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ansfacet approach decompression for thoracic spinal stenosis caused by anterior compression
1
作者 熊伟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1年第2期96-97,共2页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iciacy and safety of transfacet approach decompression to treat thoracic spinal stenosis caused by anterior compression. Methods Thirty-three patients with thoracic spinal stenosis caused by ...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iciacy and safety of transfacet approach decompression to treat thoracic spinal stenosis caused by anterior compression. Methods Thirty-three patients with thoracic spinal stenosis caused by anteri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LL JOA transfacet approach decompression for thoracic spinal stenosis caused by anterior compression OLF
下载PDF
经椎间孔入路与经关节突入路脊柱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2
作者 陈子豪 董健文 +5 位作者 刘仲宇 陈瑞强 齐佳坤 Fawad Ullah 张涛涛 戎利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9-347,共9页
目的:比较单孔同轴大通道内镜下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术(镜下融合)经椎间孔入路与经关节突入路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6月~2022年2月共46例单节段镜下融合病例,男18例、女28例;年龄40~80岁,平均60.9±10.5岁,术后随访时间3~4... 目的:比较单孔同轴大通道内镜下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术(镜下融合)经椎间孔入路与经关节突入路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6月~2022年2月共46例单节段镜下融合病例,男18例、女28例;年龄40~80岁,平均60.9±10.5岁,术后随访时间3~47个月。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其中18例为经椎间孔入路,28例为经关节突入路,均采用工作内径7.1mm的大通道脊柱内镜。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使用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腰痛及腿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价临床疗效。术后3d复查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腰椎CT评价减压与内固定情况。术后随访超6个月且复查腰椎CT者,按照Bridwell标准判断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诊断、术前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术前ODI评分、VAS评分及JOA评分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椎间孔入路组72.2%的患者术前存在单侧根性症状,而经关节突入路组则有64.3%术前为双侧根性症状,二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0)。经椎间孔入路组手术时间平均327.7±89.9min,住院时间平均14.8±6.0d;经关节突入路组手术时间平均385.9±96.7min,住院时间平均19.5±7.8d,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P=0.038)。经关节突入路组75%的患者接受了单侧入路双侧减压。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ODI评分、腰痛及腿痛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评分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显著增加(P<0.00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间大于6个月且复查CT者共21例,其中20例(95.2%)达到骨性融合,两组融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椎间孔入路与经关节突入路单孔同轴大通道内镜下行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均安全、有效,经椎间孔入路的手术时间较短,住院时间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椎间融合术 内镜 经椎间孔入路 经关节突入路
下载PDF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cervical transfacet pedicle screws versus pedicle screws 被引量:7
3
作者 LIU Guan-yi XU Rong-ming MA Wei-hu SUN Shao-hua HUANG Lei YING Jiang-wei JIANG Wei-yu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5期1390-1393,共4页
Background Transfacet pedicle screws provide another alternative for standard pedicle screw placement for plate fixation in the lumbar spine. However, few studies looking at transfacet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n the ce... Background Transfacet pedicle screws provide another alternative for standard pedicle screw placement for plate fixation in the lumbar spine. However, few studies looking at transfacet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n the cervical spine are available. Therefore, cervical transfacet pedicle screw fixation and standard pedicle screw fixation techniques were biomechanically compared in this study. Methods Ten fresh human cadaveric cervical spines were harvested. On one side, transfacet pedicle screws were placed at the C3-4, C5-6, and C7-T1 levels. On the other side, pedicle screws were placed at the C3, C5, and C7 levels. The screw insertion technique at each level was randomized for right or left.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transfacet pedicle screw insertion was located at the midpoint of the inferolateral quadrant of the lateral mass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screw was about 50° caudally in the sagittal plane and about 45° toward the midline in the axial plane. Screws were placed from the inferior articular process, across the facet complex and the pedicle into the body of the caudal vertebra. The entry point for the pedicle screw was located at the midpoint of the superolateral quadrant of the lateral mass,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screw was about 45° toward the midline in the axial plane and toward the upper third of the vertebral body in the sagittal plane. After screw placement we performed axial pullout testing. Results All the cervical transfacet pedicle screws and the pedicle screws were inserted successfully. The mean pullout strength for the transfacet pedicle screws was 694 N, while for the pedicle screws 670 N (P=0.013). In all but six instances (10%), the pedicle screw pullout values exceeded the values for the transfacet pedicle screws; this occurred three times at the C3/C4 level, twice at the C5/C6 level and once at the C7/T1 level. The greatest pullout strength difference at a single level was observed at the C5/C6 level, with a mean difference of 38 N (t=-1.557, P=0.154). The C7/T1 level had a mean difference of 26 N and the C3/C4 level had a mean difference of 14 N. Conclusions Cervical transfacet pedicle screws exhibited higher pullout strength than pedicle screws. Posterior transfacet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n the cervical spine may afford an alternative to standard screw placement for plate fixation and cervical stabi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vical spine FIXATION transfacet pedicle screws pedicle screws
原文传递
单侧经皮关节突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钉棒固定与双侧钉棒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比较 被引量:8
4
作者 邵荣学 周辉 +7 位作者 潘浩 乐军 陈惠国 杨贺杰 贾高永 王栋 林焱 徐华梓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9期817-822,共6页
目的:比较单侧经皮关节突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钉棒固定与双侧钉棒系统固定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46例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男30例,女16例;年龄32~71岁,平均51.5岁;单节段40例,双节段6例。按固定... 目的:比较单侧经皮关节突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钉棒固定与双侧钉棒系统固定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46例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男30例,女16例;年龄32~71岁,平均51.5岁;单节段40例,双节段6例。按固定方式不同分成两组:其中采取单侧经皮关节突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钉棒固定治疗22例(A组),采用双侧钉棒系统固定治疗24例(B组)。比较两种术式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等情况,同时对手术前后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进行比较,评估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年,平均22个月。两组中各有1例不能明确外,其余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出现内植物移位或断裂等并发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A组优于B组(P<0.05);两组患者ODI评分及JOA评分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无严重不稳的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两种内固定方法的效果相似,同时单侧经皮关节突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钉棒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外科手术 关节突螺钉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下载PDF
下颈椎经关节螺钉与侧块钉棒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 被引量:5
5
作者 童杰 季伟 +3 位作者 周若舟 黄志平 刘社庭 朱青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37-842,共6页
目的 :比较下颈椎经关节螺钉与侧块钉棒系统固定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 :采用8具新鲜尸体下颈椎标本(C5~T1),用牙托石膏粉包埋后,通过脊柱试验机对标本施加最大2.0Nm纯力偶矩,在不同测试状态下,包括完整(A组)、C5/6后方韧带复合体... 目的 :比较下颈椎经关节螺钉与侧块钉棒系统固定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 :采用8具新鲜尸体下颈椎标本(C5~T1),用牙托石膏粉包埋后,通过脊柱试验机对标本施加最大2.0Nm纯力偶矩,在不同测试状态下,包括完整(A组)、C5/6后方韧带复合体切除(B组)、C5~C7经关节螺钉固定(C组)、C5~C7侧块钉棒系统固定(D组),测量屈伸、侧弯及旋转方向上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在C6椎体前缘粘贴应变片,测量不同状态下椎体前柱载荷变化。结果:A组C5/6节段屈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的ROM分别为13.6°±1.2°、6.1°±0.5°、4.2°±1.6°;B组为14.4°±1.2°,6.4°±0.6°,4.8°±0.8°,C组为2.8°±0.7°、0.7°±0.3°、0.4°±0.1°,D组为1.2°±0.3°、0.5°±0.2°、0.8°±0.3°,在屈伸方向上B组的ROM较A组明显增大(P〈0.05),C组和D组在各方向上均较A组和B组明显减小(P〈0.05);在屈伸方向上,C组与D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侧弯和旋转方向上,C组和D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C6/7节段屈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的ROM分别为12.3°±1.4°、5.5°±1.2°、2.7°±0.9°;B组为12.0°±1.3°、5.6°±1.0°、2.8°±0.9°,C组为2.9°±0.9°、0.4°±0.2°、0.4°±0.1°,D组为1.2°±0.3°、0.4°±0.1°、0.7°±0.3°,A、B两组在各方向上的ROM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屈伸方向上,C组和D组的ROM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侧弯和旋转方向上,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C6椎体前柱的应变在侧弯方向上较A组明显减小(P〈0.05),D组在前屈、后伸、侧弯方向上较A组明显减小(P〈0.05),C、D组在前屈方向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下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可造成屈伸和侧弯方向上失稳,经关节螺钉固定在轴向旋转和侧弯方向上与侧块钉棒系统固定效果相似,但限制屈伸运动的能力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经关节螺钉 侧块螺钉 生物力学 后路融合
下载PDF
椎旁肌间隙入路经关节突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椎结核 被引量:9
6
作者 徐勇 许浩 +3 位作者 李锋 熊伟 方忠 廖晖 《骨科》 CAS 2017年第2期81-84,90,共5页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经关节突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年6月至2014年8月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经关节突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单节段胸椎结核病人25例...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经关节突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年6月至2014年8月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经关节突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单节段胸椎结核病人25例,其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为21~63岁,平均为39.5岁。其中T_(4/5)4例,T_(5/6)1例,T_(7/8)3例,T_(8/9)4例,T_(9/10)5例,T_(10/11)3例,T_(11/12)5例。X线片显示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脊椎局部后凸畸形,CT及MRI显示所有病灶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破坏及脓肿形成。术前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功能分级:D级5例,E级20例。记录并评价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病人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手术时间为210 min,平均失血量为900 ml。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0个月,平均为20个月。术后3个月内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恢复至正常水平。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良好,融合率100%。末次随访神经功能均得到改善。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经关节突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及并发症较少的优点,是治疗胸椎结核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结核 脊柱 胸椎椎旁肌入路 经关节突入路 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下载PDF
经关节突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2
7
作者 任亮 孙先泽 +1 位作者 赵正琦 胡红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25-527,共3页
目的采用经关节突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本组病例包括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23-62岁,平均53岁,其中T10-T11 2例,Tl1-T12 3例,T12-L1 2例,Ll-L2 4例,均行侧后方经关节突入路椎间盘切除、植骨、内固定... 目的采用经关节突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本组病例包括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23-62岁,平均53岁,其中T10-T11 2例,Tl1-T12 3例,T12-L1 2例,Ll-L2 4例,均行侧后方经关节突入路椎间盘切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时的JOA评分,计算改善率,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11例均获随访,时间为1-4年,平均2年。术前JOA评分(9.3±1.6)分,术后3个月(18.1±0.9)分,术后1年(23.7±2.1)分(P〈0.05)。术后1年改善率为(74.3±16.3)%。根据JOA改善率进行疗效评定:优8例,良2例,好转1例,无效0例,优良率为90.9%。结论经关节突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出血少,创伤小,对脊髓影响小,能达到完全减压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 椎间盘突出 经关节突入路
下载PDF
经关节突保留椎弓根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椎间盘损伤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新军 陈方民 +3 位作者 田荣娜 张锴 王兆林 王志刚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452-453,共2页
目的评估经关节突保留椎弓根入路行胸腰椎椎间盘切除、椎体间融合、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椎间盘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自2008年6月—2010年6月,共收治胸腰椎椎间盘损伤病人7例。诊断明确后经关节突保留椎弓根入路行椎间盘切除、椎... 目的评估经关节突保留椎弓根入路行胸腰椎椎间盘切除、椎体间融合、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椎间盘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自2008年6月—2010年6月,共收治胸腰椎椎间盘损伤病人7例。诊断明确后经关节突保留椎弓根入路行椎间盘切除、椎体间融合、短节段固定术。结果从脊柱序列、椎间融合、神经恢复、背痛四个方面对病人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评估显示经关节突保留椎弓根入路治疗胸腰椎椎间盘损伤可获满意效果。结论经关节突保留椎弓根入路是治疗胸腰椎椎间盘损伤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椎间盘损伤 经关节突保留椎弓根入路
下载PDF
经关节突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9
作者 刘法敬 丁晓坤 +2 位作者 胡成栋 曹俊明 申勇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4年第22期2413-2414,2417,共3页
目的:观察后路经关节突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后路经关节突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协会( JOA)评分法及Otani评分系统评定手术疗效。结果所... 目的:观察后路经关节突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后路经关节突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协会( JOA)评分法及Otani评分系统评定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75.2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30.5 mL;术中3例患者因硬膜撕裂发生脑脊液漏,给予缝合及修补后愈合。 JOA评分由术前的(6.3±2.0)分,恢复为术后3个月的(9.2±2.8)分以及末次随访时的(9.6±3.1)分,神经功能改善率达70%;术后随访15~32个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松动、移位及脊柱不稳发生;末次随访时根据Otanni评分获优8例,良4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75%。结论后路经关节突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作为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术式,在脊髓获得充分减压的同时能有效维持脊柱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 椎间盘突出症 关节突减压
下载PDF
经关节突螺钉与椎弓根螺钉辅助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对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对比
10
作者 郎昭 袁强 +1 位作者 何达 孙宇庆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70-876,共7页
目的对比研究经关节突螺钉(TFS)和椎弓根螺钉(BPS)辅助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行经TFS或BPS辅助OLIF手术治疗单节段腰... 目的对比研究经关节突螺钉(TFS)和椎弓根螺钉(BPS)辅助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行经TFS或BPS辅助OLIF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间影像学指标和临床指标。影像学指标包括:术前、术后即刻(术后5 d内)和术后1年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和节段性前凸角,以及术后1年时椎间植骨融合情况。临床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前和术后1年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痛及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结果TFS辅助OLIF组男4例,女10例,年龄(61.0±11.2)岁,BPS辅助OLIF组男9例,女12例,年龄(60.9±6.7)岁。TFS组和BPS组术前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椎间隙高度TFS组为(12.9±2.1)mm,1年随访时为(10.4±1.7)mm,BPS组术后即刻为(12.9±2.1)mm,1年随访时为(11.9±2.1)mm,两组间在术后1年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节段前凸角在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年时组内变化及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TFS组的融合率为92.9%(13/14),BPS组为95.2%(20/2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FS组手术时间为(164.3±33.9)min,出血量为(74.3±46.9)ml,BPS组则分别为(191.7±31.8)min和(124.8±54.0)ml,TFS组均优于BP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两组O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FS辅助OLIF手术固定可有效恢复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椎间隙高度并缓解腰部及下肢疼痛。与BPS辅助OLIF手术相比,TFS组手术时间较短和出血量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狭窄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 经关节突螺钉 椎弓根螺钉 腰椎管狭窄症 椎间隙高度
原文传递
三维CT导航与传统X线透视引导脊柱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翟正佳 董健文 +5 位作者 刘仲宇 陈瑞强 陈子豪 杨阳 齐佳坤 戎利民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SCD 2023年第3期239-245,共7页
目的:研究三维CT导航技术引导脊柱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的可行性、技术要点与初步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1年10月共56例脊柱内镜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中采用的影像学技术分为三维CT导航组和X线透... 目的:研究三维CT导航技术引导脊柱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的可行性、技术要点与初步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1年10月共56例脊柱内镜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中采用的影像学技术分为三维CT导航组和X线透视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置钉准确率和手术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价手术疗效。采用X线评估每组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CT导航组共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包括cage滑入腹膜后间隙1例、cage下沉1例、出口根不完全损伤1例;X线透视组1例患者出现出口根神经节刺激症状。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显著恢复(P<0.05)。三维CT导航组置钉准确率显著高于X线透视组(99.2%vs.93.3%,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VAS评分、JOA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根据改良MacNab评分标准,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CT导航引导脊柱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安全、可行,初步疗效满意。与传统X线透视比较,其置钉准确率更高且可以减少透视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内镜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经关节突 计算机断层扫描 术中导航
下载PDF
微创经皮置入经关节椎弓根螺钉的影像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毛路 赵杰 杨惠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24-1128,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腰椎经关节椎弓根螺钉理想的进针点、终点及进针角度,为螺钉准确置入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研究20具L3~S1节段干燥标本及200位21~44岁健康成人体检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关节突关节的高度、宽度及角度,并在直视下应... [目的]探讨经皮腰椎经关节椎弓根螺钉理想的进针点、终点及进针角度,为螺钉准确置入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研究20具L3~S1节段干燥标本及200位21~44岁健康成人体检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关节突关节的高度、宽度及角度,并在直视下应用Boucher技术进行固定,分析螺钉在矢状面及轴位的角度及进针点与上位椎体解剖标志的关系。进一步确定合适的进针点及终点的放射学参数。[结果]L3~5的上关节突最大宽度分别为11,13,15mm,L3到S1最大上关节突宽度逐渐增大,S1最大约16mm。L3到L5/S1的上、下关节突高度几乎相等,约14.5mm。关节突关节的外倾角自L3~S1逐渐增大,分别为18°,27°,35°及44°。进针点在冠状面内外方向应当以棘突与下关节突边缘连线中点为参考,头尾方向应当以固定节段的下终板为参考标准。在轴位x线片上,理想的进针角度应为15°~18°;在矢状位的尾倾角为30°-35°。在前后位X线片上,螺钉应终止于椎弓根的下1/4,侧位X线片上应在椎弓根椎体连接处。[结论]通过测量获得腰椎关节突关节准确的解剖学数值,为经皮置入经关节椎弓根螺钉操作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 腰椎 经关节椎弓根螺钉 进针点 解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