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me-course pattern of neuronal loss and gliosis in gerbil hippocampi following mild, severe, or lethal transient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 被引量:4
1
作者 Tae-Kyeong Lee Hyunjung Kim +9 位作者 Minah Song Jae-Chul Lee Joon Ha Park Ji Hyeon Ahn Go Eun Yang Hyeyoung Kim Taek Geun Ohk Myoung Cheol Shin Jun Hwi Cho Moo-Ho Wo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8期1394-1403,共10页
Transient ischemia in the whole brain leads to neuronal loss/death in vulnerable brain regions. The striatum, neocortex and hippocampus selectively loose specific neurons after transient ischemia. Just 5 minutes of tr... Transient ischemia in the whole brain leads to neuronal loss/death in vulnerable brain regions. The striatum, neocortex and hippocampus selectively loose specific neurons after transient ischemia. Just 5 minutes of transient ischemia can cause pyramidal neuronal death in the hippocampal cornu ammonis (CA) 1 field at 4 days after transient ischemia.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5-minute (mild), 15-minute (severe), and 20-minute (lethal) transient ischemia by 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 (BCCAO) on behavioral change and neuronal death and gliosis (astrocytosis and microgliosis) in gerbil hippocampal subregions (CA1-3 region and dentate gyrus). We performed spontaneous motor activity test to evaluate gerbil locomotor activity, cresyl violet staining to detect cellular distribution, neuronal nuclei immunohistochemistry to detect neuronal distribution, and Fluoro-Jade B histofluorescence to evaluate neuronal death. We also conducte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for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and ionized calcium-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 (Ibal) to evaluate astrocytosis and microgliosis, respectively. Animals subjected to 20-minute BCCAO died in at least 2 days. BCCAO for 15 minutes led to pyramidal cell death in hippocampal CA1-3 region 2 days later and granule cell death in hippocampal de匚tate gyrus 5 days later. Similar results were not found in animals subjected to 5-minute BCCAO. Gliosis was much more rapidly and severely progressed in animals subjected to 15-minute BCCAO than in those subjected to 5- minute BCCAO.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neuronal loss in the hippocampal formation following transient ischemia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ccording to regions and severity of transient ischemia. The experimental protocol was approved by Institutional Animal Care and Use Committee (AICUC) of Kangwon National University (approval No. KW-180124-1) on May 22, 20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ient global brain ischemia delayed neuronal death GLIAL activation ischemic duration hippocampus spontaneous motor activity Mongolian GERBIL histology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祛痰治呛方穴位敷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吞咽障碍大鼠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2
作者 华晓琼 李彦杰 +5 位作者 秦合伟 金小琴 任锟 张志鑫 朱博超 王煜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2期5155-5161,共7页
背景:前期临床研究发现祛痰治呛方穴位敷贴对于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有一定疗效,但作用机制不明确。在脑干吞咽中枢,疑核是腹侧区吞咽中枢的主要构成部分,并且能够诱发吞咽动作的出现和吞咽时间的产生,而疑核内谷氨酸受... 背景:前期临床研究发现祛痰治呛方穴位敷贴对于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有一定疗效,但作用机制不明确。在脑干吞咽中枢,疑核是腹侧区吞咽中枢的主要构成部分,并且能够诱发吞咽动作的出现和吞咽时间的产生,而疑核内谷氨酸受体、γ氨基丁酸受体、c-fos蛋白等递质与吞咽密切相关。目的:观察祛痰治呛方穴位敷贴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疑核内神经递质谷氨酸受体、γ氨基丁酸受体及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究祛痰治呛方穴位敷贴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吞咽障碍的机制。方法: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6),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n=18),贴敷组(n=18),假贴敷组(n=18)。模型组、贴敷组、假贴敷组采用线栓法短暂脑缺血90 min后再灌注进行造模,造模6 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选取评分为2分的大鼠进入后续实验;造模第2天贴敷组给予祛痰治呛方穴位敷贴治疗,假贴敷组在模型制备的基础上给予无药物贴敷,其余两组正常饲养1个月。记录各组大鼠造模后第2,7,14,30天体质量、吞咽启动反应时间及吞咽次数。治疗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的脑组织含水量,采用免疫组化法、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延髓吞咽中枢疑核处谷氨酸受体1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DAR1)、氨基丁酸A型受体α1(GABAA Rα1)和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贴敷组和假贴敷组大鼠体质量、1 min内吞咽次数在造模后第14,30天时均减少(P<0.05),吞咽启动反应时间均延长(P<0.05);第30天时,与模型组相比,贴敷组大鼠体质量、吞咽次数增加(P<0.05),吞咽启动时间缩短(P<0.05);②治疗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贴敷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减少(P<0.05);③与模型组相比,贴敷组延髓疑核处氨基丁酸A型受体α1阳性数量、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但仍低于正常组,1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和c-fos阳性数量、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但仍高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结果表明,祛痰治呛方穴位贴敷可以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大鼠的吞咽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脑水肿程度,调节吞咽中枢疑核内的神经递质谷氨酸受体、γ氨基丁酸受体和c-fos蛋白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 疑核 脑水肿 氨基丁酸A型受体α1 1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 C-FOS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持续时间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陈士军 刘汉德 +3 位作者 黄红丽 张永红 张倩 王向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249-251,共3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持续时间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316例TIA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分为颈内动脉系统TIA组,17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127例;分类不明确TIA组,11例。详细记录其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发作时(后)行头部CT或...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持续时间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316例TIA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分为颈内动脉系统TIA组,17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127例;分类不明确TIA组,11例。详细记录其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发作时(后)行头部CT或MRI检查,部分病例于发作后24~48h内复查。分别记录各TIA组发病持续时间≤60min与>60min患者影像学异常(责任病灶)例数。结果颈内动脉系统TIA、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及分类不明确TIA,发作持续时间平均值分别为(14.6±2.3)min、(8.8±1.7)min及(11.6±2.1)min。TIA发作持续时间≤60min患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7/164、4/117及1/10;>60min者为9/14、7/10和1/1,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局灶的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1h的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概率明显低于持续时间>1h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持续时间 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颈内动脉系统 神经功能障碍 MRI检查 TIA患者 临床表现 发作次数 头部CT 发作时 发作后 影像学 平均值 基底 不明 记录
下载PDF
短暂性全面遗忘症患者的病因及临床探讨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媛媛 解恒革 王鲁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245-246,共2页
目的 探讨短暂性全面遗忘症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10例确诊为短暂性全面遗忘症的患者进行24 h内的脑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扫描(SPECT)、脑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 10例短暂性全面遗忘症患者的脑电图均正常,而... 目的 探讨短暂性全面遗忘症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10例确诊为短暂性全面遗忘症的患者进行24 h内的脑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扫描(SPECT)、脑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 10例短暂性全面遗忘症患者的脑电图均正常,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异常,SPECT显示不同脑区有低灌注情况。结论 短暂性全面遗忘症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脑缺血,提示本病病因与脑关键部位缺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忘 短暂完全性 脑电描记术 脑缺血 病因学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建民 黄清海 +6 位作者 洪波 许奕 张永威 赵文元 张珑 辛涛 周晓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860-862,共3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自膨胀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治颈动脉狭窄 17例 ,疾病症状表现为反复的短暂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预扩张球囊通过狭窄部位扩张后回撤 ,自膨胀支架在导丝支撑下通过狭窄部位 ,回撤外鞘将支架释放 ,对 1... 目的 :探讨血管内自膨胀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治颈动脉狭窄 17例 ,疾病症状表现为反复的短暂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预扩张球囊通过狭窄部位扩张后回撤 ,自膨胀支架在导丝支撑下通过狭窄部位 ,回撤外鞘将支架释放 ,对 10例患者应用不可脱卸球囊进行再扩张。 结果 :支架定位准确 ,13例患者狭窄部位恢复正常管径 ,3例狭窄程度减少90 %以上 ,1例减少 70 %,无手术并发症发生。临床随访 5~ 13个月 (平均 9.3个月 ) ,无 1例再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 DSA随访 10例患者均无再狭窄 (6~ 12个月 )。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治疗
下载PDF
短暂脑缺血再灌流后大鼠突触蛋白-I的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 被引量:3
6
作者 梁燕玲 张苏明 许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96-198,共3页
目的 探讨短暂脑缺血再灌流后突触传递功能的改变和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模型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于缺血 10min后再灌流 1h、3h、6h、12h、2 4h和 72h分别观察尾壳核区 (caudateputam... 目的 探讨短暂脑缺血再灌流后突触传递功能的改变和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模型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于缺血 10min后再灌流 1h、3h、6h、12h、2 4h和 72h分别观察尾壳核区 (caudateputamen ,CPU)及额顶叶皮质区 (frontparietalcortex,FPC)突触蛋白I(synapsinI)及磷酸化突触蛋白I(P synapsinI)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缺血 10min后再灌流 12h内CPU区和FPC区synapsinI的表达无明显变化 ,再灌流 2 4h后降低 ,至 72h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而缺血 10min再灌流后synapsinI的磷酸化一直处于低下水平。结论 短暂脑缺血再灌流后存在失神经及其后的神经再获现象 ,同时还存在着突触传递阻断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脑缺血 再灌流损伤 大鼠 突触蛋白-Ⅰ 磷酸化 突触传递
下载PDF
NVP-AAM077和Ro25-6981对全脑缺血小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及BDN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陈远寿 罗孝美 +1 位作者 陈旻 张弛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10-1013,共4页
目的探讨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亚基NR2A和NR2B特异性拮抗剂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的不同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制作三动脉阻断(3-VO)小鼠全脑缺血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I/R)对照组、NVP-AAM... 目的探讨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亚基NR2A和NR2B特异性拮抗剂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的不同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制作三动脉阻断(3-VO)小鼠全脑缺血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I/R)对照组、NVP-AAM077(NVP)干预组和Ro25-6981(Ro)干预组;应用Fluoro-JadeB(F-JB)和Nissl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变性死亡和存活情况,Western blot对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蛋白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①小鼠全脑缺血12min/再灌注3d后,海马CA1区出现选择性迟发性神经元死亡,NVP干预组增加了缺血所致的海马神经元死亡(P<0.05),而Ro干预组CA1区神经元存活数量明显多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②NVP干预能明显下调缺血/再灌注所致的海马组织BDNF蛋白表达升高(P<0.01),而Ro干预能明显上调BDNF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 NMDA受体亚基NR2A和NR2B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BDNF表达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VP-AAM077 Ro25-6981 NMDA受体 脑缺血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海马
下载PDF
非谷氨酸受体依赖的钙毒性机制在急性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向军 唐宇平 蔡定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24-1228,共5页
Intracellular Ca2+ overload and the following Ca2+-toxicity are an important mechanism underlying ischemic brain injury.However,recent clinical trials using antagonists of the N-methyl-daspartate(NMDA) to prevent isch... Intracellular Ca2+ overload and the following Ca2+-toxicity are an important mechanism underlying ischemic brain injury.However,recent clinical trials using antagonists of the N-methyl-daspartate(NMDA) to prevent ischemic brain injury in humans have been largely disappointing.Activation of glutamate receptors resulting in intracellular Ca2+ overload and excitotoxicity couldn’t explain the whole process of ischemic brain injury,and emerging new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activation of several glutamate receptor-independent Ca2+-toxicity pathways also contribute to ischemic brain injury.This review focus on the roles of acid sensing ion channels(ASICs),Na+-Ca2+ exchanger(NCX) and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 channels in the ischemic brain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敏感离子通道 Na+-Ca2+交换体 瞬时受体电位 脑缺血
下载PDF
绞股蓝总皂甙对沙土鼠短暂性脑缺血后海马DND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许长庆 李麟仙 王子灿 《昆明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3期34-36,共3页
本实验通过结扎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10分钟再灌流7天,造成海马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elayed Neuronal Death,DND)模型,用海马CA_1区神经元密度作为指标,观察绞股蓝总皂甙(GPM)对海马DND的影响。NS组、GPM-I组和GPM-Ⅱ组的CA_1区神经元密度... 本实验通过结扎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10分钟再灌流7天,造成海马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elayed Neuronal Death,DND)模型,用海马CA_1区神经元密度作为指标,观察绞股蓝总皂甙(GPM)对海马DND的影响。NS组、GPM-I组和GPM-Ⅱ组的CA_1区神经元密度分别是107.50±6.63、146.18±19.75和165.30±9.24。GPM-I组、GPM—Ⅱ组与NS组比较P<0.01,P<0.0001。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绞股蓝总皂甙对短暂性脑缺血后海马DND有明显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股蓝 总皂甙 脑缺血 海马 DND
下载PDF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对伴发眩晕的后循环缺血患者血管异常病因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胡沛霖 陈树波 +7 位作者 王文胜 李喜朋 周建峰 胡岩芳 HU Peilin CHEN Shubo,WANG Wensheng LI Xipeng,ZHOU Jian feng HU Yanfang 《临床荟萃》 CAS 2012年第6期492-494,456,共3页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SA)对伴发眩晕的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头颈部血管进行检查,分析其血管异常病因,掌握其发病规律。方法对138例伴发眩晕的PCI患者入院后给予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包括MRI、DSA,分析患者血管异常与PCI的因果...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SA)对伴发眩晕的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头颈部血管进行检查,分析其血管异常病因,掌握其发病规律。方法对138例伴发眩晕的PCI患者入院后给予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包括MRI、DSA,分析患者血管异常与PCI的因果关系。结果 138例患者,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者89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49例,综合所有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者86例,考虑与PCI病因有关,有12例患者明确有心脏病心房颤动,考虑与后循环脑梗死病因有关,其余40例患者病因不明确。结论伴发眩晕的PCI患者的血管异常病因为:①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变异;②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的后循环出现低灌注状态或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梗塞 脑血管造影术 眩晕 后循环缺血 椎基底动脉 血管异常 病因
下载PDF
大鼠短暂全脑缺血再灌后谷氨酸透过血脑屏障的变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晓东 刘国卿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1263-1266,共4页
目的 :观察大鼠前脑短暂缺血再灌后谷氨酸 ([3 H]-Glu)透过血脑屏障的变化。方法 :在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加低压造成大鼠前脑缺血 10min ,再灌不同时间后 ,iv [3 H]-Glu ,分析 [3 H]-Glu在海马、皮层和纹状体中单向速率转运常数 (Ki)以及... 目的 :观察大鼠前脑短暂缺血再灌后谷氨酸 ([3 H]-Glu)透过血脑屏障的变化。方法 :在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加低压造成大鼠前脑缺血 10min ,再灌不同时间后 ,iv [3 H]-Glu ,分析 [3 H]-Glu在海马、皮层和纹状体中单向速率转运常数 (Ki)以及测量脑皮层内注射 [3 H]-Glu后的回收率。结果 :脑缺血再灌 0 17、2、6h后 ,[3 H]-Glu在海马和皮层中的Ki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在对照组 ,测得脑皮层内注射 [3 H]-Glu 5min后回收率为 2 3.83% ,提示在血脑屏障上存在 [3 H]-Glu外排系统 ,这种外排不被 2 0 0mg/L丙磺舒所抑制。测得脑缺血 10min再灌 2h后 ,[3 H]-Glu的回收率 13 13% ,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表明脑缺血再灌促进Glu的外排。结论 :脑缺血再灌后 ,降低外周Glu进入脑内的速率 ,促进脑内Glu外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盐类 血脑屏障 暂时性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低氧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体积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段东晓 焦喜涛 +2 位作者 高晓群 茹立强 张桂红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4年第2期6-8,共3页
目的 探讨低氧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SD大鼠分为 3组 ,即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氧预处理 +缺血再灌注组。连续吸入 8%O2 +92 %N2 3h作缺氧预处理 ,12h后再经插线左大脑中动脉栓塞 (MCAO)制作缺血再灌... 目的 探讨低氧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SD大鼠分为 3组 ,即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氧预处理 +缺血再灌注组。连续吸入 8%O2 +92 %N2 3h作缺氧预处理 ,12h后再经插线左大脑中动脉栓塞 (MCAO)制作缺血再灌注模型 ,到相应时间点后观察缺氧预处理对MCAO大鼠的行为、脑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和脑梗死体积的影响。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 ,缺氧预处理组大鼠的行为明显改善 ,脑伊文思蓝 (EB)含量、脑含水量 (P <0 0 5 ) ,脑梗死体积缩小。结论 低氧预处理降低缺血再灌注脑组织血脑屏障通透性 ,抑制脑水肿 ,缩小梗死体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预处理 大鼠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梗死体积 血脑屏障通透性
下载PDF
大鼠短暂前脑缺血诱导IL-1β蛋白表达的时间规律
13
作者 时晶 田金州 +3 位作者 高扬 林嘉友 尹军祥 程龙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157-160,共4页
目的 探讨大鼠脑缺血模型脑内 IL-1 β蛋白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左侧大脑中动脉插入丝线结扎(LMCAO)方法制造大鼠脑缺血模型。分别按照 1、2、4d不同缺血时间组和缺血再灌后 3 0 min~ 7d的不同再灌时间点取材 ,假手术大鼠作为对照组... 目的 探讨大鼠脑缺血模型脑内 IL-1 β蛋白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左侧大脑中动脉插入丝线结扎(LMCAO)方法制造大鼠脑缺血模型。分别按照 1、2、4d不同缺血时间组和缺血再灌后 3 0 min~ 7d的不同再灌时间点取材 ,假手术大鼠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实验各组大鼠脑组织中 IL-1 β阳性神经元的数量。结果 在不同缺血时间组中 ,假手术组少见 IL-1β蛋白表达 ,模型组大鼠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 ,IL-1β蛋白表达数量增多。在不同再灌时间组中 ,假手术大鼠脑内两侧半球少见散在的 IL-1 β免疫反应细胞 ,模型组 IL-1 β免疫活性细胞在线栓栓塞 (MCAO)缺血再灌后缺血半球从 1 h后开始表达 ,2 h后免疫反应继续增加并向未缺血半球侧表达 ,此时表达达到高峰 ,4h后表达开始减弱 ,至第 7天 IL-1 β免疫活性细胞在所检测脑区为最低水平表达。结论 本研究证明了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后可诱发 IL-1 β表达增加 ,且 IL-1 β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时间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规律 IL-1Β 短暂前脑缺血 免疫组化 动物实验
下载PDF
牛磺酸对沙土鼠短暂性前脑缺血作用研究
14
作者 赵育梅 孙明 徐超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2期98-102,共5页
目的观察牛磺酸对沙土鼠短暂性前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结扎沙土鼠双侧颈动脉建立前脑缺血模型,缺血5 min后进行再灌注。在缺血1 h后经静脉给予2.5 mg/kg、5 mg/kg、15 mg/kg及50 mg/kg牛磺酸。再灌注7 d时,对沙土鼠的神经功能行为缺... 目的观察牛磺酸对沙土鼠短暂性前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结扎沙土鼠双侧颈动脉建立前脑缺血模型,缺血5 min后进行再灌注。在缺血1 h后经静脉给予2.5 mg/kg、5 mg/kg、15 mg/kg及50 mg/kg牛磺酸。再灌注7 d时,对沙土鼠的神经功能行为缺损进行评分,并留取全脑,观察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死亡情况。结果 2.5 mg/kg牛磺酸虽然改善前脑缺血5 min再灌注7 d时沙土鼠的行为,降低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死亡,但与缺血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5 mg/kg、15 mg/kg及50 mg/kg牛磺酸可明显改善前脑缺血沙土鼠的行为缺损(P分别为0.001、0.006和0.037),降低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死亡(P均<0.001),其中,5 mg/kg、15 mg/kg和50 mg/kg牛磺酸组的锥体细胞的死亡低于2.5 mg/kg牛磺酸组(P分别为0.001、0.001和0.005)。结论牛磺酸能以剂量依赖方式降低沙土鼠前脑缺血损伤,提示牛磺酸可能是一种有效的短暂性缺血的大脑保护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 沙土鼠 牛磺酸 缺血大脑保护
下载PDF
局灶性短暂性鼠脑缺血及再灌注细胞因子介导的中性粒细胞化学吸附剂的动态变化
15
作者 曹学兵 孙圣刚 +2 位作者 黄怀钧 童萼塘 杨明山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259-261,共3页
为探讨局灶性短暂性鼠脑缺血及再灌注时细胞因子介导的中性粒细胞化学吸附剂 (CINC)的动态变化和作用 ,用线栓法制备缺血 1h再灌不同时间的鼠局灶性脑缺血 /再灌注模型 ,采用 EL ISA法测定缺血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MCA区 )和大脑前动脉... 为探讨局灶性短暂性鼠脑缺血及再灌注时细胞因子介导的中性粒细胞化学吸附剂 (CINC)的动态变化和作用 ,用线栓法制备缺血 1h再灌不同时间的鼠局灶性脑缺血 /再灌注模型 ,采用 EL ISA法测定缺血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MCA区 )和大脑前动脉供血区 (ACA区 )脑组织内 CINC浓度 ,并同步检测髓质过氧化物酶 (MPO)活性。结果发现 ,在再灌注 1h以上各组缺血脑组织内 CINC浓度与缺血 1h未再灌注时比较都有明显升高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 .0 1)。 CINC浓度达顶峰出现在再灌注 12 h。在再灌注 12 h以上各组 MCA区 MPO活性与再灌注 3 h比较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 (P<0 .0 1)。 MPO活性达顶峰出现在再灌注 2 4h。结果表明 :短暂缺血再灌注时 ,缺血脑组织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CINC 细胞因子介导
下载PDF
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与缺血性脑损伤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晓燕 郑建全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95-99,共5页
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是一类对阳离子的选择性较低的配体门控性离子通道。缺血性脑损伤发生时,一价或二价阳离子进入神经元细胞内,可引发和加重神经元的凋亡和坏死。部分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亦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脑缺血发生时可导致血管... 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是一类对阳离子的选择性较低的配体门控性离子通道。缺血性脑损伤发生时,一价或二价阳离子进入神经元细胞内,可引发和加重神经元的凋亡和坏死。部分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亦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脑缺血发生时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和脑水肿。啮齿类动物脑缺血模型亦证明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的非特异性阻断剂,如匹诺卡兰和利莫那班等,能明显减小血管的梗死面积,降低死亡率,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在缺血性脑损伤中,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及其非特异性阻断剂与脑缺血密切相关,此通道将成为神经元保护的新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 缺氧缺血 酸感受离子通道 瞬时感受器电位
下载PDF
槲皮素磷酸酯钾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2
17
作者 冯贵龙 汤允昭 +2 位作者 王志平 陶然 郝一彬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04-206,共3页
用四动脉结扎法造成大鼠急性全脑缺血.45min缺血后再灌1h造成再灌损伤模型。槲皮素磷酸酯钾在缺血前5min及再灌前5min各静注一次(20mg·kg-1)·可减轻脑水肿并缓解脑损伤时CK的释放.保护SOD的... 用四动脉结扎法造成大鼠急性全脑缺血.45min缺血后再灌1h造成再灌损伤模型。槲皮素磷酸酯钾在缺血前5min及再灌前5min各静注一次(20mg·kg-1)·可减轻脑水肿并缓解脑损伤时CK的释放.保护SOD的活性及降低脑组织MDA的升高。提示槲皮素磷酸酯钾对脑缺血再灌损伤有保护作用。此作用可能与保护SOD活性.抑制自由基的产生或直接清除自由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酯钾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赛庚啶对沙土鼠短暂性脑缺血后海马DND的影响
18
作者 王春玉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0年第4期8-9,共2页
目的 :赛庚啶对沙土鼠短暂性脑缺血后海马DND的影响。方法 :在沙土鼠短暂性脑缺血模型上应用 5 -HT2 受体拮抗剂赛庚啶、观察其对沙土鼠短暂性脑缺血后海马CA1区DND的影响。结果 :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 5分钟再灌 7天模型 ,与对照组相... 目的 :赛庚啶对沙土鼠短暂性脑缺血后海马DND的影响。方法 :在沙土鼠短暂性脑缺血模型上应用 5 -HT2 受体拮抗剂赛庚啶、观察其对沙土鼠短暂性脑缺血后海马CA1区DND的影响。结果 :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 5分钟再灌 7天模型 ,与对照组相比 ,赛良啶能明显增加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数 ,分别为 84 72± 87 31/mm和 16 8 79± 6 2 5 0 /mm(P <0 0 1)。结论 :提示 5 -HT2受体拮抗剂赛庚啶能明显对沙土鼠短暂性脑缺血后海马CA1区DND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 海马 赛庚啶 迟发性神经元坏死 5-羟色胺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后继脑梗死神经保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冯慧 宗寿健 王兴臣 《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 CAS 2012年第7期641-642,共2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后继脑梗死是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方法根据脑梗死患者梗死前有无TIA史分为脑梗死Ⅰ组(梗死前无TIA)和脑梗死Ⅱ组(梗死前有TIA),分别从TIA持续时间、与脑梗死间隔时间及发作频次与梗死前无TIA患者比较,...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后继脑梗死是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方法根据脑梗死患者梗死前有无TIA史分为脑梗死Ⅰ组(梗死前无TIA)和脑梗死Ⅱ组(梗死前有TIA),分别从TIA持续时间、与脑梗死间隔时间及发作频次与梗死前无TIA患者比较,应用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评定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梗死前患者TIA持续时间≤10min、与梗死时间间隔≤7d及发作频次2~3次与梗死前无TIA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Ⅰ级预后较好。结论脑梗死前已发作TIA可能使大脑产生缺血耐受,对后继脑梗死有神经保护作用,且与TIA持续时间、脑梗死间隔时间及发作频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梗死 脑缺血 神经保护
下载PDF
大鼠全脑缺血后脑内特异性组蛋白赖氨酸去甲基酶1时空表达特点的研究
20
作者 张运周 陈卫碧 +2 位作者 高岱全 刘刚 宿英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968-971,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全脑缺血损伤前后脑内是否存在特异性组蛋白赖氨酸去甲基酶1(LSD1)及其时间、空间分布规律。方法选择成年SD大鼠126只,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各63只制作短暂性全脑缺血模型,大鼠按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处死时间随机分为... 目的探讨大鼠全脑缺血损伤前后脑内是否存在特异性组蛋白赖氨酸去甲基酶1(LSD1)及其时间、空间分布规律。方法选择成年SD大鼠126只,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各63只制作短暂性全脑缺血模型,大鼠按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处死时间随机分为实验组56只(1、6、12h,1、3、7、14、30d),每个时间点7只,对照组7只。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观察大鼠LSD1在各脑区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结果一致显示,LSD1在缺血前散在分布各脑区,主要分布于海马及前额区皮质。实验组缺血再灌注后1hLSD1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明显增高,于6h达到小高峰,随后缓慢下降,至缺血再灌注后12h达低点,但齿状回区及CA1区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缺血再灌注12h后,不同脑区表现出各自的时间分布特点:齿状回区1d、海马CA1区3d及前额区7dLSD1第2高峰分别为[(13492.7±639.6)个vs(614.1±126.6)个,(2371.1±403.2)个vs(119.3±22.6)个,(1874.7±78.1)个vs(97.4±15.8)个,P<0.01],随后缓慢下降,直至30d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结论正常状态下,LSD1即存在于大鼠海马齿状回区、CA1区及前额区,并在缺血性脑损伤后呈现不同的时间变化特点。从空间分布、时间变化特点推测,LSD1可能在脑损伤后诸多调节通路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组蛋白赖氨酸N-甲基转移酶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免疫组织化学 海马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