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atorvastatin calcium on the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and cerebral blood flow indicators in patients with TIA
1
作者 Jing Gao Peng Zhao Min-Xiao Liu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17年第1期61-63,共3页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atorvastatin calcium on the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serum lipid level, and cerebral hemodynamic indicators in patients with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Methods:A total of...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atorvastatin calcium on the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serum lipid level, and cerebral hemodynamic indicators in patients with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Methods: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TIA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who were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and confirmed by the ultrasound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and randomiz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n = 40). 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given TIA routine treatments and aspirin. On this basis, the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given atorvastatin calcium. The carotid ultrasound before treatment and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was performed to compare the atherosclerotic plaque area and IMT. The serum lipid level and cerebral hemodynamic parameters were detected. Results:IMT and carotid plaque area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when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P<0.05). IMT and carotid plaque area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comparison of TC, TG, LDL, and HDL levels before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C, TG, and LDL levels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when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P<0.05), while HDL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elevated when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P<0.05). TC, TG, and LDL levels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while HDL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average blood velocity and average blood flow volume of cerebral circulation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while the cerebrovascular characteristic resistance and peripheral resistanc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s:Atorvastatin calcium in the treatment of TIA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serum lipid level, alleviate or stabilize the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and improve the cerebral hemodynamic indicators, with a significant effica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ORVASTATIN calcium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Serum LIPID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下载PDF
颈动脉MRI血管斑块特点对轻型急性前循环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预后的诊断价值
2
作者 魏博 桂小红 +3 位作者 杜烨 徐轶钦 肖桂荣 吴承龙 《心电与循环》 2023年第4期341-344,348,I0001,共6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MRI血管斑块特点对轻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AACIS)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早期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绍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轻型AACIS及TIA患者158例,根据发病后90d的预后分成进展... 目的 探讨颈动脉MRI血管斑块特点对轻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AACIS)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早期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绍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轻型AACIS及TIA患者158例,根据发病后90d的预后分成进展组62例和非进展组96例,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MRI症状侧颈动脉斑块负荷、斑块成分以及动脉硬化斑块的MRI分型。结果 观察组症状侧颈动脉最大管壁标准化指数(64.85±7.10)%、平均管壁标准化指数(49.42±5.31)%、最大管壁面积(72.64±21.22)mm2、最大管壁厚度(3.91±0.92)mm、斑块内出血最大面积百分比(11.22±0.85)%、斑块纤维帽破裂比例(67.74%)以及Ⅵ型斑块比例(75.81%)均高于对照组[(54.60±5.35)%,(43.24±3.40)%,(51.37±18.03)mm2,(2.81±0.74)mm,(2.53±0.77)%,35.42%,54.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颈动脉最小管腔面积、脂质坏死核最大面积百分比及钙化最大面积百分比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RI显示的血管斑块特性对轻型AACIS和TIA患者近期预后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型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MRI
下载PDF
磁共振定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聪 罕迦尔别克·库锟 +2 位作者 马文辉 王云玲 贾文霄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4期519-523,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最常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及脱落会导致血栓的形成,从而导致完全动脉闭塞或下游栓塞。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狭窄已成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公认危险因素,占脑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的10%~20%。... 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最常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及脱落会导致血栓的形成,从而导致完全动脉闭塞或下游栓塞。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狭窄已成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公认危险因素,占脑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的10%~20%。现有的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标准并不能对斑块的成分与结构进行定量评估,颈动脉斑块成分的无创性定量评估对于脑卒中的危险分级十分重要。本文简要综述了目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磁共振成像定量技术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定量成像技术 多对比磁共振成像技术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颈动脉狭窄 脑卒中 短暂性缺血发作
下载PDF
应用CT血管成像检测颈动脉斑块及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刘晓红 吴玉芙 +2 位作者 臧婷臻 王浩然 潘克梫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3期3916-3919,共4页
目的应用CT血管成像(CTA)检测,探讨颈动脉斑块及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01-01—2013-01-01在本院就诊的颈内动脉系统的TIA患者113例(观察组)及同期非脑血管疾病患者55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多排螺旋CT血... 目的应用CT血管成像(CTA)检测,探讨颈动脉斑块及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01-01—2013-01-01在本院就诊的颈内动脉系统的TIA患者113例(观察组)及同期非脑血管疾病患者55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检测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狭窄,并对颈动脉受累情况、斑块类型及其在颈动脉各段的分布情况、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1)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88.5%(100/113)〕、颈动脉狭窄检出率〔70.8%(80/113)〕均高于对照组〔45.5%(25/55)和29.1%(16/55)〕(χ2值分别为3.211和9.002;P值分别为0.000和0.003)。观察组颈动脉狭窄患者中,颈动脉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者分别为21例(26.2%)、24例(30.0%)、22例(27.5%)以及13例(16.3%)。(2)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93例(82.3%)、13例(23.6%)颈动脉多支血管存在斑块,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8,P=0.045)。(3)两组斑块类型分布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以硬斑块为主(54块,占52.9%),观察组以软斑块为主(307块,占42.5%)。观察组中,软斑块、硬斑块、混合斑块在颈动脉各段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软斑块主要出现在颈总动脉(CCA)中(152块,占49.6%),而硬斑块主要出现在颈内动脉颅内段(ICA-I)(129块,占46.9%)。结论 MDCTA可检测颈动脉斑块及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发现TIA患者颈动脉斑块及狭窄检出率均高于非脑血管疾病患者;TIA患者颈动脉斑块以软斑块为主,CCA多出现软斑块;提示颈动脉斑块形成及其导致的颈动脉狭窄是引发TIA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斑块
下载PDF
CEUS颈动脉斑块灌注模式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被引量:9
5
作者 李振洲 任力杰 +4 位作者 邵玉凤 陈胜华 秦豫 关晓韵 吴欣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34-538,共5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斑块CEUS的增强模式及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及再发TIA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3例患者行颈动脉常规超声检查,选择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起始段斑块厚度>2.5mm的61例患者进行CEUS检...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斑块CEUS的增强模式及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及再发TIA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3例患者行颈动脉常规超声检查,选择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起始段斑块厚度>2.5mm的61例患者进行CEUS检查,随访至少18个月,并将患者分为再发病组与未再发病组。患者18个月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再发TIA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史、脑卒中家族史、服药依从性、二维超声及CEUS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再发病的因素按强度大小排列,分别为CEUS特征、高血压、药物依从性、高血糖及二维超声特征。结论 CEUS可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灌注模式进行评估,并对TIA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再发TIA进行预测,对指导临床进行针对性预防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斑块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造影剂 超声检查
下载PDF
血脂康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莫颖敏 韩敏 +1 位作者 谢胜芳 韦春英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3-135,共3页
目的探讨血脂康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65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血脂康组和对照组;血脂康组口服血脂康及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 目的探讨血脂康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65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血脂康组和对照组;血脂康组口服血脂康及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检测血脂、血清一氧化氮(NO)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浓度,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血脂康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和oxLDL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NO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血脂康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9.7%,对照组为20.6%,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脂康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康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下载PDF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管壁运动及斑块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宋庆华 曹永政 +2 位作者 彭格红 陶文鸿 曾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6-170,共5页
目的超声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是近年来超声检查的一项新技术,多用于评价心肌及血管内膜功能,应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方面研究较少。观察TIA患者颈动脉管壁运动及斑块稳定性,... 目的超声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是近年来超声检查的一项新技术,多用于评价心肌及血管内膜功能,应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方面研究较少。观察TIA患者颈动脉管壁运动及斑块稳定性,为临床防治TIA提供依据。方法收集30例TIA患者,分为TIA-1组(未检出斑块)及TIA-2组(检出斑块),以30例体检者为对照,分为对照Ⅰ组(未检出斑块)及对照Ⅱ组(检出斑块)。应用VVI技术检测连续3个心动周期颈动脉短轴切面及长轴切面血管内膜二维动态运动速度向量图;获取短轴切面相应位点内膜收缩期最大运动速度(maximum velocity,Vmax)、最大切向应变(maximum tangential strain,Smax)及最大切向应变率(maximum tangential strain rate,SR-max);同时获取长轴切面各位点纵向最大运动速度、纵向应变及纵向应变率。结果与对照各组比较,TIA各组患者二维速度向量图显示斑块内膜运动速度向量大小、方向及时相较对照各组明显紊乱;TIA-1组、TIA-2组1、2、3点颈动脉短轴及长轴切面运动速度[(6.98±1.37)×10-2cm/s、(6.70±0.83)×10-2cm/s、(5.93±1.65)×10-2cm/s;(4.87±0.97)×10-2cm/s、(5.78±0.72)×10-2cm/s、(3.98±0.83)×10-2cm/s]、应变[(4.61±0.92)%、(4.44±1.08)%、(3.65±0.99)%;(3.42±1.01)%、(3.59±1.23)%、(2.98±0.69)%]及应变率[(0.30±0.05)/S、(0.32±0.07)/S、(0.29±0.08)/S;(0.21±0.08)/S、(0.25±0.07)/S、(0.21±0.08)/S]均低于对照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以TIA-2组降低更显著(P<0.01);TIA-1组、TIA-2组长轴切面1点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均低于2、3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VI技术可通过综合分析评价TIA患者颈动脉管壁运动及斑块稳定性,为临床防治TIA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超声 颈动脉 斑块
下载PDF
CTPI联合CTA在TIA发病机制研究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8
作者 魏弢 尹化斌 吴美花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7年第6期105-108,共4页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与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联合应用在短暂性脑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发病机制研究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0例TIA患...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与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联合应用在短暂性脑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发病机制研究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0例TIA患者,依次行CT平扫、CTPI及CTA检查,计算患者脑部感兴趣区健侧及患侧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及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分析TIA患者脑血流灌注状态与脑血管狭窄的关系。结果:50例TIA患者患侧CBF、CBV水平低于健侧(P<0.05),而MTT、TTP水平高于健侧(P<0.05);CT平扫、CTPI及CTA检查发现与临床一致的脑灌注异常分别为28例(56.00%)、45例(90.00%)、38例(76.00%),三者TIA阳性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系统低血流灌注是TIA患者发病的机制之一,CTPI阳性率与TIA病情有密切关系。CTPI联合CTA在TIA患者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作为TIA个性化诊疗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灌注成像 CT血管造影 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 发病机制 临床诊断
下载PDF
50岁以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单纯舒张期高血压与颈动脉溃疡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翟志永 杜聪颖 +2 位作者 孙淼 韩冬 冯娟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13-415,共3页
目的探讨50岁以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与颈动脉溃疡斑块(CAPU)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32例50岁以下TIA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溃疡斑块组(CAPU组,n=70)和非溃疡斑块组(非CAPU组,n=62... 目的探讨50岁以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与颈动脉溃疡斑块(CAPU)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32例50岁以下TIA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溃疡斑块组(CAPU组,n=70)和非溃疡斑块组(非CAPU组,n=62)。检测患者血压情况,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及IDH与CAPU的相关性。结果 CAPU组高血压病、饮酒史比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舒张期血压水平显著高于非CAPU组(P〈0.05~0.001),IDH患者的比例(58.57%)也显著高于非CAPU组(40.32%)(P=0.0364)。CAPU组IDH者与神经系统局灶症状对侧CAPU的检出率(85.37%)明显高于非IDH的患者(75.86%)(P=0.022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DH是CAPU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52,95%CI:1.137~3.254,P=0.013)。结论 IDH可能导致50岁以下TIA患者CAPU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 颈动脉溃疡斑块
下载PDF
逐瘀通脉胶囊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荣伟 张惠敏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0-81,共2页
目的:探讨逐瘀通脉胶囊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65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口服逐瘀通脉胶囊及阿斯匹林,对照组仅口服阿斯匹林,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进行颈动... 目的:探讨逐瘀通脉胶囊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65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口服逐瘀通脉胶囊及阿斯匹林,对照组仅口服阿斯匹林,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水平;比较3个月内2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颈动脉IMT变薄、斑块面积减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9.7%,对照组为20.1%,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逐瘀通脉胶囊不仅有调节血脂作用,并能缩小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逐瘀通脉胶囊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关系及对近期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29
11
作者 师媛 王晓娟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454-457,496,共5页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关系及对早期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明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明显狭窄组(狭窄率≥30%)和非明显...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关系及对早期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明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明显狭窄组(狭窄率≥30%)和非明显狭窄组(狭窄率<30%);所有患者均接受高分辨磁共振斑块成像检查,定量分析责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参数,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斑块相关特征的关系;随访12个月,观察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情况,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效能。结果:明显狭窄组与非明显狭窄组的责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Peason相关性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最大管壁厚度(maxWT)和富脂质核(LRNC)%均呈正相关(r=0.642、0.718,均P=0.000);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12个月,发生缺血性脑卒中42例,占20.39%。经ROC曲线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AUC为0.869。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斑块易损性呈正相关,预测近期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效能较好,值得临床予以重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 颈动脉狭窄 超声 颈动脉斑块易损性 磁共振特征 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关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俞龙 刘筱洁 +2 位作者 徐耀 袁成林 陈勇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05-707,共3页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和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血浆水平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6例有梗死TIA患者、30例无梗死TIA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颈动脉IMT及斑块,用EL...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和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血浆水平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6例有梗死TIA患者、30例无梗死TIA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颈动脉IMT及斑块,用ELISA法测定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有梗死组和无梗死组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水平偏高,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则降低,有显著差异(P <0.05),有梗死组和无梗死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伴有脑梗死的TIA组与无梗死TIA组的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的斑块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之间比较无差异。MMP-3的血浆水平在伴有脑梗死的TIA组明显升高,与无脑梗死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无梗死TIA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蛄论:血浆MMP-3水平的提高、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及斑块的不稳定性、TIA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斑块 颈动脉 基质金属蛋白酶-3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黄国敏 邓耀芳 +1 位作者 黄丹丹 黄汉宁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第7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250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50例)和...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250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50例)和对照组(100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与内膜中层厚度,对血脂水平的变化进行检测,并比较两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与内膜中层厚度均明显减小,血清TG、TC、LDL水平明显降低,HDL水平上升(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与内膜中层厚度改变不太明显,且血脂水平无显著改善;观察组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为4.67%,低于对照组的19.00%(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不但具有调节血脂水平的作用,而且可减少或消除短暂性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阿托伐他汀钙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脂
下载PDF
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5
14
作者 黄庆晖 廖海星 +8 位作者 奉俊敏 李飞奉 庄雅如 陈艺文 吕何锦 黄美兴 戚佩谊 陆亚琴 田作军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3年第14期2077-2080,共4页
目的 探讨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诊断为前循环TIA并查颈彩超及头颅MRA证实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87例(TIA组),与同期住院经相同检查证实患有颈动... 目的 探讨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诊断为前循环TIA并查颈彩超及头颅MRA证实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87例(TIA组),与同期住院经相同检查证实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非TIA患者63例(nTIA组)相比较.分析组内及组间颈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的类型、Crouse积分和指数的差异.结果 组内比较发现:TIA组病灶侧颈动脉溃疡斑块和混合斑块比例增多(x2=12.045,P=0.017);病灶侧颈动脉斑块的Crouse积分及指数均明显高于非病灶侧(Z=-2.494,P=0.013;Z=-3.378,P=0.001);nTIA组左右两侧颈动脉的IMT、斑块类型、Crouse积分和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TIA组的SBP及DBP明显低于nTIA组[(155.95±17.67) mmHg vs (167.38±21.87) mmHg,P=0.001;(84.84±12.06)mmHg vs (90.90±11.56) mmHg,P=0.002],颈动脉斑块的Crouse评分及指数均明显高于nTIA组(Z=-5.020,P=0.000;Z=-5.018,P=0.000).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前循环TIA发作与颈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及溃疡斑和混合斑块增多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前循环 颈动脉斑块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学东 王中华 +2 位作者 田磊 杨晓冬 王世华 《转化医学杂志》 2013年第4期216-218,共3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的适应证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总结2001年2月—2011年2月在我科治疗的98例因颈动脉硬化狭窄(狭窄>50%)而行CEA治疗的患者资料;其中,有症状77例(78.6%),无症状21例(21.4%...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的适应证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总结2001年2月—2011年2月在我科治疗的98例因颈动脉硬化狭窄(狭窄>50%)而行CEA治疗的患者资料;其中,有症状77例(78.6%),无症状21例(21.4%)。结果术后除2例(2.0%)死亡、3例(3.0%)发生一过性偏瘫和7例(7.1%)出现脑高灌注综合征外,其他患者疗效良好,未出现短暂脑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表现。术后随访1~10年,平均5.6年;随访76例,13例(17.1%)再狭窄>70%,9例(11.8%)再发TIA症状,4例(5.3%)出现脑梗死。结论对于临床检查发现一侧或双侧颈动脉狭窄>50%,特别是有TIA发作史的患者,可以考虑行CEA;双侧颈动脉狭窄者应分期手术治疗;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狭窄 脑缺血
下载PDF
老年患者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运宝 李应宏 +1 位作者 莫晔 王霞 《四川医学》 CAS 2017年第11期1320-1323,共4页
目的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LS-TIA)是临床很少见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作类型,通过探讨老年患者LS-TIA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至2016年年间诊治... 目的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LS-TIA)是临床很少见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作类型,通过探讨老年患者LS-TIA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至2016年年间诊治的9例老年LS-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均表现为肢体发作性短暂性不能控制的抖动,6例发作有明显诱因。所有患者均有抖动肢体对侧至少1条以上颅内和(或)颅外动脉的严重狭窄或闭塞,所有患者发作期脑电图检查均未见癫痫样波。经扩容、抗血小板聚集、血管重建术等治疗后,症状均消失,8例患者病情稳定。结论低灌注是LS-TIA可能的发病机制,LS-TIA通常提示大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扩容、抗栓或血管重建术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颈内动脉
下载PDF
CT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永安 何效兵 +2 位作者 王宗盛 关欣颖 何明利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第9期11-14,共4页
目的观察评价CT血管成像(CT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观测分析60例行CTA检查的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病变情况,并依据病变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随访转归情况,与同期60例未行CTA检查及个体化治疗的TIA患者转归情况对比。结... 目的观察评价CT血管成像(CT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观测分析60例行CTA检查的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病变情况,并依据病变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随访转归情况,与同期60例未行CTA检查及个体化治疗的TIA患者转归情况对比。结果 CTA可清楚检测TIA患者血管病变情况并指导患者个体化治疗,CTA组TIA患者2周及1年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复发率(均P<0.05)及梗死率(P<0.05或0.01)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CTA技术在TIA患者的病变检测分析、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中可发挥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CT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硬化斑块 个体化治疗
下载PDF
颅外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态与脑缺血症状关系初探 被引量:22
18
作者 郭大乔 王玉琦 +1 位作者 符伟国 王文平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2000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研究颅外颈动脉硬化性斑块形态与脑缺血症状的关系。方法:运用Duplex超声对188例患者行颈颅外段动脉检测。将颅外颈内动脉狭窄度分成五级,颈内动脉斑块形态分成四型。结果:本研究共对376侧颈动脉行狭窄度检测,对... 目的:研究颅外颈动脉硬化性斑块形态与脑缺血症状的关系。方法:运用Duplex超声对188例患者行颈颅外段动脉检测。将颅外颈内动脉狭窄度分成五级,颈内动脉斑块形态分成四型。结果:本研究共对376侧颈动脉行狭窄度检测,对213侧颈动脉行斑块形态学分型。结果显示。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狭窄度和形态学类型与脑缺血症状的发生均有密切关系(P<0.01)。斑块形态学类型与狭窄度两因素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但斑块形态学的改变并不增加狭窄度预测脑缺血症状发生的敏感性。结论:颈动脉斑块类型随着其狭窄度的增加而改变,斑块形态不能作为预测脑缺血症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形态学 脑缺血 颅外颈动脉硬化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 被引量:3
19
作者 董兴龙 谭兰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年第2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观察对象分为2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下简称TIA组)57例,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2组分别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动脉内膜中...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观察对象分为2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下简称TIA组)57例,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2组分别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 MT)、管腔狭窄程度、斑块位置、斑块类型及性质等。结果TIA组I 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IA组颈动脉管腔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斑块发生率TI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软斑占总斑块百分率,TI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是一项可靠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超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下载PDF
全程中医特色健康指导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官春梅 艾宏亮 施翔 《光明中医》 2014年第2期262-264,共3页
目的观察全程中医特色健康指导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P)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将10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普通健康指导或全程中医特色健康指导,比较对CAP及血脂的影... 目的观察全程中医特色健康指导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P)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将10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普通健康指导或全程中医特色健康指导,比较对CAP及血脂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IMT、Crouse积分减小,TC、LDL-C下降,HDL-C升高,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12个月后试验组对CAP及TC、LDL-C的影响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全程中医特色健康指导能更好的改善CAP和血脂水平,是有效的TIA健康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程中医特色健康指导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