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Skeletonized versus Pedicled Internal Thoracic Artery Grafts on Free Flow Capacity during Bypass
1
作者 黄畦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0年第4期308-310,共3页
The free flow of skeletonized ITA grafts w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pedicled ITA grafts. One hundred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 underwent elective CABG. In the group Ⅰ(n= 50), the left ITA was dissected u... The free flow of skeletonized ITA grafts w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pedicled ITA grafts. One hundred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 underwent elective CABG. In the group Ⅰ(n= 50), the left ITA was dissected using the skeletonization technique. In the group Ⅱ(n=50), the ITA was harvested as a pedicled graft. Free flow of the ITA was recorded before and 15 min after in- traluminal application of diluted papaverine. Mean arterial pressure was maintained at 9. 31 kPa (70 mmH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efore the application of papaverine, free flow of skeletonized and pedicled ITA grafts was identical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ith papaverine, the maximum free flow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skeletonized ITA's in the group Ⅰ(199. 3±69. 6 ml/min) than in the group Ⅱ(145. 7±70. 3 ml/min, P<0. 05). There was on significant differ- ence between the free flow after dilatation of the left and right ITA in the group Ⅰ (left 199. 3±69. 6 ml/mm, right 198. 9±61. 8 ml/mm, respectively). It was concluded that preparation of the ITA with the skeletonization technique resulted in significantly higher free flow capacity than in pedicled grafts and would improve the results of arterial revascularization. The complication rate seems to be lower than with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onary surgery internal thoracic artery SKELETONIZATION vessel preparation tech- nique
下载PDF
胸内侧皮瓣血管的巨微解剖
2
作者 陈尔瑜 何光篪 +1 位作者 程耕历 刘正津 《解剖学报》 CAS 1985年第1期8-14,共7页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了成人尸体50侧,对胸内侧区皮瓣血管源进行了研究。胸廓内动脉在上4个肋间隙发出的穿动脉中,以第Ⅱ穿动脉的出现率最高,平均管径最粗,分布面积也最大。进行胸内侧皮瓣吻合血管移植时,宜首选第Ⅱ穿动脉作为血管蒂。...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了成人尸体50侧,对胸内侧区皮瓣血管源进行了研究。胸廓内动脉在上4个肋间隙发出的穿动脉中,以第Ⅱ穿动脉的出现率最高,平均管径最粗,分布面积也最大。进行胸内侧皮瓣吻合血管移植时,宜首选第Ⅱ穿动脉作为血管蒂。第Ⅰ穿动脉的分布面积和中心分布区,均大于第Ⅲ或第Ⅳ穿动脉,是第二选择。胸廓内动脉跨越了几个肋间隙,其中,第2肋间隙位置较浅,距胸骨缘较远,较其他肋间隙宽,这些有利于以第Ⅱ穿动脉,甚至连同一段胸廓内动脉,作为皮瓣血管蒂的采取。如果切除一段第2肋软骨,以胸廓内动脉连同第Ⅰ、Ⅱ穿动脉为血管蒂,可以扩大皮瓣的采取范围。根据穿动脉的起源、位置、管径、浅出点、行程、分布区范围和吻合情况等,讨论了采取吻合血管胸内侧皮瓣时应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内侧皮瓣 胸廓内动脉 穿动脉 巨微解剖
下载PDF
CTA预选胸廓内动脉肋间穿支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乳房重建的受区血管 被引量:5
3
作者 金贻婷 储呈玉 +5 位作者 张薇 富丽娜 汤伟军 董佳生 徐华 邹强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4期330-336,共7页
目的:术前及术中评估中国人胸廓内动脉肋间穿支(internal mammary artery perforator, IMAP)解剖特点,探讨IMAP为腹壁下动脉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 DIEP)皮瓣乳房重建受区血管的成功率。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 目的:术前及术中评估中国人胸廓内动脉肋间穿支(internal mammary artery perforator, IMAP)解剖特点,探讨IMAP为腹壁下动脉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 DIEP)皮瓣乳房重建受区血管的成功率。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连续98例DIEP皮瓣一期乳房重建病例进行分析,分为IMAP组32例,胸廓内动脉组66例。所有病人术前均行多普勒超声评估血管。自2017年1月起,73例同时术前行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评估血管。分析所有病人患侧IMAP分布位置和管径,以及作为受区血管的使用率。结果:98例病人中,IMAP 66例(67.3%)位于第二肋间,直径(1.33±0.66) mm,24例(24.5%)位于第三肋间,直径(0.86±0.28) mm,8例(8.2%)位于第四肋间,直径(0.65±0.15) mm。98例DIEP皮瓣重建病人中,32例(32.7%)使用IMAP作为受区血管,其中28例(87.5%)位于第二肋间,4例(12.5%)位于第三肋间。在病人特征和皮瓣并发症等方面,IMAP组与胸廓内动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CTA和超声检查双重定位的73例病人中,29例(39.7%)使用IMAP,远高于仅行超声检查的12.0%(3/25)(P=0.01)。结论:IMAP是一种可靠的DIEP皮瓣一期乳房重建受区血管。术前CTA检查可提高IMAP的使用成功率。IMAP作为受区吻合血管可简化手术步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胸壁损伤、避免牺牲胸廓内血管主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期乳房重建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受区血管 胸廓内动脉肋间穿支 CT血管造影
下载PDF
国人女性乳房内侧部的动脉
4
作者 周兴 高华令 《解剖学报》 CAS 1987年第1期24-29,共6页
本文观察了50例女性乳房内侧部的动脉,标本血管内注入有色乳胶液,在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胸廓内动脉的Ⅰ、Ⅱ、Ⅲ穿支为动脉主要来源。动脉分5型,2支型最多(54%)。分布到乳腺的穿支为肌皮腺型血管,其基本形具有4个方向的分支:... 本文观察了50例女性乳房内侧部的动脉,标本血管内注入有色乳胶液,在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胸廓内动脉的Ⅰ、Ⅱ、Ⅲ穿支为动脉主要来源。动脉分5型,2支型最多(54%)。分布到乳腺的穿支为肌皮腺型血管,其基本形具有4个方向的分支:主支向乳头;另1支向腋下;第3支向胸骨;第4支向锁骨。血管径以第Ⅱ穿支最大(0.92 mm),其次是第Ⅰ和第Ⅲ穿支。分布面积以第Ⅱ穿支最广(6,265.50 mm),其次是第Ⅲ和第Ⅰ穿支。第Ⅰ穿支跨4肋者占52%;第Ⅱ穿支跨4肋者占43%;以下各支逐渐减少。乳房内侧部的动脉与乳房外侧部的动脉分支吻合数最多(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胸廓内动脉 穿支
下载PDF
改良内上蒂倒T形切口乳房缩小上提术
5
作者 杨开 王先成 +6 位作者 孙杨 熊祥 孟宪熙 李文波 易忠杰 赵弘历 乔治华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1-498,共8页
目的探讨改良内上蒂倒T形切口乳房缩小上提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整形美容(烧伤)外科,采用改良内上蒂倒T形切口完成的乳房缩小上提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使用手持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 目的探讨改良内上蒂倒T形切口乳房缩小上提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整形美容(烧伤)外科,采用改良内上蒂倒T形切口完成的乳房缩小上提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使用手持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探查并标记胸廓内动脉第2~4穿支血管的穿出点,根据穿支位置设计含至少2条穿支的内上蒂,蒂部宽度为6 cm左右;术中将蒂部向外上方旋转,将乳头乳晕复合体(NAC)向上移位,塑造较饱满的乳房上极,下皱襞处切除多余皮肤形成倒T形切口。术后对NAC血运情况、乳房形态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随访。应用Canfield Mirror 7.1.1软件通过侧位照片测量术前和术后6个月左、右侧乳房形态数据,包括乳房总面积、乳房最大突出度、乳房上极突出度、乳房下极高度、乳头提升高度5个指标;采用BREAST-Q量表调查患者术前和术后6~12个月乳房满意度、社会心理健康度、性健康度及身体健康度,每个维度总分均为0~100分,分数越高满意度和健康度越高。应用SPSS 2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s表示,术前和术后乳房形态数据(前4个指标)、BREAST-Q量表评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56例女性患者,年龄(32.0±6.7)岁,体重指数(29.1±5.7)kg/m^(2)。术前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探查显示,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内上蒂穿支缺如和明显变异的情况。术中去除乳房体积为890~1800 ml,平均1250 ml,内上蒂平均宽度为5.4 cm(4.0~7.0 cm)。术后随访时间(13.3±2.5)个月,所有患者NAC血供佳,乳房形态良好,患者对手术效果均非常满意。术后有1例发生切口周围血清肿,3个月内自然缓解;2例切口轻微裂开,经换药后愈合良好;其余患者均恢复较好,无皮瓣坏死、血肿等并发症发生。乳房形态数据比较结果:术后左、右侧乳房总面积均小于术前(P均<0.05),乳房最大突出度、乳房下极高度均大于术前(P均<0.05);乳房上极突出度均大于术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左、右侧乳头提升高度分别为(6.30±1.84)、(6.52±1.66)cm。术前和术后BREAST-Q量表调查均完成的患者有44例,评分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术后乳房满意度[(50.30±10.30)分vs.(83.20±6.02)分]明显提高(t=5.17,P=0.008),社会心理健康度[(56.20±17.20)分vs.(89.70±2.70)分]也明显提高(t=5.09,P=0.010),但性健康度和身体健康度评分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术前使用手持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明确穿支位置,据此设计改良内上蒂倒T形切口行乳房缩小上提术,既能保障NAC血运,避免因血管变异而发生缺血坏死,同时又可以最大程度减少蒂部宽度,增加蒂部旋转的灵活性,获得较佳的乳房塑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成形术 超声检查 多普勒 脉冲 胸廓内动脉 穿支皮瓣 内上蒂法 乳房缩小成形术
原文传递
以胸廓内动脉穿支为蒂的预扩张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整复面部瘢痕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何林 朱婵 +3 位作者 贾晶 周林 张卓 舒茂国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1-247,共7页
目的探讨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行术前血管评估,选取合适的胸廓内动脉穿支并以其为蒂,行预扩张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整复面部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9月—2021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1例符合入... 目的探讨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行术前血管评估,选取合适的胸廓内动脉穿支并以其为蒂,行预扩张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整复面部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9月—2021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面部瘢痕患者,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16~58(31±12)岁,瘢痕面积7 cm×5 cm~14 cm×9 cm,均采用以胸廓内动脉穿支为蒂的预扩张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整复。手术分2期或3期进行,术前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胸廓内动脉血管穿支进行评估。Ⅰ期行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置入术,于胸壁置入1个额定容量为400~600 mL的圆柱形扩张器,扩张3~4个月,注水量为扩张器额定容量的1.2~1.5倍。Ⅱ期行瘢痕切除+预扩张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术,皮瓣切取面积为9 cm×7 cm~16 cm×10 cm。将皮瓣血管蒂(胸廓内动脉肋间穿支血管)与面动静脉或者颞浅动静脉进行端端吻合,供区创面直接缝合。5例患者因皮瓣蒂部臃肿在Ⅱ期术后3~6个月行Ⅲ期皮瓣修薄术。在末次手术后6个月统计皮瓣存活、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塞姆斯温斯坦单丝测验评价皮瓣感觉,将皮瓣与周围正常皮肤颜色进行对比来评价色泽,采用利克特5级量表评价患者的疗效满意度。结果末次手术后6个月,11例患者皮瓣全部存活良好。1例患者皮瓣移植术后出现静脉危象,行二次血管吻合后皮瓣成活;1例患者在Ⅰ期扩张器置入术后出现血肿,清除后未影响后续治疗;所有患者均无感染、扩张器外露等并发症发生。末次手术后6个月,患者皮瓣感觉:9例达到保护性感觉减弱及以上,1例保护性感觉缺失,1例仅存在深部触压觉;患者皮瓣色泽:3例与周围正常皮肤颜色非常接近,6例与周围正常皮肤颜色接近,2例与周围正常皮肤颜色有差异;患者的疗效满意度:2例非常满意,6例满意,2例一般满意,1例有点不满意。结论对于大面积面部瘢痕,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行术前血管评估,选取合适的单一胸廓内动脉穿支作为血管蒂进行预扩张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整复安全有效。术后患者面部皮瓣颜色与周围正常皮肤组织接近,并可恢复部分感觉,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面部 穿支皮瓣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显微外科手术 皮肤扩张术 胸廓内动脉
原文传递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主要供血动脉与乳腺肿物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卢丽萍 李荆 +3 位作者 何小乔 沈锡琳 李子英 钟创锋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6年第15期3182-3185,共4页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乳腺主要供血动脉与乳腺肿物大小、部位、性质相关性的初步研究。方法对各种的乳腺肿物患者行CDFI检查,扫查双侧乳腺胸外侧动脉(LTA)、胸廓内动脉穿支(IMAPS),测量并记录乳腺肿物大小、部位、数目及乳腺...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乳腺主要供血动脉与乳腺肿物大小、部位、性质相关性的初步研究。方法对各种的乳腺肿物患者行CDFI检查,扫查双侧乳腺胸外侧动脉(LTA)、胸廓内动脉穿支(IMAPS),测量并记录乳腺肿物大小、部位、数目及乳腺主要供血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峰值流速(PS)、阻力指数(RI)、内径],并选取经病理证实168例良、恶性乳腺肿物患者进行分组,分析乳腺肿物大小、部位、性质与供血动脉的相关性。结果乳腺外象限的肿物主要由LTA供血,乳腺内象限的肿物主要由IMAPS供血,个别位置靠近6点、12点方位的肿物可由LTA或IMAPS交叉供血,6点、12点方位肿物可由LTA、IMAPS单独或共同供血;恶性肿物组肿物供血动脉PS增高、RI减低,内径增宽,与健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物组患侧与健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物组中肿物直径>2 cm、直径≤2 cm及肿物单发、多发,其供血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健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反,恶性肿物组中不同直径与数目的肿物其供血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健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肿瘤供血动脉的来源与肿物位置有一定的相关性;供血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与肿物的良恶性存在相关性,与肿瘤大小、数目无明显相关性;应用CDFI测定肿物主要供血动脉的内径、PS、RI,可作为乳腺癌有价值的诊断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乳腺肿物 胸外侧动脉 胸廓内动脉穿支
原文传递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乳房再造术中与胸廓内血管吻合方式的选择 被引量:7
8
作者 宋达疆 李赞 +6 位作者 周晓 章一新 周波 吕春柳 唐园园 易亮 罗振华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2年第2期159-166,共8页
目的探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移植乳房再造术中,与受区胸廓内血管吻合方式的选择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1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后,应用游离DIEP皮瓣移植即刻... 目的探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移植乳房再造术中,与受区胸廓内血管吻合方式的选择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1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后,应用游离DIEP皮瓣移植即刻或延期再造乳房的病例资料。所有皮瓣都只携带一侧腹壁下血管蒂,皮瓣4区远端全部去除,全部单纯选择胸廓内血管作为受区血管。根据皮瓣血管蒂和胸廓内血管的具体解剖情况选择相应的吻合方式,包括:(1)两端法;(2)近端1支法;(3)近端2支法;(4)近端主干及属支法;(5)远端1支法;(6)近端端侧吻合法。术后对皮瓣成活情况、乳房形态、乳腺癌有无复发,以及供区伤口愈合情况进行随访。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08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年龄(38.7±3.5)岁,范围27~65岁,其中即刻乳房再造有109例,二期乳房再造99例,切取DIEP皮瓣质量为295~640 g,平均410 g,皮瓣长(23.9±0.8)cm、宽(12.2±0.5)cm、厚(4.3±0.4)cm,血管蒂长度为(10.9±0.3)cm,其中194例DIEP皮瓣血管蒂有2支伴行静脉,14例血管蒂有1支伴行静脉。173例有1支胸廓内静脉,35例有2支胸廓内静脉。血管吻合方法:采用两端法89例,近端1支法49例,近端2支法35例,近端主干及属支法25例,远端1支法7例,近端端侧吻合法3例。208例中有2例皮瓣术后坏死,包括1例两端法和1例近端1支法,原因分别为血管蒂扭转和静脉回流障碍,都予以直接去除坏死的皮瓣,1例采用假体置入再造乳房,另外1例受区直接闭合,其余206例皮瓣完全成活,再造乳房外形可,弹性好,无皮瓣挛缩变形;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壁功能无影响。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平均22.6个月,1例发生脑转移,进一步接受内科治疗,未出现乳腺癌复发病例。结论根据DIEP皮瓣血管蒂和胸廓内血管的具体解剖情况灵活选择血管吻合方法,可以确保皮瓣移植乳房再造手术的安全性,并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胸廓内血管 动静脉吻合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乳房再造
原文传递
应用对侧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乳腺癌术后高位放射性溃疡 被引量:8
9
作者 陈保国 宋慧锋 +6 位作者 许明火 高全文 陈帅 王珏 王芳 周忠志 柴家科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8期452-454,共3页
目的探讨适合老年女性乳腺癌根治术后胸部高位放射性溃疡的整复方法。方法自2006年1月以来,共收治12例老年女性乳腺癌术后胸部高位放射性溃疡患者,年龄55~79岁,溃疡面积为8 cm×10 cm^13 cm×15 cm,最深者伴有肋骨和胸骨坏死,... 目的探讨适合老年女性乳腺癌根治术后胸部高位放射性溃疡的整复方法。方法自2006年1月以来,共收治12例老年女性乳腺癌术后胸部高位放射性溃疡患者,年龄55~79岁,溃疡面积为8 cm×10 cm^13 cm×15 cm,最深者伴有肋骨和胸骨坏死,采用对侧胸廓内动脉第2~4肋间前穿支岛状皮瓣进行整复,皮瓣面积为10 cm×11 cm^14 cm×16 cm,伴有肋骨和胸骨坏死者同期清除死骨,并行钛板坚强内固定。结果 12例胸廓内动脉肋间前穿支岛状皮瓣均完全成活,随访6个月至4年,无再次溃疡发生。结论利用健侧乳房松垂皮肤形成的胸廓内动脉肋间前穿支岛状皮瓣血供恒定,且修复老年女性乳腺癌术后胸部高位放射性溃疡的效果良好,术区损伤小,是一种比较适宜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放射性溃疡 胸廓内动脉前穿支岛状皮瓣 老年
原文传递
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及背阔肌Kiss皮瓣在乳腺肿瘤切除术后胸壁缺损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赵梓岐 牟国煜 +3 位作者 王娅 汪菲 王洪江 蔡振刚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9-293,共5页
目的探讨对侧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及背阔肌Kiss皮瓣修复乳腺肿瘤切除术后胸壁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6例乳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年龄46~73岁,平均55.5岁,其... 目的探讨对侧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及背阔肌Kiss皮瓣修复乳腺肿瘤切除术后胸壁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6例乳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年龄46~73岁,平均55.5岁,其中5例为局部晚期乳腺癌,1例为晚期乳腺癌。病程4个月至5年,中位时间20.1个月。4例患者行术前化疗。术中切除原发病灶后,局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达10 cm×15 cm^21 cm×31 cm,单独采取对侧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或联合带蒂背阔肌Kiss皮瓣修复胸壁缺损,供区直接拉拢缝合,1例患者对侧乳房体积较大,同期行乳房缩小和乳房成形术。术后进行随访,观察皮瓣情况,以及肿瘤是否复发。结果6例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切取范围为5 cm×12 cm^10 cm×23 cm,其中3例联合带蒂背阔肌Kiss皮瓣进行修复,两叶皮瓣每叶面积范围为5 cm×15 cm^7 cm×18 cm,6例患者皮瓣均成活,其中5例创面一期愈合,1例背部供区因张力稍大,出现皮下积液,经换药、引流后切口延期愈合。术后随访1~17个月,平均7.5个月,术区皮肤平整,皮瓣外观良好,对肩关节及腰部活动无影响,肿瘤均无局部复发,供区仅遗留线状瘢痕。结论应用对侧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及背阔肌Kiss皮瓣修复乳腺肿瘤切除后巨大胸壁软组织缺损,无需血管吻合,手术简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穿支皮瓣 胸廓内动脉 背阔肌肌皮瓣 缺损 皮肤软组织
原文传递
内窥镜下离断胸廓内动脉穿支血管对乳沟重建假体隆乳术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艳 李京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75-78,80,共5页
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下离断胸廓内动脉穿支血管对乳沟重建假体隆乳术的影响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将收治的120例(240侧)隆乳求美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内窥镜辅助下离断胸廓内动脉穿支血管乳沟... 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下离断胸廓内动脉穿支血管对乳沟重建假体隆乳术的影响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将收治的120例(240侧)隆乳求美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内窥镜辅助下离断胸廓内动脉穿支血管乳沟重建假体隆乳术64例(128侧);对照组行传统内窥镜辅助下假体隆乳术56例(112侧)。观察组在内窥镜辅助下离断胸大肌下缘起点,常规置入假体,然后比较两组术后的效果。结果两组求美者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观察组术后随访满意率为98.43%(63/64),明显高于对照组89.29%(50/5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者评价观察组和对照组乳房外观优良率分别为96.88%和85.71%;乳沟形态优良率分别为100%和75.00%;乳房活动度优良率分别为98.43%和89.29%;乳房手感优良率分别为98.43%和85.71%,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内窥镜下离断胸廓内动脉穿支血管乳沟重建假体隆乳术,创伤较小、安全性较高、出血较少、乳房外形及乳沟形成良好,能提高求美者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乳术 内窥镜辅助 离断胸廓内动脉穿支血管 乳沟 假体
原文传递
扩张后胸三角游离皮瓣修复面部大中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超华 李杨 +4 位作者 肖博 郝冬月 姚文德 马显杰 彭湃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96-999,共4页
目的探讨以胸廓内动脉穿支为蒂的扩张后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修复面部大、中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11例面部病损患者,其中烧烫伤后瘢痕挛缩10例,体表肿瘤1例。一期手术在上胸部即胸廓内动脉穿支血管... 目的探讨以胸廓内动脉穿支为蒂的扩张后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修复面部大、中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11例面部病损患者,其中烧烫伤后瘢痕挛缩10例,体表肿瘤1例。一期手术在上胸部即胸廓内动脉穿支血管走行区域置入扩张器。扩张充分后,二期手术切除患者面部病损,缺损面积为9.0cm×7.0cm^17.0cm×10.0cm。应用扩张后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覆盖缺损创面,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11例患者皮瓣均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移植皮瓣面积为10.0cm×9.0cm^18.0cm×11.5cm。随访6~24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均接近面部正常皮肤,受区瘢痕不明显,供区瘢痕患者可接受,效果满意。结论以胸廓内动脉穿支血管为蒂的扩张后胸三角皮瓣是修复面部大、中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 缺损 胸廓内动脉 穿支皮瓣
原文传递
讨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乳房再造术中与胸廓内血管吻合方式的选择"
13
作者 刘春军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2年第2期167-168,共2页
该文从以下4个方面对"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乳房再造术中与胸廓内血管吻合方式的选择"一文进行讨论:(1)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的供区静脉数量;(2)单蒂DIEP皮瓣乳房再造需要吻合几支腹壁下静脉;(3)单蒂DIEP皮瓣乳房再造... 该文从以下4个方面对"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乳房再造术中与胸廓内血管吻合方式的选择"一文进行讨论:(1)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的供区静脉数量;(2)单蒂DIEP皮瓣乳房再造需要吻合几支腹壁下静脉;(3)单蒂DIEP皮瓣乳房再造何时需要增加额外的静脉回流;(4)提出单蒂DIEP皮瓣乳房再造的静脉吻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论 胸廓内血管 动静脉吻合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乳房再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