样带的生态学对比结合长期试验的联网研究成为区域尺度的重要研究方法,同时广泛应用稳定性碳氮同位素分... 土壤过程是陆地生态系统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变化有响应和反馈作用。概述了国内外全球变化下的土壤功能演变过程的研究进展。样带的生态学对比结合长期试验的联网研究成为区域尺度的重要研究方法,同时广泛应用稳定性碳氮同位素分析和区域模型方法,对土壤碳氮循环的人文和自然元素综合驱动进行定量研究。未来对全球变化下土壤过程的研究重点是集成社会经济和生物物理过程的研究,加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的定量描述,综合研究土壤碳氮循环和水循环交互作用,建立区域尺度的土壤碳氮循环模型,预测全球变化下土壤功能的演变和反馈,提出调控策略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土壤功能 样带 网络 稳定性同位素 模型
下载PDF
成人骨性眼眶体积和断层测量 被引量:2
9
作者 李超 卢娜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0-332,共3页
目的探讨骨性眼眶计算机三维重建方法,为眼眶病治疗和临床影像学诊断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利用淀粉铸型切片法对不同性别27个眼眶进行切片体积、面积、径线长度测量,得出各断层数据和径线长度。结果铸型的平均高度为45.34mm,平均总体积为2... 目的探讨骨性眼眶计算机三维重建方法,为眼眶病治疗和临床影像学诊断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利用淀粉铸型切片法对不同性别27个眼眶进行切片体积、面积、径线长度测量,得出各断层数据和径线长度。结果铸型的平均高度为45.34mm,平均总体积为27.00cm3,平均切片厚度为2.79mm。各个断层切片的平均面积最大值为12.01cm2,平均体积的最大值为2.99cm3,均位于第17切片。各个断层切片水平最长径的平均最大值为41.75mm,位于第16切片;垂直最长径的平均最大值37.72mm,位于第14切片。第1~14切片平均垂直最长径逐渐增大,第14切片后减少,第15、16切片逐渐减少后于第17切片达最大值。第13与14切片间平均水平最长径约等于平均垂直最长径。结论淀粉铸型可为眼眶重建术提供较好的模型制作方法。眼眶并不是单一的四棱锥形状,各断层平均最大面积、体积、水平最长径分别相一致,位于眶口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眼眶 铸型 横断面 体积
下载PDF
工程土方量计算比较分析 被引量:119
10
作者 罗德仁 邹自力 汤江龙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59-64,共6页
土方计算的基本方法有断面法、方格网法、等高线法及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法。在实际生产应用中,不同的方法计算的同一场地土方量数量相差较大,所以不同方法土方计算精度不同,适用范围也不一样。本文基于对工程土方量计算中的断面法、... 土方计算的基本方法有断面法、方格网法、等高线法及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法。在实际生产应用中,不同的方法计算的同一场地土方量数量相差较大,所以不同方法土方计算精度不同,适用范围也不一样。本文基于对工程土方量计算中的断面法、方格网法、等高线法及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法的基本原理、方法和优缺点比较分析,从理论上讨论它们的适用范围、条件及精度分析。结果表明,DEM法适用于所有场地,且精度较高,方格网法只适用于平坦场地;断面法适用于特别复杂的狭长带状地形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方量计算 比较分析 数字高程模型(DEM) 工程 方格网法 等高线法 断面法 土方计算 生产应用 计算精度 基本原理 精度分析 适用 场地 优缺点 EM法
下载PDF
全球变化与中国东北样带(NECT) 被引量:53
11
作者 周广胜 王玉辉 蒋延玲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98-216,共19页
全球变化陆地样带是从机理上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预测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 ,实现预警、调节和减小全球变化不良影响 ,科学地规划和管理陆地生态系统的有效研究平台。在介绍国际全球变化陆地样带提出的背景... 全球变化陆地样带是从机理上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预测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 ,实现预警、调节和减小全球变化不良影响 ,科学地规划和管理陆地生态系统的有效研究平台。在介绍国际全球变化陆地样带提出的背景与选定标准、中国东北样带的位置与特征的基础上 ,较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中国东北样带的研究进展 :建立了用于模型发展和比较的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中国东北样带数据集 ,从机理上初步探讨了全球变化对于森林、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的可能影响 ,发展了用于古植被气候重建的植物种与表土花粉类型的定量关系模型、多尺度耦合的羊草草原生态系统动态模型和基于林窗原理的森林生态系统动态模型 ,并对全球变化对中国东北样带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评估 ,进而针对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财力有限的特点 ,提出未来中国东北样带研究拟充分利用我国特殊的生态环境与区域特色 ,围绕“生态过程与生态安全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这一关键科学问题 ,做出一些在国际上既有显示度 ,又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样带 全球变化 古全球变化 模型 遥感 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
下载PDF
3维GIS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磊 周云轩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4-277,共4页
3维数据模型是 3维GIS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充分分析现有 3维数据模型的基础上 ,从实际应用出发 ,针对传统模型的不足 ,提出 1种 3维GIS面向对象数据模型 ,以解决空间不规则实体本身 ,以及实体间复杂关系的描述、表达和组... 3维数据模型是 3维GIS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充分分析现有 3维数据模型的基础上 ,从实际应用出发 ,针对传统模型的不足 ,提出 1种 3维GIS面向对象数据模型 ,以解决空间不规则实体本身 ,以及实体间复杂关系的描述、表达和组织等关键问题 ,并给出此模型应用实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维GIS 3维数据模型 面向对象方法 中国大陆岩石圈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带式输送机载料断面参数优化设计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生虎 李学光 赵明实 《煤矿机械》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0-22,共3页
根据带式输送机载料断面形状 ,建立了托辊载料横断面各参数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求得输送带最大槽角 ,中、侧托辊长度最佳比值。使托辊各参数间得到合理匹配。
关键词 带式输送机 栽料断面 参数 数学模型 优化设计
下载PDF
黑水─泉州地学断面的重磁解释 被引量:25
14
作者 王懋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21-329,T002,共10页
讨论华南黑水─泉州地学断面的重磁解释。在解释中除应用常规的2.5维重磁异常反演外,还采用等密度线算法构制梯度层密度模型,用于分辨地壳密度细结构,以及计算自由地幔而深度用于分析上地幔密度的横向不均匀性。重磁模拟结果揭示... 讨论华南黑水─泉州地学断面的重磁解释。在解释中除应用常规的2.5维重磁异常反演外,还采用等密度线算法构制梯度层密度模型,用于分辨地壳密度细结构,以及计算自由地幔而深度用于分析上地幔密度的横向不均匀性。重磁模拟结果揭示了10km深度内的上地壳构造以及地壳与上地幔密度的分布。提出华南造山带以低密度上地幔为特征,它可能与上地幔的改造有关;四川盆地具有较高的上地幔密度,为未经改造的原始地幔。扬子克拉通与华南造山带的分界线与上地幔密度的分界线一致。根据布格异常、地表岩石密度和地形资料的综合分析,圈定出反映内生成矿作用深部标志的密度倒转区,可作为进一步找矿的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断面 重磁模拟 黑水-泉州
下载PDF
中国大陆岩石GIS平台Geo Trans GIS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磊 周云轩 +1 位作者 许惠平 刘万崧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9-246,共8页
在中国大陆岩石圈地理信息系统研制过程中 ,提出了一种工具型二维地理信息系统和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思路 ,探讨了面向对象方法、面向对象数据模型、面向对象数据库、无缝集成、开放式数据库互联等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研制中... 在中国大陆岩石圈地理信息系统研制过程中 ,提出了一种工具型二维地理信息系统和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思路 ,探讨了面向对象方法、面向对象数据模型、面向对象数据库、无缝集成、开放式数据库互联等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研制中的运用 ;并用实例证明了此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地学断面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面向对象模型 面向对象数据库 中国大陆 岩石
下载PDF
板材横断面视频检测结果的模拟理论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任洪娥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2-83,共2页
论述了板材横断面数学模型建立与视频再现的理论和方法 ,提出了板材横断面视频识别动态模拟软件设计的总体方案 ,详细介绍了板材视频检测计算机模拟三维重建的方法及再现软件。
关键词 板材横断面 视频识别 数学模型 软件
下载PDF
中国东北样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遥感模拟 被引量:28
17
作者 张峰 周广胜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98-809,共12页
中国东北样带(Northeast China Transect,NECT)是中纬度半干旱区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陆地样带之一,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与热点。该研究应用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分析TN... 中国东北样带(Northeast China Transect,NECT)是中纬度半干旱区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陆地样带之一,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与热点。该研究应用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分析TNECT从1982~1999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时空变异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1982~1999年NECT植被NPP为58~811g C·m^-2·a^-1,平均为426g C·m^-2·a^-1。,大体上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趋势;2)研究时段内NECT的总NPP变异范围是0.218~0.325PgC,平均为0.270PgC(1Pg=10^15g);3)NECT的总NPP在过去18年内整体呈显著性增加趋势,其中从1982~1990年样带NPP呈显著性增加趋势,而后期1991~1999样带NPP没有显著性变化趋势;4)沿NECT不同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是不同的,在研究时段内,农田、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表现出最大的NPP增加量,而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对气候变化表现出高的敏感性;5)NECT植被NPP的空间分布格局是由年降水量的分布格局所决定,而NPP的时间变异则由年降水量、年太阳总辐射的变化所影响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A模型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中国东北样带(NECT)
下载PDF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岩石图结构的磁场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余钦范 楼海 胡中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A02期58-70,T001,共14页
在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的综合研究中,处理和解释了沿断面实测的高精度磁测剖面和大范围的航磁资料.所采用的处理方法有视磁化率填图、长波磁异常提取、方向滤波和航磁数字图像处理,并反演了地壳磁层的上、下界面深度.依据资料... 在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的综合研究中,处理和解释了沿断面实测的高精度磁测剖面和大范围的航磁资料.所采用的处理方法有视磁化率填图、长波磁异常提取、方向滤波和航磁数字图像处理,并反演了地壳磁层的上、下界面深度.依据资料处理结果,对研究区内构造断裂的分布、不同地体和构造单元的划分与边界位置及岩浆活动性等都提出了新的认识.利用位场模拟方法,得出了代表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内地壳结构的磁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断面 岩石圈结构 磁场 格尔木地区
下载PDF
机械性脑白质损伤后皮层神经元凋亡的证据及其分布特征
19
作者 许小兵 师蔚 +3 位作者 王斌 李玉松 王文勇 王睿智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0-273,共4页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在机械性脑白质损伤后皮层神经细胞病理变化中的作用及其分布特征。方法 雄性健康SD大鼠 3 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1 2只 )和模型组 (2 4只 ) ,用模型组动物制作大脑皮层下横切模型。于致伤后不同时间处死动物 ,用TU...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在机械性脑白质损伤后皮层神经细胞病理变化中的作用及其分布特征。方法 雄性健康SD大鼠 3 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1 2只 )和模型组 (2 4只 ) ,用模型组动物制作大脑皮层下横切模型。于致伤后不同时间处死动物 ,用TUNEL原位末端标记和常规病理组织学方法观察损伤区及相应皮层神经细胞变化的性质和规律。结果 致伤后横切处出血 ,损伤组织内神经元出现坏死改变 ,胶质细胞增多。大脑皮层Ⅱ Ⅴ层神经细胞多出现萎缩改变。伤后 1 2d时 ,相应皮层内即出现散在早期凋亡神经元 ,随后逐渐增多 ,7d后又趋减少 ,伤后 1 9d皮层内仍可检出凋亡神经元。在损伤区凋亡神经元少见 ,可见部分胶质细胞凋亡。结论 脑白质损害时 ,损伤相应部位皮层神经元主要表现为凋亡。在损伤区 ,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主要表现为坏死。皮层内凋亡神经元主要分布于第Ⅱ Ⅴ层 ,其时间分布呈一单峰状曲线 ,凋亡峰出现在伤后第 7d前后 ,至少持续 1 9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性脑白质损伤 脑损伤 皮层下横切 动物模型 细胞凋亡 皮层神经细胞
下载PDF
制备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欣 张润宁 +2 位作者 李炀 张阳 何丽梅 《实验动物科学》 2023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概述脊髓完全横断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术前准备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及术后护理心得。方法购买雌性SD大鼠35只,横断S3-S4脊髓节段,建立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在术前、术后积极实施相关护理措施。重点涉及手术前后的常... 目的概述脊髓完全横断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术前准备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及术后护理心得。方法购买雌性SD大鼠35只,横断S3-S4脊髓节段,建立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在术前、术后积极实施相关护理措施。重点涉及手术前后的常规护理、术后尿道感染等并发症的防治及饲养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结果所有大鼠均在S3-S4脊髓节段横断脊髓,术后成活率为82%(包含1只膀胱破裂和2只互相撕咬,3只大鼠死于脓尿后败血症,术后48 h成活率为100%)。结论成熟的手术方法和熟练的手术操作对模型制作固然重要,精心的护理和完善的准备却是保障动物生命安全以及术后迅速恢复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横断 神经源性膀胱 大鼠模型 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